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庚三(護持之方法)分二:一、護持正念之方法;二、護持正知之方法。
辛一(護持正念之方法)分三:護持方式;二、生起之因;三、護持之果。
壬一、護持方式:
故終不稍縱,正念離意門,
離則思諸患,復住於正念。
在前面講過,要護持心就要有正知正念。若是沒有正念,沒有護持正念,就會有很多過失。若是失去了正念或者沒有用正念護持心,心一定會去造業,將來就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這裡主要講的是起心動念都會造業。即使行為上沒做什麼,沒有罵人,沒有打人,沒有說一些粗語,也沒有做壞事,但是只要有起心動念,心裡生起邪見或生起惡念了,就會造業。所以不能失去正念,意念不能離開正念。也可以說,正念相當於哨兵,相當於門衛,不能讓它離開意之家門,由它來看護意之家門,這樣心態才能保持清淨,才不會造惡業。
正念很重要,若是沒有正念,一定會造業的。如果沒有正念,煩惱的盜賊會把往昔所積累的善根都偷走,一掃而光。平時應該多思維這些過患,自己也注意觀察,一旦失去了正念,立即就讓它恢復。
壬二、生起之因:
下面講正念生起之因,不僅正念,正知也是通過這些因生起的。
恆隨上師尊,堪布賜開示,
畏敬有緣者,恆易生正念。
“恆隨上師尊,堪布賜開示”:應當恆時依止上師善知識,不是一年、兩年,三年、四年,而是長時期依止。上師、善知識、堪布都會給你開示取捨之道理。
“畏敬有緣者”:“畏”在這裡主要指怕造惡業,怕遭受惡果。你恆時依止上師善知識,他們給你開示這些取捨之道理,讓你明白這些善惡因果。如果你造了惡業,不行持善法,將來就要遭受惡果;如果你沒有好好地守持戒律、犯戒了,將來會墮落的,對此有畏懼心理。
雖然我們現在也在依止上師,天天聽聞佛法開示,但是卻沒有畏懼感。“哦,犯戒了,犯戒了就犯戒了呗!”沒有一點畏懼感,“哎呦!我犯戒了,將來要墮落的!”“我造業了,怎麼辦?將來要遭受痛苦啊!”你有沒有這樣畏懼過?沒有。這就說明還是沒有深信因果。
如果你犯戒了、造業了,將來一定會遭受痛苦的。即使你今天得了絕症,又有什麼啊!就疼痛一段時間呗,最後就失去這條爛命呗!這對我們來說傷害不大,損失不大。但如果我們造業了或者犯戒了,這個事就大了。這個傷害太大了,將來要墮落惡趣,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這個損失太大了,我們會因此失去解脫的機會,我們會因此喪失慧命啊!即使你今天損失了一億美元或一億人民幣,損失大不大?不大!但如果你失去了解脫的機會,喪失了殊勝的慧命,這對我們來說才是特別大的損失,真的!因為解脫的機會非常難得,慧命非常珍貴!慧命是解脫、成佛的種子,如果你喪失了慧命,就等於失去了解脫、成佛唯一的種子、唯一的因。解脫是永恆的快樂啊,成佛是功德圓滿啊,你這個損失多大呀!若是你真正懂得思維,真正深信因果,造業、犯戒對自己的傷害最大、損失最大,所以應該要小心謹慎啊!要有畏懼感!
所謂“敬”,是指恭敬。你依止上師、善知識,要有恭敬之心。什麼叫恭敬之心?說幾句花言巧語,表面上磕幾個頭,簡單做一下供養,這不叫恭敬。真正的恭敬就是依教奉行,沒有二話可說。上師、善知識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這種意念、心態叫恭敬!你要完全相信上師善知識說的話,沒有為什麼,不需要理由。上師說什麼都是法,指向何方都是東,你以這種心態去依止,這叫恭敬!
