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因此在如來藏性中,就生起不變隨緣之用。風是動相,空是澄相,日是明相,雲是暗相。眾生在迷昧不覺中,就生起三細六粗。“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跟著就是背覺合塵,違背真覺而和塵勞合在一起。所以在如來藏性裡,就發生勞相,而生出世間,山河大地,一切有為相。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我”,佛自稱,以妙覺明心,不生不滅,為本修因。合如來藏性,回光返照,脫離塵勞。這樣才明白萬像皆空,而如來藏性亦就隨淨緣而融化一切妄相,恢復本來妙淨本覺面目,湛明真心,圓融遍照十方法界。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是故在如來藏性裡面,“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就是一心,無量就是萬法。一心能生萬法,萬法唯是一心。一多無礙,一亦可叫如來藏,如來藏可包一切法;一切法仍歸納如來藏裡。心包萬法,萬法唯心。真心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真心。這是理事無礙之意。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如一尺鏡可以顯出千裡的境界,這是小中能現大相。千裡境界顯現在一尺鏡中,是大中現小。大小無礙,彼此不相妨礙。這是屬事事無礙法界,妙覺明心,性淨明體,變化是無窮無盡,非凡夫所能了解的。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上面說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這是怎樣說呢?“不動道場”就是如來藏,也就是佛的法身,坐在不動道場上,而能遍滿十方世界。不但能遍滿十方世界,還能包容十方無盡虛空。這是多不礙一之理,亦即理事無礙。

  “於一毫端,現寶王剎”——一毛是凡身,即正報的最小者。“寶王剎”是佛寶法王之剎土,即依報之最大者。在一毫毛的頂端上能現出諸佛之剎土,這是小中現大,小不礙大,是屬事事無礙。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微塵是依報之最小者。“轉法輪”——是現全身而說法。全身是正報之最大者,以全身坐在一粒微塵中來開法會,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在一粒微塵中的眾生,亦不會比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少。這是大中現小,亦即大不礙小。究竟為什麼能夠這樣呢?這便是佛法的表現,佛法的奧妙處,要證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才能明白它的道理。

  什麼叫做轉大法輪?怎樣轉法輪?就是要時常說法,教化眾生,能提倡佛法,弘揚佛法,令一切眾生明白佛理,亦是轉大法輪。有德高僧,不只在人間,還可能到天道、地獄甚至三界去轉法輪。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至於在微塵裡轉大法輪,這境界是不可思議,無法可說出來的,說出來亦只是一點皮毛而已。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我人為何做眾生?因被塵勞妄相所惑。若能滅除塵勞,亦即背塵合覺,就能發現真如妙心,妙淨本覺,圓融湛明的佛性,亦即如來藏性,亦叫陀羅尼,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亦即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總持的意思,亦可叫做總機關。這個總機關在什麼地方?就是在我們每個人的佛性裡。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這個本妙圓心,不同於識心,亦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風,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聲、香、味、觸、法,亦不是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如心經上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即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不是了。上面才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性,這裡則說全非,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佛法就在這個地方,沒有是,也沒有非是,這是空有為法。不是把四大 六根、六塵都非了,如果認為四大、六根、六塵等都是沒有的,那就是斷滅見。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佛說法是隨說隨掃。當佛臨涅槃時,有弟子問佛:“世尊所說之法,將來怎樣流通呢?”佛說:“我沒有說法,如有人說我說出一個字法,就是謗佛。”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為什麼自己說沒有說法呢?是不是臨涅槃時,說話糊塗呢?不是的。因佛說完法後都不留痕跡。故雲:“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教人不要有法執,有法掃就不能法空。要法空人空,才能究竟開悟。如果說:人空法空,那麼什麼法都不用學了,不如睡覺吧!但還有睡執未破,要連睡都沒有,才是空呢!金剛經上說:“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是船,用來載人過河,過河後,便放棄不要。學佛法是用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煩惱沒有,法亦不用了。“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只為斷煩惱,煩惱怎樣斷呢?就是遇任何境界,都不會被它轉變,不被境界所搖動,這便是定力,也是佛法,也就沒有煩惱。

