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廣超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清淨慧菩薩贊歎佛大慈大悲,廣說圓覺法門如是不思議事,即圓覺妙心,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清淨慧菩薩代眾生問佛:“希望佛為參與此法會的一切法眾,重新宣說佛的圓滿覺性,一切眾生以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的法,到底有什麼差別?令末世眾生,聽到圓覺聖教而隨順開悟,循序漸次能入清淨圓覺。”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佛聽了,贊歎回清淨慧菩薩,能夠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圓覺法門的漸修次第。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依本經說:“一切法本來是圓覺所顯現的”,所以一切法具有圓滿覺性而成就因果不亂,此圓滿覺性不屬於某個法,不屬於佛,也不因為眾生轉迷成悟而有,圓滿覺性也不是某個法組合成,圓覺本來沒有自性——非性。 然而,凡夫迷惑而見到圓覺所顯現的法是有煩惱、修行、證悟、凡夫、聖者等自性差別,其實,這種種差別就是圓覺的自性——性有。然而,圓覺所顯現差別相中的每一個法,也是互相遍滿,無自無他,無自性可得,所以圓覺所顯現也是非性性有。 “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圓覺的自性本非性,圓覺所顯現的幻化並非圓覺,凡夫以此幻化為圓覺自性,所以佛說圓覺有性——非性性有。凡夫以何為覺的自性?就是有這種種的智慧差別性。“循諸性起,無取無證”,循著眾生的智慧差別,而有覺悟的差別,但是圓覺自性本來無取無證。 即一切法本具覺性,此覺性非自非他,故無自性他性,即所謂非性。此非性不屬有無,然而眾生在有無見中見到有覺悟的自性,故說有“覺性”,故佛說一切法在覺中。此覺性作用在眾生的身心叫做見聞覺知,依見聞覺知而認識有迷悟差別。 在這一切法的互相變化過程,互相影響,沒有一個法是獨立活動的,都是有覺性的互相因緣。在這互相的因緣裡,以前面所說的細胞為列,你身上的細胞知道你依靠它而存在,你也知道它依你而存在,彼此圓滿覺知,所以說圓覺妙心即總攝一切法,在這個互相遍滿,互相知道的顯現中,從來沒有某個獨立的法與其他法分離而成為細胞或眾生,只是分別心執取,認為有與其他法分離的眾生或細胞。雖然你這樣的分別,但是眾生、細胞依然在圓覺中,互不分離地遍滿法界。 在這圓覺所顯現中,凡夫分別有所謂的凡夫、聖人,然後說凡夫是迷惑者,但是本經說,不但迷惑的凡夫是依圓覺所顯現的,覺悟的佛、聖人也是依圓覺所顯現的。 因為一切法是圓覺所顯,所以最微細的細胞也知道全體的你在活動,現在科學家復制了克隆羊,已足夠說明這點。你的身心也是圓覺所顯,當然也知道你身上細胞的活動,但是你說你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那你又怎能控制你的手?其實你是知道身上所有的細胞,也知道如何控制你的手的細胞。所以這一切都在知覺之中,但是我們不以為然!我們迷惑於有限的感官而認為:我不知道身上的細胞在做什麼! 在佛還沒有出世之前,世人不知道如何覺悟與解脫生死;佛出世以後,才知道什麼是覺悟。但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猶如身上的全體細胞,對你的認同從未迷失過,同樣地,就在因果幻化的當下,只是煩惱說我在迷惑中,而圓覺心從未迷失過,一切法都無所不遍地在覺中;你這個眾生也是一切法之一,也在覺中。但是你認為“我”是不覺的,佛才是覺的,就分別出種種的差別。 於圓覺的實相中,一切法都在覺中,根本沒有人、我、菩薩、眾生等差別相。“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原來菩薩、眾生皆是圓覺妙心的幻化,事實上,沒有絕對的某個法是菩薩或眾生。在眾生境界裡一段暫時的因緣幻化過程,從佛的境界看是圓覺妙心的智慧光明。當菩薩證悟幻化的相滅了,就不見有能夠取證圓覺的人。因為一切本來就在覺中,證悟圓覺者就是覺的本身,沒有誰覺與誰被覺的差別。猶如眼根,不能看見眼根本身,因為眼根就是見者。“性自平等,無平等者”,平等的分別是由不同法的比較中得到,然而,圓覺自性本來就是平等性,平等性中無一個法可得,就無平等可比較了。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由於眾生迷惑顛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欲滅一切幻化猶未滅之間,起虛妄心去修行用功,於是分別出證悟高低。