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 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六百九十二頁,倒數第四行,「別顯」。前面學到:
【受用種種。一切豐足。】
念老在注解裡提醒我們,「以福德無量,故感得受用種種,一切豐足」。這句話很重要,因為一切豐足是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怎樣才能夠獲得?修福積德就能得到。如果不是修福積德,用種種手段所得到的都是造罪業,罪業的果報都在三途,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是人間,希望富貴就要積功累德。今天接著看下面,「別顯」,第一小段「隨意自在」。請看經文:
【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念』是心想,這些自在就是受用,無不是心想事成。我們在現前日常生活當中,注重這個「念」字,修因。什麼是最好的念頭?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最好的念頭,沒有比這個念頭更好了。所以一切念頭都應該放下,單提這一念,不要讓這一念中斷、丟失了。口裡不念沒關系,心裡面這個念頭相續,這個重要。口裡念累了,可以不出聲音,心在念,盡可能的讓這個念頭不間斷,那我們的果報就跟經上所說的完全相同,真的是『隨意所須,悉皆如念』。經文分成四段,第二段講「食自在」。「以下從飲食、衣服、住所三方面,明其受用具足」。第二段講飲食,「食自在」,請看經文:
【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極樂世界,我們大家都知道,那個地方所受用的身相跟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不一樣。我們這個地球,乃至六道輪回,再往上推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一切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大乘經教《華嚴經》裡面,佛告訴我們,所有這些現象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心生的,心是真心,真心所生所現;阿賴耶是妄心,妄心所變。這個說法很不好懂,我們用電視屏幕,大家就好懂了。現在科學技術發達,電視幾乎家家都有。打開屏幕,是一片光明,什麼也沒有。這是打開屏幕,讓我們看到一片光明,這個光明就像是極樂世界的常寂光一樣,這是什麼?法身。法身沒相,沒有物質現象,沒有念頭現象,也沒有波動現象,統統沒有,一片光明,淨宗稱它作常寂光土。常是不生不滅,這叫常,有生滅就無常。極樂世界一切不生不滅,我們這個世界(十法界裡面)是無常,十法界裡頭有生有滅。常寂光是常,常是不生不滅;寂是清淨無為,沒有現象;光是一片光明,它的相就是光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確實像我們打開屏幕這個樣子。屏幕打開了,我們第二個會按一個頻道,頻道按下去之後從屏幕上現出現象,現出人相、一切萬物之相,這個相(屏幕上的相)是有生有滅的。我們現在用的電視,一秒鐘生滅多少次?現在的科學技術是一百次;換句話說,電視上屏幕的相,一秒鐘已經換一百張,就像動畫一樣,它已經一百張了。
現實我們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六根所接觸的,一秒鐘有多少個畫面?佛說得很清楚,現在量子力學家證明了,一點都沒錯,所以佛法是科學,高等科學。經上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一秒鐘可以彈幾次?有人告訴我,可以彈七次。我這年歲大、體力衰了,我一秒鐘大概可以彈五次,我相信年輕體力強壯可以彈七次。三十二億百千念乘七,這一秒鐘多少次?二千二百四十兆,就在眼前,我們沒有感覺,是真的不是假的。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在這種高頻率波動狀況之下產生了念頭,從念頭產生了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一秒鐘生滅二千二百四十兆次。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的,《金剛經》大家念得很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是物質現象、是念頭這個現象,念頭是屬於精神現象,都是在這麼高頻率之下產生的,不是真的。這個念頭生了,馬上就滅掉,生沒有來處,去沒有蹤影,你找不到。多少眾生被它欺騙了,執著它是真的,執著它有。不單是我們人被它欺騙了,二十八層天也被它欺騙了;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雖然知道,沒有證得。
像我們現在,我們知道自己沒證得,原因是什麼?我們沒有功夫。要修證有功,你才能證得,所以叫功德。修什麼?八萬四千法門,甚至於說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沒有一定,而且無量無邊,原理原則是一個,這個我們得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怎麼?然後才懂得經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你只要功夫得力,你就能證得,所以法門是平等的,不是說只有這個證得、那一個不能證得,不是的,任何法門都能證得,但是要懂得一個原則,決定是一門,不能同時修二個門、三個門,那就麻煩了。這一個房間,你不可能從二個門進來、從三個門進來,你能進得來決定是走一門;無論是東面的門、是西面的門、南面的門,那個沒有關系,你進來了,一門才能進來。佛在大乘教裡頭講得太多了,勸告我們修行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為什麼?這個話就是修學的戒律、修學的規矩,你要懂,你要遵守。長時薰修就能成功,為什麼?得定了。
