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修行就是這樣修,不這樣不叫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雲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住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如念佛專一,一心不亂,也就是“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住”,在《楞伽經》上有“流注住”的道理。法相學來講,有妄想流注,凡夫一切眾生業力都在流注。流注就是念頭像一股流水一樣,一念一念地接著流,中間切不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一切眾生業力流注,就是第六意識妄想不停的流注。流注也沒有關系,只要是善得流注,就是佛菩薩所開示的一條基本修持之路。

  說妄念頓斷,斷得了嗎?斷了就屬於斷見,偏空。但是你念念流注,把念頭的前後切斷,三際托空,這空的境界也是流注,也就是念念在空定中間流注。正“三摩地”是空、無相、無願,前念不生,後念未起,中間當體即空,空相也是流注,流注空。所以法相很難講。

  譬如念各種咒語真言,念念流注,沒有雜念,念念純善,只有咒語。乃至“唵、阿、吽”,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怎麼會不成佛呢?“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心中沒有善惡是非之念,非常舒適。“令心相續”,一念萬年,萬年就是這一念,這叫三摩地、定境,也叫善的心一境性。修行就是這樣修,不這樣不叫修行。你們常講:我念頭空不了呀!你們是想把念頭空掉,怎麼空得了呢?那是壓制。所以你們連法相唯識的道理也不通。要念念流注善,在善心流注上的心一境性,才是定的基本原則。

  “何等名為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

  一念一念跟著來,就是“數數隨念”。聽聞了正法,聽懂接受了,也得到善知識教誡的方法,就依此修持。這是“增上力故”,就是上師的相應,善知識的智慧功德力量加持你,因而懂了應該入哪一種定,那麼定地的境界就擺在前面。譬如念佛的,就在佛境界上;修准提密法的就在准提境界上。“緣此為境”,依這個境界不變,“流注”,念念在此,一念萬年,萬念一念,“所有正念隨轉安住”,所有念頭都轉了,轉成了這個正念境界,這才叫“安住”在定境上。

  這是重要的大法,假如是密宗講到這個地方,就是傳密宗的基本大法,一定會說:傳大法,大地震動。我也不是上師,不來這一套,只是你們要知道基本修持的道理,正式修行之路正是如此。(此時台灣忽有輕微地震)大地也震動一下,正好給我們碰上。所以你們要注意,這樣修行才是正修行的路。

  “雲何名為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

  你或者念佛,進入定的境界,一句佛號三根普被,所緣是大家共同的,這就是“同分所緣”,不是屬於哪一個人的,也不屬於某一階層人的。

  “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同分所緣境界,是跟誰同分?是與哪個方法同分?

  “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這個修行的方法歸納起來,同一個歸類叫“同分”。

  “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缺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

  譬如念佛,所緣境界是一句佛號,或者一個定境,沒有散亂,當然也不昏沉。不散亂,不昏沉,就這一念,一晃就是兩個鐘頭或半天過去了,而只覺得是一剎那之間,這種定境叫“無缺無間”。因為在這個定境上。“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這兩句在修行上非常的重要,講到這裡,也應該是大地六種震動的。

  定境是不散亂、不昏沉,這一念就定。當你在這定境界上不昏沉、不散亂,念佛的人真念到這個境界,佛號也念不起來了,也沒有佛的觀念了,一念一定,覺得只有一下下,實際上半天,一天過去了。這個時候“無間”,沒有間歇性,“殷重”,諸佛菩薩同你一樣非常誠敬。“加行”,煖、頂、忍、世第一法,都來了,自然一身發“煖”,身體就軟了,自然就“頂”上下通了。“加行適悅相應而轉”,身上業力也轉了,心念也轉了,因為心這一念都在定境界上,都懂了吧?

  所謂“相應而轉”,轉個什麼呢?不是臨去秋波那一轉,是身心業力都轉了,故名“流注適悅相應”。流注什麼呢?不要看到“流注”這個名詞就想到妄念,這裡不是妄念流注,此處就是念念清淨流注,那就是佛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的念念正念、相續力量流注而成的淨土,所以流注就有如此重要。

  “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污,極安穩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此心念念流注,一念萬年,就叫入定,也就是三摩地境界,心一境性就是禅定的境界。

  “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毗缽捨那品。”

  或者止,或者觀,前念已去,後念不生,當體即空。空境界一止就是正止觀,就在空念境界,知道此念自性體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一空也是中道觀,這一觀,了解清淨就是毗缽捨那。

  “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佛說有九種住心,以九住心來講,這個住就叫心一境性,就是止。

  “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毗缽捨那品。”

  這個境界以慧學來講,這心一境性就是觀。這一段很重要,要搞清楚,也有大地震動的記錄。你們出家修行,如果碰到這個因緣,將來修行能不能成功,就從這裡開始,所以大家不要馬馬虎虎了。

 

上一篇:這三種綠葉蔬菜堪稱救命菜,應該多吃
下一篇:切記:這樣才能保住你的福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