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82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三三頁:

  疏【三、唯影無本,即終教。以離眾生心,更無有佛,唯大悲大智為增上緣,令彼根熟眾生,心中現佛說法,是故佛教全是眾生心中影像。】

  這是本影四句裡面的第三句。前面兩段說的是「唯本無影」、「亦本亦影」,這理有相當的深度。前面講的是小乘與大乘始教,就是大乘剛剛開始;這個比前面又要深一層,講到大乘『終教』。所謂「終」就是大乘法裡面這最高的教學,愈來愈真實,只有『影』沒有『本』。為什麼說只有影沒有本?下面給我們解釋,『離眾生心,更無有佛』,由此可知,佛從哪裡來的?佛是眾生心變現出來的。淨土裡頭常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離開自性哪裡有彌陀呢?彌陀從哪裡來?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本」是什麼?本是自性,西方確確實實有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世界與佛都是自己真性變現之物。這個正是唯識家裡頭所說的「唯識」,萬法裡頭唯有識;識能變,萬法是所變。

  『唯大悲大智為增上緣』,增上就是幫助的意思,大悲大智都是我們自己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所以佛為我們說法,眾生為我們說法,大經上也常常講: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我們有感,佛就有應,佛是不是有心來應?沒有,佛要有心來應,那就有本了,那是前面的教義,有本也有影,講的是大乘始教初學的,深入一層講,沒有。佛決定沒有心,佛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在比喻裡頭常講,像我們敲磬一樣,你敲一下它就會響一下,敲是感,響就是應,所以「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我們敲磬的時候,那個磬會不會動個念頭「他敲我了,我要不要去響一下?」它不會的,它沒有心,就是它沒有分別執著妄想。諸佛菩薩應眾生就是如此,是自自然然的應。由此可知,我們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完全是自己主動。這是跟諸位說真實話。

  現在這個世間妖魔鬼怪很多,真的是法弱魔強,不但在國內你們看到許多著魔的,國外也是如此,這個情形非常普遍,外國人也著魔。魔怎麼來的?就是這麼個道理,眾生心裡頭只想魔,所以念魔,魔就來了,也是感應道交。你想佛,佛就來了;想菩薩,菩薩就來了;想魔,魔就來了,就是這麼回事情。為什麼會想魔呢?現在一些人喜歡奇奇怪怪,尤其喜歡神通。誰會變神通?魔,魔會變這些神通,你一想神通,魔就來了。所以好奇骛怪的人多,喜歡奇奇怪怪的人多,真正能夠領略正法的人不多。所以你看看現在全世界的道場,規規矩矩講經的道場聽眾不多,要是搞特別花樣那就人山人海,都是喜歡奇奇怪怪,這就是著魔。

  念佛,給諸位說也不例外,你念佛如果不懂得方法、不懂得理論,念佛也會著魔。不過比較起來,念佛著魔少,你用功不得法會著魔。所以理論要通達,方法、境界要明了,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才減少這些魔事,這個很要緊。念佛同修在此地特別我要給大家說明,所貴的就是古德講:老實念佛。我念佛的時候心很清淨、虔誠,什麼都不求;如果你要是求見佛,想見瑞相,這就是著魔的念頭。甚至「我想求一心不亂」也是一個著魔的念頭。一心不亂要不要求?要,決定有這個願,不能有這個心。我念佛念了一天,怎麼還沒有得一心不亂?我這個念佛裡頭,摻雜了、夾雜了,夾雜一心不亂,怎麼會得一心?不可能。

  所以念佛貴老實,不夾雜、不間斷。這不間斷要很自然的叫它不間斷,不是勉強的,勉強,你就做不到,很自然的。就是工作的時候,我們把整個精神貫注在工作上,我的工作做好;工作放下來之後,佛號就提起來,這樣叫不間斷。否則的話,你這佛沒念好,是工作也沒做好,兩方面都塌掉。所以你會用心的話是樣樣都圓滿、樣樣都做好了,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縱然講打個七,我們好好用功念一天佛,要曉得那個不是偶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是福報!能好好的念一天佛,也是有那一天佛的福報,沒有那個福報不能勉強,世出世間法勉強不得的。

