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影響人壽命長短的因素很多(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論語》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聖人之於色,無時而不戒也。” 《壽康寶鑒》中周思敏雲:“色,少年第一關,此關打不過,任他高才絕學,都無受用,蓋萬事以身為本。血肉之軀,所以能長有者,曰精曰氣曰血。血為陰,氣為陽,陰陽之凝結者為精,精合乎骨髓,上通髓海,下貫尾闾,人身之至寶也。故天一之水不竭,則耳目聰明肢體強健,如水之潤物,而百物皆毓(養育);又如油之養燈,油不竭則燈不滅。故先儒以心腎相交為既濟。蓋心,君火也。火性上炎,常乘未定之血氣,熾為YIN思。君火一動,則肝腎之相火皆動,腎水遭铄(消損),洩於外而竭於內矣。男子十六而精通,古者必三十而後娶,蓋以堅其筋骨,保其元氣。且氣血稍定,亦不至如少年之自耗也。近世子弟,婚期過早,筋骨未堅,元神耗散,未娶而先拔其本根,既婚而益(更加)伐其萌蘖(原指植物長出新芽,此指少年初成的精氣),不數年而精血消亡,奄奄不振,雖具人形,旋登鬼錄。此固子弟之不才,亦由父兄之失教。今為立三大則:曰勤職業以勞其心;別男女以杜其漸;慎交游以絕其誘。如此則內外交修,德定日進,而父兄之道盡矣。”

  同時,還要不寫、不讀YIN穢書籍,不制作、不看、不聽YIN穢的音像制品,看見YIN穢的東西不但不傳播,還要把它銷毀,以免危害到其他人。經常向其他人宣講邪YIN的害處,廣泛流通各種戒YIN的善書。

  現在黃色書刊及YIN穢的音像制品泛濫,率禁不絕,說明有很多人在制作、購買,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制止,熟視無睹,必將導致人類的墮落,也必將影響國家的興旺和人民的身體健康,後患無窮。從古至今,國家因民風敗壞、道德淪喪而導致滅亡的例子很多。古羅馬從強盛到衰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追根溯源,性泛濫是最大的罪魁禍首。

  貪色縱欲不但對人的身體有極大的害處,而且由於貪色縱欲和其他罪惡是相伴相生的,因此更能使人快速的喪節、喪命。

  古人雲“萬惡YIN為首”。YIN是萬惡之首,是萬惡之源。好色縱欲就是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各種罪惡隨之而來。研究一下現在的貪污腐敗現象就會發現,貪污腐敗分子幾乎都有包二奶、養情人、找小姐等等的YIN亂行為。這些人圖一時的快樂,卻削盡了自己的功名利祿和福德,葬送了大好的前程和美好的家庭,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讓自己的祖宗和家人蒙受恥辱。

  現在世風日下,人欲橫流,各種低級下流的娛樂場所和娛樂節目觸目皆是,公開和半公開的妓女、三陪小姐到處都是,最可怕的是有些人把包二奶、養情人、找小姐等等的YIN亂行為視作生活情趣,不以之為恥,反以之為榮,而且還有一些愚蠢的人羨慕這種生活,正在躍躍欲試准備往糞坑裡跳。豈不知這些YIN亂行為天怒人怨,人天路上沒你份,富貴簿上除你名。你YIN別人的妻女,你的妻女也將被別人所YIN。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任何人都逃脫不了。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報應到時,悔之晚矣。如果你真正珍愛自己的妻女,不想讓她們無辜的蒙受恥辱;如果你真正的愛惜自己,不想讓自己戴綠帽子,不想讓自己有捶胸頓足、痛不欲生、懊悔萬分的那一天,就不要再做令人不齒的YIN亂行為了。同時要深刻的反省自己的錯誤,發自內心的忏悔自己的罪過,以減輕自己罪惡的報應。

  既然貪色縱欲有這麼多害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用心檢點自己的行為,徹底去掉這個惡習。

  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參(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我們即使做不到每天反省三次,也要經常反省一下,從身、口、意三個方面檢查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如此堅持不懈,YIN念越來越淡,直至消除。YIN念消除了,各種YIN亂行為也就不再產生,其他的惡習也將隨之慢慢地改掉,最終回歸到做人的正路上。“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印光大師語),任何事情都從善的一邊做,自然心地清淨,思緒清朗,身體會越來越好,漸漸的身上長養一團浩然正氣,福德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起來,必將是家庭和睦親善、事業一帆風順。有如此不需要花氣力、花金錢卻可以得到巨大利益,而且是天人稱頌的事,有智慧的人一定會積極努力地把它做成功的!

  常常有人為自己的縱欲找借口:孔聖人曾說過“食色性也”,好色是人的本性,這難道還有錯?