你應該對善惡因果有畏懼感,對上師善知識有恭敬心。若是造業、犯戒了,就要遭受很多的災難,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對此有畏懼感,心裡害怕。如果對上師善知識有恭敬心,當觀察自己內心的時候,就會在上師善知識的面前抬不起頭,感到很羞恥。和一位具德的上師或者善知識相比,和這些佛菩薩相比,自己還是人嗎?自己要有這種羞愧心。在上師善知識面前,抬不起頭來,不敢抬頭,那不是害怕,而是恭敬。
以前,我們若是要去見上師,在樓下就開始發抖了,但這不叫害怕,這叫恭敬心。有的人說: “我不怕上師。”好像自己很有膽量似的。你不怕上師,就說明你沒有恭敬心。若是有恭敬心,能不怕嗎?要麼你肯定是個大成就者,心裡沒有任何羞愧;要麼就是你沒有真正的恭敬心。那叫害怕嗎?那不叫害怕,上師不會打你,也不會殺你,怕什麼啊?就像上師如意寶,他也不會說大家,但自己心裡就是怕,這種怕叫恭敬心。
“恆易生正念”:上師善知識們都具有智慧之眼,他對我的所做所行、所思所想一目了然、一清二楚,所以自己很羞愧啊,到他跟前不敢抬頭,這叫恭敬心。應該要有這種心,這樣很容易就可以產生正念,自然就具備正念了。
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
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如是思維已,則生慚敬畏。
心裡一想到諸佛菩薩具有時刻無礙照見一切萬法的慧眼,心裡就很慚愧,害怕他們恥笑,所以畏懼、羞愧、害怕。實際上也是這樣的,我們所有的言談舉止、起心動念,恆時都會呈現在他們的面前,一清二楚。其實,佛菩薩們具有慈悲之心,不會恥笑你的,但是你自己要有這種心。
你看,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戒,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們會不會恥笑我啊?自己造了這些惡業,將來要遭受痛苦,心裡感到害怕。真的,我們應該好好地思維思維,有沒有這樣啊?我們也依止過上師,也依止過善知識,我們也經常在祈禱佛菩薩,即使你不祈禱,他們也都知道,主要是你自己有沒有這些慚愧之心。沒有吧,還覺得什麼事都沒有一樣,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似的。真的,我們的很多行為都是顛倒的。有時候上師善知識說我們的一些問題,指出我們的一些缺點的時候,心裡還想不通、生氣。你看,顛倒到什麼程度了!不知道反省,嘴上經常說“忏悔,忏悔。”這都是鹦鹉學舌!也可以用一個更恰當的比喻,就是“鹦鹉說法”。鹦鹉自己抓著昆蟲,還跟別人說:“別殺生,別殺生。”同樣,自己不知道反省,卻在口頭上說“忏悔”,還勸別人忏悔,還在說別人的過患。藏地有一句諺語,看不到自己臉上走的牦牛,卻說別人臉上的虱子。自己的過患更大,自己的毛病更多,卻還在批評別人。
《本生傳》中說:“未被見中造諸罪,然如食毒豈有樂。天眾以及瑜伽士,清淨慧眼必現見。”你認為佛菩薩看不到,上師善知識看不到,同修道友看不到,親朋好友也看不到,什麼事也沒有似的,就在背後、在暗中造惡業,甚至犯戒,這就如同吃了有毒的食物,能不痛苦嗎?你看看,過幾分鐘、幾個小時就要疼痛了,甚至要失去生命了。“天眾”指的是佛菩薩、善神護法。“瑜伽士”指具德的上師、善知識。他們有清淨的慧眼,將這一切看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事實就是這樣。若自己能這樣憶念,正念自然就產生了。
壬三、護持之果:
循此復極易,殷殷隨念佛。
為護心意門,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隨臨,逝者亦復返。
“循此復極易,殷殷隨念佛”:我們皈依佛門以後,時時要憶念佛陀。你經常在心裡這樣思維:“佛菩薩有智慧之眼,對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一目了然,一清二楚。”若能這樣思維,也是在憶念佛陀。
應該時時憶念佛陀,時時憶念佛的功德。比如,晚上睡覺的時候,把佛觀在心間;走路的時候,把佛觀在右肩;吃飯的時候把佛觀在喉間;安住的時候,把佛觀在頭頂。若是能像前面講的那樣思維的話,也是在憶念佛陀,也是在憶念佛陀的功德。