譬如一般知識分子喜歡讀書,喜歡讀書的人最容易入門是什麼?讀經,要誦經,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誦經要會誦,讀經要會讀,聽經要會聽。《大乘起信論》上教導我們,我們讀經、聽經,不執著言說相,言說不要執著,聽懂就好了;不要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是釋迦牟尼佛教學的方便,你要執著它是真的,錯了。譬如說佛、菩薩、羅漢,這都是名詞術語,你執著它真有,錯了,這是佛的方便語。佛是恆順眾生,隨機施教,現相不一樣,說法不一樣,教你開悟、教你得定是一樣的,最重要就是要得定、要開悟。所以經有沒有意思?告訴你,沒意思;你只要去念,別想裡頭意思,想裡面意思是你自己的妄想,沒有意思。通了之後怎麼樣?有無量義,不是一個意思。無量義,你就能應付無量眾生,菩薩來向你請教,你為菩薩說法,為菩薩說的法跟為阿羅漢決定不一樣,為阿羅漢說的法跟六道凡夫又不一樣,所以無量義,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不能執著、不能著相,最怕著相。
我們就曉得,眾生跟佛的差別就是著不著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佛也好,誦經也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佛。用什麼方法到這個境界?就用誦經的方法。誦到什麼程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成佛了。這個境界就是禅宗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淨土宗稱為「理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起心動念,還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境界。第三種,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的境界。如果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有,你是六道凡夫。你看看,八萬四千法門統一的一個目標,都是教你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平等,無量法門平等,都能叫你達到這個境界。學佛,這是真學佛,這是求無上菩提。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的師父,了不起的人,不是普通人,有慧眼認識人,一見面就看到這個人將來一定有成就,什麼成就?成佛,他會成佛。他怎麼看出來的?這個年輕人誠實,這很難得,誠實是用真心不用妄心;聽話、真干。這個學生有這三個條件,這是什麼?這是成佛的材料。師父得幫助他成佛,他要不成佛,這師父對不起他。師父遇到了,教給他一個法門,「南無阿彌陀佛」,囑咐他一直念下去。還附帶說了一句話:「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這話重要,明白了是什麼?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海賢老和尚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然後怎麼樣?師父說了,不能說,那就不說了。他要是說法,跟釋迦牟尼佛、跟唐朝六祖惠能大師沒有兩樣,他們是同一個境界。一句佛號,這是什麼?上上善根所修的。一般人念這句佛號不行,念一輩子功夫不得力,最後依舊搞六道輪回,什麼原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不懂這個道理。
這個功夫有等級的,從低往上爬,首先練什麼?練不執著。用什麼方法不執著?阿彌陀佛。執著的念頭起來,「阿彌陀佛」,打掉了,只有這一個念頭起來,除這個念頭之外不許可有第二個念頭。眼見色看得清楚,耳聞聲聽得清楚,看清楚、聽清楚了,不要往心裡放,高明就在此地。不放在心上,心上是什麼?心上是阿彌陀佛。誰會念?海賢老和尚會念,他做到了,所以他成就了。我們沒有辦法像他那樣成就,就是一面念著一面心裡還有分別、有執著,這個不行,這念佛沒功夫。那就是我們不如他的,他真誠,我們虛偽,搞假的,沒搞真的。他聽話,我們不聽話,不聽老師的話,也不聽佛菩薩的話。經上所講的我們不相信,我們懷疑,這就是不聽佛的話,那怎麼會有成就?我們沒有真干,毛病出在這個地方,不能不知道。知道,趕快改過自新還來得及。這個法門廣大,不可思議,第十八願,到臨命終時,這一口氣還沒斷,還來得及。這還得了!一切放下,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
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第一次見面就教我看破、放下,這是傳法。看破是什麼意思?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五蘊皆空。老和尚常講的「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叫看破。既然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放下?為什麼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就是放下。心上只放阿彌陀佛,成功了,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看他的光碟,跟老人沒見過面,我在光碟裡面體會,他念到功夫成片,應該在二十五歲左右。他二十歲出家,師父教他這個方法,修行的方法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三年到五年,肯定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一心不亂最初的階段,剛剛得到。得到這個就管用,管什麼用?阿彌陀佛一定來給你報信、給你道喜,你功夫得力了,告訴你,你還有多長的壽命,十年、二十年,等到你壽命到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去。你的心踏實了,這個話是佛來告訴你的,不是假話。
有很多人,真的很多,不是少數,遇到這個緣分,見到佛了,或是定中見佛,或是夢中見佛,見到佛了,見到阿彌陀佛,就要求阿彌陀佛,我的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想跟你去。佛很慈悲,點點頭,好,三天之後來接你、一個星期以後我來接你、半個月之後我來接你,到時候真來了。所以《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那些念佛三年往生的,大概都是這種情況,絕對不是說剛剛好,開始念佛到三年的時候他壽命就到了,這個當然也有,太少太少了,都是自己要求壽命不要了,這世間太苦。你看這經上講的,極樂世界多美好,為什麼不趕快去?這裡有什麼好留戀的?
