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十九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九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四聖谛品第八

  將釋此品義分為三。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谛者實義也。明如來說四種實義令諸眾生起信解故。

  問曰。何故不說多但雲四。

  答曰。此四種谛義總攝多故。為明一切世間不離苦集。一切出世間不離滅道。滅盡諸苦名為滅谛。滅盡涅槃名為道谛。三乘涅槃無余可得。名為道谛。以二乘趣寂。菩薩多生淨土。又推淨土在余他方。又雲。菩薩留惑潤生故。若不故留煩惱。還應必有涅槃可證。或有他方淨土可生。是故三乘涅槃皆有可得。又閻浮提成正覺佛。木樹草座。是化佛。上方摩醯首羅天紅蓮華上佛。是實報。智皆有忻厭故。是故曰三乘四谛厭苦集忻滅道。名四谛法輪。此一乘經言四聖谛者。是其實義。何以故。達苦性真無厭故。無有他方別佛剎別淨土故。無有染淨涅槃生死忻厭故修道者。住如法。修如法。不厭不著。不忻不取。一如法界無去來性。無住處性。身塵毛孔心之及境。皆稱法性。如是信解。如是修道。以是義故。一乘四聖谛。三乘四谛。各各差別。各有信解。如來依根方便設教。皆非凡夫能立。如今修道者。但隨自信解力便處即作。不可例然。如法華經。為聲聞人說四谛法。為緣覺乘說十二因緣。為諸菩薩說六波羅蜜。亦是如來隨時之說。如此經十地品。五地菩薩作十種谛觀。以四聖谛為體。六地菩薩作十種十二緣生觀。此是如來隨位進修之法。大要總言。此四聖谛十二緣生法門。但一切諸聖一切凡夫起信樂佛法心道未滿者。皆從初心觀自他苦故。發菩提心樂求道法。但依大小勝劣不同。四谛十二緣各別。但一切世間法。四谛義無不該通。此是如來語業說法遍周故。如璎珞經立九乘法門者。意明三乘參用四谛十二緣各自得道差別。其九乘者。一聲聞聲聞乘。二聲聞菩薩乘。三聲聞緣覺乘。如是三乘同觀四谛十二緣法。各自得道不同。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為九。通此法界不思議乘。於解脫中道總有十乘。皆得究竟。無三界苦余諸道門。皆是人天世間生滅之法。設得少樂終竟不離苦本。三乘雖得出三界。其道未真。未是佛果乘故。

  二釋品來意者。為明前名號品是說如來身業隨方名號不同各別。此品說如來隨方語業。隨方說法不離四聖谛故。此品須來。

  三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文。於中總有十二段經。從爾時文殊師利已下十一段。是通中心並十方。正說四聖谛義各別不同。末後一段。是總都說十方世界無盡名目。皆是四聖谛為體。從此四谛上分作種種法門。五蘊十二緣總在其內。八萬四千塵勞解脫。總在其內。如文具說。不煩更釋。已上佛名號品四聖谛品是自己信進修行中所信之法。已下光明覺品現佛境。及所行行遍周。如文具明。如是已上十信門。以根本普光明智為殿體。如是進修究竟不離此智也。

  光明覺品第九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名光明覺品。為明因如來放十信中足輪下光照燭十方。初雲。一三千大千。以次增廣。至不可說法界虛空界。為明無盡。令信心者了心境廣大無盡無礙與法界虛空界等。明其自己法身智身願行亦等故。以光所照覺悟信心令修行故。以是因緣名光明覺品。修行者。一一隨光觀照十方。已能觀之心亦盡。即與法身同體。入十住初心入信心者。一一隨此寶色燈雲光。觀內心及方所。總令心境無有內外中間。方可入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門。若作此寶色光明觀。不成一切普賢願海。神通力諸佛大用皆悉不成。

  二釋品來意者。為此第二會中普光明殿說十信心。明成凡夫自心所契佛果信。其前之如來名號品。舉佛身眼耳鼻舌等及名號遍周。四聖谛品。明如來口業說法行遍周。總明佛果遍也。今此品放如來信位教行之光覺悟。令信心者自信自心智境界身行遍周。即一切處不動智佛。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覺首目首財首等十首菩薩是也。即明信心者。自己身語意業名號遍周一如佛故。此品須來。明已上不動智佛等十個智佛是信心中所信之果。是自己之智與佛本同。文殊師利即是自心妙理之慧。余九是行。十色世界是所見之法。

  三隨文釋義者。從初爾時世尊已下有二十四行半經。於中大意義分為五。一舉光出處。二舉光所照境界遠近。三舉一切處百億眾會菩薩同集。四舉一切處佛剎根本智佛。五明一切處文殊同聲一時說頌。

