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淨土念佛觀修
陳兵教授講授
無論凡聖,得以往生西方,全靠阿彌陀佛他力接引,這是依佛本願所成就的方便。《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所發第十八願雲: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願為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者至心發願往生,乃至十念,必於臨終時接引往生。《觀經》說,臨終時即便地獄相現,若能十念念佛,亦得下品往生。此願乃如理而發,故必能實現。其教理的根據,大概有二:一是依阿彌陀佛如理而發的本願及如願成就的淨果,與行者信願之淨因結合,猶如磁石吸鐵,必生如願往生之果;二是依臨終一念決定死後去向之理,臨終信願念佛,必感阿彌陀佛加持接引而得往生。
往生西方淨土的關鍵,是信願,藕益大師說得對:“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深信西方極樂實有不虛,深信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及自己信願往生力皆不可思議,深信信願念佛必得往生,毫不懷疑,且信願相續不斷,保持到臨終一念。信願如此堅固,尤其是臨終一念深信切願念佛,實際上乃甚難之事。須明白信願往生之理,多收集古今往生的實例,日常以佛法觀察世間之苦空無常無我而不斷增長出離心、菩提心,日日念佛不辍,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
淨土之正行,是念佛,修念佛三昧,由持名入實相念佛,成就理一心、淨念,見道得般若智,方易伏欲界煩惱,臻一心不亂。又須克盡人道,勤修六度,勸進行者,萬善齊修,備足資糧,爭取上品往生,早日成就智慧方便,回入此土,報答四恩,廣度有情。
信願往生,先須了解淨土教義,認真思考,決願往生,思考成熟,信願堅定不移,即是至心信樂欲生西方十念成就,決定往生。然後依《普賢行願品》偈發願: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馀,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花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或依宋代慈雲忏主淨土發願文,至誠發願: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
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
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渡眾生,滿菩提願。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淨土修行,念佛靠佛力得解脫),發願之後,應對自己必能往生一事確信不疑,相信《阿彌陀經》所言: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因果同時,發願時實即往生時,具體表現為真誠發願時,西方蓮池中即可出生一朵蓮花苞,上標發願者的名字,它實際上是發願者阿賴耶識所現,即是將來命終往生托胎之處。發願後的各種修持,只是為養育那朵蓮花苞長大、增高往生品味而已。故發願之後,應常作已往生想,將現在此土的肉身,當作西方從報身而生的化身,終當化歸於報,回到極樂家鄉。常作此想,臨終時自然如磁吸鐵,蒙佛接引。若常疑慮自己業障深重,臨終恐不得生西,則因疑成障,障礙往生。
其次,發願後須在生活中時時以正見觀照、反省自己,觀察他人及社會,切實體悟四谛十二因緣,體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眾生迷醉,人間穢惡,增強出離心、菩提心,逐漸降伏欲界煩惱。夏蓮居居士偈雲:“煩惱未伏念不一”,只有常伏煩惱,令逐漸淡薄,念佛才能達到一心不亂,臨終無粗重煩惱現前,才可以順利往生。
阿彌陀佛三身觀修法
(說明:此法乃根據往生樂邦的經驗編成,顯密融通,四種念佛齊備,觀修成就,可以見道開悟,命終決定往生。)
1, 皈依祈請
誦三皈依: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三稱)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願以所修諸善根,回向有情共成就。
南無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觀想以上妙供品供養本師、西方三聖,感三聖放光攝引。
2, 發願往生
誦發願偈:
願生西方淨土,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廣度有情成佛道。
觀想阿彌陀佛垂手放出一紫色蓮花接引,自己乘坐此蓮花,
於屈伸臂頃,往生於西方蓮花之中,清淨清涼,香風陣陣,猶如三禅樂。(不可觀想神
識從頂門出去而往生)。想蓮花徐徐開放,佛光照身,自己從蓮花中化生,天冠披發,天衣飄拂,色相端嚴,猶似諸佛。四周蓮花眾多,池中八功德水蕩漾,放種種妙光。有不退轉菩薩來為導游。
3, 觀佛報身
想在不退轉菩薩引導下,行走於黃金地上,兩旁金繩界道,
花樹行列,樹上有白鶴、鹦鹉、孔雀等鳥鳴唱,空中有小提琴、琵琶、洞箫等樂器自鳴,合成佛曲,聞聲自然了悟四谛、十二因緣義。想道旁有世自在王如來捨利塔,右旋繞此塔三匝,至誠頂禮。
想被阿彌陀佛接引到一黃金平台上,地上微風吹動蓮花,中央端坐報身無量壽佛,天衣天冠,身紫金色,雙手結定印捧甘露寶瓶。
於佛前至誠頂禮,誦阿彌陀佛贊: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想阿彌陀佛微笑,從眉間白毫放無量光明,光中有無量化佛,布滿十方,每一佛前皆有自身恭敬禮拜。
想阿彌陀佛微手放珊瑚紅色光,照觸己身,一切業障消滅無余。
想阿彌陀佛告言:“釋迦牟尼佛說:至心十念發願往生我國者,必得往生。”又說:“至心稱我名號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言誠谛不虛!你等既已發願,命終必得來生我國,應常多念我名號、心咒。”
4, 持名念佛及心咒
念往生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三遍或七遍
(往生咒意:皈命無量光如來,彼即甘露之生發,成就不死之存在,永住甘露之寂靜,甘露境中生至福。
皈命無量光如來,即說咒曰:甘露所生者啊,甘露成就所生者啊,具甘露神力者啊,甘露神力者,成就名號遍滿虛空。速疾成辦!)
