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宣化上人: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8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8

  上海佛學書局印行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

  卷十七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卷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

  卷十九 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卷十九 夜摩宮中偈贊品第二十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八)

  目 錄

  卷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一

  卷十七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二九

  卷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一一七

  卷十九 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一八五

  卷十九 夜摩宮中偈贊品第二十..................................一九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

  梵行品第十六

  什麼叫梵行?眞境為梵,智慧為行。或者涅槃為梵,修因為行。淺言之,梵行就是清淨行。因為在前邊已經有了淨行品的緣故,所以這一品叫梵行。梵行以何為體?以戒、四等、慧三種為體。戒能止惡防非,四等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慧就是般若智慧。這是菩薩所修習的清淨行。怎樣才能修習呢?在下邊經文有所解釋,這一品為本經第十六品,所以為梵行品第十六。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雲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薩說完十住品之後,在說梵行品這個時候。有位正念天子,很恭敬地長跪合掌,向法慧菩薩說:佛的大弟子!在一切世界中所有發菩薩心行菩薩道這些菩薩,他們都依照如來所教化的法門,穿壞色(不正色)的衣服來出家。怎樣能得梵行的清淨法門呢?從菩薩地位而證得到無上正覺的果位?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

  法慧菩薩對正念天子說: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修行梵行的時候,應該以這十種法作為所緣,要作意觀察。也就是注意去所求道理,才能明白眞理。

  菩薩修習梵行,身也清淨,心也清淨,口也清淨,所謂「三業清淨」,一切的一切,都是清淨,所以叫梵行。如果有不清淨的行為,那就不是梵行。不淨有五種:①種子不淨:我們的身體,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所以說種子不清淨。②住處不淨:住在母親腹中,胎胞裡都是血水,所以說住處不淨。③自體不淨:自己的身體,是由三十六種東西所成,也就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所以說身體不淨。④外相不淨:我們身體的九孔常流不淨的東西。兩眼流出眼屎,兩耳流出耳垢,兩鼻孔流出涕水,口流出涎唾或痰,大小便處流出的屎尿,所以說外相不淨。⑤究竟不淨:人死之後,身體膨脹、青瘀、蟲生、血流,最後變成白骨骷髏,所以說究竟不淨。這是五種不淨的現象。我們的身體是臭皮囊,沒有可愛之處,所以修道人,要常修不淨觀,也就是白骨觀,這樣才能成就道業。

  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菩薩應該用這十種法來詳細推求,注意的研究,研究什麼是梵行?所說的十種法,就是①身:身是不是梵行?②身業:身所造的業是不是梵行?如果身體是梵行,可是,身體是不淨的東西,它怎樣可以算是梵行?這個問題,要仔細研究一番。我們人執著身體、愛護身體,有人罵一句,就受不了;有人打一拳,更受不了。若是梵行,怎會受不了?怎會發脾氣?怎會被境界所轉?所以觀身不是梵行。身不是梵行,身所造的業也不是梵行。業有三種:善、惡、不善不惡。善業和惡業都是不清淨,也不是梵行。③語:言語是梵行吧!言語也不是梵行。④語業:言語所造的業是梵行嗎?也不是梵行。為什麼?因為口能說出忘言、綺語、惡口、兩舌種種不淨的話。⑤意:意念是梵行嗎?也不是梵行。⑥意業:意念所造的業是梵行嗎?也不是梵行。⑦佛:佛是梵行嗎?也不是。⑧法:法是梵行嗎?也不是。⑨僧:僧是梵行嗎?也不是。⑩戒:戒是梵行嗎?也不是。菩薩應該像這樣來作意觀察。作意就是注意。阿羅漢想知前因後果的事,必須在定中觀察,才能了知因緣。八地以上的菩薩,不需要作意觀察,即刻就能明明了了。應該這樣觀察,身是梵行嗎?乃至戒是梵行嗎?這些問題,在經文有所解答。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淨。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雜染。則為死屍。則為蟲聚。

  假設說身是梵行的話,那麼,就應當知道梵行①則為非善:身是不清淨,所以不善。所以是善。如果說梵行是身,那麼,梵行就是非善。②則為非法:身體有時會做些不合法的事情。如果梵行是身,那麼,梵行也是非法。③則為渾濁:身體是混濁不清的東西,梵行是清淨無染的。所以說身並不是梵行,梵行也不是身。④則為臭惡:身體是臭惡。如果梵行是身體,梵行就變成臭惡。⑤則為不淨:身體是不淨,九孔常流不淨的東西。如果梵行是身體,那麼,梵行就變成不清淨。我們應該作五不淨觀。在大智度論上有五首偈頌,形容五種不淨:(A)種子不淨的偈頌:「是身種不淨,非餘妙寳物,不由白淨生,但從穢道出。」因為身體是從父母交媾時,有業的因緣,有識的果報,而去受胎,成為身體。所以種子是不淨的東西,並不是最好妙寳物所成就的,而是父精母血所成就。它不是從清淨的地方生出來,而是從母親陰根生出來。所以說種子不淨。(B)住處不淨的偈頌:「是身為穢臭,不從華間生,亦不從薝卜,又不出寳山。」這個身體,是由血肉而成,又穢又臭,又不清淨。胎兒住在母腹中,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個很骯髒的地方。不是從蓮華生,所謂「華開見佛」既不是從薝卜香生出來,也不是從寳山生出來,所以說住處不淨。(C)身體不淨的偈頌:「地水火風質,能變成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這個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和合而成,能變成不清淨的東西。縱使用大海水來洗刷這個臭身體,把海水用盡,也不能把它洗乾淨,令他芬香而清潔。(D)外相不淨的偈頌:「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在身體裡邊有種種不淨的髒物,充滿在全身中,九孔常流出不淨物,而不停止。身體好像一個有洞的布囊,盛著血膿等物,時時刻刻流出。(E)究竟不淨的偈頌:「審諦觀此身,必歸於死處,難御 無反復,背恩如小兒。」要仔細來審諦來觀察這個身體:它將來一定會死亡,沒有法子能控制它不死。無論對身體如何的照顧,到時候,它便忘恩負義,逃之夭夭,好像小孩子一樣,沒有感情和道義。⑥則為可厭:身體是很討厭的東西,令人不歡喜。如果說身是梵行,豈不是梵行是令人討厭嗎?不是的。梵行令人歡喜,所以說身體並不是梵行。⑦則為違逆:身體常常做出違背心意的事。好像心不願意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飲酒,可是身體偏要去做,不聽心的指揮和支配,這就是違逆的行為。梵行不是這樣,而是順情合理去行事,所以梵行絕對不是身體。⑧則為雜染:因為身是由四大所成,所以為雜染。可是梵行不是雜染,而是清淨,所以身體不是梵行。⑨則為死屍:因為身體將來會死,死屍是人所不喜。梵行令人歡喜,所以梵行不是身體。假設說身是梵行,那麼,梵行豈不是成為死屍了?不是,梵行是清淨的。⑩則為蟲聚:這個身體是由許多蟲積聚在一起而成的。我們人身是大蟲子,在體內有千萬億小蟲子,組織成一個團體,共同生活。在大娑婆論中說:「人身之內,並是蟲聚,蟲頭在內,食人所食;蟲尾在外,辮成人皮。」我們喝水吃飯,就是大蟲替小蟲做工。千萬億小蟲坐享其成,不費其力,悠哉游哉,等東西吃,多麼逍遙,多麼自在!

