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首楞嚴義疏注經 第十七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首楞嚴義疏注經 第十七卷

  長水沙門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二色界者。以此界中依正二報色法殊勝。從勝為名也。通名梵世者。梵是淨義。離欲染故。禅所生故。異散動故。此界總有一十八天。若俱捨雲。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即除無想也。依大眾部。與今經同。即加無想 文三。一總指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無有智慧 此總明修心之人須假禅定然後發慧。定慧均平方稱靜慮。若不爾者。不得名禅。意顯此四位中皆因禅慧。然於其中所伏惑習差降有異。故分諸天。下自辨釋。或可此文約世間人不修無漏禅定不發無漏正慧。遂感四禅果報不能出離。凡夫雖曰修禅。但是有漏六行事觀不離虛妄不名禅那。如下文雲。此三勝流雖非正修真三摩地。又雲。但能執身不行YIN欲等。又下結雲。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等 二列釋四。一初禅二。一釋三。一梵眾天

  但能執身不行YIN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專意在此。故雲但能執身等。想念俱無者。由行六行厭下欲界是苦粗障忻上色界是淨妙離。故得欲界惑伏。名愛染不生。由是命終即生色界。故雲無留欲界。此即粗苦不起淨相現前。即是淨定。味此而生。名為梵眾。即凡夫所修六行伏惑之所感也 二梵輔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已伏欲惑。故雲欲習既除。得上初禅定心顯現。故雲離欲心現。此結上也。於諸下正明此天。於定共戒愛樂隨順梵行成就防非不失。此則兼護律儀淨戒成德匡弼梵主。故名梵輔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鈌。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禅觀轉勝。受生細妙。故雲身心妙圓。復具戒德。故雲威儀不缺。此結前也。清淨下正明此天。於定戒中發慧明悟。斯則慧解過人。能為梵主統攝梵眾。准俱捨說。威德光明獨一而住。無尋准伺定力所感。下二天具有尋伺。又劫末後去劫成先來。外道不測。便執為常。又因起念見有天生。便執能生世間為一因主 二結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禅 已離欲界八苦。故雲所不能逼。但是六行伏惑。故雲非真三昧。凡真修禅者。不於三界現身意。縱得勝妙定相現前。了了自知而無取著。今此雖得清淨似三摩地。以不了故味著受生。然能離欲散心粗動。故雲諸漏不動。是故結雲。此三勝流總名初禅。俱捨雲。離生喜樂地離欲界雜惡生得輕安樂。然此初禅所得功德有五支林。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支。行相如天台法界次第中 二二禅二。一釋三。一少光天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王為梵主。故雲統攝。戒定慧具。故雲圓滿梵行。此結前也。澄心下正明此天定心轉勝。故雲澄心不動。定光明發。故雲寂湛生光。二禅已上。離覺觀故。無有語言。但以定心發光。以光勝劣分其位次。此天喜相初生。慧光尚劣。名少光天 二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從前少光。更發多光。光相轉增名光光相然。光相圓明映十方界。境隨光淨遍成琉璃。由定漸增。定光發照必無涯際。名無量光 三光音天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吸取任持無量淨光。以表言诠。名為教體。此光表诠離諸粗重。故雲發化清淨。隨機開示無不明了。故雲應用無盡。以二禅界地無前五識。但用光明以為表诠。以光為音。名光音天 二結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愁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禅 二禅三天又勝下位。故名勝流。以得極喜。故雲一切憂愁所不能逼。初禅雖得喜支。極喜未生。在身粗故。但得離苦。猶有憂喜相對。今此二禅。定水潤心慧光明泰。喜支調適憂愁不生。名為定生喜樂地也。粗漏已伏者。忻上厭下但名為伏。以不斷故不名無漏。然此一地具四支林。一內淨。二喜。三樂。四一心。行相如常 三三禅二。一釋三。一少淨天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初二句蹑上。披音下正明此天。謂披能诠之教體現所诠之妙理。成所行之妙行。由是三慧既發妙樂攸通。定慧過前支林轉勝也。言寂滅樂者。滅前喜相而生淨樂。以喜相粗動此異熟樂恬怕寂靜。故名寂滅。定相猶劣。故名為通。始得此樂未廣周遍。名為少淨。