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此經分二。初總敘經義。二別解經文。初總。敘經義 夫化制互陳戒定齊舉。莫大乎遺教經焉。推征解釋開誘行業。莫深於馬鳴論矣。然則論主發揮遺教。亦猶龍樹啟明大品欤。彼則融有而即空。此乃扶律以诠定。是故中夜三唱圓戒珠以嚴身。上士七科滋法乳而延命。既而寡尤寡悔。二乘由是而功成。即事即心。三賢於斯而果滿。非夫至聖最後垂范者。則安能至於茲乎。在昔羅什法師既翻於經。而真谛三藏續譯於論。故得有唐太宗降乎敕命。永懷聖教用思弘闡。而詞林載之。昭昭然若懸日月於太清。令萬物之鹹睹也。至若昔賢通經。雖具章門而綿歷歲時。罕有傳者。近世孤山尊者仰經述疏。多遵台教。遂使輿宗思而不學。抑又真悟律師以論注經。雖不忘本而皆存梵語阙譯華言。淨源久慨斯文流芳未備。於是翻經論之格訓。集諸家之奧辭。庶乎後裔皆受賜耳 [補注]序前應雲。釋此經分二。初總序經義。二別釋經文。方與次科相應。舊本無今為補之。言節要者。此經有論有疏。源師蓋撮略論疏。而成此注也 二別釋經文(三)。初釋名題。二出譯人。三解文義。初釋名題
佛遺教經 經有通別二名。佛遺教別名也。經即通名耳。梵語具雲佛陀。此翻覺者。謂覺了性相之者。然具三義。一自覺。覺知自心本無生滅。二覺他。覺一切法無不是如。三覺滿。二覺理圓稱之為滿。若准起信。亦彰三義。一始覺。即能證智。二本覺。即所證理。三究竟覺。即智與理冥始本不二也。又佛地論第一。說佛有其十義。恐繁不引。遺教者。謂遺留教誡。勖彼群機也。教者效也。使眾生效之耳。經者。梵語修多羅。古譯為契經。正翻為線。此方不貴線稱。故存於經。佛地論雲。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遺教。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眾生故
亦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然上正題。人法齊舉以標其號。今茲別名亦爾。但廣略有異。梵音涅槃秦言滅度。義翻圓寂。考諸唯識有其四種。一自性清淨涅槃。二有余涅槃。三無余涅槃。四無住涅槃。若乃一往分文摘字申義。亦具二種。謂佛說教誡。道洽德施即有余也。而垂涅槃。身灰智滅即無余也 [補注]垂臨也。垂涅槃猶言臨終也。世人臨終語必切要。故雲遺囑。況四生慈父。垂滅之遺教乎。子孫背先人之遺囑。眾生背先佛之遺教。均名大逆也。可弗慎諸 二出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即後秦。姓姚名興。具雲鸠摩羅什婆。此雲童壽。以童子之年有壽者之智耳。其翻宣經論。宏功茂德。傳文敘。之詳矣。譯者。周禮秋官司寇雲。北方掌語之官曰譯 [補注]釋名題下應有。出譯人科舊無今補 三解文義(七)。初序分至七離種(雲雲)。無我分。依吾祖馬鳴論文大科有七。初序分。二修習世間功德分。三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四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五顯示入證決定分。六分別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七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然諸經文多明三分。初序分。二正宗。三流通。而序分有證信發起之殊。今經但有發起正宗。而無證信流通。例如般若心經。義歸一揆。抑又今所述注。翻梵從華。發辭申義。則多錄孤山疏文。若夫譯摩诃衍此雲大乘。則遵起信論旨。其或辯注懸科。引文托證。則略為改易。至於判教被機。復引祖訓為其正教量耳
初序分(六)。初法師成就畢竟功德。二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三弟子成就畢竟功德。四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五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六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 初法師成就畢竟功德
釋迦牟尼佛 釋迦此翻能仁姓也。牢尼此翻寂默。字也。故馬鳴論雲。能仁以家姓尊貴。即別相也。寂默以自體清淨。即總相也。若總若別唯佛兼之。即十號之一也。然則能仁約事為別。寂默約理為總。佛該總別而理事融通。其唯大覺乎。是則以大覺為大法師矣 [補注]問諸經結集俱雲如是我聞。為斷三疑。此何不爾。答首稱釋迦牟尼佛。佛不自稱則非佛重起。一疑斷。言釋迦則非他方佛來。二疑斷。言釋迦則非阿難成佛。三疑斷。蓋變格而合常者也 二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
初轉*輪度阿若憍陳如 佛初成道於鹿野苑。三轉四谛*輪。法即軌持。輪者如帝王輪。從喻得名。若約法說。圓摧障惱名轉*輪。俱捨論亦名梵輪。如來大梵之所轉故。大疏雲。流演圓通名之為輪。自我之彼故名為轉。陳如翻火器。姓也。阿若翻無知。名也。然四十二章經。為憍陳如等五人。一陳如。二頞陛。三跋提。四十力迦葉。五摩诃拘利。今但標上首以攝余四。然此法門成就。則初轉*輪最後說法。後弟子成就則陳如跋陀。而聖智之巧隔句配義矣 三弟子成就畢竟功德
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 本論約白淨法二種釋之。此句則涅槃白淨法。上句初轉*輪則道場白淨法。須跋陀羅此雲好賢。或雲善賢。外道名也。住鸠屍那城。年一百二十。聞佛涅槃。方往佛所。聞八聖道。心意開明。遂得初果。乃從佛出家。又為廣說四谛。即成羅漢 四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 謂中間所度其人無量。故科為大總相也 [補注]中間所度無量則被機不一故。始陳如終跋陀。似專為小乘而實兼乎大乘也 五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
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 因詣雙樹然後示滅。故論雲因自相也。娑羅此翻堅固。言雙樹者。上枝相合下根相連。一榮一枯相合似連理。榮枯似交讓。其華如芙蕖。果大如瓶。其甘如蜜。准涅槃經。則四方各雙即表四德。以破八倒。若依三卷經文似唯一雙。以破斷常。此亦大小二機所見各別。將入涅槃者。將入是因。涅槃是果。故論雲因共果自相也。上明雙樹若表四德即無住涅槃。今文即捨有余入無余也。言中夜者。成就二種中道。故論雲總自相也。一者正覺中道。二者離正覺中道。故知中夜入滅。表離斷常二邊矣。寂然無聲者。既離正覺中道。故論雲果自相也。寂然者。自性離念也。無聲者。自性無說也。即自性清淨涅槃心言罔及。亦是本論自性無說離念涅槃果耳 [補注]一者離斷常。二者亦不住離斷常。不住離斷常即是離中道。此佛果自相也 六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
