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咒頌念
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九)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 “接著,月光童子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我憶念過去恆河沙數劫之前,有一位佛陀出世,名為水天佛,教導諸位菩薩,通過修習水觀,得入‘水天三昧\’而成道。” 【月光童子】又名“月光兒”,或“月光童男”,其父德護長者,在王捨城德高望重,原先信奉六師外道,曾經暗地裡挖好了火坑,想要害佛,月光童子向父親谏言,試圖阻止,但父親不聽。 佛陀到了以後,火坑卻忽然間變成了清涼水池,德護長者大驚失色,立即向佛陀忏悔自責,並發心皈依,佛陀為他開示,證得須陀洹果。月光童子則得到世尊授記,未來將會成佛。 【水天佛】“八十八佛”之“三十五佛”當中的一位佛陀,宿世因修習水觀而入道,又因“水天三昧”而成就正覺,故此得名。 此“水觀”如何修習呢?月光童子繼續說道: 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 “具體修法,就是觀察自己色身當中各部分的‘水大\’之性,相互之間不會沖突。” “最初從鼻涕和唾液開始觀察,一直到全身所有的津液、精液、血液,還有大小便,等等。其中的液體之流動潤澤,都屬於‘水大\’,它們在色身當中不停地運轉流通,看似各有差別,其‘水性\’卻是同體一如的。” “最後,還需要觀察此‘水大\’色身當中的同體一如之‘水性\’,與外部世界浮幢王剎當中各個香水海的‘水性\’,本來一體,平等無差別。” 【無奪】不會相互傾奪,沒有沖突。 【浮幢王剎】我們娑婆世界所處的這個極廣大世界,名為“華藏世界”,也叫做“蓮花胎藏世界”,其下方是虛空當中的巨大風輪,名為“殊勝威光藏風輪”,其實就是一團巨大的運轉能量。 在風輪上面,承載著最廣大的“香水海”,名為“普光摩尼香水海”,海中生有一朵無比巨大之蓮花,名為“種種光明惢香幢”,其中懸浮著十大佛剎,和無數香水海,每個香水海當中各自還有一座佛剎,每一座佛剎上下又有二十層獨立的佛剎,高高疊起,猶如幢幡一般,無比莊嚴與壯觀。 因此,這整個極廣大世界,其中的佛剎總名為“浮幢王剎”,都懸浮在各個“香水海”當中,高高疊起。 【香水海】風輪之上,承載著世界的大海,其水不同於人間的“鹹水海”,氣味清淨,名為“香水海”。 下面,月光童子繼續闡述自己當時的實修過程: 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禅。 “我在當時,按照水天佛的教導,初步成就了‘水觀\’,在初步的三昧當中,可以做到全身都隨著‘水觀三昧\’而顯現為清水,但是,還做不到水相消融,尚未到達‘無身\’。” “那時我是一名比丘,在室內禅修的時候,常常進入‘水觀三昧\’,色身消融,顯現為一室清水。 “二十五圓通”,都以三昧為基礎,不入正定,於佛法則難有證量。大家看月光童子當年,僅僅是“初成此觀”,才是初步的“三昧”,就有如此不可思議之現象。如下文所說,這“水觀”的初步成就,就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 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 “那時,我有一位年少弟子,偷偷地透過窗子觀察我的禅室,只看見清水充滿了室內,其它,什麼都看不見了。” “他由於年幼無知的緣故,好奇心起,便取來一片瓦礫,投在室內水中,竟然會激蕩清水發出聲響,弟子不明所以,左右顧盼之後,就離開了。” 【顧盼】左瞧右看,向四周張望。 古時候,佛制比丘接收年少弟子出家,只要其父母同意,本人願意,身心健全且大體懂事,會在曬糧食的時候幫助驅趕鳥類,能夠照顧自己,大約七、八歲以上的童子,就可以剃度,名為“驅烏沙彌”,“烏”泛指鳥類。 不過,如今時代,則應當順應法律,在年滿十八歲之後,方可為其剃度出家,以免世俗譏嫌。 當年月光童子這個弟子顯然正在年少,應當是他的侍者之類,估計師父交代過,在師父坐禅的時候,不可以來打擾。可是,小孩子都有好奇心,越是不讓來打擾,他越想看看是咋回事兒。 於是呢,一天,小沙彌趁著師父坐禅之時,特意前來偷看,沒想到,只看見滿室清水,師父不見了。看著像水,那到底是不是水呢?他便取來一片瓦礫,拉開窗子投了進去,竟然發出了瓦片擊水之聲響,還真是水。他四周看了看,沒找到師父,便無趣地走開了。 關於“水觀三昧”之成就,圓瑛法師在《楞嚴經講義》當中,列舉了一個真實事例,據記載: 後梁時期,漢州綿竹縣(今四川綿竹)就有一位“水觀和尚”,因成就了“水觀三昧”而得名。