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十卷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殚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浮動陳習。晝明則想。夜瞢則夢。汩擾真性。想陰盡者。夢想銷滅。而覺明之體。常虛常靜矣。粗重塵影。即法塵。依想為體。想盡則塵盡。由是觀諸世間。如鏡鑒物。無黏無跡。鏡有四種妙用。虛者能含萬象。受者物來不拒。照者隨物大小現形。應者研丑無所取捨。唯一精真。明極如此。故幽隱行陰。於是披露。行陰是生滅根元。以遷流造作故。十二眾生。該盡天上人間。畢殚其類者。盡此十二類生。皆從此出。以行是業體故。各命由緒者。類生各命之因由根緒。即識也。同生基者。類生同以為生之基本。即行也。野馬者。陽焰也。春晴游氣。狀如水。光如焰。熠熠。閃爍貌。清擾。動之微細也。喻生滅。浮根塵。肉身也。門簨曰樞。門臼曰穴。轉動要處。根塵生滅。皆以行陰為樞穴。此行陰未盡之相。想陰如大流。行陰如細流。想陰盡如大流息。行陰現如細流生。若將此細流元習之性。反入無波元澄之體。則元習澄矣。此行陰已盡之相。生滅不停。業運常遷。名眾生濁。行盡則超之。行陰生滅。微細難覺。故名幽隱。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祗見眾生輪回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鹄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雲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正知奢摩他。凝明正心。皆想盡之相。外魔皆因心召。想盡。則天魔不至。唯修禅失趣。狂解妄計。所謂心魔也。生類本。即同生基也。於本類中生元露者。於同生基見己行元也。幽清動元。即行元也。窮究生類之本。但見行陰幽清圓擾。為生之元。而不窮識陰本末。遂墜二無因論。外道有一種無因論師。行人於奢摩他中。謬生計度。不覺便墮其中。非自立無因論也。本無因者。前際無因也。生機全破者。行陰披露也。由行陰披露。六用不行。故乘定中眼根功德。見八萬劫中眾生隨業波流。灣是旋轉。環是循環。八萬劫前冥然不見。妄計冥無所觀處。為冥谛。為自然。不知己之見量有限。謂諸眾生本無而有。由計本無。則亡卻正遍知性。墮落邪見中。末無因者。後際無因也。謬執生根。不達化理。以人竟為人。乃至黑竟為黑。無復改移。因而例我本不見道。末亦無成。是末無因也。結文本字。合是末字。蓋執本無因。故執末亦無因也。一切無因。謂一切本來自然而然。此由未見識陰。不知十二類生各命由緒也。此種正所謂自然外道。計一切法自體本然。不藉因緣。蓋謂無因自有。非謂一切斷滅也。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體恆。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恆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此單計遷流不住者為遍常而起常見也。行陰生滅相續不失。故名常。由計四種遍一切法。故名圓。遍即圓也。故首標遍常。後結圓常。四種者。一心境。二四大。三八識。四行陰。由妄計行陰為生滅圓元。遂於心境四大等。皆計為常。一者計心境常。想破行現。乘此心開。窮研內心外境。本元何自而有。窮之不遠。但見二萬劫前無因自有。二萬劫內生滅不斷。不計劫外斷滅。唯計劫內相續為常。二者計四大常。萬法皆從四大和合而成。作意窮之。見四大性常。故計眾生體常。四萬劫者。所窮之法稍廣。故劫數倍前。三者計八識常。根指根中之識六識也。末那。即第七識。執受。即第八識。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六根及末那執受。通舉八識也。心意識中本元。即識性也。謂其恆常。眾生依之。循環而住。不曾散失。此認識神而妄計也。所窮八識。法門深廣。倍前四大。故所知劫數亦倍於前。四者計行陰常。據想元盡處。認為五陰俱盡。據行陰露處。認為圓明精心。唯佛眼觀之。乃知此為行陰耳。想元。想陰也。生理。行陰也。妄謂流轉生滅。皆屬想心。今已永滅。則不生滅理。自然屬行。不知行陰即生滅根元也。但見行陰生理。無彼粗重流轉。遂謂生滅已滅。不知流注生滅。宛然全在。非遍圓而計遍圓。非真常而計真常。