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圓覺經直講 第十一章 法輪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一章 法輪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當我們學習二十五*輪時,就應了知*輪的意義在於:輾碎煩惱--奢摩他體真止、空觀,能破見思煩惱,運轉至真谛理體,成就一切智,而得般若德;三摩缽提方便隨緣止、假觀,能破塵沙煩惱,運轉至俗谛理體,成就道種智,而得解脫德;禅那離二邊分別止、中道觀,能破無明煩惱,運轉中谛理體,成就一切種智,而得法身德。次第而修則次第成就;圓妙而修、一三無異,則一念具足,當下圓成。

  二十五*輪是根本三輪上的方便開演,不同組合的方式,以適合二十五種類型的修行人。

  無論你行於何法,總可以在二十五輪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修持之路,如果你的行持不適合於相應的*輪,那一定會滯在某處而始終難得成就。

  下面我們學習由辯音菩薩提出的*輪之旨。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細辨法音,善轉*輪,禮佛得旨,長跪了心。)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

  大悲世尊!您剛才所講的三種觀門,能夠使令一切眾生成佛,而且分得如此清楚,一層一層的,妙法之輪,運轉無礙,如是妙觀*輪,亦是對佛門整個修證觀行的總的概括,如此微妙,如此殊勝,實在是少有的!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世尊啊!您剛才講三個法門是非常的好,是很圓滿了,但菩薩種類很多,所以有很多差別,這個方便對一切菩薩在這圓覺門中有幾種修習?細分下去還有幾種類型?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再方便開示,使他們悟到真實體相。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初入者為始,圓成者為終,終始*輪,圓轉無礙。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能夠問到這樣的如來修證境界,而且還講到滿足一切菩薩的修行法門,你問得很好。你要仔細谛聽,應當為你宣說。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以歡喜心受持微妙的教法,以默然之心去契悟本來面目。下面講整個*輪的觀法。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先從根本上講,就是講一切如來,圓覺本性,本來清淨,所以本來沒修習亦沒修習的人,先破了人與法的執著,方能契合真覺。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一切菩薩與眾生在未明心見性之前,都處於未覺的迷惑狀態,所以都是依理解力去修行,這樣的修行,不能離幻,均屬幻力。因此,往往佛祖在給你佛法前先要破世俗法,因為佛法很微妙的,如原來的東西還在,用世俗的觀念去理解佛法,佛法就學不進去。這好比有精美的東西給你吃,先要餓了才能吃得進去,肚子飽了就吃不進去。所以先破了它,放下後,把俗情世智化空,才能進修真實佛法。“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因為還沒覺,要依幻力修習,藉妄心用功。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這時候便有二十五種清淨禅定的修習*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

  這是第一輪,別的都不管,專門取個極靜的地方去修行,如到深山老林中去,選個清淨環境。

  “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

  由靜而定,由定而慧,以慧破惑,顯於空明,於是永斷一切煩惱,且到究竟時亦能成就,進人聖門,靈妙開發,這樣也會圓滿道業。

  “不起於座,便入涅槃。”

  這樣不用來到人間應化,到深山老林中修,常於座中用功,修到一定時候不起於座,即入涅槃境界,這是從奢摩他直接進入涅槃解脫之道。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這樣的菩薩叫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靜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為單修三摩缽提。”

  假使這些菩薩僅僅觀修如幻法門,就在事相人際中應用,無須取靜為行,因佛力的加持,故能以幻智方便,“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在世界隨緣變化出種種應機的作用,完備地去修所有菩薩的清淨妙行,在顯現陀羅尼總持門的妙用時又不失去寂靜念。不是坐在那裏空守死定,而是活潑潑地善持妙化;且是榮辱不動,是非不生,一切境界安心自然,這樣的陀羅尼不失,靜慧也不失,又能解脫自他煩惱,這樣的菩薩叫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假使菩薩只把幻執滅掉,絕念無住,不取(起)作用,於是獨斷一切煩惱,煩惱斷盡時,與靈妙真心相應,證到實相,這樣的菩薩叫單修禅那。《入佛境界經》中講:“諸法猶如幻,如幻不可得,離諸幻法故,敬禮無所觀。”如幻不可得即是滅幻,無所觀即不取。