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上首眷屬人位差別。諸者不一也。學居師後故言弟。解從師生故稱子。略說法要者。世出世間法位差別。下文第二分即世間法。從三至七皆出世法。序分竟 [補注]略說法要者。垂滅無復再會。中夜為時不多。是以略而言之。唯取其要。聞者宜盡心焉 二修習世間功德分(三)。初對治邪業功德。二對治止苦功德。三對治滅煩惱功德。此即三障也。苦是報障。余二如文。修此對治止離四趣。未出三界故。總明世間功德也。初對治邪業功德(四)。初依根本清淨戒。二方便遠離清淨戒。三結示二戒能生定慧。四別伸五勸修戒利益初依根本清淨戒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比丘梵語。此含三義。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惡。論雲。此修多羅中每說比丘者。示現遠離相故。復示摩诃衍方便道與二乘共故。又於四眾亦同遠離行故。准起信論。摩诃衍此翻大乘。大即體相用三大。乘即諸佛菩薩所乘法故。下經示堪忍道即菩薩所乘。若謂今經約始終小機所見。得析空。寂默屬藏教者。恐失馬鳴深旨矣。於我滅後者。示現遺教義故。尊敬木叉者。即不盡滅法也。以不盡法清淨法身。常為世間作究竟度故。令尊重珍敬。梵語波羅提木叉。此翻別別解脫。亦雲處處解脫。謂身口七非。五篇等過。不令有犯故得前名。戒體既全克取聖果。故彰後號。論雲。此木叉亦是毗尼相順法故。復是諸行調伏義故。次示解脫得度二種障。闇遇明者。度有煩惱闇障。如盲得眼。貧人得寶者。度空無善根障。如滿足財寶。是汝大師者。示現波羅提木叉是修行大師。住世無異。示住持利益人法相似故。以佛處世常以篇聚訓人。此法既存則如佛在。此則清淨法身不滅也 [補注]不盡滅法者。佛滅則法滅。以有戒存則法不盡滅。有此不盡滅之戒法。是如來法身常度眾生也 二方便遠離清淨戒(二)。初不同凡夫增過護。二不同外道損智護。論雲。護根本淨戒此護初文依根本義。有其二種。一者不同凡夫增過護。二者不同外道損智護。遮戒雖多。今約喜犯曲嘉誡勉。能止此惡則名清淨 初不同凡夫增過護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不得兩字貫於下文。販者。一方便求利過。賣者。二現前求利過。貿易者。三交易求利過。論雲。若依世價無求利心不犯。貿易謂交博也如以衣易衣以衣易缽等。薩婆多論以四義制之。安置田宅者。四所安業處求多安隱過。善見雲。居士施田地別人不得用。若供養僧者得受。若以池施僧。供給浣濯。及一切眾生聽飲用去。隨意得受。畜養人民者。五眷屬增過。此是外眷屬非同意者。何故不但言人而復說民。以其同在人中。於善法不同畜之生漏故。增一雲。長者將施佛不受。若受者漸生重罪。僧祇雲。若施園民婦人不應受。若言施供給僧男淨人得受。尼僧反之。奴婢者。六難生卑下心過。日藏分雲。於我法中。假令如法。始從一人乃至四人。不聽受田宅園林車馬奴婢等常住物。若滿五人乃得受之。大集亦同。畜生者。七養生求利過。四分律雲。比丘畜貓狗乃至眾鳥。並不得畜。南山雲。今有施佛法家畜生。而知事有賣者。並不合聖教。一切種植者。八多事增過。僧祇雲。為僧營理者別得人不開。自種教他一切不合。及諸財寶者。九積聚增過。若元作自畜之意不合。若擬淨施與他。依律文開。僧祇雲。若病人得者令淨人畜。為貿藥故。又雲末利夫人施僧布薩錢。佛言聽受。准義付他。善見雲。若施器仗僧應打壞。不得賣。施藥器者不得捉得賣。皆當遠離者。文雖在前義則居後。故論主雲。此十種增過事。修行菩薩。宜速遠離。不應親近。避大火聚相似法故。不得斬伐墾掘者。十不順威儀及損眾生過。外人妄計草木有命。如來順世息謗。不得斬伐草木以示慈心。即毗尼中壞生種戒。墾土掘地即掘地戒。四分律雲。若野火來近寺為護住處故。比丘得刬草掘土。以斷火故。薩婆多論。不掘地壞生凡有三益。是名大護。有本雲。不得參預世事為十一過者。文既在後今所不依 [補注]草木有命者。外人以有知為命。如來以有生為命也。草木有生而無知。有生者不宜殺。以此順世。非順其有知也 二不同外道損智護(二)。初行法根本。二行處根本謂世間分別見故。此分別見有五句十種。初行法根本
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 合和湯藥者。以邪心求利故。若學五明以濟於物。如華嚴中學醫方明。謂善方藥療治眾病。即五地菩薩耳。占相吉凶者。周易雲。吉凶與民同患。若依華嚴學工巧明。謂占相工業由前世善惡為因。感此吉凶之報。仰觀星宿者。同不淨活命觀視星宿也。宿音秀。謂五星二十八宿等。推步盈虛者。步亦推也。周易雲。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歷數算計者。歷數列次也。尚書洪范雲。五曰歷數。孔穎達正義謂算日月行道所歷。計氣朔早晚之數。所以為一歲之歷。皆所不應者。總結遮止。論雲遮異見也。夫沙門者。志求解脫當制心一處。豈得攻乎異端損減正智。且秦緩不救膏盲。裨窖安知天道。世間方術信虛诳矣。假如法門之慈濟一行之闡揚。則釋子之五明有裨正化。世有內昧道要影附高蹤。惟利是求不思聖制。往不可谏來者可追。昔人以此行法根本。注為懸科者。無乃失之於近乎。有謂其行法根本即是前文依根本清淨戒者。此又失之於遠矣。且馬鳴謂此修多羅中。建立菩薩所修行法有七分。所修行法既通一經。故准近文科此五句。如謂未然吾從論也 [補注]藥以濟病。而雲不應者。以邪心求利故。邪心有二。一不知天命妄冀延年。二殺生充藥利人害物。皆名邪心。以之求利為罪彌大。未登五地且究一心。無暇為此 二行處根本(三)。初身處木叉。二口處木叉。三意處木叉。初身處木叉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 節身者儉絕他求。勤捨放逸。時食者。離非時食。於食知止足也。清淨自活者。不相追求。遠離四邪故。不預世事者。自性止多事故。不通使命者。自性不作輕賤事故。夫出家者。無為無欲孤高自守。若為使命。則降志辱身廢亂正業。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況乎形服超世而甘為賤役。良用慨然。律開為父母等馳書往返。一切不犯 二口處木叉
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 咒術仙藥者。依邪法語。有二。一咒術。依邪術惱亂眾生語。二仙藥。依邪藥作世辯不正語。結好貴人者。依邪人語。有二。一與族姓同好。多作鄙媟語。二親近族姓。多作我慢語。貴人謂族姓權豪也。媟狎也。郭璞雲。相親狎也 [補注]仙藥貴人。似濫身處。不專屬口。但經文太散。姑束成三業亦得 三意處木叉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趨得供事不應畜積 當自端心者。無見他過也。見他過則不能自淨其心。正念求度者。勿得邪思也。起邪思則無由超度下地。包藏瑕疵者。起嗔毒故。有過不甘發露。顯異惑眾者。起癡毒故。現己勝行令他不正解。不應畜積者。起貪毒故。於供不知止足。瑕過也。疵病也。顯異惑眾不出五邪。王制曰。疑眾者殺。毗尼雲。得聖者夷。四供養者。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趨得供事者。知節量知止足。不求豐厚。故無畜積。五百問論。昔有比丘。多乞積聚。既不為福又弗行道。命終作肉駱駝山。廣數十裡。適值凶年。國人日取食之。隨割隨生。俄而鄰國取之。即大喚。問其故。答曰。吾本道人也。為貪財不施。負此國人物多矣。故以肉償之。我不負卿也。或曰。性重之戒。都無教誨者何耶。答曰。向佛總勸當尊重木叉。則包乎五篇輕重性遮。無所遺也。若惟勖重則將犯輕。今輕尚囑重可知矣。大為之坊民猶踰之。豈得惟約性重乎 [補注]上三業中。自古高僧有置莊田者。有畜夫力者。有鋤地者。有牧牛者。有聽鈴聲者。有為七帝門師者。有示現種種神通者。蓋大士所作超出尋常。非律所拘。不可以此議彼。但末世比丘初心菩薩。唯宜遵佛遺教 三結示二戒能生定慧(三)。初結方便遠離戒。二通示二戒為解脫因。三正明二戒能生定慧。初結方便遠離戒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 略說戒相者。前遠離戒。據佛滅後人喜犯者。略示其相。故不廣說也 二通示二戒為解脫因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 戒是正順者。正以揀邪。順不違理。則是逆生死流。順涅槃流也。解脫之本者。有余無余二種解脫。以戒為基。故雲為之本。波羅提木叉者。牒名證義。以木叉翻解脫故。此顯戒名木叉從果立稱也 [補注]一師雲。持者正順解脫。犯者正順煩惱。亦通終以前說為正 三正明二戒能生定慧