故墮邪覺而失正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恆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想盡行現。研究自他。而起邪妄分別。首楞嚴定中。了一切事。究竟堅固。方為正覺。常與無常分計。故成顛倒。此與四遍常。俱執動元為真常。但彼計一切皆常。此計自他之中。止有一分真常。一者在自他處計常無常。妙明圓湛。離我我所。行者於此妄立神我。從是計我遍凝不動。而諸眾生於中生死。遂計自為常。計他無常。二者計三災及不及處為常無常。不觀自心。但觀國土。三禅以下。終為三災所壞。名無常種性。四禅以上。三災不能壞。名究竟常。三者計自己身心為常無常。心性微密難見。故如微塵。非謂其小也。此執微細心性為我。我者。自在主宰為義。故能流轉。性無移改。卻能令此粗蘊色身有生有滅。以此粗蘊。皆從我心所流出故。所流出者名為無常。能流出者名為常性。四者觀四陰而雙計也。計行陰之流者為常。色受想之盡者為無常。由此下。總結四計之誤。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由是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分位有四。謂三際。見聞。彼我。生滅也。雙計有邊無邊。但名有邊者。以有邊非勝法也。邊者。限際也。前四種計真常。此計廣大也。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豈有分位。此人但知法性無邊。未嘗親見法性。遂妄立分位。取著一分以為無邊。其余皆謂之有邊。故曰四有邊論。一者約三際以計有邊無邊。生元流用。行陰也。因遷流計三際。過者已滅。來者未見。名有邊。現在相續。名無邊。此在無邊際中。妄立邊際。豈知菩提之道。無去來者哉。二者約見聞以計有邊無邊。劫內有見聞處為有邊。以限於八萬劫數也。劫外無見聞處為無邊。無窮極而不可測也。三者計彼我為有邊無邊。我能遍知一切眾生。計我得無邊性。但見其人。不見其人之性。遍計彼性有邊。不知我自不見。非彼性有邊也。四者約生滅以計有邊無邊。此人窮此行陰。始有而後空。先生而後滅。據自己識見。妄計眾生身中一半屬生。一半屬滅。遂判生為有邊。滅為無邊。此四有邊。初唯約自。二單約他。三具自他。四重計他一切依正。斯則前狹後廣。以成其次。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余。無所言說。三者是人。谛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诘。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知見生計者。據彼定中所知所見而倒計也。外道自有四種不死矯亂議論。與此不同。世尊因此四種人。知見立知。妄生計度。故斥其墜入外道四種。生滅行陰。分為八義。別見。謂異見。即變恆生滅。增減有無也。答中略舉六義。不能定其道理。但兩楹而答。令彼前人。於章句中不得義理。互互無。即念念滅也。因無得證。謂一切法皆無也。各各有。即念念生也。不言有而言是者。計法法皆有。即隨所問莫不皆是。作如是答。枝者。如木一本而分二枝。從二至四。於前八中有無分出也。有即是無。如冰是水也。無不是有。如水非冰也。見有生而忽滅。滅而不生者。故計有即無。無不是有。問一者以八義並陳。可名矯亂。二者單計有無。而以一字答。何故亦名矯亂。答執物而不順理為矯。中無主正為亂。今觀第一第四。言皆兩可。亂意為多。而終非順理。亦兼於矯。第三第四。言唯一偏。矯意為多。而終非主正。同歸於亂。故總名矯亂。虛無。謂虛妄非實。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或自固身。雲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復。雲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無盡流。即行陰也。由計無盡。故計死後有相。真悟無生。了知生即有滅。生前尚空無相。何況死後。豈可妄計有相耶。此後五種。與上不死矯亂。俱從有無起見。但四種矯亂。只是虛見。此四種竟是邪見。四或字。乃四計。自固身者。堅持護養也。雲色是我者。初計我與色一也。我體遍圓。色為我有。二計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也。前緣。目前之色也。回復者。運用也。前緣隨我。雲色屬我。三計我與色異也。行相續。一色也。我依行中。雲我在色。