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十一《史記》。這裡邊有一個典故: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有一次成王跟叔虞開玩笑,把桐葉削成珪贈給叔虞。這個珪就是古代的諸侯朝見天子的信物。成王就說:“用這個來封賜你”。史佚就請成王選擇一個良辰吉日,封叔虞為諸侯。成王說:“我只是給他開玩笑罷了”。史佚說:“天子無戲言。天子沒有不慎重的話,沒有開玩笑的話,話一說出口,史官就會記錄下來,就要用禮儀來完成,用樂音來歌頌。”於是,周成王就封叔虞為唐國之侯。君無戲言,“天子無戲言”的典故就是出自這裡。
我們看了這句話,首先讓我們想到了《論語》上的一句話,那就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作為一國之君,如果言行不莊重,那就沒有威儀,也不會讓百姓生起尊重之心。在漢代楊雄的《法言》上講到修身的時候,提出人應該取四重。哪四重?那就是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言語莊重就可以為人所效法,所以在《弟子規》上關於言語的教誨很多。“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句話就是告誡人們不要說欺騙人的話、不誠信的話、粗魯罵人的話,當然也包括一些黃色的笑話,這些都是要避免的。但是我們看到現在有很多領導干部在吃飯的時候,交談的時候,都以講黃色段子為榮,並以此取樂。但是這樣的黃色段子一說出來,就讓人們對這個領導失去了尊重之心。
古人有一句話說:“力賤得人敬,口賤得人憎。”什麼意思?一個人很願意出力幫助別人,他會受人尊敬,這叫“力賤得人敬”;而“口賤得人憎”,一個人言語過多,說得又不是很妥當,就會遭人厭惡。《易經》也說:“吉人之辭寡。”吉祥的人,言語是很少的,因為他心地清靜,沒有那麼多的妄念。“躁人之辭多”,心情煩躁不安、心浮氣躁、思慮很多的人,表現出來就是言語也很多。這就是提醒人們,在言語上要莊重、慎重。
在《弟子規》上還有一句話,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那就是“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這也是對於我們言語上的要求。說一個人如果經常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去宣揚,結果別人知道了這個人在背後說我的壞話,就會對他非常地痛恨,也無形中為自己埋下了禍根。而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去宣揚,這本身也是一種惡,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能夠做得出來的。
中國古人提醒人們要厚道存心。厚道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要隱惡揚善,把別人的善事、好事,譬如說孝敬父母的、友愛兄弟的、朋友誠信的、尊敬師長的等等這樣的事例多多地去宣傳;而把那些兒女不孝敬父母的,兄弟互相爭訟的,甚至吵上了法庭的,朋友之間背信棄義的,夫妻同床異夢的,這樣的現象不可以大肆地去宣揚。中國古人有句話在《增廣賢文》上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但是說什麼、怎麼說就體現了一個人的德行厚薄。
(摘自《群書治要360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