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一卷 第一章 故事背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卷 第一章 故事背景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捨。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捨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谘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實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在喬答摩悉達多捨棄王子的權勢和享受,自剃須發出家修行成佛,號釋迦牟尼之後,基本上都和大多數當時出家的其他類型的修行人一樣,到處行走,隨緣講法,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並沒有一固定的居所和經堂。

  但是後來追隨他學習的弟子越來越多,整天那麼一大群人浩浩蕩蕩地四處游蕩乞食,就顯得不方便了。恰好,有一個商人須達多(又名給孤獨),非常仰慕佛的證悟和操守,當他親眼看到這麼一大群修行人的現況之後,就發願要給佛以及這些弟子們一個相對固定的住所,以便讓大眾更好地聽佛講法。

  須達多經過四處的打探和勘查,終於發現波斯匿王所在的室羅筏城(又名捨衛城)有一處非常好的園林,就打算購買。可是誰知道這個園林是波斯匿王王子祗陀的,這個王子要求須達多用黃金鋪地,用這麼多的黃金作為購買園林的價格,王子以為在這樣的看似非常苛刻的條件下,是不會有人出手購買的。可是這個須達多可是鐵了心了,他還真的拉來了許多的黃金來鋪地,這下子讓王子也非常驚訝和好奇。

  當王子了解到原來須達多花這麼大的代價購買這個園林,並不是自己享樂使用,而是打算供養給釋迦牟尼佛,以便佛和弟子們能夠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講經和修行的地方,一下子震驚了。當下決定連同園中的花草樹木作為自己的供養,一起配合須達多對佛進行供養,並且還重修了園林的圍牆和大門,須達多則在園林中修建了精捨。

  從此之後,佛陀和隨行弟子們就常常以這個祗桓精捨(又名祗樹給孤獨園、祗園)為基地,進行著弘法利生的事業。

  日常伴隨佛陀左右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大比丘,這裡面包括佛最初成佛後所度的橋陳如等五人、接著度化的三迦葉兄弟連同徒眾一千人、接著度化的捨利弗、目犍連連同徒眾各一百人。這些人出家苦修外道,一直都沒有什麼成果,但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給他們一講法,他們當下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位。為了報答佛度化的恩德,他們就一直跟隨在佛的身邊,協助佛進行度化眾生的工作。所以大家可以經常在經典中見到“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樣的說法。

  他們這些人,都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大成就者,都已經屬於沒有世間諸漏之人。所謂的無漏,也就是沒有煩惱的意思。為什麼把煩惱稱作是漏呢?因為我們所有的煩惱,全部來源於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時時刻刻都被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根門所影響,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因為這些根門而關注在外面,被色聲香味觸法所左右,讓我們歡喜,令我們憂愁,這些都是煩惱,可是我們卻從來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就好像我們身心全部都是精華,只是在我們並不知道的情況下,隨時隨地從這些根門漏洞不停地漏失一樣。因此,要想沒有煩惱,要想徹底擁有自家的精華珍寶,不要有絲毫的漏失,就首先必須明白這些根門漏洞,要回光返照內在的身心真谛。但是這絕對不是要大家放棄所欲的見聞覺知,變得和土木頑石一般。具體的內容我們可以在後面詳細談論。

  好笑的是,有些人不知道為什麼,把無漏,說成是不漏失精液,說男精和女精,是人體最重要的精華,如果漏精了,就是漏失了精華;要想證得無漏的果位,就是要想法不要射精。因此就整天進行各種身體、氣脈、性功能的鍛煉。更為好笑的是,這樣的說法,還真有一大群人跟隨。如果說無漏就真的是不漏失絲毫的精液,那是不是把每一個人都結扎了,大家就都可以輕松成就阿羅漢果了?!真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太危險了!

  他們這些大比丘,作為大阿羅漢,已經沒有了煩惱,但是他們並不是自了漢,並不是自己成就就算完了,而是要幫助佛進行救度更多眾生的事業,如此廣大的發心,已經屬於真正的佛子,真正的大菩薩的心境了。而且他們還通過嚴格守持佛所教授的戒律,通過行、住、坐、臥等各方面的行為,來展現佛所教導的修行的真谛,成為當時各種不同的出家團體中最為莊嚴的一群,最有行為舉止威儀的一群。他們都能夠嚴格按照佛所囑托的教授,精進修行,引領他人,自利利他。

  在這些大比丘阿羅漢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能夠統領大眾的,就是捨利弗、目犍連、拘晞羅、富樓那、須菩提、優波尼沙陀這幾個了。