四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也。此以現在之生有。推未來之死亦有。故曰死後有相。色陰既爾。受想行皆然。故稱十六相。不言識陰者。行陰未破。識不當情耳。由計陰與我死後有故。轉計煩惱菩提。皆後後有。染淨並驅。不相侵滅。計諸陰為煩惱。計我體為菩提。二法俱有。故言兩性並驅。言五陰者。通結五陰。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系。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雲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此與上計敵體相番。變有成無。上睹未滅之行陰。見其無盡。因計前三並萬法。皆當無盡。此睹已滅之前三。見其無相。因計行陰並萬法。皆當無相。形因色有。故色滅則形無所因。心因想系。故想滅則心無所系。有受則連持色心。故無受則無綴。三陰既銷。縱有行陰。亦歸斷滅。生理。行陰也。此約四陰。現在因亡。未來果滅。因果合論。成八無相。即有而空。本自無生。前後一際。是佛正教。前有今無。今滅後無。是生滅顛倒計。上由前三。而推行陰同滅為無。此轉計諸法皆然。涅槃因果。依現陰而修。後陰而證。陰既叵測。修證何有。惑菩提性者。以菩提性不立一塵。不捨一法。真空妙有非斷滅故。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於行存中者。見行陰未滅。區宇宛在也。兼受想滅者。見前三已滅。體相全空也。雙計有無者。於存計有。於滅計無也。自體相破者。以行陰之有。破前三之無。以前三之無。破行陰之有也。墜俱非者。破無則非無。破有則非有也。色受想三陰。先雖是有。而今破盡。故雲非有。例行亦爾。四非有也。行陰例前為無。而現今念念遷流。此又非無。行既非無。前三亦爾。四非無也。循環四陰而窮盡之。成八非相矣。隨得一緣者。每於一陰計此二非也。諸行。指萬法。上但雙觀已滅未滅之四陰。而正計八非。此更轉計一切法無不雙非。性遷訛者。死後有無。交相破奪也。心發通悟者。增廣邪見解也。虛實失措者。以非無。故不可言虛。以非有。故不可言實也。死後俱非者。以生存例死後。後際。即死後。盡未來際也。昏瞢。猶言杳冥。無可道者。言有不有。言無不無。不覺不知。何可道耶。未得真知灼見。揣摩仿佛。而創為此論。若真得見谛者。道有道無。皆成妙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捨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復。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見行陰念念滅處。名後後無。由是妄計設生人天七處。後皆斷滅。此與第七死後無相異者。彼計現在無。故死後亦無。此單計死後斷滅為無耳。身即欲界人天二處也。欲盡。初禅也。苦盡。二禅也。極樂。三禅也。極捨。四禅及無色也。是名七際。現前滅者。指因滅也。滅已無復生者。指果滅也。惑菩提性者。以菩提性常住不滅故。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禅性無憂故。或以二禅心無苦故。或以三禅極悅隨故。或以四禅苦樂二亡。不受輪回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行陰滅而復生。故雲後後有。前於行陰念念滅處起計。此於行陰念念生處起計。蓋見行陰念念相續。新新成有。謂其當有實果。必不滅無也。此與第六死後有相異者。彼計現在有。故死後亦有。此單計現在即是涅槃。或者不定之辭。各隨所見而計一處。非一人遍計五處也。轉依者。轉生死。依涅槃也。觀見圓明生愛慕故。妄計之由也。蓋以無憂無苦。悅隨二亡之故。妄計即正轉依也。見下界之穢濁。遂計五處為勝淨。是為五現涅槃。以現在受樂。不待來生故。不知此皆屬有漏。非無為果。非究竟處。惑菩提性者。以菩提涅槃。尚在遙遠故。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消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前雲禅那現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雲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見道不真。多岐妄計。