當時,有大批賊寇作亂,想要侵入綿竹縣,水觀和尚預知了此事,便進入“水觀三昧”,用觀想的力量,把整個綿竹縣都觀成了一片大水。 賊寇來到綿竹縣邊界,放眼望去,竟然是一片汪洋澤國,其它,什麼都看不到。於是作罷,轉頭離開了。綿竹縣全縣人民因此而免於一場刀兵之災。 “水觀三昧”之成就如此殊勝,簡直有些神奇了。更神奇的是,就在那看似汪洋澤國之中,全綿竹縣的人民生活照常,沒有絲毫影響,完全不曉得全縣已經被水觀和尚觀成了大水,並因此而化解了災難。後來,幸好由於賊寇自己的描述,此事才得以流傳。 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捨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雲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那次我出定以後,頓時覺得心痛,就如同捨利弗遭遇‘違害鬼\’和‘復害鬼\’的情形一樣。” “於是我便獨自思維:如今我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早已遠離了一般的病因與病痛。為何今天忽然發生了心痛呢,難道是果位退失了嗎?” 【捨利弗遭違害鬼】據圓瑛法師之講義,此典故大意如下:有一次,捨利弗尊者在耆阇崛山坐禅入定,有兩只大力鬼從虛空當中路過,一位名叫“違害”,另一位名叫“復害”。復害鬼對違害鬼說: “我想用拳頭打碎這個沙門的頭。” “不可以,千萬不要這麼想。”違害鬼勸阻說。 可是復害鬼不聽勸阻,看它真要動手,違害鬼獨自走開了。於是,復害鬼揮拳打中捨利弗尊者的腦袋。 出定之後,捨利弗尊者忽覺頭痛,不明所以,便前往問佛,說道: “世尊,我向來沒有病患,如今為何會頭痛呢?” “你入定的時候,有伽羅鬼用拳打你的頭。這個鬼力量很大,如果它去打須彌山,便可以把須彌山打成兩半。假如你沒有禅定的話,身體就會被它打得粉碎。這個鬼如今遭受業報,已經墮入阿鼻地獄了。”世尊回答。 復害鬼由於一時意氣用事,無緣無故,以惡心擊打聖者,本意是想打死捨利弗尊者,雖然沒得逞,但其業報極重,接近於“五逆罪”當中的“殺阿羅漢”,故此墮入阿鼻地獄。 倒是那位“違害鬼”,很值得大家學習,既有大力也有智慧,既能夠對於同伴的惡行予以勸阻,又懂得適可而止。估計它沒有同伴厲害,無法用武力勸阻,而只是語言提醒。在善意的提醒不奏效之時,它便明智地走開了,絕不同流合污。 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很願意像它一樣,給予身邊人的惡行及時提醒,若是提醒不奏效,嘿嘿,抱歉,俺就腳底抹油喽。 有人問:既然當時的月光童子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就應該具有六神通,可他為何竟然不知道弟子投瓦礫之事呢? 答:您有所不知,在很深的禅定當中,修行人的“五根”將不再攀緣“五塵”,也不再了知“五塵”。因為,其心境已經太微細了,完全超越了五塵境界。 記得在佛經裡面看到過,世尊也曾進入類似的禅定,那時,世尊靜坐在路旁,進入了一種禅定,然後,一隊車馬疾馳而來,飛奔而過,揚起的塵土落滿了世尊全身,世尊沒有任何反應。不久,天空電閃雷鳴,下起了暴雨,世尊仍然沒有任何反應。 直到天晴了,世尊才出定。旁邊有人(記不清是誰了)目睹了這個過程,他問世尊,是否知道剛才發生的一切,世尊說一無所知。又問世尊,是否在睡眠?世尊回答說,亦非睡眠。 這是一類比睡眠還要深得多的禅定,入定者完全不覺察五塵境界;甚至,也不去覺察別人的心念。亦如捨利弗尊者遭遇復害鬼擊打頭部一樣,尊者也不曾覺知,但那並不是心的斷滅,在定境當中,自然別有洞天。對此,大家了解一下就好,不必疑慮。即使是大聖者如佛陀,名為正遍知,具有廣大慈悲,也不會什麼都去“了知”,不必什麼情況都去關心。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 “正在這時,年少弟子匆忙地來到我面前,訴說了他見到滿室清水以及投瓦礫這件事。” “我便告訴他:你再見到滿室清水的時候,可以開門進來,到水裡面取走瓦礫。年少弟子表示依教奉行。隨後,當我再次入定,他果然又見到了滿室清水,那片瓦礫還在原處,很醒目,他便開門取了出來。” “我再次出定以後,身體就恢復了正常。” 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其後的生生世世,在修學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我又遇到了無數佛陀。一直到山海自在通王如來出世,我才得以消融身相,證得‘水觀三昧\’之水性與十方世界的一切香水海之水性,兩者相契合於真如性空,無二無別。” “如今我在如來您的座下,得‘月光童子\’之名,與諸位菩薩同會。” 