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怎樣用佛法的智慧來指導生活,改變生活形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善於取捨的因果法則

  有捨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報,有耕耘才可能有收獲, 種善因才可得善果,即是因果法則。看似簡單,可人們做事似乎只重結果,忽視了方法與過程。播的種子與方法錯了,怎會收獲理想的果實?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懂得理性的分辨取捨言行,並合理運用因果法則,物質富裕、身心健康,煩惱減少就會變得更容易!

  二、心能轉境的定力

  由於意識到萬事萬物的本質不是永恆不變的,都是無常變化的,所以,對待周邊發生的一切事物的變化現象,就會以平和的心態去接受。如果本著凡事內求的原則,以內省心探究其源,那麼不論順逆苦樂,皆是自身的成長之因。心有定力,生命就會有圓滿堅定的力量!心有定力的具體體現是能夠做到放下過去,珍惜現在,發展未來!心靈即刻得到解脫,即是活在當下的快樂!相反若是活在過去,不滿現在,只寄望未來之人,則是缺少智慧的人,煩惱定然不斷。心有定力就會明白:只有“現在”才是你唯一能真正擁有和掌握的!若把握的不好,“現在”就是痛苦的地獄,並延續著不幸的“過去”;若把握得好,“現在”就會造就美好的未來!

  三、不偏激的中庸思想

  中庸,不是腳不著地的騎在牆上,而是積極踏實的兩條腿走路;不是折中調和,而是不走極端;是辯證處事,而非偏激待人。“中”是做事理性准確,恰到好處;“庸”是做事果敢平穩,堅定不移。“中”是智慧,“庸”是勇氣,“中庸”之人乃是真正的智勇雙全之士!

  四、道法自然的緣起性空

  道是規律;法是效仿,依據;自然是規律的本源,宇宙運行的原則。做人做事應該求的就是個“道”——自然。外相取捨隨順自然的真善美之道-----正直,感恩,隨緣,內求,看開。內在的心態符合真誠、平等、清淨、精進的境界!

  ◇真誠:一心一意,真誠不虛假。弄虛作假最終騙的是自己,良心不安!真誠心是道!

  ◇平等:人與人的問題,乃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多是我大你小、我優你劣這種人心不平等造成。

  ◇清淨:不沾染惡習,放縱惡習,待人不分高低貴賤,處事不計你多我少。

  ◇精進:不懈努力,不停追求。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看開:看透開悟,即明了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人生的本質即是在過程和體驗中成長成熟,目標設定後的過程體驗是至關重要的,至於收獲什麼或多少,計算而不計較,所謂“只求耕耘,莫問收獲”,才是快樂的智者境界!

  看開就不會去執著結果的不變,就會減少煩惱這個副產品。

  看開的人做事,都是做自利利他乃至無我利他的事!

  看開的人追求的都是過程中的成長!

  看開的人由於沒有了名利結果的包袱,反而在體驗快樂過程的同時更易成功!

  ◇隨緣——緣是機遇以及條件,做事成功離不開機遇條件,有些條件,尤其是客觀條件非主觀努力所能為。那麼“山不過來,我就過去”——自身隨機遇條件而善盡心力,隨緣變化有多好!一直努力,又不執著結果,輕松自在啊!智者會意識到外在環境是變化無常的,唯一能改變的是內心的狀態。我們不可改變事情的結果,但可改變對事情的態度!

  心不隨境轉-------不隨境而亂-------不隨境而煩惱。

  ◇感恩——凡事感恩!好也感謝——理所應當;壞也感謝——亮眼明心;順也感謝——陽光明媚;逆也感謝——雨後彩虹。

  不要拒絕困難與挫折,困難在古希臘語中,意為“上帝授予之物”!接納後才會有驚喜,常懷感恩心一定會快樂!曾國藩的成功秘訣:“平生長進,全在承辱受挫之時。”

  ◇內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將注意力只放在自己是否想得對、說得對、做得對上。真正的財富和快樂源自內心!世人做事不得要領的一個主要誤區主要是一味外求,順則罷,一旦是逆、是苦,心中便也跟著逆、跟著苦起來,多可憐!殊不知真心乃本來不變!調整自我,適應外界,由征服自心進而改造外界——此適者生存之真谛!

  遇事多做內省是一大成功秘訣。曾子(孔子的學生曾參)每日三省:

  1,做事是否忠乎——一心一意、竭盡全力。

  2,與人交往是否信乎——言而有信、行而守約。

  3,傳授習乎——所學知識是否復習和練習。

  ◇正直:這是做人做事一切言行的原則和底線,以及一切利人利己的善果根源!

  人,如何在忙碌競爭的生活中調整內心保持快樂呢?看破----放下-----自在!

  總體上來說,若能看破內心一切欲念和外界所有現象的本質,合理的運用欲望守護自心,放下對欲望和現象過激的貪婪執著,時常保持知足少欲的包容平和心態,一切言行不偏離自然真實之道與無私善美之德,就一定會得到內心的大快樂大自在!