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依戒得生定慧者。四禅八定由戒而生也。戒出三塗。定出六欲。慧出三界。故滅苦果也 [補注]首楞嚴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正此意也。然彼但說戒能生定慧自從定而生。今則戒能生定戒能生慧。與彼稍別。蓋贊戒之至也 四別伸五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當持淨戒者。一勸不失自體。勿令毀損者。二勸不捨方便。能有善法者。三勸遠離諸過身語意業常集功德諸善不生者。四勸知多過患者。於三業中一切時不生功德。安隱住處者。五顯示菩薩所修戒中有如是得失。我當住安隱處。不住不安隱處。此正示現勸修利益勝義也 [補注]雖名五勸大意通結上文。能有善法者。即戒能生定生慧也。詳言之則六度萬行皆由此生故。安隱之處雖多。戒為第一。無能過者 二對治修習止苦功德(三)。初根欲放逸苦對治。二多食苦對治。三懈怠睡眠苦對治。初根欲放逸苦對治(二)。初根放逸 二欲放逸。初根放逸(三)。初戒護。二念護。三智護。此三生起者。雖住淨戒。若不攝念戒不堅固。攝念治障由智裁擇。初戒護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 亦是蹑前起後 [補注]蹑前者。蹑其所已能。起後者。起其所未能也 二念護(三)。初牧牛喻。二惡馬喻。三劫賊喻。初牧牛喻(二)。初法。二喻。初法
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 五根者。各能生識故並名根。而不言意者。論雲。示現色非色別故 [補注]非色能宰色故。下文雲。此五根者意為其主 二喻
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牛喻五根。人喻比丘。執杖喻攝念。苗稼喻三昧方便及正受功德。五欲不起正念成就。如不犯苗稼 [補注]石鞏。南泉。領斯旨矣。又三昧正受。古謂華梵成文。今曰三昧方便及正受功德。則二須有別 二惡馬喻(二)。初法
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 若不攝守五根。非獨起欲妨道。將沈苦海而無涯畔。既失戒念。對治甚難不可制也。故須防萌杜漸。勿令動心 二喻
亦如惡馬不以辔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 惡馬喻五根。不以辔制喻無正念。墜坑陷喻沉惡道 [補注]牛馬二喻似同而別。犯苗稼喻敗壞善根為因。墜坑陷喻沉淪惡道為果 三劫賊喻(二)。初喻。二法。初喻
如被劫賊苦止一世 澄照戒疏雲。公自而取曰劫 二法
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 招殃累世苦又過之。勸慎五根誡勿起欲 [補注]謗賢聖者。六萬世而舌根尚缺。耽音樂者。證羅漢而習氣猶存。殃之及也寧有既乎 三智護
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有智之人故名智者。夫有智則能裁斷是非。分別利害。既知戒念是利而非害故。制而不隨。既知根欲是害而非利故。持之如賊。論雲。此是重障故不令縱。下示輕障。假令縱之者。謂細相習障。縱有根欲不作意起也。不久見其磨滅者。雲何立見。示現依見時說故。譬之無常必歸磨滅 [補注]此承上文。五根既如牛如馬如賊。是故智人制此五根而不隨順。假令縱之者。意謂五根決不可縱。就使縱之。亦不過薤露風燈剎那之間。總歸磨滅耳。何足樂乎。此解與前少別。或可備一說雲 二欲放逸(四)。初標由心。二勸勤遮。三示障法。四修三昧。初標由心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 五根起欲皆是自心。若本無心五塵寧染。則知心王而為主也 [補注]心為主有四。迦葉佛雲。欲生於汝意。則以六識心為主。又雲。意以思想生。則以七識心為主。妄想是阿賴耶見分。則以八識心為主。含藏無性即白淨真如。則總之以圓覺妙心而為主也 二勸勤遮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既知五欲悉由心故。故勸防制。瑞應經雲。得一心則萬邪滅矣 [補注]制有二。事制。則謹守根門不令奔境。理制則根境本寂念自不生 三示障法(三)。初心性差別障。二輕動不調障。三失諸功德障。初心性差別障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可畏者。招感生死無解脫期。既皆由心安得不畏。毒蛇喻嗔心對違境。惡獸喻癡心對中庸境。怨賊喻貪心對順境。三毒為害過蝮蛇等故雲甚於。大火遍燒以喻等分。等分越逸亦過大火。故未足喻 [補注]蛇獸賊等總喻可畏。今分配三毒者。蛇主恚怒。獸主愚闇。賊主擄掠。據多分也。火之所至玉石俱焚。無所揀別。故以遍燒喻等分也□輕動不調障
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踯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 喻心有曀不見未來。百喻經雲。昔有貪夫。於野求蜜。既得一樹。舉足前進欲取蜂蜜。不覺草覆深井。因失足而亡。狂象者。喻心起三毒也。涅槃經。以醉象狂逸如貪恚愚癡醉故多造惡業。猿猴者。喻根起五欲也。有說。譬如一猿現於五窗。心猴亦爾。遍彼五根。騰躍釋上狂象。踔踯釋上猿猴。踔猿跳也。當急挫之者。示其抑入無動處故。無令放逸者。令其攝入調伏聚故 [補注]曀陰而風也。陰喻昏沉。風喻妄想。清明之空為陰風所蔽。喻寂照之心為昏妄所障也。是以俱趣目前之欲。不思身後之虞也 三失諸功德障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由不制伏。則世出世善。悉皆喪滅 四修三昧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制之一處者。無二念三昧。翻斷心性差別障。一處謂心也。制之於心。則四分差別自然休息。無事不辦者。起多功德三昧。翻斷失諸功德障。文小不次。若依論在後。今順經文居中。折伏汝心者。調柔不動三昧。翻斷躁動不調障。既知制心之益。是故精進折伏不令動轉輕躁也 [補注]無事不辦所該者廣。當知萬法由心。其心一故。百千三昧辯才神通光明。無不具足 二多食苦對治(三)。初示平等。二戒多求。三勸籌量。初示平等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藥取療病不分善惡。以飲食為藥。除饑渴之病亦然。不應於好食增心貪著。於惡食減心厭棄。意在除饑渴。不取珍美也 [補注]支持也。足持其身即已不貪味也。所謂為療形枯聊接氣也 二戒多求(二)。初喻。二合。初喻
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 蜂喻諸比丘。華喻受供養。取味喻除饑渴之惱。不損色香喻不壞善心 [補注]此解是言比丘不壞己之善心 二合
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 多求長貪。故壞其善也 [補注]文雲無得多求壞其善心。是壞彼施者之善心也。以求索無厭施者生退倦故。如佛世比丘過聚落而掩門是也。以上下文貫之尤明 三勸籌量
