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著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學的影響,立足於大乘如來藏思想,重在從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體系,至無上部瑜伽,從身心不二論出發,對身體及心識的物質基礎更為重視,有一套頗不同於顯教的身心境緣起觀。無上瑜伽把身,心都分為粗,細、最細三個層次,深層為淺層的內在基礎,並說在每一層次上,身心都相互依存,一體不二。既重視心識,又重視對心識所依的粗細色身的分析,表現在瑜伽觀行上,則既重修心,又重修身,與道教內丹之性命雙修頗為相近。三層身心中,表層粗身,指四大集成的血肉之軀及肉身所具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粗心,指前六識了別活動及其所屬受、想,思等心所法,或曰加第七末那識。這一層次的身心功能及身心關系,粗易顯見,屬生理學、心理學研究的對象,無上瑜伽對此論析不詳,無多特色。無上瑜伽闡述最多,從禅學角度看來最具價值的,是對粗身心層下不為常人及近今生理學、心理學所熟知的細、最細兩層身心的探討,這兩層身心的建立,多分依瑜伽修習中的內省觀察。
一、細身與細心
細身,是由氣,脈、明點按一定法則構造而成的內在微細生理機制,為表層粗身心的活動正常進行的本源功能,《大圓滿禅定休息要門密論》雲:“心依於身,身之根本為脈,脈中有氣與明點,是氣與明點依於脈,脈又依於身也。”
脈與脈輪,脈,梵語曰nadis,為氣所循行的軌道,其相微細,非生理解剖所能發現,其作用略當於中醫所言經絡。無上瑜伽說人身幾有七萬二千脈,分水、氣、血三類,各二萬四千條,水脈從頭領向下伸,白色:血脈從心間向上伸,屬黑白脈之靜脈;氣脈與黑白脈並行,屬動脈,紅色;七萬二千脈中,主要者有一百二十,切要者有二十四,對瑜伽修習來說,最為重要者,是位於身體中樞部位的左中右三脈,三脈中又以中脈為最極重要。
中脈又名:“命脈”,梵語阿縛都底,藏語曰武嘛、滾打嘛。關於此脈的位置,密典上有數說,大體相去不遠,如《教授穗論》,雲:“脈謂阿瓦都帝,從頂髻至摩尼(男性龜頭)及足心際”。《大乘要道密集·拙火定》雲:“阿斡都帝翻C有二:‘粗,於脊骨內上下充直,有一道脈,二細,於粗內有一極細脈,”並說鄰近脊骨的粗中脈為俗谛,脊骨中細如馬尾,百分之一的細中·脈名“命脈’者,乃真谛,乃“依自性習成”,是瑜伽成就時所證見。《大幻化網導引法》分中脈為“住中”、“修中”兩說,住中指中脈的天生位置,此在脊骨中,修中,為瑜伽修習時觀想的中脈,應在脊骨之前。近人陳健民《曲肱齋文集·中黃督脊辨》曰:“中脈從身之中央得名,不在前,簡別任脈;不在後,簡別督脈;不在左與右,不在左右之中間,簡別脊柱;不在前後之中間,簡別黃道(道教所言中黃正脈),乃在前後左右之中央。蓋以其為無為法故,而無造作,此堅固不變之中位,應進而認為任運在虛空之中央,任運在法界之中央”。陳氏所言中脈,當為修法時觀想的“修中”.