我們也可以憶念上師,若是像前面講的那樣去思維的話,也是在時時憶念上師。我們學佛,尤其是學無上密法,一切成就、一切悉地的根本是上師。在這裡,上師即是佛,佛即是上師,上師與佛是一體的。我們也要時時憶念上師:走路的時候,把上師觀在右肩,作為繞佛的對境;吃飯的時候把上師觀在喉間上,作為供養的對境;安住的時候把上師觀在頭頂,作為祈禱的對境;睡覺的時候把上師觀在心間,作為夢境變成光明的所緣。
要憶念佛的功德,憶念上師的功德,然後對佛的功德、上師的功德生起歡喜之心,這是信心。佛、具德的上師有很多無漏的功德,你要憶念這些無漏的功德,然後對這些無漏的功德生起歡喜心,那麼不久的將來,在你的相續當中也會產生這些無漏的功德。
如果自己要精進,最終要成就,就要靠這樣的心態。這種歡喜心也叫信心,是精進的根本,也是成就的根本。精進要靠這樣的心態,成就要靠這樣的信念。若是沒有這樣的心態,沒有這樣的信念,即使你表面上再刻苦、再努力,也不叫精進;即使你讀的經再多,念的佛再多,最終也不會有成就。所以憶念佛、上師,意義重大啊!這不是隨便要求的,也不是順口說的,都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為護心之門,安住正念已”:正念一直在你心的門前站崗,防止煩惱乘虛直入。若是不防護煩惱,煩惱就會入侵你的內心,然後把你所有的善根、福德都搶走、偷走。
“正知即隨臨,逝者亦復返”: 若你時時能憶念佛陀,憶念上師,正念一直在站崗,守在你心的門前,防護這些煩惱入侵,這時正知也會毫不費力地到來,而且以前已經離開的也會再度返回。
你也不用特意修正知了,若是有這樣一個正念的時候,正知自然而然也就有了。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正知,正念也沒有辦法生起。如果有正念的話,自然也就了知這些取捨之處,自然就明白一切所行、所斷的學處。若是有正念的話,正知自然就會有,而且對以前不明白的學處自然就會明白,以前沒有做到的學處也自然就會做到了。這都是生起正念和保持正念的方法。
大家有沒有明白正念的重要性?對渴望解脫的人來說,正念太重要了。在前面講過,若要護持學處就要護持心,要護持心就要護持正念。正念太重要了,不能失去正念,不能讓正念離開意的家門。
大家要注意,正念也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有的,不是想有就可以有的。若不失去正念,很難啊!若能具有這個正念,也很不容易啊!此處講的都是生起正念的方法,是不失去正念的方法。依止上師善知識,然後聽聞他們的佛法開示,聽聞他們講經說法;然後時時憶念佛陀,憶念上師,憶念佛的功德,憶念上師的功德,這都是在相續中生起正念、保持正念的唯一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無數劫當中尋找,最後只找到了這個方法,你對此承認也得承認,不承認也得承認。也許你可能不太承認:“不能吧,也許有別的方法吧,我這樣散亂,這樣隨便也挺好的,也挺有正念的。”不可能!
大家看看,自己要不要采取這些方法,要不要在自己的相續中產生正念?要不要時時保持這樣的正念?真的,修行是個人的事,解脫是個人的事,要修行的是你自己,最終解脫的是你自己。比如說,雖然現在是我在給大家講,但是和我沒有太大的關系,修行是你自己的事,解脫是你自己的事。需不需要這樣做,你應該自己選擇。盡管我現在在講正念,但是我們都是這個法的對境,個人的因緣要個人了,解脫是要自己解脫,修行是要自己修行。
現在是末法時期,真正對正法有信心、有興趣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是在名義上學佛,跟著別人在那兒瞎折騰,自己沒有主見,風往東吹就往東跑,風往西吹就往西邊跑,這叫漂浮不定,自己沒有見解。這種情況很多,比如看到朋友學佛了,“我也學”,也不知道什麼叫學佛;看到身邊有一兩個人出家了,“我也要出家”,也不知道什麼叫出家。
學佛就要學覺悟,學智慧。因為“佛”代表覺悟,代表智慧。若是你真的要學佛,就不要跟著別人瞎跑,應該學覺悟,讓內心覺悟;應該學智慧,要轉識成智。
