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行論講記30[正知正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子二、觀察心之動態:

  盡力遍觀察,此若狂象心,

  緊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要用正知正念的繩索,將心拴在正法的柱子上,不讓它跑到顛倒的歧途上去。這是觀察心的動態。凡夫的心就像瘋狂的大象,因此要仔仔細細地觀察:這顆心是否用正知的繩索緊緊系在正法、佛法的柱子上?若是沒有正知正念來守持心,會害己害他。自己要觀察:心是不是在散亂,有沒有去造惡業。時時刻刻讓心安住於修法當中,時時刻刻保持善念,提起正念。它是在造惡業,還是在行持善法?是在邪見的狀態中,還是在正知的狀態中?

  在前面也講過,除了修心,沒有其他可修的。心善則一切善,心惡則一切惡。要觀察這顆心,調整這顆心,心態調整好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本來就沒有什麼事,什麼事也沒有,但是我們不明白,總自己找事。

  正知就是明白,正念就是讓自己保持清醒的狀態,我們自己要明白。現在我們有很多煩惱的事,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其實這都是因為我們不明諸法的真相,不知道應該怎樣去調整自己這顆心而導致的。我經常講,都是自尋煩惱,自找痛苦,都是自己的事。心一改變,一切都將改變。只要有正知正念,就能護持這顆心;若能護持這顆心,就能護持一切學處。

  若是要護持學處,就要護持心;若要護持心,就要護持正知正念。所以,應該用正知正念的繩索將自己的心緊緊拴在善法的柱子上,不讓它跑,不讓它動。

  精進習定者,剎那勿弛散,

  念念恆伺察,吾意何所之?

  “精進習定者,剎那勿弛散”:竭盡全力精進修持一緣專注善法的等持。心裡要有善念、正見,在這個狀態當中,保持善念,保持正見,即一緣專注。所以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善,然後再去保持這個善。首先要明白什麼叫正見,你要有正見,然後再去保持這個正見。

  現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善,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正見,所以沒有正見。我們沒有輪回正見、因果正見,更不懂緣起性空的這些道理,所以相續中基本上沒有正見。既然沒有正見,怎樣去保持正見?

  我們要提起善念,要保持善念。誰都會說“行善,積德”,但什麼叫善?什麼叫行善?什麼叫積德?什麼是真正的功德?我們首先要明白這些道理,即明理。善有世間的善,有出世間的善;有小乘的善,有大乘的善;有顯宗的善,有密宗的善。你懂得這些善惡的標准,然後以這些標准去衡量自己:自己有沒有善?有沒有提起善念?

  如果自己有善念、有正見,就會把心專注於善念當中,把心安住於正見當中。

  “念念恆伺察,吾意何所之”:念念細致觀察我的這顆心,到底在享用善、不善何種對境?這顆心是在行善,還是在造惡,它處於哪種狀態?這是時時刻刻都要觀察的。心不能散亂,那怎樣才能不散亂?若是你能提起善念、保持正念,就不會散亂,心剎那也不會散亂於顛倒的對境當中。

  對你來說,這一切的見聞覺知都有,但是在這裡面不愚癡、不迷茫,明明了了,這就行了。什麼是迷茫?不知真相,也就是愚癡。什麼是顛倒?所謂“四顛倒”,無常視為恆常,苦視為樂,無我視為有我,不淨視為清淨。比如,六道輪回裡沒有安樂,只有痛苦,但是我們卻把苦當成樂了,這就是顛倒。這樣迷亂又顛倒,說明你的內心是散亂的。雖然你沒有想那麼多的事,也沒有散亂到一些粗大的外境上,自認為自己的心很專注,自認為自己的心很清淨,其實也都是散亂的。

  心不能迷亂,心不能這樣散亂。自己要時時觀察:自己的內心有沒有處於迷亂的狀態當中,自己的內心是不是在散亂。若是知道自己在散亂,或者發現自己內心迷亂的時候,就要時時提醒一下自己,及時轉變,這是很重要的。前面講過,即使你言談舉止上沒有什麼,只要有起心動念,也是造業的,將來也要遭受痛苦,其實當下的這種狀態也是痛苦的。

  子三、開許放松之時:

