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馬宏達:現代教育比照孔子的教育目標還差得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教育問題,是全世界都在檢討的,不只中國,幾乎每個國家的人都不滿意自己的教育。2008年初,我們召開過國際教育研討會,來自歐美亞洲的教育家們濟濟一堂,一起探討,各自的教育都出了問題,各有各的問題,也有共性問題。其中很多問題,來自適應工業化的需要,從教育目的到方法,都有工業化的烙印。當然,現代教育為工業化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世俗功利化競爭突出,人性化不足;普遍性突出,個性化不足;健康人格的培養,做人做事的培養,生活能力的培養,弱於知識技術培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問題都不少,心理問題愈演愈烈。全世界以錢為中心、以自我為中心在轉。

  檢討現代的教育目標,我們不妨對比孔子提出的教育目標(包含教育途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今天世界上的教育,可以說大多還處於“游於藝”的范圍內,“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很薄弱,“游於藝”還只是游於一部分的藝,並不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六個大范圍。

  我們讀書不能困在字面上,不能舉一反十,也要爭取舉一反三。

  拿到現代來說,“六藝”的“禮”,廣義講,包括很多內容。禮者履也,表示走路、踐行,包括了涉及行為規范的方方面面:政治、法律、道德、禮儀、典章、做人做事的規矩、道理、事理。禮的精神是誠敬,包括恭己敬人、敬業精神、尊敬一切事物等等。乃至憲法的精神,都包含在內。最近流行一個詞“匠人精神”,實際就是敬業精神的一種。

  “樂”,廣義講,包含了所有的藝術、康樂、保健衛生乃至醫藥。

  說到“禮樂”的教化力量,抽象講不容易理解,舉個例子,比如前不久9月3日抗戰勝利日的大閱兵典禮,就是禮樂活動的一種,對人們的影響很大。

  “射”,廣義講,包括了個人的武功、體育修養,乃至國家的軍事、國防。古人很多是文武全才的修養,那個精氣神和氣概魄力格局就大不同。不像現在的孩子們,大多脆弱的,經不起風雨,擔不起重任。軍事修養也很重要。孔子答復子貢治理國家的三個要點,第二條就是“足兵”,就是軍事國防要強大,足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使別人不敢侵略自己。第一條是“足食”,就是民生建設要好,安居樂業,經濟發達。第三條是“民信之”,就是政權獲得民眾的信任。第三條最重要,然後是民生、軍事。放眼今日世界,這三條都做好的國家還沒有一個。

  “御”,廣義講,包括了各種駕駛、操作技術工具等等。

  “書”,廣義講,包括了語言、文字、書法、文學、文章、歷史文化典籍等等。

  “數”,廣義講,包括了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技術。

  這是廣義的“六藝”。那麼,什麼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呢?

  “志於道”,心志在大道上,包括追究形而上宇宙生命的終極真理,以及形而下的各行各業之道。自覺本性,覺悟不二大道,當然是最好的“志於道”。其次,就是“立志”、“理想”等,建立一個高遠的理想。可能實現不了它,但至少它不會讓我們的人生太低俗。今天大家的理想是什麼?錢錢錢。理想是如此高度,其余不問可知。

  再次,是探究並實踐做人做事之道。各行各業也各有其道,在任何一行,都可以探求其道,追求最高境界。

  有人說今天很多問題都源自信仰空虛,有道理,但恐怕沒那麼簡單。當全世界以錢為中心在旋轉時,誰能回避這個大勢的漩渦?但是,“為人民幣服務”不能犧牲“為人民服務”,賺錢謀生不能替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否則從個人人生,到國家社會,乃至世界,就會本末倒置,失去底線。

  說到信仰,不是只有宗教信仰才是信仰,還有人生信仰、生活信仰、政治信仰、感情信仰、做人做事的信仰、道德信仰……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是廣義的信仰。所謂宗教,也不是只有西方宗教才算宗教,宗教信仰有太多種了,西方幾大宗教也源自東方(中東)。更不是有了宗教信仰就萬事大吉的,世界歷史上和現實中,無數矛盾和戰爭恰恰是宗教信仰引發的。現在有的人跟著西方學者說中國古代沒有宗教信仰,那是盲目的人雲亦雲。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不是沒有,而是很多。