  一舉光出處者。經雲。爾時世尊兩足輪下放百億光明。此光是初會中如來放眉間光。名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此是教化十方菩薩。安立十信及五位十地法門。次第令隨位進修開敷智眼成其無量福智之海。是故名之照曜十方藏。又藏者有二義。一眾生善根堪受此法。名之為藏。如文殊師利歎善財童子善哉功德藏能來至我所。二大願大悲大智法身。總名為藏。此光明常照曜十方法界善根眾生。而能成就大菩提心大願大悲大智饒益眾生藏者故。此如來兩足輪所放光明。是彼現相品中眉間之光。照十方已。其光還來入佛足下。為欲以十地果光用成十信故。是故於此品中還放彼第一會中所入如來足下之光。以成十信如來兩足輪下放光。是現相品中所入之光故。明足下放光者。是以果成信初始故。如十住位中。於如來足指端放光。即明入聖之始發跡應真之初生諸佛大智家故。十行位中足趺上放光。十回向位中膝上放光。十地位中眉間放光。終而復始。還依舊果成因。因修果體至功終位熟本末不移至位。更明今此放兩足輪中之光明以果成信故。乃至修行常修果體使慣習成熟故。如此從眉間放光。足下輪中放光。足指端放光。足趺上放光膝。上放光眉間放光出。現品中又於眉間放光名。如來出現光明。如此六度放光總。明成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因果法門進修之行相一終故。法界品又眉間放光者。明此一部之經菩薩五位進修及如來出現所證本法總法界為體故。明法界一品是過現未來一切諸佛之本末故。是恆法故。是法常道不思議故。是一切眾生本末故。是一切法之本體故。

  二舉光照遠近者。初照三千大千之境。次照十百千乃至十億及不可說。

  問曰。何故不一時普照而有漸次耶。

  答曰。是一時中漸次。為法界中無前後故。漸次者。為十信修勝進增勝故。

  三舉一切處百億眾會菩薩同集者。明自己信行遍周故。

  四舉一切處佛世界及十智如來者。明信心者自己智德果遍周故。

  五一切處文殊師利同時說頌者。明信心者自己妙慧擇法遍周。總明自有非是他法從初自信如是。十色世界十智如來十首菩薩。總是自己果有法性大智萬行遍周。以成信故。從此修行經歷五位不離此也。是故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以為天人師超勝聲聞及緣覺。一如涅槃經說。此明從凡入信心者難故。為凡夫總自認是。凡夫不肯認自心是不動智佛故。是故入十信難。明十信心成就任運至十住初發心住故。乃至究竟佛果故。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經十千劫。此教中為以根本智法界為教體。但以才堪見實即得不論劫量。如覺城二千之眾善財為首者。是路上發心六千比丘之眾。亦是皆智慧猛利人類精奇。一聞多曉悟。謙恕仁慈。專求大道。以利含生。皆是一生信滿發心入位人也。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動智佛者。即永劫飄淪。何能利人濟物。如經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是故發心有二種。一修信解發心。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來十首菩薩是。二信滿發心。十住位初名初發心住故。即十慧菩薩十個月佛是。其因果也。又就此說頌門下義分為二。一明文殊師利說十偈頌歎如來十種德令信心者信解增廣。二明信心者心地增廣其光漸增。其光漸增者。明信心漸勝。如文可知。一一隨光所照之境。以心觀之。隨方令心無盡。十方總然。十方觀遍唯有能觀心在。復觀能觀之心。亦無內外。即十方無礙方入十住初心。一從文殊說頌中雲何歎如來十種德。令信心者漸漸增廣。一從初十行頌。歎如來法身無體性德。二有十行頌。歎如來大慈悲德。為眾生求菩提心故。三有十行頌。歎如來了法如幻德。應緣現身故。四有十行頌。歎如來以甚深法德。為眾開示故。五有十行頌。歎佛救護眾生德。勸信心者有十種業應作故。六有十五行頌。歎如來無相之相。德隨應見者皆得見故。七有十行頌。歎如來無依自在德。具一切功德令信心者修學故。八有二十行頌。歎如來智慧方便德。令信心者樂學修行故。九有二十行頌。歎如來廣大苦行精進德。令信心者修行故。十有二十行頌。歎如來實性無三世德。無二相遍周一切令信心者修學故。已上文殊師利說此十頌歎佛十德。令起信心者發信進修行故。此光明覺品。舉佛果法。令信心者正自入信。信同諸佛。果法不移。法身不動智菩薩行遍周一體。自古及今更無他法。凡聖一性同無性味。同大願大慈大悲大智。文殊妙慧普賢萬行之味。總為動寂一體用故。如是信修從初發心一時並進。以此十信位內置一百四十大願成大悲行。法身慧身智身一時俱進故。法身者。即十色世界是。智身者。即十智佛是。慧身者。即文殊師利是。大悲者。即一百四十大願成之是。如是已上諸法。皆是此光明覺品悉皆信入。如問明品。即是已入信中。問答法則成其信力修行故。

