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行論講記22[不放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全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甲二(論義)分三: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三、趨入之方法。

  丙三(趨入之方法)分五:一、戒律;二、安忍;三、精進;四、靜慮;五、智慧。

  丁一(戒律)分二:一、不放逸;二、正知正念。

  戊一(不放逸)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前面我們講了三品,都是讓菩提心未生當生。今天要講的內容是為菩提心已生不退,包括不放逸、正知正念、安忍三品。

  在前面,我們已經當著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們的面發誓:為了眾生要修持成佛,為了成佛要踐行六度,學修菩薩的一切學處。這就是我們立下的誓言,也就是我們發的願。盡管我們已經發了菩提心,但真正要獲得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在前面講過,只有積累資糧、淨除罪障,才能真正在相續中產生菩提心。若不通過積資淨障,不可能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這說明什麼?若要真正在相續中產生菩提心,也是要具有大善根、大福報的。罪業深重的人,不可能在相續中產生菩提心。所以,積累資糧、淨除罪障是受持菩提心的前行。

  我們現在已經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當著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們的面也已經發誓、發願了,已經投生到佛陀的種姓中了,從今以後要從事佛種姓的事業,絕不能讓這個種姓染污。這些都是當著十方諸佛菩薩的面說的,也是當著一切有情眾生的面說的。既然剛才已經說了:“絕不能讓這個種姓被染污。”自己就要明白佛種姓的事業是什麼。

  既然你已經立下了誓言,已經發願了,就要履行自己的承諾,要實際去做。什麼是不放逸?非常謹慎,不違背善業。若違背善業,就是造惡業;若是造惡業,就會讓尊貴的種姓染污。我們已經發誓“佛的種姓絕對不能被染污”,這就需要非常謹慎地用身口意三門來做善業,尤其是做暫時或究竟利他的事情。比如,我們現在精進修行,這也是究竟利他的行為,修行成佛了以後就要利益眾生;我們在精進修行的過程中做持戒、布施等,這也是直接利益眾生。就要這樣直接或間接地做利益眾生的事情。若是把身口意三門,乃至一切,都用來行持善法,做利他的事情,這才叫“從今以後從事佛種姓的事業;從今以後盡己所能地去做佛種姓的事業。”

  我們不能發空願,不能違背誓言。違背誓言的人就如同失去生命的人,就是一具屍體,根本起不到人的作用。若失去生命,就變成屍體了,快要喂狗、喂鳥,或者火化、下葬了。失去誓言的人就像那具失去生命的遺體,什麼意思?捨棄誓言的人就失去了人身的價值,失去了生命的真實意義,所以和那具遺體一樣。失去誓言的人絕對承辦不了大事,什麼也完成不了,什麼也做不了。總是動搖自己的決心,總是捨棄自己的誓言,這樣的人能做什麼呀?能承辦大事嗎?不可能。所以我們不能失去誓言,不能發空願。若是當著佛菩薩的面發空願,當著父母眾生的面發空願,那就是大妄語,欺騙的是佛菩薩,欺騙的是一切眾生,罪過非常嚴重。即使要說妄語,也不能說這種妄語啊!那怎麼辦?就要做到不放逸。不放逸是什麼?就是非常謹慎地去取捨善惡,也就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中,斷一切惡,行一切善。自己盡心盡力地去做,剛開始也許有很多做不到的地方,也難免有做錯的時候,但若是不放逸,立即就能發現,這樣就可以及時忏悔,及時恢復,及時清淨。所以不放逸是很重要的。

  寂天菩薩在《學集論》裡講:“何為不放逸?即不貪、不嗔、不癡而精進修持一切善法,內心防護一切有漏法。”此處所講的不放逸的定義可能有點難。以前講過,在不貪、不嗔、不愚癡的狀態下,所做的一切都是善,這是善惡的基本標准。在這個過程中,若是有時內心不防護,這個善法也許就會變成有漏之法,所以要非常謹慎,內心要防護一切有漏法,不能變成有漏法。為什麼?若你內心防護一切有漏法,你所行持的這些善法都是無漏法,無漏法才是真正解脫的因,才是真正成佛的因。各位,這點很重要啊!

