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在中國老百姓的觀念中,“龍”就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是先民想象出來的動物。但是有些東西卻是很多中國人不知道的!比如在日本,就收藏有龍的標本!而且居然來自中國。
雖然考古曾發掘出多種“龍”形的飾物,但卻始終沒有發現過“龍”的化石。然而在日本富山縣的瑞龍寺,卻收藏了一條距今已經有370多年歷史的、來自中國大陸的“龍”的實物標本。
收藏在日本寺廟的中國龍標本
這條經過防腐處理制成的標本“龍”,身長約1米左右。頭上有角,嘴邊有長須,眼形巨大,但只有三只爪,後腳因為退化變得短而小,背脊與蛇相象,全身附有了鱗片(已被塗滿金漆),與中國傳說中的“龍”相比,體形顯然小了一點,應該是一尾尚未成年的“龍”。
這條“龍”,相傳是在明治四年時由中國大陸輸入的。據記載,發現這條“龍”的是一位普通的中國農民。當時,這個農民正沿著某條河邊走,忽然,他看見了卷縮在河邊草叢中的這一條已經奄奄一息的“龍”,便立刻用木棍將它打昏,並裝在布袋裡帶回了家。
後來他將“龍”帶到了港口出售,結果被一日本商人買走。日本商人將“龍”運回了日本,砍斷了尾巴,制成了標本。當年日本有一位名叫萬代籐兵衛的著名收藏家,他從商人家中見到這條中國“龍”的標本之後,愛不釋手,便出高價買來收藏。萬代籐兵衛生前,在天和二年九月將這條中國“龍”的標本捐贈給了日本富山縣浪速區的瑞龍寺,該寺將此“龍”視為鎮寺之寶收藏至今。
龍是在佛教中有正式記載的,以下小編就為大家揭秘,關於龍的真相:
幾千年來,有關於龍的傳說見諸於幾乎各個國家和地區,盡管不同民族傳說中龍的形象有差別,但基本上大同小異,尤其在中國,據考證最早的龍的形象在8000年前就出現了,但是真正關於龍的詳細記載出現在佛教經典中,佛經中說,龍是天龍八部之一,稱為龍眾,天龍八部是佛教專有術語,為善道八部眾生,是佛教的護法神。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
“龍眾”中的“龍”,跟我國傳說中的“龍王”或“龍”很相似,也主要生活在水中。佛經中有五龍王、七龍王、八龍王等等名稱,因為人們對龍非常尊敬,認為水中生物以龍的力氣最大,因此尊稱德行崇高的高僧為“龍象”,如“西來龍”指從西方來的高僧。並且認為下雨是龍從大海中取水而灑下人間,這點也和我國古代文化中的龍很相近。歷書上注明幾龍取水,表示該年雨量的多寡。龍王之中,有一位叫做沙竭羅(意為海)龍王,他的幼女八歲時到釋迦牟尼說法的靈鹫山前,聽釋迦牟尼講說《妙法蓮華經》之後,向釋迦牟尼佛進獻寶珠,即刻轉為男身,騰空而起駕祥雲往南方無垢世界示現成佛。這一罕見盛況,為天龍八部所見,這就是佛經中著名的“8歲龍女成佛”。
《華嚴經》中關於龍的記載還有很多,如:“龍王降雨。不從身出。不從心出。無有積集。而非不見。但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洪水。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思議。白虎通雲鱗蟲三百六十。而龍為之長。……有無量諸大龍王,所謂毗樓博義龍王,婆竭羅龍王、雲音妙幢龍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
2015年夏季某日,北京市民拍攝到天空中的“龍”
北京天空中出現的“龍”
既然龍是天龍八部中的重要角色,那小編再為大家完整介紹一下這個經常聽說的天龍八部其他成員:
揭秘佛教天龍八部
相信大多數網友首次聽說“天龍八部”是因為金庸的武俠巨著《天龍八部》,加上最近新版的電視劇集《天龍八部》正在熱播,所以小編今天就為各位鳳凰網友介紹一下“天龍八部”究竟是什麼。以及金庸先生為何要以此作為小說的名字。
天龍八部,是佛教專有術語,為善道八部眾生,是佛教的護法神。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包括: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
天龍八部:天眾-山西右玉寶寧寺欲界十二天主諸天眾
天眾
“天眾”,佛教宇宙觀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之說,
欲界有六重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四天(詳見:天人壽命有多長?天上一日地上千年?)。“天眾”就是生活在各層天的眾生,他們的生活比人間優勝得多,壽命也長得多。天眾當然也包括天王,如帝釋天主、大梵天王等,民間常稱天王為神。中文常用省略語,所以“天”字至少包括四義:一、蒼穹;二、天界;三、天人;四、天王。天眾指的就是天人和天王。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無常,六道眾生處於輪回之中,所以盡管天人的福報大,但他們的壽命終了之後,還是要死的。天人臨終之前有五種征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第五個征狀或說是“玉子離散”),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是天人最大的悲哀。帝釋是眾天人的領袖。
天龍八部:夜叉明王
夜叉