  危難喜慶時,心散亦應安,

  經說行施時,可捨微細戒。

  “危難”是生命有危難,對生命有損害的狀態下。“喜慶”是供養三寶等歡慶節日的時候。在有損生命等的危難情況下,或者供養三寶等歡慶節日,尤其是與眾生重大利益等攸息相關的時候,假設實在無法做到嚴格約束的威儀,則開許相應場合的舉止酌情而為,諸如在布施時,某些戒律可以擱置。

  在對生命有危害、有大災難的時候,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則開許相應場合的舉止酌情而為,行為上可能有一些不如法,也有犯戒的情況,但是實際上是不犯戒的。暇滿的人身太難得了,解脫的機會太難得了,不能輕易放棄、失去,不能錯過。為了保護這個生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雖然是造業、犯戒的,但也是允許的。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保護自己的生命,是為了修行,為了解脫,而解脫是為了普度眾生,所以最終是為眾生的。如果你真正能精進修行,最後能獲得成就,那麼你就可以利益、幫助更多的眾生。到那個時候,你真正有弘法利生的能力了,這對眾生的利益特別大。所以,我們保護自己的生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眾生,對眾生的利益也是非常大的。在這種過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做一些這樣的事情,看似犯戒,但實際上沒有犯戒;是相似造業,實際上沒有造業。

  在供養三寶等歡慶節日中,可以唱歌、跳舞。一般情況下,唱歌、跳舞是不允許的。比如說一個在家修行人受八關齋戒的時候,是不能載歌載舞的,否則也會犯戒;出家人平時也是不能載歌載舞。但若是為了供養上師三寶,也是可以的。不是自己想唱歌,也不是自己想跳舞,不是在放逸的狀態下,而是為了贊揚上師三寶,這是可以的。表面上看似犯戒,是相似犯戒,但實際上不犯戒。

  為了保護眾生的生命,比如說今天有人追殺動物,動物往東方跑了,若是獵人問起:“動物往哪個方向跑了?”你可以說:“往西邊跑了。”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打妄語的,但是為了保護眾生的生命,這是允許的。

  在大乘佛法裡,身三種惡業、語四種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在生命遇到危害的時候,或者為了供養上師三寶,為了更好地利益眾生,這些都是允許的。

  第一,必須沒有自私自利之心,這是根本。小乘裡身三業、口四業都沒有允許的時候,因為小乘修行人沒有斷除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不允許。而大乘佛法就不一樣了,一位大乘修行人必須要斷自私自利。前面講過,發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進入大乘的標准,你若是沒有發菩提心,就入不了大乘法門。若進入大乘法門,就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要去除自私自利,這是基本的要求。

  第二,既然沒有自私自利,那就是完全為眾生的,因此還要看對眾生的利大,還是害大,利大弊小的情況下是允許的。

  如果對境是個人,就看這樣做對他利大,還是害大。如果暫時利大,最後還是害大,就不能做;若暫時有害,但最終有利,就可以做。

  如果對境是在個人和眾生之間比較,就要看對眾生利大,還是害大,在對眾生利大害小的情況下可以做。

  現在很多人也說:“我是為了眾生,我是為了對方,喝酒是為了眾生,我做某某事是為了眾生。”你要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沒有自私自利?然後看對眾生利大,還是害大?如果對眾生只有害,沒有利,你這是害他,不是利益他,所以不能做;如果暫時有傷害,但究竟上有利益,這樣就可以做。比如,有些人信佛,但是家人不信佛,很反感,也會說一些難聽的話,這是造業的,但是你自己要堅定信念,要堅持,如理如法地學佛修行,這是絕對沒有錯的。若是自己的信念堅定,就非常有力量了,慢慢地家人都會理解,甚至會跟著你學。你跟他們硬碰硬是沒有用的,隨便他說,他反對就反對,自己盡量不讓他說,盡量不讓他反對,好好表法,但是你自己的意念不能改變,自己的信念絕對不能動搖,這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的。

  為什麼在這些對境當中,在這些眾生面前,自己總遭遇障礙?為什麼總影響不了這些眾生呢?因為自己信念不堅定。如果你信念非常堅定,誰也沒辦法,只能跟隨你。我們要恆順眾生,但是該隨順的時候要隨順,不該隨順的時候不能隨順。為了某某人、某某事而失去自己的信念、放棄自己的修行,這是錯誤的。

  思已欲為時,莫更思他事,心志應專一,且先成辦彼。

  如是事皆成,否則俱不成,隨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我們做任何事情,包括修法,首先一定要仔細觀察,慎重考慮,然後再決定,決定了以後就要做。做的時候,一定要按程序、按次第,一步一步來。