  我們也是在晝夜不停、精進地修持善法,但是自己看看:你所行持的善法是有漏的善法,還是無漏的善法?自己內心有沒有防護一切有漏法?若是沒有這樣做,即使你也行持善法了,但統統都是有漏的,將來只能得到一些人天福報,只能得到一些暫時的安樂而已,和今生解脫、即身成佛沒有任何瓜葛。雖然你很精進,行持了很多善法,但若是要解脫、成佛,你就會大失所望了。也許你會想:“怎麼會大失所望?我不是行持了這麼多善法嗎?我晝夜不停地修善法,不可能大失所望吧。”但也許你所行持的善法和所積累的善根統統都是有漏的,都是屬於輪回的,只能得到人天的安樂,只能得到暫時的利益,和解脫無關,和成佛無關,因此你還是無法解脫,無法成佛啊!真的,大家看看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所行持的善法是有漏的,還是無漏的?若是無漏的,你就可以很安逸,沒有事;若是有漏的,你就不能這樣安逸了。

  你們現在都很安逸似的,覺得自己很精進、很了不起了,在那兒嗷嗷待哺,就等著解脫,就等著成佛了。真是可憐啊!看看吧,你離解脫還遠著呢,離成佛還遠著呢!現在我不是在講故事,也不是在講公案,講的是你,講的是我,講的是你和我!看看我們所行持的善法是有漏的,還是無漏的?為什麼不進行觀察呢?為什麼不想這些事呢?我們根本沒有想過這個事,根本就沒有經過觀察,就這樣盲目地學,盲目地修。

  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方便。在《三摩地王經》中說:“所說一切諸善法,根本即是不放逸。”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不放逸,若是你沒有做到不放逸,那一切善法的根就沒有了。若是沒有根,會怎樣?沒有樹根,哪來的樹枝?沒有樹根,哪來的樹葉?有樹根才會長出樹葉。同樣,只有做到了不放逸,才會有一切善法。若沒有了根,樹枝和樹葉很快就會枯死的。同樣,雖然你做了一些善法,表面上也很精進地修持善法,但若你沒有做到不放逸,你所行持的善法根本就不穩定,很快就會被嗔恨心、捨法罪等煩惱偷走、毀壞,根本存留不了。所以,不放逸是根本,這是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講的。若是沒有根本的話,哪來的善法啊!猶如若沒有牆,就沒有牆上的圖案一樣,若沒有不放逸,就不會有善根。

  剛才講的是不放逸的定義。我們還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什麼叫不放逸?有位國王命令一個人手裡端著滿滿的一缽油繞行王宮,告訴他:只要撒出一滴油,就會處以死刑。你們想想這個人會怎樣做?這個人一定會極其小心謹慎,生怕油撒出來,這種非常小心謹慎的態度就是不放逸。

  現在,我們在佛菩薩面前發誓、發願:要斷一切惡,要行一切善;要成佛,要利益眾生。若是違背了誓言,違背了自己所發的願,會是什麼後果?不只是要砍頭,是要墮落惡趣的,是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啊!為什麼不小心謹慎呢?剛才講的,一切時、一切處中,都要小心謹慎。這個是善,還是惡?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 這樣做對眾生有益,還是無益?這樣做與解脫有關,還是無關?這樣做是否會障礙解脫?是否會障礙成佛?這些都要謹慎取捨,這可不得了啊,弄不好就是欺騙一切諸佛菩薩,欺騙一切有情眾生,自己還要墮落惡趣,要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到那個時候,出脫無期啊!若是這樣,就會特別小心謹慎地取捨善惡,取捨戒律。若是能這樣地學修一切菩薩的學處,這就是不放逸。

  佛經裡有這樣一個公案:有一次佛和未生怨國王一起,捨利子和目鍵連兩位尊者也在佛身邊。未生怨王跟佛陀說了很多事情,過後問捨利子和目鍵連:“你們有沒有聽到我跟佛對話的內容?"捨利子跟目鍵連說:“沒有聽見”。未生怨王不相信,因為當時距離很近,他說話的聲音也很大。若是個正常人,不是聾子,完全可以聽到的。佛告訴他:“兩位尊者說得對,他們太專注了,因為不放逸嘛,所以沒有聽到,不相信你可以試一試。今天你給一個囚犯下命令,讓他端滿滿一缽油在街上繞行,你可以告訴他,若是撒出一滴就要處以死刑,就要砍頭。然後你可以在路邊安排很多唱歌跳舞的人,還讓人跟他說話。過後你再問一下他,就會明白的。”國王如是去做了,最後問囚犯:“路上有很多唱歌跳舞的人,你看見了沒有?”囚犯說:“什麼也沒看見。”又問:“路上有很多人跟你說這個,說那個的,你聽見了沒有?”囚犯說他什麼也沒聽見。

