第三章 普眼菩薩
如何正思維修
如何住持
修行的程序如何
如何才能開悟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代表大智慧成就的文殊菩薩已經講過了。悟了道以後,如何修行?代表大行大願的普賢菩薩也講過了。現在是第三位---普眼菩薩。
什麼叫普眼菩薩呢?千手千眼。一千只手中,每一只手心有一只眼睛,每一只眼睛裡又出來一只手,每一只伸出來的手中又各有一只眼,如此層層呈現,重重無盡。
請問諸位道友,當你打坐、燒香、拜佛的時候,看見這摸樣的菩薩,你害怕不害怕?一定嚇得半死,怎麼出現這樣的一個怪人?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就那麼顛倒,真菩薩現身,你還會害怕呢?而假菩薩現身,你反而會高興。
眼睛無所不在叫“普眼”。手就是手段、方法。眼乃擇法之眼,叫作法眼。哪一位是真有成就的明師?哪一位是真通佛法的大善知識?你有能力辨別嗎?你有此擇法之眼嗎?普眼乃是法眼通天,手段通天。千手千眼是代表菩薩的教授法,沒有一定的方法,他隨便用哪個方法,都可以把你救起來,他一切都把你看清楚了,他可以以種種方便把你引渡過來。
佛法真正的法眼在哪裡?有些菩薩在雙眉間嵌一雙豎眼;還有十眼觀音,前面三雙,後面三雙,兩邊耳朵上各一雙,頭頂一只看天,心中一只看地。咦?我又把密宗修天眼的法門告訴你們了。真正的法眼乃是智慧之眼,沒有形相。
現在普眼菩薩登場,他問什麼問題呢?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
雲何思惟?去何住持?眾生末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前面兩位菩薩問的是立地成佛法門,太高了,恐怕眾生不懂,普眼菩薩問的是第二號問題。如何正思惟修?正思惟修一般翻譯叫禅那、禅定,由中國傳到日本,再從日本傳到此間台灣,便叫坐禅。好了,現在我們大家要高興了,文殊和普賢提的問題太大了,普眼菩薩所提的小一點,這正是我們要的。“雲何思惟?”如何坐禅?如何念佛?如何念咒?如何觀想?“雲何住持?”如果修行得到一點境界,如何保持,如何使正法住持世間?佛啊!您老人家慈悲啊!眾生還沒有開悟,有什麼方法能使他們很快就悟道呢?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
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各位回去之後要點一根香,拜拜這位普眼菩薩,他為我們這些笨人帶路,他真慈悲啊!他說:佛啊!未來的眾生智慧低,假如沒有給他一個正當的修行方法並告訴他如何用心去思惟研究,只聽到佛所開示的圓覺法門,不用修就可以悟道的圓覺三昧,眾生愈聽愈糊塗,對於圓滿覺悟的境界不能悟入,希望您老人家大慈大悲,為我們以及將來的眾生假說方便,這個假就是借的意思,求佛指點我們一個方法,作為修行的下手處。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清,終而復始。】
普眼菩薩講完以後,跪在地上磕頭,依據印度的禮儀,五體投地,如此三拜,終而復始。普眼菩薩多慈悲!為我們請問佛法,還在我們跪在地上磕頭。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谛
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佛就告訴普眼菩薩說:好的!好的!你們能夠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學佛開始應如何修行?如何一步一步修?修行的程序是如何?又如何用心而悟道?如何定住如來之境界?乃至借用各種方法,使一切眾生容易悟道。佛答應說:你現在好好注意仔細聽,我應該告訴你。
【時普眼菩薩奉教喜歡,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普眼菩薩聽到佛答應說法,心裡很喜歡。在座大眾也很高興,都靜靜聆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佛說那些剛學佛的菩薩以及末世眾生要想求得“如來淨圓覺心”,此“如來淨圓覺心”乃是真正佛的淨土,唯心圓滿的淨土,不是東方淨土或西方淨土,而是自己的唯心淨土。如何修持才能達到此唯心淨土呢?應當正念,不要亂想,只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要不著邪念。如何不著邪念呢?這要先了解“圓覺經”。
“圓覺經”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但是我們現在不是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性光明受了蒙蔽,等於一面光明的銅鏡埋在泥土裡,埋久了,把銅鏡的光明遮掉了。我們的自性光明被自己的煩惱妄想遮蔽,若將這些塵渣、污染除掉,就恢復了自性光明--淨圓覺心,就成佛了。首先,要先了解我們就是佛,在修行做功夫,把那些髒東西洗干淨,以此正念遠離諸幻,一切的知覺、思想、感覺、煩惱......等等都是夢幻空花,一切有為法、無為法、所有現象、所有境界都是虛幻不實,不要受騙就是了。那麼,要證得真實之境,應如何修行呢?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必須“先依如來奢摩他行”,此如來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是單指一個世尊。奢摩他是梵者,翻成中文是“止”的意思,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奢摩他行修止的法門是共法。修止、修定不是佛法所專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任何教派都必須修止,才能夠有所成就,即使是畫符、念咒、乃至邪門外道還是一樣要修止。
