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於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跡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於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
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
閣下於佛菩薩不思議事理,概未究心,故於此淺近之事,悉皆迷悶不了耳。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郦隱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