  我們現在在大殿裡聽聞佛法,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是不要說在外面唱歌跳舞,哪怕稍微有一點點動靜,我們就東張西望,這說明心一點都沒有專注。有些人說自己聽不明白、聽不懂,這是肯定的,因為心根本就沒專注。若是你專注谛聽,一定能聽懂,一定能明白真正的內容。我們為什麼聽不懂呢?為什麼聽了這麼多次還不明白呢?有的人覺得自己聽懂了,聽明白了,但是一問:“你聽懂了什麼?明白了什麼?”就說:“當時聽懂了,明白了,現在都忘了,想不起來了……”這說明你還是沒有聽懂,還是沒有明白。若是你真正聽懂了,明白了,專注了,用心了,能忘掉嗎?有的情景你就忘不掉,一生中都忘不掉,晚上做夢的時候都能想到,這叫專注。比如說你逛街,人山人海中出現一個令你過目不忘的人,你根本就忘不掉,做夢都能夢到,這叫專注。你若是真正用心聽,不僅能聽懂,而且不會忘掉。不用說唱歌跳舞,稍微有一點點動靜,都能聽到,都能看見,這就說明你還是沒有專注。自己看看,問題的真正原因在哪裡?還是在自己的身上,是自己不夠用心,不夠專注,沒有用心來聽,內心沒有專注。

  你們在外邊修法、忏悔磕頭的時候,覺得心裡很慚愧似的,但是身邊稍微有一點點動靜,就東看西看,哪有這樣忏悔的?哪有這樣磕頭的?若是你真正有忏悔心,若是真正在那兒忏悔,還能聽得見這些嗎?還能看得見這些嗎?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為什麼越學越差,為什麼越修越不精進?就是因為放逸。

  通過剛才的這些比喻及公案,大家應該明白什麼叫不放逸,什麼叫內心專注了吧?

  首先,大家要明白什麼叫不放逸,然後還要知道不放逸的重要性。一切善法的根本即是不放逸,不放逸很重要。現在我們已經受持菩提心了,就要做到不放逸,要修煉自己不放逸。

  己一、略說:

  佛子既如是,堅持菩提心,

  恆勤勿懈怠,莫違諸學處。

  “佛子既如是,堅持菩提心”:“佛子”指大乘行人。大乘行者通過加行、正行、後行的方式,堅定不移地受持菩提心。前行也就是加行,前面我們已經學修過前行,不容易做到啊;正行,也不容易做到;後行,也不容易做到。因此,受持菩提心不是隨隨便便的,要通過這些方式、方法受持菩提心。

  “恆勤勿懈怠,莫違諸學處”:大乘行人在相續中產生了菩提心以後,就應當毫不懈怠,努力做到恆時不違越菩薩學處。身口意放逸叫懈怠,身口意不放逸叫不懈怠;努力,盡心盡力,就是精進。言行舉止恆時、時時刻刻都不違越菩薩的學處,就是一個佛子(大乘行者)應當做的。

  己二(廣說)分三:一、謹慎修學所修;二、謹慎所依暇滿;三、謹慎所斷煩惱。

  庚一(謹慎修學所修)分三:一、不捨菩提心之合理性;二、捨棄菩提心之過患;三、教誡不捨菩提心。

  辛一、不捨菩提心之合理性:

  遇事不慎思,率爾未經意,

  縱已誓成辦,後宜思取捨。

  “遇事不慎思,率爾未經意”:今天決定要做一件事,但是沒有經過觀察,也沒有經過考慮,就決定去做了;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觀察得不夠仔細,雖然也考慮了,但是沒有經過慎重考慮,然後就決定去做了。

  “縱已誓成辦,後宜思取捨”:因為沒有通過仔細觀察,也沒有經過慎重考慮,雖然決定了,但是過後還可以再次進行觀察,再次進行考慮,重新取捨,也許去做,也許不去做,這也是合理的。

  諸佛及佛子,大慧所觀察,

  吾亦屢思擇,雲何捨誓戒?