  再說“據於德”。“德”,左邊的“彳”,表示走路、行動。右邊的半邊,是“德”的古字,最上面是“十”;接下來是“目”,表示眼睛;下面有個“乚”,讀音和意義同“隱”,一豎表示圍牆,一橫表示地面,組合起來表示地上有一堵圍牆(掩體),人躲在牆後面就可以隱藏了。整個字合起來,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人躲在圍牆後面,上面有十只眼睛看著他,所謂“十目所視”,使他隱藏不了。最下面是個“心”字,表示內心不要跟自己躲貓貓,不要欺騙自己,也不要欺騙別人。

  曾子在《大學》裡講“誠意正心”,“誠意”就是不要欺騙己。“誠”是“言、成”的組合。“言”表示言語、表達。“成”的古文寫法,是“戊、午”的組合。十天干的第五位是戊,第六位是己,在空間方位上,戊己對應中宮(中央區域)。午是十二地支的第七位,在時間上表示中午(11-13點),正午就是12點正,太陽在天空的正中央。戊、午組合在一起,從空間、時間上強調了中央、中心、正中的位置。“成”加“言”,表示發自內心最中心最真實的意思。“誠其意”就是不自欺,了解真實的內心想法,乃至不被任何思想情緒欲望騙了。這樣才能“正心”,否則心都不得其正。還有“慎獨”,也是不自欺,而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時候管理好自己。“慎”是“真心”,“獨”是獨自面對自己。人都怕孤獨,不敢面對自己,所以無法自知自覺。

  (德的右半邊)是“直、心”的組合。禅宗有句話叫“直心是道場”,很多人解釋為心裡咋想就咋說,那恐怕與莽撞分不開了。直心是道場,我的解釋由“德”字而來,就是誠意正心不自欺,對自己無所隱藏,這樣才能自知自覺,才能覺悟本性、悟道。

  後來加上“彳”,變成“德”,“彳”代表行動,表示隨時修正身、口、意的行為,也表示做好事靠實行。德者得也,行動之後,才有“得”。功德,德業,得道,積德行善,都靠實行。

  “道”和“德”倆個字常連著用,說明想悟道得道,要從德——誠意正心不自欺開始,從積累功德善行開始。換言之,悟道、得道之後,言行會自然合於德,會“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般把“道德”作為倫理道德行為規范解釋,已是引申用法了。

  “依於仁”,是說做人做事,不能離開仁人愛物、民胞物與的原則,包括了仁慈、慈悲、博愛,包括了推己及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等內容。“仁”是二人之間的關系,不能自我中心化,不能損人利己。慈悲、博愛要從推己及人、忠恕之道、恭己敬人、仁人愛物做起,要有同理心、同情心。現在世界上以錢為中心,以自我為中心,損人利己、反社會的行為層出不窮,缺道,缺德,缺仁,缺義,其因果,自然是把世界搞得亂七八糟。

  同時,“仁”也有內心、內核之義,譬如“果仁”就是果實的核心。所以,仁也有精神中心的含義。能夠體會真正的“道”與“德”,自然會具備精神中心,也自然具備仁慈心、忠恕心。

  道、德、仁、義、禮、智、信,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事關每個人乃至整個社會、國家、民族、人類的福祉。不論東西方,都需要這些修養,這是真正的“普世價值”了。這裡面沒有突出講“自我”,但是自我的利益已包含在其中。譬如恭己敬人是禮的內容,就包含了對每個人利益的尊重。

  這樣對比,現代的教育,比照孔子這些教育目標還差得遠哩!不是說孔子的話就絕對正確,我們結合現實對比看,有沒有道理呢?

 

上一篇:不想多走彎路就速看,跟這幾種人混准沒錯
下一篇:准提咒增進人緣效果顯著,態度大變判若兩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