  為何說佛法沒有是,沒有非呢?六祖不是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把一切法門都否決了。六祖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思善,就沒有是;不思惡,就沒有非。沒有是與非,便是本來佛性,就能得到本妙明心,亦就什麼都有,有什麼呢?有如來藏所具足之法寶,亦是什麼都沒有,沒有什麼呢?沒有一切執著,沒有一切煩惱。

  煩惱如冰。菩提似水。如能把冰化成水。即斷煩惱而成菩提。這不是困難的問題。只要你不執著。不為境轉。不生煩惱。便是菩提了。

  “非明無明”,即不是覺悟的明,亦不是依真起妄,所生出來的無明。明和無明,亦都沒有。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把十二因緣都空了。這裡說“空如來藏”,下面說“不空如來藏”,還有“空不空如來藏”。佛法就是這樣深奧!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苦集滅道,四谛法門,是如來成佛後為小乘聲聞所說的。先說(一)“苦谛”:人間約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沒有人能逃避的,還有“愛別離苦”,越喜歡的人,偏偏要別離。“怨層會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東西,越不能得到。還有“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所引起的種種煩惱痛苦。

  苦字還分有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1)苦苦:是窮人苦,如有病而無錢買藥,屋漏又兼連夜雨,父母死亡而無錢買棺埋葬,這都是屬於苦中之苦。(我亦曾經歷這些事,當我母親死時,我身上沒有分文,眾兄弟亦無辦法,幸虧我有一班佛友,因為平時我喜歡幫助他人,所以有事時蒙佛友們施棺贈款,安葬我母親。我才能廬墓三年,以報母恩。後來我到香港,所住之房間,有六處漏水,可是我不管。一有錢便幫助他人,還捐款給一所寺院造佛像。)

  (2)壞苦:是富貴人的苦。好像家破人亡,遇盜賊劫盡金銀財寶。(3)行苦:既沒有貧窮之苦,又無富貴之苦,但人人還免不了行陰之苦。即是遷流不息,從少而壯,從壯而老死,念念不停,這也是一種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眾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眾生,即三禅天以下,為“壞苦”,即在天雖是享樂,但福樂終有享盡之日,樂極悲生是為壞苦。四禅天以上為“行苦”。雖是苦樂雙亡,但還要受行陰遷流之苦。以上是略釋四谛之苦谛。

  (二)“集谛”:是世間煩惱苦因。粗細煩惱,聚集在眾生心中,而生出我執,分別計較,因此造 種種惡業,而招生死苦果。若無集谛煩惱苦因,當然沒有生死苦果。

  (三)“滅谛”:是出世間涅槃樂果,即二乘所證的方便有余土。所以佛說:要斷盡集谛才能證滅谛。

  (四)“道谛”:是出世間道品樂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依八正道。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斷煩惱苦因,滅生死苦果,而證涅槃樂。

  “非智”非有我空之智。“非得”,非證得我空之理。這是空四谛聲聞法,即是不但有為法當空,就連無為法亦當空。

  講到滅谛時,我想起釋迦佛在未成佛時一段小故事:

  釋迦佛在山中修道。一日,聽見羅剎鬼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只說這二句偈頌,便不再說。釋迦佛便問他:“你剛才所說是佛法,不應該只此二句,是否可再說給我聽”。羅剎鬼說:“我現在很餓,沒有氣力說下去,等我吃飽後再說。”釋迦佛便問:“你要吃什麼呢?”羅剎鬼說:“要食人肉。”那時候山中無別人,只有佛單獨一人,所以佛說:“好吧!你說完法,我便將我的肉身給你充饑。”鬼王聽說後便曰:“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說完後,便要吃佛的肉身。佛說:“請等一等,讓我將此偈頌刻在石上,使後人有機會讀此偈頌而明白佛理。”鬼王同意他這樣做。等到佛刻完偈頌後,便閉目靜坐,讓鬼王噬食。當鬼王張口要吃佛的時候,忽然升空不見了。原來他是天人,來試驗佛,看他是否能為法忘軀。果然佛為了要聽二句偈頌而捨身求法,為了佛法而寧願捨棄身體,多麼偉大!