  我們現在修大圓滿法,它分前行和正行。前行分四外加行和五內加行,先修四外加行,再修五內加行。大圓滿正行也有正行的前行和正行的正行,我們現在講的三特加行也有共同的和不共同的,目前所學的這些內容都是顯密共同的,此外還有大圓滿正行特有的三種加行,這些都需要一步一步修。如果不按次第學修,學這個,又學那個,修這個,又修那個,最後什麼都學不成,什麼都修不成。

  我們選擇法門、學修經論也要按次第。你自己選擇一個法門,然後死心踏地地去修。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是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盲修瞎煉,東跑西顛,最後什麼也修不成。自己可以選擇法門,主要是選和自己的相續相應的法門。即使法再殊勝、再高深,若是和你的相續不相應,你是不會得到利益的。所以,要選擇相應的法門,自己能受法益,能消化,這就是和你的相續相應,說明這個法對你來說是最殊勝的。

  其實法門是平等的,所謂的殊勝與不殊勝主要是針對個人而言的:若和自己的相續相應,對自己來說就是最殊勝的;若是和自己的相續不相應,自己得不到這個法的法益的話,對你來說就不殊勝。你的內心改變了,煩惱減少了,這叫受到法益。選擇法門時,不必區分這個法高,還是不高,主要對自己而言是最殊勝的。法本身是平等的,法門是平等的,但是每個人的根基和意樂不同,不同的根基和意樂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這叫法門。法門都是殊勝的,但是對個人來說有殊勝與不殊勝,若是和自己的相續不相應的就是不殊勝的,和自己相續相應的就是殊勝的。自己選定了法門,就要一心一意地學修。

  依止上師善知識也是有次第的,首先要觀察,然後再依止。你可以觀察,找到一位合格的、與自己有緣的上師善知識。具德的上師善知識們本身是平等的,但是眾生緣分不同。尋找和依止上師善知識,是要靠緣分的。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叫“有緣分”。有的人說自己夢到的,有的說一見面感覺很好……這都不一定,夢是假的,感覺是不可靠的。什麼是“和自己有緣分”?他能調伏你、引導你,甚至能讓你開悟,讓你見性,這就是和你最有緣分。他有沒有這樣的能力,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收獲,你自己可以判斷。通過觀察,他是具德的上師善知識,是和自己有緣的上師善知識,你自己可以這樣選擇,然後就要好好地依止。

  做任何事情都一樣,自己先考慮好,然後再去做,做的時候一定要按程序、次第去做,這也叫具有正知。若是具有正知,心裡的煩惱不會增長。若是自己沒有這樣明確地進行選擇,也沒有按程序去做,就是失去了正知。如果失去了正知,隨眠煩惱將隨之而來,隨之而增長。現在很多人學這個,修那個,今天跟這個活佛學,明天又跟那個活佛學,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失去了正知,內心的煩惱也就隨之而增上了。

  癸二(觀後當控制)分三:一、中止非事;二、行持應事;三、修未如是行之對治。

  子一(中止非事)分三:一、斷除貪執散漫;二、斷除無義之事;三、斷除煩惱引發之事。

  丑一、斷除貪執散漫:

  無義眾閒談,諸多賞心劇,

  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

  無有意義的眾多閒談,種種精彩動人的戲劇,如不得已遇到這些場合,自心應當斷除貪著而謹守正念。

  很多人常聚在一起說閒話或者一起看戲的時候,作為修行人,盡量不要去這種場所;若是必須要去,一定要以正知正念守持自己的心,不能散亂,不能生起貪心等煩惱。你看,若是有人在外邊說閒話,自己也跑過去跟著他們一起說閒話。若是到很多人聚集的場合,自己也跟著這些人一起造業。其實,一個修行人盡量不要去這些地方,也不能去這些場所。但一些在家修行人可能有時候不去也不方便,必須要去,這個時候要觀察自己的內心,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內心,不要散亂,不要生貪心、嗔恨心等煩惱,內心不能被染污,時時刻刻都要這樣。

  一個在家修行人難免要面對世俗之人,要經歷很多世間的瑣事,但任何時候都要觀察自己的心,要保護自己的內心,心裡不能起煩惱。一旦內心起煩惱了,相續就被染污了,當下是痛苦的,過後這個果報更嚴重,所以要保護內心。