據《大幻化網導引法》說,中脈上端達頭頂“梵穴”(囪門處,當百會穴),向前彎下至兩眉間印堂而止,下端在臍下四指處與左右二脈會合,交纏而成剪刀形狀。中脈粗細如筆管,或曰如箭桿、如麥桿,其色外白內紅,整體藍色,或曰外藍內紅。其相有四:薄如蓮瓣,直如芭蕉,色如茜草汁(棕紅色),明如麻油燈焰,或曰空如芭蕉,直如箭,紅如黃丹,熱如劫火。中脈又分為三段:從眉間上至梵穴下至心間一段,名噶底脈,純淨無染。《金剛鬘本續》雲:“連接寶海脈,白膩內復空,精血所未染,大慧由此遍”。即指噶底脈而言,據稱此段為超越性智慧的通道。《寧提自本續》雲,“心與眼連結,自然大密脈,其名為噶底,狀如水晶管。”謂噶底脈外通二目,大圓滿“妥噶”法以之為連結內外法界的通道。中脈從心間下至臍下四指一段,名“無我母脈”,染淨相雜。中脈從臍下四指至密處(龜頭)一段,名“海螺脈”,純染無淨。
左脈,梵各辣麻那,藏語名江嘛;右脈梵名辣羅那,藏名若嘛,左陰右陽,夾持中脈,離中脈約二指許。左脈白色,主運精,右脈紅色,主運血。二脈上端經兩耳後,通於兩鼻孔,下端在臍下四指處與中脈會合。或曰男性左右二脈分別通左右睾丸,女性左右二脈下通子宮。左右二脈呈交叉狀,在脈輪處纏繞中脈,形如麻花,故人身左病右痛,右病左痛。左中右三脈在胎中最先生成,然後才依次生其余諸脈。中脈附近,還有“魔壞脈”,一名“時脈”、“塞脈”,在中脈前,下起臍間,上至喉間。另外還有一些次要的脈,如“生病脈”,能生種種疾病。
以中脈(見圖1)為軸,在頂、喉、心、臍等處各輻射出若干支脈,狀如車輪,稱為脈輪(chakra),對瑜伽修習至為重要。《教授穗論》雲:“然於頂髻、頂、喉、心、臍、密輪、摩尼中央,如其次第,有四、三十二、十六,八、六十四、三十二、八支,於蓮花及薄伽輪中作脈結形”,蓮花,謂脈輪處作盛開蓮花狀,各輪蓮花瓣數不一。脈輪有根本四輪、五輪、六輪、八輪等說;最重要的根本四輪,位於頂、喉、心、臍。
頂輪,又名“大樂輪”,在囪門顱骨下,三角形,赤色,以千瓣蓮花(表圓滿智慧)為標志,從中脈分出三十二支脈,向下彎如傘形。此輪被認為是打通心靈與宇宙形而上實體聯系的關隘,也是心靈解脫肉體束縛而自主生死的門戶,是修“頗瓦” (遷移神識、靈魂出竅)法的關鍵部位。《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雲;“於妙(大)樂輪具大力,能有士夫用,相應出生清淨果根。”謂此輪與解脫證果有極大關系。
喉輪,又稱“報輪”、報身輪”、“受用輪”,在喉結後,圓形,紅色,向外輻射出十六根支脈,朝上仰如碗形。此輪為清淨身心而得報身、受用的關鍵部位。心輪,又稱“法輪”,“法身輪”,在二乳連線中點後,略與心髒同一高度,三角形,或曰“ㄞ”(萬)形,白色。從此輻射出八支脈,向下彎如傘形。此輪是阿賴耶識的中心,為見證心性光明“法身”的關鍵部位。《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雲:“是法輪者,如其受用,說無所動而得大果。”謂於此可證“不動智”而得菩提道果。心輪中有黃豆大圓點名“都帝”(和合)者,為阿賴耶識根本,打開此物;是放射本有心性光明之秘要。