  在觀佛三昧海經上說:「佛成道時,魔王派三位魔女,來到菩提樹下,擬破壞佛的道業。乃對佛說:『我們是天上的美女,現在獻身於你、侍奉於你,願為你做一切灑掃的工作。』佛無言靜坐,身心不動,而放白毫光來照魔女。此時,三位魔女,自觀其身,骯髒不堪,九孔所流的東西,骯髒可惡。見自己的腹中,大腸小腸,生藏熟藏(食物沒有消化為生藏,食物消化為熟藏)。有很多小蟲在大小腸中游戲,游來游去很自在。三位魔女見這種情形之後,生大厭惡,便作嘔吐,匍匐而去。

  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

  假設說身所作的業是梵行,那麼,身有行住坐臥的業,當然梵行就有行住坐臥。可是梵行並不是這樣子。身能左右觀看,前後顧視。屈曲伸開,低俯抬仰,這些動作,都是身所造的業。如果身業是梵行,梵行也是左右顧視,屈伸俯仰。可是梵行不是這樣,沒有這種動作,可見身業不是梵行。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胸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

  假設說言語是梵行的話,那麼,梵行就是音聲、風息。可是梵行不是音聲,也不是風息。因為言語是用唇舌喉吻等器官而發出音聲,而梵行並沒有這種情形。言語有吐出納入,抑壓縱放,也就是言語有抑揚頓挫,語氣有起承轉合。可是梵行並不是這樣。言語有高聲,有低聲,有清脆的聲音,有混濁的聲音,所以言語並不是梵行。

  若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諭說直說、讚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假設說語業就是梵行的話,那麼,梵行就是起居問訊。可是梵行不是起居問訊,所以說語業不是梵行。或者簡略的說,或者廣泛的說,或者譬喩的說,或者直接的說,或者讚歎的說,或者毀謗的說,或者安立的說,或者隨俗的說,或者顯了的說,這些語業都不是梵行。如果說語業是梵行,這些說都變成梵行,可是,不是的,所以語業不是梵行。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

  假設說意是梵行的話,那麼,梵行就應該是覺察、是觀看。可是梵行沒有覺察和觀看,所以意不是梵行。意識善於分別,是種種分別,而梵行是沒有分別。意識有囘憶往昔的念,是種種的憶念,而梵行沒有憶念。意識是思惟,是種種的思惟,而梵行沒有思惟。意是幻術,意是眠夢,而梵行沒有幻術和眠夢。如果說意是梵行,那麼,這些豈不是都變成梵行了嗎?可是不是的,所以梵行不是意。

  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喜。

  假設說意所造的業,就是梵行的話,那麼,梵行就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喜。可是不是的。因為意能覺得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喜的分別。如果說意業是梵行,那麼,這些豈不是都變成梵行嗎?可是不是的。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假設說佛是梵行的話,那麼,色蘊是佛嗎?受蘊是佛嗎?想蘊是佛嗎?行蘊是佛嗎?識蘊是佛嗎?這五蘊是虛妄,都是空的,都不是佛。那麼,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不是佛呢?不是的。因為佛是無相,所以不是梵行。有神通是佛嗎?有業行是佛嗎?有果報是佛嗎?都不是。若說佛是梵行,那就無有是處。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

  假設說法是梵行的話,可是,法寂滅不動,所以法不是梵行。梵行是修行而成,法是本來寂滅的。涅槃也是法。雖然由修行而得到涅槃,可是涅槃不修行。梵行是修行清淨,而成梵行。所以涅槃是法,並不是梵行。法是不生,雖然不生,並不是梵行。法是不生,沒有個體性。梵行要修行,才能有清淨梵行。不可說也是法,雖然不可說,可是並不是梵行。無分別也是法,雖然無有分別,可是並不是梵行。法既然離分別,無所行處。無所行也是法,但不是梵行。不合集也是法,因為法是本有的,不需要和合而成,不需要造作,可是不是梵行。法是不隨順一切的境界,所以不隨順是法,但是不是梵行。法本來是無所得,但是無所得並不是梵行。有上述這樣多的理由,證明法不是梵行。

  認為法是梵行,那是不成立的。因為八萬四千法門並不是梵行。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因為教你無所執著。不要執著梵行,有佛有法有僧,行所無事。修行不要有執著,如果沒有執著,就證得實相。所謂「證得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眞能修到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的程度時,人也空,法也空。自性了了,便證得實相理體。恆河沙數無間的罪業,立刻消滅了。如果沒有破執著,一切有為法和無為法,都是存在。執著一破,一切皆空。這種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證得實相理體,得到眞正的受用。

  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可是門門是第一。為什麼要這樣來說?因為佛曾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對機者,就是第一。不對機者,是不是第二?也不是的。不對你的機,會對我的機;不對我的機,會對他的機。你我他各有各的機,對機是第一,不對機是平等。無高無下,無勝無劣,既然是這樣子,大家不要在法上自生分別,自找煩惱。所謂「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分別這個法,分別那個法,分別一切名相,沒有完的時候。在一生之中,來分別名相,也分別不清楚。好像到海底去計算沙子有多少,是永遠算不出來。那麼,要怎樣呢?就要選擇相應的法門,歡喜那個法門,就依法修行,將來就會有所成就。

  假設研究這部經是眞的,那部經是假的,研究幾十年,等到死的時候,還是弄得不清楚。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要選擇一個法門,專心修行,就可以成就道果。佛住世時,有個最愚癡的弟子,名叫周利盤陀伽,其笨如牛,無論教他什麼法,他都記不住。佛可憐他,只教他一法。教他念『掃帚』二字。他天天掃地,口中念「掃帚」。念來念去,終於開悟了,證得阿羅漢果。怎樣開悟呢?有一天,他在掃地,心在想,掃除外邊的垃圾,也要掃除心內的垃圾,也就是貪瞋癡等不清淨的塵垢。由這個公案看來,法無定法,對機就是好法。所以六祖大師說:「法本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法沒有頓沒有漸的分別。迷惑和開悟,有早有晚。由此觀之,法好像鑰匙,是開鎖用的。若是把鎖打開之後,鑰匙就應該放下。如果不放下,就是執著。所謂「過河不需舟。」已經渡過河之後,不能揹著船走路,要把船放在岸上,這才能自在、才能解脫。修行就要破執著,如果仍然有我執、人執、法執,就得不到解脫了。