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牛能負重。若所負過分則竭其力。比丘受施。多求美食則敗其道 三懈怠睡眠苦對治(二)。初合釋前二睡眠。二離辯後一睡眠。論雲。懈怠者。心懶惰故。睡眠者。心悶重故。此二相順共成一苦。然起睡眠乃有三種。一從食起。二從時節起。三從心起。前二是阿羅漢眠。以彼不從心生故。無所蓋故。初合釋前二睡眠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晝勤心者。對治從食起睡眠。夜不廢者。對治從時起睡眠。無空過者。總結上二。皆以精進勤策為能治也。智度論雲。眠如大闇無所見。日日欺诳奪人明。是故宰予晝寢。仲尼贻朽木之責。那律假寐。能仁興蚌蛤之譏。眠之廢學妨道。其故大矣 [補注]夜獨舉初中後者。向晦入息人情之常。故晝日猶能修習。昏夜謂應睡眠。特為重警之也 二離辯後一睡眠(二)。初觀察對治。二淨戒對治。論雲。自余修多羅。示現第三從心起睡眠。有二種對治。一觀察對治。二淨戒對治。或曰。前二睡眠。唯一精進。以為能治。今茲一種能治具二何耶。答夫障有輕重則治有一多。前二睡眠。從食從時則所治障輕。故以精進通而治之。今從心起者。所治障重故。以觀察淨戒。約法引喻。一一別治耳。初觀察對治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無常有二。一粗二細。一期生滅為粗。念念生滅為細。論雲。觀諸生滅壞五陰故。世間亦二。謂三界是器世間。六道是有情世間。而此依正悉是速朽。如為火燒。又仁王經雲。劫火洞然大千俱壞。馬鳴頌無常經雲。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早求自度者。示求禅定智慧度所度故。諸煩惱賊者。三毒煩惱殺人法身慧命。論雲。觀陰入界等常害故。是中可畏求自正覺故 [補注]壞五陰者。一期一念皆有五陰 二淨戒對治(二)。初正明對治。二示對治法。初正明對治(二)。初明有對治。二明無對治。初明有對治(二)。初示煩惱可畏。二勸淨戒斷除。初示煩惱可畏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煩惱毒害己自名蛇。更舉黑蚖喻之可畏。惑在心睡起必害慧。蚖在室睡起必害人 二勸淨戒斷除
當以持戒之鉤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持戒去惑如鉤出蛇。此言定共戒也。論雲。禅定相應心戒故。四分律雲。雲何為學為調三毒故。蛇出安眠者。上句明斷惑。下句明已辦。總而示之。以戒外防。以定內靜。故能發慧斷惑也。若乃外炫持相內無定慧。我慢自高戒取斯起。更引黑蚖以歸心室。不知其可也。智者思之誡之 [補注]發慧斷惑。是道共戒。具斯二戒。定慧雙修矣 二明無對治
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不能對治煩惱。而懈怠安眠。此則不恥愚迷。名無慚人也 二示對治法(二)。初正明勝法。二勸修勝法。初正明勝法
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 慚恥二字。依經論合釋。涅槃雲。慚者內自羞恥。瑜伽雲。內生羞恥為慚。當知。既懷慚恥則策勤三業不暇寧居。而能三學是修速階賢聖故此雲戒定莊嚴為第一也。而能制御非法。如鉤制象 [補注]戒定三學。皆以莊嚴法身。唯有慚恥。方能習學。故雲第一 二勸修勝法(二)。初正示勸修。二有無得失。初正示勸修(二)。初勸其常修。二遠離致損。初勸其常修
是故。比丘常當慚恥無得暫替 是勝莊嚴。故勸常修 二遠離致損
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 若離慚恥則不能持戒。戒不淨故定不成。定不成故慧不發。三者俱無。則世間出世間功德。從何生耶。故失功德耳 二有無得失
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涅槃雲。愧者發露向人。瑜伽雲。外生羞恥為愧。涅槃又謂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即與飛禽走獸。無相異也 [補注]愧具上羞恥。蓋以一字當二義也 三對治修習滅煩惱功德(三)。初對治嗔恚煩惱。二對治貢高煩惱。三對治谄曲煩惱。初對治嗔恚煩惱(三)。初示堪忍道。二校量最勝。三約能不能。初示堪忍道(二)。初堪忍則三業清淨。二不忍則妨失道德。初堪忍則三業清淨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 論雲。修行菩薩。住堪忍地中。能忍種種諸苦惱故。支解無嗔。身意淨也。勿出惡言。口業淨也。然此一唱經。若例金剛論。則十八住中第十三忍苦住。當信行地也。起信亦雲。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彼疏釋雲。三賢菩薩與二乘同故。本論雲。復示摩诃衍方便道。與二乘共故。則知此經化身所說。攝地前菩薩。梵網報身所演。攝地上聖人。故華嚴疏雲。梵網即捨那坐千葉華。攝離垢地戒波羅蜜耳。昔人以遺教。是藏通菩薩同禀者。頗協馬鳴奧義。若謂梵網是別圓菩薩自禀者。似違清涼深文矣 [補注]無嗔似專屬意。而雲身意淨者。任其支解而手足不為捍御。即是身淨 二不忍則妨失道德
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 若縱嗔者。則自妨己道。失化利他 二校量最勝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謂第二地持戒苦行。校量第三地忍辱之德。所不能及 [補注]雲何戒行不及能忍。良由戒高者輕世。苦己者嗔他。忍則冤親等觀。苦樂無寄。故施戒生天。忍辱入道。何可及也 三約能不能勸誡(二)。初舉能忍興勸。二約不能伸誡。初舉能忍興勸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犯而不校世稱君子。是故行三種忍。悉名大人 [補注]三忍有二。一苦行忍。二生忍。三第一義忍。今且據二忍也。又一耐怨害忍。二安受忍。三觀察忍。今且據初忍也。有力大人者。凡夫以勝人為力。菩薩以讓人為力。血氣之力為小人。道德之力為大人也 二約不能伸誡(三)。初明不忍成愚。二示嗔恚過患。三對白衣校量。初明不忍成愚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甘露是諸天長生之藥。忍力既成則益法身。延慧命故。以忍受惡罵喻飲甘露。不由彼辱寧顯我忍。豬揩金山。喻意可識。苟不如是。則無證道智慧。名凡夫愚人 [補注]豬揩金山。金則愈光。石磨劍形。劍則愈利。永嘉謂不因謗讪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是也 二示嗔恚過患(二)。初征釋過患。二誡令防護。初征釋過患。
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破善者。華嚴雲。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論雲。善法者。自利智慧相故。名聞者。利他善法名稱功德故。人不喜見。注曰。自他世。無可樂果報故 二誡令防護
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 論雲。護自善法如防火。護利他功德如防賊 三對白衣校量(二)。初白衣無對治法故容起。二出家有對治法故不應起。初白衣無對治法故容起。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嗔猶可恕 恕者。聲類曰。以心度物也。既受著五欲復無白淨對治之法。容可起嗔。出家反是不應嗔也 [補注]白衣通六欲天。上界不行嗔故。比丘志出三界。何可自同白衣。故雲反是 二出家有對治法不應起(二)。初法。二喻。初法