止是把心專一起來,止又稱專一瑜伽,瑜伽是身心互相感應協調而達到專一。不談學佛學道,世間的任何一件事,如學問、事業、技術、武術、藝術、若不專一,也不會有成就。
但是,專一很難,譬如讀書或看小說,看完一篇,卻忘了前一篇,看書看到一半,突然發現自己在胡思亂想,又從頭再看起,是不是這樣?若真達到專一,則記憶力非常強,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很清楚地印進腦海裡,永遠記住。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容易忘記,過去的事情記不起來,或者常常忘了東西放哪裡,或是到處掉東西,這是心不能專一,散亂的緣故。有些人外表看起來很寧靜,其實他腦子裡思想沒有停過,所以,奢摩他行之專一對一般人而言非常困難。釋伽牟尼佛說過:“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只要把心集中於一點,沒有做不成功的事,想要修成佛,就會修成佛。佛說的話那麼簡單,可是誰都做不到,心不能專一,因此又說請很多方法,如念佛、持咒、觀想......等等各種功夫,其目的在於求得專一。
中國四書中的“大學”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以前我們小時候讀書,老師教我們把這一段背誦下來,至於什麼意思則不懂。那時候心裡覺得很不服氣,這是什麼老師嘛!等到了中年以後,真的自然就懂了。所謂“明明德”就是指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如何明心見性呢?“知止而後有定”,止的功夫達到了之後才會有定,定下來之後才能夠真正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此慮非指憂慮,而是思惟的意思,經過思惟才能達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明明德而明心見性。這個戒定慧的程序講得非常清楚。
這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還有一個更妙的用處。以前在大陸上有一個教派,信徒很多,他們拿一杯水,口裡咒子一念,手指一劃,便可以替人重病,而且很靈。我們小時候也覺得很稀奇,怎麼嘴裡念一念就可以治病?想辦法找人去拜門。學這些要賭咒的,嚴禁洩漏,否則天打雷劈,五馬分屍。結果,學回來了,什麼咒呢?就是這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可惜我們一用就不靈了,為什麼呢?不信。從這裡個位就可以明白咒語的道理,佛在密宗的“大神變經”有雲:“一切聲音皆是陀羅尼”,咒語靈不靈不在咒語,而在專一不專一。還有道家的止血咒也很靈。一念,血就止住了。當年我也去學,“東方一個紅孩兒,頭戴紅纓帽,身穿大紅袍,足穿紅鞋子,一來血就止。”同樣到了我身上就不靈了,這樣念兩下就會止血?不信,所以不靈。一切都是精神的力量,但是,首先必須得止,才能發揮心念的力量。
佛經形容人的思想念頭如同一條急流,人往往被自己的思想情緒這條急流所淹沒。學佛要像“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不管河水多急多深,從中截斷水流,就是說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煩惱都停掉,後念不讓他起來,中間就空靈了,這才叫作修止。
中國文化裡形容一個人有偉大的力量、偉大的人格,處在時代的浪潮裡凝然不動,叫作“中流砥柱”,不管時代如何亂,他本身始終不為所動,他的人格永遠是大眾的標竿,如釋伽牟尼佛、孔子、耶酥,這種人格的養成靠“止”。
我們學佛學了很多法門,為什麼沒有效果呢?乃至於學個招鬼的咒,都招不動,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心行不能得止。不管是出世法或是入世法,沒有不修止而能成就,修止是共法,沒有做到“止”這一步,學佛都是白費功夫。所以佛告訴我們,如果要想成佛,先要修如來奢摩他行。
佛學稱“戒”、“定”、“慧”為三無漏學,由嚴持律戒而得定,由定力而生發智慧。戒律是為了防范自己行為(包括心念〕的錯誤,由外而內,先把外在的行為防守穩固,進而檢點自己的起心動念。以前我在大學教書的時候,班上的學生裡有幾位天主教的修士和修女,他們上課都很規矩,修女的穿著一身淨素,頗富仙味。有一次上課,我一看,平常上課的二位修女怎麼不見了?是不是出會了?佛教叫還俗,後來上課再一看,看到她們兩位不穿修女裝,穿一般普通的衣服。下了課向助教打聽,那二位修女並沒有出會,那麼,怎麼穿普通的衣服?原來是那個教派改服裝,教皇同意試驗三年。我請助教把她們兩位找來,我問她們現在服裝改成這樣?她們說是呀?老師覺得如何?我說好是好,不過會給你們帶來困擾和麻煩,你們以前所穿的制服,等於是軍隊門口的衛兵,人家知道你是修女,不敢隨便亂碰,現在你們穿得和普通人一樣,你不侵犯別人,別人可要侵犯你,她們說目前還很好,還沒有什麼事,自己還覺得自己是修女。我說不行啊!等到人家追你,你說我是修女,不要追,到了那個時候就來不及了,不能碰的呀!所以說那件衣服等於是戒,戒是自己築一條防線,不能越過這條線,把自己困住,限制在一個范圍,以此漸修得定。
那麼“圓覺經”在此處為什麼不先堅持禁戒,再來談奢摩他行?而是“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再“堅持禁戒,安處眾徒,宴坐靜室”,這是什麼道理呢?真正的大乘佛法,心專一得定就是戒,沒有起心動念,何須有戒?不得定,不是真正守戒,不得定,不是真智慧,那是散心、妄想。得了定,妄想即可轉成般若智慧,其行為自然中規中矩,自然在戒中。所以,佛說“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先求止,心定之後,再談戒。戒不只是指外在的行為,起心動念都是戒。得定之後會不會犯戒?也會(唷)!稍稍失念,離開定一下子就是犯戒。因此,得定之後,要堅持禁戒。