  捨利弗,又稱捨利子,其母親因為眼睛黑白分明、轉動靈活、猶如秋鹭之眼而被稱為“捨利”,捨利子,則是因母而得名。甚至還在母胎之中的時候,就已經能通過母親之口,展現出不可思議的辯才。在捨利子還沒有皈依佛門之前,一直在修行外道,後來他的外道師傅死去之後,他就帶領著很多的徒眾,苦苦修行,但是始終沒有解決自己的問題。後來在見到佛弟子馬勝比丘充滿威儀安詳地樣子,就上前詢問馬勝比丘跟誰學法?都學些什麼法?馬勝比丘就給捨利子講了非常著名的因緣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令捨利子非常信服,因此就率領徒眾皈依了釋迦牟尼佛,見佛之後,一聽佛講法,立刻就證果了。捨利子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之人,我們大家所非常熟悉的《心經》中,就有以捨利子為對機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究竟的佛理闡述。

  目犍連,又稱大目犍連,目連,大采菽氏,上古有仙人采豆而食,後來母犍連母親家族就以此為姓,而目犍連也是從母得名。目犍連和捨利子一樣,都是一直修行外道法門的,但是一直感覺心中無法安樂,他曾經和捨利子有一個約定:雙方不論誰,只要發現有好的導師,一定要通知對方。當捨利子告訴目犍連自己已經皈依釋迦牟尼佛之後,目犍連也率領自己的徒眾一起皈依了釋迦牟尼佛。並且後來成為了釋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神通第一之人。能夠遍游十方世界,但是他卻救不了墮入地獄的母親,後來在釋迦牟尼佛的指點之下,才利益了母親。因此才有了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俗稱鬼節)的佛教節日,也有了《目連救母》的戲曲曲目。

  拘晞羅,是捨利子的舅舅,平時和姐姐,也就是捨利子的母親辯論的時候,從來沒有失利過。可是在姐姐懷孕之後,卻從來沒有辯論贏過,拘晞羅就認為這是姐姐胎中的孩子經過大人之口表現出的辯才智慧,在母胎裡就已經這樣了,出生後還了得!就決定南下南天竺進修外道的十八種經論。別人嘲笑說:“很多人無數生都不能學完那些經論,你怎麼能在一生的時間裡學完呢?”拘晞羅就苦下決心,不眠不休,精進求學,就連修剪指甲的時間都擠不出來,最後爪甲極長,被人們稱作長爪梵志。終於學成歸來之後,卻發現外甥捨利子皈依了釋迦牟尼佛,就很不服氣地找佛辯論,可是當佛令他立出一個辯題的時候,三下兩下就把他辯得啞口無言,因此他也就皈依佛了。後來拘晞羅也成為釋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辯才第一之人。

  富樓那,是從父而得名,意思是滿,父親在向天神祈禱求子的時候正值江水滿溢,而且母親也是夢到裝滿了各種珍寶的寶器後懷得孕,因此仍舊以滿為名。富樓那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說法第一之人。

  須菩提,又名空生、善現,傳說在他出生的時候,全家所有的器皿全部都空空如也,過了幾天,又都滿滿當當。請占卜者觀察後,占卜者說,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家中所有器皿皆空而生,表示此子未來空成就,應當起名叫做空生。須菩提,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弟子中解空第一之人。也是《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了義空的對機者。

  優波尼沙陀,是近少、微細的意思,是觀察思維塵性直至最極微細層次,從而真正明了“色性就是空,空色本無二”的道理而悟道的,從而被佛印證後賜的這個名字。

  除了這些大比丘,作為出家僧眾的首座之外,當然還有三迦葉等大弟子,但是因為本經對機的緣故,只說這幾個上首弟子。

  另外還有因為明白了十二因緣相附相生、如環輪轉的道理而成就,被佛印證後的緣覺,也叫辟支佛;如果是在沒有佛降世,自己獨自覺悟因緣而悟道者,因為沒有佛來印證,就只能稱為獨覺了。這些緣覺,也是成就了阿羅漢果位,一般而言,指已達佛教真理之極致,無迷惑可斷,亦無可學者。聲聞乘四果中之前三果為有學,第四阿羅漢果為無學,已經達到了沒有什麼可以需要再學習的地步了,因此也稱之為證得了無學位者。這並不是現在我們有些大學生因為英語不能過關,只能拿到大學畢業的學歷證書,而不能拿到學位證書的無學位者。這些緣覺、獨覺,以及更多的無學果者,還有一些剛開始發心進入佛門的修行人,和十方各處的菩薩眾,都是來聚集聽法的。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除了常伴隨佛左右的千二百五十人之外,平常都在其他地方乞食、經行、修行,只是到了佛所制的結夏安居的時候,才聚集到一起,一來是因為夏天三月之內,蟲蟻最為活躍,如果繼續經行乞食的話,會增加殺生害命的機會,結夏安居不出門,則能大大減少對蟲蟻的傷害;二是,在一段時間內大家聚集在一起,還可以通過相互探討佛理而對各自的思悟進行檢驗和錘煉,相互督促和進步;三是可以通過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對不符合正法的行為舉止和內在思想進行檢討,從而加強修行的正確性,維護僧團的整體形象。大家都因為到了結夏安居的時間,而聚集到祗園,都希望能夠在這段時間裡,經過佛的講法和大眾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夠在修學上更進一步。都希望能夠解決心中的疑惑,並且聽到佛所講授的更加深奧的密意。