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 [補注]有欲之人。欲順則憍恣故起嗔。欲違則忿恨故起嗔。今無欲之人。而起嗔恚故不可也。況有法對治乎 二喻
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非所應也 清冷雲中喻行道無欲。霹雳喻懷嗔恚。郭璞雲。雷之急激者謂霹雳。論雲。示道分中不應有故 二對治貢高煩惱(二)。初正設對治。二較量不應。初正設對治。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 夫在家人。憑乎容儀以傲於物。所以冠冕嚴其首。劍佩飾其身。朱紫煥其服。僮僕供其役。帑藏積其財。尚須富而無驕。卑以自牧。我今躍出四民期臻聖果。毀其形壞其服。狀非驕慢耳。摩頭者。反手摩頭。知無冠冕之嚴。捨飾好者。自身已捨劍佩之飾。壞色者。反顧壞服絕朱紫之華彩。執持應器者。應器親持無僮僕之供役。以乞自活者。以乞食養命。無帑藏之積財。上五句明不應慢。自見如是。一句明智慧成就。常自觀察故。後一句明慢起應治。憍慢設起。宜疾思惟以止妄心。故當滅之。非正色間色故名壞色。四分雲。壞色青黑木蘭也。應器謂缽也。應法之器故名應器。憍慢者。自舉曰憍。陵他曰慢。俱捨雲。慢對他心起。憍由染自法 二較量不應
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易曰。人道惡盈而好謙。老子曰。柔弱者生剛強者死。故知憍慢非世俗所宜。降身行乞者。摩頭等五悉是降身。舉要而言指歸行乞 [補注]舉要者。未見行乞之人而有冠冕劍佩朱紫僮僕者也。故舉一該四 三對治谄曲煩惱(二)。初舉過設治。二誡谄勸直。初舉過設治(二)。初舉過患。二設對治。初舉過患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與道相違 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谄。是故其言谄者其心必曲。道尚質直故與道相違 [補注]維摩經雲。從初發心至坐道場。純一直心。中間並無諸委曲相 二設對治
是故宜應質直其心 守心質直則谄曲不起。楞嚴亦雲。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二誡谄勸直(二)。初誡谄曲。二勸質直。初誡谄曲
當知谄曲但為欺诳入道之人則無是處 道務質直。以曲入道則無所詣 二勸質直
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正道名直。離邊觀中。捨事求理。悉名谄曲 [補注]即邊而中尚非但中。況復遍執。即事而理尚非單理。況復著相。如是質直。豈僅僅誠實之謂耶 三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八)。初無求功德。二知足功德。三遠離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忘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究竟功德
初無求功德(五) 初知覺障相。二知覺治相。三知覺因果習起相。四知覺無諸障畢竟相。五知覺畢竟成就相。初知覺障相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 多欲煩惱障也。多求業障也。苦惱報障也 二知覺治相
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遠離三種妄相也。無求故無業。無欲故無惑。無患故無苦 三知覺因果習起相
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 直爾少欲已得必安。況因少欲必獲聖果。誰聞此利而不修習。除彼不肖人盲瞑無智者 [補注]直但也。但只少欲無別功德。然已有心安之益矣。心安有二。一者少欲則心不貪求故安。二者少欲則心無憂怖故安 四知覺無諸障畢竟相
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 無谄曲無惑也。不求人意無業也。諸根不牽無苦也。眼根牽人受色。乃至身根牽人受觸 [補注]世之脅肩谄笑。婢膝奴顏以求人意者。思遂其富貴利達之欲故也。無欲於己則何求於人哉 五知覺畢竟成就相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心坦然則法身顯矣。無憂畏則般若發矣。觸事有余則解脫成矣。三法具足名大涅槃。故論雲。般若等三種功德。果成就故。又心坦然者。離谄诳也。無憂畏者。不他求也。觸事有余者。臥覺一榻之寬。覆覺一衾之溫。食覺一餐之飽。處覺容膝之安。斯皆有余。故常無不足。既心無他想。則涅槃不求而自至矣 二知足功德(三)。初對治苦因果。二復說清淨因果。三示現三種差別。初對治苦因果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 論雲。是中苦惱者。示現煩惱過從苦生故。遠離他境界故 [補注]惱從苦生者。如盜心生於饑寒故 二復說清淨因果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 論雲。成就對治法故。於自事中遠離故 [補注]外貪求為他。內安樂為自 三示現三種差別(三)。初於二處受用差別。二於二事受用差別。三於二法中無自利有自他利差別。初於二處受用差別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得臥平地且勝牢獄。所以安樂。既處金屋更羨瑤台。故不稱意 [補注]謀臣安布衣以全軀。輪王希天位而墮地。可不懼乎 二於二事受用差別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王戎牙籌每計其產。顏淵陋巷不改其樂。夫不知足者。恨珍寶之未多。嫌土田之未廣。鄙棟宇之未麗。凡有施為心常不足。非貧而何。知足之人。雖服絺绤而有狐貉之溫。雖食藜藿而有膏粱之美。雖居蓬荜而有夏屋之安。夫何故然。知足故也。涅槃雲。知足第一樂斯之謂欤 [補注]王戎晉人。位至三公。自執牙籌會計財產。不知足故也。夏屋大屋也。詩雲。夏屋渠渠。是也 三於二法中無自利有自他利差別
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欲牽者。愛色貪聲莫知其止。既無自利何能愍他。知足者有二利。一不為五欲所牽是自利。二能愍他是利他。心既憐愍必當教誨。老子雲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補注]知足者愍。正意謂此等愚人乃智人所憐。源師雲。能愍他是利他。蓋委曲發明耳 三遠離功德(三)。初自性遠離門體出故。二修習遠離門方便出故。三受用諸見門常縛故。初自性遠離門體出故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愦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 初治無我執著障。即三三昧也。寂靜者。示法無我空故。無為者。無相空故。安藥者。無取捨願空故。離愦鬧者。治我所障。五眾亂起無次第故眾即我所也。故下文雲。當捨己眾他眾。由眾故愦鬧。獨處閒居者。治彼二無相障。即修三三昧也。然忘懷去來者市朝亦江湖。眷情生死者山林猶桎梏。今誡初心宜求閒靜。則觀道易成耳。諸天敬重者。治無為首功德障。靜處是可重法。於諸善法為其首故。能為帝釋諸天所敬重也。帝釋具雲釋迦因陀羅。此雲能主。言其能為天主。居須彌山之頂欲界第二天也 [補注]無我執著障者。本無有我。以執著故而有我。是名為障。諸天敬如空生靜坐事 二修習遠離門方便出故