菩薩有很多跟著他學的徒子徒孫,所以講到這裡要“安處徒眾”,要帶領徒眾修行打坐,“宴坐靜室”。身心寂靜叫宴坐,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提到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是名宴坐,”這是大菩薩境界,身體感覺空了,心裡沒有任何雜念妄想,最後連空也空了,這不是止、觀、定、慧所能范圍。到達這個境界已經很高了,不過,還有更奧秘的。須菩提尊者乃佛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他有一天在山洞中宴坐,天空中忽然散落許多鮮花下來,須菩提便問是誰散花?所為何事?空中聲音回說:我是梵天,因為尊者善說般若法門,所以雨花贊歎。須菩提說:我坐此,一字未說,何有說法?梵天回說:尊者以不說而說,我以不聽而聽。這就是無上大法。所以天人要散花供養,這位天人也是悟了道的,與須菩提唱雙簧演了這一幕,這是宴坐的典故。
記住學佛的第一步就是修奢摩他行--修止。後世持名念佛,必須念到一心不亂--得止,此是淨土法門最初一步,最基本的一步,也可以說是最後一步。任何法門都必須先修止,才會成就。這個道理在“圓覺經”這一段用很簡單幾個字便交代過去。在這裡,佛沒有告訴我們應該修哪一個止法,其實,隨便哪一個止的法門都可以,“處處洛陽皆系馬,家家有路到長安。”無所謂好壞、高低,只要你“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眾徒,宴坐靜室”,就可以了。
那麼,是否修止、得定就是究竟呢?是否打坐能夠入定,坐上幾十天,佛法就不得了呢?不,定是共法,即使能坐上一萬年也沒有用。佛法還有不共法,此為其他宗教及一切外道所無,那就是般若智慧--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功夫的累積。由修止以後再修觀,由觀而成就慧,觀是慧之因,慧是觀的果。證得菩提,覺悟道體,這叫般若。佛告訴我們先要得止,然後起觀,如何觀呢?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得了止之後,在止的境界裡起觀想。佛在這裡教白骨觀,所以,我一直告訴你們趕緊修白骨觀啊!好好修白骨觀才是正路,可是,你們始終不懂。得止以後,作白骨觀,觀現有的肉體是假的,由地、水、火、風四大湊合而成。哪四大呢?頭發、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骨、髓、腦、污垢,色這些屬於固體的地大;口水、鼻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液、尿、屎這些屬於液體的水大;體溫和熱量屬於火大;身體的活動、呼吸則屬於風大。只要把“白骨觀”修好,身體內部的各種結構都清清楚楚。佛在此說“四大各離”,各有各的單元,譬如腎髒不好,割掉一個也無妨,因為四大各離。人是由骨骼、肌肉、五髒六腑等等拼湊而成,等於由各種不同的器官組合而成的機器人。“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在這個止的境界中,看著我的身體到底在哪裡?哪一樣是我?心髒?腦?都不是,這只是零件,暫時讓我使用而已,以上所說的四大沒有一樣是真正的我。
注意!我們不要忽略了第一句“恆作是念”幾個字,恆作是念並不是說懂得了這個道理,有了這個觀念想法之後就可以了事,須有實際的功夫。恆作是念的“念”等於佛的念,心中始終牽掛、惦記著一件事,例如自己的父母親快要死了,可是,還必須要在外面辦公、應酬,盡管在處理事情或者在講話,而心中則惦念著家裡的親人,沒有刻意去想他,念頭卻始終在心中掛著,這叫作“念”。念佛是要在心裡念著、止住,並不是嘴巴干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想著股票,那是念念在股票,不是念佛。
恆作是念是止以後,觀行的開始。觀此身乃“四大和合”,而達到“四大各離”,肌肉、骨骼、心、肝、肺等等樣樣都觀清清楚楚了,然後,接下來就是內觀、反觀,道家稱之為“內視”。“今這妄身當在何處?”現在再看看我真正的身體在哪裡?“即知此身畢竟無體”,沒有一樣是我真正的身體,都是零件組合而成的,變成現在如此一個人相,而實際上則同幻化,幻化並非沒有,現在是有,如同做夢,在夢中的種種感受不能說它沒有,做夢時感覺很真實,夢醒以後才知是假。其實,我們現在也在做夢,只要內觀成就了,看自己,看別人,一切都是假的。
我當年修持這個法門的時候,很怕看見兩件事,一是怕看到人家笑,一笑,露出白色牙齒,整個白色骷髅的影像就出來了,很可怕。第二我怕看人家吃飯,每個人有一個洞,什麼東西都往裡面塞,而且塞得很快,拼命的塞進去,這個動作也讓我感到很害怕。所以,那段時間很怕看到人,尤其怕看見女人,因為女孩子口上擦口紅,白色的牙齒加上紅色的嘴唇,馬上想到白骨觀裡白色的骨頭和紅色的血,那是什麼滋味?各位可以想想看。白骨觀觀成之後,看到人都是一堆堆白骨,一堆堆血,只要你修白骨觀,都會有以上的經驗。
我們的身體乃是幻軀,由地、水、火、風四種因緣假合而成,在這假合的身體上妄有六根,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意是意識思想。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及地、水、火、風四大,內外湊和而成此身--這部機器。這部機器靠什麼活著呢?“妄有緣氣於中積聚”,靠一口氣活著。釋伽牟尼佛有一次問弟子們:生命短暫快速到什麼程度?有位弟子答說:今晚睡前卸衣、脫鞋,放在床前,明朝能否起來再穿上則不得而知。當然還有其他許多的答案,不過都不切題,只有一位弟子答對,他說:生命在呼吸間。這口氣呼出去,不再吸進來,就死了;生命之短暫無常就在這一來一往的呼吸之間。我們活著就靠這股氣維系著。一口氣不來,就死了。
