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二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

  當爾之時,阿難及在會諸大眾,聽聞佛所教誨後,心和身都非常舒適自在。又回想無始劫以來,失去自己本有真心,而妄認塵緣分別影事,作為真實,盡在六根六塵裡面,做虛妄之事,即是只以妄想心、執著心、驕傲心、攀緣心來用事。(緣塵分別影事,即第六意識。)

  現在大眾都明白了,就有如失乳的嬰兒,生命將絕,多麼可悲。忽然遇到慈母,可以續何慧命,何等快慰!所以大家拿掌禮佛,以謝佛慈悲,賜給法露恩惠。

  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希望如來,再顯明開示,指出身和心,真和妄,虛和實,以及現前之生滅心,與不生滅心,這二種發明性。

  什麼是生滅心?生滅心即識心、攀緣心。什麼是攀緣心?就是盡向外馳求,不在內性上用功夫。什麼是不生滅心?不生滅心,即是在自性上用功夫,而能體驗到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都是諸佛法身。諸佛法身是沒有生滅的。我們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亦是不生滅的。為何我們有生死,有生滅?就是因為不認識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亦因我們的狂心不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狂心遮蓋了菩提,所以不能顯現。要息了狂心,就是菩提,亦就證果。

  二發明性,二即心和身,二者之中,求佛發明指示,哪個是虛妄,有生滅的無常住;哪個是真實,不生滅的常住性。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這時候波斯匿王就起立,向佛發問:‘我在未曾受佛教化之前,曾遇見迦旃延,譯作剪發,和毗羅胝子,譯為不作。他們都說,此身死後,一切都斷絕滅亡,即是無因無果,沒有後世。這樣就叫做不生不滅的涅槃法,我現在雖然遇到佛教化,但此心還有狐疑,是不是真的死後都沒有了,叫做斷滅?希望佛再說明此中道理,和怎樣才能證明這個真心自性,確是不生不滅。相信在會大眾,和諸有漏初學者,都想知道這個道理。'

  狐疑:狐性多疑,什麼都不相信,叫作狐疑。有漏:還要漏入六凡三界,受生死痛苦,未證果的人叫作有漏。

  斷滅:外道主張斷滅,撥無因果,這是大錯特錯,害人不淺。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佛對波斯匿王說:‘你相信外道,死後斷滅,但我不問你死後事,就問你現在之事。你這個肉身,是同金剛之堅固,永遠不變壞?還是會腐朽變壞呢?'王答:‘世尊,我這個肉身,終歸會變壞毀滅的。'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

  佛說:‘大王,你身還未曾變滅,怎能知道將來必定會變壞滅亡呢?'

  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殒。殒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王答:‘世尊,我這個無常而隨時變壞的身體,現在雖然還沒有變壞,但是當我仔細觀察,現前的情形,是念念變遷,前念生,後念滅,如波浪一樣,一波起,一波滅,時時刻刻都在變遷謝落。新的念頭是永遠不停住的,就好像燒香一樣,灰塵落火新,不一會,火又成灰,慢慢銷減殒落,而不停息。一定要等到燒完香,火才停息,因此我堅決地相信,這無常變壞之身,一定會終歸滅亡的。'

  佛言。如是。

  佛說:‘這是對的。'

  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

  佛雖認可波斯匿王所說的道理,但還有問題問他說:‘汝現在的年齡,已將到衰老,但你的相貌,和童孩的時候相比較,有沒有什麼不同呢?'

  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王答:‘世尊,當我童年的時候,皮膚組織,十分細嫩光澤。後來年齡長大,充滿血氣,非常健壯。現在已臨年老衰退,形容憔悴,精神昏昧,頭發白了,面皮皺了,所謂:“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老態龍鐘。”恐怕距離死期已不遠了,怎可以和壯盛之年相比較呢?'

  人有三戒:年少時,戒之在色,縱欲能傷殘身體。壯年時,血氣方剛,戒之在斗,不要和人爭斗。年老時,血氣已衰,戒之在得,不要貪得無厭,不要有貪心。

  頹齡:頹即傾倒之勢,形容身體將頹倒,近死之意。

  耄:七十歲為耄。耋:八十歲為耋。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佛說:‘你之形貌面容,應當不是即刻衰壞吧?'