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 眾即四人已上。己眾謂自己弟子及同學也。他眾可知。捨之則是離我我所。不復集生故。空閒獨處者。方便慧成就。如法而住也。思滅苦本者。善擇智成就。遠離起因也。法華雲。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補注]眾有二義。事則自他徒眾是也。理則五蘊為己眾。一切煩惱為他眾。迷執五蘊集諸煩惱。沉淪生死。故當遠離也 三受用諸見門常縛故(二)。初自他心境相惱。二復示無出離相。初自他心境相惱
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 自他眾是能惱境。受眾惱者。即所惱心。心既受惱則諸見集生。生已自害。故次以大樹況之。大樹喻己心。眾鳥喻自他眾。枯折喻諸見集生 [補注]利他名為菩薩。獨善號曰聲聞。雲何樂眾乃雲受惱。答子輿氏雲。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解雲。學問有余人資於己。不得已而應之。若好為人師所以成患。則彼之患生於好。今之患生於樂也。不然自利利他作一株大樹。與天下人歇陰涼去。是名大利何患之有 二復示無出離相
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縛著沒苦煩惱業染生也。老象喻縛著。溺泥喻眾苦。象故身重縛著厚也。老故溺泥觀智微也。所以溺眾苦泥不能自出 [補注]世間縛著者。獨處是出世法。樂眾是世間法 四不疲倦功德(二)。初就法門明不退。二約喻顯精怠。初就法門明不退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 既無疲倦。則於一切法行。善能趨入。豈同外道無益苦行乎 [補注]抒水還珠。刺股取印。辍席成道。世出世間何有難事。豈同外道者。明今是勤修正道故 二約喻顯精怠(二)。初精進比水長流。二懈怠況火數息。初精進比水長流
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以成就不退轉故。勸修習長養。由精進匪間。如水不絕則穿石也二懈怠況火數息
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懈廢謂不精進。念處退失不成就心慧故。火者聖道如火。能燒惑薪。暖頂以前皆名未熱。已熱而息火尚不生。未熱數息。雖經年劫終無得理。此說懈怠過也。華嚴頌雲。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彼疏約三慧以辯懈怠。約聞則聽習數息明解不生。約思則決擇數息真智不生。約修則定慧數息聖道不生。禅宗六祖共傳斯喻。願諸學者銘心書紳 [補注]精進二義。事則念念勤修。理則念念空寂。故雲一念不生是真精進 五不忘念功德(三)。初明不忘。二辯勸修。三示得失。初明不忘(二)。初明行中最勝。二明能遮重怨。初明行中最勝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 略舉三行。求者聞法行。善知識通三種。一教授善知識。二同行善知識。三外護善知識。今謂求教授也。聞名欽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識。護者內善思惟行。如聞而思守護不失也。助者如法修行。行謂如思而修。即是以行助解求善助也。不忘念者。結為最勝。不忘正念於三行中為首為勝。故雲無如不忘念。上之三行亦名三慧。慧以照了為義。行以進趣為義。照了進趣悉由不忘念也。無聞慧如覆器不能受水。無思慧如漏器雖受而失。無修慧如穢器雖不漏失穢不可用。以不忘念則既仰且完而復清淨也。故涅槃雲。四法是涅槃近因。一近善知識。二聽聞正法。三思惟其義。四如說修行。若言苦行是涅槃因者無有是處。今合初二故三也 [補注]知識護助有二。一者知識是師。護助是友。不忘念者。方能承受師友教誨。忘念之人。明師良友日臨之無益也。二者知識是一心。護助是三慧。不忘念則一心了然三慧具足 二明能遮重怨
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 以常念正道故則煩惱怨賊。不能入心害三種善根也 [補注]三善根即三慧二辯勸修
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 令初念處成就也三示得失(二)。初失念成就多過。二得念成就多功。初失念成就多過
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 失念謂有始無終也。無終則失三慧。慧失則聖果無由可階耳 二得念成就多功
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铠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铠喻念力。陣喻五欲铠甲也 [補注]如將刑罪人。臨樂不樂。亦以不忘怖死念故 六禅定功德(三)。初明定。二勸修。三示益。初明定(二)。初攝念能生。二定成有用。初攝念能生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 謂八種禅定。因攝念生故 [補注]楞嚴雲。攝心為戒。因戒攝定。是也 二定成有用
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禅定成就則有果用。故能知生滅法相。如升大虛下見萬象 [補注]楞嚴雲。因定發慧是也。在定之心不著於物。故雲如升太虛。不著於物斯能照物。故雲下見萬象。又如大海澄清森羅自見 二勸修
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 精勤對治懈怠無修習方便障也。是故懈怠有三種。一不安隱懈怠。二無味懈怠。三不知恐怖懈怠。雲何修習一一對治。示現精勤修習。節量食臥。及調阿那波那故。精勤修習。覺知諸定有通慧功德。及盡苦原故。大希有事故。精勤修習。觀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惡趣苦。我未能離苦。即精進對治也 [補注]諸定者定有多種。如四禅八定十六特勝等乃至那伽大定 三示益(三)。初法。二喻。三合。初法
若得定者心則不散 功德成就無所對治也 二喻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 喻治堤塘則能積水。堤限也。積土為封限也 三合
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智慧合惜水。禅定合堤塘。不漏合心不散。論雲。示善修功德上上增長故。由禅發智。則知世間生滅法相故 [補注]為慧修定定必發慧。為定修定是名癡定 七智慧功德(二)。初正明智慧破障。二喻顯四種功德。初正明智慧破障(二)。初約有慧顯是。二明無慧斥非。初約有慧顯是(三)。初能破理事二障。二難得常令防護。三明其難得能得。初能破理事二障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貪著有二。一於真實義處生著。名理障也。二於世間事處生著。名事障也。若有智慧則二著不起。名破障也 [補注]楞嚴謂因妄顯真。妄既本空。真亦不立。何可著也 二難得常令防護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 於一切時。常修心慧故 [補注]省察者。察知事理二障。時時省察勿使障生。是二皆名心慧 三明其難得能得
