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念佛求往生的多,而往生的少呢?”——問題的關鍵在於專還是雜
淨宗法師
善導大師說,在淨土門裡,按照這五種正行來做,這樣修行就對了,這條路就走正了;如果不是這樣,就雜了,就偏了。
(一)《觀經疏》正雜二行判
1.五種正行
(1)讀誦正行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所謂“正”“雜”,都是就往生極樂世界這個目標來說的。專讀誦這三部經,叫作“讀誦正行”;讀這三部經以外的,叫作“讀誦雜行”。因為淨土三經與其他宗派經典相比,目標不同,方法不同,修行路徑不同,得到的利益不同,攝受的根機不同,所以不要將其他經典夾雜進來。
(2)觀察正行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一心觀察、想象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叫作“觀察正行”;如果觀想其他諸佛淨土,叫作“觀察雜行”。這也是就往生極樂世界這一目標而言的。如果修藥師法門,求生藥師佛淨土,則觀察藥師佛淨土就是正行。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專以彌陀淨土為觀察對象,這就是觀察正行;其他的,比如天台宗的止觀,華嚴宗的法界觀,唯識宗的唯識觀,回向這些求生極樂,都屬於觀察雜行。
我們只觀極樂對境。
(3)禮拜正行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叫作“禮拜正行”;禮拜其他佛菩薩等,叫作“禮拜雜行”。
不過這個地方一定要正確理解,我們作為佛弟子,普禮一切佛菩薩。“禮”有兩種:一個叫作“歸命禮”,或者叫“往生禮”;一個叫作“感恩禮”。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裡有說明:為報恩故,本師禮之一拜,十方諸佛禮之一拜,十方三寶禮之一拜等等;然後說到禮拜阿彌陀佛,叫歸命禮拜。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要專禮專拜阿彌陀佛;可是十方諸佛菩薩對我們都有教化調伏的恩德,我們為了感恩而禮拜,都是應該的。二者是有區別的。
我們居士的家庭佛堂,修淨土法門就專供專拜阿彌陀佛,這就是正行不雜。我曾經見過一位居士的佛堂,太擁擠了!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佛菩薩像,立體的塑像,銅的、木頭的,有五十幾尊,各不一樣;大大小小的畫像,加上卡片,恐怕有一百多種,簡直是佛像大全。我問他到底修什麼法門,他自己都不知道。
我們的對境一定要簡單,因為我們是凡夫,對境太復雜,心就會散亂。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專拜專禮,心容易純熟。
當然,我們到不是專修淨土法門的道場,不能雙手一背:“我是專拜阿彌陀佛的,釋迦牟尼佛我不拜。”這樣沒有道理。
自己的道場,自己的家庭佛堂,就專禮阿彌陀佛。
(4)稱名正行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叫作“稱名正行”;稱念其他佛菩薩名號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叫作“稱名雜行”。
弘願寺就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觀世音菩薩聖誕那一天,如果我要講話,就會帶大家念十聲觀世音菩薩,接下來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不會有意見,因為他也念南無阿彌陀佛。地藏王菩薩聖誕那一天也是一樣,念十聲地藏王菩薩,接著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菩薩聖誕那一天,我們有時候會講解,比如地藏菩薩的恩德,他代表的意義;觀世音菩薩跟阿彌陀佛的關系,會有一些法上的開示,接下來還是專門念佛。
(5)贊歎供養正行
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
如果贊歎供養,還是專贊歎供養阿彌陀佛。
這是“讀觀禮稱贊”五種正行,此外都屬雜行。弘願寺是專修淨土的道場,所有儀軌都圍繞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絕對沒有摻雜。
當然,各個道場定位不一樣。
2.正定業和助業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這五種正行又分為兩種:正定業和助業。
(1)正定業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這段話真是字字閃金光!“正定之業”就是“平生業成”,是百分之百確定往生淨土的行業,沒有任何不確定性。
佛教有所謂“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正定聚”是必定成佛的根機;“不定聚”是進步則成佛,退步則不能成佛;“邪定聚”是決定不能成佛。這叫“三定聚”。
淨土法門中,也有“正定業”“不定業”和“邪定業”。“正定業”是百分之百往生之業,就是念佛;“不定業”是種種雜行回向,或許往生,或許不往生;“邪定業”是世間造作,絕對不能往生。也有這“三定業”。
