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第四章 二十五圓通法門(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驕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谛。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沈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今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聽到佛要大家描述一下自己最初修行的入門路徑,喬陳那等五個比丘(也就是我們之前曾經講過的最先被佛度化的佛的叔伯舅父等人)先站了起來,頂禮佛陀之後,報告佛說:“當年我在鹿苑和雞園,可以說是親眼目睹了佛最初的成道。並且在佛的跟前,通過聽聞佛說法(四谛)的聲音,完全證悟明白了苦集滅道的道理。在佛講法之後詢問我們的時候,我是第一個回答明白了佛的法義的人,佛也因此印證了我的證悟,並且稱我為‘阿若多(已知,了本際)’,並稱贊我妙音密圓。我也因為對於音聲的了悟,而很快證得了阿羅漢果。如果佛問我什麼是圓通門徑?按照我自己的證悟經驗,聲音是最好的入門路徑。”
喬陳那推薦的是聲塵界。
緊接著優波尼沙陀從座位上站了起來,頂禮佛陀之後,報告佛說:“我也是最初觀見佛成道的人之一。按照佛的教導,最初觀照種種不淨的表現,而對色身生起了強烈地厭離之心,然後就從領悟到一切的色相,全部都是不淨的,都是惡濁的;就連皎潔的白骨,最後也是要化成不可分的最細微塵,最終等同於虛空,就這樣,對於色法和空法,認識到了它們的虛妄性,也全部都沒有了執著,從而就成就了無學的道果。佛也因此就印證了我的證悟,並且稱我為‘尼沙陀(少,微細)’,並且稱贊我塵色消盡,妙色密圓。而且我也因為從對色相的了悟,很快地就成就了阿羅漢果。如果佛問我什麼是圓通法門?按照我自己的證悟經驗,色相是最好的入門路徑。”
優波尼沙陀推薦的是色塵界。
這裡稍微解釋一下不淨觀,屬於五停心觀之一,是聲聞乘入門的修行方便。為了對治貪心,而觀察身之不淨。
按照《智度論》、《俱捨論》、《大乘義章》以及《大念住經》等中的說法,不淨觀有兩種:一觀自身不淨,二觀他身不淨。
觀自身不淨,有九相:一死想,二脹想,三青瘀想,四膿爛想,五壞想,六血塗想,七蟲啖想,八骨鎖想,九分散想。通過九想,可以對治六種欲望。死想破威儀、言語之兩欲,脹想、壞想、啖想破形貌欲,血塗想、青瘀想、膿爛想破色欲,骨想、燒想(死想)破細滑欲。
觀他身不淨,有五不淨:一種子不淨,身體以過去之結業為種,現以父母之精血為種。二住處不淨,在母胎不淨之處。三自相不淨,是身具有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淨。四自體不淨,由三十六種之不淨物所合成。五終竟不淨,此身死竟,埋則成土,蟲啖成糞,火燒則為灰,究竟推求,無一淨相。
通過兩種不淨的觀法,就可以非常有效地對治人對色相之欲的執著。
緊接著,香嚴童子站了起來,頂禮佛陀之後,報告佛說:“我曾經聽到佛教導大家說‘要仔細觀察和思維各種有為相之法。’聽到佛的法義之後,我就回到了自己的禅房當中,安然靜坐,仔細思維。然後有一天,我見到很多比丘都在燒沉香,香氣毫無動靜地就來到了我的鼻子當中,被我聞到了。當時我就對此仔細進行了思維,我發現這個香氣,既不是沉香木,也不是虛空,更不是木頭燃燒的煙氣,當然也不是那個火焰。而且我還發現這個香氣,當它消散的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它到哪裡去了;當它出現的時候,我也不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經過這樣反復深入的思維,我終於消亡了我的意識根,終於明白了無漏的真理。佛也因此給我印證,並且稱贊我的證悟,還叫我做‘香嚴’。因為我明白了香氣塵相的消亡,得以明白‘妙香密圓’,因此可以說是我從‘香光莊嚴’而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正因為如此,佛如果讓我來說圓通之門徑的話,根據我的經驗和證悟,我認為香嚴是最上的入門路徑。”
香嚴童子推薦的是香塵界。
這個時候,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這兩個法王子,連同在座的五百名梵天一起站了起來,頂禮佛陀之後,准備報告佛他們的見解。
