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32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略記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 袾宏 輯錄
雙童現瑞
晉。佛度跋陀羅。初於道場寺譯經。堂前池中。每二青衣童子從池中出。捧以香花。舉眾皆見。以此經久在龍宮。龍王慶感傳通。故為給侍。
天地呈祥
唐。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三月十四日。辛酉重譯。預於庚申日。天後夢徧天之內皆降甘露。後一日。壬戌。復降甘雨。新經初譯。敕令藏和尚開講。十二月十二日。講至華藏世界海震動之文。講堂內及寺院中忽然震動。於時道俗數千共睹。歎未曾有。
地震光流
西域記雲。世親菩薩初以小乘為業。兄無著托病而召世親。因開大教。謂雲。及吾未死之前。讀吾所習經典。世親即讀華嚴。乃見毗盧法界。普賢行海。因生信悟。歎曰。可取利劍斷吾舌根。用明己贊小乘之失。兄止之曰。如人因地而倒。亦因地起。昔日以舌毀於大乘。今可將舌以贊大乘。遂入山披覧大乘。造十地論。論成之日。大地徧震。光明洞然。
感通玄悟
北齊太和中。第三王子。於清涼山求文殊師利菩薩。焚身供養。隨侍中官劉謙之。覩焚身之事。奏乞入山修道。遂赍此經。晝夜精勤。禮忏讀誦。心祈妙悟。絕粒飲水。垂三七日。形氣雖微。丹懇彌勁。忽感髯髭盡生。復丈夫相。神彩通悟。洞曉幽旨。造此經論共六百卷○又後魏靈辨者。宿植勝善。及見華嚴。偏加鑽仰。乃頂戴此經。入清涼山。乞文殊潛護。凡歷一歲。足破血流。肉盡骨穿。忽聞空中謂曰。汝止之。但思惟此經。於是披卷。豁然大悟。造華嚴演義釋文一百卷。
經輝五彩
後魏安豐王延明。中山王元熙。並處心無上。稽首圓宗。嘗以香和墨。寫華嚴經一百部。金字經一部。皆五香為藏。七寶為函。靜夜良辰。清齋行道。即放神光。五色爛然。照耀台宇。
神人警衛
僧德圓。常以華嚴為業。修一淨園。樹諸谷楮。並種香草。雜以鮮花。每一入園。必加洗濯。身著淨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載。香氣四達。後以寫經。纔書數行。每字放光。照明院宇。有神人執戟。現形警衛。又有青衣梵童。手執天花。忽申供養。
天女給侍
唐。李長者。諱通玄。初至太原。寓高山奴家。每旦唯食棗十顆。柏葉餅一枚。後捨去。路逢一虎。當途馴伏。如有所待。長者語言。吾將著論釋華嚴經。汝當為吾擇一棲止。虎負長者囊缽行三十余裡。至一土龛。便自蹲住。長者入龛。龛素無水。是夕風雷拔一老松。松下出泉。清冽甘美。長者造論時。有二女容華絕世。汲水焚香。供給紙筆。卯辰之際。辄具淨馔。莫知去來。著論將終。便爾絕跡。
冬葵發[豊*盍]
唐。鄧元爽。華陰人。證聖中。有親故暴卒。七日復蘇。雲冥中欲追爽。爽懼。或教寫華嚴經。寫竟。爽母墓側先有蜀葵。至冬已瘁。忽花發。燦然榮茂。鄉闾異之。聞於朝。旌為孝門。
瑞鳥銜花
僧。法誠。隱居藍谷。後於南嶺造華嚴堂。圖七處九會之像。專精供養。後感瑞鳥。形色非常。銜花入室。旋繞供養。
神人延請