以確信佛言為本,以至誠心、無分別心直下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先念
六字洪名,口念耳聽,一句句聽得清清楚楚;次念四字名號,心念心聽,至神念神聽。印光大師曰:“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以佛號系心,念念相續,若有散亂,覺則急攝,若有昏沉,可大聲念誦,或觀想阿彌陀佛白毫相光。或以長聲盡一口氣緩緩唱佛號一聲,於呼出氣盡、佛聲亦息時,體會無念心體。然後隨吸氣念佛,於聲息氣停處體會無念心體。如此循環往復。
於念佛時,想阿彌陀佛告言:“你神識已植我國蓮胎之內,然世緣未斷、陽壽未到,且回娑婆,力修淨業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釋迦牟尼佛所言:汝等在娑婆世界廣植德本,布恩施惠,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轉相教化,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當珍惜人生,努力實踐普賢大願,積集福慧資糧,命終之時,必蒙接引,往生我國。”觀從西方淨土報身中分出一化身,回到此土。
(誰知萬丈紅塵裡 菡萏花開月正明)常觀此身為化身,自己報身常住西方蓮花中。時時持念佛名,力行眾善,培育淨土蓮胎。觀修熟練,形成習慣,命終時自然如輕車熟路回歸老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即念佛實相、法身或以實相念佛。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一謂應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以即持名、念咒而觀阿彌陀佛法身為宜。《觀經》雲:|
諸佛如何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於持名念佛時,思惟“法界身”與“是心是佛”,何為法界身?即以法界為身,謂之法身,法身即實相,實相畢竟空而具足一切,具足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無量光等一切功德。而此法身實不可念,非與第六意識相應的“念”(憶念)心所所能緣、能見,《佛藏經》雲:
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復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如此念佛,即是念無分別,無形無色,無緣無性,無生無滅,無有分別,無取無捨,無覺無觀,寂然無想,“乃至無微細心心念業、現身口業,“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真實念佛。”所念之法界身如是,畢竟不可念。《勝天王般若經》雲:“無所念心而修念佛”。《摩诃般若經》雲:“無所念是為念佛。”“無憶故,是為念佛。”
能念之心亦空不可得,即是法身,法身即是阿彌陀佛,故曰“是心是佛”,無明慧經禅師雲:“念佛心即是佛”。《無盡意菩薩經》雲:
雲何念佛?謂不觀色相、出生、種姓、過去淨業,……不緣一切境界,不生諸想:我及我所,不起見聞覺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脫。心心數法滅不相續,淨諸憶想、非憶想等。……是名菩薩念佛三昧。
或於持名時即念返觀,以觀照般若體所念、能念皆空不可得。印光大師所謂“返念而念,返觀而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念外無觀。”
或以圓解觀當下一念念佛心即是法界全體,即是阿彌陀佛,以此圓解直下念去,是名“理持”。如智者《五方便念佛門》所言:
即觀念佛心起,即空假即中,若根若塵,並是法界緣起,一念亦爾,塵剎諸佛,一念照明,六道眾生,剎那普應,初即是後,今始覺知,如大福人執石成寶,必無捨念別求無念,即邊而中,無佛無念。圓教大乘也。
《徹悟禅師語錄》雲:
果透真唯心義,則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則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體大用,橫遍豎窮,獨體全真,包羅無外。所念既爾,能念亦然。是謂以實相心念實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絕待,念念圓融。
或於持名念佛時,觀阿彌陀佛名字即是法身、實相,藕益大師所謂“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淨密或問》雲:
如春在枝,春非枝外,法身遍一切故,法身即名字;達名字非名字,名字即法身。
如此念佛,工夫純熟,忽然離念,則常寂光、無量光壽現前,即是阿彌陀佛法身,亦是自心佛性、自性彌陀。如《曼殊師利千缽大教王經》所描述:
心即無念,意即無思,名心無動。於心無動,是真念佛。
見到法身,方可徹底斷疑,決定往生西方。省元大師偈雲:“單提一念人難信,直到離念始不疑。”
若得離念,可久久住於此境,即入真如三昧。若起散亂,即刻持名,即念即觀,則了念於不念無二,以此實相心持佛名號,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於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於念念中增長福慧,享受法樂。日日如此修持,身心獲益無量,現世快樂無比,生死當下即了,命終自然上品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