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三十七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十七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第七會在三禅天說十一地法門其文未來

  第八回在普光明殿說十定法門

  十定品第二十七

  此品佛自說十定之名。普賢說十定之用。以明佛根本智是體普賢差別智是用故。明一切施為不離根本智之大定體故。以是義故。還於根本智普光明殿中。說寂用之門。

  將釋此十定品。約作五門分別。第一釋會來意。第二釋欲說此會重敘摩竭提國初成佛之所由。第三明何因緣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說此十一品經。第四明次第釋十一品之大意。第五明依品釋文。

  第一釋會來意者。以從此普光明大智殿中起信。以不動智為升進修行。至十地十一地道滿行周。至於佛果。不離本智。是故此會須來明不移因也。為時不移。智不移。行不移。因果一體故。還如善財見慈氏。慈氏還令卻見文殊。及入普賢身是也。

  第二釋欲說此會重敘摩竭提國初成佛之所由者。經雲。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者。明從初成佛及四十年中所轉法輪並從大下降。總不出一剎那時。不移不遷故。恐後眾生失其根本意妄生遷移故。須重敘明始末無時可遷故。此明三世諸佛一切眾生總同一個不遷之體。從初信進修行。經過五位。總不移初時歲月日時及佛根本智法故。

  第三明何因緣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說此十一品經者。釋曰。為明初會菩提場始成正覺。是佛舉自始成之果勸修。第二會普光明殿。明是如來大智自果所居之報宅。說十個智佛。以不動智佛為首。以為信進修行之門。令初發菩提心者從此普光明大智宅起信進修行畢竟不離如來本智本行本時還成本佛。萬事依舊故。於此十地。後在於本信心處。說此十一品經。用明因果依本時日歲月。總依本故。故於此處說十一品。此十一品經。總明成佛之際所有境界故。即是明能發菩提心者。自成佛故。無異初會中毗盧遮那佛故。依樣仿修。一如本故。為約智無時。十方一切古今諸佛。總與如今始發心者。一時成佛故。以智照之可見。情識聞之即迷。是故表依本。如是故還於本處說佛果始終之門。故以表法界體中始末同際說也。此乃約實論之。不順凡情之教說多劫也。

  第四明次第釋十一品之大意者。一明十定品。是古今一切諸佛寂用遍周無時之大體也。二明十通品。是古今諸佛普光明智利生自在及業報之神通遍周。三十忍品。是十方古今諸佛自體無作法身一切法無生隨行之忍門。四阿僧祇品。五隨好光明功德品。是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以此二品經是如來自說。六如來壽量品。是一切諸佛隨眾生根性長短所現不同之壽而自報命與虛空之齊年。七菩薩住處品。是佛果攝眾生之分界。明菩薩行門常不斷故。八佛不思議品。明一切古今諸佛智德難思。非情識之測度。九如來十身相海品。明佛報身依正二果難量。十普賢行品明十方一切古今諸佛共所行自利利他之行周故。十一如來出現品。明五位修行者。升進位滿自佛出興。出世入纏二行圓滿。文殊是主出纏智慧。普賢是主入俗行周。於此品中二行圓滿故。令二人自相問答說此出現之門。已上十一品經。大意如是。一一隨文別釋。更當重明大綱。總明十一地以後佛果位中所行法則。亦是一切菩薩一切眾生。總不離此之體。而無遷易此時分故。明時不遷也。

  第五明依品釋文者。將釋此十定一品。約作五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三何故此處三會重重。四釋此一處三度重敘初成正覺在摩竭提國。

  五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明此十一地已說進修行行及智用差別已滿此佛果普光明智位。明法界自體寂用重重無礙。又明升進因果修行始終。明時法不遷故。此品須來。又明一多純雜同別自在故。此品須來。又明十地菩薩自知未具普賢行不見普賢身故。此品須來。如此品自具明也。

  二釋品名目者。明此品如來自說十種定名。故因說法而立其名。此定乃是古今一切諸佛常恆之法。令諸五位菩薩皆同得之。一切眾生亦同此體。普賢說用。明佛是體普賢是用。

  三何故此處三會重重者。明信心及定體並離世間品普賢常行。此等三事總是如來普光明智一體因果。並普賢菩薩佛果後恆行。總是普光明一個智用。始終因果時日歲月。總無時體。以此三會重重總一時有也。非是如世情所見去已更來故。如是三會重重一時一會。有此三種之法事故。或以三世遠近劫。作九世相入重重不礙故。為不離普光明之智。無始無終無不印故。無終不徹故。三世劫海總一時故。五位因果亦不出此之定體也。