  以上是根本三輪的單修法。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

  這菩薩先以靜觀開頭,再在靜中照幻,照幻照得明了以後,這樣再在中間起菩薩行,有個過程。因此,如果沒有靜慧作為起點,就會自居幻化之中,所以先取至靜,再起菩薩行,度如幻眾生,這樣是兼顧兩者。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這樣的菩薩叫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假使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靜性就是寂性,藉靜而兼修寂性,這樣以二觀綜合的功用,就斷了煩惱,永出生死。這樣的菩薩叫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這裏講三個法門次第而入的*輪用心之道。靜慧力即是奢摩他,幻力變化即三摩缽提,入寂即禅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巳,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就是講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以後,再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這樣的菩薩叫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以變化力做佛事時,又即安住寂靜,又能斷除煩惱,層層深入,這是由幻即靜,即靜而寂,次第成就。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由幻用而達寂性,即寂性而安住至靜,這是初幻、中寂、後靜。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順隨。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先用幻法,後齊修靜寂二法。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由幻化而即靜空,再修寂觀而斷煩惱。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以變化力資於寂滅”,是幻寂齊修,後經清淨無作靜慮是奢摩他的靜空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取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這是後七輪的第一輪,叫“寶明空海觀”。《佛頂經》說:“同入如來寶明空海。”所以先以靈心寂滅之力,歸於本覺靈明,猶如寶明一樣,後入靜慧猶如空海。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順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這是第二“虛空妙用觀”,靈心之體,猶如虛空生起一切變化,所以先以寂滅靈心,廣大如虛空,再以如幻變化而起妙用。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這是第三“舜若呈禅觀”。“舜若”即虛空神,此神有顯色而無形體,所以遇日光映照時,暫時顯現色相。說明這個*輪,是先寂滅為虛空,次靜想照空,再後起一切幻化作用。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這是第四“飲光歸定觀”。飲光就是大迦葉,他的修證就是本*輪的以禅那先證體,次起如幻神通,後才歸於靜空之定。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這是第五“多寶呈通觀”。多寶佛先成道,證真如性體,後在塔中發起法華,猶如靜中起幻化而無礙。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這是第六“下方騰化觀”。藉《法華經》中六萬恆河菩薩從下方騰化而現,說明此法先是齊修寂與靜,後以其大力而忽呈如幻變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這是第七“帝心含變觀”。藉帝心之寶能含一切物像,“對即應變,應而還空”。說明靈心妙觀如果成就,就能包含一切德用,應一切緣而起幻化,後又入於安靜空明。

  下面還有一輪圓修妙觀,叫做“如意圓修觀”,猶如“如意寶珠,四方俱照”,譬喻大智慧人頓覺心性,三觀一時齊修而圓融。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等種類,舉體相應,所以圓人修法無法不圓,偏邪皆是中正。所以以圓覺之智合於理體,理即非理,全體是事。又以圓覺合事,事即非事,所以全事即理。一切性相等二邊之法,全即不二,能圓悟這個宗旨,中道的第一義谛,立即顯現於心中,非理非事是以雙遮來顯中,即理即事是以雙照來顯中,遮照同時,就是圓覺。

  “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性即靜觀之修,相即如幻之觀,“無離覺性”,即性即相而不離靈覺妙心的寂滅真觀。也即:即空、即假、即中,三即一,一即三。又以圓覺圓合一切,是從體起用;如性相無異覺性,是會用歸體,體用無礙,寂照同時,就是圓滿無上妙覺。