  ■平心而論,我們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得多,但快樂的人卻不比以前多。生意場上人人想贏怕輸,經商、經商,經常受傷;經理、經理,經常被修理。學生、孩子也是快樂不起來,一大堆功課壓著,加之升學的巨大壓力,很早就感受著成年人的艱辛。

  ■欲望高,與現實的距離大,就失落、痛苦。反之,欲望不高,就不會痛苦,還會時時“喜出望外”。什麼叫“欲”,“欲”字,一個“谷”,一個“欠”,欠谷子,也就是沒有飯吃。沒飯吃,才會有“欲”,這是合情合理,但現在很多人是家有谷子,不僅吃得飽並且吃得很好,還是在無限的膨脹自己的欲望。屋頂下有谷,是什麼字呢?那就是“容”。家裡有了谷子,適當的滿足自己的欲望,就是“容”,有了此前提,一切才能“易”,所以叫“容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快樂人生,能容則易!

  ■嬰兒出生時都是握著拳頭,仿佛是說“我什麼都要”。但在離開人世時,人都是撒開雙手,仿佛是說“我什麼也帶不走”。如果我們能多認識一些自我的心靈,少一點名利的追逐;多一些境界的提升,少一些物欲的沉淪,就能過一個比較知足的快樂生活。

  ■哲人說:生活像鏡子,你對著它哭,它就哭,你對著它笑,它就笑。人生在世,猶如匆匆過客,難的是那份自在和悠閒,難的是那份可心和舒坦。把生活看透、看穿些,把日子看平、看淡些,你就會變得心平氣和,隨遇而安。

  ■送人鮮花,手有余香,你努力使別人快樂,也能使你自己快樂。因為當你幫助別人時,就很少想到自己,能使自己的心靈淨化,使自己得到更大的精神滿足,而且幫助別人,不僅使別人解決困難,減少煩惱,還可以結交更多的知心朋友,得到更大的快樂。

  ■中國傳統禮節中人們見面時都要相互鞠躬,為什麼呢?因為,鞠躬就是放低自己,抬高別人。人不要學鵝,鵝看見人都不怕,原來鵝眼與人不一樣,看出去的東西都是縮小的,那是過低估計了別人。但人也不要學牛,牛看見人都怕,因為牛眼與鵝眼截然相反,看出去的東西都是放大的,那是過低估計了自己。所以人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大,要有自信,而不迷信。

  有的人認為快樂遙不可及,但也有人認為快樂伸手可得,因為他知道打開快樂之門的鑰匙不在別處,就在自己手中。快樂是不脫離物質的,更是精神的,確切地說:快樂是來自於人對外境事物的內在價值判斷,來自於自身心靈對生活的感應。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快樂,貧困者有貧困者的快樂,位尊權貴者有快樂,身份卑微者也有快樂。生命裡,人人都有淚有笑;生活中,人人都有苦有樂。為了快樂,人要努力使自己活得更自在,為此,要找回人生的一些基本要素,尋求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這是一種內心的調整,一種積極的調整,一種根本有效的調整。

  首先,要學會做一個明白人,學會開通、開明、開朗、開心!

  人,要做一個明白人。所謂明白人,既能努力改變環境,更能努力改變心境。改變環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智慧的人能悟出人生真谛,把握生活方向,知道自己的根本追求,不會為了一點瑣事而煩惱。

  開心的前提是愛心。所謂愛心,可理解為一個人要有愛人之善心,也可理解為人要愛自己的心。通過修身養性,純淨心靈,隨時調控自己的心境,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快樂的反面是痛苦,消除了痛苦,人也就自然快樂了,那麼人為什麼會痛苦呢?

  產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一是想自己想得太多。大多數人在監獄中不會幸福,因為空間太小,沒有自由。但你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心胸狹窄,凡事只想自己,這不等於將自己的心靈關在監獄裡嗎?怎麼會不痛苦呢?天地多廣闊,世界太奇妙,心胸放開些,眼光放遠些,你就不會痛苦了。彌勒佛為什麼整天笑呵呵?因為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產生痛苦的再一個根本原因是欲望太高。所以,心胸開闊、少欲知足就能使你更快樂。人要學會在復雜的生活中保持一種單純的心態,才不會被復雜的生活所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際雲卷雲舒。”

  我們倡導知足常樂,但更要積極地理解知足常樂。知足常樂不能成為不求上進的遁詞,所謂知足常樂,是勸喻人要常持愉快的心態,它是人在不盡如意的現實面前,在無可奈何的挫敗之後心理復衡的一種策略,而心理復衡的作用恰恰在於避免意志消沉,振奮斗志。知足常樂,能使人在任何困境前都能以一種平和心態更積極地對待生活,能使你掌握生活的遙控器,隨時將自己的心境切換到快樂頻道。

  “天有不測風雲”,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坦然面對不幸,既是成熟的表現,也有助於不幸的減緩。要相信時間可以撫平傷痕,時間可以減輕痛苦,因為痛苦與歡樂的本質都是無常變化的,都不會永恆。同時,振作起來,集中精神,保持良好心態,采取積極行動,盡快走出困境。

  幫助別人能增進自己快樂,快樂能感染,愛心能溝通!