皆是狂解。是謂心魔。十種狂解。皆誤認行陰為妙真如性。故有此異見。第一無因論。誤認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也。第二第三遍常。及一分常論。誤認湛然常住也。第四邊無邊論。誤認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也。後六種。誤認如來藏。生空有二見。如第七死後無。及第九斷滅。誤認空如來藏也。第六死後有。及第十現涅槃。誤認不空如來藏也。第五矯亂。第八死後俱非論。誤認如來藏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心魔者。以心見顛倒。即是魔故。深孽者。孽是妖孽。即魔孽也。枝岐者。言此十種。如木之枝而非本。如路之岐而非正也。心祈者。心之所求。遭枝岐。即墮於外道。得少為足。即墮於二乘。標指者。如標月之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迦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行性擾動。乃同分生機之綱紐。補特酬業之深脈。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數數取諸趣而受生也。受生所以酬答宿業。而脈絡深潛。乃行陰之所感。懸絕者。分段生死。因亡果息也。涅槃性天。為五陰所覆。昏如長夜。前三陰盡。如雞初鳴。雖為曙兆。猶沉二陰。精色未分。此行陰盡。如雞後鳴。唯余一陰。故雲將大明悟。內根外塵。化為湛明之境。內不見能入之根。外不見所入之塵。受命元由。識陰也。今觀識陰既是類生元由。不起煩惱。不作新業。由是執持。不令趣果。無受生分。故雲諸類不召。遂了十方依正。皆識所變。同一識體。故雲已獲其同。性天精色。雖未明徹。而幽秘之相。已漸發現。此識陰未盡之相。幽清擾動。與粗重塵影相應。向滅六識。今滅七識矣。同分生機數句。與見同生基相應。向能見不能破。今始破矣。內外湛明二句。與性入元澄相應。向熠熠元性。今化為澄水矣。深達十方數句。與見諸十方十二類生相應。向能見不能通其由緒。今則受命元由可觀可執矣。群召同中。即十二類命元識陰也。若於此中以定慧力。銷磨六門。如冰已銷而無質礙。鏡已磨而無垢類。使根合而不分。界開而不隔。則見聞覺知。如鄰之相通。可以互用。而世界身心。無復留礙。此識陰已盡之相。吠琉璃。寶名。色青體堅。刀不能壞。火不能镕。唯鬼神有神通者。能攻之為器。亦雲即金翅鳥卵。清瑩明徹。故借以為喻。命濁依識而生。識盡則超之。識乃妄覺影明。元無自體。由顛倒起。故名罔象虛無妄想。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淴。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歸。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窮諸行空。照見行陰空也。行從識海騰躍轉生。行相泯然沒入識海。是為還元。既空行陰。是已滅生滅也。尚依識元。是寂滅未圓也。寂滅。即如來藏妙真如性。識陰。即見精明元也。蓋阿賴耶識。已近妙真如性。但有同別二種妄見。故曰未圓。不帶纖毫生滅曰精。唯余一味寂常曰妙。此而未圓。乃識陰未破。尚為所覆。似一似常。未精未妙。根隔合開。銷六入一也。諸類通覺者。我及眾生。同一覺性。如千燈共室。光通無二也。圓元。即識陰也。圓表諸類遍含。元影萬化托始。能入者。四陰蕩盡。歸宿於斯。如諸浪已停。消落於海也。此定中殊勝之相。功用暫得如是。若認為真常。便立為因。能性一切為究竟之處。則墮因所因執。蓋真因非所。有所皆妄也。外道立二十五谛。計冥谛是常。能生諸法。正同此計。以因有所得。果有所歸。即因即果。皆墮所妄。是以違圓通。失因地心。背涅槃。亡果地證。前雲因地發心。須與果位名目相應。今立所得心。則非以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矣。故所證之果。亦與邪因相應。非常住不生滅之果。本擬證果為歸寧地。種現俱斷。今反生起外道種子。不但果非真果。抑且妄果復成妄因。所謂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也。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上計所。此計能。執識元為自體。而為一切眾生自此流出。遂執我能生彼。而實不能。故曰能非能執。摩醯首羅。即色頂魔王天。