  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羅密多。

  上面是空四谛法,現在連菩薩法六度波羅蜜亦空了。“非檀那”,“檀那”梵語,即布施,布施有三種:(一)財施,以財物布施。(二)法施,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便是法施。(三)無畏施,遇人有恐懼怖畏,能施無畏力,令人脫離,便是無畏施。“屍羅”:譯作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總攝持戒有三大要義。

  (一)律儀戒:即斷一切惡。(二)善法戒:即修一切善。(三)饒益有情戒:即度一切眾生。

  “毗黎耶”:譯作精進。精進有二種:(一)心精進,時時刻刻要學佛法。(二)“身精進”,時時刻刻要修佛法,沒有懈怠。

  “羼提”:譯作忍辱。辱是侮辱,如詈罵、毆打、殘害,皆是侮辱。忍是忍受,忍受一切逆境。又有六種忍相:(一)力忍,遇一切辱境,忍不計較;(二)反忍,遇人加辱,不責人而責己,反想過去我曾辱他,故現在他辱我是應接受的;(三)忘忍,寬宏大量,忍辱而不介意;(四)觀忍,遇人加辱,以智觀察,既無人我兩相,怎還有辱境?(五)喜忍,遇人加辱,心生歡喜,認為是我的善知識,能全成我之忍力;(六)慈忍,對於加辱的人,憐其愚癡,不和他計較,反發願要救度之。這是忍辱波羅蜜,學佛法的人,就要學這些忍耐力。

  可是現在有一般外道者,反錯改其義。當他要欺侮人,殘害人時,便說無人相。要食肉時,便說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反正隨時都要死,不食其肉太可惜了。況且畜生繁殖力強,如不殺食,將來豈不充滿世界?但要想想,人們不食貓,為何貓不充滿世界?你不食它,不造很多殺業,便不會結那麼多冤孽。

  “禅那”:即靜慮,但這個慮不是思慮的慮,而是正思惟。不要有妄想,只要存正念,慢慢便得定力,故亦叫禅定。

  “般刺若”:即般若,譯作智慧。般若有三種:(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波羅蜜多”:即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從眾生修行而成佛果,叫做波羅蜜(多是助語詞),此六度波羅蜜亦皆非了。在空如來藏裡面,什麼都非了。這個非字不是什麼都沒有,只是非棄而已,因裡面還有妙明呢!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羅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如是即由六度波羅蜜,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由菩薩至佛果位,要經過很長的階段及過程。

  “怛闼阿竭”:譯作如來,如來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和應身。

  “阿羅诃”:即應供,能應九法界眾生供養。

  “三耶三菩”:即正遍知。知心包萬法,為正知。知萬法唯心,為遍知。正知是實智照理,遍知是權智照事。以上三名稱是諸佛十名稱前之三名稱。

  “大涅槃”:即佛所證大寂滅海,亦即圓寂,不生不滅之意。

  “常樂我淨”:“常”即不變,“樂”是得到法喜充滿的快樂,“我”是得到真正的自在,“淨”是清淨周遍,無諸染著。以上種種名稱亦非了,則如來藏又非佛法了。

  在如來藏裡,說它有,什麼都有;說它無,則什麼都無。這就是一切唯心造,亦是如來藏之奧妙處。說有是不空如來藏,說沒有是空如來藏;說也有也沒有,是空不空如來藏。這個道理要研究久了,才能領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上面所說是空如來藏,種種俱非的道理,亦即“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任何法都空,叫做真空,真空便能生出妙有。“世出世故”:世即世間,即是說,所有世間法,稱凡法界,和出世法,稱聖法界,皆是如來藏。本來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空如來藏的本體是清淨湛寂,不立一法。不空如來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寶珠,體非青黃赤白色,而能隨緣現色,隨緣應用。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這是不空如來藏。上文說空,這裡說不空,是什麼意思呢?因真空之後,才有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麼都沒有,就不是真空。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有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亦即是識心,亦即空,即地水火風,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意識界,包括五陰、六入、十八界,皆即如來藏性。以上是世間法。