  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

  王說:‘世尊,變化是在暗中,密密的推移,我實在不能覺察,只是寒來暑往,一年一度地變遷流轉,由少而壯而老,並不是頓然頹朽的。'

  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

  什麼緣故呢?當我二十歲的時候,雖是年少,但面貌已比十歲時老。及至三十歲,又感到比二十歲衰老。現在已是六十二歲,回想五十歲時,比起現在是強壯得多了。

  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

  世尊,我看這種變化,是在暗中,密密地推移,一直到殂落,即衰落而死亡。這種遷流變易,我只說以十年為限。假若再仔細思惟,則它的變遷,何只一紀二紀(一紀等於十二年),實在是年年有變。不只年年有變,而是月月都有變化。不只月月有變,而是日日都有變遷。

  沉思谛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若再沉靜觀察,實在是每分每秒、剎那剎那、念念之間,都不曾停止的在變遷。故此知道,我這個變遷的身體,終歸要衰壞滅亡的。

  剎那:仁王經上說:‘一念中具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即形容時間極短促。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佛告大王:‘你看到變化,遷移不停,就領悟到身體一定會滅亡。但在變遷的過程中,你能知道一個不生滅的自性存在嗎?'王答:‘我實在不知道。'佛說:‘你既然不知道,我現在就指示你,這個不生滅的自性。'

  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

  佛說:‘讓我再問你:你在幾歲開始見到恆河水?'王答:‘我在三歲的時候,慈母帶我去拜耆婆天,經過恆河,那個時候就知道是恆河水。'

  谒:是參拜之意。耆婆天,即長壽天,拜此天神以求長壽。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佛再問王:‘二十歲時,身體衰於十歲,乃至現在六十歲,隨著年月的變遷,更加衰壞。但當你三歲的時候,看見恆河,到十三歲的時候,再看見恆河,它的水又怎樣呢?'王答:‘那河水還同我三歲的時候一樣,直到現在,我年六十二,亦沒有變樣。'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佛欲顯見性不變,先證明幻身有變,所以再問:‘你現在自悲衰老,發白面皺,面容一定比童年時多皺紋。但是你觀看河水的見性,和童年時觀看河水的見性,是否有童耄呢?是否有變動衰老呢?'王答:‘世尊,一點都無變異。'

  有人說:年老見性,亦有變化,好像老眼昏暗,看不清楚。但如果戴上眼鏡,依然能見,即證明見性不變。看不清楚,只是眼昏,眼根變壞,而見性是永明不昏的。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

  佛說:‘你的身體面貌,雖然衰皺,但這個能見的見精自性,並未曾衰皺。所以知道,能變皺者才是變,見性不變,就不會皺。'

  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會變壞當然有生滅,那個不變壞的,自然無生滅。原無生滅的見性,雲何會在你身中,受你能變之身一同生死呢?因此應該知道,能變之身雖壞,真性是常存的。為何要引彼諸外道,如末伽黎等,都說此身,死後完全滅亡呢?

  末伽黎,譯作不見道,主張無因無果,死後斷滅。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王聽見佛所說,才相信此身,死後不致斷滅。只是捨這個生,而再趣別個主,解除他斷滅的疑心。所以與大會諸大眾,聞法歡喜,得未曾有,即是從來沒有這樣歡喜過。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阿難聽佛說真性不滅,又起疑心,故即座起立,禮佛合掌,長跪求佛解釋:‘世尊,假若此見性聞性,原無生滅,為何世尊,剛剛責我等,遺失真性,顛倒行事?希望佛興大慈悲,洗滌我們被塵垢所遮蓋之迷惑。'