我們相信海賢老和尚在二十四、五歲,他就有資格往生,他就會跟阿彌陀佛要求,我相信他一定求,可是阿彌陀佛告訴他,你修得不錯,修得很好、很如法,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做個好樣子給學佛同學看,做個好樣子給念佛求生淨土的人看。壽命就長了,不但長了,到最後還有個使命給他,這使命是什麼?化解淨宗最近這一、二十年的麻煩。這麻煩從哪裡來?從夏蓮居老居士做這個會集本許許多多人反對。這個會集本,我也是早年遇到的。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學經教,跟他十年,在台中那個時候。這個本子傳到台灣,他老人家講過一遍,把重點就寫在書本上,中國古人叫眉注,簡單的注解。他的注解我看得懂,我跟他學了幾年,我就能看懂他的東西。他講完之後我才認識他,所以我沒有聽到,但是這個注解我就能看得懂。那個時候我就想發心講這部經,老師說不行,你年齡太輕,外面如有壓力的話你招架不了。叫我好好收藏起來,等待緣成熟。
什麼時候緣成熟?他老人家往生了,他往生的時候是九十七歲。往生之後,那個時候我在美國,這本書我帶在身邊的,我就想到,老師這個眉注許許多多人都沒有看過,甚至於不知道有這麼回事情。我就發心把這個書翻印流通,讓大家都知道,我那個時候印了一萬冊。在美國、加拿大,那邊的同修就啟請我講這部經,所以我在加拿大講過一遍,在美國好像講過兩遍,先後我記得講過十遍。以後,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老居士到美國弘法,我們有這麼一個緣分聯絡上,他只帶了一部,那個時候是未定稿,送給我。我看了之後無量的歡喜,就打電話問老人,你有沒有版權?他說你問這個什麼意思?我說你有版權,我尊重你;你沒有版權,我拿到台灣去翻印。他聽了很歡喜,他說沒有版權,而且還要求我給它寫一篇序文,封面給它題字,我都照辦。
這兩本書出現,能度末法九千年的一切眾生。來了一股風浪,反對這個會集本,當然也就反對這個注解。念老高明,有智慧,你看他的注解,每一段裡面都是一個括弧,引用這個話是誰說的、從哪裡來的,集注。老師做會集本是會集的,他的注解也是會集,他一共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注疏;不是我自己說的,佛經上說的,古聖先賢說的,祖師大德說的,正知正見,哪裡會有差錯?最後來證明,也是海賢老和尚來表法、來做證明,讓我們許許多多依照這部經、依照這部注解學習的同修信心堅定了。我們都不夠分量,一定要他老人家來示現,這個是為什麼佛要叫他老人家多住幾年,道理在此地。最後往生,我相信阿彌陀佛囑咐他的,什麼時候你遇到一部書,這個書叫《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佛就來接引你到極樂世界。他天天在盼望,因為大家都知道老和尚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所以誰送書給他?不可能有人送書給他。居然就有人帶了這本書到山上,老和尚一看到有人帶書去,這是什麼書?非常歡喜、非常高興的樣子,阿彌陀佛說的是不是這個?結果人家一說這個書叫《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果然沒錯!老和尚一聽,生大歡喜心,穿袍搭衣,拿著書照相。從來沒有人看到老和尚這麼歡喜的,為什麼?阿彌陀佛跟他約定了,三天之後來接引他。我們看老和尚的光碟、看《永思集》,要能看懂這些道理。這一照相,為我們證實經是真經、注是正知正見,沒錯,我們依照這個經、依照這個注解修行決定沒有錯。
而且《僧贊僧》裡面有一篇很長的文,就是討論會集這樁事情應不應該做。宏琳法師搜集許許多多的證據,說得清楚、說得明白。會集,實在講,佛經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就有會集本,他舉了很多例子。第一部經就是會集本,《四十二章經》,裡面一共四十二段,是當時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就佛經裡面重要的句子摘錄下來編成一本,那就是會集。哪有不能會集的道理?但是會集有會集的規矩,歷代會集的時候是有犯規的,而夏蓮公的這個會集本你找不到毛病,它裡頭每一個字都是原譯本的經文裡面的字,沒有改變一個字,這是高明之處。會集經裡面,這是最好的一個本子、最忠實的一個本子,怎麼能不相信?所以在這一個本子裡頭,把五種原譯本裡面的精義、精華,佛所說的統統在這個本子上面,會集得好!老人家這一表示,現在沒人講話了。我們學習的人心定了,對念佛求生淨土,對於真正學佛,想得到佛法真實殊勝的利益,障礙少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
