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試說三才合和養生,讀《陰符經》及其注心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試說三才合和養生

  ——讀《陰符經》及其注心得

  能將天地人三才因緣和合而性命雙修、養生延年說得最為透徹、最為精辟的是《軒轅黃帝陰符經》(簡稱《陰符經》)。

  唐初李荃注釋《陰符經》時說:“陰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稱陰符。” 唐初張果(老)也認為:性惟深微而能照,斯謂之“陰”;夫惟變通而能契,斯謂之“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

  《陰符經》雖然只有四百余字,但其言深意遠,可謂參透天人玄機。其中治國、治兵等謀略在歷史上都曾發生過積極的作用,養生之道對我國中醫理論的發展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很多歷史上的高人,如伊尹、姜尚、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都對《陰符經》做過注釋。其他諸子百家的注本已逾數百種,研讀者並因之成就偉業者更是不計其數。其中鬼谷子是注釋比較早的,他還由此衍生出《本經陰符七術》,他也因此成為縱橫家的鼻祖。他教導出孫膑、龐涓等成為名揚中外的軍事家和蘇秦、張儀等成為名留青史的外交家。如《東周列國志》中說蘇秦,當年辭別鬼谷子下山,盡破家財,制衣治車馬僕從,遨游列國。然而數年,未有所遇。錢財盡,只得回家。回家後,妻不下機,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絕望之余,想起鬼谷子臨別贈言:“若游說失意,只須熟玩《陰符》一書,自有進益。”於是蘇秦乃閉門探討,務窮其趣,晝夜不息。夜深困頓欲睡,則頭懸梁錐刺股,血流滿足。如此一年,研讀《陰符經》有悟,乃將列國形勢,細細揣摩,天下之勢,盡在掌中。後又出游列國,成功於燕、趙。隨之又將六國合縱,掌六國帥印,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績。又如正在北京、上海電視台熱播的電視劇《芈月傳》中的張儀,其智慧與外交才能已充分展現。並幫助秦國破壞合縱,實行連橫,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研讀《陰符經》並著有《陰符發秘》的清代張清夜認為:《陰符經》是三教百家經書文字之鼻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源頭,是一部居廟堂之高可以治國治兵、處江湖之遠可以養生的好書。鬼谷子不但在治國安邦、治軍方略等方面有很高的建樹,而且在養生方面,無論是系統性,還是實用性,都不在老子莊子之下。如世傳楚人茅蒙,拜鬼谷子為師,受長生術,入華山,靜齋絕塵,修道合藥,後得道駕雲而去。還有司馬季主得鬼谷子真傳,成為道家易的代表人物,也得道成仙而去。此雖有些神化,但也可從中映射出他的養生術之神妙。他對“盜、賊”二字的理解,恰如張清夜說的《陰符經》四百多字中的關鍵字有兩個:盜、賊。也正因為如此, “盜”“賊”二字才進入養生者的視野。

  “盜” 在這裡指盜取、攝取、利用等;“賊”在古代解釋為殘害、傷害,指破壞力。《陰符經》說:“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前人對五賊解釋很多,如(姜)太公對五賊的批注為“為賊命,賊物,賊時,賊功,賊神。黃帝得賊命之機,白日上升。殷周得賊神之驗,以小滅大。管仲得賊時之信,九合諸侯。范蠡得賊物之急,而霸南越。張良得賊功之恩,而敗強楚。有些注家認為“五賊”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也有人認為是身體的口、眼、耳、鼻、舌五官,身體器官變化與自然變化息息相關,雖說法不一,但都說明事物內部存在著矛盾規律,如果人掌握這些矛盾規律,順應這些客觀規律辦事,就能得到事半功倍,得到萬物昌盛。