  若僧是梵行者。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假設說僧是梵行的話,那麼:①預流向是僧嗎?不是僧。因為僧必需有四人以上成為僧,所謂「眾者為僧」,那麼,梵行不是僧了。預流是初果阿羅漢,梵語是須陀洹。又譯為入流,「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未斷盡三界見惑為向,就是趣向須陀洹之果位。什麼是見惑?就是對境起貪愛。對著境界生起貪心和愛心。貪就是把境界攬為自己所有,譬如眼見色,就生出貪色塵的心;耳聞聲,就生出貪聲塵的心;鼻嗅香,就生出貪香塵的心;舌嚐味,就生出貪味塵的心;身覺觸,就生出貪觸塵的心;意如法,就生出貪法塵的心。六根對六塵的境界,便生出貪心。所見的東西若喜歡,就生愛心。眼見色就愛法塵,這就叫見惑。 ②預流果是僧嗎?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預流可以說預備參加聖流,可以作聖人。把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已斷盡為預流果。證得見道位,又為有學位。什麼是八十八使?因為三界的眾生,對四諦(苦集滅道)的事理不瞭解,所以迷惑,發生十使。十使分為兩種:一為利使,就是急性的煩惱。二為鈍使,就是慢性的煩惱。利使就是身見、邊見、戒取、見取、邪見。鈍使就是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總共有十惑,能驅使眾生流轉三界。在欲界有三十二惑,苦諦有十惑,集諦有七惑,滅諦有七惑,道諦有八惑。在色界有二十八惑,苦諦有九惑,集諦有六惑,滅諦有六惑,道諦有七惑。在無色界也有二十八惑,與色界相同。又有十六心,就是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到十五心,就叫預流向,到十六心,就叫預流果。證到初果的聖人,把八十八品見惑斷了,對境界不起貪愛,可是對於理論方面還不清楚。初果的聖人有定力,不為境界所搖動,能把境界轉過來,所謂「人能轉境,境不轉人」,這時候,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這就是入聖人法性流,但要受七番生死。③一來向是僧嗎?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一來是二果阿羅漢,梵語是斯陀含。就是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已斷欲界前六品思惑。當斷一至五品為一來向,已斷盡六品為一來果。什麼是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別。對理論不清楚,就生出分別心。心若想:「他沒有智慧,我有智慧。他不會做事,我會做事。」這就是對事理認識不清楚而妄生分別。④一來果是僧嗎?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二果是修道位,又為有學位,已斷思惑六品。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在欲界有一地,名叫五趣雜居地,有九品思惑。在色界有四地,名叫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 捨念清淨地,共有三十六品思惑。在無色界有四地,名叫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共有三十六品思惑。⑤不還向是僧嗎?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不還是三果阿羅漢,梵語是阿那含,又譯為不來。因為已斷欲界後三品思惑,所以不來欲界受生死。當斷七品至八品為不還向,已斷九品為不還果。⑥不還果是僧嗎?也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三果是修道位,又為有學位,從二果位趣三果位,還沒有證得到三果位時,為不還向。已證得到三果位時,為不還果。三果阿羅漢,已斷盡九品思惑。⑦阿羅漢向是僧嗎?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阿羅漢是梵語,有三種義:一為殺賊:殺盡一切煩惱賊。二為不生:三界生死永斷,已證入有餘涅槃,所謂「不生不滅」。三為應供:應受人天供養。當斷其餘八地的七十二品思惑為阿羅漢向,已斷盡八地七十二品思惑為阿羅漢果。⑧阿羅漢果是僧嗎?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四果是證道位,又為無學位元元元,不需要再學習。這是不受分段生死,但還有變易生死。在四十二章經上說:「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初果見道位,二果修道位,三果修道位,這都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因為自己的定力尚未堅固,若是信自己的意念,就會錯誤的。要謹慎小心,不可和色會,如果和色會,也會生出禍患來。等證得四果證道位時,才可相信自己的意念。阿羅漢是比丘的果位。比丘為因,阿羅漢為果。在因地叫乞士,在果地叫應供。在因地乞食,上乞法於諸佛,以養法身;下乞食於眾生,以養色身。比丘有三種義:一為乞士:乞食之士。托缽乞食,受人天供養,以養生命。二為怖魔:比丘在受具足戒時,得戒和尚問:「汝發菩薩心否?」答:「已發菩提心。」又問:「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在這個時候,一切夜叉互相傳報,地行夜叉傳報於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傳報於天魔,傳報什麼?傳報佛的眷屬又多了一個,而魔的眷屬又少了一個。魔王聞之,戰戰兢兢,駭怕不已,心想:「我們的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佛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增加。」於是發生恐怖心,所以叫怖魔。三為破惡:就是破煩惱惡,殺無明賊,無明煩惱是傷害法身慧命的根本,所以要破惡。⑨三明是僧嗎?不是的。那麼,梵行也不是僧了。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天眼明能知道未來世的生死相。宿命明能知道過去世的生死相。漏盡明能知道現在世的苦相,以及有斷一切煩惱的智慧。⑩六通是僧嗎?不是的。那麼,梵行不是僧了。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天眼通能看見天上、人間、地獄的眾生,其起心動念,都能看見知道。天耳通能聽見天上的神、地獄的鬼、世間的人所說的話,皆聽得清清楚楚。他心通能知道其他人心中所思惟的念頭。宿命通能知道其他人無量劫以前的因緣果報。神足通能遂心如意,游行世界,變化無窮,隱顯莫測,有這種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漏盡通能把一切習氣毛病,無明煩惱,妄想欲念,統統斷絕,沒有執著。也就是無漏,無漏就不會再到三界來受生死。

  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梨是戒耶?鬀髮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戒,梵語為屍羅,戒是止惡防非,也就是防禁身心的過失。戒有多種:五戒、八戒,是在家人所受的戒律。十戒是沙彌所受的戒律。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是在家人和出家人皆可受的戒。又有具足戒,是出家人所受的戒律。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這些戒都是教持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戒又有四種:就是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戒法就是佛所制之法。戒體就是領納戒法於心,生止惡防非的功能。戒行就是隨順戒體,而身語意三業如法所作,不犯過失。戒相就是五戒十戒具足戒等。

  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以戒為師。所以戒非常重要。修道人,一定要依照戒律去修行,不可違背戒律。世間的法律,能治理犯罪後的身,但戒律能調伏犯罪前的心,使守法,作個好國民,也作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假設說戒律是梵行的話,①受戒的壇場是戒嗎?不是的。要有十方諸佛來傳戒,那才是戒。②問清淨是戒嗎?不是的。在傳戒的時候,羯磨和尚就問受戒人:「你在過去做過不規矩的事嗎?如果做了,能否改過自新?恢復清淨?」問清淨不是戒,所傳的戒律才是戒。③教威儀是戒嗎?不是的。在受戒的時候,教授和尚親授受戒的戒子,學習行住坐臥四大威儀。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出家人行走時,輕如風一般,不可東張西望,更不可蹦蹦跳跳。站立的時候,身直如松樹一般,不搖不動。坐的時候,好像大鐘一樣的穩重,端然而坐。不可像鐘擺那樣盪來盪去。臥的時候,要作吉祥臥的姿勢。右手托腮,左手搭胯,面向西方身彎如弓一樣。威儀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所以出家人,一擧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威儀的標準。就是有威可畏,有儀可敬。換言之,無論是行住坐臥,或者是出入往還,都要合乎法度,合乎戒律。④三說羯磨是戒嗎?不是的。那只是一種儀式。在傳具足戒的時候,得戒和尚問三次,羯磨、教授、尊證答三次。這是三番羯磨,也就是鄭重三次宣讀,謹慎三番通過。⑤和尚是戒嗎?不是的。和尚是替佛傳戒者。和尚譯為力生,就是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由師力而生。⑥阿闍梨是戒嗎?不是的。他是矯正弟子的行為,為其軌則師范,所以為軌范師。出家受戒要經過三壇大戒,第一壇是受沙彌戒,第二壇是受具足戒,正式成為比丘或比丘尼。第三壇是受菩薩戒。在家出家均可受此戒。還要有三師七證,方為合法。三師就是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還要有七位尊證。得戒和尚是所依得出家者。羯磨和尚是傳規矩的儀式者。教授和尚是講戒的規律者。七證就是有七位律師來證明,才完成具足戒的法度。⑦剃發是戒嗎?不是的。這是比丘相。出家之時,要擧行剃發的儀式,表示沒有煩惱、沒有驕慢,遠離世間有為法,淨修出世無為法。⑧著袈裟衣是戒嗎?不是的。袈裟譯為不正色,有五衣、七衣、九衣等的分別,也就是五條、七條、九條的布,披在身上。⑨乞食是戒嗎?不是的。比丘過托缽乞食的生活,乃是為資養色身,令無貪心。⑩正命是戒嗎?不是的,比丘都要過正當的生活。要用清淨乞食來維持生命。不可用五邪命來生活。