  要想明白“食色性也”這句話的真正的含義,知道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首先要了解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

  孔子創建的儒教有兩部重要的著作:《大學》、《中庸》(子思著,秉承孔子思想)。《大學》開篇即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指人的性德,即人本性所具有的仁、義、禮、智、信等等完美的品格。“明德”前面的“明”是指人的修德,即要通過不斷的對治習氣,兢兢業業的修持來達到人的完美的境界,恢復人的明德,也即性德。對於“中庸”程子是這樣解釋的:“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對於這段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中庸》中所講的中庸之道是指人間的正道,是永遠不變的真理。這些正道、真理包含人在世間為人處事應遵循的標准。因此,孔子學說的核心是:告訴人們仁、義、禮、信、智等等完美的品格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按照正道、定理去為人處事、努力修持才能達到完美的人生境界,恢復人的本性。“食”、“色”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它們當然要符合人間正道,遵循人間定理。

  好色縱欲就是對異性的侮辱,就是無“禮”;維持這份貪欲需要錢財,沒有錢財就不擇手段奪取不義之財,就是無“義”;做了壞事不想讓人知道,在單位欺上瞞下,辜負了領導和群眾的信任,在家裡哄騙家人,違背了從前對家人的承諾,失去了責任心,就是無“信”;作了這麼多可恥的事,無論敗露與否,都讓祖宗蒙恥,讓家人害羞,同時讓對方失去貞節。辜負了國家、社會、親友對自己的培養和期望,忠、孝都無從談起。一旦敗露,不管家人是如何的悲傷、困苦,自己只顧享樂,就是無“仁”;把親友苦口婆心的勸阻當作耳旁風,不知悔悟,走火入魔,一意孤行,身在錯中卻不知錯,就是無“智”。仁、義、禮、智、信全無,已經偏離了做人的正道,背離了人的本性,福分被削盡,必招奇禍。文帝曰:“天道禍YIN(給YIN亂的人降禍),其報甚速。”知道了這些,你還能認為好色是人的本性嗎?還能認為縱欲是人間的正道,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嗎?

  另外,節欲時要戒酒。俗話說酒是色媒,酒壯色膽。酒可以亂性,可以激發人的性欲。飲酒過多可使人失去自控能力,容易作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少量飲酒也會讓人邪念頻生,浮想聯翩,性欲勃發。有些所謂有“浪漫情調”的人大概是受國外影視作品的影響,提倡過性生活之前喝點酒,一方面“有點情調”,另一方面可延長性生活的時間。這個提倡無疑是在刮骨的色刀上再塗一層毒藥,害人不淺。酒在這裡的毒害和性藥、春藥是一樣的。這些人真應該清醒清醒,不要自誤誤他。

  總之,好色縱欲就是自殺,它使人不能盡天命。它不但危害自己,也危害了別人。因此要節欲,潔身自好。身處紅塵之中,未免有七情六欲,適當的、符合道德規范的性生活是可以進行的,但是要了解這方面的禁忌,以免身體受到傷害。

  印光大師開示:“至於斷欲一事,當以為治病第一要法。無論內證外證,病未十分復原,萬不可沾染房事。一染房事,小病成大,大病或致立死。或不即死,已種必死之因。欲其不死,亦甚難甚難。縱令不死,或成孱弱廢人,決難保其康健。不知自己不善攝養,反說醫生無真本事。”

  印光大師又開示:“彼昵情(沉湎)床第者,已屬自取其殃,亦有素不狎昵,但以不知忌諱,冒昧從事,致遭死亡者。”

  下面列舉的一些注意事項,都是古人總結的經驗,不要違犯,否則對身體和福德有極大的傷害:

  1 酒後不可,服各種性藥、興奮劑後不可。

  2 剛吃飽飯後及空腹均不可。

  3 大悲、大怒等情緒波動巨大後不可。

  4 要遠行之前、遠行之後不可。

  5 不可蓄縮不洩(蓄縮不洩即要射精時,故意用人為的辦法中止射精,以達到延長性生活時間的目的)。

  6 疲勞過度不可。

  7 剛洗過澡不可(此時疲勞且毛孔張開,易造成損傷)。

  8 雷雨天、大風天、大冷大熱天不可,野外不可。

  9 竹席上不可(竹性寒冷,易感寒氣),漏風、潮濕處不可。

  10 病中和大病初愈不可(筋骨損傷,好後猶須戒欲一百七十天,大病初愈後須戒欲一年,否則容易導致疾病再次復發,以致喪命。)。

  11 妻子在懷孕期間和哺乳期不可(孕後交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產難一次。孕久若交,或致墮胎,及與傷胎。),否則孩子身體弱易生病。

  12 女人的經期不可。

  13 同房後不可馬上洗澡(尤其忌冷水),不可喝冷飲,不可開電扇、空調(冷氣),冬天不可冒風雨,犯之必有陰厥之症,男縮陽,女縮乳,重者四肢冰冷,肚疼而死。切記。

  14 佛、菩薩的聖誕日不可。

  15 父母的生日、忌日不可。

  16 陰歷五月、十一月不可。此二月行房,失一如百,五月精薄如水,交甚傷精,十一月精液濃縮如漿,交甚傷身。“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17 一夜不可超過一次。清晨不可,此時陽氣初生,正是養精蓄銳的時候,做一如百,整天渾身無力,沒有精神,非常傷身。

  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延長自己的壽命,健健康康盡天命者,請慎之!

 

上一篇:影響人壽命長短的因素很多(上)
下一篇:常敏法師:法師又這麼多,說法又各不相同,我們怎麼依止才對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