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咒頌念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一(之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楞嚴經》輕松學 卷一(之二)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游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獨歸。 “只有阿難尊者,早先接受了其他齋主的別請,到很遠的地方單獨去應供,還沒有回來,所以不在今天應供的眾僧之列。由於沒有跟隨在導師佛陀身邊,也沒有與上座比丘或者長老同行,阿難尊者便獨自一人往回走。” {阿難}:翻譯為“慶喜”,佛陀的堂弟,白飯王之子,出生於佛陀成道當天,似乎是為慶祝而來的,因此得名。 {別請}:在佛陀時代,依照戒律,信眾請僧用齋有兩種方式:1、僧次請,也就是信眾向僧團提出請僧應供的要求,僧團則按照某個固定次序,依次派遣僧人前往應供,以示平等,這是通常的情形。2、別請,信眾直接提出請某某僧前往應供,只在特殊情況下允許,例如生病的時候,或者施衣時(布施袈裟的時候),等等。 {不遑(音:皇)}:不及,來不及。 {僧次}:佛陀時代,在僧團當中,通常以戒臘(受戒以後,夏安居的次數)高低為次序,不同於那些混亂無序的外道團體,這叫做僧次。因此,無論出行還是集會,佛教僧團都井然有序,非常有威儀。 {上座}:戒臘很高(例如二十年以上)的比丘,或者是證量很高的比丘,例如阿羅漢,稱為上座,具有領眾修行的資格,可以做阿阇黎。 {阿阇(音:舌)黎}:也寫做“阿阇梨”,意思是“親教師”,有五種:1、剃度阿阇黎,為弟子剃度並傳授沙彌十戒;2、教授阿阇黎,傳授比丘戒時,負責講解與教導;3、羯磨阿阇黎,傳授比丘戒時的戒和尚;4、依止阿阇黎,為弟子做修行的依止和依靠,時間有長有短;5、教經阿阇黎,為弟子講解或者傳授經論。 按照戒律,比丘受戒之後,五年以內,不可以離開自己的依止阿阇黎(依止師);十年以內,不可以單獨出行,必須跟隨上座才可以出門,以免道力不足而遭受魔障。當時,阿難尊者受戒已滿十年,戒臘已過十載,是可以單獨出行的,所以,才接受了別請。 從這個段落當中幾個名詞的介紹,可以看出,佛陀時代所制定的戒律是多麼地具體與細致,既公平,又嚴格。或許,只有像這樣依照規矩的公正管理,才會造就一個優秀的團體,乃至於一個優秀的民族吧。 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就在波斯匿王請佛應供的這一天,沒有齋主請阿難,於是,阿難尊者托著自己的缽,在路過的那片城區裡,順著住戶的次序,挨家挨戶乞食。他心中想著:佛陀規定弟子們,一天最多只許到七戶人家當中乞食,希望今天我能夠在這七戶人家當中得到齋飯,無論他們家干淨與否,也無論他們家是什麼種性或者高低貴賤,哪怕是最低賤的旃陀羅也沒關系。我將以平等的慈悲心,不分貴賤地去乞食,希望以這個善因緣,能夠回向一切眾生,都圓滿成就無量功德。” {應(音:硬)器}:梵文“缽多羅”,簡稱為“缽”,意思是“應量器”,形狀、大小和材質都要符合要求,其大小隨著個人飯量,在日中一食的情況下,剛好夠自己吃就可以。材質主要是瓦(陶瓷)和鐵(或者類似的金屬,不允許用銅,以區別於外道)。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檀越”意思是“施主”,由於布施而得福的人。阿難尊者希望從第一家,到第七家當中,有一家能夠布施齋飯,最終成為自己今天的檀越,否則,依照佛陀制定的規矩,他今天不可以再乞食,只好餓肚子了。 {剎利尊姓}:古印度社會有嚴格的種性制度,分為四種性:1、婆羅門(相傳是大梵天的後裔,掌管祭祀等等),2、剎帝利(就是王族,負責管理國家),3、吠捨(士農工商,百姓階層,從事社會生產),4、首陀羅(類似於奴隸階層,為高貴種性勞作,地位低下)。 其中,婆羅門和剎帝利是高貴種性,吠捨是普通百姓,而首陀羅則是社會底層的低賤種性。 {旃(音:沾)陀羅}:在四種性以外,最低賤的人群是父親為首陀羅,母親為婆羅門的後代(這種情況本來是不允許通婚的,顯然來自於“意外”,這方面,古印度人比較開放),他們被稱為“旃陀羅”,意思是賤種,這些人往往從事屠夫、劊子手和糞便清潔工之類的,被認為是“不淨”的工作。 阿難尊者乞食時的觀想內容,充分表達了出家人乞食為生的目的,並不是說僧人沒有能力養活自己,只是為了盡早契入無為聖果,把時間和精力都要用在修行上面,佛陀才命令僧團乞食為生,而不要從事世間的生產勞動。 