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獲得贊頌,僧人需先完善自身
佛教流傳到今天,已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其中有最為輝煌鼎盛的隋唐時期,也曾有過風雨飄搖的晚清、民國時期。縱觀佛教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佛教興盛的年代,都是高僧大德輩出的年代,如盛唐時期佛教盛極一時,少不了玄奘法師、鑒真法師等的大力弘揚;在清末民初,雖然佛教的地位和影響力已日漸式微,但還是有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等一代宗門巨匠在延續佛教的命脈。到了佛教備受指責的今天,堪能領眾修行的大善知識已是廖若星辰。佛陀留下的真理依然在,只是能引領娑婆眾生捨妄歸真的祖師大德已蹤跡難覓。
佛法僧三寶中,佛陀已遠離我們多時,我們已無緣親耳聆聽他老人家的叮囑教誨,三藏十二部經,佛教的教義教理又不能自己開口布道,弘揚佛教,傳播宇宙人生真理的重任就落在了我們僧人身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的真理需要大善知識的孜孜不倦的傳播,佛教的形象更需要僧人自己事無巨細的維護,當年,捨利弗被馬勝比丘莊嚴的行止折服,而捨棄自己外道的修持,歸投到佛陀座下。宋代理學家朱熹,在齋堂見到僧人過堂用齋時,發出了“三千威儀,盡在於此”的感慨。可見,僧人的形象直接代表著整個佛教的形象。
因為歷史原因,佛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佛教都只能在黑暗中艱難地摸索自己前進的方向,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逐漸落實,佛教也終於迎來了重新的曙光,但在這百廢待興的關鍵時刻,老一輩的出家人已散失的所剩無幾,新一比輩的出家人又沒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佛教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沒有了師長的傳承與親授,佛教許多寶貴的經驗慢慢地遺失了,缺少了師長的監督和引導,許多不正之風也漸漸地滲透進了佛教的內部,由於還要忙著建設各處被毀的寺院,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日積月累,問題出現了:各大寺院的殿堂樓閣越來越完好,而道風道貌卻越來越差,僧人的數量也越來越多,而素質卻越來越低下,這直接導致了僧人不再被尊重和信任,佛教的聲譽更是一落千丈。
本來,被尊為“人天師表”的僧人應該是被人歌頌,贊揚的,但是在今天,我們已經很少聽到頌贊僧人的聲音了,倒是那些攻擊,謾罵的聲音不絕於耳,無處不在,報紙、雜志,網路隨處可見。某某大和尚公然娶妻生子,買別墅,開跑車了,某某寺院與導游勾結,大肆盤剝游客的錢財了等等,數不勝數。誠然,這些對佛教的诋毀有很大一部分是捕風捉影,誇大其詞,但無風不起浪,若是僧人自己能安心於道,又怎麼會落得如此多的罵名?
今天的佛教,表面上看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各大寺院建設的金碧輝煌,各種論壇,法會開得熱火朝天,卻沒有人去關注,在繁華表象的背後,日益深重的危機,若再不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繼續一味追求缺乏底蘊的表面工作,佛教所面臨的,將會是災難性的局面。
作為佛教的接班人,我們肩上的擔子何其沉重,佛教的聲譽需要我們來重振,僧人的信譽需要我們來挽回,“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新世紀的僧人,唯有內外兼修,重樹形象,才能不辜負自己的這身圓頂方袍,才堪作人天恭敬的僧寶。新世紀的佛教,唯有重拾戒律,再樹道風,才會又希望,才堪作迷途眾生的精神歸宿。印光大師曾有言: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讓我們遵循祖師大德的足跡,嚴持戒律、精進修持,做一個福慧雙修,悲智具足的出家人,做好能折服眾生,引導眾生的好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