妄計我能現起無量眾生。亦能非能類。能為心。能事果者。計我能為彼依。能成彼事也。大慢天。即摩醯。不能為能。名大慢。遍圓者。計我體圓遍空界也。此誤認十方唯識。及識性流出無量如來等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鹹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以識元為所歸。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計生起流出之處。為真常無生之體。此與上執。皆從識起。而所計不同。上謂識即是我。能生萬物。此謂我從識生。彼是真常。在生滅中。妄計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現生滅法。以非常為常。名常非常執。計彼能生我。與計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由依識元。妄計常住。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計果。前計我圓生物。此計彼圓生我。名到圓。此誤認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所知。即所現識陰也。謂識有知。一切法由知變起。因計知體圓遍諸法。遂立異解。謂無情遍皆有知。無所揀擇。以無知為知。名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兩外道號。執一切覺。謂一切有知也。謬計圓知。以為因心。則果中虛謬矣。無知為知。曰倒知○問萬法唯識。是如來正說。雲何此中皆墜外種。答內教萬法唯識。從緣變起。悉如夢幻。不是實生。故不立知見。不生法執。今曰立所得心。立依因心。立能為心。皆是知見立知。故總墮外道。此與第五。俱誤認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識陰盡者。銷磨六門。諸根互用。今未盡。才得隨順。隨心順意。圓融變化。如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一根暫得圓化。於是計一切法皆能圓化。發生勝果。謂火能顯發光明。乃至塵能成就器界。遂邪求邪觀。勤心崇事。執為能生常住之果。而實不能。名生無生執。即三迦葉波。諸外道之俦也。既迷真心。從物求冀。因果皆妄。顛倒化理。名顛化種。此誤認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觀識性圓明。妄計虛無。非者。毀也。非滅群化者。灰心滅智。纖毫不立也。永滅依。即外道之涅槃。歸於永滅。而不知其非。名歸無歸執。舜若多。此雲空。無想天中執斷空者。以圓虛無為之因心。成空亡之斷果。名生斷滅種。此誤認空與三有一切本無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圓常精圓。皆識元也。以精圓常不傾逝。欲固保幻身。與之並存。即此方性命雙修。形神俱妙之說也。於不可貪處。而生貪著。名貪非貪執。諸阿斯陀。即長壽天。終歸壞滅。空長勞耳。此誤認六根為安樂妙常也。上著空。此與第八俱著有○元表諸法統歸。融表萬化含蓄。明表徹體虛朗。常表究竟堅牢。各與本文關涉。同是識海周遍。故皆稱圓。識陰似一似常。不達似之非真。各墮所見而起異執。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縱恣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以識陰為十二類生之命元。今觀見各命由緒。皆以識為主。彼我互通。識陰若盡。眾生命盡。我亦命盡。誰證真常。便於定中化諸欲境。以留塵勞。依此邪思。欲證真常。名真無真執。吒枳迦羅。即欲頂自在天類。因其邪思。感生天魔。漸見眾生與己同體。欲學菩薩自利利他。唯恐煩惱消盡。即入涅槃。故留惑潤生以為度眾之地。與阿難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同一願力。但菩薩留惑不斷。何常廣化多增。可謂毫厘有差。天淵懸隔。此誤認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前八皆誤入岐路。此二則止息化城。命明。即識也。於識陰圓明中。忽發小見。因此分別苦集是粗是偽。滅道是精是真。又知苦果酬集因。滅果酬道因。於是見苦斷集。唯求道滅感應。既發小見。乃背圓融常樂我淨之道。