以本經中的道理來說,所有的用功都是虛妄的。為什麼呢?因為本來都在覺中,你還要用功修行以達到覺嗎?即是圓覺本身沒差別,由於眾生在迷惑中修虛妄的果位,才見到圓覺有證悟高低差別。覺悟到圓覺的實相本來無生無滅,叫做“得如來寂滅隨順”。如果證得與佛一樣的寂滅隨順,就知道其實是沒有寂滅,也沒有所謂證悟寂滅的人。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答由眾生至佛的漸次差別。 一、博地凡夫: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妄想我”是思想見解上執著我,就是我見,“愛我者”是行為上貪愛有我,就是我愛。此兩種煩惱。“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從來不曾清楚知道自己念念生滅的心念,就心隨苦樂境轉而生起憎、愛,進一步執著五欲。這五欲有兩種解釋:一、從五根得來的色、聲、香、味、觸為細五欲;二、財、色、名、食、睡為粗五欲。在這裡是指細五欲的色、聲、香、味、觸。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如果遇到好的朋友、道友教導使他覺悟到:原來一切法本來清淨圓覺遍滿,因此發明起滅,即是明了悟知,圓覺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即知此生性自勞慮”,爾時便知是妄識的勞慮認為有生死,其實並無生死。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如果有人,明了悟知生死是妄識的勞慮,他修行到煩惱斷除了,就能“得法界淨”,即法界一心不二的性質,法界有種種性質:性空緣起、本來清淨、如如不動、互相含攝、覺遍十方、幻化無相、光明大樂。眾生迷惑於六根的見聞覺知,只見到身心世界都是污染的;如果定心清淨,就能感覺到一分的法界清淨覺受;一旦勞慮永斷——煩惱斷除了,就覺悟到法界本來清淨。若定心清淨,只是從覺受知道法界的一分清淨而已,尤被幻化的覺受所迷惑;若斷除了煩惱,此時只見身心世界唯是一心的清淨法界,也只是不被幻化所迷惑。“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有清淨的見解就被此淨解障礙。為什麼呢?如果斷除了煩惱而覺悟一切法沒有生滅可得,就證悟到諸法實相——無相的清淨法界。由於勞慮永斷的解脫只能覺悟到圓覺的清淨分,還未能覺悟到圓覺的互相含攝、覺遍十方、光明大樂,如此覺悟不圓滿。“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即小乘人以無相法界的清淨分為覺悟,覺不遍故於圓覺不能自在幻化。 “此名凡夫隨順覺性”,這是從凡夫修行朝向圓覺的覺性,雖對法性本具清淨圓覺有少許的覺悟,但是對圓覺還是不自在。凡夫隨順覺性可以是聲聞,也可以是初發心未學圓覺法門的菩薩,此時執取清淨解脫之見。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二、未登地菩薩:一切還未學圓覺法門的菩薩有“見解為礙”,從圓覺的清淨分來覺悟諸法實相,此清淨見解稱為淨解,只是淨解會障礙圓覺。初學圓覺法門的菩薩,已經明白圓覺妙心本來清淨、互相含攝、覺遍十方、光明大樂的道理,“雖斷解礙”,雖然進一步放下前一種菩薩的淨解的障礙,此菩薩還未悟圓覺,因為其心“猶住見覺”要念念住在覺中,原因是還有不覺之處——所知障的迷惑,見到有覺悟的心住在圓覺中。本是圓滿的覺性卻見有覺悟的心在覺中,就是“見覺”的障礙,所以說“覺礙為礙,而不自在”。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這類菩薩是以覺知心來覺悟圓覺,心就想住在圓覺中。“未登地菩薩”,初地之前的菩薩,稱為未登地菩薩。未登地菩薩見到有覺悟的心在覺中,因為覺悟局限在覺悟的心於是覺不圓滿。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三、登地或以上的菩薩:“有照”是心、境相對。當修行人在修行觀察,有照就是有能觀察的心與所觀察的法,“有覺”是有覺悟心在;有觀照心有覺悟心,都是圓覺的障礙。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此菩薩覺悟到一切法本來圓覺遍滿,所以不再以覺知心來覺悟,就是不見有覺悟的心。“常覺”與“住在覺中”是不一樣的,“住在覺中”是心在覺與未覺中住覺這一方,比如見到眾生未覺而自在覺中;“常覺”則是一切都在覺中,所以不見有未覺之處。“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此菩薩的覺悟,心、境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以下是以譬喻說明。譬如有人自己砍斷他的頭,頭未斷時能砍者是本人,頭斷了就沒有能砍的本人。