  四釋此一處三度重敘初成正覺在摩竭提國者。明此一部經有五重因果。其五者何。一如佛初成道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所集神天等眾。是一重佛因果也。二於普光明殿中說佛自成因果。令諸後學信進修行。即出毫中之光及眾是也。三說此十定品等十一品經。明諸菩薩信進修行經過信住行回向十地十一地等六位。自行滿周。所成之佛果。此十一品經是。四離世間品。是一切諸佛皆成佛果。恆以自己果行常行利生。亦名為利世間品。不可作遠離之離。此品名目恐將誤矣。譯經之士。或可妄詳佛意。於中取意亦有義通。如此四段經文品。初皆雲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者。明說一部之經以菩提智無前後際一時說故。非如情量見有前後。古人雲重會三會普光明殿者。意非然也。非但不移剎那際說此一部之經。亦乃從兜率天降神。入涅槃。亦如之也。乃至三世無盡劫佛亦一時。不出此一剎那際。齊成佛故。一切眾生於本無時之內。妄生多劫延促之相。覺已元無故。今此段經文意。明菩提智上無延促時日往來之相故。總雲在摩竭提國始成正覺。以智照之可見。凡情思之即迷。乃至升天諸會皆雲不離菩提樹下普光明殿而升忉利夜摩天等故。以菩提根本智體性自遍周無表裡中間長短延促大小去來等見故。五法界品。是一切諸佛之所共果。凡聖共同不離法界大智慧無限德用圓滿之果。一切諸佛以此法界大智慧而成正覺。亦名普光明大智慧殿故。以此五段經。總明一真無礙大智無終始之無限經卷量等十方一切境界於一剎那際誦持悉遍。亦名普眼經也。意明說此一部經及出世涅槃不出此一剎那際法界之果。此法界品是菩提智境究竟之果也。此乃都該一部也。

  五隨文釋義者。約分二義。一長科經意。二隨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於此品中長科為十一段。第一爾時世尊已下至所謂無相有六行經。明當十一品經之序分。

  第二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已下。至同修菩薩諸善根行。有三十六行半經。明列菩薩大眾分。第三爾時普眼已下。至三昧自在解脫。有十六行半經。明普眼菩薩白佛問普賢道德諸菩薩修幾三昧神通變化而德自在及如來教令請普賢菩薩演說三昧自在分。第四爾時會中諸菩薩眾已下。至神通自在使其然耳。有八行半經。明諸菩薩眾聞普賢菩薩名得不可思議無量三昧分。第五爾時普眼已下。至是故汝等不能見耳。有十一行經。明諸菩薩入三昧力欲見普賢遍求不見如來為說普賢志德甚深汝等不能得見分。何故不見普賢。為明十地菩薩得出世智慈增上所有三昧皆出世智慈。以是不見普賢。是十一地行門常在世間。出世心亡寂用自在。以出世三昧不相應故。以是不見。第六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說普賢菩薩已下。至求請得見普賢大士。有三十二行經。明菩薩大眾三稱普賢菩薩名殷勤求請欲得見普賢菩薩分。第七爾時已下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十九行半經。是普賢菩薩為眾現身分。何故得見普賢菩薩。為存想念是以見之。以回體從用故。是普賢身也。以明想念皆為佛用故。普見一切眾生亦佛用也。第八爾時普眼菩薩已下。至歎不可盡功德。有九行半經。明普眼菩薩以十種住法歎普賢菩薩十種廣大所住之法分。第九爾時如來告普賢菩薩已下至鹹皆樂聞。有四十五行經。明令普賢菩薩演說十種三昧分。第十爾時已下有十段經。正說十種三昧作用之功分。第十一爾時普眼菩薩白普賢菩薩已下一段。直至第四十三卷末。明普眼菩薩問普賢菩薩如是菩薩何故不名佛不名十力分。一長科第一段中。六行經明此十一品之序分。