臍輪,又名“化輪”、“化身輪”,位於臍後,圓形,雜色。由此圓身備。嬰孩出生後;十種氣各司其職,各住其位,若某一氣稍有錯亂易位,便會導致該氣所生部位及機能的疾病。最根本的持命氣若稍錯亂,輕則令人瘋癫、暈絕,重則死亡。人從生到死,各種氣在體內不停地運動循環,其運行分為內行,外行。內行謂氣在身內運行,以中脈為中心,從頂喉心臍等輪出,散入余脈,復從余脈回歸中脈;諸輪中臍輪為氣之根本,從彼處中脈分出十二支脈,為氣之遷移宮,凡十二宮,每宮各具五脈、五大。其中六宮主收氣,六宮主生氣。氣之外行,指通過呼吸,與外界交換氣體。無上瑜伽還把氣分為業氣、智慧氣兩類。業氣,指凡夫業報之身所具五大之氣,此氣在母胎中與母氣相連而行胎息,出生後經鼻孔行外呼吸,吸入之氣,經左右二脈與喉心臍諸輪,貫空臍輪十二宮,呼出之氣,向上貫空左右二脈,從右鼻孔出者,為陽性之日氣,從左鼻孔出者為陰性之月氣。每日所出二萬一千六百息中,業氣占二萬零九二五息。業氣出入時,右鼻孔中日氣大種之生起與收攝,依次為地、水、火,風、空,每氣行三百六十。左鼻所出月氣之生起收攝,次第則反之,為空、風、火、水、地,亦每氣行三百六十。五大氣在鼻孔中出入之孔道亦有不同;地大氣從鼻孔下方往來,水大氣從鼻孔內方近鼻梁處)往來,火大氣從鼻孔外方往來,風大氣從鼻孔上方往來,空大氣從鼻孔中央往來。智慧氣,以空大為體,藍色,能入住於中脈,為產生出世間智慧的物質基礎。此氣在常人身上,一半入中脈,一半從鼻孔中出入,在每日二萬一於六百息中,凡出入六百七十五息,名羅喉羅氣。無上瑜伽還說氣在身內外的運行節律,與身外天地日月的運轉節律有一致性。《大幻化網導引法》雲:“外相一年,為內,氣一日,外為十二月,內為十二宮”。如外一年為二萬一千六百;時,內則一日出入凡二萬一千六百息。這各小天地等於大天地的思想,蓋取自印度教與道教內丹人身一小天地說亦頗相近。
明點: 明點簡稱:“點”,,梵語曰bindu,意為“精滴”,指圓潤明亮的生命能量凝聚體,略近道教所言“精”。藏密分明點為離戲、錯亂、物三種。
離戲明點,亦稱“智慧呀點”,冠以“離戲”,謂此明點的體相實不可言說,超越時空。主客、心物,不同於人,們所知的一切物質屬性。此明點是產生出世間般若智的本體,亦“最細心”之體,本性空,自性明,不生不滅,為法報化三身之體,乃修證成就時所現。
錯亂明點,在凡夫身中,由無明所起受想行識四蘊所造成,分為三種:一不壞明點,又譯“真精”、“真水”,禀之於父母精血,是人生命之本,終身不滅,不增不減,故曰不壞,又稱嚴持命明點”。主要住於心輪中,與阿賴耶識和合為一,可謂人的靈魂。隨人心理活動之不同,此明點可在中脈內上下移動。當熟睡時,只有阿賴耶識在活動,上身一切氣攝集於心間,下身一切氣攝於寶珠中,斯時的不壞明點稱“心真水”。當做夢時,第八識的習氣種子與第六、七二識同時活動,上身一切氣攝於喉間,下身一切氣攝於密處,其時不壞明點稱“敕(語)真水”,當醒覺時,五、六、七、八識皆現行,上身一切氣攝於額間,下身一切氣攝於臍內、,其時不壞明點稱“躬真水”。當性欲熾盛時,上身一切氣攝於頭頂,下身一切氣攝於海螺脈,其時不壞明點稱“智慧真水“一一意謂此明點蘊含著可產生“俱生智”(本來與實相相應的自然智)的能量。二咒明點,指修密法時,配合誦咒,在脈輪內所觀想的明點,此明點為意識想象,故亦非本然所具明點之原樣顯現。三風(氣)明點,指意念為內外因緣動搖,產生雜念妄想,瑜伽行者當識其為內外風力使身中明點動蕩的反應,加以對治。修氣而令明點堅固,此修氣所堅固的明點稱風明點,此明點也屬主觀意念有為地修成,故稱錯亂。
第三類物明點,為有質地形相者,可由內外緣而漏失。此又分淨濁二分。淨分主要指禀自父母精血的紅白大,皆以心輪為中心。紅大又稱紅菩提,禀自母血,從心輪向下擴充至臍下三脈會合處而凝聚,為生發陽性生命能量“拙火”(梵火、忿怒母火、了義短阿)之本,以梵、藏文a字表示,白大又稱白菩提,察自父精,從心輪向上擴充至頂輪而凝聚,為產生陰性智慧(月、兔)之本,以梵、藏文han字表示,其大小如芥子,色白瑩澈,有如玻璃,喻如霜露點。物明點之濁分,為由先天紅白大能量為本,吸收飲食中營養精華而生的各種體液。此又分濁中之淨分與濁中之濁分。濁中之淨分,指吸收飲食精華而轉化為血肉髓精者,其中精為骨髓之淨分。