  什麼是五邪命?就是(A)詐現異相:現出特別樣子,與人不同,企圖求利養。(B)自說功德:自我宣傳,我有什麼功德,我做什麼善事,目的為求大眾利養。(C)占卜吉凶,及為人說:用占卦相面,批八字,推命理,為人說吉凶,為求利養。(D)高聲現威,令人畏敬:故意高聲說話,現出大威德的樣子,令人生畏懼心和恭敬心,為求利養。(E)廣說供養,以動人心:對人說受某居士如何的供養,某居士樂捐多少香油錢,令聞者動心,自動捐獻。這都是不正當的謀生之道。凡是用邪因緣來維持生活,就是邪命。要乞食或自炊的方式受人供養,方作為福田僧。

  某一次捨利弗尊者到城中托缽乞食,得食之後,坐在樹下而食。這時,來了一個梵志,名叫淨目。乃問捨利弗尊者說:「你是下口食嗎?」答:「不是。」又問:「你是維口食嗎?」答:「不是。」淨目又問:「食有四種,我現在問你,你都說不是。我實在不瞭解,請你慈悲,今為解說可以嗎?」捨利弗尊者,便對淨目梵志說明四種食的道理。便說:「出家人,合湯藥、種五穀、植果樹為生活,這是不淨活命者,名為下口食。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說吉凶為生活,這是不淨活命者,名為仰口食。到處攀緣,曲媚有錢有勢,或者通使四方,巧言多求,這是不淨活命者,名為方口食。學習咒術,卜算吉凶,來維持生活,這是不淨活命者,名為維口食。」又說:「我不墮於這四種食,而是用清淨乞食活命。」淨目梵志聞聽之後,生大歡喜心,信解捨利弗尊者所說的法,而證得須陀洹果位,也就是初果羅漢。比丘沒有這四種食的現象,才是正命。比丘要修八聖法。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修種種法都是正的,所以不墮落在五邪命中。持清淨的戒,才是眞梵行。清淨梵行不屬於前邊所說的十種法。因為這種緣故,所以要把戒相看空,不要有所執著。

  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

  像前邊所擧出來十種觀法之後。①於身無所取:在自身上來觀察,也找不出梵行的所在。②於修無所著:若是修行,不應該住在梵行上。若是心中有一個執著:啊!我修的是梵行。這就是沒有到人空和法空的境界。③於法無所住:對於一切法也沒有執著。④過去已滅:過去世已經滅了,而不存在。⑤未來未至:未來世還沒有到來。⑥現在空寂:現在世甚麼也沒有了。⑦無作業者:既然三世都空,身也空,心也空,世界也空,一切所有皆空;當然沒有作業者。⑧無受報者:既然沒有造業,又有誰去受報呢?所以沒有受報者。⑨此世不移動:這個世界也不移動。⑩彼世不改變:其他世界也不改變,還是那個樣子。

  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為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

  在這裡邊詳細去推求,那一種法叫做梵行呢?沒有的,都是空的,一切法都不是梵行。那麼,梵行是從甚麼地方生出來?這個梵行是屬於誰所有呢?誰是它的主人?皆沒有的。這個梵行的本體到底是誰?誰造出來這個梵行?再觀察這個梵行是有?還是沒有?這樣輾轉的推求,推求到極點,就發覺本來是空的。色受想行識是五蘊法。色屬於色法,受想行識屬於心法。梵行是不是屬於色蘊?在色蘊中沒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屬於受蘊?在受蘊中沒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屬於想蘊?在想蘊中沒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屬於行蘊?在行蘊中沒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屬於識蘊?在識蘊中也沒有梵行。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

  這樣來觀察。①梵行法不可得故:梵行法是空無所有,這種法是了不可得的緣故。②三世法皆空寂故: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一切法都是空寂,沒有一個實體的緣故。③意無取著故:在意識中也沒有一個所取,也沒有一個執著的緣故。④心無障礙故:心中也沒有一切障礙的緣故。⑤所行無二故:所修行的都是不二法門和中道了義的緣故。⑥方便自在故:這個法既方便又自在的緣故。⑦受無相法故:一切的一切,都是無相。色受想行識五蘊法,都是空的緣故。⑧觀無相法故:能觀察無相法的緣故。⑨知佛法平等故:知道佛法、心法、眾生法都是平等的緣故。⑩具一切佛法故:一切眾生具足一切佛性,一切法性,無欠無餘的緣故。像這樣沒有執著,掃一切法,離一切相,這才是眞正清淨的梵行。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達到一念不生。一念都沒有了,又有什麼法可得呢?如果一念不生,就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是空寂,這就是清淨的梵行。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

  在前邊所說梵行是虛妄沒有實體的。菩薩所修的梵行,是清淨光明而無形相。可是明白這種道理之後,又應該修習十種智慧的法門。這十種法門又叫如來十力。因為有了這種智慧,所以才有這種力量。有了這種力量,才能斷惑證眞。能斷惑證眞,就因為有這十種力量的緣故。什麼是十種智法?就是所說的:

  ①處非處智:處有多種的講法。佛是處,地獄是非處。佛是覺處,地獄是迷處。在覺處就得到光明,在迷處就得到黑暗。又有一個講法,在大智慧照了諸法實相,這是處。無智無慧的愚癡人,在三界中不知出離,這是非處。又有一個講法,處就是覺悟的處所,非處就是迷惑的處所。總而言之,證得聖果,就是處。墮落三惡道,就是非處。明白一切諸法實相是處,不明白一切諸法實相是非處。斷妄證眞是處,迷惑不悟是非處。一個智慧能分析無量的道理。佛有能知道是處非處的智慧。

  ②過現未來業報智:菩薩應該修習這種法,觀察在過去世造惡業,今生受惡報;過去世造善業,今生受善報;現在世造惡業,來生就受惡報;現在世造善業,來生就受善報;未來世也是同樣的道理。換言之,造甚麼業就受甚麼報,是絲毫不爽。為什麼造業?因為起惑。為什麼起惑?因為無明作祟。無明一念不覺,就生出業相、轉相、現相,這是三細相。三細生出之後,就造種種的業,就要受種種的報。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最好的說明。佛有能知道三世該受的業報的智慧。

  ③諸禪解脫三昧智:諸禪就是所有一切的禪那。禪那譯為思惟修。思惟修就是參。怎樣叫作參?就好像用錐子鑽窟窿一樣,把窟窿鑽透了,這叫做參,也就是參透了。參透什麼?參透本有的佛性。也就是把無明破了。破了無明,就見到智慧光明。無明就是無所明瞭,凡是所有來的境界,看不破,放不下,執著這個境界,就被境界所轉,這是沒有參破。若能轉這個境界,就是有定力。參到一念不生,本來無一物的時候,就有好消息,接近開悟的邊緣。

  我們學佛,無論學多少年,若是不把執著打破,那麼,學多少也沒有用處,只成為口頭禪,所謂「會說不會行,就像石頭人。」修行就是不執著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皆要認識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無所謂,無動於衷。這叫當面關。當面關要打不破,就是沒有定力的功夫;若是能把當面關打破,就是有定力的功夫。什麼是當面關?就是有人當你的面稱讚你或是誹謗你,而你不動於心。這就是十住菩薩所有的境界。