嚴格來講,人的呼吸不只是鼻子在呼吸,九竅都在呼吸,甚至包括全身的皮膚都在呼吸。空氣由鼻子經氣管吸入肺裡,經過新陳代謝作用,提煉氧氣,排出二氧化碳。近來醫生喜歡給將死的病人上氧氣,一上氧氣後,全身都死了,就是腦細胞不死,拖延時日,那多痛苦啊!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一般人所謂氣脈通了,看到光,看到種種境界,說穿了,不過是氣的作用,而且氣與心是合一的,心動,氣就動;氣動,心就動,剛才講到修止要截斷眾流,把一切思想雜念停掉。若想真正做到這一步,必須把氣也停掉,那才真得奢摩他。所以,修禅定,務要達到“氣住Ⅵ停”。“似有緣相,假名為心”,這個“似”字用得好極了,好像有個生命的作用在身體裡面,它能思想,能感覺,凡夫稱之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
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啊!這個思想、感覺的心理狀態,不是真心,叫妄想心,此心與氣有關,有呼吸之氣存在,則有此心,稱為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塵是指外在的物質世界,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若無此六塵,此虛妄心便沒有了。“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這句話看起來像唯物論對不對?不是的,這還有更深一層的心物一元的道理存在。心是物理世界六根六塵的緣影作用,是物理世界的反映現象,此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形而上的本體,佛會慢慢講出來。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將地、水、火、風四大再分解,將物質分析到最後的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最後是空的,因為空,所以有爆破的力量。釋伽牟尼佛說過微塵尚有七分,哪七分呢?色、聲、香、味、觸、法、覺。此覺不是知覺,是指感受。所以,原子彈、核子彈爆破的時候會發光,有聲音。“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學佛修道在理論上容易,但是,打坐要達到真正的空很難。假如合成此身之地、水、火、風這四種元素各歸散滅,呼吸停止,心跳不跳,體溫也沒有了,最後腦細胞死亡,整個人就死了,思想也沒有了,到此“畢竟無有緣心可見”。現在,我們可再問一個問題,此分散的地、水、火、風,究竟散到哪裡去?是否完全毀滅了?其實,物與心是一樣的,非空非有,沒有完全散滅,它由質轉換成能,質能互變,能量還是存在。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
塵滅故,幻滅亦滅;幻塵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這是由止而修觀的境界,剛才再三講過,必須先修止,得止得定後再修觀,不要以為道理懂了就忽略過去,否則成為虛妄觀,“楞嚴經”上稱為乾慧。假的智慧,沒有定水滋潤,不能發芽結果。
在此觀中,“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把物質的肉身空掉了,在“禅秘要法”中,最後也把白骨化為流光空掉了,初步只能做到自己感覺此此身沒有了,別人看你仍是存在;真正修成的話,別人看不見,整個都空掉了。這是空幻成就,不是理論上的;這才是“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身滅了之後,虛幻的心態作用也跟著消滅了。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身體空掉,心也空掉,但是,物質世界還有。再進一步,身心外面的塵世界也把它空掉,這才是佛法一切唯心的道理。佛在“楞嚴經”上說,“心能物轉,即同如來。”這不是理論,要確實做到才行。不然,只是心理意識上覺得一切如夢如幻,這不算是求證。所謂證是把整個身心投進去,徹底做到空掉身心;外面的物質世界也空掉,一步一步空下去。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這是理論,做不到,而忽略了此心不可思議的力量,這在諸佛菩薩而言,謂之心力;在凡夫而言,謂之業力。諸佛菩薩的智慧神通有多大,一切凡夫的業力也有多大。業力把它轉過來,則是神通功能,它是同樣的東西。像最近發射的先鋒十號,已經脫離地球到太空去了,但是電訊仍然傳回來,這是人的幻想業力造成的,此幻想業力就有如此之大。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到了這裡,已不是科學,而到了形而上的哲學境界。外界的物質世界也空掉之後,外面那個能空的東西還是假相,最後,要把法執空掉,能空的也空掉。至此,“幻滅滅故,非幻不滅”,有個東西不是物,也不是心,非空非有,這個東西不生不滅,這才是明心見性、得道。佛怕我們這些沒有修持過的人不懂,作了一個比喻,“譬如磨鏡,垢盡明現”。我們的心性本來像明鏡一樣,光明潔淨,可是被自己的業力障礙了,無始劫來蒙上了無數層的污垢,必須靠修行把這些污垢一層一層地擦拭干淨,像磨鏡一樣,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佛告訴普眼菩薩說,應當知道生理、心理都是自性上的塵垢與假相,塵垢就是假相,所以洗得掉。可是,要洗掉這些塵垢,也要有很好的清潔劑,否則,洗也洗不干淨。眾生有種種不同的塵垢,所以,佛提供了八萬四千種不同的修行法門,每個人的根性、業力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我們的身體以及能夠感覺思想的心,在形而上的本體來說,皆是附著其上的塵渣而已。假如把這些塵渣洗干淨的話,便“十方清淨”。注意!“圓覺經”在這裡說是“十方清淨”,十方包括所有空間。而“楞嚴經”講得則是“圓明清淨”,此二者差別在哪裡?理由何在?各位想想看!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摩尼珠是無價之神珠,它本身沒有顏色;什麼顏色的光照射,它就顯現什麼顏色來。佛以摩尼珠比喻我們的生命,本來是清淨的,因為無始劫來的習氣造成我們思想不同,感情不同,遭遇不同,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現象,好像我們這些愚癡的眾生看到摩尼珠上的五光十色,誤以為摩尼珠上的顏色是實有的。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蠢者,說淨圓覺實有如