  這一段文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沒有眾生,試問問佛怎麼說法?佛給誰說法?佛給眾生說法,所以佛離了眾生就無法可說,也不成其為佛。為什麼他稱佛呢?因為有個眾生,跟眾生相對的,顯示有個佛,就是一個迷、一個悟。沒有迷怎麼顯得出悟?所以他是相對建立的。有佛就有眾生,有眾生就有佛;無眾生就沒有佛,無佛也就沒有眾生。所以,眾生為佛增上緣。眾生要是無佛說法,眾生也不能夠自己變出佛法來給自己修學。佛給眾生做增上緣,眾生也給佛做增上緣,互為增上緣,所以才說『佛教全是眾生心中影像』。

  疏【四、非本非影,即頓教。】

  這是頓教的教義。

  疏【非唯心外無佛,眾生心中影像亦空,以性本絕言,即不教之教,所謂尊者無說,我乃無聞,說聽皆無,唯識而已,是以識為教體也。】

  這是唯識裡面講到最究竟的意思。頓教裡面講,不但『心外無佛』,『眾生心中』所現這些『影像』也不是真實的,這正是《般若經》裡面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理很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不但講我們這個世間依正莊嚴森羅萬象,諸佛清淨國土也不例外。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這絕對不是說把我們現前所有現實的環境都否定了,不是這個意思。相有體無,所謂是影像,好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不能說沒有像,但是這個像是空的,是不可得的,這種情形我們了解。所以影像也是空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影像,就跟電影銀幕裡面這個像一樣的,有沒有呢?有。能不能得到呢?不能得到。不但世間這些物質形相你得不到,確確實實得不到,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確實得不到;就是你心裡面所有的感受也得不到,也是假的。真正透徹明了,你才曉得這個世間所有法真的是空的,萬法皆空。

  我們今天說我們得了錢財,錢財你得到哪裡?你是不是能把錢財塞到肉裡頭去?塞不進去,總是在身外,身外之物。再說「身」,身也得不到。我們身體的細胞剎那剎那在生滅,舊的細胞死了,新的細胞生了,新陳代謝。身體的細胞,七年是個周期,七年,舊的細胞全都沒有了,全部換成新的;七年前我們身體細胞是一個也找不到,全都沒有了。這樣說起來,身都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這是講物質的境界是空的,不是實在的。所謂迷,把自己身體當作真的,把身外之物也當作真的,患得患失,所以他苦!其實這苦是不值得的,因為沒有得失;如果真有得失,你這個苦才有價值。心裡面的感受更是虛妄的,心裡感受是什麼?打妄想!想過去、想未來、想家親眷屬,全是妄想,也不是真實的。

  『以性本絕言,即不教之教』。佛的出現是隨眾生心,《楞嚴經》上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本性,本性裡面什麼都沒有,它是空寂的。雖然是空寂,它會現相,所以它又有不空的意思,我們講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不空就是有。空如來藏是講真的,不空如來藏是講它會現相,雖然現的相,相不是真的。好像我們作夢,能作夢的是心,大家都曉得,心會作夢,心是空的,沒有相,它作夢的時候它就會現相;現相的時候,我們就比喻作不空如來藏,雖然現的相,這相是不可得的。可是你在夢中你不知道,你迷了,你還是以為是真正有所得的;到你醒過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不可得。我們在這個世間數十年寒暑,不過就是夢長一點而已;躺在床上睡覺那個夢短,現在這個夢長一點而已,都不可得。所以佛給我們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造業!明了這個道理,何必去造業呢?

  所以修行修什麼?學佛不難,學佛比學什麼都容易,不難,你一定要抓到綱領。學佛就是學個不迷,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我不迷,覺而不迷。什麼叫覺?我曉得一切萬法俱不可得,這就是覺。曉得不可得,你就隨緣了,就自在了,為什麼?得失這個念頭就沒有。諸位仔細去想想,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得失來的,患得患失,沒有的時候想盡方法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好苦!煩惱都從這裡來的。一個人要是沒有得失心,這個真自在。他為什麼沒有得失心?看破了,真相看清楚,一切法裡面確確實實沒有得失。有人問:我不天天拼命去求,這日子怎麼過?你不求日子也過;求過了,不求還是過。你不相信,不求,看看你一天是不是一樣過去?這是因果定律。你命裡面有的,「命中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求不來的;《了凡四訓》裡面說得多麼透徹多清楚。所以學佛的人先要把《了凡四訓》認真去念一念,然後我們做人真的心平氣和,真正能做到隨緣而不攀緣,這才能得一點自在。所以修行就是修不迷。

