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一章·概論 第六節·孝的擴展與外延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盂蘭盆經與佛教孝慈之道

  第一章·概論

  第六節·孝的擴展與外延

  此《佛說盂蘭盆經》,本是目連尊者因自己母親墮餓鬼道中故,於是自己始得六通道果便尋思報答養育、哺乳之恩德。因自己力量薄弱難以解救亡母之苦海,則請求於佛陀,佛告解救之方使其亡母得以超升。但目連尊者則因自己父母而想他人父母,在流通分文中又作如是請問: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否?”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常奉持是法。”’

  教主與當機的一問一答,一唱一和,便巧妙地將一人父母之苦推及於人,將一生父母之恩德拓展於生生世世之無盡父母。這樣,則十方眾生皆是我人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也。既然如是,那有不解救歷生父母之苦的呢!自然是發大慈悲心,上以恭敬諸佛,下以孝順父母也。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求忠誠於孝子之門”,這都說明孝的重要性。孝為百善之本,萬行之首,眾戒之宗。由是世出世間聖人,大力宏揚之踐行之。如大舜因行孝故而得天下,武周因繼祖志而奠王業。又如釋迦世尊為報親恩故,累劫行菩薩道,最終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目連尊者為報哺乳之恩故,請佛講說《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昔為婆羅門女時,為超度先母生天,發大悲心,出家修行,並發大誓願,獄界不空,決不先成佛道。菩薩發心,大都如此。非但成道後方報親恩,實因報親因緣故而修聖道。可見世出世間聖人,把孝親之行當作自己

  個中本分事。

  孝行之道,是做人的基礎,是修養道德的方便之門。人人必須踐行孝道,方得完善人格,修成至德。否則與孝道相違,則人格低落,有損於道德,失去做人的資格。不孝是禍亂的根源,,人若心存孝念,則能作到上恭下和。決不會冒犯長輩,擾亂社會。所以,若能廣泛地推行孝道之風,則定能人人向善,家庭和睦,國家安定,社會和平。便能趨於孔子所謂的“大同社會”。儒家因此而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以孝治國,依孝盡忠。“堯舜之道,孝悌而已”。把孝行之道從道德原則提高到了政治原則上來。

  不過,孝順自己的雙親只是狹義的“孝”。儒家把孝的范圍得以擴展和外延,把孝的精神得以升華。推己及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並且做到“鳏寡孤獨,皆有所養”。儒家把孝從個人家庭范疇推廣到了整個社會范疇。佛家更是把“推己及人”的孝道理念發揮到了極點。故有“以慈成孝”之說。不但能使現生現世的父母順心如意,並且能使生生世世的父母皆證道果,永脫輪回,長辭六趣,常享寂滅真常之樂。今就以“以慈成孝”說明之。

  以慈成孝者有三種:

  一、生緣慈者,觀一切眾生如父母想。《梵網菩薩戒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作此觀時,則怨親平等。能於七種境(上親、中親、下親、非親非怨、下怨、中怨、上怨)次第與(上、中、下)三品樂。以此而調伏自己內心的嗔惱悭嫉。乃至證得慈心三昧,凡與我有緣者,皆能為其拔苦與樂。因父母恩最重,故以拔苦為先也。

  二、法緣慈者,觀一切法皆從緣生。如《梵網經》雲:“一切地水是我前身,一切火風為我本體”。若能了知緣生無性之理,則知一切眾生惟是四大合成,無我吾人,無壽無命。既然四大無二,故慈心所緣之境亦無有二。作此觀時,怨親一相,平等無二。乃至證得慈心三昧,則拔苦與樂較前更為有力。

  三、無緣慈者,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法界一相,真實平等。不住法相及眾生相。所謂“真如界內無生佛之假名,平等會中無自他之形象”。觀菩提即煩惱,涅槃即生死。起無作誓,欲與拔性德之苦,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起無作誓欲與性德之樂。此時慈即是悲,悲即是慈。稱性圓修,熏成三昧,隨法界眾生。有可化機宜,關於同體法性者,無謀無慮,任用應之。如此大慈,不可思議,普門示現,神力無邊,塵剎含靈,無不遍度。生我重德,寧不超升。

  《盂蘭盆經》雲:“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當知不修慈力,莫成孝道。”儒之《孝經》亦雲:“無故而傷一昆蟲非孝也,無故而損一草木非孝也。”又慈即是順,順法性故。順即是孝,孝即是一切佛法之宗要。欲孝父母,須順三寶。欲孝順三寶,須修孝慈,報父母恩。又三寶即是父母。如《罵意經》雲:“佛為父,法為母”等。又父母即是三寶,如雲:“有二活佛在汝家中,謂父與母”。故《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生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由上可知,佛教把孝推廣到至極,把孝的精神得以升華。佛說法講經無非是為闡明孝道之意旨。希望人們通過行孝成等正覺,普度群蒙。儒家亦是為了闡明孝道思想,提出了“仁者,愛人”的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推極而論,五常百善,六度萬行皆為孝道的擴充。故曾子說:“無故不傷一昆蟲,無故不損一草木。”佛教之《梵網經》一一皆言菩薩行者應生“慈悲心”、“孝順心”、“恭敬心”。儒家把孝由個人關系推至對人人之愛,乃至花草樹木。而佛教把孝擴充至不只普及人類與國家,還要普及到有情無情之眾生。並且把一切眾生皆作父母想,把一切眾生的苦難看作是自己的苦難,“自性眾生誓願度”。人那有不拔自身之苦難的道理?所以把“拔苦與樂”的孝行之道,作為從天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一種思想行為。行孝是人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提倡孝行之道,擴大孝的范圍,升華孝的精神。可以促進民族的團結和諧,緩和種族的兩極矛盾。有利於淨化心靈,淨化環境。人們應當發揚傳統的孝行美德,努力踐行孝道,方不負生生世世父母的養育之恩。說到底,若真正理解世出世間孝之大道,惟有“戒殺食素”,方為根本意義上的體解孝順之道,但這須發菩提心,以上孝諸佛,下順父母。因為四生六道之一切群靈含識,皆為自己過去父母六親眷屬未來諸佛也。

 

上一篇:第一章·概論 第七節·天台之“四聖六凡十法界”說
下一篇:索達吉堪布?學佛過程遇到困苦怎麼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