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義:對於《華嚴》,對於淨土經典,古往今來也有一些著述、注解。這些注解都是文辭繁多,但恰恰這個最核心的義理往往缺失了。最核心的義理就是:凡夫一概可以到達一生補處,以及“一心具足十法界,系念彌陀名號,佛法界現前,念念即佛”的宗旨,乃至於《華嚴經》一生成佛的最後圓滿是在極樂世界。這些究竟的了義,卻沒有人去展示,沒有人去了解,沒有人去相信。才會認為:這個淨土法門是很淺顯的,是愚婦愚夫修的,甚至是一個方便的法,它不究竟。才會成為淨土法門弘揚的一個阻礙力量。蕅益大師慧眼獨具,以佛知見為己知見,他看到這一點,然後把它展示出來。“唯有剖心瀝血而已”,說明這個《要解》字字都是蕅益老人的心血。吐肝吐膽,就是要讓我們信受,讓我們去死心塌地念佛,得到一生成佛的圓滿果報。
以下文章摘自大安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請看下面。“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好,這個經文,實際上我們要跟通途修因證果的位次相比較之後,才會發現這裡面無上的大事因緣體現在什麼地方。要麼我們看這個經文還是無動於衷。這段經文透顯了驚心動魄的信息:往生淨土對我們太重要了。
首先我們看“阿鞞跋致”,它是“不退”的意思。不退呢,有三種。我們要知道這三種不退是什麼樣的一個證位。首先是“位不退”。位不退呢,就是得到聖賢的位次,再不退轉了。這就是“入聖流”,不墮凡夫地。怎麼樣才能夠入聖流?你至少要破我執。你的見思惑破了,你才入聖流。就是在聲聞教裡面作初果的須陀洹,你也得要破見惑,你才得初果。這時候你就不會退墮到凡夫地。那第三個不退是“念不退”,它的水平就更高了。“念”,我們當下的念頭很多很多,天人看我們的念頭:這種生、住、異、滅——這種“激流水”,都看不清楚。就因為我們的妄念太急了,我們都感覺不到自己的妄念了。就好像那個漩渦漩得很湍急,但是遠處看還像平靜的水面。這就是我們心裡的狀態。所以大乘菩薩在修行——特別是念頭方面,他的每一個念都跟一切種智相應。“薩婆若海”,菩薩的修行因地叫薩婆若,果地上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像大海般的深廣,就叫果海。那麼“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就是無作妙用,八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水平。離開心、意、識的作用,一切都是無作、無量、無邊,那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好,你看這三種不退,要從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所講的證位來看,藏教的初果、通教的第四地、別教的初住、圓教的初信就叫位不退。圓教的初信位相當於初果。那麼行不退:藏教裡面都沒有行不退,因為它沒有菩薩行的問題;通教的第九菩薩地、別教的十行位、圓教的十信位才是行不退。圓教的十信位:你在七信位,相當於阿羅漢的水平,斷見思惑;進一步侵斷塵沙惑——他的八信、九信、十信。到十信滿信,能夠破一品無明成為法身大士——圓教初住。那麼到了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才叫“念不退”。剛才講,念不退也就是同生性菩薩,究竟的念不退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好,這樣看通途的三種不退是非常難的,這就叫豎出修行的法門。我們要了解:他的阿鞞跋致難以證到,才會有一個比較,比較淨土法門超絕殊勝在什麼地方。那修行淨土法門的人,你哪怕是“五逆十惡”,就像《觀經》講的下品下生要下阿鼻地獄的眾生——殺父、殺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聖人這樣的惡人,你只要信願稱名,乃至念十聲——說明你的行持非常少,乃至一聲,都能感通佛力,帶業往生。一帶業往生,當然你就是下品下生了;但是你即便是下品下生,一去皆得阿鞞跋致。不是由於你犯了五逆十惡,就讓你在這做後補、預科生。它不是這樣的,你一去也是阿鞞跋致——三種不退。
那這樣它傳達的信息就非常奇特。如果按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大小乘經典——修因證果的教導——來做評判標准的話,那你就很說不過去喲!……但這種標准是不是適合於淨土法門呢?不適合。唯有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俱非就是圓超,俱是就是圓融。你說他是凡夫吧,他卻是阿鞞跋致;你說他是阿鞞跋致吧,但是他卻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你說是凡夫也不對,說是聖人也不對:非凡非聖。同時他是凡夫,又是聖人:即凡即聖。我們這個通途的標准就沒有辦法去诠釋,去界定。所以這就稱為:十方的剎土沒有這樣修因證果的名相,也沒有這樣修因證果的位次,也沒有這樣的一個法門。哎,正因為這樣,才顯示淨土法門的大不可思議。
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也就能夠證明凡聖同居土橫具上三土。一生成佛的依據就在這一句。那透過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就能了解為什麼能快速成佛。帶業往生的凡夫就在阿鞞跋致三不退當中——尤其注意那個念不退,“念不退”,念念跟一切種智相應,就在念不退當中頓然“超盡”菩薩四十一個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