淨亦靜也。有處亦名少靜天故 二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淨空即靜樂也。定心轉勝。引發此樂令其無涯。樂既無涯。方是成就淨樂之義。此則名為徹意地樂。遍身輕安名無量淨 三遍淨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前雖徹意地樂。止在身心未名為遍。今則遍於依正。樂淨圓融。世界身心無處不遍。殊勝妙樂以成淨德。言勝托者即此淨樂。是彼行者所依勝處。證此樂故名之為歸 二結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修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禅 具大隨順者。一是隨順勝定二是離於憂喜。憂喜望樂俱為所厭。但是違境。故非隨順。今此妙樂世間第一。更無過者。方是隨順具足之義。安隱心中歡喜畢具者。意地異熟隨順自在。樂極於此。純一無雜。名為畢具。以此三禅名離喜妙樂地故。此地禅支具有五種。一捨。二念。三慧。四樂。五一心支 四四禅者。然此一地總報業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無想天但是廣果天中別報。凡夫境界上極於此。五不還者。自是聖人雜修靜慮。資廣果天故業令五品殊勝。只於廣果總報之身生彼五天。與凡夫不同。由是向下別為一段 文二。一四根本二。一釋四。初福生天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初五句結前生後。俱捨論說。第四禅離八災患。謂尋伺苦樂憂喜及出入息。又不為三災所動。名不動地。今雲不逼。即離下位苦也。苦因下釋不逼所以。尋伺憂喜等是苦之因。今既離之。故無逼迫。樂非常住者。別明樂支以對前苦。三禅雖得徹意地樂。然不常住。必須有壞。壞即成苦。此名壞苦。苦樂下正明此天。今第四禅苦樂俱捨。以一一地皆厭下苦粗障忻上淨妙離。棄下苦樂名粗重相滅。得上地定名淨福性生。以此禅定唯一捨受是福之體。既離下染。故名淨福 二福愛天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唯一捨受與定心圓融。捨諸一切苦樂等法。於捨心中仍生勝解。於此決定忍可印持。不為異緣之所引轉。故名勝解清淨。由勝解力。於此圓融勝定之中愛樂隨順。令此勝定得無留礙。住心自在。受用無窮。故雲得妙隨順窮未來際等。問此有漏禅壽命有限。何得窮未來際耶。答此約得定報壽長遠動經劫數。雲窮未來。非約報後所論也。又此善定雖是有漏。而能隨順妙修行者。依第四禅引發此定。熏無漏禅。修願智無诤邊際定也。下五那含亦依此定。起有漏無漏雜修靜慮。若凡夫得更不進修。即許壽命有限。若聖人修。即得盡未來際。通此兩向。凡聖同修也 三廣果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於福愛中。分二所向。一直往道。即至廣果。二迂僻道。即至無想。此標也。若於下釋。若從發心已來不帶異計。直修根本四禅四無量善。熏禅福德。離下地染。備歷四位。至此福愛更增勝定。廣福所感。得生勝處。名廣果天 四無想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 此正明也。若帶異計。六行伏惑。漸厭漸捨。至福愛天得捨圓融。捨心相續。遍窮捨道。捨心亦亡不計身心。故名俱滅。此計無想為涅槃也。以此捨心為方便入無想定也。初捨粗心入於微心復捨微心入微微心。從微微心常修不息。便入無想。此皆修因也。心慮下即無想報。命終果報生無想天。壽命五百大劫。想心不行。故名灰凝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此判成虛妄也。不了妄想體空。乃執生滅勞累。厭此生滅求不生滅。故雲以生滅為因。捨生趣不生。未是真不生。見第六識暫爾不行如冰夾魚。不知微細生滅。妄謂涅槃。非真涅槃也。故雲不能發明無生滅性。初半劫下卻釋彼報行相。准俱捨引婆沙釋彼生死位。多時有想。初生此天。經於半劫。始入無想異熟。名初半劫滅。欲無常時。從異熟出。經半劫有心。後始方死。名後半劫生。生滅中間一向無想。名無想天 二結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禅 此第四禅離八災患勝下地故。名不動地。然有劫數。壽盡須捨。故雲非真不動。俱捨雲。然彼器非常。情俱生滅故。凡夫修定味著受生。名有所得。定慧均平能捨苦樂。勝下諸天。名功用純熟 二五不還天三。初標示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九品習氣者。即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各九品也。種現俱無。名為滅盡。此是聖人斷。故名滅。非同凡夫暫伏名滅。習氣既無。苦樂雙泯。離下界系。故無卜居。然未進斷第四禅惑。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別立居處。以修禅時漏無漏雜。故此別居。俱捨論說。雜修靜慮五品不同。生五淨居。五品別者。謂下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行相如別 二釋相五。初無煩天