  從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者。此雲不害國。亦名聰慧。為依此國人聰慧故。以人得名。又雲摩者雲不竭。提雲至。為此國將謀兵勇鄰國敵不至。以主將立名。又雲摩者大也。竭提體也。此國最大為五印土之大體故。以此國是閻浮提之處中。以是如來示成正覺。明處中道義故。又明大悲無害義故。又表大悲普利不偏化故。皆如初會中說阿蘭若法。如初會已釋。始成正覺者。明於兜率天下降神受生說法入涅槃。總不離始成正覺一剎那際三昧之時故。此經四品之內。皆共同有此言。明普光明大智體無時分。明其殿體是智報境。以智成名。以境智無二。所居之殿體皆含三世多劫不屬時收。無古今去來之體。所有眾生自業現量三世之事。皆現其中。不屬遷變移時之相。如來所現一切眾生三世無限業報及心所緣。以此普光明智恆現在前。十方世界纖毫之事。無不知見。為普光明大智與一切眾生及等虛空無限境界同一體性故。能一切無不知也。以智淨無障故。又剎那際諸佛三昧者。明三世古今同一時故。一剎那者。會無三世生滅時也。此剎那之時為教化眾生設法。會古今之名言以智實論。猶無此體故。以無此剎那之時。能含三世古今一切劫時。總同一故。以六相門觀之可見。諸佛三昧者。明一切如來久已情塵見亡。恆無智俱。以一切智自在神通力現如來身清淨無礙無所依止者。以一切智是根本智無功用也。自在神通者。明根本智恆無體性。而能普現隨根之身。設一切法。而無失時。名為神通力也。亦名現如來清淨之身。一時總釋。總明從根本智隨一切眾生。起無礙廣大用故無所依止者。明根本智無體性故。為根本智無體性故。方能圓照十方。成大力用故。無有攀緣者。明以智境寂用。非是虛妄攀緣故。住奢摩他最極寂靜者。明根本智寂用自在。境智俱真萬用俱寂。起唯法起寂唯法寂。十方萬法無事不真故雲最極寂靜。奢摩他者。此雲定也。明此定是佛根本智無作大體應。根本用之寂用故。是諸佛根本智體用大自在定故。明此會總是諸佛果中根本智中作用也。具大威德者。明佛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悉自在。若有見聞如來。皆念敬發心悉歸伏故。余如文自具。隨宜出興不失於時者。宜堪見聞應時不失故。恆住一相所謂無相。此已上六行經。明歎佛成道智德竟。已下列眾如下更明。第二段中有三十六行半經。明列眾分。於此分中約分三段。一從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俱已下。至住於菩薩無住解脫有五行經。明歎諸菩薩志德分。二其名曰已下至無邊慧菩薩有九行經。有三十個菩薩同名為慧明。三空禅定解脫門中所生智慧同名為慧分。此已上明三空解脫禅定中。一解脫門中。具生十種慧。三空中有三十種慧知見差別。三空者。無相無願無作空也。如是三空門任運發生。此三十種慧。以表無盡故。今三十個菩薩同名為慧者是。三念莊嚴菩薩已下至同修菩薩諸善根。有二十二行半經。有七十個菩薩。各各隨行別名列眾分。已上七十個菩薩。明前三空解脫已終以七覺行華常處生死。善能覺悟一切眾生故。此明十地道終常入生死方便行周。今欲成普賢行門故。故以十佛剎微塵為數量者。明一一菩薩皆具如是十遍周行是故前歎德中無不皆入灌頂之位。即十地位也。又雲獲諸菩薩普見三昧者。明以其十地智眼普見眾生根欲差別故。大悲安隱一切眾生者。以自十地道滿不離方便。三空七覺方便行華引接含識。是入普賢行故。於此品以三昧力三求推覓不見普賢者。明三昧雖有慈悲是出世心多。以此不見。十一地之位普賢入俗利生之門。三求推覓方見普賢者。明從十地升進入普賢行果之位。成普賢寂用自在門故。是故下文以如意摩尼珠王能隨所求及與物同色不失自珠之德。明常以如來自果一切智王。不壞菩薩種種方便之行。隨諸眾生種種樂欲。皆隨引之使令得樂。又明雖成八地已後乃至十地十一地及佛位。而常不壞七地以前三空七覺諸方便行故。是故列眾之內以菩薩名數表之。使易解故。都舉十佛剎塵為數量者。明一一菩薩總具如是行遍周故。是故淨名經雲。雖成正覺轉於法輪。不捨菩薩之道。是菩薩行。此十定列眾之位。總是已成十地出世智悲之眾。不捨七地已前諸助道門。以利眾生故。亦是一切菩薩從初發心不離此定體。信進修行至於果滿不遷時故。此品之初。以敘如來初成正覺之意。明說此四十品經及出生滅度時日總不遷始終一際故。法本如是故。非是如來神通使然。約智境實論。不隨妄情所說多劫。以智照之可見。所列前後五位之法及眾。各以隨位菩薩一時頓彰。明智法界無始末也。總以此十定為體。此品初一段敘分及列眾歎德。略舉大意和會始終。於中文義隨行隨法立菩薩名。約此法行之名。如前略舉十佛剎塵所表。以實而論。無有盡極。但以根本智為佛自果。余差別智中一切法總是菩薩行故。故以十佛剎塵為數量。

