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第六章 受陰境界十種魔境(上)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魇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魇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府。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凌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墮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心已疑是盧捨那。得少為足。此名用心亡失恆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加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捨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阿難,像上面那樣的修行者,在他修行三摩第止觀的過程中,當色陰完全窮盡的時候,就可以見到一切諸佛之心,就好像在清晰的鏡面上顯現自己的影像一樣,雖然有所證得,但是卻不能夠隨意運用,就好像睡夢中夢魇之人,雖然身體四肢依然健全,自己的見聞覺知也存在,但是因為心識被外來客邪所控制後,卻不能產生任何的動作反應,這種狀態就稱作‘受陰區宇’。”
“如果這個處於睡夢中的人能夠明白這是出於夢魇中的話,那麼夢魇就會休歇,身體就不能再對內心產生任何的束縛,內心就會離體外出,也會反過來觀看到自己的面容,並且還會自在出入於自己的身體內外,身體已經不再成為了障礙約束,這個時候就可以稱作‘受陰盡’了。到了這個時候,這個修行人就能夠超越五濁中的見濁的羁絆,並且能夠完全明白原來受陰也是來自於虛妄不實的妄想而出現的,其最根本的來源就是妄念妄想而已。”
“阿難,這個修行人,在這個已經進入受陰區宇,但還沒有受陰盡之前的修行過程中,會出現非常強烈的光明之相,其內心中的光明,被自己無意中壓抑過分,就會突然間出現難以抑制的悲傷之心,哪怕他看到了蚊蟲牛虻,就會對他們產生親生孩子一樣的憐愛情感,因此就會悲從心來,不知不覺地流下眼淚,這種狀態就稱作‘功用壓抑過度’。”
“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就會知道這種狀態並不是獲得了真正的聖果,但也不是過失,只要能夠保持著這種清晰明了的認知,就不會產生迷惑,悲苦過分的狀況很快就會過去,不會對修行產生任何的障礙。可是如果自以為這就是真正的證悟聖果的話,就會被悲魔抓住機會,進入修行者的心府之中,這個人就會在悲魔的控制下,逢人就哭個不停,從而失去了正常的感受、覺受,逐漸就會墮落下去。”
這就是受陰境界中所會遇到的第一種魔境。
“阿難,這個處於禅定之中的修行人,當他發覺色陰已經窮盡,受陰明白顯現的時候,如果對於這種顯現出來的境界產生了過分激動之心,就會突然從心中產生難以抑制的勇氣,這個時候的這個修行人,心志非常猛利,堪與諸佛相提並論,甚至認為自己可以在一念間就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直證解脫,這種狀態就稱作‘功用發揮過度’。”
“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就會知道這種狀態並不是獲得了真正的聖果,但也不是過失,只要能夠保持著這種清晰明了的認識,就不會產生迷惑,這種志勇過度的狀況很快就會過去,不會對修行人產生任何的障礙。可是如果自認為這就是真正的證悟聖果的話,就會被狂魔侵入心府之中,並且會在狂魔的控制之下,逢人就自誇不已,驕傲無比,甚至這個時候已經上面都不知道還有佛的存在,下面也不知道還有其他人的存在,完全喪失了正常的感受、覺受,逐漸就會墮落下去。”
這就是受陰境界所會遇到的第二種魔境。
“如果這個處於禅定之中的修行人,當他發覺色陰已經窮盡,受陰明白顯現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他在還有獲得新的證悟的時候,又忘失了之前的領悟,智慧之力慢慢衰微下去,好像墮落入了地下,什麼都看不到的時候,心中突然就會產生一切都干涸枯竭的狀況,在任何的時候都沉浸在昏沉之中,但是自己還以為這是因為修行精進所產生的驗相,這種狀態稱作‘修心無慧自失’,在修心的過程中喪失了智慧的進步和發掘,自然就會不明了不清晰了。”
“如果這個時候他能夠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就會知道這種狀態並不是獲得了真正的聖果,但也不是過失,只要能夠保持著這種清晰明了的認知,就不會產生迷惑,這種昏沉不明的狀況很快就會過去,不會對修行人產生任何的障礙。可是如果自認為這就是真正的證悟聖果的話,就會被憶魔侵入心府之中,並且會在憶魔的控制之下,一天到晚一直心思集中在某一個無關緊要的地方,完全喪失了正常的感受、覺受,逐漸就會墮落下去。”
這就是受陰境界所會遇到的第三種魔境。
“如果這個處於禅定之中的修行人,當他發覺色陰已經窮盡,受陰明白顯現的時候,如果他智慧之力過於凝固,失於靈動,就會把持勝性橫哽在自己的心中,甚至自己以為自己就是盧捨那佛,有了些微的證驗,就懷抱不放,以為這就很好了,這種狀態稱作‘用心忘失恆審’,沉溺於過去的所得所見。”
“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就會知道這種狀態並不是獲得了真正的聖果,但是也不是過失,只要能夠保持著這種清晰明了的認知,就不會產生迷惑,而這種得少為足的狀況很快就會過去,不會對修行人產生任何的障礙。可是如果自認為這就是真正的證悟聖果的話, 就會維持在下劣的見解上面,就會被易知足魔侵入心府之中,並且會在這個易知足魔的控制之下,逢人就說我已經證悟了殊勝無上的第一義谛,完全喪失了正常的感受、覺受,逐漸就會墮落下去。”
這就是受陰境界所會遇到的第四種魔境。
“如果這個處於禅定中的修行人,當他發覺色陰已經窮盡,受陰明白顯現的時候,在他還沒有產生新的證悟,但是卻已經喪失了之前的領悟的時候,在他瞻前顧後地不斷觀察之下,會感覺到修行過程充滿了無盡的艱難險阻,甚至會在心中突然產生難以遣除的擔憂,就好像坐在了火熱的鐵床之上,就好像飲下了毒酒一樣,在心中產生了不願意繼續存活下去的想法,並且會經常請求別人,希望別人能夠出手加害自己,令自己早日死亡離開這種擔憂的境地,這種狀態稱作‘修行喪失了方便’。不懂得修行方法。”
“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就會知道這種狀態並不是獲得了真正的聖果,但是也不是過失,只要能夠保持著這種清晰明了的認知,就不會產生迷惑,這種無盡的擔憂的狀況很快就會過去,不會對修行人產生任何的障礙。可是如果自認為這就是真正的證悟聖果的話,就會有一分常憂愁魔侵入心府之中,並且在這個常憂愁魔的控制之下,手執刀剪,自己切割自己的身體,非常高興地要喪失自己的性命,或者就一直處於難以解脫的憂苦之中,甚至會獨自走入山林之中,不願意見到任何別的人出現,完全喪失了正常的感受、覺受,逐漸就會墮落下去。”
這就是受陰境界所會遇到的第五種魔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