我們看「食自在」這段經文。經文讀過了,我們再看念老的注解。注解裡頭,缽器,『七寶缽器』。出家人,當年世尊在世,日中一食,是托缽的。這個缽也叫應量器,大小是有規定的,我們有多大的飯量就用多大的缽,小了我們吃不飽,大了就剩下來多余會糟蹋掉,一定跟自己飯量相應,所以叫應量器、叫應器。「梵語為缽多羅。譯為應器,或應量器。乃出家人盛飯食之器」。在極樂世界,需不需要吃飯?不需要,它是法性身,它是唯心所現,它沒有唯識所變。我們這個身很麻煩,是妄心變現出六道輪回、變現出十法界。自性所現的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一真,它不是假的。十法界是假的,六道輪回是假的,所以說六道輪回沒有一樣是真的。老和尚說得好,常常教人:「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假的統統放下,不要放在心上。斷惡,斷惡完就沒事了,不放在心上;修善,修完善法也沒事了,統統不要放在心上,這就對了,這就是真正會念佛,真正修念佛三昧。
經上講的『自然在前』,「《漢譯》曰:滿其中百味飲食自恣。若隨意則至。亦無所從來,亦無有供作者,自然化生耳」。你想吃飯,缽就現前,不想吃飯的時候缽沒有了,不隨身帶在身上。想吃飯,它就現前,就在手上,而且裡面盛滿了,那個飯跟菜都是你喜歡吃的,變化所作,就是「自然在前」。有沒有供養的人?沒有;有沒有人在造作?也沒有,自然的,完全是變化,像他化自在天一樣。他化自在天的天人,一切受用是第五天(就是化樂天)變化去供養的,他還有供,不是自然的。極樂世界是自然的,沒有人變化,沒有人來供養,比他化自在天還要高一層。
念老底下告訴我們,「是知缽器飲食等等,皆彌陀本願所感,故不須造作,自然出現也」。好!這個經字字句句讓我們無限的向往西方極樂世界,念老的注解(集注)亦如是,太好了!我們這一生學佛,想成佛,需不需要念很多經典?不需要,就這一部就夠了。我這一生念了不少、講了不少,我到晚年,我是八十五歲統統放下了,這一生活在這個世間,活一天,就講這一部,不講別的,就念這句佛號,萬緣放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金剛經》上教給我們要捨,何況世間法?就這一部經、一句佛號,夠了,大圓滿!跟誰圓滿?跟《華嚴》圓滿。《華嚴》我講過兩次,兩次都沒講完,太長了。我也講得很詳細,我第二次講的時候講了四千多個小時,我記得講到「初住品」。《四十華嚴》我也講過,早年間。《無量壽經》,古大德說,這不是我說的,把它評價,它是中本《華嚴》;換句話說,這個經的內容跟《大方廣佛華嚴》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它的分量短一點,叫中本。那還有小本,小本就是《阿彌陀經》。大本呢?大本是《大方廣佛華嚴》。所以我從大本《華嚴》換成中本《華嚴》,如理如法,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晚年,就這一部經,我也給同學們細說,說完了研究討論,用這個方法培養下一代的接班人。希望下一代,講得比我更好,修得比我更有成就,我歡喜。
『百味飲食』,「百味,指百種好味」。為什麼要說百味?古時候皇上,那是帝王,帝王吃飯多少個菜?一百個。所以百味飲食,這是皇上吃的,御廚所做的。三餐,無論是早餐、晚餐、中餐,都是一百道菜。所以它那個菜碟很小,像裝醬油碟一樣,很小,我看見過。早年我訪問北京,有個朋友曾經是駐澳洲的大使,我們認識,以後退休了,知道我在北京,打電話找我,請客。在哪裡請?在他家裡請,晚餐。我也沒想到,都是小碟菜,做了四十多道,客人就我一個,就是我們兩個人吃。那就是御廚,我就看到當年皇宮宮殿裡頭百味飲食。
下面,「又《大論》曰」,《大論》是《大智度論》,「有人言,能以百種羹供養,是名百味。餅種數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那是《大智度論》,有這種說法。能以百種羹,就是代表餐桌上所擺的這些菜碟、菜碗,它也有裝湯的,這是指大供養,大法會大供養裡頭;餅種類有五百種,這就是點心,那個味有一百種口味,數量是五百種,有百種味。有人說,「有人言:百種藥草藥果作歡喜丸,是名百味」,這也是一種飲食裡面的一樣,是以藥材所制的食物,也能稱之為百味。「按菩薩之果報」,果報裡頭特別是講「食」,吃的,「與神通變化食,有無量味」。這個百味是人間帝王,佛菩薩不一樣,他們神通變化,不止百味,無量味。「彼土甘露味食,焉可思議」,這都是極樂世界的飲食,我們無法想像,也沒有辦法說清楚。「所謂百味者,只是順此方習俗耳」,這是順中國人的習俗,中國帝王每一餐是一百味(一百種口味),這是順此方的習俗。
下面一句,『實無食者』。實實在在說,他們不需要飲食,那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習氣。到極樂世界去,好像很久沒有吃飯了,想到了,這一想,這個飯菜就在面前;這一想,這是極樂世界,不需要這個東西,它就沒有了。「因彼土眾生,蓮花化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本無饑渴之苦」,他不會餓,他不會口渴,所以他不需要飲食,「故無食者」,極樂世界人沒有飲食。可是,剛剛到極樂世界往生的人,他這個習氣沒有忘掉,怎麼好久沒吃飯?這個念頭一動,食物就現前。「但為意樂而食也」,他一看到這個,見到菜的色澤,見色聞香,等於就吃飽了。不是像我們在此地,真的要讓腸胃去消化,他們的腸胃不做這個消化工作,所以身體健康。「故見色聞香,以意為食,非真食也。又此妙食,具增上用」,它也管用,管什麼用?「能增色力」,見色聞香,身體的顏色格外好看;這個力是體力,體力更強。因為他並沒有真吃,所以他沒有大小便溺。「復顯彼土一切悉皆超世希有」,超越我們這個世界,非常稀有。