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佛又進一步說,我們眾生的圓覺覺性,與諸佛菩薩一樣的圓滿覺性,絕對潔淨的自性,他到底在哪裡呢?各位不要到外面去找,就在我們自己的身心上面;就在我們的生命裡--“現於身心”。我們的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腦子能夠思想,無非是他的作用所呈現。我們那麼多人,每人的個性不同,可是,本性是不是相同呢?相同,但“隨類各應”而已。每個人多生累劫以來的習氣、業力不同,所有個性不同,思想不同,長相不同,但是,圓滿覺性還是相同,絲毫不受影響。然而沒有智慧的愚癡眾生找不到本來的淨圓覺性,如同惑於摩尼寶珠上的光色,執為實有,把自己的思想或者身體當作自性,錯了。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因為沒有明心見性,所以不能明了身心都是幻化,不能脫離幻化。我們的身體雖是幻化、虛假,然而,跟著我們幾十年可真實的很,想丟還丟不掉呢!佛說:我要告訴你們,我們現在的身體以及能思想的心理作用,皆是本性上的塵垢,是幻化假有。但是,真與假,實與幻全是對立的,能夠脫離這些虛假的塵垢,我們稱之為菩薩。把贓的洗干淨,即無所謂淨垢,“垢盡對除”,也無所謂凡夫與菩薩,“即無對垢及說名者”。那叫什麼?到此不須有什麼名稱了。稱為得道、成佛都是多余。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現在請大家特別注意!釋伽牟尼佛在告訴我們修行的程序。第一步是要如何擺脫身心的虛幻,我們學佛修道都知道身體是假的,可是每個人都放不下、空不了。打坐坐久了,兩腿發麻脹痛,你說兩腿是假的,把它空掉,空得掉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痛,佛號念歸念,痛還是通,或者你念“圓覺經”,說自己是幻化,是塵垢,他也照痛不誤。你若真能把痛的感覺空掉,脫離幻化,那是菩薩境界。
佛法與科學一樣,講究求證,你說一切皆空,那麼你空給我看看!三天不吃飯,你試試看!餓的感覺能不能空掉?做不到,不要隨便吹牛。道理會說,經典會講,到時候空不掉了,一點用也沒有。要證得“諸幻滅影像”,世間的一切都是幻化才行。我們現在的長相都只不過是影像而已,都是自己業力的反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人有每人不同的業力,所以每人的長相也都不同。
假如能夠滅掉這些影像,佛說“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無方則不限於西方極樂淨土,每一方都清淨。東、西、南、北、上、下無論哪一方,處處清淨,處處都是淨土。宋朝道家張紫陽真人說:“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頂後有光猶是幻,雲生足下未為仙。”修道修到頭頂放光,這只是虛幻影像,算不了什麼,即使能騰雲駕霧,那也只是神通不是道。那麼,要怎麼樣才算成道呢?張真人又說:“心內觀心覓本心,心心俱絕見真心,真心明徹通三界,外道邪魔不敢侵。”這個道理與剛才佛所說的是不是一樣?你說他是道家?是佛家?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
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悟了道以後,心清淨了,眼睛所看到的物質世界都是干淨的,此地就是淨土,內心沒有煩惱,跟著肉體的眼根也轉過來,“眼根清淨”。再進一步,眼睛內在的知覺--眼識也清淨,再接著耳根、耳識、......乃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都清淨了,將整個肉體都轉成清淨之身。
密宗標榜即身成佛,或說報身成就,想辦法修通氣脈,把有形的身體業力轉化,脫胎換骨,將凡夫身上的幾十斤臭肉變成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老實說,你轉得了嗎?你變得了嗎?如何轉?如何變?“圓覺經”在這裡都告訴你了,從“心清淨”開始,“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連意根也清淨。那麼諸佛菩薩有思想嗎?有意念嗎?有啊!但所起的作用都是至善,沒有一點惡,沒有一點無記,也沒有一點無明。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佛再說,“根清淨故”,根是指生命的機器,六根--眼耳鼻舌意六件機器,外界的物質世界則有色聲香味觸法與之相應。因為由心清淨,人體的六根清淨了,人體的六根清淨,外界物質世界的六塵也清淨了。所以要注意看清楚第一步,須先從智慧上悟,心念轉變,再修持轉化肉體,因為肉體轉化了,才影響到物質世界的環境也跟著轉化,一步一步秩序井然,多圓滿!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接下來,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大物理世界全都清淨。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地水火風四大清淨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共十二處,加上六識所構成的十八界,處處清淨。二十五有乃指欲界十四種層次、色界七種層次、無色界四種層次,也無處不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清淨。如是