  第三段中有十六行半經。普眼白佛問普賢道分中。約分四段。一爾時普眼已下至願垂哀許有三行經。明普眼菩薩起問普賢菩薩道德所行法門分。二佛言普眼已下至令汝心喜有一行經。明佛許問分。三普眼言已下至無有休息有四行半經。明正問普賢及大眾三昧行門多少分。四佛言善哉已下至說其三昧自在解脫可有八行經。明如來歎普眼所問及示普賢所在並歎普賢之行及勸普眼令請普賢說十三昧分。余如文自具。

  第四段有八行半經。明諸菩薩聞普賢名獲得無量三昧分中約有十法。一大眾得聞普賢菩薩名便獲無量三昧。二大眾得三昧已現前見無數諸佛。三大眾得如來十力同如來性。四大眾獲福。五大眾神通具足。六大眾尊重普賢渴仰欲見。七大眾悉皆周遍觀察。八大眾竟不睹見普賢身座。九推佛威所持。十推普賢自力然也。大意明十信已後十地已前。以普賢行成法身及根本智。得出世中差別智已。成十一地中。以法身根本智純成處生死中無限大用。普賢門與一切眾生妄念齊等故。同想用隨彼解脫故。以是如來令想念普賢。經雲。諸菩薩得如來力者。即十力也。同如來性者。即法性身也。大意明從十地十一地升進佛果位至此方終。尊重普賢竭仰欲見者。明升進普賢行故。將十地智成普賢差別智。直至出現品始齊故。如彼品自有所表。如善財見彌勒菩薩。同一生之佛果。卻令見文殊。憶念文殊便聞普賢名。及入無量三昧。自見其身入普賢身。是其樣式。一同此普光明殿中說十信心。令至佛果不移因位。及具佛果後普賢行位滿。離世間品是佛果後普賢行。雲周遍觀察不見普賢及所坐之座者。明從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自已乘普賢行升進多求如來解脫悲智出世間心。兼修以成佛自在無作道圓滿。已自見遍周故。如十地佛果後普賢行及所有三昧。純是善入世間。無求出世佛果故。以將兼修悲智出世佛果三昧。三求不見。純是大悲無有自利之行。即不相見故。以十地佛果已前行普賢行。有自利利他之心。以求出世間解脫故。以十一地行普賢之行。不求自己解脫。純是利生之行故。以十地已前助顯根本智於自解脫道已滿足無所希求故。於十一地但為饒益一切眾生無蘊積自己功故。是故以將十地已前自利利他普賢行。求十一地中普賢行未及見故。是故大眾周遍觀察竟不得見普賢身及座故。審谛觀察以智思惟可見。余如文自具。

  第五爾時普眼已下一段十一行經。明諸菩薩欲見普賢分中。復分為四段。一爾時普眼菩薩已下。至普賢菩薩今在何所有余一行經。明普眼問普賢菩薩所在分。二佛言已下至初無動移可有一行半經。明如來示普賢所在分。三是時普眼及諸菩薩已下至其身及座有兩行半經。明普眼及諸菩薩重更觀普賢菩薩猶未能見分。四佛言如是善男子已下至不能見耳有六行經。明如來為普眼等歎普賢菩薩志德甚深入師子奮迅定汝等不能得見分。經雲入師子奮迅定者。明入十地果後普賢行總是無畏自在定故。明以無邊想念同眾生行故。明大用自真不待念故。師子明無畏自在也。奮迅者。明普賢菩薩恆遍十方普作用定而常行等。十方世界無有一眾生而不遍濟。根堪可利而不失時故。名奮迅定。猶如師子一時奮迅全分身毛一時普震。明普賢菩薩常居大用定海任智遍周一時普用。等眾生行無失時故。不待念故。普遍大用利眾生無休息故。無始及今同一念故。無古今故。法如是行故。意明大用而常寂。是奮迅義。得無上自在用者。於大用中恆遍周利眾生。全是定無別止息。不同十地已前升進有出世一心故。入清淨無礙際者。明普賢智量等虛空無根不悉知故。無行不同利故。生如來十種力者。明如來十種智力是普賢生。又教化眾生成佛十力。皆由普賢願力起故。以法界藏為身者。以根本智身及差別智身性自遍周量等一切眾生心行無不含容。皆為佛事故。於一毛孔遍容十方凡聖國土無不總含。以智無表裡中間之際量故。本如是故。一切如來共所護念者。為與如來同根本智為大作用故。於一念頃悉能證入無差別智者。明普賢菩薩於十方眾生界示成正覺度眾生方便之行。示現一念成佛等事。亦明始終無差別智體論之。無盡劫總是一念。一切眾生於一念中。自作無盡劫生死之見。若以達理智明觀。以無盡劫便為一念。無差別智故。如是相應。便與古今三世一切諸佛。一時成佛故。以無分別智印。印三世時體。本齊無先後際故。明十地菩薩由有出世心在。猶迷十一地入纏之行故。不能得見者。使升進菩薩存自力能不滯前十地位故。余如文自具。如師子奮迅三昧者。於十方世界普周一切眾生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用。而無作。是奮迅義是三昧義。就大用而論。無別止息故。