  阿難以為有生滅,便會遺失;無生滅,是不會遺失。佛是因阿難為顛倒所迷而遺失,不是因斷滅之見而說遺失。因迷而遺失,非真遺失,只是似失而非失。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於是如來就垂下他的金色臂,千幅輪手,下指手地,問阿難說:‘你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因屢次遭如來棒喝,又不敢以己見來答。故推說:‘依照世間一般習慣,認為這樣下垂的手是倒的。而我實在不知道,哪樣是正,哪樣是倒。'

  真性是平等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減尚不減,哪有失去的道理呢?因眾生迷而不覺,就好像被塵垢所遮蓋而不見,如遺失一樣。佛以臂的正倒,作為譬喻真性不失之理。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

  佛再追問阿難:‘如果世間人以下垂的手為倒,那麼世間人究竟以哪樣是正呢?'阿難這時,不敢推說世間人,就答:‘如來的兜羅綿手,指向虛空,就叫作正。'

  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

  佛即豎臂,對阿難說:‘如果世間以這為正,像這樣的顛倒,只是首尾相換而已。即下垂的手,換作上豎,就認為正,與臂無增,下垂為倒,臂亦不失。他們根本不知道手臂,本來沒有正和倒,只是自己迷惑,反執著下垂為倒,上豎為正。即是加一倍瞻視,亦即迷中倍迷。'(愚意:倍通背,即顛倒)‘瞻'即瞻仰,仰看上豎之臂;‘俯'即俯視,俯看下垂的手。無論說正說倒,都不離此臂,但臂根本沒有失去。

  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

  可知我的身,和如來清淨的法身,比較起來,就知道如來的身,叫正遍知,自了知心包萬法。你等的身,執著心在身內,執著法在心外,這就叫做性顛倒身。

  真心本來亦無迷悟,只是悟時名正遍知,悟亦無所得;迷時叫性顛倒,雖迷亦本不失,只是多一迷很而已。手臂亦一樣,上豎為正,而臂無所得,下垂為倒,臂亦無所失。

  隨汝谛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佛說:‘現在隨你細心觀察,你的色身和佛的法身比較,你身既然叫做顛倒,必有名字,亦有相狀。那麼究竟在什麼地方,叫做顛倒呢?'這時阿難和大會聽眾,被佛這一問,大家雙目直視如來,都不知怎樣回答。

  ‘瞪',雙目直視叫瞪。‘瞢',眼睛昏悶不清叫瞢。顛倒相亦很難知道在什麼地方。顛倒雖由心而生,但實在是由迷而生執著,由執著而生顛倒,是沒有形相的。難怪被佛一問,大家都目瞪口呆,不知所答。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

  佛見阿難及諸大眾,不知身心顛倒所在,目瞪口結,不能回答。便興慈悲心,憐憫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普告同會諸聽眾。

  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

  佛說:‘諸善男子,我時常這樣說。色法與心法諸緣,按百法明門論所說:色法有十一種,心法有八種,即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法,和色法,(心法,有為法不相應,但和無為法有點相應。)再加上六種無為法,共成百法。諸緣有四種:(一)親因緣;(二)增上緣;(三)次第緣,亦名等無間緣;(四)所緣緣。

  所有這種種由緣所生之法,皆不出一念心所現。所謂山河大地,森羅萬解,一切萬物,都從一念心所生。一切都是包括在一念心裡,不是心被這些萬物所包括。如能認識本來真心,則這一切萬法萬物,根本都是幻有。

  真心如鏡,諸法如鏡中像、鏡中影。修道便要修至影來即現,影去即滅。真心是湛然清淨,沒有半點塵影污染的。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你的色身和識心,都是由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出來的物,就是你之識心,亦是在妙明真心裡。因為不知道,便錯認這個識心為真心,認賊作子,生出種種顛倒相。

  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為何你等,把本來自妙,本來圓滿靈明的真心和寶貴光明的自性,都捨棄遺失,而在妙悟中,自取迷昧!即是把自己常住真心,全體大用,本有家珍都丟棄遺失,反認識心為自己真心。不當認而認,這便是顛倒執著,這亦是悟中生迷,迷上加迷。