【真空】真如性空。 月光童子當時初步成就“水觀三昧”,證得阿羅漢果,在聲聞乘已經斷盡生死輪回。但他並未進入涅槃,說明那時他就發起了菩提心,而成長為大乘菩薩。於是,他在生生世世當中行菩薩道,時常轉生在人間天上,一邊廣結眾生緣,一邊斷除微細煩惱習氣,繼續深入三昧。 終於,當山海自在通王如來出世之時,他成就了真正的“水天三昧”,證悟到自身水性與無邊世界香水海之水性無二無別,皆是真如性空,即“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樣的證悟,才叫做真正的“法身大士”,名為“菩薩摩诃薩”。 有人問:啊,那不才是初地菩薩嗎?這阿羅漢發了菩提心,行了數不清生生世世的菩薩道,到頭來,才混了個初地菩薩?不是說,阿羅漢在某些方面的證量,可以相當於八地菩薩嗎? 答:是“法身大士”,不一定僅僅是初地菩薩。如果依據天台宗別教,阿羅漢與初地菩薩確實有很大差距,至少,阿羅漢尚未證法身,而初地菩薩已證法身,因此,在智慧上差別極大。 至於說阿羅漢與八地菩薩在某些方面有類似的斷證功德,也確有此事,那主要表現在對於“無為”和“涅槃”的證悟,以及對於見思惑的徹底斷除,等等。相關法義很龐雜,請大家自行查閱與學習。 總之,阿羅漢尚未證得法身,而需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之後才可以成長為法身大士。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我的修證過程,以修習水觀,觀察色身內‘水性\’與外部世界香水海之‘水性\’平等一味,遍布流通而成就‘水性圓通\’,得證無生法忍,圓滿無上菩提最為第一。” 此乃“七大圓通”之第三“水大圓通”,也叫做“水性圓通”,亦名“水天三昧”。 接下來,第二十一位由琉璃光法王子自述圓通: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 “接著,琉璃光法王子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佛陀,恭敬地對佛說:我憶念過去恆河沙劫之前,有一尊佛出世,名為無量聲佛。” “此佛為菩薩們開示本覺妙明,及相應的修法,那就是,觀察這外部的廣大世界以及眾生自己的色身,都是由妄想緣氣的‘風大\’之力所運轉而發生。” 【琉璃光法王子】即《涅槃經》當中的琉璃光菩薩,此菩薩時常放出青色光明,好似琉璃的色澤一般,因此得名。其中,“琉璃光”梵文為“吠琉璃”,漢譯“青色寶”。 所謂的“風大”,到底是什麼呢? 答:“如來藏性”當中的“妄想緣氣”是也。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心念的動能”。一切眾生之清淨心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而一切心念的發動,則是“風大”運轉之力的源頭。“七大”亦復如是,都離不開眾生心念。 眾生心念一動,就有了“妄緣風力”,叫做無明“風大”,在它的運轉下,十方國土、三界六道等一切眾生之生死輪回,都隨之發生並顯現。 可是,如果大家能夠反過來,時常放下心念妄動,回歸於一心如如的話,虛妄的生死輪回之動轉,必將會冰消瓦解,而全體顯現為本覺妙明。這,就叫做“禅修”。 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 “當時,在無量聲佛的教導下,我便深入觀察外在世界與自己色身的‘動轉性\’,結果發現,無論是建立世界方位之‘動轉性\’,還是三世遷流變化之‘動轉性\’,或者是自己色身行住坐臥之‘動轉性\’,乃至於內心起心動念之‘動轉性\’,等等,這一切‘動轉性\’本沒有兩樣,同屬於‘風大\’,它們平等無差別。”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其實不僅僅生命,一切法的顯現都離不開運動,即“動轉性”,它周遍於法界,故名“風大”。所謂的“風”,就是“動轉”之義;所謂的“大”,乃是“遍布”之義。 在明心見性的菩薩看來,“風大”自有其殊勝含義,正如六祖大師雲:“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能生”就是眾生天然本具的“動轉性”,也就是勝義的“風大”。 此“風大”之“動轉性”天然本具,所以,它本沒有生、滅、去、來,當處即是如來藏性。同時,所有的“風大”動轉之作用都不真實,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隨業、隨緣之幻化顯現,不可執著為實有。 ——這是很奇妙的,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不停動轉之現象,無一真實,都屬於生滅法。可是,其內在的“動轉性”卻不曾生滅變化,它從來如如不動。 此即六祖大師“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之真義所在,大師是在告訴大家,如如自性運轉了萬事萬物,可它並不會隨著萬物而運轉,它常自如如。自性常自如如,故名“不動佛”。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 “我當時覺悟到,這普遍之動轉性,它來無影、去無蹤,本無實性。因此,由它所運轉而顯現的十方微塵國土,與無盡顛倒眾生,同樣沒有實性,同屬虛妄。” 【群動性】普遍之動轉性。 【十方微塵】“十方微塵世界”之省略。 所謂的“動轉性”,本是空性,沒有形質可得的緣故。既然“動轉性”本是空性,那由它所運轉出來的世界與眾生,豈不更是空性了麼?所以,琉璃光法王子才說“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 實際上,這些內容都來自於琉璃光法王子的禅修觀察。菩薩把自己的禅修經驗傳授給大家,大家呢,不可以聽聽就算了,而需要在靜坐當中真地去觀察才可以。 您真要如此一觀察,一旦看清了世界與眾生的本來面目,無非是虛妄現象,無非是那個本空的“動轉性”運轉出來的虛假躁動而已,有何意義呢。 所以,琉璃光法王子以他洞徹“動轉性”之禅觀智慧,再來觀察這大千世界,嘿嘿,就變成了如此無聊之鬧劇: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 “像這樣觀察,從廣闊的微塵數世界回到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再來看其中的所有眾生,像什麼呢,就好像一個容器當中裝入了上百只蚊蚋之類的小飛蟲,它們紛紛尖聲鳴叫著,在各自那狹隘的分寸空間裡,不停地鼓動與狂鬧。” 【啾啾(音:糾糾)】象聲詞,動物的鳴叫聲,尤其是尖細淒切的叫聲。 這段經文太生動了,把眾生毫無意義的躁動與折騰,比喻為容器內的蚊蟲亂鳴,何其形象啊。 不過,琉璃光法王子並不是在看熱鬧,也不是在諷喻眾生的狹隘無知。他是在深入觀察眾生狂躁之根源,看看那個背後推手到底是誰。是誰呢?就是虛妄的“動轉性”,無處不在的“風大”之“動轉性”。 可是,此“動轉性”無形無相,本空而非生非滅,它何曾隨著眾生而“鼓發狂鬧”呢!任憑一切眾生如何鼓噪,此“動轉性”本自如如,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於是,琉璃光法王子得以開悟如來藏性,並以三昧力證得無生法忍: 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 “在遇到無量聲佛之後不久,通過這樣的禅觀,我證得了無生法忍。當時,心地豁然開朗,見到自己成為東方不動佛國阿閦如來座下之法王子。能夠隨時前往十方世界承事供養十方佛,身心當中自然發出青色光明,洞徹一切而無有障礙。” 琉璃光法王子所修禅觀,乃是觀察“風大”之“動轉性”。觀來觀去,卻證悟了如如不動之法身,在不動佛國成為阿閦如來的上首弟子,佛法奇妙若斯。 也好比大家觀無常,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等,真要是禅觀深入的話,必得三昧;於三昧當中不可沉溺於禅境,機緣熟了以後一轉頭,哦,便會覺悟萬法無常當中,原有常樂我淨之如如真常啊。 此“如如真常”,即“菩提心”,乃天然本具之“妙覺性”是也。找到它之後,再繼續深入禅觀,於甚深三昧當中,必將會妙契諸佛,成就正覺。 因此,對於自己的禅修,琉璃光法王子如此小結: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佛陀您詢問哪個法門最圓通,據我的修證過程,以觀察‘風大\’之動轉力本無來處,而開悟本覺妙明之菩提心;再繼續深入禅觀,於三昧當中,得“風大圓通”,契合於十方諸佛所傳之‘一乘妙心\’,最為第一。” 【一妙心】一乘妙心。 所謂“一乘”,即是一佛乘,如《法華經》所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此一乘法,不離此心,即是此心,故名“一乘妙心”。 此乃“七大圓通”之第四“風大圓通”,也叫做“動轉性圓通”。 接下來,第二十二位由虛空藏菩薩自述圓通:
|
|
|
|
|
|
上一篇:超然法師:《楞嚴經》輕松學 卷五(之十)
下一篇:善男子征婚,77年生人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