  “此菩薩者,是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這樣圓修的菩薩,因為同時體現了自性的三個方面--法身、般若、解脫,所以獲得清淨隨順。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這是結成了一切菩薩在因地中修習所應用的方便妙輪,是成佛的正因。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這是世尊告訴我們怎樣選擇符合自己根性的*輪的辦法。佛說:凡是修大乘道,發心成佛的菩薩與末世一切眾生,如果想依這二十五輪的方便修習時,應當先采用事相中的威儀法式以及用心的方便,身、口、意三業清淨,戒、定、慧三學具足,事相圓融。第一、當持梵行,清淨的菩薩戒的行儀,攝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的三聚淨戒應當具足。第二、應當以寂靜心而修於定,其心不亂,方便趣入正道。第三、應該在正定中,以無分別的淨覺心而照了法義,悟入妙道,化轉妄惑。

  這樣三學合於一心,妙觀顯於一念,方能成佛。然後在佛前求哀忏悔,消除多生的業累,打破無始的障礙,恢復清淨的心體。這樣要經過三七二十一日,因為發露先罪的日子假使太短了,顧慮到罪業消不盡,只怕精誠不夠,難以感佛來應,所以應當在三七日中求哀忏悔,忏悔之後,可以把標有二十五輪標記的紙箋放在佛前(表見次頁),跪下頂禮佛後,隨手拈取一張,不可在此時亂心分別,或簡擇選取,應一心求佛,誠心求取。打開後,依結中所開示*輪,就知道自己根機的頓與漸,知道自己應修的*輪,不能再貪求其他修法。

  “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因為佛力加持,使你得到自己的*輪。所以一者仗佛力而順達,二者合根性而易趣,所以千萬不可生懷疑之心,以及後悔之意。因為心生疑阻,失去以前的功德,縱使再修,稍難成就,所以不應輕於事相,應根據所開示的*輪一心用功,必能成就。接下去是偈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靜慧,皆以禅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佛方便演繹了二十五*輪之後,為使行者明了而入,所以再以偈言宣示:[辯音汝當知],善辯法音的人應當了之:[一切諸菩薩,無礙清靜慧,皆以禅定生。]解脫依於慧照,慧照源於禅定,禅定在於*輪:[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中觀修之法,都是以圓覺清靜心,離能所對待而修心觀。然而法有頓漸,根有利鈍,所以形成:[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二十五種*輪已包括一切法的修習關鍵。因為三谛攝一切理,三觀融一切行故。所以因果不二:[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如來已成,行者而趨,無不因此*輪而得道。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前一偈說明菩薩應修而為之,這裡指菩薩無所為。其中有兩層意思:

  一、上根之人得圓頓悟解,對於一切定相之法也不隨順,所以不必依二十五輪以及道場探結的方法來決定自己的根性。這裡的不隨順於法,也就是不取於相。不隨相轉,即隨順於真覺妙體。這是頓入圓明,觸目合道,不可再以著相法加以繩索,傷了無瘡的身體。也是前面所講的“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等的直接拂離妙照,所以不必隨順於法。

  二、這二句作沒有信心的下根人解說,就是說都沒有信心的人,聽到如此大法,內心也不能生起隨順。合起來亦即“上智與下愚不移”之義。第一層是不隨倒用之法,第二層是不隨正修之法。

  “一切諸菩薩,及未世眾生,常當持此輪”,常常地修持符合自己根機的*輪,並且“隨順勤修習”,順入妙覺,加上“依佛大悲力”的大光明加持,自然破除一切煩惱障礙,順利到達寶所,所以“不久證涅槃”,並非遙遠而是不久當得涅槃大道。

  我們回顧以上講到的二品,這兩品都是講做工夫,這個工夫是佛的特殊方便,因為有些大心眾生對圓覺的理雖然已明白,但他們不能夠單刀直人,只因不能直接體現佛的智慧,就是講一舉一動都是佛性的直接顯現。只因做不到,所以佛用這樣門:

  第一是奢摩他:奢摩他是體真止,體現真性空的一面,放下萬緣,取靜為行,所以是泯相,一切相都把它歇下來,一切的心念把它歇下來,達到一種寂靜輕安,還僅僅是寂靜,還不是寂滅。也就是講這個階段是伏的階段,妄想一切煩惱盡伏,得到很深的定,再由定顯覺,由覺顯現法界中佛的心,達到輕安境界,煩惱不會緣起。

  第二是三摩缽提:在天台宗來說是方便隨緣止,就是能夠隨一切眾生的緣,做些方便的事業,並以幻智對一切所有的事業行於如幻如化之中,知一切境界本來空寂時,又以如幻如化的空寂來做如幻如化的事業,這中間沒來沒去,這裹與第一點不同的是:前面的奢摩他是絕對的靜、絕對地歸於寂靜,放下一切世界事業不干,來到清淨的地方去;

  第二點是絕對的動,愈動愈好,在動的事業當中來體現佛的智慧,動而不動,不動而動,逐漸開顯本具的妙用。因為如幻如化,所以這在《華嚴經》來講是“如幻銷塵觀”,起一切幻,用幻來銷一切塵。因為我們知道所有緣起的一切身心世界本來都是幻化不實,好比是夢中的境界,又如鏡中的像,亦如電視中的鏡頭一樣,全部是幻化,以幻來除幻,知幻不被幻所迷,所以不用到深山老林中去,而在社會上做一切利生的事業,這樣的一種觀,是絕對不動而動,以動制動,成就大悲輕安,在幻化中獲證大悲心行的輕安妙樂。

  第三是禅那:禅那是息兩邊分別知,把所有的分別都歇下來,不是動也不是靜,不是真也不是俗,不是內也不是外,沒有兩邊,它不可以講是佛或是眾生,是悟非悟,是沒概念沒名稱,在華嚴宗講是“絕對靈心觀”,純粹靈知妙心的體現、直接的體現,不是概念,不落兩邊的境界,這是達到寂滅輕安。第二點的大悲輕安,是在大悲當中弘法利生,禅定不動,這裹的寂滅是一切煩惱、一切兩邊境界全部歇盡時,就達到寂滅輕安。

  佛回答了三種根本*輪後,這裏辯音菩薩又提出問題:“因眾生有無量,是否還有更多的方便?”所以接下來在三根本輪中化起最圓滿二十五輪。因為再化開成二十六輪是不可能的了,二十四輪亦不可以,我們可以算一下三輪的最極變化,正是二十五輪。因根本三個輪,最後一個圓融觀的一個輪,就是三個法門同時顯現的一個輪,這中間有初七、中七、後七,三七二十一個輪,正好是二十五個輪,這二十五輪是非常完整的一種*輪,不可能多,不可能少,這是講第一點*輪的圓滿其次講的是佛教中念佛持咒,或者數息等,凡是有所依賴、有些規則等的一切法門都是方便,這個方便是凡夫的方便,就是講凡夫是依賴一種對像,根據一種形式來做工夫的,無論我們所依的是甚麼東西,依佛的相來觀想,依佛的聲音來聽,或者依極樂世界的莊嚴來觀相,或者依人的呼吸與氣脈,或者觀光明相,無論何種依賴的東西,都是凡夫的方便。聖人就是二乘羅漢,也不依這個方便,也不需要這個方便,都是凡夫的方便,為甚麼?凡夫業障太重,就是說心太散亂,悟性太差,沒有辦法用凡夫的心悟到佛的真實心,那麼我們可以看出這二十五輪中沒有凡夫著相的方便,只有從三谛真實體中顯現的*輪,這叫聖輪方便。

