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正如法師:《佛遺教經講解》一封大覺者的遺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封大覺者的遺囑

  (節錄自正如法師《佛遺教經講解》)

  《遺教經》,用現在大家都明白的話來說,就是一封“遺囑”,人在臨死前的咐囑。佛的肉體壞了,是回歸不生不滅、究竟安樂,稱“涅槃”,不叫“死”。迷惑顛倒的凡人一期生命結束,死了,又將輪回六道,接受痛苦的果報。這是佛陀與凡人的不同之處。

  世間上,每天都有人死亡,有可能每天都有“遺囑”誕生。但是,大部分的“遺囑”都是人們在生前早就說好寫好的,個別的人就是感覺到即將要死,也只能吱吱唔唔、痛苦悲切地說上幾句,或是幾個含糊不清的字,就擺頭而去。佛陀“臨命終時,自知時至”,頭腦清清楚楚,自在安詳地“為諸弟子”,說了2300多字的“遺囑”法要。這就是大覺者跟凡人的又一區別之點。

  古往今來,許多實修實證者,逝世之前“自知時至”,安詳圓寂。唐代有位昙倫禅師,一天對大家說:“我要走了!”有人問:“禅師!你到哪裡去?”“到無盡世界去!”閉上眼睛就死了。有人用手摸禅師的身體,並說:“冷到膝蓋,一定生到三惡道去受苦了!”禅師突然張開眼睛說:“此苦亦空。”剛剛明明是死了,現在又活過來,還能講話,把大家嚇了一大跳。於是,有人問他:“禅師走後,我們如何料理後事?”禅師答:“棄之山野與眾生結緣。”說完片刻就真的走了,終年80歲。

  人們寫“遺囑”、說“遺囑”,大多是交代財產繼承、後事辦理等事項,而佛陀卻是關心後人,關心他們日後面對人事、生活、修行等方面的關鍵性問題。這是交付“精神財富”。金錢是可以用光的,可是“精神財富”是用不完的。2500多年以來,全世界佛教徒都在用它,然而,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而且是越用越好用。這也就是聖人同凡人的又一不相同的地方。

  一、人法為題《佛遺教經》

  大凡講經都要解釋一下“經題”。確實,解釋“經題”十分必要。它是一本經的主題。《呂氏春秋·用民》說:“壹引起綱,萬目皆張。”就是這個道理。

  據專家研究結果,佛經取經名,有一定的規律,不是隨便取的,歸納起來有這麼7種:

  (1)以單人立名:如《佛說阿彌陀經》。佛、阿彌陀都是“人名”。

  (2)以單法立名:如《大涅槃經》。大涅槃是“法”。

  (3)以單喻立名:如《梵網經》。比喻戒律如“梵王宮因陀羅網”。

  (4)以人法立名:如《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是人名,本願是“法”。

  (5)以人喻立名:如《如來獅子吼經》。如來,是佛的別稱,是“人”。“獅子吼”是用來作比喻。

  (6)以法喻立名: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

  (7)以人法喻立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是人,大方廣指法,華嚴為比喻。

  《佛遺教經》是以人法命名。經題中的佛指人,遺教指法。

  二、略說“佛”義

  按一般說法,佛有“通”與“別”的區分。通,是說凡是大徹大悟人生宇宙真理,成為大覺悟者,都可以稱為佛。如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佛等等。佛有無量無數,此世界有,他世界有,十方世界都有。別,是指特定環境中的佛。如《佛遺教經》中的佛是特指釋迦牟尼佛。

  佛,全稱叫佛陀。中國人喜歡簡練,故略去“陀”字,而稱佛。佛陀是梵語,譯成漢語是“覺者”。覺是覺悟真理的意思。它具有三個層次的含義,這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1)自覺:覺悟本我佛性,乃不生不滅,即覺悟人生真相。

  (2)覺他:覺悟我以外的法的真實性,即覺悟宇宙真相。

  (3)覺行圓滿:思想上能自覺能覺他,實踐行為上也能覺悟,而且,這種覺悟達到了徹底、究竟、永恆、圓滿的境界。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就是說,自已覺悟了人生宇宙真理,並且將“此覺悟”傳授給他人,也讓他人覺悟人生宇宙真理,也獲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種自覺、覺他的覺行,是圓滿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一切業障生死痛苦人我徹底消除了,慈悲、智慧、一切功德都圓滿具足了,這就是成佛。由於“佛”字的含義,中文中找不到完全相等意義的字詞來直接對等翻譯,所以,翻譯時還是保持梵音“佛陀”。