「又食者身心柔軟,於此妙味亦無貪著」。絕沒有說,這個好吃多吃一口,那個不好吃就放棄不吃它,沒有。為什麼?這種念頭斷掉了,挑剔、好壞念頭沒有了,得清淨心、平等心。不但清淨平等,覺而不迷,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在佛境界裡頭。「於所受用,皆無攝取」,這個皆無攝取就是底下這句話,「又雲:捨離一切執著」,他沒有執著。這是我們現在要學的,一切時一切處,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統統沒有執著;包括意,就是有念頭,念頭還想著佛法,不執著。對一切經教贊歎、歡喜,對一切法門恭敬、贊揚,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個心願,希望大小乘佛法都能夠很快復興起來。我也常鼓勵大家,特別是年輕人,要發心學習經教,喜歡哪個宗派,你就認真學習;喜歡哪個法門,這個法門裡頭主修的經論要下功夫。每一部經論都有人承傳,佛法興旺了。
我在早年,我記得四十多歲的時候,星雲法師建立佛光山,辦了一個東方佛教學院,請我去做教務主任。那個時候他有一百三十多個學生,我跟他建議,把學生分組,三個人分一個小組,這一個小組專攻一部經,學習的期間十年。一百三十多個人,可以分成四十個組,也就是說四十部經論。三個人專攻,只希望有一個人學會,佛光山就有四十部大經大論,那真是佛光普照世界。星雲法師不能接受我的建議,他說那樣做不像學校。我就告訴他,像學校,出不了人才;不像學校,出人才。最後,我還是離開了。那個學校教學的方法,我知道那不會成功的。一個早晨三堂課,三個老師教,教的課程不一樣,學生頭腦學迷糊了,這個還沒有消化掉,那個又來了。到了晚年,我們碰面,他後悔了。後悔來不及了,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四十四歲,我們兩個同年,四十多年一眨眼就過去了。如果那個時候他把我留在佛光山,佛光山至少會有三、四十個講經法師出來。
佛法要跟老祖宗學,不能跟現代人學。老祖宗的教法是正確的,一對一的教學,而且就是一部,沒有學兩部的。兩部,除非你這一部學畢業了,真成功了,在裡面開悟了,至少也是小悟。小悟是阿羅漢,大悟是菩薩,大徹大悟是成佛、是法身菩薩,真管用!我非常惋惜,沒有福報。我們同年,他看到我身體比他好,問我怎麼保養的?我說我沒事,你的事情太多了。我問他建多少個寺廟?全世界差不多將近三百個寺廟,那操心!我說我到現在一個廟都沒有。我這一生不操心,永遠守住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三不管,真正能放下。這個放下,章嘉大師教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李炳南老居士教的,不是我發明的,真有效果,真管用。
所以這個地方一句話,這句話也是經文,「捨離一切執著」,比什麼都重要。有一樁事情執著放不下,臨命終時求往生都產生障礙,你就去不了。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七情五欲是六道輪回根之根,這個東西不放下,你怎麼能走得了?下面說,「故無所味著也」。這些美味,你要是問他,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無所味是沒有分別,著,沒有執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吃飯穿衣,居住的房捨,要能做到無所味著,就能得功夫成片,就能得一心不亂。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我感到的是,他二十五歲功夫成片,三十歲事一心不亂;頂多是四十歲,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了。他不是頓悟是漸悟,六祖惠能是頓悟,但是悟入之後境界平等,沒有高下。所以吃完自然化去,想吃的時候它又出現了,「一切自在無礙」。舉一個例子,食自在;衣自在,沒有一樣不自在。