  我們現在無論是學法,還是修行,都是為了觀察和守護這顆心。前面已經講過,若是有正知正念,就能保護這顆心。以什麼保護?以正知正念來保護心。心裡不讓煩惱生起來,不讓這些煩惱把自己所積累的善根、福德偷走、搶走。

  此處也強調,當面對這些境界,出現對境的時候,要保護自己的內心,先穩定下來,心不要動。若是心不動,什麼事都沒有;內心一動,就有事了,就開始有障礙了。內心不動的話,沒有障礙。本來沒有什麼事,自己的內心一動搖,就有事了。內心如如不動,這是很難做到的,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要通過長期的修行,最後才能做到。你的內心如如不動的時候,一切都是安然無恙的,什麼事都沒有了。我們有一句法語:把心放平了,一切都會風平浪靜;把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

  這幾天都在講這顆心,應該怎樣去守持這顆心,這很重要,這是根啊!在前面講過,若是你真正把握了你的心,就把握了一切;你改變了你的心,就改變了一切。

  其實問題不在外境上,解決問題也不是要到外境上去解決。現在很多父母都很操心:“孩子不好管,怎麼辦啊?”這是你自己內心太貪著了,內心太不穩定造成的。以前一個家裡有好幾個“債主”,現在這些債主都變成一個債主來了,那這個債主肯定很厲害啊,你必須要采取措施。因果是不虛的,一切惡業都集中,以一個孩子的身份來討債,這個力量肯定很強大。你看,現在家裡雖然只有一個孩子,但令父母非常煩惱、辛苦。怎麼辦?就是自己的內心要穩定,心態要改變。首先你要明白,這是大債主,你就要還債,你要心裡有數。“哎喲,我這次必須要把債還清。”以這種心態去面對。他不聽話、折磨你,這都是你自己造的業。很多人還問這個,問那個,甚至到算命先生那裡去算命。我講過,算命不如認命。這就是你的命,你只能認命,這是你自己造的業。這種心態很重要,若是你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這些境轉變得也非常快。若想在外境上解決問題,是解決不了的。有些家庭花了很多錢,請了很多老師給孩子輔導,讓孩子參加很多講座,這都沒有用,甚至他對父母的折磨更厲害。

  我們了緣、還債,都是要靠心的。怎樣才能了緣?“哦,這是我前世欠的,我今生一定要還。”你只心裡這樣想沒有用,你只嘴裡這樣說也不管用,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深信這個道理。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深信了這個道理,無論他對你怎樣,你的內心都是平靜的,這樣才能了緣。怎樣才能還債呢?自己欠的債要還啊,這是理所應當的。你明白了這個道理,深信了這個道理,你的心是不會動的,任何時候都是平靜的,這樣的狀態下你才可以還債。現在我們這些學佛人也會說“欠債、還債”的話,但只是嘴上這樣說說而已,心裡不是這樣想的,心裡還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更沒有深信這個道理。若是嘴上這樣說,但內心還在動,這樣就還不了債。了緣了債才可以了生死,了一切的痛苦。生死指什麼?指輪回;輪回指什麼?指一切痛苦。了緣了債才能了一切的痛苦,這是很重要,是最關鍵的呀!

  在外境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作為學佛人、修行人,應該從心地入手,從自己的心裡面下功夫,外在的這一切看似違緣、障礙,看似痛苦、煩惱,到時候都會迎刃而解。真的,這是個秘訣啊。

  丑二、斷除無義之事:

  無義掘挖割,於地繪圖時,

  當憶如來教,懼罪捨彼行。

  無有意義挖掘土地、割砍草木,或於地面繪圖時,應正念如來的教誨,畏懼罪業而捨棄這些行為。

  在無意義的情況下,在放逸的狀態下,不應該挖土地、割草、在地上隨便畫畫等。其實這裡主要講的不是這些行為,而是內心。內心不能放逸,不能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作為一個修行人,應該時時不放逸,做任何事情,包括吃喝拉撒,都應該有意義。