隋。禅定道場僧慧悟。京兆人。嘗與一僧同隱終南。悟受華嚴。彼持涅槃。木食巖棲。各專其業。忽一人來請就宅赴齋。二僧相推。人雲請華嚴法師。悟因隨往。乃山神也。請千羅漢。皆推悟上座。食訖既去。神呼一童子令侍。乃入師口中。遂得仙。還歸取經。辭其友人。渺然履空而去。
普賢授義
僧。辨才。不知何許人。幼事裕法師。以華嚴為業。久而不悟。乃別護淨。造香函盛經。頂戴行道。凡經三載。夢普賢指授玄義。忽爾成誦。煥若臨鏡。
口獲捨利
唐。樊玄智。安定人。弱歲歸依杜順和尚。順令誦華嚴為業。仍依此經。修普賢行。每誦經。口中頻獲捨利。前後數百粒。
菩薩湧現
唐。崇福寺僧慧佑。戒行精苦。事俨和尚。專業華嚴。清晨良宵。焚香虔誠誦出現品。忽見十余菩薩從地湧出。現身金色。皆放光明。坐蓮華座。合掌聽誦。經訖便隱。
修羅退陣
於阗國沙彌。般若彌伽薄。堅持戒行。專誦華嚴。忽有人合掌謂言。諸天請師。願師閉目。俄至天上。天主跪而請曰。今方與修羅戰。屢被摧衄。屈師誦華嚴經。望法力加被。師乘天辂。心念華嚴。以諸天眾。對彼勍敵。修羅見之。忽然潰散。須臾送歸。身染天香。終身不滅。
證入無生
解脫和尚。姓邢氏。代州五台縣人。七歲出家。初從慧超禅師。超器之。後於五台專誦華嚴。依經作觀。求見文殊。文殊現身誨雲。汝今不須禮觐於我。應自悔責。必當大悟。因反求。乃悟無生。感諸佛現為說偈曰。諸佛寂滅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能開曉此法眼。一切諸佛皆隨喜。解脫問寂滅之法。若為可說。得教人耶。諸佛即隱。復有聲告曰。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空真實法。一切無所見。又在路思欲焚香。空中聲曰。合掌以為花。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贊歎香煙布。諸佛聞此香。尋聲來相度。眾等勤精進。終不相疑誤。故謂偈贊排空也。
時雨霶流
僧道英。姓陳氏。蒲縣人。年十八。親為之娶。五載同居。誓不相觸。後從並縣炬法師聽華嚴經。便落發。入太行山柏梯寺修行止觀。屬亢旱。講華嚴經以祈甘澤。有二老翁。各二童侍。時來聽講。英異而問之。乃知海神。因曰。今為檀越請下微雨。翁勅二童。童即從窗孔中出。須臾大雨霶霈。遠近鹹賴焉。
華藏受生
隋。靈干。狄道人。依衍法師出家。十八能講華嚴。常依經作華藏觀。及彌勒天宮觀。至疾革。目上視。若有所見。僧童真問之。答曰。尚見青衣童子引至兜率。而天樂非久。終墜輪回。蓮華藏是所願也。言已氣盡。須臾復蘇。真又問今何所見。答曰。見大水徧滿。華如車輪而坐其上。吾願足矣。
神授華音
宋。求那跋陀羅。中天竺人。探匣取經。即得華嚴。後谯王請講。以未通華言。因禮忏。虔請觀音。以祈冥應。遂夢神人執劍。持一人首而為易之。豁然便覺。備悟華言。遂講大經累數十徧。
天宮請講
魏。勒那摩提。中天竺人。博文贍學。明悟禅理。初至洛陽。譯十地論。帝每令講華嚴。精義颕發。嘗處高座。忽有持笏執柬者。形如尊官。雲天帝來請法師講華嚴經。都講維那。鹹亦須之。講席眾僧。一時同見。師煕怡微笑。告眾辭訣。卒於法座。其都講等同時入滅。
洪水斷流
杜順和尚。姓杜氏。諱法順。京兆杜陵人也。以華嚴為業。嘗居山。將種葵。地多蟲蟻。師乃巡疆定封。蟲俱外徙。三原縣民。從生聾啞。師乃召之與語。應言即愈。因詣南山。值橫渠漲溢。止之斷流。徐步而過。將終之日。普會有緣。聲色不渝。言終而逝。靈應非一。別傳雲是文殊化身。