我們再看念老底下這一段,「又此經文,正顯《往生論》中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偈雲」,這是《往生論》說的:「愛樂佛法味,禅三昧為食。」這是用我們這個世間色界天,色界天人。色界是四禅十八層天,這十八層天人他們不需要飲食,他們用什麼?三昧為食,三昧是禅定。在我們這個世間,咱們沒見過,但是聽說過,虛雲老和尚。他一入定,一個月、半個月很平常的,他在禅定當中,出定的時候感覺得是很短的時間。有一年過年的時候,過年前大概前一、二天,他住茅蓬,茅蓬距離到寺廟不遠,在寺廟裡拿的一些飯菜,放在鍋裡面,鍋的火點燃,慢慢他在等它煮熱,還有一點時間,他就在旁邊打坐,這一坐就入定了。到過了年,過了十五,大概總有二十多天,很多人沒看到虛老和尚出來,就到茅蓬去看他。看他在入定,就用引磬在他耳邊敲敲,那就是叫他出定。他聽引磬響的聲音,他出定了。出定,看到大家,你們怎麼到我這來了?我這還煮了芋頭,來,打開一起吃。結果鍋蓋一打開,芋頭長毛了。他只是感覺到十幾分鐘時間,而實際上,人家告訴他,你已經入定差不多十幾天,將近二十天。定中沒有時間,沒有先後;定中沒有空間,沒有遠近。
所以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是禅三昧,不是自己修的,是阿彌陀佛所修的。阿彌陀佛發的願,把他所修的功德加持給往生的人,讓往生的人在這一剎那當中轉八識成四智,這個肉身產生變化,沒有了,不在了,它本來是空的,它不在了;剩下來的身,是法性身,是心現的,唯心所現,是那個身,唯識所變的身沒有了,不見了。唯識所變的身要飲食,像我們在六道輪回裡要飲食,是個生滅身。唯心所現的,是不生不滅,不需要飲食。所以《往生論》裡面說得好,你看,「愛樂佛法味」,不是百味,不是無量味,法味。法味是什麼?禅三昧。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諸位一定要知道,那個地方真無量壽。為什麼?它沒有時間。他可以回到過去,他可以進入到未來,過去、未來在哪裡?就在當下,他能見到,他能聽到,他能接觸到。沒有時間,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他能夠回到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講經的這個法會,他去看看,就在眼前;他也能夠看到未來,現在是公元二千零十五年,二萬零十五年之後是什麼樣子,他在面前就看到了,時空不見了。時空是假的,是我們迷失自性,以為有個時空,時空是從妄想生的、從心想生的。你不生,沒有這個心想,它就沒有了。
《論注》是昙鸾法師著的,說得好,「是故興大悲願」,興是興起,動了這個念頭,大悲願。是故興大悲願,誰興的?阿彌陀佛,在因地,在法藏比丘那個時候。他說「願我國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為食。永絕他食之勞」。這個願兌現了,在極樂世界兌現,所以他不需要這些勞動。「愛樂佛法味者」,這一句,「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說多久? 「六十小劫」。這六十小劫,「時會聽者」,當時參加法會這些聽眾,「亦坐一處」。「六十小劫」,也坐在一起聽,也經歷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這六十小劫是一念,時間沒有了,所以這些人,這些聽眾聽佛六十小劫這個經說完了,起座的時候就好像吃一餐飯一樣很短的時間,沒有一個人身體有疲倦或者是心裡面有念頭,沒有,沒有懈怠,沒有疲倦,法味為食。這是講法味,聽《法華經》,法味,法喜充滿,法味為食。
「以禅定為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三昧,無他食也」。三昧就是定,這些菩薩們所修的是大定、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告訴我們,自性,自性就是真心,自己的真心是什麼樣子,他給我們說了五樁事情,這五樁就說完了。五祖聽了之後,衣缽就傳給他,他就畢業了。真的見到自性,真的見到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第一個清淨,「本自清淨」;第二個,「本不生滅」;第三個,「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第四句,「本無動搖」,這就是自性本定,真心沒動過,沒有搖晃過,這是真心,所以我們要想把真心找出來,用什麼方法?定,就是不動不搖,不為外面境界所干擾;最後,真心起作用,「能生萬法」,萬法就是宇宙。
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心現的。但是心現的一真法界我們今天看不到,我們今天看到是識變的,八識所變的六道輪回。迷得太深了,連天人所住的色界天我們都看不到。修一點小定,就能看色界天、看無色界天;修大定,就能看到十法界;大徹大悟,超越了,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十法界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十法界是在外,統統包含當中,統統是假的,虛幻不實。換句話說,叫我們徹底放下,決定不能有貪心、有貪著。事業,學佛的人都做善事,善事隨緣,不一定是我一定要把它做成功、一定要做成怎樣怎樣,那你就有分別、有執著了,又有妄想又有雜念,你完全是用的輪回心,你就錯了。斷惡修善,都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
