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根本智,契實相理,得差別智,知眾生機」。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兩種智慧都得到。得根本智契理,諸佛所說之理、諸法實相之理,他明白了,這是明心見性。「得差別智」,差別智也叫後得智,對於根本來講的,根本、後得,也就是根本智的起作用就是差別智,無所不知,「知眾生機」。「故所說之法,深入義味」,你學經教愈學愈有味道。古大德說了一句話,說「世味(世間的味道)哪有法味濃」!法味如果不能超過世味,這個世味是人間天上,超過它,誰肯學佛?現在學佛同學很多,你們有沒有嘗到法味?沒有嘗到。為什麼?嘗到之後,你們的心行就大大的改變了。會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會像那些祖師大德一樣,外面看起來好像是都吃苦,清苦,裡面的快樂無邊。智慧、健康、幸福快樂,你統統得到,這些與貧富貴賤沒有關系。所以,深入義味,他對於這個世間的一切能放下,他能捨。為什麼?他所得的樂超過世間太多,太殊勝了。
「契理契機,普令聞者入於義理,深得法味,皆得度脫,故雲,度諸有情。」這幾句話很重要,這幾句話說什麼意思?教學真實的利益,確確實實能令聞者,聽經的人、學佛的人,對於諸法實相、萬物的義理明白、覺悟了,這才深得法味,所以嘗到法味了。嘗到法味是滿心的歡喜。中國古人常常說孔顏之樂,這是世間法,孔子的快樂、顏回的快樂,他快樂什麼?孔子當年在世,他的家庭環境是貧寒,清寒之家,不是小康。顏回,顏回可以說是清寒到了底限,物質生活太苦了。吃飯,飯碗都沒有;喝水,茶杯都沒有。吃飯,用竹子編一個簍來盛飯;喝水,葫蘆瓢。箪食瓢飲,過那樣的生活。孔子學生當中最快樂的就是顏回,夫子贊歎他。他快樂什麼?深得法味。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典籍,在那個時候不是太多,但是那個分量是夠他學的。從三皇五帝到孔子那個時候,這一段時間差不多也是兩千年。從伏羲、神農到孔子差不多兩千年。兩千年留下來的典籍,你好好去學它,其味無窮。倫理、道德、因果,跟聖賢修學的心得。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五經,上古時代世代相傳,到孔子才真正用文字記載流傳給後世。
如果學佛沒有得到法味,換句話說,我們沒有得度,在佛法裡面沒有學到東西。學到東西,哪有不快樂的!學到東西就像吃飯一樣,你每天一定要學它,決定不會捨離,欲罷不能。歡喜學習,也非常歡喜跟大家一同分享。在分享這個過程當中,肯定對自己的境界有相當程度的提升,愈來愈接近聖賢,學佛愈來愈接近佛菩薩,他怎麼會不快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真有把握。為什麼真有把握?至少我們有四同,心同佛,願同佛,德同佛,行同佛,只要有這四個同,跟佛相同,你能不往生嗎?遍法界虛空界,你到哪裡去?你肯定到極樂世界。你的方向、目標非常純正,信心堅定,絕不會改變。這個世間再苦,時間短暫,還不能忍受嗎?自然能忍受。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無比殊勝的一個修學環境,到那裡去保證你成就,成佛。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六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