無聞僧。妄執小道以為究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登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淴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圓融。即上文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也。清淨。即六根虛淨。無復馳逸也。覺明。即精色不沉。發現幽秘也。此正識陰精明湛不搖處。若以為深妙。立為果證。則定性緣覺獨覺之倫而已。覺淴。僅與正覺通淴。證識覺之圓明。無悲化之妙用。故曰不化圓種。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中塗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中途成狂。前八意多。未足生證。後二意多。因依迷惑。意兼前後。所愛先習。無始習氣也。今於定中境界相以者。投彼病根。發其痼疾。即欣取因止。妄為究竟極證。前八通名外道邪魔。亦可別指前七外道。第八邪魔俱未斷惑。故雲墮獄。二乘異此。故雲不進。總名見魔。見以違理為名。前八違真中二理。後二違中道理。總屬邪見以二乘智即無明故。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干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五陰辨魔法門。諸佛乘此心開者。每於一陰中未開之時。依此辨之。不為所惑。方得破除也。單舉識盡。以後該前。於圓明精心中發化者。以清淨禅那。照徹諸位也。琉璃。喻圓明精心。含月。喻於中發化。超越四十四心。直至等覺後心。則圓明發化已極。妙莊嚴海者。具足萬德之果海。前稱首楞嚴萬行。為妙莊嚴路者。趨此而已。歸無所得。與將為畢竟所歸寧地相應。蓋無所得處乃是真歸寧地。從前五十種邪境。總為有所得故○因地法門。千佛所同。故最初必從五陰次第銷盡。乃可謂之因心。至於果地修證。則根性有利鈍。習氣有厚薄。各各不一。前雲從是漸修。安立聖位。此平常根性。分破無明。所謂圓漸者也。此處一超直入等覺。則上根利知。頓斷在相無明。即證無上菩提。所謂圓圓者也。或頓或漸。原無定局。但發轫之途。斷不可差耳。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捨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谙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禅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禅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范。
總結五陰辨魔之端。奢摩他中。毗婆捨那者。即定而慧也。覺明分析者。謂依定慧觀智。分析諸魔。以授末學也。害定者魔。而致魔。者實由五陰主人。若主人心淨。則魔不復出。褫音池。猶喪也。下劣聲聞。滯跡化城。不趨寶所者。由此增進。不別修禅次第。故雲未識禅那。未學智慧方便。故雲不知說法。定慧不習。而樂安禅。魔境現前。孰分邪正。當勸持咒。安其正解。防其邪慮。即不墮魔。是諸如來究竟了義之說。又是出世最後時說。故雲最後垂范。
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並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唯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淨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世尊尋常但說五陰托因緣而生。未曾說五陰皆本妄想生。如色名堅固妄想等。首問此五陰何故通名妄想。又此二句。問斷除頓漸。並銷是頓意。次第是漸意。如是二句。問盡其邊際。歷觀五陰邪魔。皆生於各陰將盡未盡交接處。所謂邊際也。求佛示我三意。令我等心目清明。堪為末世之正眼。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此經凡明起妄。先標無妄之真以立其本。本覺是發體。此體不雜有為曰精。不涉諸妄曰真。了無形礙曰妙。遠離頑昧曰明。淨德滿足曰圓。