此譬喻是說,照與照者是一起滅的,頭一斷了,頭和身體各不相屬,那時也沒有砍的人了;“則以礙心,自滅諸礙”,這類菩薩知道有照有覺,就是有心、境對立,有照有覺都是障礙,那麼,就以有照有覺的礙心來滅有照有覺。“礙已斷滅,無滅礙者”,當菩薩放下有照有覺的礙心,礙心妨礙覺悟——滅礙,礙心滅時則一切寂滅無礙。於是“照與照者同時寂滅”,無滅礙者就是照者寂滅。這與前面說過以幻修幻,幻滅以後沒有滅幻的人一樣。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佛講的語言文字的經教,如同指著月亮的手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如果因手指而看到月亮,則知標月之手指不是月亮。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常覺不住的菩薩是已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入地即是證悟了初地乃至十地菩薩果位,初地以前沒有常在覺中,初地以後的菩薩是常在覺中的菩薩,佛法道理對他就有如標月指,沒有用處了,意思是不再以道理為真實,而是如實知見佛的圓覺遍滿。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YIN、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四、佛的覺悟:佛覺悟到“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任何的清淨與障礙本來就是究竟在覺中,“得念、失念無非解脫”,得念是一直保持著正念,失念是打妄想而失去正念,佛覺悟到正念或失念,念念本自解脫。因為我們每一個心念生起來後,就滅掉了,誰也不曾束縛誰,而事實就是如此,但是我們認為被煩惱心束縛了。就是說,你的每一個心念,不論善惡自有其生起的因緣,這不過是因果法則在變化,裡面沒有實在的人,也沒有實在的誰在煩惱,但是我們認為被束縛。在佛的覺悟中,看到正念、妄念,念念都是圓覺所顯現,這無非是解脫。比方說,被批評覺得心煩,被稱贊而心樂;其實,心煩、心樂都是無我的因緣變化,沒有所謂我與我的煩惱,這都是圓覺所顯現,不必以正念制止妄念。只是煩惱心認為我還未能解脫,事實上,此煩惱心一向是無人我,是圓覺妙心自在的因緣幻化。以本經中的道理來說,就是一切法本來就在解脫中。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作用,沒有作者,沒有受者,沒有誰被綁,誰綁誰。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是成就某些善法——生,破法是破壞一些善法——滅。法的生滅是迷者妄見,萬法本質是不生不滅,所以一切生滅幻象的變化皆名涅槃。為什麼呢?因為六根所知的一切生滅中本來沒有實法,也沒有實在的生和滅;我們迷惑見到有法、有生、有滅;佛的智慧看到一切法沒有它的自性,本來就是涅槃。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般若是指出世間的智慧。智慧與愚癡統統是般若,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本來在覺中,各各因緣、各各法都是智慧的顯現。我們認為某某人有智慧,某某人愚癡。從業力因果來說,是愚癡者的業叫他來演愚人,所以是他自己要來做愚癡的人;可能你聽了並不同意,但是你想一想,若不是愚人自己要來做愚癡的人,還有誰能叫動他來做愚人呢?事實上就是業力叫他自己來自討苦吃,自己在過去造了某業,然後自心明明白白地從業海裡選擇此業來承受。是執取有我的業緣明明白白,也是迷惑心的因果法則毫不錯亂,也是無我的圓覺妙心自在幻化,與大家(相約配合無間地)來扮演這一生。可見,凡夫能因果不錯亂地來世間,皆因為一切在覺中。雖然是從覺中來,但你卻說:凡夫是迷惑而來世間。佛智見到愚者就在大圓覺中不錯亂地來圓滿這一生;你若認為不是般若,誰有那麼大的本事演得如此天衣無縫?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一切菩薩的修行——菩提道、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本來在覺中——菩提智慧。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無明”是指迷惑境界所知的一切萬法,“真如”是指覺悟境界所知的不動法界。無明、真如是沒有差別的境界,即是說,清淨的真如與迷亂的無明,同是一真法界,不是悟者把無明不淨的法轉到真如清淨,也不是迷者把真如清淨的法轉到無明不淨,是迷者悟者本來無異,同一圓滿覺性,因此菩薩成佛時見到心、佛、眾生無差別,只是眾生迷惑以為無明絕非清淨真如。 “諸戒、定、慧及YIN、怒、癡俱是梵行”,持戒、修定、修慧與YIN欲、嗔怒、愚癡,同樣的都是梵行。