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得饒人處得饒人,放人一馬是給自己一次真誠的機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

  學會分析不合理的憤怒

  在日常工作與生活當中常常因為不開心或者對別人很不滿意時,出現最多的反應就是憤怒。好多人都認為自己的憤怒是合理的應該爆發的,錯都在別人身上,但並不一定是這樣的,憤怒大多數都是不合理的。

  心理分析發現不合理的憤怒有以下三大來源:

  自私的要求未被滿足

  自私是絕大多數不當憤怒的根源。一個人越自私,他的憤怒就會越多。也就是一種只是站在個人的位置上刻意要求別人的時候,就會去挑別人的毛病或者總感覺到自己在情感上、情理上吃虧了,憤然而起。

  所以有時候我們的憤怒是不是因為自私引起,假如是應該先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去原諒對方。

  完美主義要求無法滿足

  這一點更多體現於自己對自己,自己總是因為自己達不到所想到的要求而憤怒,當自己對自己無法滿足的欲望與要求時,一種自我遣責與自我否定的情緒撲面而來,同時發現自己的能力不比別人的時候就會讓自己對生活失去了信心,那麼自卑就是自我憤怒的一種,也是虐待自己的憤怒,這也是抑郁症與強迫症最常見的心理表現。另外,對別人也一樣,總是站在完美主義者的位置上要求別人來滿足自己,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

  多疑

  一個具有猜疑性格的人會常常錯誤诠釋別人的動機,總是懷疑別人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對自己的傷害,總以為別人對自己有什麼企圖。

  因此當自己想憤怒的時候,就先問自己的憤怒是不是合理的,假如有跟上面的三條有關那麼就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憤怒就讓它自我消失吧。

  2

  學會對憤怒的表達

  經過上述內省的理性思維後,確認你的憤怒是合理的,那麼你就應當勇敢地說出來。這是消除憤怒的另外途徑。為什麼要把憤怒表達出來呢?

  1、善於表達自己的憤怒有助於我們理性地認識事實的真相,同時有效在抑制沮喪意識與情緒低落。

  假如什麼事情都不敢說出來,內心的不平衡整天壓抑著自己,自己根本沒有心情去快樂,這也是造成自己抑郁沮喪的負性思維,整天板著一幅委屈或者是懷才不遇的面孔。

  2、合理的表達憤怒有助於我們及時的寬恕對方。

  人是需要洩憤的,也就是發揮放氣的功能,讓自己內心的委屈與不滿全部放出來,一個人輕松了,就容易接受別人的認錯了,當自己憤怒的時候多數看到的是自己,只有當心平氣和時候才更容易去接受別人。

  3、運用我們得體的言語表達我們的憤怒,告訴對方表達憤怒的目的是為了理解,而不是為了報復,這樣對方更願意學會尊重與愛護。

  4、有效的憤怒有助於我們防止流言蜚語。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兩個人之間的事在兩個人之間立刻解決掉,別去聽其他人是怎麼說的,適當的解釋更能讓雙方相互信任。

  5、善於運用得體的語言去表達憤怒有利於平靜具有暴力傾向性格的強勢心理。

  在強勢面前越強,造成的自我承受的沖擊力就越大,但選擇太弱更會縱容對方的強勢心理,反而讓自己也永遠找不到站起來的機會。所以適當的憤怒是一種力量的補充,同時也是以柔克剛的最好方式。例如:男人最怕的就是女人的眼淚,假如你流著眼淚去憤怒,對方都會氣餒一半了。

  適當的憤怒有助於增強雙方進入溝通的節奏。

  假如說緘默是一種讓人難以忍受的陰性表現,那可以說憤怒是屬於陽性的積極元素。有了適當的憤怒就會引起對方溝通的注意動力,也是夫妻之間傳播很好的積極信息。

  因此人假如學會了一種理性的溝通姿態與技巧,不管在何時何地面對任何人,你都會充滿自信。認准是自己得理的,不會放棄,但認准自己是不合理的,得饒人處得饒人。放別人一馬其實也是給自己一次真誠的機會。

  及時處理

  當天的憤怒當天處理好,睡覺前學會原諒對方,不要讓你的憤怒過夜。憤怒是隨時發生隨時消失的,但假如你總是把它放在心上捨捨不得,那麼它就將在你的心上變質。可能會變質為怨恨也可能會會變質為對生活的負性情緒。

  不怨恨,不報復

  心裡的那本帳只記喜事樂事,只記得別人的優點與可愛,拒絕記錄別人的壞與自己的怒。讓自己的心胸更加開闊,讓自己的個性更加開朗,不要讓自己胸懷狹窄,更不能讓自己的心裡有著任何的仇恨,讓自己坦蕩些簡單些,也許我們更會快樂無憂。

 

上一篇:未來的命運是幸福還是痛苦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下一篇:當欲望之火被點燃後,煩惱就來敲你的心門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