濁中之淨分益養色身,稱之為寶,其中精液之淨分,轉化為容光與氣力。男固精不漏·,女煉精血不漏,曰“堅固菩提”,極為無上瑜伽所強調,一如道教內丹之強調煉精化氣。物明點濁中之濁分,指從飲食中所吸收的水液中被排洩者,如汗、尿、涕,淚、精液、經血,屎、垢等。密典中說明點有圓潤、明空、清涼、暖熱四相,這主要是就不壞明點與物明點中的淨分而言,其中言清涼者專指白大,言暖熱者專指紅大。氣,脈,明點按特定的結構組合為細身,其中脈為氣與明點運行的軌道,明點可看作氣之凝聚,氣可看作明點所蘊能量的運行。與氣脈點集成的細身相應的細心,指意識層下的末那識及阿賴耶識,尤其指與阿賴耶識中所藏一切有漏種子所生心識相俱的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等八十“性妄”相聯系的一切無明妄心。
八十性妄即植根於無意識層、具染污性的本能性心理機能,粗分為貪嗔癡三類,細分則貪類有貪、遍貪、下喜、中喜、上喜、踴躍、勝變,希有、掉舉、憎、相抱,作吻、咂、固、勤、驕、求、勢、樂,下合喜,中合喜、上合喜,緊,捨、不睦、欲、句顯、真實、不真實、決定、不取、布施、警策、勇健,無愧、慎、惡、劣性、欺诳凡四十種,屬嗔類者有下離貪,中離貪、上離貪,來,下煩惱,中煩惱、上煩惱、寂、尋、下怖、中怖、大怖、下愛,中愛、上愛、取、不喜、饑、渴、下受,中受,明了。明執、分別、不知慚,無悲、下慈、中慈、上慈、老、收、妒凡三十三種,屑癡類者有中貪,失念、迷亂、不語、恹嫌,懈怠、疑悔七種。無上瑜伽認為,細身與細心緣集為人內在的生理、心理機制,身心互相依存,一體不二,不可分離。細身中的氣,《戒集續》稱為“識之所乘者”,《五次第論,亦雲:“一切有情命,名風 (氣)作諸業,此是識所乘,五性亦十性。”甚至說氣即是心識的物質基礎,心識是氣的作用。《密集論》雲:“成於心之自命者,三界之中無別有,變幻之氣遍三界”。《大幻化網導引法》雲:“識等諸蘊,彼之本體,為五大之氣。”具體而言,色蘊本體為地大氣,受蘊本體為火大氣,想蘊本體為水大氣,行蘊本體為風大氣,識蘊(阿賴耶識)本體為空大氣。這雖未必不可由顯教的心色不二論推導而出,卻為顯教所不談。
無上瑜伽還認為心理上的無明、煩惱及智慧,皆有其細身氣脈點的物質基礎,Jb的變化,能引起氣脈點的變化。心理上有一煩惱,身中必有一脈結纏縛,令智慧氣無法趨入中脈,貪嗔癡等,皆為氣血精之妄動,精(白大)妄動則生貪愛,血(紅大)妄動則生嗔惱,氣妄動則生無明。而生起貪嗔無明的生命能量,與佛菩薩生起智慧、慈悲、方便的生命能量,同出一源,只不過凡夫依無朗我執為本,對外境物生起迷執而妄用生命能量,使其作無價值或負價值的業用,諸佛菩薩以智慧為本,善於運用生命能量,用之為極具自利利他價值的業用。據稱一個人所具煩惱的深淺厚薄,在深定中可由脈結的纏縛、氣的阻滯而向內照知,具靈敏超覺能為的密乘上師,也可據直覺學法者氣脈的情況而知其心理素質如何。陳健民《曲肱齋文集·略論金剛乘人與般若乘人用心之大異)說:“九結十使五毒等,以密乘理觀之,是脈結纏縛而成。而九結從脈上言,十使從氣上言,五毒(貪嗔癡慢疑)則從明點言之也。”其《密宗灌頂論》說:“蓋心理上有一自私,生理上必有一脈自縛。”煩惱大者,脈結阻滯氣血通行,便會導致種種疾病,嗔怒憂喜;皆可令氣亂而生病。貪YIN縱欲,或勞心過度,耗散氣與明點,生命能源枯竭,不能不病衰夭亡。三毒十使等煩惱的總根子無明癡暗,以凡夫業氣為基礎。常人皆因宿世的無明煩惱,造成今生所受的既定“異熟果”,自出娘胎,智慧氣入住的中脈即扁縮不通,有如干枯羊腸,從先天紅白大所生生命氣,走左右二脈,出生後天精血,並從鼻中,出入,攝取外界五大,孳生煩惱妄想,隨業氣之生滅,生命形態亦被拘囿於欲界,障蔽本有智慧光明不得顯現。