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六章 眾生、世界二種顛倒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雲何名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雲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伫佛慈音瞪[目*瞢]瞻仰。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谛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阿難雲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阿難雲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在那麼多的人爭先恐後地表示擁護佛法,並且要護持未來修持佛陀正法的熱鬧場面的同時,我們的阿難在干什麼呢?
按照我們一般的理解和常規,從這個楞嚴法會開始一直到現在,釋迦牟尼佛先是直接進入了征心辨見的了義指點,中間經過不斷地問答、演示,甚至還插入了其他菩薩和阿羅漢的心得報告,現在至少也讓釋迦牟尼佛完全地把諸佛一路涅槃門的耳根圓通法門和楞嚴神咒都已經交了底了,阿難應當借此良機,直接轉身回光返照、回耳內聞,才是正理啊!可是,阿難呢,他卻一直在捉摸著其他的事情呢!
阿難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身來,恭敬頂禮佛陀之後,對佛說:“佛啊,想我們這些人,一個個的智慧都非常遲鈍,一心只追求多多地聽法,卻沒有真正地發起堅決出離種種煩惱漏失之心的願望。”
好像這種意思的說法,已經在這個楞嚴法會中出現了好多次了!阿難該不會是用這種自我批評,來掩蓋自己沒有深入思維佛的真正法義的錯誤吧?或者說,阿難用這種自我批評,作為自己繼續加緊進行聽聞,而不是加緊進行內觀思維的借口了吧?
阿難接著說:“今天在佛的慈悲開示之下,明白了真正薰修的道路次第,身心感覺非常爽利,真正的得到了大利益。”
“可是,我有一個問題,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進行三摩地正定的修行,但是卻沒有到達究竟涅槃,為什麼有所謂的‘干慧地’、‘四十四心’呢?如何才是這些修行過程中的次第呢?達到了什麼樣的地步才能被稱作‘登地’呢?什麼條件下才能被稱作‘等覺菩薩’呢?”說完,阿難就又一次五體投地地恭敬禮拜了佛陀,之後就和在場的所有大眾一起,目不轉睛地看著釋迦牟尼佛,等待著佛的開示。
簡直是太神奇了!每一次只要釋迦牟尼佛說出了明明白白的修行法語,修行道路,阿難都不是在佛開、示之後,就去悟、入,而是會想起更多的名詞解釋,回想起以前曾經聽過的種種詞匯,想要從把這些所有聽過的詞匯完全弄明白。
這本來可以算得上是好意,可以算得上是孜孜求學的好學生,但是,在佛不斷地揭示出佛教秘密核心的情況下,還要如此追求詞語,那可真是丟了西瓜抓芝麻了啊!也難怪,佛在開始的時候,還會不斷地對阿難訓斥一番,然後就會扭轉回了義的開示;可是在阿難三番五次地把佛的開示,直接從高高的山頂,拉回到地下深淵的層次之後,佛也懶得說他了,反正了義的核心的秘密的真正的修行法門和次第已經都開示過了,既然你那麼喜歡名相,那我就給你滿願,給你解釋解釋這些名相吧。
因此,佛聽到了阿難的這個問題,還是表示了欣賞,對阿難說:“很好!很好!阿難,難得你能夠為廣大的十方眾生,以及未來世的一切眾生,尤其是那些發心修行三摩地正定,一心追求大乘正法的人們,希望我來講述一下從一個薄地凡夫開始修行,直到最終成就無余大涅槃的過程次第,以便所有眾生都能夠完全清楚無上正修行道路的先後順序,你就好好地聽著,我馬上就給你們講一講。”
阿難和在場的大眾們,全部都恭敬地合掌當胸,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備專心聆聽佛的開示。
佛說:“阿難你要知道,你那本來玄妙圓滿光明的本性、真性、真心、如來藏,是遠離了任何名相的。既然遠離了任何的名相,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世界和什麼眾生的存在了。但是因為你平白無故地產生出了虛妄的妄想,也就表現出來的所謂的‘生’,既然有了所謂的‘生’,那自然也就會建立起來所謂的‘滅’了。而這個生滅一旦建立了起來,就產生了更加貌似真實的妄相了。因為這個屬於妄相,因此只要能夠滅除這個妄相,自然就會回歸本來,而這個時候,因為是滅除了妄相才回歸的,所以也就把本來稱作真實了。也就對這個真實,建立起來的所謂的‘如來’、‘佛’、‘無上菩提’等名相,也建立起來了所謂的‘大涅槃’的名相。其實歸根結底,還是那個本來就遠離了一切名相的玄妙的圓滿的光明的本性、真心、真性、如來藏嘛!”