  第六段又普眼菩薩聞如來稱歎普賢清淨功德有三十二行經。於此段中復分為七段。一爾時普眼菩薩已下至俱亦不見有三行經。明普眼菩薩以十不可說三昧求覓普賢亦不能見分。二時普眼菩薩已下至悉皆不見可有三行半經。明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不見普賢菩薩身語意業及座分。三佛言如是已下至至於法界究竟邊際有十二行經。明佛為普眼稱歎普賢三業甚深不可以能出能入三昧能見分。四善男子已下至無空過者有三行半經。明佛為歎見聞親近承事普賢菩薩利益無空過分。五爾時普眼已下至頭頂禮敬可有三行經。明普眼等及諸菩薩皆渴仰普賢三稱南無頭頂禮敬分。六爾時佛告普眼已下至即當得見普賢菩薩有六行半經。明佛更勸普眼等大眾更致禮敬遍想法界推求普賢菩薩如對目前分。七是時已下至皆見普賢大士有一行半經。明普眼及諸菩薩大眾依佛勸敕更加禮敬普賢知時欲為現身分。已上三十三行中七段經不見普賢菩薩。意明普眼等諸菩薩以出入三昧不得見普賢三業及座境界故。舉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所住處喻。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所如何求之。不可將出入三昧處所。求之去彼沉寂生滅。卻令想念明想念動用自體遍周用而常寂非更滅也。以是普賢以金剛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如一切眾生身皆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此明任物自真稱之為神。不為不思不定不亂不來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應現名之為通。萬法如是無出入定亂。方稱普賢所行三業作用及座。如十地菩薩座體。但言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此普賢座量等虛空。一切法界大蓮華藏故。明知十地菩薩智量猶隔。以此來升此位。如許乖宜入出。如許不可說三昧之門。猶有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果位後普賢菩薩大自在故。故三求普賢。三重升進。卻生想念。方始現身。及說十三昧境界之事。意責彼十地中猶有求於出世習在於世間生死境界未得等於十方任用自在。以此如來教令卻生想念去彼十地中染習出世淨心故。此明治十地緣真俗出世余習氣惑故。已上意明治十地菩薩緣真俗二習未亡寂亂二習未盡於諸三昧有出入習故。未得寂入生死猶如虛空性無作者。而常普遍非限量所收。一切眾生及以境界以之為體。普賢之智猶如虛空。一切眾生以為其體。有諸眾生自迷智者。名為無明。普賢菩薩隨彼迷事。十方世界對現色身。以智無體猶如虛空。非造作性。無有去來。非生非滅。但以等虛空之智海。於一切處啟迷。智無體相。能隨等法界虛空界之大用故。豈將十地之位諸菩薩以出入三昧有所推求。雲何得見。是故如來為諸菩薩。說幻術文字求其體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是故將出入三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賢大用無依善巧智身。了無可得。是故如來教諸菩薩卻生想念。殷勤三禮普賢菩薩。方以神通力如應現身明智身不可以三昧處所求為智體無所住無所依故。若想念願樂即如應現化。無有處所依止故。猶如谷響但有應物之音若有所求即無有處所可得。佛言普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眾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者。明以根本智性自無依名為現在此道場故。為能治有所得諸見蘊故。以無礙總別同異普光明智與十方一切諸佛大用體同。名為眾會故。無邊差別智海一時等用。不移根本智體無依住智。名為親近我住初無動移故。雲稱南無者。明歸命信順故。約法以南為離。為離中虛以虛無故。即明離為日。離主心。以心達虛無之理。即心智明故雲南無。表歸命信順虛無之理智故。是故善財南方詢友者。義亦如然。龍女南方成佛義亦如之。但達虛無之理智。十方總南無。若執諸法作實有者。十方總北故。余文自具。

  第七爾時已下一段有十九行半經。普賢欲現身分中。復分為三段一爾時普賢菩薩已下至示現一切三世諸佛有七行經。明普賢菩薩如應現身分。二是時普眼菩薩已下至如見十方一切諸佛有兩行半經。明菩薩大眾得見普賢。菩薩歡喜如見十方諸佛分。三是時已下可有十行經。明諸菩薩信解力普賢菩薩本願興雲供養光明普照息三惡趣令諸菩薩入普賢行分。如普賢菩薩如應現身即見故。將出入三昧求即不得見。明無出入智不可作出入三昧求故。自非位合道同智自會矣。想念而見。且是如應現身故。然後方會其本身也。余義如文自具。意明無依住智是普賢之大體如應現身是普賢之大用。