那麼這樣的阿鞞跋致菩薩,而且得到像彌勒、觀音這樣等覺菩薩位的人還很多。一生補處就等於一生成佛。你就是五逆十惡的地獄眾生往生,也能夠一生成佛。人人必定能夠證到一生補處位,這就是大平等了。實際上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而且證到一生補處位的數量無量無邊阿僧祇——算數所不能知。這裡面是包括所有的往生者:不僅包括五逆十惡——人道的往生者,乃至於蜎飛蠕動的往生者亦復如是。那麼這樣蕅益大師最後就有一個總結性的贊歎——淨土法門的勝異功德。這段話很重要,我跟大家念一下,再來解釋一下。
“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了解通途: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間示現八相成道,一代時教四十九年五時說法——五時八教,這一代時教當中能夠正面闡明一生成佛圓滿的法門是在《華嚴經》,是以善財童子作示現的。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座下開根本智,文殊菩薩指示他南巡一百一十城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位善知識處都隨參隨證,最後參到普賢菩薩座下的時候,所證的位次與諸佛等,與普賢等——就是等覺菩薩。
好,這裡《華嚴經》在第八十一卷《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它忽然傳達了一個非常震撼的消息:善財童子示現的一生成佛的因,沒有示現在此土;而是普賢菩薩在宣說如來無量無邊恆河沙的功德後,說成就這樣的如來功德要修十大願王——第一禮敬諸佛、第二稱贊如來、第三廣修供養乃至普皆回向,以這十大願王讓他導歸西方極樂世界;不僅是勸勉善財童子,而且勸勉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以十大願王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於是就非常明確的提出:你要一生圓滿成佛,是在什麼地方?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善財童子的第五十四參就是阿彌陀佛,他在阿彌陀佛那裡就能證到大乘圓教的佛果。《華嚴經》是大小乘經典的結穴歸根之處,《華嚴經》的結穴歸根之處——《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行願品》的結穴歸根之處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歷來的祖師說:淨土法門首先是肇始在《華嚴》。但由於《華嚴經》是為界外的法身大士稱性而說,此土的聲聞行人不能了解,所以才在方等經典當中宣說念佛法門,循循善誘,才培養這種淨土的信心的善根。
這種信息所傳達的:凡夫,哪怕是五逆十惡的凡夫,一概沒有分別的、絕對平等的都能證到一生補處,沒有一個遺漏,而且非常快捷。這是其他的經典所不能展示的。這是奇妙的唱說,這是極妙之談,這就是不可測度的神妙經典。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核心所禀的一生成佛的法益,最終是落腳在這部《阿彌陀經》上面——導歸極樂。無論是華嚴宗的學人,還是淨土宗的學人,對這一點——《華嚴》的秘藏、一生成佛的真義在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核心點上的義理,古往今來相信的人很少,懷疑的人很多。你就看華嚴宗那些注解《華嚴經》的人,比如《華嚴合論》裡面他就說極樂世界是一個權,華藏世界才是個實,權都是為那些根機比較陋劣的人所暫時施設的。他一談這些,就顯然沒有把往生極樂世界作為一生成佛的最高境界展示出來。所以現在有的人說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個化城,也是一個終極解脫的中間站,等等。這都是由於他信心不足的原因,不了解諸佛的心要在什麼地方。對於《華嚴》,對於淨土經典,古往今來也有一些著述、注解。這些注解都是文辭繁多,但恰恰這個最核心的義理往往缺失了。最核心的義理就是:凡夫一概可以到達一生補處,以及“一心具足十法界,系念彌陀名號,佛法界現前,念念即佛”的宗旨,乃至於《華嚴經》一生成佛的最後圓滿是在極樂世界。這些究竟的了義,卻沒有人去展示,沒有人去了解,沒有人去相信。才會認為:這個淨土法門是很淺顯的,是愚婦愚夫修的,甚至是一個方便的法,它不究竟。才會成為淨土法門弘揚的一個阻礙力量。蕅益大師慧眼獨具,以佛知見為己知見,他看到這一點,然後把它展示出來。“唯有剖心瀝血而已”,把心都剖開——瀝血——來展示。說明這個《要解》字字都是蕅益老人的心血。吐肝吐膽,就是要讓我們信受,讓我們去死心塌地念佛,得到一生成佛的圓滿果報。
後記:
大安法師:為什麼我們常常與那些宗門教下的人交流比較困難?就像印祖說的往往“通宗通教”的人不信淨土。原來我看到這句話總是覺得難理解:通宗通教的大通家應該更信淨土。那這些年來確實我也接觸一些學通途法門的人,還真的覺得印祖這句話很有道理。他常常對淨土法門用通途的教理去觀照,去分析,那就是:越分析越覺得淨土法門不可能哪!哪有這個事情哪?很難相信。所以我這幾年才深深去倡導:學淨土法門的人不僅在行上要一門深入,而且解上也必須一門深入,先看淨土五經一論,先看淨土宗祖師的書。如果把通途學得太多了,他就已經建立那麼一個參照標准了。他情不自禁的先入為主,用那個標准來分析淨土法門。你就沒辦法。所以要了達淨土往生的這種特殊性,你才能夠產生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