  法無空法,說空也可以,說不空也可以。如金剛經上說:“言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學佛法是不可有執著的,一執著就生出法執。有法執就和沒有學佛法一樣。不知佛法,而有我執;明白佛法,而有法執,這都是不對的。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這是緣覺法。即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流轉門的過程。如果修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所以修行人,要沒有無明,才能了生死。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

  這是聲聞法,就是四聖谛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是聲聞乘必修的法門。

  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羅密多。

  此是菩薩法,就是六波羅蜜之法門。菩薩必修的法門,也就是大乘法。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法門。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羅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此是如來法,以上十法界,都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諸法,皆依如來藏性之體為體。如離此心實無一法可得,所以說:“塵塵混入,法法圓通,一真不動,應用無窮。”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以上所說,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乃至如來果位,完全具足於如來藏性裡。世間與出世間諸法,亦皆是如來藏妙明心元。空如來藏叫做本妙,不空如來藏叫做元明。實則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說“心元”。元就是本,這個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寶珠,說它有,則一本清淨,纖塵不染;說它空,又是眾相分明,遇緣顯現。所以說:“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就是我們本有的妙明真心。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離開有和離開空,又是有又是不有,這是中道第一義谛,亦是一乘寂滅境地,亦是真空妙有,空不空如來藏之道理。

  “離即離非”:離不空藏,就是一切法,即是離有。離開空藏,不是一切法,即是離空。這兩句是顯一心之體,不滯空有。

  “是即非即”:是即十界,照不空藏,就是照有。是又非十界,照空藏,就是照空。這兩句是顯一心之用,而能雙照空和有二邊。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世間三有眾生(三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及超出三界的聲聞緣覺(即凡夫及小乘等)怎可以用他們所知的意識妄心,來推測佛之境界呢?佛所證的無上菩提,三智圓覺之極果,沒有比他高,故不能用識心來測度的。

  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第一為開導眾生,皆有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即眾生本具,心中之不生不滅性。第二為示眾生佛之知見,即這部經上,佛指示阿難,眼根不動不變,不失不還,乃至見見非見,就是佛之知見。第三欲令眾生悟佛知見,即佛示阿難如何會通萬法淨極,一心三藏,令起奢摩地,微密觀照,圓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眾生入佛知見。在此即是令阿難依圓解,起圓修,得圓證,直趣無上菩提。由此可見這部楞嚴經之重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譬如琴,琴長三尺六寸,古琴五弦,今琴七弦。瑟有廿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這幾種樂器,雖然能奏出美妙音樂,但如果沒有巧妙的手指,和熟稔樂理的琴師,亦不能奏出妙音。樂器自己是不會發出妙音來的。

  這是譬喻一切眾生,雖皆具足如來藏性的妙用,但如無善知識指點,亦不能啟發其妙用。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你與眾生,亦和上面所說一樣。其實這個寶覺真心,一切眾生,皆是圓滿具足的。“我一按指”,我是佛自稱,一按指,海印就發光。海印是佛心三昧,如海水澄清,能映現萬象。可是你一起念頭,塵勞諸相,世間妄念便生出來。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為什麼塵勞不斷?為什麼一起念便有妄想?就是因為沒有時時刻刻勤修無上菩提道,而貪愛小乘法。得到一點境界,便自己認為滿足。

  這段經文很重要,你們都要回光返照,問問自己來這裡做什麼?是否真心要研究佛法?明白佛理?如果是的話,那就要勤求無上菩提,不要人雲亦雲,不要隨梆唱影,要認真用功。能真心用功,就是有人在你身邊談話或走過,你都不見不聞。這樣豈不是成為聾子盲人呢?不是的,要不見不聞才是妙,才能得到妙境。所以說:“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樣才是勤求無上覺道,若不是這樣,但要發勇猛精進,來求無上菩提。

  修道最要緊是克服外境,不要被境所轉。怎樣才能克服呢?要有真正定力。所以我要你們,第一要學楞嚴咒,第一個考試便考楞嚴咒,要能背出來才算及格。第二要習楞嚴定,才能得真正定力,便不為境所轉,而能轉境。中國古語有雲:“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不夠深,便隨時有火氣意氣,學問夠深便不為意氣所轉。亦即有涵養,有定力。