  禪有四禪的境界。證到初禪的境界,隨時隨地都可以入定。入定後脈搏會停止,好像活死人。證到二禪的境界,一坐就入定,不但脈搏停止,而且呼吸也停止了。雖然外部呼吸停止,但是內部呼吸卻活動起來,也就是說鼻孔的呼吸斷了,在每根毛孔便開始呼吸。證到三禪的境界,連念也沒有了,可是還知道自己在靜坐。這個時候,眞正一念不生。初禪很歡喜,二禪在定中很歡喜,三禪把歡喜捨了,得到一種非空非色的妙果。證到四禪的境界,把一切的念都捨了,分別意識也停止了。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四禪叫捨念清淨地。這是在禪定中的一種境界,並不是證果位。有的無知比丘誤認四禪為四果,這是大錯而特錯的觀念。因為不明白修行的步驟,未證果而言證果;未得智而言得智;未開悟而言開悟,結果犯了大妄語,而墮落在拔舌地獄。

  解脫就是八解脫,又名八背捨,違背三界之煩惱而捨離之。何謂八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能使令六識之心滅而不起。

  三昧譯為正定、正受。離散亂為定,就是一心注意靜境,令心不散亂。無念無想,納法於心為受。佛有能知諸禪解脫三昧的智慧。

  ④諸根勝劣智: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勝劣。佛有十種智慧的力量,能觀察一切眾生的諸根勝劣。一切眾生的根性,誰應該種善根,誰的善根正在增長,誰的善根已經成熟了,誰的善根應該解脫,佛都清清楚楚地知道,他有這種的智慧。

  ⑤種種解智:一切眾生,各有各的智慧、思想、見解,有種種差別不同。眾生能明白什麼法,佛就用什麼方便法來教化。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先要知道自己,然後知道他人,這樣才能教化眾生。佛有知種種解的智慧。

  ⑥種種界智:佛有種種界的智力。知道眾生有千差萬別的界限,各類眾生的境界有所不同。無論如何不同,佛都能認證,他有這種智慧的力量。

  ⑦一切至處道智:佛知道修行什麼道,能到什麼地方去,也就是修那種法,能證得那種果位。這是一切究竟的智慧。佛有這種智慧的力量。

  ⑧天眼無礙智:天眼通就無障礙,能普徧觀察三千大千世界,觀察諸天的眾生和人間的眾生,他們的根性是善是惡?或者是生是死?沒有障礙。佛有這種無礙智慧的力量。

  ⑨宿命無礙智:宿命就是過去生生世世的因緣。善根種和深或淺,在一世學佛法或在多世學佛法,把種種因緣瞭解之後,便知道應用何法來教化眾生。佛有這種智慧的力量。

  ⑩永斷習氣智:習氣就是毛病。在生生世世學了很多染汚的習氣,想斷也斷不了。為什麼?因為沒有智慧。例如,貪穿好衣服,貪吃好東西,貪住好房子,貪坐好汽車,凡是求享受,都是習氣。習氣在第八識田中,儲藏得很多,無法說盡。好像有人沒有好財的習氣,而有好色的習氣;有人沒有好色的習氣,而有好氣的習氣;有人沒有好氣的習氣,而有好酒的習氣。總而言之,雖然沒有衣食住行的習氣,但有酒色財氣的習氣。所有的習氣,都叫做漏。若有習氣,便是有漏。有漏就把自己的寳貝丟了。往明白點來說,就是精氣神。如果把精氣神三寳貝丟了,就不尊貴,就不值錢,不受人的尊敬,沒有什麼價值。所以修道人要謹慎小心,時刻嚴守保護自身的寳貝,不可遺失!佛有永斷一切習氣智慧的力量,不但自己早已斷了,而且又令一切眾生也學習佛法,永遠斷盡一切習氣。

  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問。

  菩薩修習清淨梵行,對於佛的十種智慧力量,要一一觀察,詳細研究。在每種智慧力中,都有無量無邊的義理。每種義理,都要自己來觀察來研究。應該諮問自己,也就是廻光返照,反求諸己。自己來研究諸法實相的道理。

  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修清淨梵行的菩薩,明白瞭解無量義理和法門,自己仔細研究。或者在諸佛處聽聞之後,應該生起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的心。諸佛菩薩不見眾生的過錯。為什麼?因為他們把眾生的過錯,當作自己的過錯,所以具足大悲心,也就是給予眾生的快樂,拔出眾生的苦惱。觀察所有的眾生,不管根性是勝或是劣,一律平等而教化。勝根眾生教般若法,劣根眾生教因果法,沒有一個眾生被捨離。阿難尊者說「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這是最無上的大願。願度眾生,不和眾生分開,所以不捨離眾生。要思惟一切法的義理,八萬四千法門,門門要研究明白。為求無上道,時刻在精進,所以不休息。修行無上業(佛道),而作無上功德,成就無上德業,栽培無上福慧,而不求好果報。將所得的善功德,完全廻向給一切眾生;自己沒有企圖好果報。所謂「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這是菩薩的慈悲心腸。菩薩明瞭境界,認識的很清楚,沒有執著,所以知道一切境界,都是有為法,如幻化如夢想,如影像如音響,都是虛妄而不眞實。也像變化一樣,自無變有,自有化無。所謂「變化無窮」,一切境界皆是這樣。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

  假設諸菩薩,能觀察前邊種種的法,而能和諸法相應。什麼叫相應?就是究竟明白法本體的義理,把一切法照了,相應合而為一體,不分彼此。這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道理。這時,對於八萬四千法門不生二解,門門是第一義諦。雖然沒有兩種解法,但是生出無量義。雖生無量義,還是不二法門。若能這樣的觀行,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頓然即刻照了而明白。那就和法相應,不生二解。那麼,一切佛法便很快的現前。

  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在初發菩提心時,便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譯為止,藐譯為等,菩提譯為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二乘人的地位,二乘人和凡夫不同。凡夫是不覺者,是沒有覺悟的人。二乘是自覺者,是自己覺悟的人。正等是菩薩的地位。菩薩和二乘人不同。二乘人雖然自覺,而不能覺他。可是菩薩既能自覺,又能覺他,比二乘人有慈悲心,所以能行菩薩道。無上是佛的地位。佛和菩薩不同。菩薩雖然二覺圓滿,但是三覺不圓滿。佛是三覺圓滿德備,所以稱無上。再沒有人能比佛再高上的,所以無上正等正覺是佛的果位。

  在這個時候,菩薩知道一切法唯心造。在本經上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說一切法都不離自性。如果離開自性,就沒有一切法。若能這樣觀察研究,照了諸法實相,便能成就智慧身。這種慧身不是從外邊得來的,而是由自己覺悟到這種境界,才能證得慧身三昧。六祖大師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就是這個道理。

  開悟時,有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境界,不是外求,而是自證。如有開悟的境界,必須經過善知識的印證,否則,就不能成立。可是印證的善知識,必須是開悟人。六祖在黃梅山時,五祖證明他開悟,所以到廣東,弘揚佛法,傳佛心印,教化眾生。各位注意!開悟不是自己承認,而是由開悟了的善知識來證實,才算開悟。在佛教中,要守規矩,一切的一切,要合乎法度,漸漸趨向開悟之道邁進。不守規矩,不合法度,自命為祖師,那是無有是處。