我們看下面的文,這念老注解的文,「以禅定為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三昧,無他食也」,這個容易懂。「三昧者,彼諸人天」,這個「彼」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人天,這是往生同居土的,身分是人天。人天才需要食物,才會想起這個事情。如果要到方便土裡面,這個念頭不會生起,這個念頭已經洗干淨,沒有這個念頭了。但是在同居土裡頭有這個習氣,有的時候想起;想起,餐具飲食就擺在面前。擺在面前這才想到,我在極樂世界了,我這個身體不是業報身,不是唯識所變的,飲食不需要了,它就沒有了。所以一念覺,它就沒有了;一念迷,它就來了。「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訖已化去」,這個大概都是剛剛到極樂世界,時間很短,還有這個習氣。極樂世界時間住長了,習氣就沒有了,不會想到這個東西了。「若(再)須(則)復現」,它又復現。「其事在經」,佛經上有說,真有這些人,習氣很重的人。「是故言愛樂佛法味,禅三昧為食」,這是鼓勵學佛的同學,我們要愛佛的法味,佛的法味超過世間所有的美味,要想到禅三昧為食。這個好,也就是說修定。
我們修定,是用念佛修定。學海賢老和尚,就一句佛號,他就定在一句佛號上。定成就了,叫念佛三昧。成片是念佛三昧的淺行,不能說不是三昧,是念佛三昧。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那是真實的念佛三昧。得事一心,生方便土;得理一心,生實報土。但是,即使是人天小果,在極樂世界品位最低,可是在極樂世界的待遇跟最高的十地菩薩、等覺菩薩是平等的,這一點要知道,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就為了這個。他方世界要靠自己修行功夫,極樂世界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加持,不是自己功夫,這個要懂,不能不知道。經文、論文、念老的解釋,字字句句都在勸導我們,要發真心,真誠的信心;要發願心,願生極樂。極樂世界太好了,真的什麼障礙都沒有。到那個地方,沒有一個不成佛,不成佛你不會離開講堂,成佛就離開講堂。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這分開來說,「衣自在」。
【復有眾寶妙衣。】
極樂世界離不開『寶』,用寶來形容。
【冠帶。】
『冠』是頭上戴的帽子,『帶』是系的腰帶。
【璎珞。】
掛在胸前的裝飾。
【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右面這一段說明「衣飾受用自在」,飾是裝飾。「冠者,帽也。帶者,衣帶。璎珞者,印度貴人男女,編玉以懸於身為飾,名璎珞」。戴的手镯、項煉,這些稱為璎珞。「如是衣飾皆以眾寶合成,故雲眾寶妙衣等等」。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會不會有溫差?沒有。為什麼?沒有聽說它有春夏秋冬,它沒有四季。所以他們的衣服自自然然隨著環境自然變化,都非常合適,身上穿的跟大自然的環境都能相應。身上配的璎珞,像我們在佛像裡面所看到的,畫的全身的璎珞。「以由寶所成故,光色微妙,如《觀經》雲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是故無量光明」,《觀經》上所說的。《觀經》做為《無量壽經》的補充教材,它那裡面說得詳細。「又雲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是故百千妙色。所雲百千者,蓋極言其多也」,實在說,無量光明。「又色中復放光明」。
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這部經上沒細說,《觀經》上說阿彌陀佛的身,身有八萬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這個經上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隨順印度當時習俗說的;《觀經》則不然,《觀經》是隨順韋提希夫人所看到的。佛以神通把極樂世界展現給韋提希夫人看,讓她去選擇。她看到很多諸佛世界,最後選中極樂世界,佛對她贊歎。她見的阿彌陀佛,報身,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每一個光裡面都看到十方諸佛在那裡做佛事。做佛事就是教學,教化眾生。佛事是佛的事業,佛干什麼事業?教學、講經,這是佛事。