  但是我們發菩提心、修菩提道、斷惡行善這件事,這是我們已經決定要做的。所謂“斷一切惡”,就是讓佛陀的種姓不被染污;所謂“行一切善”,就是盡力去做佛種姓的事業。這和前面那個不一樣。為什麼呢?這件事是已經仔細觀察過的,不是以分別心觀察的,而是以諸佛菩薩的智慧觀察的。佛經過無數劫,以智慧進行仔細的觀察,最後發現、知道了:利益眾生的唯一方法只有菩提心。這是非常究竟的方法,根本不用再觀察。若是再次以你自己的分別心去觀察,就是沒必要了,完全是徒勞無益的。

  我們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也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比如這次先讓大家了解學修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我們真正明白了菩提心的真實功德和利益,生起了信心,然後才受持了菩提心。這是經過慎重考慮的,絕不是盲目的,所以不用再考慮。這是自己最後的決定,心裡很明白,而且內心很堅定,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實踐,以身口意三門盡力去做,沒有別的選擇。

  前面依據《入行論釋•善說海》對這句偈頌進行了解釋。此外,也可以這樣理解:沒有經過觀察、考慮就決定的事情,尚且都要去做,那麼我們經過觀察、考慮而決定的事情,怎麼不去做呢?這樣解釋也是可以的。

  辛二(捨棄菩提心之過患)分三:一、異熟果墮惡趣;二、失毀利他行為;三、阻礙解脫。

  壬一(異熟果墮惡趣)分三:一、真實宣說;二、彼之合理性;三、遣除爭論。

  癸一、真實宣說:

  若誓利眾生,而不勤踐履,

  則為欺有情,來生何所似?

  “若誓利眾生,而不勤踐履”:我們在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們面前發誓、發願:“要救度一切眾生,行持一切善法”等等,之後三門所作所為卻不履行自己的諾言。

  “則為欺有情,來生何所似”:這顯然已經欺騙了眾生,如此一來,我最終的下場將會怎樣呢?可想而知,絕對擺脫不了惡趣。

  你這樣做,不是欺騙一個人,而是欺騙所有的眾生。你當著佛菩薩的面發誓:“不是用暫時的吃穿來利益他們,而是給予他們永恆的安樂、究竟的佛果。”卻不去履行自己的承諾,你說了這樣的大話,欺騙了所有的有情眾生。如果說欺騙一個人要墮落惡趣,那欺騙所有的眾生,又將會感受什麼樣的果報呢?一定會墮落惡趣,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再也不可能逃脫。

  癸二、彼之合理性: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經說墮餓鬼。

  如果某人心裡想要給眾生施捨一些食物等微不足道的平常物品,之後又出爾反爾,沒有進行布施,經中說這是投生餓鬼的因。

  心裡想要給某某眾生或部分眾生施捨一些吃喝用的物品,過後沒有去做,自己捨不得,這樣會墮入餓鬼道,成為餓鬼。《正法念處經》中雲:“僅稍思量而未布施,則投生餓鬼,若已經立誓而未布施,則墮入眾生地獄。”

  況請眾生赴,無上安樂宴,

  後反欺眾生,雲何生善趣?

  那麼,何況說誠心以無上佛果與暫時的安樂宴請一切有情,後來又欺騙所有的眾生,怎麼能轉生善趣呢?是不會轉生的,絕對是要墮落惡趣的,在三惡道裡面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你所發誓的對境是一切眾生,是要給他們永恆的安樂,若是你不去做,這個果報就是墮落在惡趣,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一點解脫的可能性或機會都沒有。

  癸三、遣除爭論:

  有人捨覺心,卻辦解脫果,

  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這是遣除爭議。

  前面講,若是不去履行諾言,捨棄菩提心,絕對是要墮落的,要在惡趣中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有人捨覺心,卻辦解脫果”:佛經裡有這樣的說法,以前也發生過這樣的情況,比如,捨利子剛開始發心入大乘,奉持菩薩行,惡魔索要他的右手,他砍斷自己的右手,用左手遞給惡魔,惡魔不滿意,認為用左手給他,是對他的不恭敬。捨利子想:“利益眾生也太難了,我的右手已經砍斷了,只能用左手遞給他,沒有別的辦法啊!”其實這個“惡魔”也是來考驗他的。捨利子覺得太難了,於是生起了厭煩心,而捨棄了發心,然後入了小乘道,最後成就了阿羅漢。