根據對無明煩惱與細身密切關系的認識,無上瑜伽除了也象顯教一樣注重從心理上下手,自淨其心外,也注重從修煉氣脈明點著手,用逆轉的方法,將凡夫孽生無明煩惱的業氣轉化為智慧氣,將後天的物明點煉化為智慧明點,為進發本有智慧光明提供物質基礎。無上瑜伽部本尊法的圓滿次第或正分,即專以煉氣脈點為內容,寶瓶氣,金剛誦、拙火定等,便是用來修煉氣脈點的手段,其中寶瓶氣,金剛誦等氣功,旨在煉氣,從控制呼吸之氣入手,逐漸使呼吸變慢,業氣出入漸久從面使智慧氣得以入住融於中脈中。無上瑜伽對練氣最為重視,認為氣與意念關系極為密切,《虛空藏經》,雲;“此心極難調伏者,由氣與心所緣異。”密典中常比喻說:“心如跛子,氣如言馬,人乘馬而奔馳,心乘氣而紛沓。心不定則氣亂,氣亂則心亦難定,故人定之要,莫過於以調息之缰,制伏氣馬,隨氣之漸伏,念亦漸寂,心空念寂,則氣自然入住於中脈,當周身五大氣皆入住融於中脈時,心寂至極,粗細妄念粉碎,本有心地光明智慧便會迸露。拙火定則主要煉明點(紅白大),由專注觀想之力,激發臍下生法宮內蘊藏的拙火,調動潛在的陽性生命能量沿中脈上升於頂,熔化頂上陰性白菩提下降,於下降時所生空樂不二的禅定覺受上,本有心光也會迸露。修氣修明點,皆須觀想中脈,用氣與明點打通,據稱如法修氣脈點,不但能開發般若智,而且易生身體上的效應,使人身體輕健,無病無惱,容光煥發,返老還童,乃至長命不死,如《恆河大手印)所雲:“長命黑發相飽如滿月,光采煥發力大如獅子。”
二、最細風心與“光明”
無上瑜伽認為,煉化氣脈點及其他各種瑜伽修煉的目的,超出生死的決要,在於證見最細風心或心性“光明”。最細風心,又稱“本來身心”,被認為潛在於細身心層下,為生死涅盤、世間出世間一切法之本體。最細風,又曰“光明氣”、“不壞氣”、“智慧氣”,實即“離戲明點”之運動,或最細風聚而為離戲明點。按現代物質觀念,最細風,智慧氣,可理解為某種作為超越智慧基礎的至極微細的能或場。在凡夫身中,最細風依脈中的不壞明點而潛在,所生之氣為“俱生氣”或“不壞氣”,是周身一切氣的最終本源。不壞明點、俱生氣與藏有無明煩惱種子的阿賴耶識和合,住於中脈內,以心輪為本位,其內蘊藏最細風心,故曰:“本覺光明住於凡夫肉團心中,名菩提心”。與最細風一體不二的最細心、本來心,其最為根本者稱“光明”,一譯“淨光”、“明體”。光明論是無上瑜伽修學體系之樞要,有“印中最極光明印”之說,一如顯教頓教以心印為樞要,光明,梵語曰:prabhasvara,意為極淨光,指心未被妄念遮蔽時本具的覺性,相當於顯教所言“心性”、4f心體”、“心地”,言光明者,蓋從心性本具明照不昧的功用著眼,並有心性呈露時有光明輝耀及心性本質是光明的含義。“心性即光明”,其義早就見於《阿含經)。
無上瑜伽分光明為根、道,果三種。
1、根光明
又稱“根本光明”、“母光明”,分實際光明、死光明、眠光明等多種,謂此光明本具於眾生根身,不管其人是否修證,在特定時刻都會自然顯露。實際光明(理光明),指眾生心本具的體性,《明行道六成就法》雲:“所謂此心之真體,諸法之實相,不二不異之真空,當彼已得受用於無上清淨大安樂境時,即獲證於超乎一切之法者,是即根本淨光也。”實際光明實即顯教所言“本覺”、“正因佛性”,天台宗六即佛義中的“理即佛”。
死光明,指人臨終之際至死後未生“中陰身”期間(“死有”)自然呈露的離念心體,(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二引無著之說,謂眾生生命之形成,是從自性光明生無明,由無明生空,從空依次生風、火、水、地四大,由四大集起色身,當人臨命終之際,神識、氣與四大肉身分離,逆出生的次第而漸次收攝:“地界入水中,水界入火中,火亦入風界,風界入心中,心入於心所,心所入無明,此入光明中,如是三有滅”。當心識乍脫離四大肉身的系縛時,一切藉四大而生的粗細妄念失其所依,得以暫時止息,從而呈露出未受妄念遮蔽時的心地光明。伴隨四大的依次收攝,及周身氣向中脈、心輪內的凝縮,在主觀心識中現為種種光亮境相,最後呈現心光明,這一過程一般說為“臨死八相”