永絕染惡曰淨。非留死生塵垢。本來一法不立也。色空因妄想生。而即本覺精真之妄以發生也。故一切諸法狂癡。有如認影。妄本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妄矣。迷因緣者。稱為自然。更妄矣。彼虛空性。從清淨覺中一念晦昧而起。尚非實有。況因緣自然。皆是妄想計度生起。乃實有耶。萬法皆從妄起。若此妄者。知有所起。可說因緣。若妄元無。誰說因緣。因緣尚是妄中建立。何況不知是妄。推為自然耶。所以必斥二計者。五陰始從妄想而生。雖有恆無。終依倒計而住。雖無恆有。二計不忘。五陰牢不可破。故如來斥妄想。必斥所依之計。開卷指人病根在用諸妄想。此處將五重妄想。一一發明。全經大起結。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酢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酢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父母與汝三想成就。而結胎中命根。故曰想中傳命。酢梅等說。驗體因妄結也。若非妄倫。妄不能感。諸妄凝結。以成色陰。名堅固。色陰兼根塵。今單言內身。若外身何關三想。色受想三。相依成命。而總由一識。識動為想。我心之想。合當生父母之想而成胎。則前陰之命。轉為後陰之命。嗣續不絕。所謂想中傳命也。妄想盡。則生死盡矣。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色受想三陰妄想。相因而起。必不相離。故蹑前想。亦蹑前喻。汝今現前下。受想也。順益即樂受。違損即苦受。臨高空想。而酸澀真發。違順皆妄。而損益現馳。則受陰無體。虛有所明。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念慮。虛情也。色身。實質也。虛實不倫。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虛想。形取實物。心形異用。而能相應者。由想通之也。至於寤寐搖變。使心隨境。如說酢思崖。使境隨心。如足酸水出。皆融通妄想也。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行識二陰。漸向微細。更難覺其為妄。故此從形體密移上指點。下從種子受熏上指點。化理。變化之理。即行陰。以遷流為相。曰不住。運運者。變之又變也。密移者。密密推移。人不覺知也。甲長發生。生也。氣銷容皺。滅也。生滅日夜相代。而無一人能覺悟者。正見其密移也。若此下。示行陰虛妄也。行陰若非汝體。何得相代不停。若實是汝身。何不知覺生滅。非汝不可。是汝無憑。故名幽隱妄想○受想行三皆屬心。而與色身通貫。受能令身領納。想能驅使於身。行能遷變乎體。見身為念倫。而非實有。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恆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此識乃第八識。精湛不搖。似恆常而非恆常。真即常也。若實精常。不容妄習。如精金不混沙也。今能藏者。宛不遺失。則湛不搖中。受熏容妄。何可籌算。言其習妄之深。湛非真湛。幽湛不覺。譬無波平流之急水。幽湛流注。不可測知。此憶想之元。容妄之體也。直須消磨六門。使妄習無寄。然後可滅也。今汝現在六根之中。串音貫。連綿不斷之意。習是習氣。幾是幾微。此精了湛不搖者。元從一念無明而有。故似有如無。而非真無。此識陰所以名顛倒微細精想○二乘不知八識。認湛不搖處以為妙真如性。所不必言。即地上菩薩。所破止住相無明。能除轉現二識。猶未離湛不搖中。湛不搖中。所帶和合之妄。為生死根者。即生相無明也。唯佛能照見而直指之。如急流水四句。盡情描出。此即四纏所分之湛。但彼概指識陰。此專指識陰邊際。湛入合湛之時。伏似無形。熏則復起。必至六根互用。識陰已盡。此之妄想。方得滅除。即佛境界也。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受以領納為義。領納色心諸法。五陰皆然。故總名受。妄想成。非真心本有矣。二句結前。下答詣何為界。色陰最淺。識陰最深。色陰有相為色。無相為空。受陰取著為觸。厭捨為離。想陰有念為記。無念為忘。行陰散心粗行為生。定心細行為滅。識陰有入為湛。無入為合湛。若盡色而不盡空。盡觸而不盡離。盡記而不盡忘。盡生而不盡滅。盡湛入而不盡合湛。猶未出乎色受想行識之邊際也。上湛字。是功夫。下湛字。是本體。謂以澄湛之功入流旋元。與圓湛之體仿佛相合也。