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 即於第一義處。遠離貪著。故得解脫 [補注]武帝之於達磨。是未能遠離第一義故 二明無慧斥非
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 心無智慧故非道人。形已削染故非白衣。兩端不攝故無所名 [補注]強與安名曰鳥鼠僧。僧眾中尊而有鳥鼠之名。可恥甚矣 二喻顯四種功德(二)。初正明四種功德。二結歎照覺功能。初正明四種功德(二)。初喻。二合。初喻(四)。初喻聞。二喻思。三喻修。四喻證。初喻聞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 此三深廣。沒溺眾生。故如海也。聞法起信如得牢船。必假思慧。為帆樯便風。方有所利苟無此二船雖堅牢但在此岸 [補注]信為道元功德母。故聞法起信乃入道底本。如船為載物渡人之底本也 二喻思
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 聞而不思則於道黑暗。故以思慧喻明燈也 三喻修
一切病者之良藥也 藥以治病。如修慧能動惑 四喻證
伐煩惱樹之利斧也 以智斷惑乃證聖果。斷惑之智喻之利斧 [補注]據文勢。船燈藥斧總喻智慧。今分屬聞思修證者。欲易曉也 二合
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 即證果也 二結歎照覺功能
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四種修學功德。於分內處而有照覺。名明見人 八究竟功德(二)。初正明戲論。二勸修遠離。初正明戲論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 戲論有二。一於真實理生戲論。二於世間事生戲論。於真實理。起四句執。是一非諸。名戲論。當知心之自性離四句故。起故定執則撓其性。故雲其心則亂。求那跋摩雲。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執者有是非。達者無違诤。於法戲論尚已不可。得為世間诙諧嘲谑耶。雖復出家者。形雖離俗心未證理。由乎二種戲論所亂也 [補注]信心銘雲。才有是非紛然失心。故戲論心亂 二勸修遠離(二)。初有對相遠離。二無對相遠離。初有對相遠離
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 有彼彼功德相也 二無對相遠離
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無彼彼功德相也。結名不戲論者。示現行成就體性異故 [補注]見有戲論急捨離之。有彼彼功德相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見有戲論可捨離。無彼彼功德相也 四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二)。初略明。二廣釋。初略明(二)。初菩薩常修功德。二如來說法功德。初菩薩常修功德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 功德指上所說。一心者無間斷故。制之一處即是。於第一義心修也。如怨賊者。遠離一心相違行如怨賊故 [補注]第一義心修者。以萬行皆歸圓覺妙心故 二如來說法功德
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 始說度陳如。終說度須跋。故利益究竟耳 二廣釋(二)。初常修功德。二說法功德。初常修功德
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間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 勤行者示現常修。山間等示無事處。凡有五處皆遠愦鬧。念所受法者。示修真實無二念故。勿令忘失者令修現前故。精進修之者以方便修故。無為空死者。於相似法處蘇息遠離上上心故。此謂愛著內凡。故於一生不能入聖。名為空死。此誡頂墮人也。後致有悔者。於晚時自知有余悔不及事故。謂臨終方悔者也。先民有言。臨死修善於計已晚。智者雲。有邺洛禅師。名播河海。住則四方雲仰。動則百千成群。殷殷轟轟於世有何利益。臨終皆悔也 [補注]空死而悔有二。一是荒蕪三業全不修行。臨終知墮惡處故悔。一是得少為足未證謂證。臨終知非極果故悔。今疏舉重言之輕可知矣 二說法功德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良藥喻說法能破惡。善導喻說法能生善。不受由機非佛過失 五顯示入證決定分(三)。初方便顯發門。二*輪成就門。三分別功德門。初方便顯發門
汝等若於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 四谛是行者常觀察。及依之起行。故勸問也。苦則八事遷迫。集則惑業牽報。滅則二脫離縛。道則三學能通。於此有疑何能觀察起行耶。佛今垂滅故勸疾問 [補注]二脫謂二種解脫也。一者慧解脫。二者俱解脫。又一者解脫煩惱。二者解脫於礙。上惟小乘。下通菩薩二*輪成就門
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 三唱者。示現*輪滿足成就。三轉實法故。無問者。示現證法滿足成就故。無疑者。示現斷功德滿足成就故 [補注]如來知眾無疑。尚不須一唱。而必三唱。大慈大悲愍物無已之心也 三分別說法門(二)。初經家敘。二正分別。彼眾上首。知大眾心行成就。決定復了知所證實義故。分別彼彼事以答如來故。初經家敘
時阿[少/兔]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 阿[少/兔]樓馱。亦雲阿那律。亦阿泥樓豆。亦阿難律陀。皆一也。此翻無貧。亦翻無滅。亦雲如意。昔施辟支佛一食。獲九十一劫往來人天常受福樂。於今不滅所求如意。以茲三義故有異翻。時為眾首。故觀察白佛也 二正分別(二)。初佛說無異。二比丘無疑。初佛說無異
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佛說苦谛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 先以喻顯也。月是太陰精故冷。日是太陽精故熱。而性不可易世皆知之。今雲可熱可冷者。日月寧易其性。佛言終無變異也。不可令樂者。苦樂各實不變異故。更無異因者。集因定招苦果。終非道因所招也。論雲。示苦滅各自因故。即是因滅者。斷集因也。又因滅是有余涅槃故。因滅故果滅者。後有因中不生是滅苦果也。又果滅是無余涅槃故。更無余道者余道非真不能趨滅也 [補注]日月是幻妄之法。故可轉移。佛言乃真實之理。焉能變異。是故反陰易陽世容有之。逆理亂真終無是處 二比丘無疑
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谛中決定無疑 決定者。苦樂因果入行決定故。無疑者。無異無余義故 [補注]無異者。明燭其理。更無差異。故不疑。無余者。曲盡其義。更無遺余。故不疑 六分別未入上上證為斷疑分(三)。初顯示未入上上法。二為斷彼彼疑。三重說有為無常相。初顯示未入上上法(二)。初約未辦。二約已辦。初約未辦(二)。初見滅懷悲。二聞法得度。初見滅懷悲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 未辦者。即內外凡及前三果也。前三果殘思在故。則有悲感 [補注]如天人雨淚。阿難愁憂。是也 二聞法得度