  能自覺,就是羅漢、緣覺果位。自覺,又稱正覺,它有別於凡夫的不覺,和外道的錯覺。凡夫對自身和外界事物真相不明了,起種種顛倒知見和行為,所以,稱不覺。外道雖然有“覺”,但是由於能力有限,明白事物的某一部分道理,並以此妄執“局部為全部”、“枝末為根本”、“假相為真實”,建立種種錯誤理論,而自謂已經覺悟,證得真理。實際上只是一種有漏分別的錯覺。佛陀以無漏真實智慧親自證得一切法的真實相,如實平等覺悟諸法事相本體,是真正覺悟的人,故稱正覺。

  能覺他,就是菩薩果位。覺他,又稱等覺,等覺又叫遍覺,遍覺是對諸法事相本體的普遍覺悟。它區別於羅漢、緣覺二乘人。二乘聖人雖能正覺,但只求自覺自度,不願發廣大慈悲心,去投入覺悟他人的工作,只限於自覺自度自了,而無普遍覺的思想行為。這種自覺思想行為,在佛經中被形容為“小車”、或“自了漢”。佛陀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以自覺而遍覺法界一切事相,利濟一切眾生,所以稱遍覺。

  覺行圓滿,又稱無上覺,證得佛果才具足。這是區別於菩薩的遍覺而言。登地菩薩,雖能正覺也能覺悟眾生,但因為所知障、煩惱障還沒有徹底消除,福德智慧資糧尚未完全圓滿具足,因而只能稱遍覺。只有佛陀正覺、遍覺、無上覺圓滿究竟,再沒有任何覺可以相比,所以,名“無上覺”。經中常說“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是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二乘聖人,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

  總的一句話,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佛。成了佛,都有十種殊勝名號,這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許多人不明白,說“如來佛”是指釋迦牟尼佛,這是不了解每一位佛都具有以上十種尊號。

  覺,如果是從一個有情生命到成佛的過程來說,則有“本覺”、“始覺”、“究竟覺”三種。“本覺”,是指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覺悟之性,覺悟之性就是佛性。但是,現在我們的佛性被煩惱無明塵垢遮蓋了,成了眾生不能覺悟。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開始斷惡行善修行,這就叫“始覺”,開始覺悟。經過修行,清除煩惱無明塵垢,“本來的佛性”顯露出來而成“究竟覺”的佛。

  我們凡夫是“不覺”,始終生活於“迷”的狀態之中。剛剛才從一個“錯誤”那裡出來,這頭又鑽入到另一個“錯誤”裡去,甚至是處於錯誤之中,而不自覺,甚至是明知這個是錯誤,而偏要去犯這個錯誤。

  “迷”是指錯誤的思想觀念,以及錯誤的行為。由於不明事物真相,因而產生錯誤的思想和錯誤的行為。沉迷於某一件事,而無法自拔,這也是屬於“迷”的范疇。比如財迷、酒迷、賭迷等等。

  財迷,迷於財,拼命賺錢,以為在這世界上有了財就有一切,於是,迷入財坑,越陷越深,結果是“貪財滅身”。齊人“只見金子不見人”的笑話,在這個“財迷”的世界裡確實存在。

  在古時候,齊國有個“迷戀金子”的人。一天,他上街就直奔賣金子的地方,拿了金子就跑。警察捉住他,問:“這麼多人在這裡,你沒想到拿了金子會被捉住嗎?”偷金子的人回答說:“我只見金子,不見人。”

  佛偈說:“從來言語易招災,無益於人口莫開;人生可貴唯能悟,一樹花開一片霞。”可是,我們卻是“無益於人”口要開,不說出來心不快,匆匆忙忙說出來,惹來煩惱降來災,“花謝彩霞飛”。有時,我們也搞不清楚這話該講不該講?講了,人家開心不開心?這些都是不“自覺”。有人善於說好話拍馬,有人卻喜歡聽,這是兩者都不“覺”。

  《遺教經》中說:“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可是你卻不能“知足”。憑你的能力一年最多最多只能賺三萬,可是你不“知足”,想貪求一年一百萬,結果“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同上),甚至“多求喪身”,這是不“自覺”。你有健康的身體,有能力,有條件,可是你不求精進,得過且過,有稀飯菜湯喝就好了,美名“知足”,其實是不“自覺”。

  經中說:“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同上)然而,有人怒火一起,燒毀“防護網”,“八萬惡門開”。這也是沒有“自覺”。對事物不能明了,是不覺。處理事物不當,是不覺。給自己他人制造煩惱痛苦,是不覺。等等。眾生的沉迷、不覺反映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裡就不多講了,本經中將會為我們“破迷開悟”。

  凡夫,就是如此生活在迷失、困惑、不覺之中。由於,眾生執迷不悟,於是顛倒夢想,造諸惡業,輪轉六道,流浪生死,沉淪苦海,無法出離。有時,我們眾生也有“覺”,但都是“一時片刻”,不能永久保持這個“覺”的狀態。有時,我們也有“覺”,但只是非常的有限,不能達到徹底圓滿的覺悟。如果眾生能夠依照佛的遺教修行,這才是“自覺”,從自覺而覺他、覺行圓滿,而成為大覺悟的佛陀。