  如大眾所願,在這個結夏安居的過程中,釋迦牟尼佛在大眾中,開講了非常清淨玄奧的正法,每個人都解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結夏安居的大眾都非常歡喜贊歎。佛的法音,和雅悅耳,猶如迦陵伽鳥的仙音,遍布十方。迦陵伽鳥,是雪山的一種仙鳥,還在卵中的時候,就已經能夠發出鳴叫的聲音,等到破殼而出之後,叫聲更加悠揚悅耳,比天人美妙的聲音更加每秒,其他鳥的聲音就更加難以相提並論了。佛的法音,也是出類拔萃,無人能及,因此用此仙鳥的鳴叫之聲來形容。

  在所有這些出家的大阿羅漢、緣覺、獨覺等無學位者、初發心學習佛法者,還未到無學位,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者,以及從十方佛土趕來的菩薩眾人之中,以文殊菩薩為上首首座。文殊,又稱為曼殊室利,是妙吉祥的意思,表示遍證一切佛的功德,並且法音柔和悅耳之義。代表智慧,和代表行理的普賢菩薩為佛的菩薩弟子中最為上首者。甚至佛還說:“文殊乃諸佛之母,諸佛之師。”就連釋迦牟尼佛自己以前也是文殊的弟子,現在文殊示現為釋迦牟尼的弟子,而幫助佛教化眾生。文殊菩薩的道場,就在山西的五台山,據說有緣者現在去往五台山朝拜的話,還可以見到文殊菩薩呢!不過也許是個老頭,也許是個孩童,也許是證得虹身的貝瑪拉米扎,菩薩出現在自己的面前時,又有幾個人能夠認識的呢?!

  文殊菩薩是一切佛的隨學弟子中的上首,真正的含義其實也就是說,學佛的人,應當具有智慧,智慧能夠出生一切佛的功德,智慧能夠破除一切魔障,智慧才是學佛者所應追求的終極目標。如果沒有了真正的智慧,就算能夠足蹈虛空、口出蓮花、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也都是邪門歪道,都不是正理。

  但是現在有很多人,學佛的目的都是追求奇異,如果有特殊感應,特殊體會,就非常開心;反而平平淡淡的日子卻沒有一個佛學的人願意過了,甚至有意識地不過日子了,還美名其曰發出離心。真是誠可憐者!

  有些人因為沒有智慧,學佛越學越苦惱,越學越迷糊,越學越感覺自己苦大罪深,越學越感覺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障礙,所有的工作和學習等事業都是魔障,燒香應當燒幾根,看香煙的形狀來判斷最近的福禍吉凶,磕頭的姿勢應當怎麼,買了籠養的鳥兒放到山林中,等等,天天把佛字掛在嘴上,整天要做這個佛事那個佛事,鬧得周圍所有的人都感覺這個人越來越神經兮兮,怎麼看都已經不正常了,甚至還因此而讓別人對佛教產生了不好的看法,真是愚癡之至!

  就像下文中的阿難一樣,雖然這麼多年跟隨在佛的身邊,佛所講的了義不了義的很多法門經文他都能出口成誦,但是卻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理義,也從來沒有把這些理論和自己的實際結合起來過,不但這次搞得自己狼狽不堪。甚至在佛涅槃之後,大家要集中整理佛一生中所講過的法的時候,因為他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迦葉尊者都不讓他參加會議!簡直太丟人了!

  因此說,學佛,不是模仿各種行為就可以的,也不是學舌各種經文咒語就可以的,更不是過一種符合某種標簽的佛化生活就可以的,而是要用心思悟其理義,深刻領會裡面的為什麼,還不能隨便做出一個答案就了結,而是應當深深的追究下去,並且把自己的所悟所得,要在實際生活的時時刻刻方方面面去檢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開發自己本來的智慧,才能真正具足吃飯喝水的大神通,才能真正明白佛的苦心。

  現在就有這樣一個機會,就如同下文中,佛苦口婆心地根據每一次阿難地回答,一次又一次地糾正和引導,逐漸地揭示佛法的秘密一樣,大家只要緊緊跟著這個揭示秘密的過程,就一定可以明白佛義。

  准備好,開始了!

 

上一篇:第一卷 第二章 阿難出事了!(上:不同的版本)
下一篇:智慧法師:佛像可以做手機屏保嗎?看完不再糾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