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十力助是:(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四無所畏是:(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四無礙智是:(一)法無礙。(二)義無礙。(三)辭無礙。(四)樂說無礙。
十八不共法是:(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禅定。(六)無不知己捨:佛於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方捨,無有了知一法而不捨者。(七)欲無減:佛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退。(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三十七助道品為:
(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對已生之惡為除斷而勤精進,2.對未生之惡使不生而勤精進,3.對未生之善為生而勤精進,4.對已生之善使增長而勤精進。
(三)四如意足:1.欲神足(欲於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發而起)。2.勤神足(於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發而起)。3.心神足(於加行位一心專注,依心之力,故定引發而起)。4.觀神足(於加行位觀察理,依觀之力,故定引發而起)。
(四)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1.信力(信根增長,長破諸邪信)。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5.慧力(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
(六)七覺支:1.擇法覺支。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念覺支。6.定覺支。7.行捨覺支。
(七)八正道: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上解可查佛學辭典,並仔細思惟體會)以上所以一切佛法悉皆清淨。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一切清淨”,陀羅尼為梵音,翻成中文是總持的意思,一切的大總綱。密宗把咒語都稱為陀羅尼,因為每一咒語所包含的意義太多,一時解釋不完。咒語能不能解釋呢?可以。將咒語解釋出來,就成為經典。咒語一般均不解釋。為什麼呢?免得你胡思亂想,自行推理,亂加注解。為什麼有八萬四千陀羅尼呢?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每一煩惱就有一對治之陀羅尼。悟了道之後,就可把八萬四千煩惱轉為八萬四千陀羅尼,前面提過佛在“大神變經”說:“一切音聲皆為陀羅尼”,就是這個道理,煩惱既是菩提,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
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何謂一切實相?--凡夫的一切境界都是佛的境界。實相者無相也,一切心性本體本自清淨。所以,“一身清淨”,一人自身清淨,“多身清淨,許多眾生也跟著清淨,如是乃至十方所有一切眾生都清淨了。那麼,我們看看哪一位法師最用功,我們大家投資,請他好好修行,只要他圓覺清淨,我們也跟著清淨了,我們就不用修了,是不是?這是什麼道理?大家參究看看。佛不僅在此經典這麼說,在“楞嚴經”上也說:“一人虛空都銷毀了。甚至道家也說過得道的境界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與此是同樣的意思,整個十方虛空皆是自性淨土。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
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到最後不只是十方所有一切眾生清淨,連眾生所住的地球、太陽系的星球也都清淨,乃至於整個宇宙,擴展到無邊無際的整個虛空都清淨,不僅現在的虛空清淨,還包含過去和未來的一切空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一切平等,都一樣清淨不動。
各位看看!這是何等偉大的境界,從顯心清淨開始,六根清淨,六識清淨,六塵清淨,四大清淨......一路清淨下來,到此所有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清淨,什麼都空了。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
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
動。】
所有都空了,空到哪裡去?都沒有空,都擺在那裡,“虛空如是平等不動”,它本來就空,不是你有意去空它才空。它本來是平靜的、平安的、平凡的、等持的、叫作平等。空與不空都一樣叫平等,來與不來都一樣叫平等,虛空本來就是如此平等不動。如何證到虛空平等不動呢?美國的虛空與中國的虛空是否一樣?台中的虛空與台北的虛空是否一樣?都一樣對不對?只要你心不動念,在哪裡都一樣。