  悟就知萬法唯心,心包萬法。迷就迷法皆在心外,心只在身中。如手臂本無正倒,而分正倒,這就是執著。若無執著,就是正遍知;有執著就成為性顛倒,如人迷東為西,東實不轉為西,只是迷情妄執,東西顛倒。顛倒中妄計顛倒,這就是認悟中迷,亦是不迷中而起迷。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

  晦昧即無明,黑暗。無明便看不見,故等於空。因無明黑暗,就將靈明洞徹之真空,變為冥頑晦昧之虛空。在這頑空晦昧中,再依無明之力,轉本有智光,為能見之妄見。這就是瞪以發勞;和黑境結在一起,就生出四大之色。

  色雜妄想。想相為身。

  色既結暗而成四大之色。妄想即識心,從妄想的識心參雜妄色,就造成五蘊之色身,亦即名色。這是十二因緣的道理。

  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聚集種種因緣,而從眼、耳、鼻、舌、身、意進入。因六塵影子,便生出分別計度之心,造成內心搖動不息,趣外即觸。趣走向外邊去,各處馳跑,妄想心可以各處奔跑,觸亦可以各處奔跑。沒有真正智慧,就迷亂地向外亂跑,不辨東西南北,終日昏昏擾擾,把元妙真心,寶明妙性都失去了,反而不明白。把不光明作為自己的心性,亦即認識心為真心。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

  第一種執迷不悟,就是堅決認定真心在色身之內,一般人最大錯誤,便是錯認心在身裡面。那麼,不在身裡面,是否在身外邊呢?也不是的,而是我們都在真心裡面。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既然迷執心在身內,而不知道真心實在是廣大周遍,包含萬象,外洎即外及山河虛空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之物。

  我們這真心是包含虛空萬物,而不是虛空包羅萬物。明白這個道理,便不會丟失真心。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

  我們的真心既然廣大無比,能包羅萬物,有如澄清百千大海之大,而我們反棄之不要,只認一水泡浮漚,作為大海,豈不大錯!

  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不明真心廣大有如百千大海,反認為一小浮漚為全海之潮,已包括一切大瀛小渤。(大瀛即大海,小渤即大海旁之小海。)

  真心不在內,不在外,而是包羅萬象,又是人人都具有,只因不認識,便成為性顛倒。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你等(指沒有證果的有漏之眾)皆是迷中倍迷,好像我垂手,便說倒手;我舉起手,又說是正。實我手本來無差別,無倒正,而偏說有倒正,這是本來無問題,而造出問題。百千大海不要,而反認一小漚為海;廣大無比之真心不要,而反認識心為真心;本來不迷而執迷,便是迷中加迷。故佛說:‘這樣真是最可憐憫的人!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阿難承蒙佛慈悲,從邪術救回,又得佛多次深切教誨,萬分感激,就流淚叉手向佛說:‘我雖是承蒙佛教導,這樣微妙的法音,而明白覺悟,妙明真心本來是圓滿常住不變的。'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但我明白佛所說的最妙法音,還是依然用我的分別攀緣心來領悟和敬仰。

  允是誠的意思,緣心即識心。這是說,這個識心能分別善惡好壞,所以實是我所依賴瞻仰而不能捨離。因恐怕捨離這個分別心,就不知用什麼心來聽法。

  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佛所說之真心,能包羅虛空萬象,山河大地,阿難豐不敢十足相信。所以說:‘我現在才知道具有妙明真心,但只明白其道理,還不敢接受,正式承認為本來圓滿、原有常住的心地。'

  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阿難雖然得到佛指示,見性就是常住真心,但還不敢接受這種道理,因為他慣用攀緣心來聽法,誤認為沒有攀緣心,就沒有法可聽。故說:‘現求佛慈悲哀憫,宣示圓滿無礙之音,拔除我的疑惑深根,使能歸至無上道,即證不生不滅之果位。'

  圓音,即一音。佛能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皆得解。佛之聲音,是圓滿普被,故三界六凡眾生,聽聞之後,皆和自身語音一樣,都能明白。只要和佛有緣,無論距離多遠,都可以聽得清清楚楚,好像在佛身邊一樣。

 

上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2)
下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13)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