這也並非佛陀的獨創,在古代印度,乃至於今天的印度,都有許多乞食並苦行的禅修者,雖然,佛陀曾經把他們叫做“外道”,那是說他們尚未覺悟正法的緣故。不過,在這個時代來說,能夠在物欲橫流的二十一世紀還乞食苦行的人,的確是太可寶貴了。 對於乞食的修行人,印度百姓奉若神明,非常尊敬。不過,在咱這個自诩為勤勞智慧的偉大民族看來,普遍認為討飯實在是懶漢行為,也實在有傷大雅,有礙觀瞻,所以,民眾不太接受,也就沒能夠實行開來。取而代之的是寺廟經濟,當然,這種方式也間接來自於古印度。人們游覽佛寺,禮拜瞻仰莊嚴的佛像,有時也會聽聽講經說法,然後,布施捐助一些錢財,以表示對佛教的恭敬和支持。 後來,在帝王不支持佛教的時候,寺院經濟一度極為困難,無法維持僧團的日常生活,於是,逐漸就有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門祖訓,許多寺院,僧人們都種田為生,白天勞動,晚上修行。其實,這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人,總是要先解決基本生存,然後才好修行呀。不光是居士,出家人也是如此。 如今,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佛教,又有所不同了。最發達的是旅游經濟,各個地方都紛紛開發和利用名山古寺的旅游資源,讓這些資源充分為地方經濟服務,美其名曰“帶動地方經濟,利益一方百姓”,等等。如何帶動呢?門票由相關部門來收取,分一點給寺院。於是,為了應對大量的游客和香客,僧人逐漸演變成了各個旅游道場的工作人員,每天忙於管理事務、接待貴賓和看守佛殿,至於說,修行?嘿嘿,對不起,沒空了。 那些不願意如此度日的,真想修行的僧人們,日子越來越艱難,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禅堂裡面有一些,佛學院裡面也有一些,其他,只好離開,要麼住山苦行,要麼自己折騰一個鄉下小廟,再要麼就天高任鳥飛,自生自滅去了。 最糟糕的是那些“經忏鬼子”們,絕大部分都是假和尚,沒有文化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穿上僧裝,混進了佛門,整天叮叮當當去給信眾們念經掙錢,卻完全不守戒律,吃喝嫖賭,樣樣都來。近些年,在社會大勢力的默許下,他們竟然也紛紛去受戒,據說,這樣收入會好些,身份也比較有保障些。然後呢,他們當中的出類拔萃者,善於活動關系的人,好多已經坐上了當家、住持,乃至於更為顯赫的位子,於是,一個個烏煙瘴氣的經忏道場應運而生。 無獨有偶,還有更多的經忏道場和小廟,是由當地的居士頭,被稱為“某某大師兄”,或者“某某老師”,領頭建造的。資金來源呢,他們先在當地化緣,初具規模以後,就開始承辦“佛事”,做法會掙錢。雇用一批假和尚,來給他們打工。掙了錢,表面上是建廟,暗地裡呢,多數都流入了他們小團體的腰包。在東南沿海各省,許多寺廟都是類似的性質,修行道場,越來越少了。而真正想要修行的僧人們,似乎總是難得容身之所,於是,在經歷了諸多磨難之後,嘿嘿,其中大部分都退心了,開始混日子,得過且過。 最後呢,那些出家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上,還在不懈地堅持修行和學習的僧人們,就比較罕見了,大約,只剩下兩類人,一類,特別能吃苦,苦行僧,道心堅固,他們容易獲得成就;還有一類,特別有本事,啥都會干,隨便在哪裡,養活自己綽綽有余,但絕不隨波逐流,就是常隨佛學,這些人可以宣揚佛法,自利利他。按照佛陀的授記,阿難尊者,以及許多聖者的應身,就在這些人當中,在末法時代住持佛陀教法,咱學到後面,學完《楞嚴經》,大家就會明白。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當時,阿難尊者已經知道,世尊曾經呵斥須菩提尊者(總是到富貴人家去乞食,尊者認為,富貴人家造業比較重,來世容易墮落,所以,尊者要為他們培植善根)和大迦葉尊者(總是到貧窮人家去乞食,尊者認為,貧窮人家往往不捨得布施,來世還會貧窮,所以,尊者要為他們培植善根),雖然已經是阿羅漢,卻用不平等的心去乞食。阿難尊者無比欽佩和敬仰如來,因為如來總是用慈悲平等的心,沒有任何局限地開導教化一切眾生,使他們解除對於佛法的所有懷疑和誹謗。” “於是,阿難尊者從所經過城區的城門,慢慢走了進去,儀表安詳,威嚴有素,完全符合乞食應齋的法度。” {诃(音:呵)}:是“呵”的通假字,大聲斥責,呵斥。 {大迦葉(音:攝)}:也叫“摩诃迦葉”,當時僧團裡面,姓“迦葉”的人有好幾位,以尊者為年長德高,故稱“大迦葉”,以便區分。 尊者的名字,叫做“飲光”,生下來就帶有淡淡的紫金色光明。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當中的頭陀第一,也是禅宗傳佛心印的第一代祖師。如今,尊者並未滅度,而是以肉身進入滅盡定,安住在雞足山,等待彌勒佛降生人間,親手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彌勒佛之後,大迦葉尊者將會騰身虛空,顯現十八種神變,以三昧真火自焚色身,碎為無數捨利。這是大阿羅漢入滅的經典方式。阿難尊者一百二十歲那年,也是這樣在恆河上空滅度的,並用神通力,把自己的捨利自然分為兩份,落在兩個國王面前,以免他們武力爭奪,顯示了聖者的大慈大悲。 {開闡(音:產)無遮}:開示闡述平等之法,沒有任何局限。“無遮”就是沒有局限的平等廣大之法。 {城隍(音:皇)}:古代城池的護城河。民間信仰當中,也指主管某座城的神靈。 {郭門}:就是城門。 阿難尊者不僅相貌英俊,而且威儀極好,心地非常清淨,所以,他才具有非凡的記憶力和多聞智慧。佛陀曾經多次贊歎他的功德,說阿難雖然常常與佛陀一同出入王公貴族之家,見到過許多貴族美女,可是,他從來都不會因此而產生YIN欲心。當然,這也是因為,阿難尊者早已經證得了初果向(須陀洹向,也就是初果須陀洹的初級階段)的緣故。所謂初果,依據《金剛經》所說,已入聖流,而終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的緣故。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YIN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YIN席。YIN躬撫摩,將毀戒體。 “當時,阿難尊者因為按次序乞食的緣故,經過並進入了摩登伽女的家中,沒想到,遭到了黃發外道大力咒術的迷幻。摩登伽女的母親用據說是大梵天所傳授的娑毗迦羅外道神咒,使英俊的阿難陷入了迷幻當中,被帶到了房間裡,阿難心裡雖清楚,身體卻不由自主。摩登伽女以YIN欲心,撫摸著阿難,眼看阿難即將毀壞他清淨的戒體。” {YIN室}:摩登伽女的家,因為她YIN欲心很重,請母親用娑毗迦羅神咒來迷惑阿難,試圖和阿難先發生關系,再成親,所以把她的家叫做YIN室。 {摩登伽(音:茄)女}:“摩登伽”的女兒。“摩登伽”翻譯為“下賤種”,是她母親的名字,其家族屬於當時社會最底層的旃陀羅族群。 她的名字叫做“缽吉谛”,翻譯為“真性”,意思是說,她雖然生在旃陀羅家中,出身低賤,但是,她的真性卻不曾失去。其實,人人都如此,雖然大家境遇各自不同,真性,又何嘗有差別呢。 {娑(音:梭)毗(音:皮)迦羅}:翻譯為“黃發”,是古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當中的一種。 {先梵天咒}:據說是大梵天傳授給其先祖的,一種極有威力的咒語。咒語為什麼會有威力呢?因為真正的咒語都有護法神,只要有人按照儀軌,如法供養神靈,並持咒,護法神就會前來護持他,滿他的心願。 如今的人類,自以為“人定勝天”,卻不知道,萬事成敗,本來就不是區區人類可以做主的。古希臘的神話當中,地上的人類在打仗,天上的天神也在打仗,最後,哪一方的天神厲害,哪一方就會獲勝。在人們所看不到的力量當中,最終決定一切的,是業力,也就是人們善惡的力量;而善惡業力的落實,則離不開天神。因此,當人類向善的時候,善神歡喜,世界就會逐漸變得越來越美好;而當人類作惡的時候,惡神厲害,世界就會逐漸變得越來越糟糕。 遺憾的是,現在是減劫,人類將會越來越貪婪,越來越凶惡,逐漸墮入深淵。所以,善良的人們,請務必獨善其身,潔身自好,千萬不要隨波逐流,業力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共的,今生,咱就算艱苦一些,也不要緊,也要堅持修行,升華自己的道德與情操,開拓自己的智慧,將來,咱自己的善業成就,咱就會超越這個五濁惡世,而轉生到美好的地方去修行。這不是自私,這是智者的抉擇。 {戒體}:因登壇受戒,經過如法秉白之後,所得到的一種無形質的功德身,稱為戒體,屬於色法當中的無表色。戒體由護戒神護持,一旦違犯根本戒,就會失去戒體。 既然阿難尊者已經證得初果須陀洹,已入聖流,通常情況下,不會再陷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了。