  菩薩的境界,超過羅漢的境界。羅漢的境界,已破我執,而未破法執。我空法不空,尚執著一切法為實有。菩薩的境界,是我法二空。根本不知有自己。不知有、不知無、不知是不知非,把一切執著破了。羅漢的分段生死(肉體)了了,可是變易生死(精神)還沒了。菩薩是二死永亡,而入無餘涅槃。

  什麼是分段生死?就是你有你的一分,我有我的一分;你有你的形段,我有我的形段。每人各有一分,各有一段,所以叫分段生死。也可以說三界的一切眾生,隨業而受生。種善業得生善道,種惡業得生惡道。各種的因緣受各種的果報,而轉變壽命和形體,各各不相同,所以有分段生死。

  什麼是變易生死?就是念念遷流、念念變異。也就是修行的地位變換了,形相也變換了,越變越容易。又可以說菩薩修行時,前一期的心境和後一期的心境不同。就是心的生死,而不是身的生死。所謂「變粗身為細質,易短命為長年。」所以叫變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三界內的生死,證得四果阿羅漢,才能了了,變易生死是三界外的生死,證得八地菩薩,才能了了。分段生死是生理生死,變異生死是心理生死。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於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第十七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這是頓悟法門。頓悟就是不修持,便證得正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過去世或過去劫中,曾經發心修行菩薩道,現在功德圓滿,善根成熟,所以就開悟。

  初發心就是現在開始發菩提心,修無上道。在過去世或過去劫沒有發過菩提心,也就是最初信佛的一念,最初學佛法的一念,最初想出家的一念。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很多,可是勇猛精進的菩薩很少,成就菩薩果位的更少。

  菩提譯為覺道。我們修道人,一定要發覺道的心,也就是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簡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而言之,嚴守五戒,勤修六度,這都是發菩提心。皈依三寳、親近三寳、供養三寳,這也是發菩提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都是發菩提心。甚至持銀錢戒、翻譯經典,這也是發菩提心。總而言之,利益他人,而自己沒有自私自利,這就是菩提心。所謂「發大菩提心而成就大果,發小菩提心而成就小果。」發大菩提心能即身成佛,發小菩提心要歷劫成道。

  功德就是做利益眾生的事,而得到修功德的代價。例如修橋修路 ,建寺建塔,都是功德。所做的善事圓滿了,就有功德,所謂「功德無量。」可是菩薩把所有的功德皆廻向給一切眾生。初發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就是盡未來際也說不盡。因為一發心,便能成佛。既然成佛,所以功德無窮無盡。這一品在華嚴經為第十七品。

  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在這個時候,這位帝釋天對法慧菩薩說:佛的弟子!請問菩薩在最初發菩提心時,所得的功德,其數量究竟能有多少?請您慈悲,開示一番。

  帝釋天叫因陀羅,又叫釋提桓因。他怎樣作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呢?在往昔的時候,他是一位很貧窮的女人,可是有大善心。有一天,經過一座寺廟,發現佛殿破爛不堪,屋頂露天,佛像被風吹雨淋,身上的金脫落了,暗淡無光,失去莊嚴。於是她發大心,要重新裝金,可是自己無錢,怎麼辦呢?有志者事竟成。她到處化緣,感動三十二位女人,來幫助她完成心願,不久功德圓滿,佛身金光閃閃,燦爛奪目,佛殿金碧輝煌,煥然一新。她死了之後,因為有此功德,所以生到忉利天作為天主。其他三十二位女人,也作三十二天的天主。由此可知,凡是發心作功德,一定會得到善報,所謂「種善因得善果。」

  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

  這位法慧菩薩對帝釋天說:這種功德的義理非常深奧,不容易說出來,也不容易知道,更不容易能分別。這種功德的數量,說出來你也不會相信,也不會瞭解。這種功德,也不容易證實,也不容易修行。難以通達無礙,難以思惟揣測。不可以用尺來度量,不可以用秤來衡量。這種功德不容易趣人,其數量究竟有多少,無法可知。

  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

  法慧菩薩又說:雖然初發菩提心的功德,甚深且不易知道。可是我(法慧菩薩)應當仰承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而為你們大眾來說一說,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少。

  眾生的心理,都有變熊的現象。信邪不信正,信惡不信善。給他講眞正佛法,他不願意聽。給他講些邪法,他就喜歡聽。為什麼?因為眾生心有染垢,所以歡喜聽染汚法,所謂「根深聽善語,孽重聽非言。」有善根的人,來到金山寺,就好像到了自己的家。可是沒有善根的人,來到金山寺,則感覺住在冰庫中,全身不舒服。所以到金山寺來聽經的人,都有大善根。可是有人雖然來到金山寺,卻不懂金山寺的規矩,還是隨隨便便。在家的習氣也不脫,毛病也不改。大家要知道,如果習氣毛病不去掉的話,那麼,智慧就不會現前。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淨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法慧菩薩擧出十一個譬喩來說明初發心的功德有多少,是那十一個?①利樂眾生喩、②速疾步剎喩、③知劫成壞喩、④善知勝解喩、⑤善知諸根喩、⑥善知欲樂喩、⑦善知方便喩、⑧善知他心喩、⑨善知業相喩。⑩善知煩惱喩。⑪供佛及僧喩。

  法慧菩薩稱一聲佛的弟子!假使有人用種種的樂具,來供養東方阿僧祇(譯為無量數)那樣多的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經過有一劫那樣長的時間。然後教令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受持清淨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維(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方)、上方、下方這九方,也都是這樣的情形來供養無量數世界中所有的眾生。

  什麼是一劫?由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標準,每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高高度減去一寸,減到人壽十歲為止。然後每一百年,人壽增一歲,身高增高一寸。直至增到原有的八萬四千歲壽命為止,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劫。

  佛子。於汝意雲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感覺是怎樣?這個人的功德多不多?你說一說究竟能胡多少?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餘一切,無能量者。

  天帝對法慧菩薩說:佛的弟子!這個人的功德,究竟有多少,我們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唯有佛才能知道。其餘一切眾生,皆無能度量這種功德有多少。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算分、諭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薩又說:佛的弟子!這個人的功德,雖然有不可說那樣多,但是若和菩薩初發心的功德比較,則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換言之,這個人的功德,有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印度十六個大數目之一)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豎窮三際,橫徧十方那樣多的數)、算分、諭分、優波尼沙陀分(最少的一分)有這樣多的功德,也不及菩薩初發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且置此諭。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善道。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喩,暫且不談。現在再擧出另外一個譬喩。假使有人,用種種的樂具,來供養十方十個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經過百劫那樣長的時間。然後教令所有的眾生來學十善法。什麼叫十善法?就是身口意三業清淨之法,在身業不犯殺、盜、YIN三惡;在口業不犯忘言、綺語、惡口、兩舌四惡;在意業不犯貪、瞋、癡三惡,這就是十善法。

  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禪。經於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於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

  像這樣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的樂具,經過千劫那樣長的時間,然後教化一切眾生,住於四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修習四禪定法。經過百千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修習四無量心法。經過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四無色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修習四空定法。這種功德,可以說是很大吧!但是,也不及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一分。經過百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須陀洹果(初果啊羅漢),譯為預流或逆流。預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還要七番生死。證到初果的時候,眼不貪色,耳不貪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意不貪法。不被六塵境界所轉,心定如山。這時,天天謀道不謀食。不謀就是不想,只想修道,不想吃好東西,你若要測量自己是否證果,就問問自己的心:想不想吃美食?如果有這個貪心,那就證明沒有證果,還是在凡夫俗子的階段中。初果羅漢走路,腳不沾地,好像在虛空中走路。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有慈悲心,深恐踩死螞蟻和小蟲的緣故。誰能這樣走路,誰就證得初果位。沒有到這種境界,便說證果,就犯了大妄語,將來一定會墮落無間地獄。