  第八爾時普眼菩薩已下一段九行半經。明普眼歎普賢十種廣大住如來歎普賢十廣大功德。其義如文稱歎。

  第九四十五行經。明如來令普賢演說十大三昧。於此中復分為八段。一爾時如來已下至當得出離有四行半經。明佛令普賢說十大三昧。二何者為十已下至無礙輪三昧可有六行經。明如來先自說十三昧名分。三此十大三昧已下至當說現說可有一行半經。明此三昧十方三世諸佛共同所說分。其三昧名如來自說者。意明如來是三昧之體。令普賢說三昧之功用者。明普賢是三昧之用。以明佛果位中體用圓滿故。此約體名佛。用是普賢。此位會體用自在故。四若諸菩薩已下至名一切法自在可有四行半經。明佛歎若聞此三昧愛樂修行名得佛自在分。五此菩薩已下至普了一切佛所說有九行半經。明修學此十三昧者得於一切法無所著自在善巧轉佛法輪分。六此是諸菩薩法相門已下至是以佛神力嚴淨一切世界門有五行半經。明佛歎修此十三昧能入十種法門分。七若菩薩入此三昧已下至示現種種廣大神通有十二行半經。明佛歎若入此三昧得大方便利用示現成佛不捨修菩薩行分。八是故已下一行半經。明如來勸令普賢說此十三昧德用自在分。其中文義如經自明。如此十定品。已後十一品經意。以十地中所得出世大悲智成。處世大悲智。令差別智圓滿自在。方成普賢行具足。以出世悲智是佛果。處世差別智悲。是普賢行。是菩薩道。至出現品二行方終。

  第十爾時已下有十段經。說十種三昧自在分。於此文中初普光明三昧中約分為四門。一釋三昧名。二明三昧之體用。三舉三昧之境界。四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為普光明三昧。三者正也。昧雲定也。識心不現名之為昧。正智遍周名之為普也。照迷破惑名之為光。法無不達名之為明。二明三昧之體用者。明此三昧以法身根本智為體。十種無盡智為用。以此義故。佛自說三昧之名。普賢說三昧之用。三舉三昧之境界者。於此初三昧中略舉境界。分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蓮華。現身遍此蓮華之上結加趺坐。於其身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億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現百億身。一一身入百億。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現百億。百億菩薩行一一菩薩修行。生百億百億決定解。令百億百億根性圓滿。一一根性成百億百億菩薩法不退業。然所現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無所錯亂。如是後倍後倍增廣。具如經說。此是初三昧之境界。意明身土重重重重相入遍周廣大無盡限故。四隨文釋義者。於此段中略舉十義。一普賢菩薩承如來旨說此三昧不自己功。旨者意也。二重舉三昧名。三舉菩薩十種無盡智。四明如是菩薩能發十種無邊心。五明是菩薩有十種入三昧差別智。六明十種入三昧善巧智。七舉羅睺阿修羅王不壞本身現變化身喻。八明菩薩深達心法如幻法門。九明比丘觀察內身不淨不壞本身如故喻。十明菩薩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及世間法普入其身。如上修學普光明三昧。以觀法身根本智為體。以十無盡智為用。以發十無邊心。為所行之行以十種入三昧差別智。為三昧同別自在之力。以十種入三昧善巧智。令三昧身一多佛剎眾生剎現在身內不廢自身。常復如故。復於身內現無量身。度眾生及供養諸佛。如下文雲。住此三昧觀察法身。見諸世間普入其身。於中明見一切世間及世間法。於諸世間及世間法皆無所著。為以法身。性自無內外大小中邊量故。法如是見故。法如是無著故。為從法身無性無相理所現世間及世間法皆如影幻體故。為世間及世間法皆法身一味無二相故所有報境皆如影像重重不礙故。如羅睺阿修羅王者。明能攝日光令世生惱。以羅雲攝。睺雲惱也。阿修羅雲無天妙戲故於中化事。如經自明。