  三、何為“遺教”

  廣義上講,凡是佛說的言教,都是佛的遺教。因為,都是佛遺留下來的言教。但是,嚴格一點說,我們學習的這部《佛遺教經》才是佛的遺教。因為,它是佛將要入“涅槃”時所說的。

  由於,它的特殊環境和重要內容,所以,特取名“遺教”,以符其義。教是教誡、囑咐之義。“遺教”是指佛臨涅槃時留下來的教誡。明白說,就是臨終時的遺囑。

  《佛遺教經》,又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兩者意義一樣。“垂涅槃”,就是指佛將要“臨終”的時候。“涅槃”是梵語,譯成中文有“滅度”、“圓寂”、“不生不滅”等意思。意指滅除生死、憂悲、苦惱一切污染不淨之法,圓滿成就智慧福德,證得永恆寂靜、不可思議的最安樂的解脫境界。

  四、“經”的含義

  佛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成佛後,到處說法,傳播佛教,從事社會教育工作。佛逝世後,佛的弟子們集會在一起,將佛一生所說的言教結集起來,後來又被寫成文字,成為經書。據說,佛說的“經”是由阿難陀誦出,而經大眾證實而成。

  經,梵語“修多羅”,譯成漢語是“契經”。契,是“合”的意思。指佛的言教合機合理。“機”是指眾生“根機”,也可以解釋為“智商”。“理”指諸佛所證之理,也就是人生宇宙真理。佛的言教完全符合真理,完全符合各類眾生的需要,完全符合人們不同智商的需求,完全能夠讓各類眾生獲得生命的究竟解脫。

  經的原義,有“線”、“條”、“絲”等含義。中國有絲線裝訂成冊的書,古印度是用絲帶貫串“貝葉”而成書。“經”就是現在所說的“書”。但我們所講的佛書,同其他的書還是有區別的。

  據《雜阿毗昙心論》卷八說,“修多羅”有5種含義:

  (1)出生:學修佛經,能生善法,能長智慧,能增福德,能出聖人。

  (2)顯示:佛經顯示人生宇宙諸法體相,萬象森羅,博大精深。

  (3)湧泉:佛經比喻湧泉,義理源源不絕,義味無窮無盡。

  (4)繩墨:繩墨是木工打直線的工具。比喻佛經有辨別善惡邪正等功用。

  (5)結鬘:頭發打成結。比喻將佛所講的義理聯結在一起而成為一本經。也比喻佛經能貫串諸法,學好佛經,對作其他事情都會有幫助。學好佛經,依教起修,一旦成佛了,什麼都解決了。

  經,又有貫、攝、常、法四義。貫,是貫串,意同“結鬘”。攝,指攝取,指經能夠攝取眾生而信仰而奉行。常,是常住不變,萬古常新。法,是法則,指事物的基本原理。又經,還作“徑”解。徑,就是道路。佛說的經教,就是一條道路,它是我們眾生離苦得樂、超凡入聖、成佛度生的大道。

  經,也有“通名”、“別名”之分。佛說的言教,都被結集成單行本的經,如《無量壽經》、《心經》等等都叫做經,這就是“通名”。“別名”是指這本經不同於那本經,比方,現在我們學習的是《佛遺教經》,明顯地,它不是指《阿彌陀經》。兩者的“經名”是不同的。

  又經,在世間上還有5種區分。(1)佛說的經;(2)聖弟子說的經;(3)仙人說的經;(4)諸天說的經;(5)化人說的經。佛說的經,大家都知道。聖弟子說的經,如六祖慧能講的《六祖壇經》就是。《佛母大孔雀明經》說,仙人,也遵守“禁戒”,修習苦行,具足威德,有五神通,身體能放光,游行虛空。他們有的住在山林,有的住在曠野,食水果野菜,吸日月之光華。仙人也有經文流傳於世。“諸天”,是指居住在“欲界天”以上的諸天眾生。天上眾生福報很大,壽命很長,神通很高,來去飛行。並且,天與天之間的情況也有許多差別。所謂的上帝,也是天人。欲界中的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主,則稱天帝。化人,是依神通變化顯現的人。佛、菩薩能隨類化身,神鬼也能以神通力化現為人。現在,我們明白了“經”有五種人說的,因此,千萬不要一看到書名上有“經”字,就拿來當佛經。

 

上一篇:正如法師:《佛遺教經講解》戒是解脫之本
下一篇:正如法師:《佛遺教經講解》學習《遺教經》的重要意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