這裡講“正定之業”:“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一心專念”就是“一心不亂”的意思。“專”,不要雜亂,不要動亂,這就是“一心不亂”。
“行住坐臥”,走路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有的蓮友就非常好,上菜市場一手提著菜籃子,一手拿著念珠,“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很莊嚴,這是“行”。“住”就是站立。“坐”就是坐著。“臥”就是躺在床上,睡覺前,或者生病等等,也可以口稱佛號、心中默念。
“行住坐臥”代表四大威儀,也代表一切因緣場合,也代表定和散。比如定,打坐就比較方便;走路、搭車總是不容易定,這都可以念佛。
在任何威儀當中,在任何時節因緣下,“不問時節久近”,不論修行時間長還是修行時間短,不論修行三年、三十年,還是三個月、三天,都不論。
“念念不捨”,從現在開始,專念阿彌陀佛,不再改變,不念則已,起念就念阿彌陀佛。當然,不是叫我們不睡覺,也不是說不能忘記。比如我們是做財務的,肯定要專心數錢,數完錢再來念佛。上班記賬、做事,做完了再來念。把我們工作上的事專心做完之後,只要想到往生,我們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行持上的“念念不捨”。
從心態上來講,心心念念歸命阿彌陀佛,一信永信,一願永願,永不改變,念念不捨。白天晚上、今天明天、今年明年,永遠不捨離阿彌陀佛,這也叫“念念不捨”。雖然沒有想起來,但是信願潛伏在心中,不代表忘記了,更不代表放棄了。一旦歸命,就永遠歸命。所以,這個歸命的心、信順的心、願生的心,念念不捨。這是安心上的“念念不捨”。這個我們都做得到。
起行上的“念念不捨”是大方向,是總的趨勢和自我激勵。
這樣的話,我們就百分之百往生。為什麼?
“順彼佛願故”,因為順了阿彌陀佛的本願。
有人說“我沒有達到清淨心啊,我沒有達到一心不亂,沒有達到功夫成片……”,沒關系,只要念佛、願生,都是正定之業。誰決定的?是阿彌陀佛的誓願決定的,“順彼佛願故”。
(2)助業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禮拜、讀誦、觀察、贊歎供養阿彌陀佛,這一切是為了幫助我們進入正定之業,所以叫“助業”。並不是說稱名往生不定,需要這些來幫助,不是的。既然叫正定之業,哪有不定的呢?但是我們可以調劑。另外,有的人如果不通過讀誦、聽聞,就不能專修念佛,那就需要讀誦、觀察,發起他的好樂、向往之心,所以通過助行來輔助。當然,助業也可以更廣泛,有的人持戒、出家、發菩提心,這也是助業,是助業裡的“異類助業”,也可稱為“雜行”。
3.正雜二行判
接下來大師說: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除了這五種正行(正助二業)之外,其他所有一切善法,一切佛門的修行,以淨土法門來說,“悉名雜行”,都叫作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如果我們修這五種正行,就和阿彌陀佛的關系常親,常近,不間斷。
如果我們在這五種正行之外修雜行,心就間斷了,有時候就不在阿彌陀佛的對境上,不在阿彌陀佛的經典上,不在阿彌陀佛的名號上,就有其他的法門、其他的修持間斷了我們。
有人說“吃飯不也間斷了嗎?”那是不同的概念,吃飯是我們凡俗的生活,是根機,並不代表法門。機沒有什麼間斷,是不同的法讓修持的方向有所不同。
不一樣怎麼辦?
“回向得生”,回轉過來,也可以往生。以此功德回向求生也可以,總之不夠圓滿。
“眾名疏雜之行”,“疏”是疏遠,“雜”是摻雜。不夠純粹,不夠親切,不夠專精。
這是五種正行文。
(二)《往生禮贊》專雜得失文
善導大師接著在《往生禮贊》“專雜得失文”裡說: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這段文也非常重要。善導大師說,如果專修念佛的人,十個,十個往生;百個,百個往生。雜行雜修的人,一百個裡面稀有難得一兩個往生,一千個裡面難得稀有三五個往生。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就是念念不捨。
“畢命為期者”,一輩子專念,不離開阿彌陀佛念別的。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什麼叫正念?這就叫正念。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隨順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如果你捨掉專修,雜行雜修,這裡列了十三點的損失,在《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裡有詳細說明。
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善導大師說,他這一輩子親自所見到、所聽到的出家人、在家人,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不一樣,行持就不一樣。有什麼不一樣呢?有的專,有的雜。效果呢?
“但使專意作者”,只要是專修念佛的,善導大師所見到的,百個,百個往生;十個,十個往生。
“修雜不至心者”,雜行雜修不真誠的,一千個裡面沒有一個往生的。
現在大家悲歎說:“怎麼念佛求往生的多,怎麼往生的少呢?”關鍵的問題出在哪裡?就在於專還是雜。像弘願寺專修專弘念佛法門,學這個法門的蓮友捷報頻傳,都往生。專修念佛,從經教、事證都毫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