  聖輪方便進去的全部是以淨圓覺心做因地修行,因淨覺心,所以不是建立所緣,我們要建立所緣,建立所有的境界。南懷瑾先生講修行最初要建立所緣,建立不淨觀或建立念咒等都是建立所緣,既有所緣就被相對的條件所縛,而很難打破相對。這是對凡夫不得已的方便,但所緣的法多了就會雜亂,所以所緣不可以多,同時所緣不可以執,多會雜,執會落,固執了就沒辦法走到佛性中去。執就是凡夫的執著與習慣,這亦不可行,亦不可貪,在自己的法門中貪自己的利益、貪自己的福報、貪自己的神通,這就是外道,所以放下這個是相當不容易。

  那麼這二十五輪其所有的搭配與建立是大心眾生入聖的方便,是他們的最初的基礎,就是要悟淨圓覺,對圓覺要悟入、要理解,後再在二十五輪中建立,所以大家看上面的這個表,表中前面的本三輪,本三輪的單修就是最基本最基本的,只修其中一種,好比「O」表示奢摩他;「●」表三摩缽提,「⑧」表禅那,這僅僅是為表述的方便。

  第一、“澄渾息用觀”,就是把心念澄清,歸於純樸;息用,一切的作用都息下來,不起分別作用,一切人生世界中弘法利生等所有的都把它歇下來。

  第二、“庖丁恣刃觀”。“庖丁”就是一位屠牛者,相傳庖丁解牛,不用眼看,手到時刀鋒不會傷著手,且把牛解得清清楚楚,此譬喻菩薩人世,做如幻三昧度眾生時,不會傷著智慧,亦不會傷著眾生;刀鋒表示智慧,牛的骨頭、牛的經脈等表示眾生,菩薩要解剖眾生,把眾生的心思研究透,世界的緣起要研究透,知道如幻,且要通達如幻,通達如幻的境界來度如幻的眾生,這就像“庖丁恣刃”一樣。

  第三個本輪是禅那,禅那是無礙境界,是“呈音出礙觀”,好比鐘敲起,透過聲音傳播無礙。至於下面的字都是解釋,大家可以去體會:

  第一種是初七輪從奢摩他到三摩缽提;即先從奢摩他修起,後歸入三摩缽提,即力量比較弱,度眾生沒力量,所以先要歸於至靜,在極靜中產生力量、智慧,如此產生如幻智慧之後,來方便運用。

  第二種是先修奢摩他後直接歸禅那,就是講在至靜中不經過如幻,即曉得在這裹沒度生的緣份,直接把自己的煩惱滅掉,直接歸到寂滅境界。

  第三種是從奢摩他開始到三摩缽提,最後再歸到禅那,這種的表達是一種類型,這類型表示修行人真實進到聖道的所有的方便,這不用多作解釋的,要自己去體會,發現自己是那一種人。

  然而有些人是相當混亂的,連最初奢摩他也做不到,做不到極靜的覺心顯現,三摩缽提亦做不到,世界如幻還看不破,還有許多執著。說到禅那,還有粗心在,煩惱者未伏,何來斷惑證真?所以沒達到寂滅,兩邊還有取著。現代的人是這種的類型比較多,那怎麼辦?應在早晚堅持打坐,做工夫--做奢摩他工夫,歸入至靜。因白天有工作,有家務,做事時做三摩缽提--做如幻觀,在做事當中鍛煉,

  還不能說做到了,只能說在做鍛煉,做如幻的工夫,不能把庸俗的事當一回事,不執著,一心去體悟空有不二的真性。如到一定時候,突然相應時,會體會到禅那,不是說立刻就來的,這是剎那相應,這是偶然之間身心脫落進入到禅那真實的地方。現代的人只能這樣修,絕對的奢摩他和絕對的三摩缽提對有工作的人來說是很難很難的,或者說短期來修可以,長期就困難,除非是過來人或者是根基相當好的人,才能做到,這個表只是做個簡明的解釋,大家去看是會看懂的。

 

上一篇:圓覺經直講 第十二章 除障顯理 了相非相
下一篇:淨空法師:一句阿彌陀佛是所有法門都在裡頭,是《華嚴經》的總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