  第二妙光明三昧者。於此段中四義如前。一釋三昧名。二明三昧之體用。如下自明。三明三昧之境界。四明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為明法身理智體淨能現妙光。以立其名。二釋三昧之體用者。明此三昧還以根本智為體。幻智為用。三明三昧之境界者。以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界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乃至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具如經說。乃至菩薩身中。能現一切聖凡國土。更相照現重重相入等。是此三昧之境界。具如經明。四隨文釋義者。復分為二。一長科經意。二隨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於此段中長科為十段。一佛子已下一行經。是普賢菩薩告眾重舉三昧之名分。二佛子此菩薩已下至種種諸法亦不壞滅有十一行經。明入三昧境界廣狹身土照現互相涉入光影重重不雜亂分。三佛子譬如日出已下至亦不離水有八行經。明以日光照現七寶山及大海水及山間以此日光影更相照現影像重重無盡光影喻分。四佛子菩薩摩诃薩已下至恆不捨離有五行經。明如是菩薩住妙光廣大三昧不壞世間相不壞真性二俱不住二俱不壞分。五佛子譬如幻師已下至本日不滅有七行經。明以幻師幻作日月年歲長短不同不壞本日喻分。六菩薩摩诃薩已下至不壞彼多世界有十七行經。明菩薩入此妙光大三昧能一多世界更生互相涉入各不妨礙分。七何以故已下至是名住大悲法者有十一行經。明菩薩住無我法於諸法自他境界身之及心無所妨礙分。八佛子已下至無退轉故有六行半經。明此菩薩以不可數世界入一世界。善知無數眾生差別。菩薩趣入差別。佛處處出興。皆現自身。於彼一一佛所修行諸行而身彼此無去來。能同異自在分。九如有幻師已下至後不亂初有五行半經。明以幻師喻菩薩實智所生如幻喻分。十菩薩了知一切世法已下有二十行半經。明入此妙光明大三昧得智幻門自在分。二隨文釋義者。此一段以根本無作智性自遍周。以如影智顯現諸境。自他相入一多自在。由根本智故。多入一中。如影智故一現多境。各身色相狀差別故。如世界所因者。今生修是來世因。世界建立者。明各各世界建立法則故。世界同住者。一世界中有多類眾生同住。世界光色者。或有眾生於佛光中住故。如此日月星。是帝王及人中眾生。共業所化精光升上。復有天住。居其中故。世界往來者。於虛空中持轉往來。此菩薩悉知。如八部神名。如初會中已釋補特伽羅法者。數取趣。明數取惡法趣於苦果。摩納婆法者。教儒童法。余如經自具。

  第三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者。於此段中約有三門。一釋三昧名。二釋三昧體用。三隨文釋義。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為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者。為此三昧以理性自性遍周。則智用自體遍周。以智用自體遍周。則神通遍周。此明約理智自體遍周。以如幻智應物動寂。依根本智恆無往來彼此延促。以此立名。名為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二釋三昧體用者。此三昧以法性身為體。以根本智起如幻智為用。此如幻智如空谷響應物成音自無體故。以此二智以法性為體俱有德用而無所依。乃至一切眾生心本來如是故。但為智自無性。不能自了逐境成迷故。以止觀二門照之。迷解依本此約法身為止體。約觀十二緣生。成智體用。明定能發慧觀能起智三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於此段中長科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神通有一行半經。普賢重舉三昧之名分。二佛子此菩薩已下至至於究竟有十六行半經。明入三昧延促自在無所分別於諸法不忘失分。三譬如日天子已下至亦復如是有三行半經。明舉日天子照臨四天下晝夜無生滅喻分。四佛子已下至善巧智有一行半經。明都舉已上總結其三昧之分。已上文義自具不煩更釋。

  第四清淨深心行三昧者。於此段中三門如前。一釋三昧之名者。何故名為清淨深心行三昧。以菩薩已修空無相之理智。得身如理智遍周之身。起前理智遍周之身。以善巧智加行深心供養。隨所供養一切諸佛香華蓋等十事而心不壞。法身智身無作無想是故以立其名。二釋三昧之體用者。以法身根本智為體。起方便善巧智興十事供養等眾生數佛為用。三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於此段中科為四段。一佛子已下有一行經。明普賢菩薩重舉三昧之名。二佛子此菩薩已下至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槃相有十八行半經。明以香華蓋等十事供養等眾生數諸佛分。三佛子如日中陽焰已下至皆是想心之所分別有七行經。明舉日中陽焰喻菩薩得知如來出興滅度分。四佛子此三昧已下至善巧智有十行經。明入三昧如夢中所見境界憶念不忘為人善說喻分。四隨文釋義者。其義如文自具但入觀者善得其宜。先須入無思無心定。得法身之理。稱虛空之性。方可於根本智方便智興供養心。起止俱亡須得自在稱理智而為之也。若但修空無相法身。即於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見無相法身。即純是有為。一一依此十定次第方便。一一經文自具明矣。