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 初入法者。即前所作未辦人也。望極果人通名初入。得度有二。謂從凡入聖。從聖至極。皆名得度。復以譬喻。示現見道速疾決定義也 二約已辦
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已辦者。無學位人。已盡見思出三界苦。於小乘中雖名已辦。其實所知障全在故。見佛速滅。由不了生本不生滅。亦無滅生滅即非生滅故 [補注]如經雲。苦哉大聖尊。入真何太速是也。又雲。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槃。則了不生不滅之旨者也 二為斷彼彼疑(二)。初經家敘。二正斷疑。初經家敘
阿[少/兔]樓馱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谛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聖者正也無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義。一者谛實。二者審谛。釋此二義如四聖谛品。復為眾說者。訖高勖下。寄現訓未也。論雲。如來悲心淳至故不護上上法也 [補注]曲被中下。非為上根故。遠惠萬世。非為一時故 二正斷疑(六)。初自他俱滅。二法門常住。三利他事畢。四總顯已度。五示得因緣。六因果住持。初自他俱滅
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 會亦當滅者。住世雖久時會亦滅。會而不滅終不可得。上明自滅此雲他滅。豈唯我然一切皆爾。會聚也。既有聚會必歸離散。聚散有二。一師資聚散。二五陰聚散。是則一切皆無常也 [補注]師資者。言一眾聚散。未有主常領伴伴常隨主者也。五陰者。言一身聚散。色陰則四大合而必離。四陰則妄念起而必滅。故曰一切皆無常也 二法門常住
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自利者修因得果。利他者說法化生。至聖流慈宣說法門。無不具足。此法常在世間。眾生自可修學。不須我住也 三利他事畢
若我久住更無所益 法既具足我住何為 [補注]無益有二。一者諸佛住世。止為說法利生。法既足矣。故無益。二者佛若久住。則眾生不生難遭之想。故無益 四總顯已度
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 於彼彼眾自利事訖。則是令彼彼天人修因得果也 五示得因緣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其未修習者。依不滅法門能作得度因緣。則是已為下種未來熟脫。法門在世可修學故 [補注]熟脫者。善根純熟得解脫也 六因果住持(二)。初對因。二對果。初對因
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 弟子行之者。因分住持不壞。滅後弟子常依修習。展轉傳授不斷絕也 二對果
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法身常在者。果分住持不壞。以弟子所行之法不斷絕。即是如來五分法身。常在世也 [補注]佛身雖滅佛法常存。依法修行是佛住世 三重說有為無常相(二)。初正示有為。二引己作證。初正示有為(三)。初無常求脫。二以智滅癡。三觀身不淨。初無常求脫
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 論雲。示現於此處勸修世間生厭離行故。當勤精進者。於有為相中得解脫故 二以智滅癡
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復示如實觀滅我我所見根本故 [補注]癡暗即無明也。凡夫見有我及我所。此見從無明生。非智不滅 三觀身不淨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 陰等諸法悉皆虛妄 二引己作證(二)。初略示己滅。二廣辯患相 初略示己滅
我今得滅如除惡病 陰身如惡病。得滅如病差 [補注]佛妙色身即是法身。而喻惡病者。示同凡夫作警省也 二廣辯患相
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唯有智人能厭能喜 [補注]見身存則悅而不厭故貪生。見身滅則憂而不喜故避死。此愚人所為也。智人反是 七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二)。初對治自性障。二明清淨無我。初對治自性障(三)。初正明實慧。二勸勤修習。三三界無常。初正明實慧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 知五陰法中種種妄想悉從心起故以心為主則令制之一處也 [補注]一心二字。總結上來誨示多種法門。良由一心為萬法主。故雲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二勸勤修習
勤求出道 以一心如實慧難可得故。勸令精進 [補注]亂心者違實理之妄知也。一心者如實理之真知也。故雲如實慧。得如是慧寧是易事。故應勤求也。復有二義。一者事。據上文當是一其心以求出道故。二者理。以一心如實慧即是出道故 三三界無常
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世間總標三界。動即欲界。不動即色無色界。敗壞不安者結指無常 [補注]上二界壽命長遠。外道以為不動。不知三界皆屬無常故。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二明清淨無我(三)。初勸止三業。二示將歸滅。三正顯遺訓。即是於甚深法中寂滅故。初勸止三業
汝等且止勿得復語 淨口業也。口業淨故則意亦淨也。論雲。示三業無動。是寂滅無我相應器故 [補注]問此中何缺身業。答凡侍於所尊有問則從座起。承問則起而對。是身口常相須。故口不動兼身亦不動也。三業不動是與寂滅無我。相應之法器也 二示將歸滅
時將欲過我欲滅度 已當中夜。所以不過表中道也。中道二種如前說。今顯表離斷常之中。亦密表佛性中也。我有三種。一見二慢三名字。如來見慢已盡。隨順世間名字稱我。今當灰滅假身則名字亦無。即是無余涅槃真無我法也 [補注]是知佛以中為命。中存佛存中滅佛滅。安住中道。即是十方常住佛也 三正顯遺訓
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小乘訓世凡五十年。今將涅槃更略教誡。故雲最後。論雲。於住持法中勝以具遺教故也 [補注]最後者。猶著述家所謂絕筆也。又前所謂臨終之語語必切要。是也。故如來末後殷勤。必欲萬世遵而守之也。問此既雲小乘訓世。何前言不得約小機屬藏教。答論雲。此經每說比丘者。示遠離相故。復示摩诃衍方便道。與二乘共故。則知此經正為二乘。傍兼菩薩。雲小乘訓世者舉多分也。此馬鳴深旨也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終)
佛雲。吾言如蜜中邊以甜。又雲。治世語言以即實相故。三祖不難至道而嫌揀擇。有以也。今時人喜玄。一大藏教。凡入理深談兢互傳誦。至平易切近處或弁髦之。抑揀蜜於中邊而實相顧不遍耶。嗟乎。最後叮咛言猶在人耳也。镂骨銘肌共報恩。於是乎刻遺教。古杭雲棲袾宏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