  有人說:“這裡不夠清淨。”那要問你自己,如果你心裡清淨,則到處都是清淨。如果心裡不清淨,則到處都不清淨,因你不能克服環境。修道就要修到有定力,才不為境所轉,才能轉境。轉鬧市為山林,這才有真正定力。要時時刻刻回光返照,問問自己是否有勤求佛道。不是老照著別人,專找人家不是說長說短。

  人有定力,到什麼地方都能平靜無事。所以我說: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不准有地震。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為談奇道怪,故弄虛玄。其實我們現在天天研究楞嚴經,天天修楞嚴定,有定力,地亦堅固,故不會壞的。況且現在到處都在暴動,而三藩市至今還平安無事,亦可說有小的感應。(注:一九八六年美國到處有反戰爭暴動。)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富樓那聽佛開示後便說:我和如來的寶覺圓明,真妙淨心,即如來藏性,本來是圓滿,沒有兩樣的。但我被過去無始以來的妄想所纏縛,故經過很長時間,仍在輪回裡,轉來轉去。幸今已得四果阿羅漢,但我的習氣妄想,還未去盡,真心還未顯現,故不能夠究竟覺悟。世尊,諸妄都已消滅,妄盡存真,已得到妙覺明心,圓融無礙,真常不變。

  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敢請問世尊,一切眾生,因何無緣無故,生出種種妄想,把自己妙淨圓明的真心遮蔽,而受淪溺於生死輪回的苦海中?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富樓那起初懷疑萬法相續之因,經佛解說,不空如來藏,從真起妄,隨染緣而生萬法,後又懷疑五大圓融的道理。佛為其說空不空如來藏,好像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絕諸相之發揮。因虛空是為明暗所依,而不為其所變故。觀相本來是虛妄,便不會互相淩奪。觀性本來是真,故能圓融,而萬用具妙。現在還有些少妄因未除,即還未知道妄本來就是無因的。佛為他釋疑,故以世間諸事,舉一事問富樓那。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你是否有聽見這件事情呢?在室羅城中,有一個人名叫演達多(譯作祠接。其父母在神祠禱告而生,故用這個名字)。有一天早晨,他用鏡照自己的面,看見鏡中人有頭,眉目美麗可愛,反嗔恨自己沒有頭。因為他看不見自己的面目,便生出錯覺,以為自己已變成魑魅妖怪,所以大吃一驚,便向街上狂走。你的意思如何呢?這個人因為什麼事,無緣無故而狂走街上呢?富樓那說:“這個人心裡發狂,並沒有其他的緣故。”

  富樓那問佛:眾生因何因而有妄。這裡佛答他所問,為何無緣無故而狂走。無緣無故是譬喻無因,狂走則譬喻無明,意謂無明是無因的。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

  佛說:這個寶覺真心,是具足妙、明、圓三種義理的,亦就是一心三藏,妙為寂靜之體,故不立一法,屬空如來藏。明為照耀之用,故能遍現諸法,屬不空如來藏。圓為體用雙彰,圓融無礙,屬空不空如來藏。此三藏是本來心,故說:本圓、本明、本妙,亦即本來無妄,現在既然叫它作妄,自然不是真實。不是真實,便無所因。若有所因,有所憑據,自然有體,那就是真的,不能叫它做妄了。

  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自從無始以來,積聚的一切妄想,輾轉相依,此伏彼起,轉來轉去,再因迷上加迷,重重相續,以至經歷劫數,還沒有停止之日。雖有佛的大智慧來說明妄是無因的道理,但還不願回來,不能回頭是岸,還要和妄想做朋友。

  這個“無始無明”和“無始妄想”,是怎樣分別呢?“無始無明”是最初迷相,“無始妄想”是最初動相。真心如海水,無明如風,妄想如水中的動相。水本不動,但被風一吹,就生起動相。既依風才動,故風相和水相,是不相捨離。無明不覺亦不離本覺,所以風是依真生迷,即是無明。凡是執相是有,即是妄想。