  阿難。苦樂兩滅。斗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苦樂心滅。敵對則亡。形待既無。故雲不交。不交則無煩也。初滅苦樂二形待心。雜修初品。稍離定障。名為無煩。煩即障也。然下天亦離苦樂不名無煩者。以凡夫人忻厭暫伏非是永斷。今約畢竟不生。故得此名也 二無熱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機弩牙也。括筈也。箭受弦處也。皆喻唯一捨心。縱任自在游諸等至。故雲獨行。不與違順二境相應。故雲研交無地。此天以中品雜修靜慮。慧用清虛。皆離定障。漸得清涼。名為無熱也 二善見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像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十方世界唯一捨心。照了微妙。圓遍澄寂。故雲妙見圓澄。塵像慧障也。沈垢定障也。雜修上品。無漏功著。定慧障亡。故能妙見。圓澄十方世界。名善見也 四善現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陶鑄镕煉也。范土曰陶。镕金曰鑄。圓澄之見既彰。定慧之功更著。故能镕煉自在顯現無盡。故雲善現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究竟鞠窮也。群幾者群有之幾微也。即去無入有。有理未形之謂也。今此一天。窮到色理未形之際。故雲究竟群幾。窮色性性者。性體也。推至色性之元體也。二句 意。前多此例。或前句窮緣色等識。後句窮所依大種。劑此一天即入空處。故雲入無邊際。以空又是大種之所依。故名色究竟。如馬勝問佛。四大性當於何位滅盡無余。佛雲空處近分。正在此天也 三結勝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梵雲阿那含。此雲不還。此天是彼聖所居故。亦名淨居。非同凡夫有漏住故。以定力殊勝依報亦勝。同在世間境界各別。舉例可知 三總結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純是禅定善想所感。無有情欲所對。故雲獨行無交。尚有色礙。故雲未盡形累 三無色界。此四無色無業果色。定多慧少。厭下色礙。想無邊空。次厭空處。乃至厭無所有。以非想非非想為究竟涅槃。有此四種分其位次。雖無業果色。然有定果色為識所依。此大乘說實有處所。若俱捨說。無色界無處。由生有四種。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續。余經說。有無色有情佛邊聽法淚下如雨者。此約大乘有定果說。前文亦說無色界天發願護咒也 文二。初列釋二。一正明感報二。初指回心不入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 此標也。有即是色。頂即究竟。色於此住名色邊際。二岐路者。一出三界路。即回心人所覆二入無色路。即定性人所履。若凡夫外道既不入此五天。即從廣果無想二天而入。不在此二所履之限。如下自知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此正明回心也。若於有頂禅中。故雲捨心。發無漏智。頓斷上界四地三十六品俱生煩惱。便證無學。仍又回心向大乘道。更不入於空識等處。以無上地惑故。然回心入大。有深有淺。但隨破惑有深淺耳。此類仍是樂慧那含。故得慧光圓通便出塵界 二辨入者類殊二。一別明四天四。初空處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初二句蹑前也。捨心有二。一有頂。二無想。若於有頂。用無漏道斷有頂惑。銷礙入空。此是樂定那含。即定性聲聞也。若於廣果無想。用有漏道伏惑入空。亦名捨心。即凡夫外道也。以此二天俱在捨心共一地故。覺身下正明此天。銷礙之言亦通前二。然行人厭患色法。如牢獄。心欲出離。即修觀智。破於色法。過於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種種相。入無邊空處。心與虛空相應。名為空處定 二識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初句結前空處。次句破空入識。銷礙之無亦亡。故雲無礙無滅。此即唯觀於識。以破於空也。其中下正釋。唯留賴耶全末那者。此七八二識更互相依。定性愚法全不知有。冥然自留也。半分微細者即第六識。今留一半緣識之分。不留緣色空分。故雲半分。以此第六色心俱緣。故留半也。行人入此定時。厭患虛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即捨虛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故名識處定 三無所有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逈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空處無色而存空。識處亡空而存識。皆名所有。今此空識俱亡。故雲空色既亡識心都滅。此二句先破三法也。十方下。正明行相。十方者諸法也。所緣色空識心等法一無所存。故雲寂然。所緣既寂能緣不行。故雲逈無攸往。以行人厭患於識三世之識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故捨緣識。轉心依無所有法。心與無所有法相應。名無所有處定。然今修大乘者多濫此定。但一切無著心無所寄都無一物即是大乘。如頑空無異。而不知。善能了達諸禅境界。斷伏歷然道品次第。如大圓鏡鑒於萬象不差不錯。方是大乘真修禅也 四非非想處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初二句指所依體。初句雙標。識性者標有細想也。不動者標無粗想也。次句轉釋不動義。前無所有處。猶用心窮研。令不緣識心與無所有法相應。今此一天。研窮心滅。伏令不動。故雲以滅窮研。於無下正釋行相。是依此識不動之處。故雲於無盡中。辨為非想。故雲發宣盡性。雖見盡而識在。故雲若盡非盡。雖見在而不起。故雲如存不存。由此義故名非想非非想也。此即第六識粗想不起。仍有細分及賴耶流注不息。故約此義以立其名。准俱捨雲。前三無色從如行得名。此有頂地約當體立稱也。行人入此定時。厭患無所有處想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即捨無所有處。緣念非有想非無想之法。心與此法相應。故雲非有想非無想也 二總辨二類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 滅色取空。非真空性。妄謂為盡。故雲不盡。以不能灰滅心智故。言此等者總指四天也