佛的這一段絕對了義的開示,是又一次給阿難以及在座的還沒有達到無學境界的眾人們一個機會,希望大家能夠借著這個機會,再一次找到悟、入佛知佛見的契機。可是,從現場的實際反映看來,以阿難為首的這些有學,都沒有能夠抓住這個機會。
因此,佛只有繼續開示逐漸不了義的內容了,佛說:“阿難,你們現在如果要修行真正的三摩地正定,期望能夠最終達到佛的大涅槃境界的話,首先就應當明白眾生和世界這兩個最基本的顛倒之因,只要你不生起這兩種顛倒,那就是真正的佛陀三摩地正定了。”
“阿難,到底什麼才是所謂的‘眾生顛倒’呢?阿難,因為眾生本來真性中,自然光明充滿,自然光明遍布,自然光明圓滿,可是在這個真性中,虛妄地建立起來了一個‘明心’,然後就由這個所謂的‘明心’,在本性真性之上,造作出來了一個所謂的‘真性’,因為這個‘真性’是頭上安頭造作而成的,因此也就在這個虛妄認識上面產生了更加虛妄的‘生’,就這樣,從畢竟沒有一法可以成立,沒有一個名詞真實存在的‘無’,演變成為什麼都會出現,什麼都有,什麼都存在的‘有’。”
“其實所謂的這種‘有’,以及這種‘有’所代表的一切萬法,並沒有自己所產生的因,自己也不能作為別的法所產生的因,就連這種‘有’的存在性(住)和存在的表象(住相)二者,都是沒有任何實際根本的,都是虛妄的幻相而已。就這樣,在本來沒有什麼存在的狀態中,本來無住的狀態中,建立起來了所謂的‘世界’和所謂的‘眾生’。”
“迷失了本來圓滿澄明的真性,而產生的這一系列的虛妄,但是這所有的虛妄,卻從來都是沒有真實存在的體性的,也沒有一個可以作為憑借和土壤的出生之處,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想要恢復本來的真性的話,你的這種想法和願望本身,也已經不是真性,也屬於虛妄了,因為你這種想法和願望所憑借的基礎就是虛妄的,因此虛妄之上也就能產生虛妄而已,也就只能是並非真性的又一種非相而已。如此不斷地產生種種虛妄的‘非生’、‘非住’、‘非心’、‘非法’,互相涉入,輾轉相生,越來越濃厚,越來越強烈,越來越顯得真實,這樣不斷地演變下去,就成為了業力;而業力比較類似或者相同的人之間,又會產生相互的感應,在這種感應之下,會更加多地產生種種‘相’的生生滅滅。這就是‘眾生顛倒’的來源。”
在佛講的這段眾生顛倒的產生過程中,我們可以非常准確地把握到:所有一切的目前我們所能夠見聞覺知道的整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全部都是本來真性如來藏中的幻相,而這個幻相之所以能夠顯得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堅固,那是因為我們從本來真性如來藏中,最開始錯誤地建立了‘空’、‘明’、‘覺’等最基本的概念,然後我們就把這個妄造出來的‘空明覺了’的概念,認為是我們的本來真性如來藏,其實這已經是頭上安頭了。
可是我們並不認為這是錯誤的,是虛妄的,是造作出來的,而是把這個作為最正確最根本最真實的基礎,而不斷地產生了種種其他的概念,比如說‘生’,既然有了‘生’,那自然就會有‘滅’,什麼在生滅呢?那就是種種‘相’,種種‘法’,種種‘有’。
之後,就在這種種的生滅、有、法、相中,時而不斷地深入產生更多的法、相、有、生滅、心,時而有所回歸,會產生‘非法’、‘非生’、‘非滅’、‘非相’、‘非住’等概念,而且貌似後面的這些概念更加接近了本來,也就是說這些概念所代表的含義,要比其他概念要高級一些,要純淨一些,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所有的這些概念,全部都是虛妄中產生的更加虛妄的幻相而已,一個說比另外一個高級,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沒有什麼實質的差別。
不論如何,在這些不斷建立的種種名相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下,我們就會越來越陷入了我們自己所創造的這個世界當中,越來越陷入了我們自己所造作出來的自己以及其他眾生的相互關系和游戲當中,有愛有恨,有苦有樂,有生有死,有天堂有地獄。誰是創始者?誰是造物主?還不是我們自己!還不是我們作繭自縛!哪裡來的什麼別的神神鬼鬼!哪裡來的什麼天主上帝!還不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幻相!哪裡來的什麼佛!哪裡來的什麼涅槃!還不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海市蜃樓!還不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一種誘惑!
佛在這裡,又一次地用了義層面的見地,給阿難和大眾講述了不了義眾生之所以顛倒的原由。緊接著,佛有給他們開示了世界顛倒的原由。
佛說:“阿難,那麼什麼又是所謂的‘世界顛倒’呢?就在上述的‘有’、‘所有’的幻相基礎之上,按照各自的不同區段和間隔,就成立了空間上面的‘界’;也同時因為上述的‘因’、‘所因’的不成立,‘住’、‘所住’的不存在,因為他們的隨時遷變的特性,而成立了時間方面的‘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加上東西南北四方,相互之間進行涉入和配合,就演化出了十二類眾生的差別表現。”
“同時在這個世界之上,因為動,就會有聲音產生;因為聲音,也就產生了色相;因為色相,也就伴隨著香氣;因為香氣,就會產生觸覺;因為相互接觸,也就有了滋味;因為滋味的分別,也就有了知覺之法。像這樣六種塵相的錯誤出現,在六種根門之中所形成的六種虛妄幻相的出現,就成為了業力的根源。六塵加上六根,十二種眾生的相互區分和相互輪轉就此形成了。”
“因此說,在世界中,聲香味觸等六塵,配合六根,每十二轉為一循環;而在這個循環輪轉的作用下,就出現了種種顛倒的相上面的表現;因此也就出現了世界上的胎生眾生、卵生眾生、濕生眾生、化生眾生,以及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這十二類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