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二)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阿難尊者再次雙手合掌,禮拜佛陀並恭敬地說道:如今我雖然聽了佛陀您以無遮大悲之心所開示的,關於性淨妙常的真實不虛之法語,但我心裡仍未通達什麼叫做‘六解一亡’,以及其中的解開根結之次第。”

  【無遮大悲】沒有局限,毫無保留的大悲心。

  【性淨妙常】六根之根性本來清淨,微妙常住。代指世尊前文的一系列開示,所謂“六湛圓明”,一旦根塵識心銷落,即可成就“無上知覺”,等等法義。

  【法句】即白話文常說的“法語”,講經說法之文字語言也。

  【六解一亡,舒結倫次】關於“六解一亡”,以及其中的解開根結之次第。“舒”就是解開,“倫”是條理與次序,“倫次”就是指先後次序。

  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但願您大慈大悲,再次憐憫法會大眾與將來眾生,以法音做布施,來繼續洗滌大家內心的煩惱塵垢。”

  【沈(音:沉)垢】沉垢,深沉之煩惱垢。其中,“沈”是“沉”的通假字。

  聽了阿難尊者的提問,世尊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再次運用生動的比喻,以“華巾”上面的“結”,來比喻“六根”,並演示打結的過程,以及解結的次第等等問題。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七寶幾,引手於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绾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

  “當時,如來在獅子座上面,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內裙,收斂袈裟,俯身扶著面前的七寶供桌,伸手到桌上面,取來夜摩天所供奉的華巾。”

  “在大眾面前,把華巾绾出了一個結,一邊給阿難看,一邊問:這叫什麼?”

  【涅槃僧】漢譯“裹衣”,指袈裟裡面的內裙。

  【僧伽梨】漢譯“雜碎服”,即“三衣”當中的“大衣”,九條至二十五條不等。其中最上品的二十五條衣,也俗稱為“祖衣”。

  【七寶幾】由“七寶”鑲嵌的供桌。“幾”通常指小桌或矮桌,此處則指世尊面前的供桌。

  【劫波羅天】指“夜摩天”,乃是欲界第三重天,位於須彌山上方很高的虛空當中,以雲為地,屬於“空居天”。

  【華巾】華貴的絲巾。

  【绾(音:碗)】掛、系、盤結。

  由於世尊面前的供桌,或者說茶幾之類,比較大,世尊才需要作出一系列動作,俯身伸手到遠處取來華巾,用來做演示與比喻。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

  “阿難尊者與大眾一同恭敬地回答佛陀:這叫做結。”

  於是如來绾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

  “接著,如來又在華巾上绾出了一個結,再問阿難:這叫什麼?”

  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

  “阿難尊者與大眾又恭敬地回答佛陀:這也叫做結。”

  如是倫次绾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

  “就這樣,如來依次把華巾绾成結,直到總共有了六個結。每次绾出一個結來,都會拿著結問阿難:這叫什麼?”

  “阿難尊者與大眾每次都回答佛陀:這叫做結。”

  世尊的寓意,大約是用“華巾”來比喻“性淨妙常”,用“六個結”來比喻“六根”,然後,再來引導阿難與大眾觀察,如何是“六解一亡”,並顯發其中的“舒結倫次”,即解結之次序。

  不過,任何比喻都有其局限性,在這裡,“六個結”是一個一個按次序绾出來的,但是,“六根”則不同,它們是隨著“無明”而同時形成的。這一點,大家需要留意,在“六根”之間,並不存在先後次序,而只存在功用的不同。

  有人問了:既然“六根”之間不存在先後次序,那阿難尊者為何還要問“舒結倫次”呢?

  答:雖然“六根”只是功用的不同,並不存在先後次序,但是,在修行人試圖解開“六根”之“根結”的時候,首先要找個下手處,於是便有了“舒結倫次”。

  就好比“華巾”上面的“六結”一樣,您要解開這“六結”,總要選其中一個下手,不可能同時解開六個結。而且,您完全可以不按照“六結”形成的次序來解,您可以任意選擇一個最方便的下手,以便順利解開“六結”。

  咱大家修行也是如此,雖然“六根”功用不同,但它們是平等的。雖然它們平等,在您修行去解開其“根結”的時候,首先要選擇其中最合適的來下手,以便順利解開“六根”之根結。

  哪一根最合適呢?世尊前後文已經多有開示,那就是要選擇出最圓通、最方便的那一根。

  ——以上道理明白了以後,下面的一系列經文就好理解了。

  下面,世尊便開始引導大家觀察:

  佛告阿難:我初绾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雲何汝曹復名為結?

  “佛陀告訴阿難:我最初绾華巾,打出第一個結的時候,你們把它叫做結。可是,這華巾本來只有一條,绾第一下叫做結;第二下和第三下,等等,你們為何還把它叫做結呢?”