所謂梵行,就是修一些清淨的心、清淨的行為,以達到解脫的修法。修梵行就是要先修戒,一切的梵行都以戒為根本,所以一般上講修梵行就是持淨戒。但是修梵行的目的不是修戒,而是要覺悟解脫。梵行是印度人的專用名詞,“梵”就是指梵天,修梵行就是修與梵天合一的道。因為古代印度人認為修行是人生一定要辦的事,其目的就是要回到梵天,所以稱為梵行。後來佛家把持出家戒的修行叫做梵行。凡夫認為YIN、怒、癡的行為不是梵行,在佛的覺悟裡,YIN、怒、癡同梵行一樣清淨。此段經文是講佛的覺悟,不可以凡夫之見說是邪見,因為圓滿遍十方的覺悟,必定知道凡夫境界裡有YIN、怒、癡,覺悟若清淨,必定當下知道凡夫境界裡的YIN、怒、癡等本清淨無自性,也是遍法界、不屬任何人、業力心力所顯現——圓覺妙心所顯現。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眾生、國土都是同一個性質,就是圓覺流露的法,一切法都是圓覺所顯現的。小乘凡夫與學人的生滅見以為法性是苦、空、無常、無我,以佛的智慧來看,都是清淨、圓覺,而且遍滿的。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在佛的覺悟裡,地獄、天宮都是淨土,都是一樣清淨的,但是凡夫看地獄是不淨的,地獄與淨土是有差別的。在《維摩诘所說經》中,佛的一位阿羅漢弟子——捨利弗尊者問佛:“佛啊,您成佛了,為什麼您的國土還是這樣骯髒?”佛用腳登地一下,以神通顯現佛的清淨國土,讓捨利弗尊者在同樣的地方,看到佛的清淨國土。此即是尊者的六根所見與佛的不一樣。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以佛法說,在眾生中,有一類眾生能夠成佛,有一類眾生不能成佛,於是唯識宗說眾生有種性,能夠成佛的就有成佛的種性,不能成佛的就沒有成佛的種性,這就叫做有性、無性。但是佛必定證悟到佛與眾生本來都成佛道。有一句佛法:“眾生看一切佛都是眾生,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當你覺悟了,沒有所謂不是覺悟的法,又有誰是某佛某眾生呢?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凡夫認為的一切煩惱,在佛的智慧看來,每一個煩惱當下就是解脫。而事實確實是如此,當你生起嗔心的時候,嗔心不過是當下一段無人我的因緣,過了就沒了,但是你說:是我在嗔。比方說,我講經結束,動了個回去的念頭,就走出去。你不認為這是煩惱,你認為心很自在;但是當你動一念嗔心,你認為這是不自在。你在這“回去”和“嗔心”兩種心念裡面分別和執著,你認為“回去”的心是很自在,你不要“嗔心”的心念,你執著了。其實,心念生起的因緣本無自他,沒有做的人——作者,也沒有受的人——受者,煩惱只是無我的因緣作用而已,所以一切煩惱本來就是無人我的解脫,但是我們認為裡面有我、我在煩惱、我在受苦、我還沒解脫等等。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世間一切法,總稱為法界。佛覺悟法界圓覺的時候,所看到的一切皆是法界所顯,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當修行者覺悟到任何一個法無不遍滿,無有不覺的時候,此時他證悟到法界海慧——佛智。根據圓覺的道理說,法法都覺遍十方,都知道任何一個法,但是我們卻執取眼前小小的境界。當菩薩覺悟到法界是本來圓覺的時候,此覺悟是法界本具無不遍滿的圓覺,如大海般無量無邊的智慧——法界海慧,有如此智慧的菩薩想要知道任何一個法,都能夠知道。“照了諸相,猶如虛空”,如此的法界海慧照見一切相,猶如虛空一樣,心一無所得。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這個本具圓覺也稱為佛的覺性,那麼,你隨順以上所說的各種覺性,就叫做隨順佛的覺性。 為什麼“戒、定、慧,貪、嗔、癡”都是梵行?為什麼“地獄、天宮”都是淨土?很多人認為這不是佛法!實際上,這才是佛的法,反過來是凡夫的法。在佛的境界中,一切善、惡法都在解脫中。如果佛所見有一法不清淨,佛的心就不清淨,所以在佛的境界中所看到的,一切都圓覺清淨。如果佛看到有一法不在覺中,佛就無法度盡一切眾生——圓滿佛果。所有的佛在修道的時候,都發“要度盡一切眾生成佛”的願,當佛成道的時候,佛看到一切眾生就是佛,如果看到一個眾生不是佛的話,佛就無法度盡眾生。剛才說:凡夫看佛是凡夫,佛看凡夫是佛。因此,在佛的覺悟中沒有凡夫法。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很多修行人認為要修行解脫,就得先降伏自心不妄動,即是息滅妄心。對於圓覺法門有信心的菩薩以及末世眾生而言,本經說: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在任何時候不起種種妄念,即是只要不造作地自然不起妄想就對了。