  五行的生與克關系同時存在,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並在暗中,不知不覺,故曰五賊。若五行中的某一行的能量強弱發生變化,則會打亂這種平衡,則生疾患。如五髒中心為火、肝為木、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若木的能量大於金,金非但不能克木,還會被木反克而受傷,如此類推。人心能發現體察五賊生殺之機,故謂“五賊在心”。但五賊生殺之機是被天也就是自然規律所掌控,故謂“施行於天”。也就是人能發現和利用自然規律,但不能創造改變自然規律,只有順之則昌而逆之者亡。五行順,則身心安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百業興盛。五行逆,則疾病發生,四時乖逆,旱澇不均,災害並起。五色、五音、五谷、五味之類,善用者,以適量恬淡為上,如此則能目明腸清,心性調和,身體健康。不善用者,以濃厚利欲為快,不但無益,反致耗傷腸胃,昏亂迷性,疾病發生,早衰早死。故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但多者令人受傷。如果不能看清楚這些欲望,相反“認賊作子”——以為人生匆匆,視被感觀欲望奴役而為正常,以滿足欲望為人生目標,就會損傷生命,不得安康,難登壽域。如何應用《陰符經》中的“盜”“賊”來養生呢?其實只有一句話:即遵循自然之道,歸根到底只是一個詞“天人合發”。

  如五行中木對肝對目、火對心對舌、土對脾對口、金對肺對鼻、水對腎對耳。自然的五行變化同身體的變化是密切聯系的,木火熾燃必由水降,腎水降心火,心火溫腎水,以達身體平衡;身體不平衡,往往憂之傷脾、氣之傷肝,怒之傷腎,大喜大怒傷志。所以《陰符經》講到人應該合乎自然五行規律,要修煉,要精通動靜與伏藏之術,才能真正“天人合發”。懂得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變化規律和自身正邪變化規律的人,才能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煉和性命雙修,才能稱得上是聖人。

  《陰符經》又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乃安。”即天地萬物與人合稱三才。天地被萬物盜取而生造化,萬物被人盜取而繁衍不息。而人又最容易被欲望控制,而沉淪於聲色犬馬,為外物所役,殉身喪命,反而被萬物所盜取。這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間的生態關系:天地人萬物既相互戕賊,又相互協調。那麼,養生就只能是兩個方面的工夫:其一,躲不開“萬物,人之盜”的規律,只有盜取天地、萬物的造化,才能截取生機,生而為人;其二,也逃脫不開“人,萬物之盜”的宿命,身死道消,終歸是被天地萬物盜取的結果。

  如天地生成萬物,樹苗生於大地之上,又得天上的雨水滋潤,陽光溫煦才能長成大樹;而樹在天地間不知不覺由小到大,由壯而衰,這是天地盜萬物。人因貪戀美食、美色、權利、名位而自傷其身,以至衰病早死,這是萬物盜人。人生在天地之間,得五谷、五味以養其體,得財貨以富其家,得五色、五聲以悅其耳目,這是人盜萬物。天地、萬物與人三者又相互為盜,相互資用,這種盜用若是協調平衡,三者才能長久安泰。現代社會,人類物欲空前膨脹,瘋狂開發自然資源,已引起嚴重的生態失衡問題。如綠化減少、土地沙漠化,沙塵暴、地震、泥石流、空氣污染、水源污染等頻頻發生,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空前危機,這就是人與萬物之盜不相適宜,終會自嘗苦果。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此句按唐代李筌的解釋:“陰陽消長,物極必反,是大道運化的自然規律,常人只知事物已形成的現象,而不知形成事物之機早隱含在事物的反面,並在暗處向反面轉化,因其微妙難曉,故謂盜機。仁人君子明此之機,能洞察幽微,預知事物發展結果,因而能未雨綢缪,暗設機謀,可處事治家,興邦治國,更可保固身命。小人明之此機,以求生之厚,妄貪世味,姿情縱欲,濫用權謀,胡作非為,乃至輕生玩命。”

  鬼谷子養生學說是中國最早的養生理論之一,其養生理論概括起來主要有六個方面。

  一是格心驅妄養生。

  鬼谷子的《本經陰符七術》認為:由於欲望不能都得以實現,所以需要養志以通達。心志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心神就會散漫;心神散漫,志氣就會消沉;志氣消沉,思想就不痛快。所以心氣如能有所抑制,欲望就不會過多;欲望不過多,意志就不會消沉;意志不消沉,心情就會痛快。思想通了,氣也就順了,於是悶氣也不會產生。為此,在內要以培養五氣為主,對外要以諒解寬容他人為要,這樣就會心情舒暢,安分守己。