1、如煙霧相,乃地大收入水大的反應。外相則身不能動,自覺山地崩潰,沉重不堪。
2、如陽焰(水波反射之陽光)相,為水大收入火大的反應,其時滅由嗔性所起三十三種分別,外相則汗液、唾液干枯。
3、如螢火相,乃火大收入風大的反應,斯時滅由癡所起四十種分別,外相則身之暖熱減少。
4、如燈光相,乃風大收入識大的反應,其時滅由癡所起七種分別,外相則呼吸出多入少,甚或停止《大幻化網導引法》雲:“以上四種死相,為細質收滅所現之相,有於死前依次發現。亦有卒爾一時發現者,種種不定。”當燈光相現而風大收入識大時,周身一切氣收攝於心輪內,阿賴耶識所藏細心之八十性妄;隨細身氣之收攝而止息,從而得以豁露出最細心,此心的顯露分為四個過程:
5、如月光相(白道相):如無雲晴空皎潔月光,當對此光的分別心息時,粗分別心滅,初現空境,稱為‘所顯空”,簡稱“顯”。
6、如日光相(紅道相):如無雲晴空朝暮時分紅黃色日光,當息災對此光的分別時,細分別心滅,空境增廣,稱“大空”,簡稱“增”。
7、如黑暗相(暗黑道相):如無雲晴空黃昏時天光,斯時大半傲細分別心息,顯現“勝空’,簡稱“近得”(接近於光明)、“得”。
8、如黎呀晴空相:如黎明晴空東方曙光,極為明湛,其時一切微細分別心息,顯露出真正的心地光明,此與實相空相應之境,稱“最勝空”,簡稱“空”。
據今國外通過臨床死亡後復活的病人之追述對瀕死經驗研究的結果,證明在瀕死經驗或“脫體經驗”中;幾乎都有某種燦爛的光明及黑暗相出現,有如密乘臨死八相中的如月、如日、如黑暗等相出現者,可見臨死八相說當有一定的依據。
密乘依死光明的自然顯現,建立“中陰成佛法’;謂若平時修持,體認過光明,縱生前未能解脫,當臨死及死後死光明顯現時,予以認識,自心與光明溶為一體,任持不失,便會於斯際證得法身,解脫生死,又說修氣脈,明點,當氣入住融於中脈時,也會依次顯現如臨死之八相,見證光明。根光明的自然呈露;據稱尚不止於臨死際。《口授論》雲;“法身喜遍空,死;悶絕、睡眠,呵欠及噴嚏,剎那能覺知。”意謂在臨入睡前、悶絕之際及打呵欠噴嚏之時,根光明都會暫時顯現,不過為時極短、不太好體認罷了。《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九種光明要文》說光田有丸種顯現,其中嬰孩時光明,指嬰兒未飲母乳前的混沌心態。大醉時光明,謂“君子醉時不隨諸境而不作意,於內心中光明全發”。此中最重要者是眠寢時光明 (眠光明),文中說,“方就寢前剎那中六境念止,後剎那中夢寐未起,斯二中間杳杳冥冥。光明顯發,斯則名為眠寢光明”,密乘依此設睡眠修法,於臨睡前醒、眠之間體認根光明,修禅定觀想,據稱修習純熟,能於夢寐中保持光明而不迷失,並隨意轉變、制造夢境。按此。無上瑜伽所說根光明,系指意識之流忽然截斷時,呈露出來的空白心地,就象用大閘突然閘斷河水時露出來的河床。密乘所言調心以體證光明的法則十分簡單。其所言光明呈露的主觀體驗,看來也並不神秘,可以當下試驗。
2、道光明