“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一旦有妄心,不去努力把心降伏,不必讓心不動,也不必息滅妄心。 那麼,“妄念”與“妄心”有何不同呢?我們起心動念,有正念、不正念之別,就是前面所講的“得念、失念”。失去正念就是妄念。“不起妄念”是指沒有失去正念。然而正念、妄念都叫做妄心。為什麼正念也是妄心?因為這些是六根、六塵、六識所生的心,是分別生滅、有無的心,所以全都是妄心。依本經說,只有圓覺的心非妄,不妄故假名為“真心”;其他依根、塵、識而生的心執迷境界,不在覺中。因此,好、壞的念頭都是由根、塵、識所生的妄心。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六根現前的境界是妄想境,迷惑的人以妄想心愛去分別妄想境的真假。菩薩應知道所在境界是妄想境,不再去分別了,不但了知妄想境,也不再去分辨是真或是假的。一般的修法都非常強調遠離妄境和息滅妄心,但是此處對妄心妄境都不處理,因為妄心及妄境本不離圓覺妙心;只要見到圓覺妙心不曾失去,不再以造作的妄心去處理。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彼諸眾生聽到如是法門,信解接受,依教奉持,不生驚怖,不畏懼困難,像這樣如法修持,“是則名為隨順覺性”,這樣的眾生就有機會朝向覺悟了。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培植了很多功德,作為上求佛果的資糧,佛說這種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能夠完成佛的智慧。開悟的禅師就是這一類的人,禅師們總是說:“不識自心,學法無益;多知多學,塞自悟門。” 那些通達各宗各派教理的法師,以為自己才懂得修行,看輕不通教理的修行人,認為不通教理是“於無了知,不辨真實”的外道。其實,佛法不在道理上的信仰與理解,是在於修行道路上對佛法的體驗,雖然體驗有千差萬別,都能從中對佛法生起信心與個人當時的理解,這理解或許在將來覺悟到是錯的,可是當時是對的。因為佛法有如醫生下藥,沒有一帖永遠對的藥。所以我經常勸佛學院的學生,基本佛法應當多聞,千萬不可以為通達各宗各派教理為多聞,然後從中找絕對的佛法真理,那樣學佛法,越學越是非。只是當今之世,佛教是處在議論與斗爭時代,學佛者都以為自己所學的是正道與真理。愛評論他人是非者多,容納不了外道的修行,更容納不了教內修行人因證悟高低而有不同見解。殊不知本經說“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佛也認同外道的修行,只是外道的覺悟不圓滿,只是目前因緣使到他們只能如此修行而已。難道佛教徒的你就一定修得比外道更正確、更圓滿嗎?其實在回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修行者當中,修行比佛教徒好的人士也不少呢!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清淨慧菩薩你應當知道:“圓滿的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圓滿的覺性,本來無法可得,也無一法可證悟,沒有能證悟的菩薩與未證悟的眾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迷惑者在覺悟與未覺悟之間,才說有漸次的差別。“眾生為解礙”,眾生有由垢轉淨的見解,就障礙圓覺,只能證阿羅漢果。 “菩薩未離覺”,菩薩的心還想要覺悟涅槃。“入地永寂滅”,修到初地菩薩或以上的果位,知道一切法永寂滅,沒有生滅可得。“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佛不住生死、涅槃的一切相,那稱為“大覺悉圓覺”,即是一切都圓覺。“名為遍隨順”,“遍”是遍滿,名為遍滿隨順,是圓滿的。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如果末世諸眾生,不生起虛妄的心、分別的心,佛說如是人,現世即是菩薩了。“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已經供養恆河沙數諸佛,功德已經圓滿,雖然覺悟有很多方便法門,都叫做隨順方便智。 本章是講有四種覺悟的人:一、斷煩惱的覺悟;二、菩薩知道有圓覺,但是還沒有達到圓覺;三、已經住在圓覺中的菩薩;四、佛的圓覺遍滿。
|
|
|
|
|
|
上一篇:廣超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下一篇:廣超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五章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