  第五知過去莊嚴藏三昧者。於此段中三門如前。一釋三昧名者。何故名為知過去莊嚴藏大三昧。此菩薩入此定中。能知過去諸佛出現劫剎諸佛出現法門。以嚴自心根本智具差別智。以此成名為前之三昧。興其供養。於定中須知劫剎諸佛出興之次第法門。二釋三昧之體用者。以根本智為體。知劫剎次第差別智為用。已下如文自具。三隨文釋義者。三輪者。神通記心正教。是三輪清淨明此三昧得神通善記不忘善說諸法。如歌羅邏者。此雲薄酪。謂初受胎如薄酪。自余如文自具。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者。明此菩薩能知未來一切諸劫中所有諸佛。若已說法若未說法皆能悉知故。智光明藏者。不離一念含三世劫智名之為藏余義如文自具。於中八部王等名。初會已釋此不表法。但以供養恭敬法。故親近如來。

  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莊嚴三昧者。明此菩薩能遍入十方一切世界。見一切諸佛所有教化莊嚴。悉能見盡及承事供養。及所聞法普入諸趣等總盡故。因立名也。於中文義經自具明。

  第八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者。明入此三昧能現佛身等眾生差別身。皆隨其類現故立其名也。又能入同異順逆三昧故。以立其名。余義如文自具。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者。明此菩薩於自身一一毛孔中入三昧。自然能知諸世間及知世間法。及十方虛空界一切世間法。悉皆知盡。乃至佛菩薩大眾亦皆知盡何以故。以智稱法界故。以智無中邊大小量故。如虛空故。智體性明白故。於一毛孔中虛空無大小量。即等虛空界。悉能遍知十方世界一切境界。此不可以情識籌量能知。當可以亡思方便定顯發之後理智現前。方可堪為此乃定盡想亡無思無心以無作智印方會故。名法界自在三昧。不存情作。任智遍知故名法界自在。此經雲。如蟲食芥子孔中虛空無損減。以無思之智可見。以思知之者即乖。身邊見盡。即十方與身量同一性。無表裡故。情存則隔。如無熱惱大龍王宮流出四河者。准經說。香山頂上有阿耨池。其池四方各流出一河。東面私陀河。師子口中流出金剛沙。東入震旦國。便入東海。南面恆伽河。從象口中流出銀沙。流入南印度。便入南海。西面信度河。從牛口中流出黃金沙。流入信度國。便入西海。北面縛刍河。從馬口中流出琉璃沙。入波斯拂林國。便入北海。其池縱橫五十由旬。隨方面口各一由旬。於中表法經自具明。優缽羅華。此雲青蓮華。波頭摩華。此雲赤蓮華。拘物頭華。此雲小白華。其華未開時華葉都蹴然。因立其名。芬陀利華。此雲百葉蓮華。如阿那婆達多龍王者。阿言無也。那婆達多者。熟惱也。言此龍永離龍中之熱惱故。於中文義表法。一一如經自具。

  第十無礙輪大三昧者。輪者。譬如輪王千輻金剛輪毂輻辋轫悉圓滿明壞生死行圓。表此菩薩悲智萬行神通道力滿眾生界斷眾生惑悉圓滿故。明自己佛果已成菩薩智悲願行無有休息。不離一念滿三世劫。不離毛孔等周十方法界眾生界。悲智行雲一時普覆。是故名無礙輪三昧。摩那斯龍王者。摩那意也。斯雲慈。謂此龍王興雲降雨從慈心起故。伊啰缽那象王住金山脅者。伊啰缽那。此雲香葉。以於寶窟邊多有香葉樹。以此為名。又以化作三十三頭。一一頭有六牙一一牙上化作七池。一一池中化作七蓮華。以取所化蓮華。其葉香潔因此為名。住居第一金山之脅以知帝釋欲游行時。於此沒而天上出。送帝釋至園游觀時。化其自身與天人相似。帝釋還宮還作象身。送帝釋還宮。便於天上沒於寶窟中出。此舉喻明此菩薩雖已成佛位不壞方便行也。如彼象王雖能化身作天而常不失象之本位。自余廣義如經備文。已上十定有十段文意。明從初發心成道始終出生入涅槃。總以此剎那際為體。乃至古今一切諸佛亦總同時成佛故。有情延促生。約真無終始。又明此一會十一品經。總明至隨位佛果不壞方便行普賢之道。如十信已來乘如來根本智起普賢行願。並教化眾生。及自資自智輪令明淨。如作十度煉真金喻者。是亦不離此定體。今至十一地已去。自智煉磨已終。即乃純是利益眾生普賢之行故。此十定品初會從初發心已來。及無始來諸佛成佛。時劫不遷。佛果及普賢方便行。無始終時劫身心作用滿十方不出毛孔時不離剎那不遷故。一切古今三世歲劫。皆以此十定品該收。眾生迷之妄作延促。迷解還源。此十定品為本體。不延促之。常道本來如是。

 

上一篇:第三十八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下一篇:第三十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