  問曰。何故成十信門皆文殊師利說法。

  答曰。為明文殊是十方諸佛妙慧善簡擇正邪。正邪既定。方以行修行。即名普賢行也。次第合然故。明文殊師利。是童子菩薩。以因創發啟蒙入信之首故。自行成名也。

  又問曰。五位法中菩薩入定方說。何故信位不入定說。

  答曰。信是凡夫生滅心。信未入證。故無定也。以五位是入體應真無作之理智非無思而顯。不可以有情求。故須入定。

  菩薩問明品第十

  將釋此品約分三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為成十種信根長十種信力。文殊師利覺首等互為主伴。問十種法明故。故為問明品。

  二釋品來意者。前品如來足下輪中放光。開覺所照佛境遠近。令信心者一一觀之無礙。令心行廣大稱法界故。又文殊師利菩薩以十偈頌歎佛十德。勸令信心者修行故此問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斷疑故。有此品來也。

  三隨文釋義者。於此品一段文中有十一段經明文殊師利覺首等十菩薩互為主伴。問十種法明。各以菩薩之名。即表十信所行之行。文殊還以名下之行以相咨問。十菩薩等各以自行法以頌答之。令信心者依而仿學。其十問十頌。其文如下。最下一段都結十方同此。

  第一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已下六行經。是文殊菩薩起二十問。善惡因果。或一字問。或一句一問。總有二十問。向下十一行頌。是覺首菩薩答初一行頌。是歎能問之人及勸聽。後十行頌。是答所問之法。文殊善問世間善惡因果不相知業。能成就善惡因果。覺首菩薩。便以法不相知。以真理答。但為迷真自作業爾。知真者。但以全業是真。末後一行頌。明真妄總亡舉喻及法說故。如文自具。思之可見。文煩理隱不煩更釋於此十一行頌中。義分為三。一科頌意。二釋菩薩名。三配隨位因果。

  一科頌意者。此十一行頌一行是一頌。初行歎能問及勸聽。次下十行文各自具明。初一行頌。頌法無性。次一行舉喻水流不相知。准意知之。不煩更科。

  二釋菩薩名者。為明覺此隨流生死業體本性恆真而無流轉。眼耳鼻舌身意恆如法。知非流轉生死性故。亦無虛妄。亦無真實。但為無貪嗔癡愛。真智慧故名之為真。故說如斯法。利眾生故。名為自覺覺他大道心眾生者故。為以此當體無明諸業因果上自覺覺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兩亡。名為覺首。以信此法初。名之為首。此明十信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眾生全體真妄兩亡唯佛智海故。故以不動智佛等十智如來為十信位中自己果故。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色世界等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之理。文殊師利覺首財首等十菩薩眾。是十信之行以行立名。得名知行。一一菩薩仿行解上而立名故。已下菩薩例然。世界名妙色。即是覺首菩薩所覺之理。無礙智佛即是覺首當位所修佛果。以此信心明諸業因果真妄兩亡。即智用無礙故。

  三配隨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為本信心之因以進修得此無礙智佛。是隨位佛果。此乃但依問答及菩薩名號佛名號世界形色。取其意趣。理自分明。勿須疑也。

  第二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已下五行經。是文殊師利問財首菩薩言。如來十種方便隨時之法。初舉非眾生。即約覺首所答。業體純真。後問如來十種隨時之化。何緣而有。財首為成信心。約實而答。隨時是假。如下十行頌中具明。於此十行頌中義分為三。一科其頌意。二釋菩薩名。三配隨位因果。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中一行一頌。初一行頌中初當兩句。歎所問法非小器所堪是多聞者之。境界次兩句今如問當說。及聽已下九行頌是財首以實。而答如文。具明。

  二釋菩薩名者為將如下頌中善達真假法財而惠施眾生故。名為財首。以十信心中法財初始益生之所行。名之為首。世界名蓮華色者。明此信中以法聖財饒益眾生令其自他性無染著故。號世界名為蓮華色。以法施人。破迷成智。名為滅暗智佛。明當位信中自具法門理行智之因果故。財首是當位之行。已下例然。

  三配隨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根本不動智佛文殊師利。為信心之因。進修得解脫智佛。財首菩薩是隨位之行果故。佛是智果。余者例然仿此。