這是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我跟他學哲學,那一年我二十六歲,我們這個課程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當時我很懷疑,我說佛教是宗教,宗教都是迷信的,它怎麼會有哲學?何況佛教是多神教,多神教意味著在宗教裡是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沒有那麼多。佛教上,供的佛菩薩太多了,所以讓人看到是低級宗教。老師告訴我,他說:「你年輕,你不知道,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學哲學,在談哲學。「大乘經典是全世界哲學裡頭的最高峰。」我們從來沒聽人說過,方老師這樣介紹給我。又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單元讓我對宗教產生興趣,對佛教有了信心。老師囑咐我,他說:「現在的佛教不在寺院。」我說:「在哪裡?」「在經典。」我說為什麼?老師告訴我,兩百年前,中國大大小小的寺院庵堂,無論城市或者是農村,出家人沒有不講經的、沒有不教學的。宗教教育,皇上直接管的;儒交給宰相,佛跟道皇上自己管。所以佛跟道的宮殿,都可以造跟皇宮一樣的模式,用黃的磚、紅的牆,都可以用,因為他是皇上的老師,可以用。那時候人真干,真有學問,真有德行。他說現在出家人,他不學經教了,寺廟裡頭可能藏著有經典,沒人去學習。所以老師提醒我,在經典裡面去學習,這個很重要。
佛教要怎樣復興?恢復教學,回歸教育。不但佛教,所有的宗教都要回歸教育,互相學習。宗教才能夠幫助社會化解一切沖突,消除一切負能量,宗教可以做得到,帶給社會永續的安定和諧。所以,要把「宗教」兩個字講清楚、講明白。湯恩比說,宗教是人類所必需,決定不能缺少。西方人現在放棄宗教,東方人放棄聖賢教誨、放棄傳統文化,這個世界怎麼能不亂?你要問,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亂?就這麼簡單兩句話,東方人不信傳統文化,西方人不信宗教,地球就變成這樣。然後你才曉得,宗教教育多重要。中國人有智慧,外國人明白了,沒有人不佩服、不贊歎。單單就宗教這個名詞,很容易看懂,什麼叫宗教?宗有三個意思,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有這三個意思;教也有三個意思,教育、教學、教化;宗教兩個字連起來,宗教是主要的教育,叫做宗教,重要的教學叫宗教,尊崇的教化叫宗教。這還得了嗎?所以中國老祖宗了不得。在上面加兩個字,你就完全明白了,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宗教是人類重要的教學,宗教是人類尊崇的教化。
在中國五千年沒中斷,現在斷了,滿清亡國的時候就斷了。在滿清沒有亡國之前,還有影響;再五十年之前,那是名符其實的宗教教育,全國人民都接受,上從帝王,下至庶民,沒有人不學,沒有人不遵守,所以社會安定,天下太平。中國人疏忽,帶頭的人應該是慈禧太後,這個頭帶得不好。她執政之後,掌權了,她藐視古聖先賢。宮廷裡面原本是禮請儒釋道的專家學者來講學,廢除了,不聽了;遇到困難的事情,她扶鸾,她真搞迷信。把正信的宗教丟掉了,她搞迷信,結果亡國。亡國之後,中國社會動亂,軍閥割據,接著中日戰爭,再接著解放戰爭,所以把中國文化完全丟掉了。湯恩比博士說,要救世界,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是舉世聞名的一位歷史哲學家所說的,我們要認真努力,趕快把中國文化的根找回來。根是什麼?孝親尊師。認真學習,從扎根教育,那就是從兒童教起,希望一代比一代興旺。真正復興起來,這個地球會出現千年盛世,這個盛世不是局部的,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是全世界,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大乘佛教能帶給全世界永續的安定和諧。
後面,這是《觀經》上講放光的事情,我們念一念。「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等等」,這省略了。「故知光色重重無盡,如是衣飾,具足莊嚴,自然在身,非因造作」,統統是自然的。極樂世界沒有工人,做衣服的沒有衣服工人,燒飯也沒有做飯的工人,沒有農夫,完全是變化所作,不可思議。最後一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有緣分往生極樂世界,問題就看我們願不願意去?願意去,將來都在極樂世界團聚,都在極樂世界生活。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