  人是社會人,工作中、生活中免不了要和方方面面打交道。人的快樂也有兩種,一是自樂,“沒事偷著樂”,二是共樂,與大家同樂。自樂很短暫,而共樂則是持久的。所以,人既要知足常樂、自得其樂,還要努力助人為樂。你幫助了別人,別人感謝你,你從中也得到了精神的滿足,認識了自己的價值,所以你也快樂。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那更是其樂融融。

  開會聽報告,先來的人可挑位置,這時,往往有兩種情況發生,有的人很自覺,往中間位置坐,把方便讓給後來者,也有的人圖方便,占靠過道的位置坐,而結果呢,坐中間的人很安穩,坐在靠過道的人則要不斷地站起來為後來者讓座。這就告訴了我們:當一個人只想到自己時,其實他把困難也留給了自己,而當他把方便讓給別人時,其實別人也把方便給予了他,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得與失,捨與得,其實都是一回事,得失本一體,“捨得”,捨就是得。捨去時間、精力,得到的是知識的長進,工作的成就;捨棄自身的煩惱,想得開,得到的是心靈的自在;捨出對人的關愛,得到的是別人的敬愛。因為你的捨棄,你豁然開闊的眼界裡,將會發現人生更多的美景;但當你真正明白幫助別人是一種享受,能增進你的快樂時,你就會自覺地堅持幫助別人,直正地達到助人為樂的境界,快樂會感染,愛心能溝通!

  沒有合作者就沒有生意圈!

  一個人怎麼才能受人歡迎?道理很簡單,那就是:縮小自己,放大別人;放低自己,抬高別人。

  這個世界上,人與人的地位有高低,學問有深淺,錢財有多寡,但就其根本的人性價值而言,人與人都是平等的。人都是俗人,何為“俗”,人吃谷。因此,無論你有多大能耐、多高地位、多少錢財,你還是要懷平常心、說平常話、做平常事。人要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人與人相處要學會寬容,要多想別人長處,多想自己短處,多記別人好處,站在對方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如此,不僅能使他人快樂,也能使自己快樂。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之用,和為貴。”“和”的核心在於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市場經濟,處處充滿競爭,但高明的競爭者則懂得競爭的最高境界在於“不爭”,沒有合作者就沒有生意圈。

  和商共贏,我們要善於化競爭為競合。合作的“合”,分開來是三個字,就是人、一、口。

  每個人的利益都建立在別人利益滿足的基礎上,商場與其說是戰場,更不如確切地說是生態。我們要善用智慧整合資源,不僅要想到用勺喂給對方吃,還要努力用勺整合資源。咖啡、奶粉、砂糖、白開水,分開來,味道不怎麼樣,但把各種資源調勻了,就是“味道好極了”。這一原理同樣適用於我們每個人的發展,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你就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毛主席曾把《紅樓夢》中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兩句話親筆書寫成條幅送給他的女兒李讷。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能使你更快樂!

  盡情做回單純真實的自己!

  從歐洲旅行回來,不止一次回想起在德國慕尼黑街頭見到的一個表演吹氣球的小丑。

  那個小丑的雙手非常靈巧,輕輕松松地一拉一吹,轉眼間就扭轉出各種花樣的氣球,做出可愛的小狗就送給小女孩,做出美麗的花朵就送給金發美女。

  有一個非常精致的帶著小鴨子圖案的游泳圈,小丑輕輕松松就將它套進一個小寶貝身上,小寶貝高興地“咯咯咯”笑。小丑快樂地穿梭在人群中,像花蝴蝶一樣,邊走邊吹氣球,吹好了就送給跟在他身後的男男女女。他的花招多得不得了,圍觀的人群笑聲不斷。接著他把帽子摘下來,有人投錢幣給他,才看到他的禿頭,想來是中年男子了。後來小丑停止表演坐在路旁休息,我和他聊了幾句,才知道他是法國人,從16歲起就立志扮小丑,至今已經24年了。“我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打算做到老死。我是一個小丑,也願永遠做一個給人帶去歡樂的小丑。”聽他這樣說時,我內心感慨無盡。

  這是一個人人都渴求成功的時代,也是一個人人都被告知依靠勤勞工作最後可以獲得成功的時代。我們總是很容易讓一些無謂的成功計劃蒙住我們生命的歡樂和智慧的光芒。很多人就在這種對成功的追逐中落得心力交瘁、遍體鱗傷。阿甘的一句“我累了,我要回家”道出了所有現代人內心的疲憊與無助,不做自己,則是所有現代人疲憊的根源。

 

上一篇:你有所不知:泡過的茶葉還有多種巧妙用途
下一篇:太橋旦曾堪布:輪回可以讓仇人變成心肝寶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