  三皈依提示我們三大綱領: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就修的覺正淨,就修這個東西,這是三大綱領。而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我們修行用功夫的地方。佛離開眾生,他不能成佛。我們想學佛,離開眾生就學不成,到哪裡去學?佛是應眾生而有,我們修行也是應眾生而修,沒有眾生,我們到哪裡去修?沒地方修。有情的眾生分為兩大類:善人、惡人。一切境界也分兩大類:順境、逆境,就是好環境與壞環境。在這兩類裡面修什麼?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慈悲心,這就叫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能離開眾生、不能離開社會,離開眾生與社會,菩提心到哪裡去生?生不起來。所以小乘人沒有菩提心,你看一切經裡面講的,小乘人沒有菩提心,為什麼?因為小乘人脫離人群、社會,他去找一個人跡不到的地方獨善其身,所以他沒有菩提心,只有大乘菩薩才有菩提心。我們修什麼?你要曉得,就修的這個。這是講通途法門,只要是佛法,不管是哪個法門,統統都是在人事環境裡面修清淨、平等、慈悲。念佛人還有一個特別的,那就是信、願、行,我修信願行也不離開人群,也不離開社會;而且他更妙,他用一句阿彌陀佛去修覺正淨,去修菩提心,去修信願行,這是妙不可言。你只要抓到綱領,就曉得怎麼修法,這樣才真正能成功。

  「不教之教」,這是最高級的教學法,文殊菩薩那一班人禮請維摩居士升座說法,維摩居士升座,升到座上怎麼樣呢?一句話也不說。文殊菩薩就敲楗槌,跟大家說:是真不二法門。請維摩居士講什麼叫不二法門,維摩居士升座一句話不說,這就是真正的不二法門。能說就二,開口落二三;不二法門,一句話沒得說。文殊菩薩立刻就明了,這就是不教之教,這是最高級的教學法。但是最高級的教學法要最高的學生才有受用,像文殊菩薩才聽懂。如果維摩居士給我們這樣說,我們就跑掉;我們請你說法,你升座一句話不說,我們誰來聽你的。可見得維摩居士碰到我們,一定詳詳細細給我們說,要不然我們都跑掉了;碰到文殊菩薩那樣的人,他可以一句話不說。所以說法要應機,要對根機。在《金剛經》上,我們也碰到這麼一樁事情,《金剛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到捨衛大城托缽,回來之後吃完飯、洗了腳,敷座而坐,也是一句話不說。須菩提尊者他體會到,他一看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動作,他開悟了,於是就贊歎:希有世尊!這也是什麼?不教之教。所以經上說,「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不可思量、不可思議。

  『所謂尊者無說,我乃無聞』,這是須菩提尊者一段故事。須菩提尊者有一天在一個石頭上打坐,這個時候正好帝釋天王(中國人講玉皇大帝)從這裡經過,見到之後非常的歡喜,很恭敬就來散花供養。散花供養的時候,須菩提尊者看到,他就問:散花者是誰?他說:我是帝釋天王(忉利天主)。須菩提尊者就問他:我在這裡坐,你為什麼要散花來供養?帝釋天王說:尊者善說般若。須菩提說:我在這兒坐半天,我一句話也沒說。帝釋天說:尊者無說,我乃無聞,這是真說般若。這個也是不教之教。由此可知,帝釋天王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他能體會到不二法門的義趣,這在佛法裡是最高級的佛法,忉利天主他能體會得到,所以贊歎長者是真說般若者。

  這些都是說『說聽皆無,唯識而已』。無說無聽是真說真聽。『是以識為教體』,這就講到最高級的佛法,完全是以你體會、會心而覺悟的,純粹是唯識的起用。

  疏【今此經者。】

  此經是《阿彌陀經》。

  疏【且約終頓二教。】

  前面講了四教,這個經是屬於哪個教?屬於後面的兩種。換句話說,它是高級的,不是普通的,是屬於終教,大乘終教,是屬於頓教。蓮池大師在此地說這個教是頓教,窺基大師在《通贊疏》裡面也說這個教是頓教,可見得『終頓』的教義是古往今來這些大德們所公認的。這個法門,如果真正如理如法的來修學,七天能成功。但是諸位要記住,如理如法,我把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沒有搞清楚,你拼命在那裡干,干上七天;也許這七天佛念完了,念了七天七夜往生沒去得了,神經病院是住定了,那個麻煩就大了,走火入魔。為什麼會成這個樣子?他不如法,操之過急。