  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 即從色究竟天。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者。既不能發明智慧頓斷上惑成無學果回心向大。即以無漏聖道漸次厭捨。隨定感果。生此四天。受劫數報。方斷有頂地惑成阿羅漢。故名為鈍。言不回心者。且約對前利根者說。非畢竟不回。已如前說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若從無想。用有漏道忻上厭下。漸至非想。認此有漏作無為解。便謂涅槃。至此不進。以不廣聞聖教不辨諸禅漏與無漏修證行相。壽終隨業必入諸趣也。言從無想來者。應是廣果天來。與無想同地。對五聖天名為外道。是外道類。故雲從無想來。若實入無想。必定退墮更不進修。准經論釋。無想外道業盡必墮。無上生義故 二辨異王臣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游三摩提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四空天人容是業報。彼四天王即是權化。以入大乘首楞嚴定為欲游戲四禅四空諸禅三昧成佛事故。問前四禅王亦是權化。通凡夫耶。答四禅天王必兼凡聖。如前文說。五不還天四禅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此約一分凡夫所說。故知兼二也 二結示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身心滅盡者。色身必盡。其心若盡非盡。妄謂為盡。定性現前者。有定果色。若無此色。四心何依。故知有也 二總結虛妄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妄認所明。分別既生。從妄積妄。故雲不了等。當知。修禅觀人不達此門。或空處。或無所有處。或非非想處。動經六萬八萬大劫。身心寂滅報盡還墮。總名長壽天難。佛口親宣。那不明信。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 七修羅趣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冘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法華瑜伽亦說有四修羅。大同於此。諸說修羅。或天或鬼。皆不明了。此經分明。可為標准 三結妄因以誡離二。一結妄因四。初總結虛妄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 結指諸趣