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屬於二十五大菩薩之一,影護念佛行者之菩薩眾。《十往生經》中說:“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在菩薩、師子吼菩薩、陀羅尼菩薩、虛空藏菩薩、佛藏菩薩、菩藏菩薩、金藏菩薩、金剛藏菩薩、山海慧菩薩、光明王菩薩、華嚴王菩薩、眾寶王菩薩、月光王菩薩、日照王菩薩、三昧王菩薩、定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白象王菩薩、大威德王菩薩、無邊身菩薩,是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
據《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載: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佛號琉璃光照如來,其國名懸勝幡。彼佛涅槃後,於像法中,有日藏比丘,聰明多智,為大眾廣說大乘,如來之無上清淨平等大慧。時眾中有星宿光長者,聞大乘平等大慧,心生歡喜!以雪山之良藥,供養日藏比丘及眾僧,並發願以此功德,回向無上菩提!若有眾生聞己名者,願其得滅除三種病苦。時長者之弟電光明,亦隨兄持醍醐良藥供養日藏及諸僧眾,亦發大菩提心,願得成佛!其時,大眾贊歎星宿光長者為藥王,電光明為藥上,即為藥王、藥上二位菩薩。
藥王藥上二兄弟,向佛報告自己的心得說:“我兄弟二人,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為了和藥,我們都親自用口舌嘗遍了娑婆世界的草木金石各種藥品,說起來恐怕都有十萬八千種了吧?正因為我們遍嘗萬藥,因此我們也就能夠清楚地辨別酸甜苦鹹淡辛等種種不同的滋味,以及種種雜合滋味和變異的滋味。也能夠清清楚楚地明白這些藥品的冷熱寒涼溫等不同的藥性,也包括其毒性的有無和強弱。並且在恭敬承事佛陀的過程中,我們也逐漸明白了知味性,既不是空無,也不是真有,既不能說它就是自己的身心,但是也不能離開了身心而存在,但是卻能夠明明白白地分辯種種滋味,由此我們兄弟二人就逐漸地開悟了。我們的證悟也得到了佛的印證,並且佛還賜給我們藥王藥上的名字。在法會中也成為了法王子。因為我們兄弟二人是通過對滋味的思維而證悟了覺了之性,還成就了菩薩的果位,因此佛如果讓我們來選擇圓通門徑的話,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和證悟,我們認為以味為因,是最佳的入門路徑。”
藥王藥上二菩薩推薦的是味塵界。
這時,跋陀婆羅連同他的十六個開士同伴站了起來,頂禮佛陀之後,准備向佛報告自己的心得。
跋陀婆羅,又稱賢護長者,賢護菩薩,賢護大士。《大寶積經百九卷賢護長者會》中說:“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長者之子,名颰陀羅波梨(賢護)。(中略)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長老阿難!汝欲聞此颰陀羅波梨長者家中所有眾樂事乎?乃至具足說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中略)是長者子,凡有六萬最大商主恆隨彼後。(中略)其颰陀羅波梨家內恆常鋪設六萬上妙六合床榻,雜色被褥以覆其上,(中略)復有六萬婇女,端正殊絕,身體柔軟細滑,(中略)又其長者欲食之時,則有六萬雜種羹臛飯,食微妙香美,猶如天廚無有異也。”《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有“賢護長者品。”
開士,開悟之士。能夠以法開導眾生的大士。其實也就是菩薩的意思。《玄應音義四》中說:“開士,謂以法開導之士也。梵雲扶薩,又作扶薛,或言菩薩是也。”《釋氏要覽上》中說:“經中多呼菩薩為開士,前秦苻堅,賜沙門有德解者,號開士。”因而開士,也可以做為和尚之尊稱。
跋陀婆羅報告說:“我們這些人,曾經在威音王佛跟前聽聞過佛法,之後出家為僧。有一次在僧人們准備沐浴時,我按照順序進入了浴室,突然之間,我明白了:原來這個水,既不能清洗外塵,也不能清洗身體,就在這個沒有內沒有外的狀態中,安然而無所得。過去的這種證悟一直都沒有忘失,以至於今生能夠在佛跟前再次出家修行,而今已經成就了無學的道果。佛對於我的證悟也給予了印證,並且賜名賢護。因為我是通過接觸水,得以明白‘妙觸宣明’的道理,從而得以位列佛子,如果佛要我說什麼是圓通門徑的話,根據我的經驗和證悟,觸塵應當是最上的入門路徑。”
跋陀婆羅推薦的是觸塵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