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印一法師:時時刻刻菩薩心,在在處處普賢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編者按:印一法師,2012年就讀於峨眉山佛學院(首屆本科班),主要修學華嚴和禅。2014年參加機鋒辨禅活動,在場下頻頻向選手發難,並劍走偏鋒,令人印象深刻; 2015年11月,筆者在韶關南華禅寺參加講經交流會上又見到了印一法師,本屆講經交流會上,法師獲全國一等獎。在活動結束後,筆者與印一法師進行了一次關於佛教現狀和修學方式的探討。

  佛教在線:法師您好,很高興又見到您了。去年您參加了我們佛教在線和少林寺共同主辦的機鋒辨禅活動,這次又參加了在南華禅寺的講經交流活動,您認為參加這樣的活動,對於弘法有何幫助?

  印一法師:菩薩道的核心,就是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參加這樣的活動,恰好是可以通過這樣的平台,很好的結合上求下化,逐步圓滿自利利他。祖師大德們常常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和眾生結緣,來弘揚佛法。包括歷代的皇帝,也有很多微服私訪的,其目的就是深入民間,了知當前的民情。我們青年學僧,很多的時候都是在學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學習三藏上,很少出門。正好就借此機會,去與社會結緣。這樣,一方面,可以深入民間,對眾生當前的狀況有相應的了解,從而深入人心,將我們平時所學的種種應用起來,把佛教義理落實在踐行上,彰顯我們的智慧力量,更好的引領大眾;另一方面,通過對眾生的深入了解,認知到當前的社會狀況,親見當前社會民眾的煩惱疾苦,激發我們的大悲心,從而激勵我們更加努力的進取,完成菩提心的長養。這樣的情況重復往返,互相熏習,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互相增上,逐漸圓滿慈悲和智慧。也就相當於哲學裡所謂的“螺旋式上升”。

  同時,大量的青年才俊和高僧大德在一起,互相之間可以探討和印證很多東西。這種同參道友的利益,是用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

  所以說,參加這樣的活動,是自利利他的,是共利的。既然是共利的,又何樂而不為呢?所以,但願越來越多的人參加進來。而您們佛教在線搭建了機鋒辨禅那樣的平台,對佛教與社會的交流、佛弟子風采展示等都意義非凡,功德殊勝!在現在這樣的網絡時代,急需佛教在線這樣的平台,急需您們這樣勤勤懇懇的菩薩。

  佛教在線:感恩您的肯定。據我所知,講經說法是佛教的傳統之一,也是教化佛弟子的重要方式。法師覺得,在當今社會的講經說法,和過去時代的講經說法有何區別?

  印一法師:由於時代、地域、民族等等不同,弘法對象也就不同,那麼無論是弘法的方式還是內容,都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便於廣度眾生。在大數據的今天,世界在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比如,我們的思維模式、語言模式、社會結構等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舉例來說,與二十年前相比,從信眾狀況來說,現在的信眾群體年齡偏向於年輕化,受教育程度偏高,普遍使用多媒體智能終端,物質較為寬裕,但是時間較為緊張,有廣泛接觸各類思想和知識的途徑,但是卻少於系統化,信仰選擇多元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等等狀況都是非常明顯的。但是佛教的主體思想沒有變,佛教利益眾生的本懷沒有變。那麼,在新的時代下,在新的社會環境裡面,我們如何去弘法利生,就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應該慎重思慮的問題了。

  佛教在線:您在為現場觀眾開示時候說過:修行之前要先修學,而學本身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那麼您是如何修學的?

  印一法師:首先,學修不離,修行與修學,是厚積與薄發的一個結合,嚴格意義是不可區分的。而當時我所說的那句話,是針對他當時的心境而言的,時過境遷,我們切莫執之為常。而對於我來說,一般就是,首先大量的閱讀,然後從中找出部分比較相應的經典,深入學習。或者親近一些善知識,從他們的言傳身教中去領略一二。理解了經典的法義後,就按照聖教來做。其實就是聞思修的一個過程。親近善友,多聞熏習,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整個過程是不斷重復的。毫無疑問,最困難的就是行動,就是最後的“做”。而恰恰,必須做到,才有現實意義。比如,參加這次交流會,我的稿子是一晚上就寫好了的。在寫稿子之前,我把所有能夠找到的對《普賢行願品》的解釋都看了個遍,包括讀了四十卷的《華嚴經》、六十卷的《華嚴經》、八十卷的《華嚴經》。然後,從擬題目到完成初稿,用了八個小時左右。但是後來修改了很多次。為什麼要改呢?是不是寫得不好呢?肯定不是,我的初稿並不亞於後面的任何一稿。而是,由於時空和對象等等不同,稿子也需要相應的改變。在完成初稿後,每天我就按照稿子裡的內容一點一點的去踐行,去論證,再把反饋回來的情況融入到新的修改裡面。由於我今年講的主體是“利益眾生”,所以我就一方面不斷的深入經藏,親近善知識,去積累和熔煉;一方面,每天去與不同的人隨緣交流,在生活中驗證我的觀點和行為是否真的可以利益眾生。所以,從這段經歷中,我得出一點點心得,就是: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深入經藏,從而領略甚深法義,才不至於忘本失智,這是我們的根本;同時也要讓佛法融入生活,並對自己和別人的生活都有所增益。二者一定要結合,不可偏執,更不可廢棄。

  佛教在線:是的。佛教的修學越來越被重視,現在國內包括國外的佛教徒人數在擴大,在我們之前交談的過程中,您卻表示講經弘法的僧才難求。法師覺得主要的原因和問題在哪裡?