  【汝曹】汝等,你等。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绾,得一結名;若百绾成,終名百結。

  “阿難恭敬地回答佛陀:世尊,這條寶貴的華巾乃是細麻線等編織而成。雖說它本來是一個整體,但是,按照我的想法,如來您绾一下,就有了一結之名;如果您绾一百下,最終將會叫做百結。”

  【緝(音:記)績】把細麻捻成線,搓麻線。在這個詞組當中,兩個字同音同義。

  何況此巾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雲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更何況,您只在這條華巾上面打出了六個結,既不曾打出七個結,也不曾停手於五個結。”

  “為何如來您只允許最初的叫做結,第二個、第三個,等等,就不可以叫做結了呢?”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绾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這條寶華巾,你知道它本來只是一條,當我绾了六次以後,就說它有了六個結。”

  “你仔細觀察就會明白,華巾的巾體本來是同體無別的,只因為結而有了彼此差異。”

  “巾體”比喻“性淨妙常”,“六結”比喻“六根”。在“性淨妙常”當中,本來不曾有任何彼此差別,只因為有了“六根”,便有了彼此,有了六種不同作用。乃至於,有了“根”與“塵”的對立,也有了“六塵”。

  既然“六結”比喻“六根”,那用什麼來比喻“六塵”呢?可以用“華巾”上面沒有打結的那些地方來比喻“六塵”,只是大約如此,不可較真。因為,細心的人會發現,當一條華巾上面打出了六個結以後,會把華巾分為七段,而不是六段。這仍是比喻的局限之處。

  當“六結”形成以後,按照它們被绾出的次序,自然就有了第一結、第二結……直到第六結,這是一個客觀存在,不容混淆。於是,本來同體無別的“華巾”,變成了“六結”分立。

  同理,當“六根”形成了以後,依據它們的功能,自然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不容混淆。於是,“性淨妙常”當中本來的圓融無礙之妙用,即全知全覺,變成了“六根”的六種知覺作用,無法互通互用了。

  對此,世尊繼續引導阿難觀察:

  於意雲何?初绾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你怎麼看呢?最初绾成的結,叫做第一結;以此類推,當第六結绾出來以後,假如我想把它命名為‘第一結\’,可以這樣嗎?”

  ——可以這樣嗎?

  答:在瘋狂的二十一世紀,還有啥不可以的呢!

  只是,如此顛倒倫次,猶如人世間顛倒倫理一樣,社會就沒有了規則,人心就沒有了條理,道德也就隨之徹底敗壞了。到頭來,人類自食苦果。

  因此,許多東西,不見得不可以,而是“不合適”。正因為“不合適”,所以說“不可以”。

  對此,阿難尊者依據常識回答世尊:

  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不可以,世尊。只要六結還存在,這第六結,終究不是第一結。縱然把我平生的智慧辯才都發揮出來,又怎麼能夠混淆‘六結\’的排名呢!”

  “六結”有其绾出的次序,一旦形成,就無法被顛倒。同理,“六根”有其不同功用,也有六種不同的對境,一旦形成,也無法被混淆,其差別可謂是歷歷分明。

  於是,世尊對於“六根”的形成,做出小結: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佛陀說道:是這樣的。‘六結\’各自順序不同,回頭觀察一下它們的起源,都由同一條華巾所绾成;但是,如果要破壞它們的次序,卻終究做不到。”

  “那麼,你們的‘六根\’也是如此,它們是在‘性淨妙常\’的畢竟同體當中,發生了‘知覺作用\’的畢竟差異。”

  【循顧】回頭觀察,反觀。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在“性淨妙常”的畢竟同體當中,發生了“知覺作用”的畢竟差異。

  “六根”一旦形成,“性淨妙常”的“畢竟同”就表現不出來了,而表現為“六根”當中“知覺作用”的“畢竟異”;同時,也伴隨著“六塵”境界的“畢竟異”。但是,即便如此,“畢竟同”也不曾被破壞過,它仍在那裡,默默於無形。

  ——什麼叫做“見道”?那就是以您的般若智慧,時時處處於紛繁蕪雜的“畢竟異”當中,覺悟到“畢竟同”,深知它非生非滅。

  有人問了:那到底什麼叫做“畢竟同”呢?

  答:見一切法空而不實,此平等無差別之性,名為“畢竟同”。它就是《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亦名“空性”,亦名“性淨妙常”,亦名“非生非滅”,亦名“如如”。

  正因為“畢竟同中,生畢竟異”,所以,一切塵世景象的“畢竟異”當中,到處都是“畢竟同”啊!要是沒有“畢竟同”之法體,何來這萬千世界無奇不有的“畢竟異”呢?請大家時常如此觀察,便可以慢慢體會到那“非生非滅”之法性,它乃是“畢竟同”而“畢竟無相”且“畢竟不死”也。

  前文,阿難尊者請問身心的“根結”之所在,以及如何“解結”,十方如來都回答為“六根”。那麼,只要解開“六根”,是否就到達了“一個”佛陀的境界呢?是否有那樣“一個”正等正覺之果位呢?

  對此,世尊繼續用比喻來引導大家觀察: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雲何得?

  “佛陀問阿難尊者:如果你一定不想讓這‘六結’存在,而想要讓它們恢復成為‘一條’華巾,又該怎樣實現呢?”