  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花。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結成虛妄也。精研猶細尋也。妄想受生七趣果也。妄想隨業七趣因也。此妄因果皆是無明有為虛相。無實可得。若望圓明如虛空華。本無所有。何根緒而可得耶 二通示業因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 此示妄想受生也

  皆由隨順殺盜YIN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YIN 此示妄想隨業也

  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 結輪轉也。鬼倫天趣。略舉四惡三善之二也。有無相待互成傾奪。升而復墜。有輪無初 三顯正修行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YIN。雲何更隨殺盜YIN事 若發三昧。唯見一體三德秘藏。妙般若也。常法身也。寂解脫也。有無二無非生死也。無二亦滅非涅槃也。唯一中道實相之理。離實相外更無別法。故雲雲何更隨殺盜YIN事 四別示重結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殺盜YIN三隨人別造。名各各私。所造攸同。故雲同分。業苦相對必無參差。故雲定處。即所感處也。既稱為妄。雲何有因。故無尋究。此即結答前文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之問也 二勸除斷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要除三惑者此正勸也。前雲。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等。不盡下明不斷之失。修禅不持戒。是即魔羅業。以妄修於妄。真實可憐愍。汝妄下重指結答以示正邪也。前問雲。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今結答雲。汝妄自造非菩提咎。即以前句答後問。後句答前問也 大文第七。陳禅那現境者。此之境界。是修行人。由戒定慧漸修有力。內動煩惱。外動魔王。於觀行中五陰漸滅。從粗至細。滅一陰時。有十境界被境激發。或煩惱。或業種。或邪思。或天魔鬼神等。現諸異相禅中而發。行人若無多聞智慧。不能覺察。即便取著認非為是先雖修正。返入邪倫。佛哀此等無問而說。然諸經論。明坐禅次亦略說之。微細廣說無過此典。天台止觀。或引禅經說魔境界。亦出少分耳 文二。初如來無問自說三。一如來告語三。初結前生後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於師子床。攬七寶幾。回紫金山。再來憑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 此經家敘。佛答阿難七趣已竟。慶喜既默。眾又無辭。合住說法。故雲將罷法座。然禅發境界。非一切智孰能知之。若不與說。末代修行遇此難敵。故再憑幾顯悲深也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 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捨那微細魔事 真修行法。即前二決定義觀音觀門內戒外咒兼前正解。俱是修行入覺之方法也 二示迷顯失二。初認魔境

  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 修妙觀智滌內垢障。故雲洗心。由魔引起分別念著。故名非正。陰魔等者。常說四魔。謂煩惱魔生死因也。陰魔死魔生死果也。天魔生死緣也。今雲鬼神等即天魔屬。若涅槃雲。皆是先世犯初重禁乃至余篇而現者。此則業因種子被激而生也。是故行人先須明擇 二取少證

  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禅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哀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智論所說。此比丘者。不廣尋經論。師心修行。無廣聞慧。不識諸禅三界地位。但精勤不息。證得初禅謂是初果。乃至四禅離八災患。便謂已證阿羅漢果。阿羅漢者此雲無生。我已證得無生果。已離三界分段生死。所作已辦。更不進修。至無常時。四禅中陰見有生處。忽然起謗。我聞羅漢已得無生。今日雲何更有生處。若如是者。佛說羅漢並是虛妄。故知無有得涅槃者。由此起謗決定邪見。天中陰滅。墮阿鼻獄 三敕聽許說

