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已經講過了,十萬億佛國土,心是最大的距離,煩惱是最大的距離,十惡業是最大的距離。如果你完全沒有十惡,完全沒有煩惱,你懂得調整自己,回歸自性,歸無所得,了解萬法統統是生滅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你很清楚,有大智慧,一念之間念佛,你決定往生淨土;別說十萬億佛國土,就是一百萬億,一剎那之間就可以往生,因為就在一念之間。
眾生是過什麼日子呢?眾生所過的日子就是把心放錯了。
有一次(那時候還沒有建文殊講堂),我到一個信徒家。這信徒家的二伯父,二伯母吵架吵得很厲害。
那個佛弟子說:“師父,不好意思,今天你來,讓你看到這一幕,真不好意思”。
我說:“沒關系”。
他說:“師父,你慈悲,是不是給他開示幾句,他們現在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不得了”。
我問他:“他們兩個接受嗎?”
他說:“是有一點善根,是有一點佛學興趣,可是不深入”。
從來沒見過面,也不曉得怎麼樣去教化他。突然桌上有一張白色的紙張,有一支簽字筆。我就說:“你們兩個請就座,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
兩個人吵得不可開交,看師父來,不好意思再繼續吵下去,暫時平息一下。他還滿有善根,說:“師父,開示”。
我就在白紙的中心點,用簽字筆畫一個黑點。
我說:“來,你是老公,你先看看你看到的是什麼?”
他說:“師父,我看到的是黑點,一張白紙裡面的黑點”。
我說:“來,你是老婆,你這一張紙看看裡面有什麼?”
她說:“我看到的是一個大黑點,師父”。
我說:“換你拿這一張,你問我。”
“師父,那你看到什麼?”
“我看到一片白紙,好大的白紙,只有小小的黑點。”
這個老公很有慧根,“師父,我悟到了,體悟了你的用意。你的意思是不是不要把生命放在某一個黑色的焦點上”。
黑色就是表示缺點,眾生的缺陷。我們生命就是死在這個黑點。只要一看到眾生的缺點,就死執不放。
每天一直在討論太太的缺點,太太一直攻擊先生的缺點,從來沒有看到那個黑點以外的一大片的白紙,統統沒有看到,只有師父看到。外面的白紙一大片,我為什麼不看,為什麼要看那一點點的黑點呢?
我們把焦點弄錯了,我們把生命觀搞砸了。我們神魂顛倒,我們憂憂郁郁、煩煩惱惱、是是非非,我們就是不肯在淨土裡面下一點工夫。就一定要在這樣一直拼命的猛攻猛討論,好像要討論一個什麼東西,他不曉得這個是生滅法的東西。一個大聖人,他怎麼會理你這種東西。一個大修行人,他是連聽都不要聽,看也不要看這種東西,因為它一定是生滅的東西,不可得。他不會用他的精力、體力、念力,去給你搞那個黑點的,他會看那黑點以外的一張白紙。
你看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決定了你的未來哦
非洲加納的庫馬西寄宿學校,一位老師走進了教室。他拿出一張畫有一個黑點的白紙,問他的學生:“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麼?”
學生們盯住黑點,拖著長音異口同聲地喊道:“一個黑點!”老師非常沮喪,嚴肅地教訓學生說:“難道你們誰也沒有看到這張白紙嗎?眼光集中在黑點上,黑點會越來越大。生活中你們可不要這樣啊!”教室裡鴉雀無聲。老師又拿出一張黑紙,中間有一個白點。他問學生:“孩子們,你們又看到了什麼?”學生們齊聲回答:“一個白點。”老師高興地笑了:“孩子們,太好了。無限的未來在等待著你們。”
就是這位老師造就了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安南先生永遠銘記老師的教導,總是以與眾不同的眼光看人生、看世界,為人類和平和社會進步作出傑出貢獻!
感悟一:老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偶而犯錯誤的學生就好像一張有黑點的白紙,若只看到黑點,那是失敗的,也是片面的!我們應首先看到白紙,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其光芒逐漸掩蔽那微不足道的“黑點”,豈不美哉!經常犯錯誤的學生,往往是最讓老師厭煩的。我們應該深信這張“黑紙”上一定有“白點”,認真去發現這個“白點”,將其放大,優點得到肯定,學生自信心會成倍增長,轉化起來事半功倍了。
感悟二:“做人的道理”要藝術化地教給學生。“教書”“育人”相比,“育人”更顯重要,為師者會在不同時期給學生灌輸“做人的道理”,真心希望學生領悟要旨,內化為自己的生活學習准則。但我們老師缺乏“藝術性”,經常采用越來越讓現代學生反感的“說教”形式,老師費盡心機,學生卻不領情,“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者屢見不鮮!故事中的老師采用了新穎而直白的形式,將“高深哲理”形像化,具體化,沒有一句“說教”,學生卻能銘記一生!
感悟三:看問題要與眾不同!在第二次海灣戰爭即將開戰的前兩天,世人都認為這聲戰爭不可避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先生卻只身前往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最終調停成功,避免了第二次海灣戰爭的爆發。記者問及此事,安南深情地說:“是中學老師的那堂課讓我堅定了前生巴格達的決心!”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現實中通向成功殿堂的路會更寬、更闊!我們堅守老師崗位,經常抱怨環境不好、待遇不高,生活完全被這些“黑紙”籠罩,工作倦怠、不思進取也是人之常情。看了這個故事,我們何不換個角度思考,去發現生活中的“白點”,少一些物質上貪欲,多一些對事業的追求,堅守對教育的熱愛,做一個“在夾縫中悠然舞蹈的人”,牢記並踐行著陶行知的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