  其實,即便“六結”尚存,華巾也是“一條”,本是一體無別,只是被“錯認”為“六結”差別罷了。當“六結”都解開之後,“錯認”不復存在,“一條”華巾便整體顯現了。

  比喻說來:即便“六根”尚存,全法界之“性淨妙常”也是“一如”的,本是一體無別,只是被“錯認”為“六根”以及“六塵”差別罷了。當“六根”之根結都解開之後,“錯認”不復存在,“一如”之“性淨妙常”便整體顯現了,那就是菩薩的法身。

  全部解開“六根”之“根結”,名為菩薩“見性成佛”,其實也是“即身成佛”,“六根”之色身皆化成法身與報身也。在此之前,雖然“六根”尚在,卻能夠透過“六根”差別,而當下覺悟到“六根”、“六塵”與“六識”,無非是“性淨妙常”,不論“解”與“不解”,“六根”本如幻,其根性本自如如,即是法身;這叫做菩薩最初的“明心見性”,需要超越思維的“明見”,才算數,僅僅理解這個道理是不行的。

  對於世尊所問,“六結”恢復成為“一條”,該如何實現的問題,阿難尊者如此回答:

  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蜂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

  “阿難尊者回答說:這‘六結’如果還存在,就會有‘是’與‘非’蜂擁而起,在‘六結’當中自己發生。於是,此結非彼結,彼結非此結。”

  【是非】“是”與“不是”。

  在“性淨妙常”當中,本來沒有“是”和“不是”,一切概念都如同龜毛兔角,尚未發生。可是,一旦有了“六根”,那就不同了,分別隨之發生,概念隨之形成,執著也隨後蜂擁而起;煩惱呢,如江河之滔滔,無盡無窮矣。

  常有人問何為“開悟”,大體說來,您的心如果能夠脫開“是”與“不是”的執著,嗯,這個可以算作是“開悟”了。此人必然時常法喜充滿,心境寬廣而包容。

  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雲何成?

  “如來您今天倘若一下子把‘六結’都解開,‘結’如果不存在了,也就沒有了彼此差異。”

  “這樣的話,尚且不必把它叫做‘一巾’,所謂的‘六結\’又在哪裡呢?”

  當“六結”都解開了以後,“華巾”上面就沒有了彼此之分,於是,連所謂的“一巾”都不需要標立了。處處本來是“華巾”,說一說六,已成了癡人說夢。

  以“六結”比喻“六根”,同理可知。

  於是,世尊接著阿難尊者的觀察體會,來明示何為“六解一亡”之真義: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

  “佛陀說道:所謂的‘六解一亡’,也是如此。”

  “只因為你們無始以來,心性當中發生了癫狂迷亂,於是便有‘六根’之‘知見’從中虛妄發生;相應地,隨著‘六根\’之‘知見’不停地虛妄發生,便因為‘知見’疲勞而發生了‘六塵’。”

  理解這段經文,可以參照前文第四卷初,世尊對於富樓那尊者“雲何忽生山河大地”的解答,所謂“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相當於此處的“無始心性狂亂”。而“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相當於此處的“知見妄發”。其後的“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相當於此處的“發妄不息,勞見發塵”。

  比對《大乘起信論》,本段經文則相當於“無明不覺生三細”。其中,“無始心性狂亂”即“無明業相”;“知見妄發”即“能見相”;“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即“境界相”。

  總之,“六根”當中的“能覺”之知覺性,以及“所覺”之“六塵”,一同發生於“性淨妙常”當中,同屬虛妄,毫無真實可言。猶如“狂花”發生於“虛空”當中一樣,本是幻覺,並非實有。

  對此,世尊繼續說道: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就比如有人用眼睛瞪視虛空,時間一久,疲勞了以後,就會看到有星星點點的‘狂花’,在湛澈精明的覺性當中無緣無故紛亂而起。”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以及眾生之‘生死輪回’,還有諸佛之‘大涅槃’,統統都是‘性淨妙常’當中的狂亂疲勞所引發的顛倒‘狂花’之幻相。”

  因此呢,一旦到了“六根”之“根結”都解除之際,一切“知覺性”與“六塵”境界,都將回歸於“性淨妙常”,不再有任何彼此之分。

  到那時,屬於生死輪回的“六根”固然已經了不可得,屬於非死非生的“大涅槃”之佛果,又從何安立呢!故名“六解一亡”。換句話說,“六根”解除之後,“一真性”也同樣了不可得,“一法身”也同樣了不可得也。

  只是,雖然了不可得,“妙真如性”與“清淨法身”,等等,終究不會落入斷滅。它不是修出來的,也永遠不會滅亡。它就是法界之實際,非任何數量可及,亦非任何名相概念可及。

  當世尊開示了“六解一亡”的含義之後,阿難尊者前文的提問還剩一個問題,即如何是“舒結倫次”,也就是解結的次序。

  於是,阿難繼續請法:

 

上一篇:驚天因果,佛陀預言人類作惡導致霧霾
下一篇:沾光越沾越光,捨得越捨越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