  人家念佛是心平氣和的去念,是沒有一切欲念去念,這樣才能念得成功。你有個欲望、有個念頭,你這樣去念容易著魔。因為你有希望在那裡,魔就給你一個希望,換句話說,你有個把柄在人家手上掌握到;「我什麼希望都沒有」,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譬如,「你想要錢」,我有很多錢就誘惑他,他就會上當;「你想要名」,我給一個名義,就把他套住了。你什麼希望都沒有,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無可奈何。所以念佛人心要清淨,真正念佛不求往生、不求一心不亂、不求功夫成片,什麼都不求,我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念了幾天,他自然得一心,自然見佛往生,那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諸位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念佛的人什麼都不能求,有求都是妄念。如果再求好勝的話,那就更是著魔的,這與魔搭上緣了;好勝心,我這一天成功,我要超過別人,這個不得了!西方極樂世界沒好勝的人,這種心萬萬要不得。所以打佛七當中有好勝的,你拜一千拜,我拜一千二百拜,我超過你,你不如我,這種心怎麼行?你一天念一萬聲,我念兩萬聲,這比賽!要搶到第一,這個念頭都錯了。所以這個念頭只會著魔,不會得好結果。所以念佛一定是心平氣和,什麼都不求。

  念這一句佛號當然就是為一心不亂、就是為往生淨土,所以用不著再去起心動念,只要把這一句佛號念好,所謂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七天念不成功,再來個七天,時間長沒有關系!這是什麼?業障重。我們看許許多多人,大多數都是三年可以念成,我們想想我們也業障深重,我們也來個三年!不要求到三天、七天成就,那個很危險,那個不是開玩笑的。

  疏【則眾生心樂出離,自於心中見佛為說極樂依正,信願往生。】

  這講到我們這一部經。『眾生心樂』,樂是愛好,心裡面喜歡出離生死苦海,當然這是對於已經覺悟的人,還有許多人迷在這個世間,還不想離開、不想出離的,這是迷。覺悟的人想離開這個世間,尤其是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真是天下大亂,這個世界找不到安穩的地方,天下大亂,不值得留戀,真正的覺悟的人誰會不想出離呢?你只要起這個心、動這個念頭,佛就有感應。所以說『自於心中見佛』說法,就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信願往生,佛就給我們說。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當時那些眾生求出離的心很懇切,感動佛到這個世間來出現、來應化,正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再給諸位說,我們中國人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的人要聰明,中國人看破這個世間的多,求出離的人多,所以許多諸佛菩薩在中國應化,這是我們在歷史上所見到的。西藏佛法雖然很盛,比不上中國,為什麼?西藏人沒想出離,他想轉世。中國人心量很大,十方諸佛菩薩都來應化弘法利生,用不著轉世。實在講,這個世間五欲六塵染污的力量很大,所以轉世有的時候是一世不如一世。真正想出離,所以淨土法門在中國大行其道。自從東晉慧遠大師建立第一個蓮社,念佛這個風氣在中國非常普遍,依照這個法門出離生死、出離輪回的,不曉得有多少人!禅,很難出離。倓虛法師講,禅真正有了成就,得禅定,他將來也不過就是生四禅天而已。看他功夫淺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還是在三界之內,不能超越!真正超越,唯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條路。

  疏【而實無說無聽,故識為教體。】

  這一段話也是說的「唯影無本」,講到『實無說無聽』,這一句就是「非本非影」,可見教義確實沒有離開這兩句。這個經文義都是唯識所變,所以結論才講『識為教體』,全是唯識所變。誰的唯識所變?是你自己唯識所變。所以這一段的意思非常重要,諸位有緣,這是你的大福報。因為是自己唯識所變,西方淨土哪有沒有分的道理? 你要說這是阿彌陀佛唯識所變的,我們自己沒分,信心還真的不容易生起來。現在明明白白告訴你: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是自己唯識所變。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跟自己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原來就是自己的家,真的是自己的老家。我現在自己回家,還有什麼難處?還有什麼障礙?沒有!阿彌陀佛是自己至親之人,自己變現出來的,唯識所變,我怎麼不能見他!確實增長我們的信心,我們也明白這部經的道理,理論之依據。這是講到經體,唯識為教體。