如果你要在佛門出家,就要當沙門。所謂“沙門“,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難道剃個頭、穿個袈裟,就算沙門了?你看看,自己有沒有戒定慧三學的功德?有沒有息滅貪嗔癡三毒?“現在我沒有,但是我在爭取。”“現在我還沒有徹底息滅貪嗔癡,但是我在努力。”這樣也行。你把沙門的果位作為目標、方向而去為之努力奮斗,這也算是沙門,算是出家人。若是心裡一點兒這樣的意識都沒有,“光著頭挺好看的,我也要剃頭,我也要穿法衣、穿袈裟。”僅僅對剃頭、穿法衣好奇,這是不行的。很多人出家就是因為好奇,出家以後沒幾個月、幾年,又嫌麻煩,又覺得不好看,就開始留頭發,越來越長;開始脫法衣,穿著俗服到處跑。
若是你發心出家,剃頭不重要,穿法衣不重要,主要是要有以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三毒的決心。如果有這種決心的話,你就是個出家人;如果這個決心不動搖的話,你就算一個合格的出家人。
有的人出家了以後,事就更多了。“我已經出家了,我已經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了,是不是別人都應該恭敬我啊?是不是別人都應該供養我啊?”如果對方對自己不恭敬,甚至沒有什麼供養的時候,就開始煩了,就開始要跟別人吵架了。無論對你恭敬,還是不恭敬,做供養,還是不做供養,這都是對方自己的選擇,你有什麼可埋怨的啊?很多人出家,尤其是受比丘、比丘尼戒,就是為了戒牒。拿到了戒牒,就像拿到身份證一樣,受完大戒後也不學戒律,到處跑。真的,大家應該慎重考慮,自己為什麼要剃頭,自己為什麼要穿袈裟,自己剃頭、穿袈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辛二(護持正知之方法)分三:一、正知之前行;二、一同趨入;三、略說護持之法相。
壬一、正知之前行:
心意初生際,知其有過已,
即時當穩重,堅持住如樹。
在我們日常的行住坐臥等任何時候,都要觀察自己的內心。比如行走、安坐、躺臥、吃飯、喝水的時候,如果發現心裡不清淨,有惡念、煩惱,這個時候內心要穩重。否則,若是以惡念、煩惱去做,這都是造業的。內心要穩重,不能被煩惱動搖,不能隨順惡念,要穩重起來。然後自己要重新調整心態,重新發心,把惡念變成善念,及時提起正見,然後去降伏煩惱。“如樹”就是指如大樹一樣穩重,不動搖。應該及時改變,及時去對治,然後以善念,以正見去做。這樣,所有的事情都會變成修行,都會變成善法。
現在很多人都說:“我有家,有工作,沒有時間修行,也沒有時間做善事。”這還用單獨抽出時間嗎?就在於一個意念,念一轉就行了。剛才講了,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首先觀察自己的內心,如果發現是惡念,就立即對治,然後重新發心,提起善念,再去做,這些事不就都變成善事了嗎?
應該要觀察,如果覺得意念不對,是邪見、煩惱,就要及時對治,再重新調整心態,保持正知正見,再去生活、工作。這樣,生活、工作都會變成修行,都會變成善法。一個大乘行者,一個真正合格的密宗弟子,不分身份,不分環境,在哪裡都一樣,因為他有調整心態的能力,有降伏惡念、邪念的能力,內心絕對是堅強的,內心絕對是智慧的。若能這樣,無論在哪裡,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都一樣,即使身邊都是惡人,都是壞人,自己仍然是清淨的。
壬二:(一同趨入)分四:一、觀察三門狀態;二、觀後當控制;三、控制後作修心之行;四、成圓滿學處之之分。
癸一(觀察三門之狀態)分三:一、觀察身體所做;二、觀察心之動態;三、開許放松之時。
子一、觀察身體所做:
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
決志當恆常,垂眼向下看。
作為一個學佛人、修行人,平時不應該毫無意義地散亂觀瞧。任何時候,尤其是走路的時候,不能隨便東張西望。如果你的身這樣不穩重,你的內心肯定也是散亂的。因為心是散亂的,就會東張西望。
應該一門心思專注在取捨的這些道理上。自己有很多該做、不該做的,心裡應該時時意念這些所斷、所行的一切學處。目光恆時垂視一木轭許的地方,也就是約一米的范圍。如果很有威儀,身態很穩重,說明內心也是很專注,很堅定的。
走路時若東張西望,這說明內心是散亂的;若你的目光恆時垂視一米內的范圍,很小心謹慎地走路,說明內心是專注的。這裡主要指的是內心,若是你內心散亂,身態怎樣都不行;如果你內心專注,怎樣都可以。當外在的景象影響不到你內心的時候,當你的內心已完全獲得自在的時候,什麼樣的身態都無所謂,但這個時候也還是要表法的,在身體上也會有這樣的表態,有這樣的行為。