  汝應谛聽。吾今為汝子細分別 可知 二阿難伫聞

  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如文 三正為分別三。初總明三。一通明真妄二。初顯生佛體同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一真妙體本無二相。前文雲。我與如來真妙淨心無二圓滿。斯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 二明迷妄成異二。一迷真妄起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此正敘也。無明妄想迷真常理遂成四惑。略舉其二。故雲癡愛發生。若具對者。先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即我癡。次於迷處見有所相。即我見。所相既現執而不捨。即我愛。恃此為體轉增粗顯。即是我慢。楞伽雲。七識生滅。如來藏不生滅。此二和合成阿梨耶。此即內識成也。故雲遍迷。故有下外器具也。則此下重指。非無漏者。反顯諸佛淨土即是鏡智所現。唯識雲。大圓鏡智能現能生身土智影。今此有漏。皆妄安立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此結指也。前文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下文雲。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安立。故雲況此世界在虛空耶 二悟真妄除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殒。雲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前文雲。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故知。眾生共業所感國土及空。一人返妄歸真始覺合本。其所感者隨妄消殒。前文雲。諸器世間應念化成無上知覺。然發真者。合覺之時。雖但見覺無妄可生。此無生妄。未發真者見是實有。其妄所感共變國土。為智所了。寧不振裂。由是諸佛成道。動諸世界。必不徒然 二別示降魔二。一致魔興二。初因悟動魔二。一正明

  汝輩修禅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泳-永+曶]。當處湛然 此顯悟也。飾亦修也。[泳-永+曶]合也。一法界心生佛同體。佛究竟證。菩薩羅漢亦已分證。今三昧者同彼所證。融合一體。妄處全覺。故雲當處湛然

  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 此動魔也

  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鹹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 此料揀也。魔與諸天皆修禅定。故得五通。凡夫煩惱一未曾伏。故雲昏暗。彼諸魔王。欲界之主。統此國土以為所居。總攝有情以為民眾。故得道者。必出魔界。共感國土必傾搖耳 二反顯

  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如文 二正為留難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魉妖精。於三昧時。佥來惱汝 佥皆也。余如文 二辨降伏二。初順明二。初引喻廣明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殒。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首楞嚴定實相智慧。如光如水如湯如主。風刀冰客孰能動焉。此以清淨道力。破彼昏濁魔心。如空無礙。物何能沮。或一念動如主心迷。客得其便即成破亂。終不成就 二結勸降伏

  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鹹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殒。如何敢留擾亂禅定 初二句勸依本修治智慧觀察也。則彼下顯魔不得便。一人發真。世界消殒。今入三昧寧不動魔。苟能深入禅定唯觀實相。魔界佛界一如無二。生死涅槃山河大地。皆即狂勞虛妄華相。故雲如何敢留擾亂禅定 二反顯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 殷勤啟悟令識魔惑。五陰所迷。魔得其便。故正理論雲。五蘊者。積聚藏隱諸不善因。譬如群賊藏隱山中時出人間劫奪財物。故知五陰魔所依處。若能觀破。魔自消歇 二引事例證

  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秖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墮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殊為眇劣者。殊異也。即異常之眇劣也。魔鬼相望。魔勝而鬼劣。今登伽是人。但有咒力。非具五通。若望於魔。即眇劣中又眇劣者。彼唯下釋眇劣相。據摩登伽。期心甚淺。但欲毀汝YIN之一戒。由汝無心。尚不成犯。此乃下顯魔勝。此此魔也。魔欲令汝三昧不成流浪輪轉法身慧命絕滅銷殒。如宰輔家犯國極法削沒其藉世無食祿。深可悲夫 二別顯五。一破色陰三。一盡未盡相二。初明區宇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 示入正定之方便也。此如前文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即此文雲消落諸念等。圓覺亦雲於一切時不起妄念也。分別不起。故雲念盡。離念精明者。即前文雲。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也。動靜下釋離念行相也。入流亡所。境不能隨。故雲動靜不移。由澄諸念。分別稍寂。故雲憶忘如一。起信即雲止一切境界相。今經即雲消落諸念。能所二緣。經論互舉耳