  經過千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斯陀含果(二果阿羅漢),譯為一來,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二番生死,才能入有餘涅槃。

  經過百千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阿那含果(三果阿羅漢),譯為不來或不還。就是不來欲界受生死,在色界或無色界受一番生死,才能入有餘涅槃。

  經過那由他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阿羅漢果(四果阿羅漢),譯為無生。就是不生不滅,已斷分段生死,證得有餘涅槃,此時證得無學位,學道圓滿,不需要再修學了。

  經過百千那由他億劫那樣長的時間,來教化一切眾生,住於辟支佛道。世間無佛時開悟者為獨覺,在有佛開悟者為緣覺。這個人的功德雖然是很廣大,但不及初發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於意雲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你的意思是怎樣?這個人經過無量劫供養一切眾生的種種樂具,又教令一切眾生住於四禪、四無量心乃至辟支佛道等,這個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說:佛的弟子!這個人的功德有多少,我們無法能知道,唯有佛才能知道。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這個人的功德比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

  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

  在前邊擧出種種譬喩,來形容菩薩初發心的功德,可是沒有任何功德能比的。是什麼緣故呢?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最初發菩提心的時候,不但為用一切樂具來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的眾生,經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那樣長時間,為這個來發菩提心。不但為教化這樣多世界的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或者為教所有眾生住於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或者為教所有眾生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者為教所有眾生證得辟支佛道的緣故,而發菩提心。

  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徧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

  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①因為要續佛慧命,令佛的種性不斷的緣故。也就是令佛的慧命繼續永存,令佛的智慧常明,普照一切世界,為令佛的種子永遠住世。②為令佛法充滿所有一切世界的緣故。佛見一切眾生在娑婆世界和其他世界,都是苦多樂少,沉迷不悟,所以令眾生背塵合覺,才能離苦得樂,了脫生死。③為度脫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的緣故,所以佛才發菩提心。④為完全知道所有的世界,成住壞空四相的緣故,世界(地球)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異滅,一定是有理由的。⑤為悉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眾生,怎樣有了染汚,怎樣能得清淨的緣故。若是性流為情,情流為欲,這就是染汚。若是反迷歸覺,返本還原,這就是清淨。⑥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是清淨的緣故。⑦為要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所歡喜的,所煩惱的,所有習氣的緣故。⑧為要知道所有的眾生,為什麼原因,在這個地方死了,在那個地方又生了,這種的緣故。⑨為悉知一切眾生種種的根性,用什麼方便法門能教化眾生的緣故。⑩為悉知一切眾生心中所想的、行動所表現的緣故。因為眾生迷惑太深,不知返本還原,所以菩薩才發菩提心。⑪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慧的緣故。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也可以說昨天、今天、明天;又可以說去年、今年、來年。總而言之,無論怎樣講,都可成立三世。所謂「法無定法」,不要執著。尤其華嚴經的境界,是圓融無礙,橫說豎說,都有道理。

  ⑫為要知道一切諸佛的境界、眾生的境界、心的境界,都是平等的緣故。所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為要悉知種種的緣故,所以才發無上菩提心,這是第一個譬喩——利樂眾生喩。

  發菩提心者,不是佛,也不是菩薩,而是我們修道人。因為佛菩薩已經發過菩提心,已經實踐菩提道,我們現在應該發大菩提心。既已知前邊所講的種種境界、種種道理,就要勇猛精進,迎頭趕上,不可再懈怠或放逸。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世界,無有能得知其邊際。

  法慧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喩,暫且為談,現在再擧出另外一個譬喩:假使有人,就在最短一念的時間,能經過東方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在每一念中,都能經過這樣多的世界,窮盡阿僧祇那樣長的時間。這些諸世界,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為什麼?因為在一念之中,能經過無量數的世界,在念念中,能經過無量數無量數的世界,何況又經過無量數劫那樣長的時間呢?實在沒有人能知道究竟有多少,是無法能統計出來的。

  又第二人,於一念頃,能過前人阿僧祇劫所過世界。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個人,他能在一念之間,就能經過第一個人在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次第的輾轉,乃至第十個人。在東方是這種情形,在南西北四維上下這九方,也都是這樣的計算。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過諸世界。是諸世界,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法慧菩薩說:佛的弟子!在這十方中,就有一百個人。每個人都是這樣經過諸世界。那麼,這諸世界就算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可是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心,所得的功德,所有的善根,是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往爾所世界得了知故,發菩提心。

  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

  為什麼緣故,而不能知道菩薩初發菩提心的功德和善根的邊際?佛的弟子!因為菩薩是修無所定法,沒有一定的界限,沒有一定的法度。但是菩薩靜極思動,要往這樣多的世界去找可度的眾生,為瞭解世界是怎麼囘事?因為菩薩有求知欲,所以想到很多世界去觀察其緣故,而發菩提心。也就是修道,依佛法修行,才能得到覺道。菩薩是無事找事做,不應該知道的事,他要知道。想要瞭解知道十方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也就是要修行。修行是菩薩的職業,菩薩不修行,就失業了。

  什麼是佛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鑰匙。現在講經,就是講鑰匙。現在說法,就是說鑰匙。這把智慧鑰匙能開無明鎖。因為無明鎖把眞心鎖住,所以什麼也不知道。發菩提心就是找鑰匙。本來沒有丟,可是不會使用它。什麼時候找到這把智慧鑰匙,什麼時候就能開啟無明鎖。那就是開悟的時候。望各位專一來找這把智慧鑰匙吧!

  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淨世界,淨世界即是穢世界。

  所說想要瞭解知道妙世界就是粗世界,粗世界就是妙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什麼是妙世界?就是清淨莊嚴的世界,好像極樂世界。什麼是粗世界?就是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想建立清淨莊嚴的世界,必須在五濁惡世中來建立。想要五濁惡世轉變成妙世界,就要在這處來用功夫,所以清淨莊嚴世界可以變成粗世界,五濁惡世可以變成妙世界。怎樣能妙?怎樣能粗?就在自己的思想來決定。心中沒有染汚的思想,就是妙世界;如果心中有很多妄想、欲念、貪瞋癡等,就是粗世界。總之,妙世界和粗世界,沒有離開你的心世界。心世界沒有離開一念心。一念心就可成為清淨莊嚴的妙世界;一念心也可成為五濁的粗世界。

  仰世界就是覆世界;覆世界就是仰世界。什麼是仰世界?就是高世界。什麼是覆世界?就是低世界。高低世界是一體。為什麼成就仰世界?為什麼成就覆世界?覆世界的基礎就是仰世界,仰世界的根本就是覆世界。

  小世界就是大世界;大世界就是小世界。小世界集小成大,可以成為大世界。大世界再分開,也就是小世界的一部份,所以大小無礙。

  廣世界就是狹世界;狹世界就是廣世界。把狹窄的世界,推而廣之,擴而充之,就是廣濶的世界。把廣濶的世界,再納於微塵,納於芥子,就是狹窄的世界。

  一世界就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就是一世界。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世界和世界互相有連帶的關係。每粒微塵和每個世界,都是相通達,好像電波雷達一樣。我們眾生的心電就是互相通達。為什麼能得到他心通?因為心靈感應的電波作用。在每根毛孔中,都有雷達設備,修行成功時,毛孔的雷達都發生作用,雷達和雷達互相通達無礙,電波和電波互相通達無礙。所以說他心通是很平常的事,並不是稀奇。好像現在有人不會使用電腦和雷達一樣, 如果學習此種技能,才會使用。我們現在修行,就是學習使用心靈上的電腦和雷達的技術。