若是毫無意義的情況下,不能東張西望。需要看時可以看,但毫無意義地東看看,西看看,說明內心是非常散亂的,一點都不專注,這是不應該的,是不允許的。這裡主要講的是內心要專注,不能散亂。
蘇息吾眼故,偶宜顧四方,
若見有人至,正視道善來。
若經常這樣非常小心謹慎地行走,有時候內心會疲勞,眼睛、身體也會疲勞,這個時候可以休息一下,也可以眺望四方。若看到對面有人過來了,應該很有禮貌地問一句:“您來了,還好嗎?需不需要幫助啊?……”這不是裝的,而是用真心說的。看到來人了,心裡要這樣想:“這都是我宿世的父母,是我成就的助緣。”內心很感恩,覺得很難得,心裡自然就歡喜了。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因為來的這個人,無論有錢沒錢,長得好看不好看,都是宿世的父母,都是未來佛,都是修行的助緣、成就的根本,因此就不應該有分別了。盡管我們有時候也很客氣:“來了,需不需要幫助啊?”但是目的和前面所講的不一樣,僅是因為他有錢有勢而喜歡,或者因為他長得好看、順心而問候。
見到每一個眾生都應該這樣想:“這是我宿世的父母,是未來的佛啊;這是我成就的助緣啊,無論是修忍辱還是修布施,必須要靠這些眾生,若沒有這些眾生,我怎麼修忍辱、修布施啊?若是不修忍辱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我怎麼成就啊?”如是思維時,就覺得歡喜和感恩。在這樣的心態下,你的問候都是真心的、清淨的。
為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
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
“為察道途險,四處頻觀望”:我們啟程上路的時候要觀察。以前比丘或比丘尼都住在山洞或者森林裡,要到城中化緣,經過的路途都是山溝和森林等,可能會遇到猛獸、土匪等危險,這時需要觀察。平時走路都要注重威儀,但需要觀察的時候也要觀察,可以停下步伐,仔細觀察一下四方,沒有危險的時候,再繼續前行。
“憩時宜回顧,背面細檢索”:不能僅僅觀察前方,也需要觀察後面,這時要停下來,然後向後仔細觀察、觀察,看有沒有什麼危害,如果沒有,再向前走。此外,也可以這樣解釋:“憩時”指休息之時,走路累了,要坐下來休息的時候,也要先觀察一下。
我們任何時候都要認真,包括走路、吃飯的時候,都要小心謹慎,內心專注,不能散亂。很多人走路根本就不看路,前面有水,有坑,一腳就踩到水裡,掉到坑裡了,把鞋也弄濕了,這個時候才知道不看路的結果是這樣。吃飯也是,呼噜呼噜地吃,也不去觀察飯菜裡有沒有昆蟲之類,囫囵吞棗地吃下去。這都是不如法的。
走路的時候要認認真真,若以正知正念去步行,你所邁的每一個步伐都有正知正念的攝持,就會不斷地提高內心的境界。吃飯的時候也要謹慎,打飯要不多不少,放在口裡的飯要適量,細嚼慢咽。若每一口都以正知正念去攝持,吃一口就增長一分智慧,吃一口就提高一分內心的境界,這樣進步才快。睡覺的時候也是如此,若能保持正知正念,打呼噜也是在提高境界啊,打一聲呼噜就提高一個境界,增長一分智慧。每一件事都用心去做、認真去做,這樣才是所謂的修行,最後才能真正圓滿。
除了行住坐臥,哪有修行啊?在佛堂裡坐著誦經的時候才是修行?在禅房裡打坐的時候才是修行?不一定。除了行住坐臥、吃喝拉撒,若另外有“修行”,另外有“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不會相信的;若是真有修行,真有所成就的話,行住坐臥、吃喝拉撒肯定都會變成修行。
前後視察已,續行或折返,
故於一切時,應視所需行。
前前後後作了仔細審視以後,才可以繼續前行或者返回。不僅行走的時候要這樣,其他一切行為都要這樣,都要有正知正念來攝持。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儀已,
時時應細察,此身雲何住。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儀已”:今天要做什麼事情,首先要慎重考慮,再決定,決定了以後,不能不去做,必須要去做,而且要堅持到底。