  第三爾時已下四行半經。是文殊師利問寶首菩薩。先總舉眾生同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雲何已下有十問。業因果法已下有十行頌。是寶首菩薩答前十問故。初明舉體無分別。二明受業之好丑。由行所生。具如經說。大意達體業亡迷真業起故。於此十行頌中。義分為三。一科頌意。二釋菩薩名。三配隨位因果。

  一科頌意者。初兩句是歎果報由行生。次兩句歎業體本真本無所有。是諸佛所說已下九行。一行一頌舉喻顯法。達法無業法業無二由行不同。如文可知。

  二釋菩薩名者。明此信位達業即法體不復有業。名之法寶。以法寶益生為信首故。故名寶首。明此是北方是師位以威儀軌則以利眾生故。佛號威儀智。世界名瞻卜華色者。此華黃色。明是利眾生之福德色也。黃者福慶之氣內應白淨。外現黃相故。如來為人天之師衣。缁衣像北方。坎故內應白淨無染之理。外現黃相即明。以利生白淨無染之福相以為世界之名。以利。眾生德行詳序佛號。威儀。智常以法寶利。生達業性真。名為寶首菩薩。總是第四信心自所。得法因果理智之號。

  問曰。何故北方。為師為君。

  答曰。像水利潤萬物又。水流慕下像。為君為師者說愚濟迷使令發明。又明北方坎為下位。像為君為師者。常以謙下之行。令眾生所歸益之。以道潤之故。君子常謙處下位而濟物發明故。故以北方坎為君為師。夫大方無隅。但取其意表德故。余位如名號品已釋。一佛號遍十方故。此以隨方表法。故如周易泰卦乾坤。初九拔茅連茹。為茅潔白柔弱。其根甘甜。像君子有德。如茅柔弱潔白。甘和可以引接之與仕也。然茅非君子。以物喻之。然此方隅非佛。以法喻之。令如法也。佛智無依。依物名智。其方無方。以法成方也。非東西南北如情所見方故。

  三配隨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為始信心之因。進修得威儀智佛。為次第精進波羅蜜中之果也。

  第四爾時已下六行經。是文殊問德首菩薩。如來所悟是一法。雲何已下有十問。如文具明。已下有十行頌。是德首菩薩答。於此說頌中。義分為三。一科頌之意。二釋菩薩名。三配隨位因果。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中初一行。歎所問之義。唯甚深智所知。次下九行頌。一行一頌如文具明。大意明不異一法界修行無量法門。無量法門秖是一法界性。不可滯一不作多。不可滯多不是一。如十玄義思之。以無依住智照之可見。

  二釋菩薩名者。名為德首。為明此位不離一法界性以消癡愛及一切煩惱而常修習一切諸功德故。名為德首。世界名青蓮華色者。明此第五信心是禅波羅蜜故心淨無染無貪恚癡故。此是東北方佛號明相智。明此位進修之果得法心淨。故如艮位丑寅兩。間明相現故。故佛號明相智。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以東北方是艮。艮為山。山表安靜不動義。是禅定義故。

  三配隨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根本不動智佛。為所信之因進。修得明相智佛為果也。

  第五爾時已下五行半經。是文殊問目首菩薩如來福田等一無異。所謂已下有十問。具如經說。已下有十行頌。是目首所答。三門如前。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一行一頌。其頌意答前所問。佛福田是一雲何布施果報不同。其義有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二明眾生所施福田不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者。明如來身目發绀青身真金色丹唇素齒一身之上色各不同。華藏世界莊嚴萬異者。總明法性理智中具有。以法性理智中本具無量功德故。有隨行報得莊嚴者。如如來身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者。是法身智體自具故。如來有無量隨好功德莊嚴。是隨行報得故。如外邊依正報中金剛地。是法性身報得是正報。寶樹莊嚴世界是法性。隨行報得是依報。宮殿樓閣是法性大智隨大慈悲含育眾生。業上報得。師子座。是法性隨智轉法輪報得。蓮華藏世界。是法性隨行教化眾生無染性報得。香水海。是法性隨大悲心謙下饒益行報得。香河右旋。是隨順法性進修教化眾生報得。總不離法性大智隨行報殊。一一行中皆有無量行門。互為主伴。以此莊嚴。依報正報。一一境界中有無量同異。此是觀因知果。以此准知總是一性中隨用不同故。二眾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者。此乃由心輕重有智無智果報不同謙下高心。所求有異。總是一心中隨用不同故。

  二釋菩薩名者。名為目首。明此位是東南方辰巳之間。像此信心進修智日漸高。善知福田因果等報名為目首。是故如來常取辰巳以為齋戒之則。如前名號品已釋。准彼知之。

  三配因果者。還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為因。此位究竟智佛為進修之果。

 

上一篇:第二十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下一篇:第十八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