  所能我(度公自稱)以前曾寫過二句偈:“捨不了死,換不了生;捨不了假,成不了真。”怎樣才能捨得死呢?不是要你真的去死,而是要你活的時候,將自己看做活死人。不要別人對你說一句不順耳的話,便放不下,不要人家對你不好,就受不了。不要為自己的假軀殼做奴隸,要大死才能大活,什麼事都要放下,不要執著。“捨不了假,成不了真。”我人就是放不下妄想,才不能得到自在。妄想太多,攀緣心太高,怎能成道?不要在死物上用功,要在活物上用功。什麼是死物?就是這個假軀殼,終日奔波勞碌,無微不至的來侍候它,可惜它不能永久存在,終要滅亡的。活物就是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明白這個道理,便要從活物上用功,勤修無上菩提,以求去妄顯真,恢復本來面目。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因為這個迷,這個不知道迷本無因之迷,便時常以為自己有妄。但如果知道這個迷是假的,是沒有體性的,那麼,妄想便無所依靠,不能存在。既然無妄因,妄因尚且無生,又怎樣去消滅它呢?得到菩提正覺的人,好像夢醒的人,說出他剛才在夢中經過的事。雖然他是心智精明,亦無辦法借用什麼因緣,來把夢中的境界,拿出來給人看啊!

  得菩提者是指諸佛。佛雖能說法,指示眾生破迷破妄,但不能將迷妄的境界,拿出來給你看,只可用譬喻,不可用物體來證明。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況且迷妄本來就是無根無體,好像室羅城中,演若達多那個人,豈是為了什麼因緣?只是自己生出恐怖之心,以為沒有頭而向街外狂走。直到他的狂心息滅,才知道頭依然存在,而不是從外邊找回來的。縱然他的狂心依然未歇,可是他的頭,根本是沒有遺失的。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富樓那啊!虛妄無明的體性,就是這樣的。既然沒有根本可尋,怎可找出它的因來呢?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只要你不隨妄想而起分別的妄心,則“世間相續”、“業果相續”和“眾生相續”,這三種相續因緣便會斷滅。為何有這三種相續呢?皆由分別妄心所生。如無分別妄心,則根本這三種相續的因,便不會生出來。

  分別妄心即遍計執性,修道最緊要斷除。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演若達多是誰呢?就是汝心中的狂心。這個狂心,如果拋掉,就能明白。明白即是菩提,亦是妄滅真露。妄心息滅,真心就顯露出來。這個殊勝無比,清淨無染的妙明真心,本來就是周遍法界,不是從外邊得來,而是每個人本來具有的。它是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和佛是一樣的。既然本來就具有,又何需要藉劬勞,劬勞是父母養育兒女之恩。即是說自性本來具有,不用父母培養和肯綮修證的。

  肯是骨和肉和骨之間,綮是筋和肉之間。“肯綮”二字出於莊子養生篇,庖丁解牛。庖丁是殺牛專家,他一刀便能把牛的筋骨和肉分開。

  肯綮修證,亦即勞筋苦骨,猛勇精進的意思。這段文字是頓教法門,即是說,真性本真,只要離開妄緣,便是如如佛,亦是無修而修,無斷而斷。沒有分別心,即是無修而修。狂性自歇,即是無斷而斷。勝淨明心,本周法界,即是無證而證,亦是無功用道。楞嚴經妙法,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阿難說:不歷僧祇獲法身,不必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勤修,而能得法身,證果。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系帶如意珠,如意珠是所求如意,所願遂心,有求必應的寶珠。但這人把它忘記了,因此貧窮而露宿他鄉,四處浪跡,向人乞食。雖然流落困苦,但那寶珠始終沒有遺失的。

  這段文表示我人雖然貪求世界快樂,終日奔波勞碌,不得自在,但自性並沒有丟失。

  世上真正貧窮的人,就是不明白佛法,不知自性本具這如意珠。明白佛法而修行證果,發現自性寶珠,才是真正智慧,真正財寶。

 

上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4)
下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