  《金色傳》裡講,一位尊者曾於四十劫中持菩薩行,後來出現違緣了,捨棄了菩提心,但成就了獨覺佛的果位,變成了緣覺。這位尊者捨棄了菩提心,但是也得到緣覺的果位了。

  也許有人會對此生起疑惑:捨利子等捨棄發心了,捨棄了菩提心,但是他們沒有墮落惡趣,還成就了阿羅漢或獨覺。這不是與前面所說的相違了嗎?

  “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眾生的業是不可思議的,細微的業果,除了遍知佛陀,誰也無法了知,特殊情況也不好說。一般情況下,若捨棄了菩提心,捨棄了自己的誓言,絕對要墮落的,絕對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的。有一般情況,也有特殊情況,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講的是一般情況,特殊情況就不好說了。比如,我們經常用兔角來形容不存在。一般情況下兔子的頭上是不長角的,但是也有例外,個別的兔子頭上也有長角的,但也不能因此說兔子頭上能長角。

  對此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一些論師說:他們捨棄了世俗菩提心,但是沒有捨棄勝義菩提心。意思是說,他們已經有無我智慧的境界了,所以不會墮落,甚至能獲得相應的果位。這樣解釋也是可以的。

  有者認為:雖然他們捨棄了菩提心,但是已經有出離心了,所以不會墮落惡趣,通過精進修行也能獲得果位。若是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沒有證悟無我的智慧的情況下,他們會墮落惡趣。這樣解釋也是可以的。

  此外,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捨利子等尊者及很多阿羅漢都不是普通的阿羅漢,都是佛化現的。捨利子之所以這樣示現,是為了給眾生表法,說明行持菩薩道不容易,若是你選擇了大乘佛道,任何時候都不能生起厭煩心,一定要堅持,最後才能勝利。這是為了引導大家、說明真理的,這裡有很多的密意,不會有矛盾,更不會有沖突。

  壬二、失毀利他行為;

  菩薩戒墮中,此罪最嚴重,

  因彼心若生,將損眾生利。

  “菩薩戒墮中,此罪最嚴重”:捨棄菩提心是菩薩戒,是墮罪中最為嚴重的罪過。

  “因彼心若生,將損眾生利”:因為若生起了捨棄菩提心、捨棄眾生的心,如此一來將損害眾生的利益。

  若行持大乘妙道,能利益很多眾生,尤其是成佛以後,就能轉法輪,能利益無數的眾生,能遣除眾生心靈上的無明黑暗,可以將眾生真正安置於永恆安樂的果位上,利益非常大。捨棄眾生的心就是捨棄菩提心。若捨棄眾生,捨棄菩提心了,就沒有辦法修持大乘妙道,這樣不會有成佛的那天,這涉及到一切眾生的利益,損害了一切眾生的利益,所以罪過非常大。

  雖僅一剎那,障礙此福德,

  因損有情利,惡趣報無邊。

  “雖僅一剎那,障礙此福德”:哪怕是一剎那中障礙發菩提心的福德。

  “因損有情利,惡趣報無邊”:因為損害的是眾生的利益,必將墮入惡趣,遭受無邊無際的痛苦。

  大家一定要注意!對其他眾生發起此菩提心的福德從中作梗,也會使菩薩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降低,導致對方不能利益眾生,因而障礙者的下場必然是無有盡頭的惡趣。

  毀一有情樂,自身且遭損,

  況毀盡空際,有情眾安樂。

  哪怕是毀壞一位眾生的安樂,自己也會遭受果報,遭受痛苦。何況毀壞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安樂,這樣自己要遭受的痛苦,將來的果報是非常嚴重的。

  佛在《寂滅定幻經》中講:“何者搶奪南瞻部洲一切眾生之財,斷一切眾生的生命。何者對菩薩甚至布施旁生一食團之善行作障,則罪過較前者嚴重無量倍,因為對獲得佛果之善業作障故。”殺害一切眾生生命,搶奪南瞻部洲一切眾生財富,這個罪過非常大,是吧?如果障礙他人行持菩提道,障礙他人作利他的事業,哪怕僅僅是障礙他布施給一個旁生一食團,這個罪過比前者罪過嚴重無量倍!