不僅是物質的虛空平等不動,心理的覺性也平等不動。知覺自性的空不是物質的虛空,這是兩層意義,要搞清楚。有人看到眼前的虛空,愣住了,認為這樣已經空了,這是物理世界的虛空,這虛空裡還有東西。心理覺性的空與此物質的空有所不同,這是兩種空、兩重空。佛在這個地方交代得很清楚,所以,不要把有相的虛空,當成自性的虛空。
佛又說“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最後又回到“心物一元”的道理。物質的空與心理的空有所不同,現象不同,但是,本質相同,實際上是一體。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都無差別,平等相同,到此,才真正進入圓覺境界。現代人喜歡講禅,到此地步才算是禅宗的開悟。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
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
門遍滿法界。】
覺性無所不在,在佛堂裡有佛性,在廁所裡也有佛性,一切處皆有佛。覺性清淨不動,不垢不淨,不增不滅,而起圓滿沒有邊際。“當知六根遍滿法界”,佛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遍滿整個虛空,這就更稀奇了。我們的眼睛、耳朵平常被牆當住,所看有限,所聽也有限。然而到此圓覺境界,眼則無所不見,耳則不所不聽,六根可以互相為用,這是功夫,一切眾生本自具足。
“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任何一點就是總綱,總綱就是一點,那一點悟到了,整體都通達了,一通一切通,這不是理論,還要實證。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
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我們修行須修到這樣的境界才叫妙覺,妙覺既是佛。由於大徹大悟到達妙覺以後,才曉得徹底的心物一元。我們的六根與外界的六塵本來就沒有毀壞過,不死亦不生,亦無雜亂。如是乃至所有一切陀羅尼門均無壞無雜。這個道理就如同室內點一百只、一千只燈,每一只均發光,各有各的范圍,但是,彼此均沒有妨礙,此光與彼光均可互照互入,一切眾生與一切諸佛菩薩之性靈都像這樣彼此相通,連物質世界與心靈世界亦無阻礙。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
涅盤;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
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
無憎愛故。】
由於大徹大悟的緣故,菩薩不會被世法或出世法所束縛,也不去求一個解脫的方法。本來無縛,何須解脫?若有一法可修,若有一法可得,則法執猶在,被佛法困住,不算真解脫。
悟了道的菩薩“不厭生死,不愛涅盤”我們凡夫都怕生死,所以趕緊學佛修道,想求涅盤而不死,對不對?其實,我們人類很有趣,你為什麼怕死?你死過?沒有!既然沒有,那有什麼好怕呢?莊子說過一個很滑稽的比喻,以前鄭國(山西、陝西一帶)有一位美女,皇帝想娶她當妃子。這位美女聽說要離開家鄉到皇宮,痛苦不絕,擔心害怕不知到皇宮要過什麼樣子的日子。結果,進了國都,當了妃子以後,日子過得舒適無比,想起當年痛苦,實在沒有道理。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害怕死亡,萬一死後,比現在更舒服,那麼,現在的害怕不是多余嗎?我們學佛修道都怕生死,想求涅盤,什麼是涅盤?涅盤很難解釋,有翻譯成寂滅,不很恰當,有翻譯為圓寂,也不很適宜。佛在“涅盤經”說是:“常、樂、我、淨。”這還是一面,再加上“清淨圓明”,這便是涅盤的境界,也是悟道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一切眾生自性的境界。菩薩“不厭生死,不愛涅盤”。若厭生死,則尚未解脫;若愛涅盤則法執猶存。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敬持戒,憎毀禁”,每人都拿一把尺去衡量別人,都拿道德標准去要求別人,從來不反省自己,從不要求自己,是不是怎樣?然後,聽到某人學佛吃素,好!有善根!好像不信佛就是壞人、魔鬼、不屑與之為伍。這些都不是學佛者所持的態度,真正的學佛是“不敬持戒,不憎毀緊”。做人本來就應該道德好,道德不好的人更值得同情,更應該幫助他,這才是慈悲的精神。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我們經常聽到人家問:你學佛多久了?二十年,呵!馬上肅然起敬。其實,二十年有什麼了不起,學了二十年還沒有成就,那不是很糟糕?對於剛學佛的人也用不著看不起他,一切眾生平等。
何以故?菩薩為什麼可以到達這樣的修養見地呢?因為大徹大悟的人,看一切眾生一體平等,誠誠懇懇、自自然然尊重每一個人。佛在此作了一個比方,譬如眼睛看見前面的東西,不管美丑淨穢均一一映入眼簾,任何事物均可看見,光體本身普照一切,無選擇,無愛憎,悟道之人視眾生均與佛同等,無二無別。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
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祗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
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生死涅盤,猶如昨夢。】
佛再度告訴吩咐普眼菩薩,以及未來末世的眾生,如何才能達到圓滿覺性呢?很簡單--觀心。修習此心就可以有所成就,而最後明心見性以後,則無修亦無成就,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無所謂修與不修。亦無所謂得道與不得道,無所謂成佛或不成佛。“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此時到處都清淨,處處圓融無礙。