  當住此處入三摩提 依前方便入正定也。應當依此離念之處深入正受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正顯未盡色陰也。心入正定如明目人。未破色陰如大幽暗。精性妙淨定心顯也。心未發光慧未生也區宇寰區此。如王所統有諸國土。故雲區。區別也。皆一天所覆。故雲宇。宇猶覆也。今色陰二字。即同區宇。同一陰覆色等別故。舉此喻者。表在其中也 二明盡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 正明也。前已目明。今復暗破。故無幽黯。色既質礙。障隔不通。故成幽暗。今定慧發明。破其陰覆。洞然明顯。故雲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結益也。超劫濁者。以劫濁是色陰之體。最初一念能所才立。即是空見不分。名為劫濁。從無忽有。有即色也。今破色陰。是故超越。堅固妄想者。覺明堅執。質礙便成為色之體。故雲堅固。問色陰粗顯。觀中先破劫濁最細。何得卻超。答以起時無前後。故破時兼粗細。文不累書。故見生起有次第耳。又色陰屬現相。現相是本識。今色陰破即現相破。現相破即動本識。本識豈非劫濁。故得超也。信哉初心便有破無明分耳 二正明現境十。一身能出礙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於三昧中。精究研窮妙明元體。無色陰相。由斯研究。深觀此理。故得四大不相交織。須臾之際身能出障。猶行虛空。斯則心不主形。四大亡質。觀心無礙流溢前塵。功用暫然。非是聖證。苟知此是禅者功力。則無有失。故雲善境。若總撥為魔。則抑善功用。若言即聖。又未斷惑。故令善識而無取捨。下皆仿此 二體拾蛲蛔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蛲蛔腹中蟲也。觀心精明。內融身體。內之四大因觀而變。遂能體內拾出蛲蛔故無傷毀。此境現前。不生取捨即為善境。不爾受邪 三密義聞空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余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初至賓主者。明境發所由也。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脾為意。主腎為志。主心為精神。根身種子皆為第八所執受故。定心精究。內外唯空。遂令五內主神無所依附。流出於外迭互相依。故雲互為賓主。忽於下四句正明發相。此則先所修習聞慧種子。定力所激。禅中發生。遂寄神魂現於說法也。此名下結判邪正。離合即賓主也。或離心主而賓於肝等。余如文 四華台踞佛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花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初三句內由觀慧也。定心澄靜顯露皎明。內光既發。外相則變。十方下外現其相也。以先熏習名言善種。染影而來。故見十方如金種類皆佛。心念不動。斯須自滅。或起取著。正定難存。如修念佛三昧。此境現前與修多羅合者。名為親證。若修樹觀。設見佛形亦不為正。以心境不相應故。何況修真如三昧法界一相。有所取著。豈非魔耶。此名下結判邪正。靈悟所染者。靈善也。先所熏染圓頓覺慧。悟知眾生本來是佛。此之種子因定激發。故現其相也。余如文 五空呈寶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定功研妙。觀察逾深。制止既過。寶色分現。本為制止分別。今由過分異境卻生。與心相違。豈非魔事。不起取心。自然消歇。如前文雲。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 六物見暗中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合。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定中研究心光澄靜。由澄靜故。忽然發見。暗中見物物是實境。故不隨定出入有無。故雲亦不除滅心細密澄者。觀心微細密爾澄靜。精光既定暗境不隱。故夜見物。悟則無咎 七傷體無知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並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圓遍也。入觀達也。以此定心。遍了一切。己身他物無不虛寂。此即心融思寂執受不行。四大五塵忽然排並。既無能執。割截如空。念想一純暫得如是八遍觀諸界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恆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厭穢忻淨積想所凝。圓定功深感斯妙境耳 九他方夜睹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識心通靈因定功發。飛出隔見。遠近皆然。逼極之功。非因妙證 十師體變移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消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人曾有邪心種子。合外魔境相因而來。然此一章非善境界。純是魔娆。不同前文皆稱善種起心作證方始成魔 三結勸弘宣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此是於觀行中。色陰將盡未盡。用心差異。有此十境。若不識知皆認聖證。即為魔惑。故佛勸令開示後世也。問此不作五陰次第觀門。何得陰次第盡明其境耶。答觀雖總相五陰同觀。陰有粗細。粗者先盡。譬如浣衣粗垢先去。此陰既積妄所成。妄盡自然陰滅。從粗至細。理必然也

 

上一篇:首楞嚴義疏注經 第十八卷
下一篇:首楞嚴義疏注經 第十六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