  真正發菩提心、具有菩提心的人去做布施等利益眾生的事情的時候,若是你去阻礙,去耽誤他的事情,罪過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他們是在種成佛的因,通過這種行為很快就會成佛,如果你阻礙他做這個事情,就是阻礙他成佛,所以罪過很嚴重。

  壬三、阻礙解脫:

  故雜墮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輪回故,登地久蹉跎。

  我們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有時候精進,有時候犯戒;犯戒過後又忏悔;忏悔過後又犯戒……這樣,墮罪和發菩提心兩種力量輪番交替,各自起作用,導致我們在輪回中時起時伏,如此必將拖延很久,才能獲得一地等果位。

  我們還是凡夫,有時候會做一些違背誓言的事情,通過忏悔也能忏掉。但是你不能想:“沒事,過後忏悔一下就行了。”不能這樣想。盡管通過忏悔能忏掉,但若是之後又犯戒,然後再忏悔,這樣得地或成佛的過程都會非常難。就像我們今天要爬樓梯,或者要到一個地方,剛邁一步,又退回來了,再邁一步,又退回來了,這樣進程慢啊,什麼時候才能走到地方啊?很難。雖然通過忏悔可以清淨,但是盡量不要犯,否則就會浪費光陰,浪費時間,登地就會久蹉跎。

  辛三、教誡不捨菩提心:

  故如所立誓,我當恭敬行,

  今後若不勉,定當趨下流。

  按照發心時所承諾的那樣,我務必要恭敬履行諾言,從今以後如果不勤奮努力,那麼必定徑趨直下,接連不斷從惡趣墮入惡趣。

  我們現在在善趣中,若是不抓住這個機會,不勤奮、努力學修,肯定會越來越往下流,轉生惡趣中,從惡趣中再轉生惡趣中。比如我們現在是人,但是會投生旁生,然後會投生餓鬼,然後會投生到地獄。所以,我們要抓住機會精進修行。讓自己向上走,投生善趣,然後解脫,最後成佛。

  饒益眾有情,無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

  如果有人想:佛陀會救護我們的,不至於變成這樣吧。

  往昔賜予一切眾生安樂之不可計數的佛陀都已趨入寂滅,然而我由於違越學處的罪過所致,未能成為過去佛度化的對境。

  往昔出現過很多佛,但是我們都沒有成為他們的所化對境,這是因為自己往昔違背了很多學處、造了惡業所導致的,不是佛不慈悲。

  對我們而言,雖然現在釋迦牟尼佛已經趨入寂滅,但是他的教法還沒有隱沒。我們還算幸運,遇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若是自己能精進修行,也有解脫的機會;若是不精進修行,就難了,佛也很難度化我們。

  若今依舊犯,如是將反復,

  惡趣中領受,病縛剖割苦。

  倘若仍舊一如既往,繼續違背學處,違背自己的誓言,不精進修行,那麼下場必將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惡趣裡感受痛苦;即便獲得善趣,獲得人身,也是遭受疾病纏身、受到束縛、砍剖身體等苦痛。

  現在有些人一出生就疾病纏身,癱瘓在床,生不如死等,這都是往昔自己所造惡業的果報。我們現在身體沒有明顯疾病,很得意是吧?怎麼沒有病呢?有很多,只是現在你還沒有感覺到。可以說,現在似乎沒有什麼疾病,也沒有太多的災難,這個時候好像什麼事都沒有似的。但是,一旦災難來臨,一旦業力現前,我們會怎麼樣?怎麼面對,怎麼處理?看看那些疾病纏身的人,看看那些天天在那兒感受束縛、剖割身體等痛苦的人;看看遭遇地震等災難,被埋在廢墟之下的人;還有那些遭遇戰爭的人……那些是什麼滋味啊?自己好好想想。這都是往昔自己造的業,今生今世才有這樣的果報,這都是捨棄菩提心的過失。

  大家好好想想,捨棄菩提心有多大的過失,將來有多大的果報!既然自己已經發願“要行持菩提道”,現在就應該履行承諾,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別無選擇。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殺害眾生來宴會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把他教壞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