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如何處理衣食住行

  衣服,為蔽體御寒之用,但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不必奢求華麗,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膩破爛之衣,而表示修行。

  因衣服不整齊,或太華麗,將為世人所譏;若穿著太垢膩破爛,亦將為人所恥。

  佛陀曾教弟子於穿衣時,當念偈雲:“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若著上衣,當願眾生,獲勝善根,至法彼岸。”

  說到飲食,乃為增益身心,不必揀挑美食。

  佛陀曾教誡弟子於飯食時,需作五種觀想,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粒米維艱,來之不易,因此,吃飯時,不能作踐飯粒,想到農民的辛苦,應帶著感恩的心情,歡喜的受食;又想到為了資養色身,修行辦道,更不能挑剔飲食的美惡。

  至於住、行當以方便為宜,不應盡貪求享受。

  以佛法來說,一個修行的佛弟子,要時時警策自己的生活,不要流於糜爛,以禅悅為食,以道德為衣,以虛空為安住,以無牽掛自在的心境為行,不必萦萦於物質的追求,而為物欲所束縛。

  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

  一個修行的人,雖然不必太重於身心的安適享受,但也不能過分虐待自己的身心。

  有些人進餐時非山珍海味不能進食;穿著時,非绫羅絲綢不能為衣;居住時,非高樓新房不能為屋;行走時,非轎車不能代步,在物欲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試問又如何修行辦道?有些人適得其反,衣不衣,食不食,以表示自己的清高操守,若因此踐踏了自己的身心,又拿什麼來修行佛道?佛說“人身難得”,又說:“藉假修真”,因此,一個正信的佛弟子,要適當的安排自己的身心,不使迷失於物質的誘惑,又能精進於修行辦道。

  《法句經》說:“弓工調角,水人調船,材匠調木,智者調身。”

  又《心地觀經》說:“觀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憐愍,恆加守護。我身亦爾,若不守護,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證。”

  佛陀曾說:一個人得病有十種因緣,即:一、久坐不飯,二、食無節,三、憂愁,四、疲極、五、YIN妷,六、瞠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風,十、制下風。一個修行的人,應該懂得安排自己的身心,雖是四大假合的色身,卻是“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三、如何和諧人際關系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在人際關系上,應該如何與人相處?

  我僅以十六個字做為相處之道,即“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你對我錯”。

  一般人在人我之間所以常常發生爭執,不外乎為了我大你小,我有你無,我樂你苦,我對你錯等問題,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讓給他人;自己甘居於小位,爭執就無從生起了;在物質上把多的,或有的給他人;在工作上、享受上,把輕便的、快樂的給他人;凡事錯的自己承認,果真如此,則人我之間,絕無爭執的事端,大家一定能夠和樂相處。

  或許有的會以為,把大的位置讓人,把物質、享受等讓人,自己承認一切錯處,這豈不成為天下最大的傻瓜嗎?

  其實,“大智若愚”,那被認為是最大的傻瓜,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

  世間上的物質,不論積聚多少,終有散失用罄之時;崇高的權位,如希特勒雖在位時叱咤風雲,得心應手;但是,當柏林失陷,當大限來到時,再高的權位也如過眼煙雲。

  辛苦爭得來的又有什麼真正屬於自己的?

  人生所要爭取的,除了名位、物質、享受外,還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遙自在的人生、法喜三昧的得證。

  眾人要的功名富貴給他也不吝惜,眾人不要的人格道德歸自己也不推卻。

  如此則不但在人際間可以與人和諧相處,自己在人生的修持上亦可獲益良多。

  四、如何使用金錢財物

  佛陀曾經說過:“金錢是毒蛇。”但是一個在家修行的人,卻不能沒有金錢財物,妻子兒女的生活費、教育費、醫藥費,如果沒有錢財又如何安置他們呢?但是,若一味地為賺錢而拼命,毫無精神的修持生活,錢財盡管再多,這種人生也未免太沒有意義了。

  一個佛教徒,除了日常生活所需外,還要挪出一部分錢來用於布施,因為一個人的福報有用盡的時候,恰如銀行的存款,若不繼續存儲,則有用完之時,因此,必須為自己多種些福德;另外,也幫助了需要救濟的人。

  孝順父母為人子該盡的職責,因此,在你的金錢中還要分出一些孝養父母,讓父母在老年時能安然地過日子。此外發展事業、儲存急用、旅行參學等,在這裡讓我把它大約的劃分一下,如十分之三作為生活、教育費,十分之三用發展事業,十分之一布施社會,供養三寶,十分之一供養父母,十分之一參學旅行,十分之一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金錢只要取之有道,不必顧慮它是“毒蛇”,最重要的問題是使用金錢,若盡管儲存、積聚,不知修福,不知供養,即使有再多的金錢又有什麼益處?

  所以當一個人無常來臨、大限一到時,還是赤手空拳的離開人世,留下龐大的家產,不是被充公,就是令兒孫閱牆,這豈不是枉費了一生的辛勞?

  佛教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佛法也在我們的生活裡俯拾皆是。無論是感情、經濟、處世、道德等各方面,如能將佛法落實、融入其中,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教化」。

 

上一篇:可怕的口業在傳播中不斷瘋長,不要造口業
下一篇:夢參老和尚:念經念佛還會有災禍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