人知流逸奔塵。分汝湛圓為識。不知湛入合湛。亦是識之邊際。以湛了內。微細流注未斷故。此之不盡。暗長潛滋。由微而著。依舊輪回。此五下。答頓除漸盡。真譬劫波巾。識譬初結。色譬最後結。生因識有者。如後結依初結生。滅從色除者。如解從後結解。五陰生起從細至粗。由迷真有識。有識而後有行。乃至有色。滅則從粗至細。初悟時滅色。滅色而後滅受。乃至滅識。五陰之滅。有可頓。有不可頓。可頓者理也。不可頓者事也。理無二致。人自迷源。乘此一悟。合並銷盡。事有萬殊。勢難兼舉。從淺至深。次第而盡。若頓悟而不漸除。則有解無行。執理迷事。終非正修真三摩地。汝應下。令以此義自覺覺他。永斷妄元。齊歸正果。知有涅槃。一聞見之知。聞說涅槃。為皈依處。念念趨之。何戀三界。如窮子知有故鄉。自不久戀異鄉。一了悟之知。已得涅槃。真樂在我。何戀三界。如窮子既返故鄉。豈復追戀異鄉。今人口誦三界火宅之文。心實耽著不捨。不知有涅槃耳。正宗大分文終。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雲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雲何更有邊際。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無復魔業。
此下流通分。以財施之勝。較量法施之尤勝。四重。殺盜YIN妄也。十波羅夷。即梵網經所說十重罪。是極惡因也。十方阿鼻。是極惡果也。一念者。暫時發心。亦必專心。此法門。指大定圓通深入之門。末劫。聖遠魔強之日。未學。難進易退之人。應念消滅。即應弘經之念。皆得消滅也。一念微功。便能脫極苦。生極樂者。由萬法唯心。轉迷為悟。悟不復迷。令聞者信解無謬。展轉利樂。無有窮盡。故能獲福超前。輕罪無罪。弘經果報。殊勝可知。若有下。勸誦持。及依教修行。上利他得福。此自利成道。
佛說是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並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此明法會欣慶。聖仙童子。是居仙趣而修內教。希獲童真妙果者。發心大力。是具神通。得無畏。回心護教。住如來座下者。皆大歡喜。謂預聞大法。隨所證量。得大饒益。故慶快非常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十卷(終)
重刻楞嚴經如說跋
世尊所說諸法。或山頭滾浪。或海底飛塵。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淺根小器。不可測也。獨楞嚴經。謂一切事究竟堅固。蓋眾生不知常住真心。故流轉諸趣。若知妄本無因。則根塵周遍法界。至慶喜悟後。請示華屋之門。世尊委曲垂慈。精詳開示。如大長者在逆旅。與往來諸子。說貧富。較苦樂。示以本有之業。與以無盡之糧。各如其量而止。佛之大旨。不離戒定慧者是。古今諸師箋注。五十余家。士大夫中。譜希聲之韻。暢無舌人之語。高遠乎。平易乎。撫掌大笑乎。潛心不捨乎。不能枚舉。周子讷公。儒也。每詢因果。余告以楞嚴經。儒佛同歸。因果全了。遂取伯敬鐘公如說讀之。歎曰善哉。怡然獨得。悠然各得。因願流通。謀諸山野。相與校閱而增刪之。售產重梓。猶護如意珠也。普願見者聞者。空諸塵想。共識真心。因戒得定。因定得慧。庶幾一切事究竟堅固乎。他年與伯敬先生。把臂如來藏中。入世出世。俱得歸元矣。余安用多語哉。
皇清康熙己未蓮月東塔淨范謹題
伏聞楞嚴寶經。上可見性成佛。次可遠離魔障。顯密神功。不可思議。世出世間。悉當頂禮。即如杜祈公。但知儒書。不信釋典。從張文定。遂讀是經。歎為聖書。悔其見晚。王介甫生平強拗。豈識圓通。晚年屏居鐘山。與潘興嗣談禅。自悔從前舛謬。爰作是經注解。始迷終悟。不可殚述。德最愚陋。妄擬逃禅。首祈薦先。兼圖自轍。初閱是經。猶如望洋。幸得伯敬鐘公如說。心悅手錄。請正為則大師。示雲。是本天如師會解。一雨師合轍。可謂青出於藍。豈非後來居上。但多魚魯之誤。所以流通不廣。欲廣流通。必須訂字。若義未精。慎簡諸注。僅可刪易。不可妄增。寧或阙略。不宜煩冗。勿列其師。如出一口。蓋謂助佛宣化。無取分別。因經闡教。務期簡亮。德承開示。代為操筆。每成一卷。即請鑒定。與眾共梓。願入大藏。是皆鐘公善集。為師妙裁。先達標指。諸賢贊修。得成暗室慧燈。迷津寶筏。德僅管窺。不贊一辭。聊述訂梓本末。專冀寶典流通。仗佛慈光。遍照濁水。普祈善根。因經證果。
康熙己未蓮月攜李弟子周真德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