  ◎【三、歸性】

  第三段講到『歸性』。前面是相宗所講的,這一段是性宗所說的。

  玄義【歸性者,前以所變之萬境,攝歸能變之八識。】

  這幾句話是解釋前面這一段。

  玄義【今以所現之八識,復攝歸能現之一心,則性為教體。】

  這個比前面的意思又深了,比前面的意思格外來得真實,愈說愈親密。識是性變出來的,性是體,識是用。現在講到能變識的本體,這講到歸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經論上常講,一念無明把自性給迷了,迷了的那個自性,它所起的作用就叫做『八識』。所以八識跟自性是一不是二,迷的時候叫它做八識,悟的時候就叫它做自性,換名稱就是了。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就是迷悟不一樣。「識為教體」,這是迷位上說的;「性為教體」,這是悟位上說的,覺悟上說的。所以覺悟比迷當然是更要真實。現在我們好像找源頭,追根究底,從八識再進一步去追究,才發現原來它是真如本性,這叫返妄歸真。

  八識就是生滅心。經上常說: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這叫做阿賴耶識。過去我們講《楞嚴》費了很多的時間說明這個事實的真相,不生不滅就是性、就是真性。你覺悟了就不生不滅,你迷了就有生滅。生滅相是迷位當中才產生的。不生不滅是真的,生滅是假的,生滅是個幻相,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不生不滅。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換句話說,它半真半妄。並不是那個心一半迷了、一半悟了,不是這個;它雖然在迷,它裡頭有不迷的真性在,意思在這裡。你為什麼會開悟?因為你阿賴耶識裡頭確實有一個不迷的性在,你與性相應就不迷,與識相應就迷,就這麼個道理;我們現在講理智、感情,你與理智相應就不迷,與感情相應就迷,就這麼回事情。理智是不生不滅,感情就是生滅,阿賴耶識就是這麼一個情形。

  因此,阿賴耶識有覺、不覺兩個意思,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說得很詳細。現在我們所要說的,就是覺與不覺這兩個意思當中的「不覺義」。因為不覺,不覺就叫做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就變成八識,由八識再發展為我們現在這個世界,這是佛法所說的。佛法所說跟中國《易經》所講的很接近,《易經》講宇宙人生的來源,是從八卦講起,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個生就是變,變現出來的。《易經》是中國古老的學術,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祖先已經曉得宇宙人生發展的過程。佛法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樣發展宇宙人生,也是講變,變現出來的;它有層次、有程序,有條不紊。所以宇宙星球的運行都有規矩,它不亂,因為變現有程序。世間有一些人不明了這個道理,認為宇宙這樣有秩序,一定有個神主宰,其實不是的,它在發展就是有秩序、有程序,它不亂的。這是跟佛法所講的很相近。

  底下這個重要,講到這一科的主題,『復攝歸能現之一心』,一心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念佛這個法門就是直接恢復到我們的真心本性,禅家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由此可知,你念佛念到一心就成佛了,這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一心裡頭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念到成佛是理一心,就是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跟禅家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完全是一個境界。因為理一心不亂就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本性,這是真佛。如果是事一心,就是天台家講的相似即佛,不是真的,是相似位,不是真實位。功夫成片,就是天台家講的觀行即佛。所以用這個方法念到一心不亂就成佛,不要再用別的方法,這是比什麼都簡單、比什麼都容易,也比任何一個法門都穩當。所以真正念佛人,教人不要拐彎抹角,就教人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你把念佛的好處教給他,能講多少就講多少,總而言之勸人念佛。這是佛法所有法門裡面最究竟法、真實法,一生當中決定靠得住的方法,決定成就。我們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用不著拐彎抹角,用不著浪費時間,他能相信帶他念佛就好。

  經論上佛常教給我們,所謂心能統攝一切世出世間法,《華嚴》上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個心就是此地講的一心,所以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宇宙萬法依正莊嚴,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性;所現的境界依正莊嚴變成十法界,這是「識」變的。假如只有性沒有識,就是你不迷,換句話說,就沒有十法界了。十法界是識變的。我只有「性」,性能現,現這個法界,這個法界叫什麼?《華嚴》上講的一真法界。能現的心是真的,所現的法界也是真的,一真法界,沒有十法界。所以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二、三是佛方便說,這是講真的。一真法界如何能證得?一心。一心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性相一如,這是真正的佛法界。所以真心之體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句話形容真心。