  吃飯要有意義。若是以貪嗔癡的心態吃飯,就是造業的;盡管沒有以貪嗔癡等煩惱的心態吃飯,但若是在放逸的狀態下吃飯,也是無意義的。“怎麼能是無意義的呢?我吃飯了就不餓,不吃飯就餓,吃飯解決了饑餓的問題,這就是吃飯的意義嘛。”這不叫意義。所謂有意義,是指要變成修行,要變成暫時或究竟快樂的因。也就是說,吃飯時也要提起正念,先把飲食做供養,然後當加持品吃。你供養的時候已經憶念佛菩薩的功德了,同時也生起了信心,有信心就有加持,所以這個飲食裡就有力量,就有加持了。把它當加持品吃,這樣能治病,也能消業。尤其是在家修行人,經常說自己沒有時間修行。也許你工作很忙,但是飯肯定還要吃的吧?吃飯也可以變成修行啊,也可以消業啊!念一轉就可以消業了。

  現在很多人都擔心食品不健康。即使食品不健康,你也沒辦法,也得吃,別的你也吃不了。這個時候,如果你內心健康,心裡清淨的話,這些飲食自然就變得清淨了,能治病,能消業。這樣吃飯多有意義啊,能消業,還能積福。行住坐臥、吃喝拉撒都一樣,都可以變成修行,這樣才有意義。這叫佛法,這叫修行!

  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做無意義的事情。怎樣才能做到?若內心不放逸、不散亂的話,就能做到時時都有意義,也就是任何時候都在消業積福。剛才是以吃飯為例,依此類推,吃喝拉撒都一樣,言談舉止等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變成修行,都可以消業,可以積福。若是內心散亂,做這些事情就都失去意義了,也就是說都沒有變成修行。這時候要立即改變心態,心要專注,把一切都變成修行,這樣就有意義了。

  丑三(斷除煩惱引發之事)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寅一、略說:

  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

  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

  “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無論是身體要行動,還是口中要講話,首先應該觀察內心,觀察發心和動機。我身要行動了,首先要觀察心,這個發心和動機是什麼?我口要說話了,這時也要先觀察內心,這個發心和動機是什麼?

  “安穩如理行”:通過觀察,若發現內心是煩惱或惡念,自己就要穩重了,不能被煩惱所轉,不能被惡念所轉,要立即對治這個煩惱,斷除這個惡念,然後建立起正念,繼而保持善念,再去行動,再去跟別人談話。

  言談舉止都要觀察自心,心若是善,都是善;心若是惡,都是惡的;若心處於不善不惡、無記的狀態,言行也是不善不惡的。若是不善不惡,言行就沒有意義了;若是惡的話,將來就要遭受痛苦,後果更嚴重。所以,就是要保持善念、正念。

  寅二、廣說:

  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

  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

  如果心生貪著或嗔恨了,這個時候言行就應該中止了,了知一切法無作而如大樹般安住於無作的狀態中。

  “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果生貪心、嗔恨心了,自己知道了以後,言行要先中止。若是帶著貪心去說話、做事,都是造業;若是內心存有嗔恨,說話也是罵人,傷害他人,這個時候做任何事都是擾害眾生的,所以要中止,先不做。

  “如樹安穩住”:這時就如外邊的大樹一樣,安住於無作的狀態當中,不允許去做,然後重新調整心態。

  時時觀察心真的很重要。也許我們的第一個念頭是惡的、邪的,但是若能時時觀察的話,就可以及時改變:第一,我們在言談舉止上就不會造惡業,不會犯戒;第二,我們很多人都是凡夫,由於無始劫來的串習,惡念、邪念自然而然就會生起來,但是只要我們能及時改變,它就不會再繼續下去了。這很重要!

  我們現在要做到時時觀察,也許也難,但是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剛開始的時候,一個小時觀察一次,慢慢地一分鐘觀察一次,然後一秒鐘觀察一次,這樣堅持下去,最後一剎那能觀察一次,那就不得了了,就已經成就了。應該要有進步,最好要時時都有進步!

  掉舉與諷刺,傲慢或驕矜,或欲評論他,或思偽與詐,

  或思勤自贊,或欲诋毀他,粗言並離間,如樹應安住。

  心思旁骛,口中冷嘲熱諷;心生傲慢,驕傲自滿,對自己的財富過分貪著、喜愛;總想評論他人的過患,總想欺騙、敲詐;很自私地常常贊歎自己,時常想诋毀他人;比如,菩薩戒裡有自贊毀他,即為了獲得一些利益而贊歎自己、誹謗他人,企圖阻止他人得到這個利益,而使自己獲得此利;惡口罵人,挑撥離間。這些都是造業之門,通過這些會造業的。