  《六祖壇經》是禅宗最主要的經典之一,是漢傳佛教中唯一被尊為“經”的祖師惠能著述,是“漢傳佛教本土化的巅峰之作”,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心地法門。《壇經》從不同的契入點,引導人們將目光轉向內心,轉向與人生死相隨但又始終面目模糊的內心,目的都是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本心真心。了解本心真心的目的是為了體認自己的本心真心;了解妄心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妄心。也即是“格心”——正其不正之心以歸於正之謂也;“三昧”——靜其不靜之心以歸於靜之謂也。

  如果心氣得不到修養與糾正,心志就不會堅定;心志不堅定,情緒就不會愉悅,思慮就不會通達,志意就不會踏實,志意不踏實,應對就不會周到;應對不周到,內心就不會空靈,那就等於喪失了一個人的靈魂。一個人如果失去了靈魂,就會陷入迷惘。所以格心靜心養志的目的就在於安定自己,解脫自己。

  《陰符經》曰:“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這裡的“機”為機關樞紐,為核心環節,為人心靈魂。即是說上帝創造宇宙自然的同時也創造了其運行的規律,即天道,人遵循天道即得安定,否則就會發生悖亂、災禍。人體經絡之氣的子午流注順亂,也關乎人的生老病死。人性即是天性,人們的心常常是自然而然,卻又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人認識到自然規律中往往受到風寒要感冒,受到炎熱要中暑,但是沒有認識的東西還很多,這就叫做“機”。天之所以能夠動,地之所以靜,這也是“機”在起作用。這種“機”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生命長短,身體好壞,人格高低,事業成敗等等諸多方面。 “立天之道”就是要用天地自然規律來端正人性,以天理定人性,真正達到性命雙修。

  沖虛子在注《陰符經》時曰:愚昧之人總以為懂天地之規而能安其居,富其家,便覺得智慧非常,卻不知妄作招凶,外物累人之理。聖人則不然,因知物欲傷人,故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依時修身,除妄歸真,終能與萬物玄同矣!玄同則精和,精和曰常,見常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知此理,方為真聰明矣!

  生死之心在於物,成敗之機見於目。人內心的欲望,是由於物欲的刺激而產生的,人一旦沉溺於物欲,就會被物欲所葬送。人引起對事物的欲望的奧秘關鍵在於眼睛。人的心生心死也在於對事物的追求和捨棄而引起,一個人的事業成敗的奧秘也在於你一雙慧眼。古人把接觸正面的事物叫陽,接觸過多反面的事物叫陰,人的陰陽不平衡就會心力衰老而死亡。人接觸事物的第一信號是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說一個人的眼睛對人的生死奧秘起到了重要作用。《陰符經》就提出了“生死之心在於物,成敗之機見於目”的道理,一個人的心念起滅也是對物欲的追求多少而決定,而一個人的事業得失成敗奧秘在於你的一雙眼睛。

  二是動靜樂宜養生。

  人們都知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最好的方式是行走,如果行走中保持身心放松入靜,那就是動靜氣功。《本經陰符七術》認為:人心都需要安靜,思慮都希望深遠,心安靜則精神爽。安靜五髒,和通六腑,思緒不為外界所動,這樣才能內視、反聽、定志,任思緒馳騁往來。《陰符經》還認為“人體內若出現五行相克,就能使神智顛倒,人若能順應自然而同時發生五行相生,就能使萬物穩定下來。”也即沖虛子所說的:“反也者,道之動也”。《陰符經》又曰:“至樂性馀,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即“至樂之本在於知足,至靜之本在於無私。上天因無恩而至私,故能大恩而至公(即施惠於萬物)。統攝的法式在於調和其氣。” 又如沖虛子曰:世人喜占有而不知滿足,欲壑難填,故常痛苦而不樂也;好妄為而不知博施,為所欲為,故常心蕩而不靜也。若欲歸於至樂、至靜之境,則需調和其氣也。一個快樂到極點的人的性情肯定是放蕩有余,缺乏緊迫感,一個守靜至極的人的性情一定是清靜寡欲、廉明正直的。人需要樂觀精神,但不能狂歡放蕩,驕奢YIN逸;人需要冷靜頭腦,神清智明,但不允許過於沉靜乃至於消極消沉。常人以為吃佳肴,穿美服,閱美色,聞好音,追求感官享樂,富貴安逸,是為至樂,但這些會使人陷入愚昧,遠離真道。而清心寡欲能使人廉潔明辨,容易認識真道。故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笃。”“清靜為天下正。”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人通過生命繁衍,一代一代的發展,如野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大地在冬天的休眠中,帶入來年春天的勃勃生機。人沒有夜晚的休息,細胞沒有死亡和成長過程,就沒有來日的精力旺盛。所以,動靜樂關鍵在於適度、適宜,不可過度;過度則走向它的反面,也即過猶不及。