  不可說世界能入到一個世界中,一個世界也可入不可說世界中。為什麼?因為它們是互相通達無礙的。

  穢世界就是淨世界;淨世界就是穢世界。骯髒的世界可以變為清淨世界。怎樣變呢?所謂「一切唯心造」。心清淨之後,世界就清淨,看什麼都清淨了,好像人看水是水,佛菩薩看水是琉璃,餓鬼看水是火燄,一樣的情形。清淨的世界也可以變為骯髒的世界。怎樣變的?心有染垢的思想,看什麼都不清淨。就是到了清淨莊嚴的世界,也感覺是五濁的世界,因為心裡不乾淨的緣故。所謂「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想要知道一根毛端中一切世界的差別性,都有連帶的關係。在一切世界中的一根毛端一個體性。菩薩想知道一世界中能生出一切世界。因為一世界是一切世界的種,所以能生出無量世界。在每個世界中的每粒微塵,可以成就無量無邊的世界。菩薩想要知道一切世界沒有一個實體性,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成住壞空!成住壞空!不是一個究竟不壞的體性。菩薩想用一念的心,能盡知廣大無邊的世界,而沒有障礙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是第二個譬喩

  ——

  速疾步剎喩。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劫數,無有能得知其邊際。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喩,暫且不談,現在又擧出一個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東方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它的成住壞空的劫數,在每一念中,都是這樣,窮盡阿僧祇劫,經過那樣長的時間。這樣多的劫數,究竟有多少?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數。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個人,他能在一念之中,便能知道第一個人盡阿僧祇劫的時間,所知道的劫數。也就是在最短一念中,便超過前人最長的時間。這樣推廣來說,乃至第十個人。在其餘九方,也都是這樣情形。

  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佛的弟子!這十方阿僧祇那樣多世界中的成住壞空的劫數,還可以知道它的邊際,可是菩薩在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是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成壞劫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什麼緣故?菩薩沒有一定的邊際、沒有一定的法度。但是為想知道這樣多的世界,是怎樣成、住、壞、空,這四相劫數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薩為完全想知道一切世界的成住壞空劫數,盡無剩餘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與無量劫平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就是所說的,菩薩要知道長劫和短劫是平等;短劫和長劫也是平等。長劫不離一念,短劫也不離一念。在一念中,長短平等無礙。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一樣的道理。又好像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都是平等。

  一劫和多劫是平等;多劫和一劫也是平等。一劫也是劫,多劫也是劫。其中本來沒有時間的關係,所以說是平等。

  有佛劫和無佛劫是平等;無佛劫和有佛劫也是平等。有佛出世的劫和沒有佛出世的劫,都是平等,沒有分別。

  在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出世;在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出世,都是平等,沒有分別。

  有量劫和無量劫是平等;無量劫和有量劫也是平等。有盡劫和無盡劫是平等;無盡劫和有盡劫是平等。這就是沒有分別心。如果有分別心,一切都不平等了。

  不可說劫的時間和一念的時間平等;一念的時間和不可說劫的時間也平等。一切劫能入非劫的裡邊;非劫能入一切劫的裡邊,都是平等,無所障礙。

  欲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發心大誓莊嚴,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菩薩想在一念之中,盡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世界的成住壞空劫數因緣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個名字叫初發心大誓莊嚴。明瞭知道一切劫神通妙用的智慧。這是第三個譬喩——知劫成壞喩。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喩,暫且不談,現在再擧出另外一個譬喩。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東方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眾生既有種種不同的解,在念念中都能知道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種種差別解,而經過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諸解差別。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個人,他能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個人在阿僧祇劫中所知眾生諸解的差別,所明瞭不同的道理。像這樣也盡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次第的輾轉,乃至第十個人。在其餘九方,也是這種情形。

  佛子。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解,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佛的弟子!在這十方一切眾生種種的差別解,都可以知道究竟有多少,可是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功德和善根,沒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為什麼緣故?佛的弟子!菩薩修無有定法,但是要想知道這樣多眾生差別解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菩薩為盡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眾生,種種不同差別解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所謂欲知一切差別解無邊故、一眾生解無數眾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眾生海各各差別解盡無餘故、欲悉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種種無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來解力故。

  菩薩為想知道一切不同的解法,而沒有邊際的緣故。一個眾生解和多數眾生解是平等的緣故。菩薩為想得到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慧光明的緣故。菩薩為想完全知道眾生海各各不同的差別解,盡無餘剩的緣故。菩薩想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善不善種種無量解的緣故。菩薩想悉知相似解(世間解)和不相似解(出世解)的緣故。菩薩為想悉知一切解就是一解;一解就是一切解的緣故。菩薩為想得到如來的解脫十力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欲悉知有上解、無上解、有餘解、無餘解、等解、不等解差別故。

  菩薩為想悉知有上解,就是菩薩的智慧解。無上解:就是佛的智慧解。有餘解:就是九法界眾生所解。無餘解:就是佛法界佛所解。等解:就是一切等等解。不等解:就是不相等解。有種種差別解的緣故,所以菩薩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共解、不共解、有邊解、無邊解、差別解、無差別解、善解、不善解、世間解、出世間解差別故。

  菩薩為想悉知有所依的解、無所依的解、共同的解、不共同的解、有邊的解、無邊的解、有差別的解、沒有差別的解、善的解、不善的解、世間的解、就是凡夫所明白的。出世間的解,就是聖人所明白的。有種種差別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欲於一切妙解、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如來解脫無障礙智故。

  菩薩為想對於一切妙解、大智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到如來解脫無障礙智的緣故,而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欲以無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眾生界,一一眾生淨解、染解、廣解、略解、細解、麤解,盡無餘故。

  菩薩為想要以無量方便,完全知道十方一切眾生界,每一個眾生清淨的解、染汚的解、廣大的解、簡略的解、微細的解、粗糙的解,而徹底明白,沒有餘剩的緣故,所以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別解、自然解、隨因所起解、隨緣所起解、一切解網,悉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為想完全知道深密解:就是眞實解。方便解:就是善巧方便,即是因事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別解:就是仔細分析一切道理。自然解:就是很自然而然就明白。隨因所起解:就是隨著種種因所起種種解。隨緣所起解:就是隨著種種緣所起種種解、一切的解,好像網一樣。若是不明白,就在網中永遠被困著。為了完全明白,沒有剩餘的緣故,而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是第四個譬喩——善知勝解喩。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念念如是,經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邊所說的譬喩,暫且不談,現在再擧出另外一個譬喩。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東方無數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的諸根(六根)差別。在念念之中,都是這樣,經過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

  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又有第二個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個人在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每一念每一念所知諸根的差別。這樣往廣泛來說,乃至第十個人。在其餘九方,也都是這種情形。

  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

  佛的弟子!在這十方世界中,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以知道它的邊際。可是菩薩初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沒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邊際。

  何以故?菩薩不

 

上一篇:宣化上人: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9
下一篇:淨空法師: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眾生,情與無情,全是諸佛如來變化度我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