  經論上說,一心裡頭也有真如、生滅兩門,這兩門是從體用上說的。一心的本體不生不滅,真如門,體會現相,它所現的相,這個相有生滅,相是剎那生滅,這是實相,就是真相。說剎那,還不很貼實。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個剎那,一個剎那裡面有九百個生滅。所以,相是幻相,有叫妙有,空叫真空。一心,就是講的本性,是真空,它現的相叫妙有。現這個相的時間非常短暫,我們所見的相,這個相就是一種相續相,前面的相滅掉,後面相又生了,但是前面後面很相似,你看不出來是兩個。

  好像我們看電影一樣,電影那個鏡頭的開合,那就是生滅,關起來就滅了,打開就生了,那就是生滅。一秒鐘它開關二十四次,換句話就是二十四個生滅,我們看銀幕上就好像是真的。現在我們眼前實際上的相,用佛的比喻來說,一彈指,我們一秒鐘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鐘生滅二十一萬六千次。一秒鐘二十四次就把我們騙了,好像電影是真的。一秒鐘生滅二十一萬六千次,我們怎麼會覺察到?覺察不到。

  所以我們見這一切萬相確實見不到真相,你果然見到這個真相,你什麼妄念都沒有。原來真相是這樣的!就是《心經》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妄念都沒有,為什麼?你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所以《金剛經》上解釋「如來」這兩個字解釋得妙、妙絕了,「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如義怎麼講法?《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四句就是「諸法如義」最好的注解,注得太圓滿了。

  你真正曉得這個境界,那就叫大徹大悟,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會統統放下,心地真正得清淨。為什麼?徹底明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可得。無有一法可得,你在這世間還有什麼求的?沒有,無求了。你也不會有欲望,什麼都沒有了。這就是圓滿究竟佛,這是真正大徹大悟。這是講到能現的一心,『則性為教體』,這比前面更真實更圓滿。

  疏【一心者,即真如自體也。】

  這句話給我們說得非常的明白、非常的清楚。

  疏【從此真如,流出教法,故會相歸性。】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從『真如』裡面生起根本智,所謂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諸位要曉得,這都是我們真如本性的本能,根本智在哪裡?就在現前。我們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這就是本性,這就是根本智。這是第一念的時候,我們看,張開眼睛,第一念我們看外面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看得很清楚,這是根本智。可是到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起了分別,根本智就沒有了,第二念有分別執著,所以第二念就變成識。第一念是性,是見性見色、聞性聞聲;第二念就落在八識,把見性變成眼識,把聞性變成耳識,再一分別,這就第六意識加進來,一執著,第七識也加進來,這下可麻煩,搞壞了。

  佛菩薩與我們有什麼不一樣?給諸位說,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他能夠永遠保持第一念,他不落在第二念,高明就在此地,所以他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佛菩薩見色聞聲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人家本事就在此地。我們學會了,就叫佛菩薩,就不叫凡夫。眾生迷惑顛倒,佛菩薩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說種種法,這叫從根本智流出後得智。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我們雖有根本智,第二念就迷了,就變成什麼?把根本智起的作用變成了世智辯聰,變成這個東西。諸佛菩薩能把根本智起的作用變成後得智,從後得智裡面流露出大悲心,從大悲心裡面流露出一切言教,所有這些經典。我們今天是追根究柢,所以說它是從真如流出,這就是這個地方一句話,『從真如流出教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從什麼地方說出來的?是從根本智裡頭流出的後得智,是從大慈悲心裡面流出來的。所以它不同世間的典籍、學說,世間這些典籍、學說都是從分別、想像裡頭流出來的,不是從真性裡頭流出來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讀佛經要用什麼?要用無分別心來讀就相應,就能開智慧,就能體會經裡頭的意思。如果我們用分別執著,換句話說,就是用念世間書那一套的想法、看法、念法來念佛經,給諸位說,決定念不通,為什麼?你已經把佛法變成世間法了,你已經把佛這個根本智變成世間的世智辯聰,也就是說,佛法隨著你的八識變質了。這個變怎麼變?在你自心裡頭變的,不是在外頭變,自心,這正是講到萬法唯識,一點都沒錯。是你的識心,把釋迦牟尼佛的法變成世間法,變成世間聰明才智,你怎麼會得到佛法的受用?這是你得不到的原因。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衍慈法師:執著是美德還是障礙?
下一篇:堅持每天讀經,聽經,念佛(二十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