  三是萬步周天養生

  鬼谷子養生主張“靜和養氣”,忌諱“欲多心散”;主張“心欲安靜”,忌諱“精神不專”。主張“目不視非,耳不聽邪”,提出一套“以精化氣,以氣化神,以神化虛;三華聚頂”的修氣之法。即借意念、動作來引導精神與身體,通過運動運氣,使氣經丹田、會陰、尾闾、夾脊、玉枕、泥丸、印堂、膻中,再返回下丹田,即通小周天,進而通奇經八脈、十二正經,即通大周天,以達到頤養精氣神之目的。又提出制欲法:即要想取得難得之資、蓋世之功,必須困身承志、倍味甘辛,以達其志;欲達其志,必須制欲,破除財色二念,用心修行,意與神會,蓄精儲銳,心靈專一,溫柔寬忍,愛世救人,不囿世俗,則能隨遇而安,入世導化,反樸歸真,即可成為健康長壽者。

  如果每天保持行走一萬步,並在行萬步過程中眼觀鼻、鼻觀心,意守下丹田,久而久之就能打通小周天和大周天。這正如《陰符經》中說的:“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即:“眼盲者耳聰,耳聾者眼明。因此,如果能閉塞其一(或眼或耳),就會增強十倍之功效;如果能每天閉塞其耳、目、口(勿聽、勿視、勿言),如禅定、胎息、三昧,就會增強萬倍之養生功效。”

  四是以仿生而養生。

  鬼谷子在《本經陰符七術》中提出了一套養生方法。其中有“盛神法五龍”、“養志法靈龜”、“實意法鸷鳥”、轉圓法猛獸”、“損兌法靈蓍”等仿生術,即類似 “五禽戲”的仿生保健方法。例如,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須效法五龍,龍馬精神是五髒精氣的統帥,九竅(眼耳鼻各二竅加上口、尿道、肛門)是精氣進出的門戶,養氣便可使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等獲得和諧,身體安泰,永不衰敗;要使志向、思想、精神、道德達到和諧,又要效法靈龜,要使自己像“靈龜”一樣心志清靜安定,自己靜定了,志向意願便會充實堅定,威勢就不會分散,因為太多的欲望放在心裡考慮,會使心分散,志向衰弱,思想就不會充實,就會傷害身心;要使自己的思想充實,又必須效法螣蛇,如螣蛇一樣的專一而又靈動,心專一靈動,頭腦便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謀劃才能深遠周詳,養生或謀事才能發揮應有的威勢與效益;要充分發揮威勢和效益,還要效法伏在地上准備出擊的熊;要利用威勢采取行動,又要效法鸷鳥,觀察形勢,抓住時機並隨機應變,蓄積五髒精氣。也即養生要又鴻鹄之志,要像鴻鹄一樣志在高遠,像鴻雁一樣守時守信,不畏饑寒困苦,凌空運轉;要想圓通運轉,就要效法猛獸,用變化圓通的觀點來明察是非、思考問題、闡明道理、恰當處理,才能不被雜念所干擾;要減損雜念干擾,又需要效法靈蓍。只有善於減損雜念而心神專一的人,養生才會像掘堤放水一樣順勢而下,健身才能水到渠成。

  效法靈龜也是安心定神之法,即通過正神鎮攝刺激和自身意念誘導,以達到履險如夷,疫不染侵的境地。通過如龜呼吸那樣極緩、極細、極勻而達到修煉的目的;也即是通過胎息入定。如道家的神游、佛家的禅定或以念佛三昧等,將食氣化為營養物質,達到數日不食,仍可維持生命,並使天人合一,六塵不起,情志適意,以達到反照本心本性,身體健康、生命久安而延年。