  自己要觀察自己的三門,若發現三門中有這些事情的時候,就要立即對治,不能再繼續這樣,要斷除這些惡業。就如大樹一樣,要穩定、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僕役,

  若欲人待奉,如樹應安住。

  如果自私自利,為貪圖名聞利養、恭敬愛戴而讓別人伺候自己,這個時候應該如樹般安住,心不動,不能這樣想,更不能這樣做。

  現在有些家庭雇保姆來伺候自己;有些夫妻之間也是,讓對方做家務伺候自己。很多人很得意、很開心:“我在家裡什麼也不用做,都是他在做。”你在那享受,是消耗自己的福報。這時應該搶著做:“我來,我來……”自己想消業,想積累資糧,這個機會不能讓給他。

  你讓對方來做,無論是雇人來做,還是讓自己的家人來做,如果能有這樣的發心也行:“我的福報消耗了就消耗了,我下地獄就下地獄,主要是他們不下地獄就行。希望我能成為他們消業的對境,成為他們種福報的良田,我忍。”如果不是自己為了享受而找借口,而是自己真心實意這樣想的話,這也是利他心,也可以。但有些人不是,就是自己不願做而讓別人做,自己為此還很得意。因果是不虛的,今生他來伺候你,下輩子你就要伺候他。今生今世他伺候你一天,你來世要伺候他五百天,要翻五百倍,這是佛講的,就像今天你殺了一條命,來世要還五百條命,二者一個道理。

  當自己有這些貪念和行為的時候,要去對治,要麼改變心態,要麼改變行為。

  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

  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

  貪圖自私自利而想放棄利他而希求眷屬,並且想說自利方面的語言時,心裡有這樣的念頭或想法的時候,也是要如樹般穩定,不能再繼續這樣想,不能這樣去做,立即要對治,要改變。

  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

  親友愛若生,如樹就好安住。

  不能忍耐,懈怠懶惰,生起恐怖,厚顏無恥,廢話連篇,對於自方過分貪愛之心生起時,一定要做到如樹般安住。

  “不耐懶與懼”:不忍耐,懈怠懶惰,有時心生恐怖。尤其是在修法的過程中,當生活艱難、路況危險時,就害怕,並因此放棄共修,失去這樣的一個修法的機會。

  “無恥言無義”:厚顏無恥,不知道羞恥,也不知道忏悔;瞎話多,廢話多。前面講過,佛菩薩對我們所作所行的一切都一清二楚,但是我們自己卻沒有一點羞愧心。很多人也經常說一些閒言碎語。

  “親友愛若生”:對自方過分貪愛之心生起。無論是自己貪愛家親眷屬,還是家親眷屬貪愛自己,只要有過分的貪愛,也是要對治的。無論是你貪愛這些人,還是這些人貪愛你,這都是互相傷害。“他愛我,他喜歡我……”其實這都是染污相續的。愛是可以的,但要有大愛,小愛要變成大愛,才不會造業。小愛是煩惱,一定會染污你的相續;大愛是無分別的,所謂“大愛無疆”嘛。小愛是有分別的,所以叫貪心,是一種染污,這是要對治的。“那我是不是不能愛我的家人?是不是不能愛我的兒女啊?”不是,能愛,但是不能自私地愛,心胸不能狹隘,要無自私地愛,無分別地愛,那才是真愛,才叫大愛。大愛才是真愛,之前不會有真愛的,都是虛偽的。

  若是真愛的話,它是不會變的,任何時候都不會變;若是小愛,它是會變的,過幾個月、幾年就變了,就不愛了,這不是真愛。現在有的人說“我是真愛……”你這不是真愛,真愛是無分別的,是不變的。所以,世間的這些愛變了,也沒有什麼,很正常。世間法就是這樣,一切都不可靠,都是無常的。

  寅三、攝義:

  應觀此染污,好行無義心,

  知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

  我們應該觀察,是否出現了具有染污性、勤於無義之事的心態,如果出現了,那麼菩薩勇士即刻就要對治,不要偏向動搖在自我一方,而要穩固地受持這顆菩提心。

  總的來說,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心,這顆心不要放逸,不要勤於做無意義的事情,時時刻刻都應該小心謹慎,應該一切所做都具有意義,也就是說一切都要變成修行,這樣的話才有意義。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妙祥法師:能行財布施的人,才能真正行法布施,才能真正得到法
下一篇:達真堪布:禅修的方法,專注於“嗡啊吽”三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