悟了道以後,才知道一百、一千、一萬、一億,乃至不可說不可數等一切佛都在玩花樣、玩把戲,示現種種方便。阿彌陀佛或是藥師佛都如空中之花朵,“亂起亂滅”,此時,才有資格可以呵佛罵祖。但是,你可不要亂罵(唷)你罵的話,嘴巴立即長瘡。以前有位禅宗祖師把八十八佛寫在褲裆裡穿,他的徒弟也學他,結果,下半身都爛了。那麼,這位祖師為什麼把八十八佛的名字寫在褲裆裡穿呢?因為他看到這些人太著相了,一身佛味,滿臉佛氣,太令人受不了。他為了破這些人的執著,他可以這麼做。但是,你沒有達到這個地步,不要說得尊敬佛菩薩,連一個護法或者是鬼神、土地公都要尊敬,甚至任何人、任何小孩,都得尊重。
對於一切事物及佛法,不去追求,也不刻意擺脫,“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當體即真。沒有人綁住你,也不需要解脫。
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但是,你看了這段“圓覺經”,不要亂來,以為自己本來就是佛,就不用修了,那你就大錯特錯。注意!普眼菩薩問佛如何修行?如何思惟?如何住持?如何開悟?佛則從應當正念,遠離諸幻開始,然後心清淨,一身清淨,多身清淨,一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一路下來,到最後才說眾生本來成佛。
各位!如何解脫生死?生死不須解脫。什麼是涅盤?涅盤?只不過是昨夜的一場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盤?,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
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
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這一切皆如昨夜之夢,所以應當知道生命無所謂生死,亦無涅盤?可得,“無起無滅,無來無去”。“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謂之如來。”
一般所謂證道,證個什麼呢?是不是有個什麼境界可得呢?是不是要抓住一個境界呢?佛在此說:“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心經”上亦說:“無智亦無得”。有人打完坐,哭喪著臉跑來問我說:老師,境界掉了,好不好笑?注意!無得無失,有得有失就不對了,表示你還沒有悟。“無取無捨”,一般人學佛都想抓住一個境界,想抓住一個空或清淨,這些都是有取,都是貪。很多人學佛越學越煩惱,為什麼?我的妄念好多好可怕,拼命想要去除妄念,但是又去不掉,所以煩惱不已,痛苦不堪。佛在此告訴你,無取無捨,妄念本來就留不住,何必去捨呢?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無所謂修,亦無所謂得定,亦無所謂任運自在,亦無所謂生生滅滅。
“無能無所”,能證者是道體,所證者是境界。於此真正的證悟之中,無能證者,亦無所證者,所以說“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上面所講的是無修,這裡所講的是無證。佛講到無修的結論是什麼?無證的結論又是什麼?這非常重要,這是點眼之處,不可忽略過去。我在這裡把這個秘密告訴各位,千萬記住。佛講到無修的結論是:“生死涅盤,猶如昨夢”,無證的結論是:“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
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好!你們就按照上面所講的如是修行,就這樣修行,這樣一步一步有秩序有層次地修行,要如此反復思惟,要這樣保持定在那個境界上,這個方便、方法都告訴你了,什麼方法?觀心,就這樣開悟。
假如這樣還不開悟,怎麼辦呢?不必著急,不必害怕,“求知是法,亦不迷悶”,只要依照這個方法,慢慢行去,細水長流,總有一天會開悟的。你看佛多麼慈悲!多麼會安慰人!多麼會鼓勵人!
到此,釋伽牟尼佛對普眼菩薩所提的問題,全都答復完了,最後再作一個偈子總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普眼汝當知】
普眼菩薩你應當知道,
【一切諸眾生】
十方所有一切的眾生,
【身心皆如幻】
生理心理皆如幻化。
【身相屬四大】
身體乃四大和合而成,
【心性歸六塵】
心理精神乃六根六塵相互為緣所起的作用。
【四大體各離】
地水風火四大體性各自分離,
【誰為和合者】
生命的主宰到底是誰呢?
【如是漸修行】
如是漸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一切心、身、世界都清淨。
【不動遍法界】
自性不動遍滿法界,
【無作止任滅】
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亦無能證者】
亦無悟道能證的人。
【一切佛世界】
所有一切諸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猶如虛空中的花朵。
【三世悉平等】
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佛與眾生悉皆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到最後的境界是無來亦無去。
【初發心菩薩】
剛發心學佛的人,
【及末世眾生】
以及末世的眾生,
【欲求入佛道】
想要修行有所成就,
【應如是修習】
應按照這個方法順序去修習。
諸位有心學佛的人士,若能把普眼菩薩這一段多多反復參研,深入細心體會,一定修證成功,早日圓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