神光屢現
唐。法藏。字賢首。母夢異光而孕。後遇俨法師於雲花寺講華嚴經。師乃往詣。中夜見有神光來燭庭宇。師歎曰。當有異人發弘大教。及明。遇俨和尚。自是服膺。深入無盡。又後於雲花寺開講。有光明現從口出。須臾成葢。眾所知見。
地獄消滅
纂靈記雲。京兆人王明干。素不修善因。患暴死。將入地獄。見一僧教之偈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誦此偈者。能排地獄諸苦。其人誦已。乃入見王。王遂放免。當誦偈時。聲所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此晉經文。與今唐經下二句稍別。
盥水濟生
僧。伽彌多羅。師子國人。證第三果。麟德初來震旦。高宗甚加敬重。後往清涼敬禮文殊。至西太原寺。時屬諸僧誦華嚴經。問是何經。答曰華嚴。肅然改容曰。不知此地亦有是經。合掌贊歎曰。此大方廣。功德難思。西國相傳。有讀此經。以水盥掌。水沾蟲蟻。其捨命者。皆得生天。
景雲現瑞
唐。清涼國師。諱澄觀。字大休。會稽人。姓夏侯氏。生於玄宗開元戊寅。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口四十齒。目光夜發。晝乃不瞬。德宗建中二年。下筆著疏。先求瑞應。一夕夢金容山峙。光相瑩然。既覺。知是光明徧照之征。自是筆無停思。歷四年而文成。又夢化身為龍。矯首南台。尾矯北台。宛轉凌虗。須臾變百千數。蜿蜒青冥。分散四方而去。識者以為流通之像。初為眾講。感景雲凝空。盤旋成葢。疏鈔之外。復撰手鏡一百卷。綱要三卷。正要一卷。玄鏡一卷。鏡燈說文一卷。三聖圓融觀一卷。七處九會圖心說文一卷。敕有司鑄印。遷國師。號清涼。開成三年三月六日示寂。生歷九朝。為七帝門師。春秋一百有二。僧臘八十有三。全身塔終南山。未幾。有梵僧至阙。表稱於[葸-十+夕]嶺見二使者凌空而過。以咒止而問之。答曰。北印度文殊堂神也東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有旨啟塔。果失一牙。惟三十九存焉。遂阇維。捨利光明瑩潤。舌如紅蓮。仍谥號清涼國師之塔。
異僧授旨
唐。法空。隋末雁門郎將也。棄家詣清涼深谷。常誦華嚴唯心作佛之偈。後遇異僧。授以般若玄旨。豁爾心空。臨終坐逝。
山神聽經
曹城慧。靈丘李氏子。其親禱於五台山而生。既長。辭親詣五台真容院。從法順和尚披剃。嘗誦華嚴於李牛谷。草木為食。每誦經時。有五七儒服者坐聽。數持異花鮮果以獻。師怪而問之。答曰。某。山神也。蒙師法力。無以為報。願充執侍。師不樂。遂捨其處。
金城輝映
金。蘇陀室利。中印度那蘭陀寺僧。誦持華嚴。年八十五。航海來禮五台。每一台頂。誦華嚴十部。禅寂七日。定中見金城绀殿。寶蓮香水。珠網交輝。諸天童子游戲其中。後於靈鹫峰化去。得捨利八合。璀蘭如珠。
龍光五彩
元。華嚴菩薩。諱正順。尉州高氏子。從五台壽寧用公祝發。結廬深樹。唯閱華嚴。數盈千部。每入華藏觀。三五日方起。世號華嚴菩薩將示寂。門人乞偈。師曰。歷劫本無去住。應用何思何慮。轉身踏破虗空。一切是非莫顧。言訖而逝。是日靈幾上現龍。五彩飛光。燭於庭宇。
華嚴感應略記(終)
(附)
華嚴大經處會品目卷帙總要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