“夜叉”是佛經中的一種鬼神,其中首領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夜叉”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維摩經”注: “什曰:‘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空虛,三、天夜叉也。’”現在人們說到“夜叉”常指惡鬼。但在佛經中,很多夜叉受佛教化轉為護法善神,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
天龍八部:乾達婆
乾達婆
“乾達婆”又稱為“香神”,是一種不吃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的神,是服侍帝釋天的專管奏樂演唱的樂神之一,身上發出濃冽的香氣,“乾達婆”在梵語中有“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達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達婆城”。香氣和音樂都是隱約缥缈,難以捉摸。我國敦煌莫高窟中大量的飛天壁畫形象,其中手持鮮花、璎珞等供品的即是乾達婆。
天龍八部:阿修羅
天龍八部:阿修羅
阿修羅
“阿修羅”這種神道非常特別,男的極丑陋,而女的極美麗。阿修羅王常常率部和帝釋戰斗,因為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好食物,帝釋有美食而無美女,互相妒忌搶奪,每有惡戰,總是打得天翻地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往往戰敗,上天下地無處可逃,於是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阿修羅王性子暴躁、執拗而善妒。釋迦牟尼說法,說 “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說“五念處”;釋迦牟尼說“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偏又多一品,“說三十八道品”。《大智度論》卷三十五:“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於佛,謂佛助天。佛為說‘五眾’,謂有六眾,不為說一;若說‘四谛’,謂有五谛,不說一事。”“五眾”即五蘊”,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觀念。阿修羅王權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愛搞“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事,阿修羅又疑心很重,在聽佛說法時,疑心佛偏袒帝釋,故意少說了一樣。(延伸閱讀:六道輪回中的修羅道是什麼?)
天龍八部:大鵬金翅鳥
迦樓羅
“迦樓羅”指“金翅鳥神”。這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顆凸起的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每天要吃一條龍及五百條小龍。到命終時,體內積聚諸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只余一心,作純青琉璃色。曾有舊小說稱岳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
天龍八部:緊那羅(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緊那羅
“緊那羅”是歌神,或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形象,敦煌莫高窟壁畫中著名的那些飛天形象,其中手持各種樂器演奏飛行的,即是緊那羅。是專門演奏法樂的音樂家。在梵語中為“人非人”之意。他們形狀和人一樣,但頭上生一只角,所以稱為“人非人”,善於歌舞,是帝釋的樂神。
天龍八部:摩呼羅迦
摩呼羅迦
“摩呼羅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頭。在《首楞嚴經》中對摩呼羅迦有以下解釋:“摩呼羅伽,此雲地龍,亦雲蟒神,腹行之類也。由癡恚而感此身,聾呆無知,故樂脫倫。修慈修慧,挽回前因,脫彼倫類也。”也就是說,摩呼羅迦是與天龍相對應的地龍,原本是腹行類,但“由癡恚而感此身”,由於“聾呆無知”,反而能“故樂脫倫、修慈修慧”,最終挽回前因,擺脫腹行類,脫胎換骨。
由此我們知道,“天龍八部”出於佛經,小編以為,金庸以“天龍八部”命名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巨著,實則寓意象征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背後因各自的貪嗔癡而掙扎於人性的悲苦與佛性的解脫之間。但是小說中的人物究竟對應天龍八部中的哪一部,金庸並未做過詳細的說明。那麼各位鳳凰網友現在即可以依據今天的這篇文章,對比被稱作“無人不冤,有情皆孽”的武俠名著《天龍八部》,看看其中的多位主要人物如蕭峰、段譽、虛竹、鸠摩智等分別與佛教天龍八部中的哪一部眾生相對應,如果你有什麼體會或者發現,歡迎與小編交流,因為小編不僅愛好佛學,也是個武俠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