  五是少食厚味而養生

  《陰符經》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此“時”,指時機;“機”指規律,“百骸”指身體;“理”指調理健康的意思。這裡講了二層意思,一是講人的合理飲食規律。萬物都有個成熟的時機,熟而食之對身體有利。比如水必須煮開,人喝了才不生病;糧食、蔬菜、肉類必須煮熟,人食了才有營養,熟則益人,生則傷及五髒;少食則饑餓傷身,多食則傷胃傷害身體。“冬補春溫夏清涼,四季調理身無妨”。二是講人與自然和諧的規律。機就是規律,動其機就是人要合乎大自然客觀規律,使大自然處於平衡和諧的狀態,這樣才能夠達到萬物化安。所以我們必須要遵循“以時取用”的原則,尊重一切生物的自然本性,切不能人為的去破壞之。《陰符經》給我們指出了理性之思、智慧之思,明智地告訴人們自身生理平衡和大自然平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重要性。

  這也恰如《黃帝內經》中說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就是說:人非飲食而不能生活,但飲食需要五味調勻,葷素合宜,按時適量,如此才可調理百骸,安和五髒,延年益壽。故此外,一切興作動止皆要合乎天道,把握時機。此如天時逢春夏,萬物生長之時,農夫應動於耕作,如失機,必誤農時。人倫亦然,男女發育成熟,要娶嫁成家,過早則精血不足,身體有損,遲則陰陽過勝,雙方難守。每日起居亦是如此,白晝屬陽,故清晨就得早起勞作,黑夜屬陰,日落必須休息就寢,如此才能保持身體機能正常。若晝伏夜作,必會萎靡不振,早衰早老。

  鬼谷子在注《陰符經》時也說:“飲食可以治療百病,但飲食不當就會生百病;運動可以平復萬物,但運動不當就可以傷害萬物。所以把握時機是最關鍵的,不能有一點差錯,早了會太過,晚了又不及。所以賢能明達之士善於把握時機,不肖者只會保命。”飲食應該按一定時間進行,才能調理身體健康;行動要合其自然規律,才能保證身心五髒六腑的安順與和諧。

  六是按穴除疾以養生。

  《陰符經》中“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此句話有二層意思。一是指上帝為宇宙萬物之主,而且其演變也都掌控在祂的手中;而人又為萬物之靈,人身即是一小天地,小宇宙,能借手和身體感應出自然萬物的變化,即宇宙全息。如中醫的手診手療、耳診耳療,氣功修煉,針灸按摩刮痧等都是診病、防病、治病之法。用心靈遙感預測各種事物,皆是宇宙全息的表現。老子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陰符經》也說“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如人體之血氣經絡穴位,如江河湖海,川流不息,一旦堵塞不通,就會有病痛。也即“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為了使其通暢,就要按照自然規律,遵循經絡走向與養生需要,經常按摩。(至於如何按摩,我在很多博文中,如《格心三昧論——讀“心學”《心經》《清靜經》等心得》、《試說健身養生術—— 身心、動靜、內外三雙修》、《中秋說“中” 養生善終——讀《莊子.養生主》有感而發》中都已反復提到,這些博文都能從“百度”裡找到,所以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明朝全真教沖虛子曰:“考察古今,解《陰符經》者可謂多矣!”“世有以“兵”解者,有以“丹道”解者,有以“佛理”解者,有以“醫理”解者,花樣之多,不一而足。”“而能明其三昧者稀矣!何哉?不知“人道合一”之妙也。”所謂“三昧”即人與宇宙萬物和合,並能知行合一,正其不正、靜其不靜、定期不定之心以歸於正、歸於靜、歸於定之謂也。

  《黃帝陰符經》博大精深,神秘莫測。歷史上名人大家的注釋與效法之作,也多側重一個角度、一個方面。如鬼谷子之注釋和《本經陰符七術》只側重於人的內在素質的培養和實際修持的方法和應用等方面。我人微言輕,學識淺薄,只能從養生中的“格心驅妄,動靜樂宜;周天萬步,龜息鴻飛;少食鹹甜,按穴除疾”等六個方面,試著談點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有悖原著或言之不當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上一篇:佛說人生老病死苦常隨逐,恆與眾生作無利
下一篇:慈法法師: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五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