我們學佛修行也是如此。首先,自己要定下學佛、修行的目標。如果你是為了世間的福報學佛修行,這是下士道;為了自我解脫,這是中士道;為了救度眾生,這是上士道。如果沒有目標,一切努力都徒勞無益。
大家上山參加百日共修,天天起早貪黑地聞法、修法,如果沒有目標,一切努力都毫無意義。所以,各位首先應該把目標定下來,明確自己學佛修行的目的是人天福報、自我解脫,還是普度眾生。
“我對解脫、普度眾生這些都不懂,我就想求點福報和平安,沒有別的。”那也行。佛法也講人天道,你想修人天道,首先要在相續中建立起因果正見和輪回正見,這都屬於世間的正確見解;然後,在此基礎上斷十種惡、行十種善,這是受持世間的戒律;最後,在這些基礎上上供下施,多做善事,多積福德。若是這樣做,將來一定會得到人天的福報,今生也一定能得到相應的果報,這就是修人天道。
“修人天道沒有用,有人天福報也離不開痛苦,佛說‘三界輪回處處都是痛苦,沒有一處安樂。’我不求世間福報,我也沒有普度眾生的能力,我要求自我解脫。”這樣也可以。你可以修小乘法——聲聞乘、緣覺乘。這也要有出離心的基礎,還要有證悟無我的見解、智慧,在這個基礎上斷一切惡,行一切善:首先,要有出離心的基礎,你一定要從心裡跟世間、紅塵劃清界限。如果你還留戀紅塵俗世,就不可能得到自我解脫。在這個基礎上,你要有無我的智慧和見解,這樣才可以徹底斷除煩惱。若是沒有無我的智慧,怎麼能斷除煩惱呢?煩惱的根是我執,若要破除我執,必須證悟無我;只有證悟了無我,才能斷除我執。沒有我執了,你就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你就不造業了;不造業了,你就可以不輪回了,這就是自我解脫。
“自我解脫也不行,還是墮落寂滅邊了,我還是要普度眾生。”這樣也可以。你要有菩提心的基礎,還要有證悟空性的見解,然後再去斷一切惡、行一切善。
正如偉大的佛陀所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無論是修世間福報、自我解脫,還是想普度眾生,都要斷惡行善,這是唯一的道。這個道能成為世間的道、解脫的道,還是成為成佛的道,取決於你內心的見解。如果你只有世間的見解,你斷惡行善了,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可以不墮落惡趣;如果你有出離心的基礎,有無我的智慧,斷惡行善就會變成自我解脫的道;如果你有菩提心、利他心的基礎,有證語大空性的見解,斷惡行善就會變成成佛的道,成為菩提果的因。
所以,大家不要再糊裡糊塗地學佛、念佛,應該首先把目標定下來,然後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不達目標決不放棄。內心應該有堅定的信念: “無論過程多麼艱苦,無論過程中要經歷多少坎坷,我不達目的決不放棄!”以這樣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毅力,最後一定能成就。
“時時應細察,此身雲何住”: 目標確定下來了,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言談舉止是不是在軌道上,是不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無論是立誓言,還是發願,也是一定要想好,不能隨意立下誓言,不能輕易發願。一旦立下了誓言,一旦發願了,絕不能捨棄誓言,絕不能發空願。你首先要觀察,慎重考慮,最後再做決定。若是盲目做事,後果絕對是嚴重的。
無論是選擇法門,還是依止上師善知識,首先要觀察,自己要慎重考慮,然後再做決定。你是修小乘的自我解脫,還是修大乘的自度度他、普度眾生,你選擇哪個法門,你依止什麼樣的上師或者善知識,首先都是要觀察的。若觀察好了,內心做決定了,願就已經發出去了,內心裡已經立下了誓言,就不能再失去誓言,不能讓這個願變成空願,否則就是罪過,緣起也不好。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智慧。決定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不能盲目,不能糊裡糊塗,一旦自己下了決心、做了決定,就必須去做,必須去完成。這就靠心態、堅定的信念,這是成就的根本。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