可為什麼,竟然會被摩登伽女,以YIN欲心來撫摸,卻無力拒絕呢?這是因為,如後文所說,尊者“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只是聽聞佛法,實修不夠,道力還不充足,所以,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在聲聞乘來說,只有證得四果阿羅漢。才叫做“已全道力”。到那時,任何邪咒,任何魔境,都無法再擾亂尊者了。 阿難尊者已證初果,心地非常清淨,當時,據《摩登伽經》的記載,有一次,阿難尊者偶遇正在取水的摩登伽女,便向她乞水喝,摩登伽女說明自己是旃陀羅,怕不夠恭敬,阿難尊者並不嫌棄,說沙門心地平等。摩登伽女因此而喜愛上了阿難,無法忘懷,便懇求她的母親用咒術迷惑阿難,來和自己成親,否則,就不活了。 她母親被女兒逼得沒辦法,就設了壇場,反復念誦娑毗迦羅咒語。終於,阿難在受別請歸來的途中,就被咒力不知不覺間,攝到了摩登伽女家中,那是在離捨衛城不遠的地方。 如來知彼YIN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如來提前預知到阿難即將遭難,知道他將被咒術所迷惑。於是,用完齋飯以後,如來迅速地回到了祇桓精捨。國王和大臣們,以及國中的大德長者和居士們,大家一起跟隨著佛陀來到祇桓精捨,希望能夠聽聞妙法。” {旋歸}:立即歸來。 通常,佛陀或者比丘們,在受供之後,都要為齋主說法,而今天,佛陀卻迅速地返回了祇桓精捨,恰恰說明有特殊因緣,有特別的法將要宣講。所以,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大家都一路隨佛而來,等待聽聞妙法。 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這時,世尊從頭頂上,放射出無所畏懼的,猶如上百種珠寶所發出的燦爛光明。在這個光明當中,生出來一朵由上千片花瓣組成的寶蓮花,上面有一尊佛陀的化身,結著雙跏趺坐,宣說了一個神秘的咒語。佛陀命令文殊師利菩薩,持著這個咒語,立刻以神通力飛往摩登伽女家中,解救阿難。在這個咒語面前,娑毗迦羅惡咒失去了效力,於是,文殊菩薩把阿難和摩登伽女,一起帶回了祇桓精捨。” {百寶無畏光明}:如同上百種珠寶放在一起,所映射出的多彩而璀璨的光明,叫做“百寶光明”。佛陀的智慧光明,能夠降伏一切魔障與煩惱,無所畏懼,所以,也叫做“無畏光明”。這兩者合稱“百寶無畏光明”。 {千葉寶蓮}:有上千片花瓣的,眾寶所成的蓮花座。這也是表法,蓮花表清淨無染;一花千葉,表一心具足無量功德;眾寶所成,表尊貴無比;化身佛以如此的大寶蓮花為座,表示依法修行可以成就正覺。 {跏趺坐}:就是盤腿而坐,有單跏趺和雙跏趺,也就是單盤和雙盤。佛陀端坐說法,通常是雙盤。 跏趺坐有很多好處,特別利於靜心,利於減少妄想,也利於身心健康,疏通氣血,等等,為修行人所必學。 {宣說神咒}:化身佛所宣說的這個神咒,就是“楞嚴神咒”,也叫做“佛頂神咒”,全稱叫做“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到了《楞嚴經》第七卷,世尊應阿難的請求,將會重新為大家宣說此神咒,及其不可思議的功德。 {提獎}:“提”是帶領,“獎”是鼓勵,文殊菩薩一邊帶領阿難,一邊鼓勵勸慰摩登伽女,讓她一同去見佛陀。 據《摩登伽經》所說,摩登伽女的家,就在捨衛城外不遠,當摩登伽女來到了祇桓精捨,見到佛陀以後,便向佛陀請求讓阿難做自己的丈夫,佛陀依據習俗,讓她把父母請來,當面詢問。結果,摩登伽女的父母都同意把女兒許配給阿難,於是,佛陀就請她的父母返回,讓摩登伽女留下,要求摩登伽女先剃度出家,學阿難的樣子,摩登伽女高興地同意了。 可是,當摩登伽女成為比丘尼,佛陀為她說法以後,她立即就沒有了男女欲望,並很快證得阿羅漢果。便向世尊忏悔,自己以前因為沉醉於欲望,而擾亂了賢者阿難,造下了不善業。佛陀接受了她的忏悔,並贊歎她的證量,稱其為“真性”比丘尼,鼓勵她繼續修行,雖然已證無為聖果,也不要放逸。 (以上為全經的緣起,也叫做序分,下面是正宗分,正式宣講本經法義)
|
|
|
|
|
|
上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一(之三)
下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一(之一)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