  印一法師:的確,如您所言,佛教徒人數在擴大,但是不等於僧才充足。說這話,並非是說佛教裡面沒有人才,相反,出家人裡面是藏龍臥虎,人才濟濟。就按我們峨眉山佛學院乃至峨眉山來說,很多法師都特別有才,不論是書琴劍畫方面,還是對內學的解行弘揚方面,都有許多的傑出的法師,不勝枚舉。然而,特別是漢傳佛教出家人的總數與社會總體人數的比例,實在是少的很。況且,在漢傳佛教的出家僧團裡,老齡化依舊嚴重。雖然有不少的優秀的青年僧人,但是很大部分都集中在佛學院及各地的大叢林,分布不夠均勻,從而導致了一種不協調的境況。培養一位優秀的講經說法的法師,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而面對當前社會講經說法的法師,需要很高的素養,不僅包括見地、修證等,還需要多種語言的通暢表達、各類教學工具的熟練應用等。而在這些年富力強的法門龍象裡,還有一部分不得不去承擔一些管理工作,那麼,真正能夠出來弘法的,還是非常稀少的。

  而解決這些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後面隱含的種種問題,就是我們佛教不得不思慮的問題了。

  佛教在線:現在很多人對佛教、對法師仍然有誤解,一些佛教徒在對家人、朋友普及佛教的過程中就會遇到阻礙,甚至無法和諧相處。對於這種事,法師有什麼好的建議?

  印一法師:誤解都是來自於不了解,不和諧就是有爭執。所以,首先我們自己應該想想,對方為什麼會誤解?怎麼才能讓對方了解?我們爭執的又是什麼?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自己做一遍。所以,我在這次演講的時候,有一個說了三遍的事情,就是:“榜樣的力量”。我們口口聲聲說佛教好,佛法好,那麼,好在哪裡?我們既然無法用語言與對方溝通,那就做。讓佛法的優越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在日常生活中,以諸佛菩薩為榜樣,在在處處體現出菩薩精神來,把自己做成別人生活中的榜樣,何愁別人不理解?所以,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做好自己,以榜樣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引導別人,而切忌貿然的做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去指揮別人、訓誡別人。猶如有句話所言:“我的生活需要你的指點,但是不需要你的指指點點。”自他相換一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時刻刻菩薩心,在在處處普賢行。”只要我們如實踐行菩薩道,哪裡還有阻礙?哪裡還會不和諧?

  佛教在線:即使是佛教徒,在當今社會也有諸多煩惱。當下社會人們應該如何與煩惱相處?

  印一法師:問得好。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我們普通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當前時代,信息大爆炸,我們如何來處理這些這些海量知識?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如何來面對這些物質沸騰後面的心靈恐慌?價值多元化後,如何做出正確的取捨?世界交流圈大整合,如何定位和計劃自己的前進軌跡?如此種種,都是我們的煩惱。

  而我們之所以煩惱,無非就是不如意。要麼對自己不滿意,要麼對別人不滿意。不滿意,無非就是對“我”有個特別強烈的執著。所以,就需要一個轉化,把我們日常的以自我為中心,轉向以眾生為中心,從而破除我執。我執都破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又從何而來?但是,僅僅破執還是不夠是,猶如《普賢行願品》裡面所言,還需要“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當我們在利益別人的時候,我們就會收獲心安快樂。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轉煩惱為菩提”。猶如這次交流會的主題一樣,我們應該以慈悲為基礎,不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多做自利利他的菩薩事,自然就少了很多違緣,積累了成道資糧;同時學會圓融方便,處處與人為善,事事以善為解,再加上宏博的心量為指引,那麼,還有什麼煩惱我們不能化解?還有什麼苦痛我們不能忍受?說食不飽,數珠不富。歸結到最後,還是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學佛,不是沒事練嘴,而是要歷事煉心。煉心的煉,是鍛煉的煉,不是訓練的練。要讓我們的日常生活體現出信仰來,彰顯出慈悲和智慧來,而不是掛著一個“學佛者”的牌子而抱怨終身,抱憾終身。

 

上一篇:紹興為佛教事業的進步發展提供了平台
下一篇:一篇讓所有修行人都慚愧的文章,誰是我的冤親債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