指修道過程中,由瑜伽調心所知見體證的光明,亦稱“子光明”。根據所修的法及見證光明的層次,道光明分為通義光明,密義光明、覺受光明、眠薄光明、眠重光明、喻光明、實義光明等多種,通過瑜伽修習,了達心性本來無生,與顯教尤中觀派關於心性的見地一致者,稱“通義(顯密共通)光明:”由修習密法生起、圓滿二次第,及雙運道,睡眠定等所體認的光明,稱“密義光明”。無上瑜伽見證光明之道,大略可分為頓漸二途。頓見光明,系依根光明之理,或冥心離念,調心令與真如契合,或頓斷妄念,於離念的剎那間體認根光明,這多依成就上師的指授、加持。或依光明理,於臨睡前體認眠光明,依法修撣定,修定至得決定了知光明、領受澄湛之心光,稱“覺受光明”。依覺受修睡眠定,於眠夢中能滅除昏昧,識持心性明空,然夢中尚現粗細塵境,稱“眠薄光明”,功力增進,於眠夢中唯現光明而恆識持,稱“眠重光明”。眠夢中依次了達四空(顯,增、得、空)境,恆識本來心地,為真正眠光明,亦稱“通達光明”。漸見光明之道,是根據身心不二的原理,從修身入手,修寶瓶氣、金剛誦等氣功,淅漸令氣入住於中脈,於所生寂定離念心上,尤其是於內見如月之光後所體認的光明,僅相似於本覺光明,稱“喻光明”,或修拙火定、雙運道,於白大從頂降下時所生最勝“俱生喜”空樂不二的覺受上體認的光明,以空樂為喻,亦稱“喻光明”。氣入,住、融於中脈,臨死八相完全出現,於最後所現如黎明晴空相上所證見的光明,方為真正的心地光明,稱“實義光明”、“義光明”,無上瑜伽謂得見義光明,即為見道一一親見實相本面,入密乘菩薩初地,然後依此光明修道,便可直證究竟佛果。
3、果光明
瑜伽修習得大成就,所修子光明與根本母光明完全契合無間(‘子母光明會合”),證得密乘菩薩道第十三地金剛持地一一亦即成佛之時,本覺光明完全開發,窮徹心源,其時所證光明稱果光明,果光明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能使修行者永離生死苦海,證入常樂我淨的涅盤,發大神通,成就莊嚴淨土,獲得分身無效、度化眾生的妙用,密典中常總結為八種成就,如偈雲“圓具一切金剛力,身語意及諸悉地,動靜顯變俱無礙,莊嚴福德一切成。如是無上八最勝,即瑜伽道圓滿果。”與顯教大乘性宗一樣,無上瑜伽以窮證光明為解脫成佛的秘要,謂自心明體即佛,佛被稱為“明滿”(圓滿證得明體)。《喜金剛續》雲:“內外覓佛不可得,此心即是圓滿佛。”{大乘要道密集·金璎珞要門)載黑足大師頌雲;“三世明滿體是一。彼之自性即自心。”這裡說的“此心”、“自心”,指眾生心體光明,這與禅宗以“即心即佛”概括的宗要可謂同調。無上瑜伽把見證光明時的主觀體驗或光明的特性,總結為樂,明,無念之三們一體,樂,謂深受妙樂,不覺身心存否,內心踴躍、舒適、安逸,自然遠離一切苦及五欲粗樂,如《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頓入要門》所說:“因有漏樂發生無漏,其相猶如少女之樂,離於言說,不可屬當。又雖是樂,當體全空,空樂不異也。”明,謂昭昭朗朗,明明白白,本來明照自覺,自巳明證心本體或實相,如實知真正自我,而非同一般對知識之通曉。前書雲;“明者非是世間明色,但心體上離過失垢染渾濁,譬如秋日澄湛晴空,即於彼等,能知能覺自體本有”。無念或無分別,謂無妄念分別,並自然具對萬法性空無生的定解(自然智)。
樂明無念一體不二,同時具足,如《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伽陀支要門》,所言;“樂即無念,樂即明照,明照即是無念之樂,樂明無念無別異故,名為無念。”密乘雖說見證明體時有樂、明,無念的覺受,但又強調具樂明無念未必是見證明體,不論見證與否,只要於樂明無念上稍起執著,便墮入世間三界,修習禅定時必須捨棄樂明無念的覺受,才能真正見證,任持光明,無上瑜伽說光明體本來具足佛的三身,{大乘要道密集·大手印引定)雲;“無念者法身,樂者報身,明者化身”。一說明為報身,樂為化身。《大圓滿無上道廣大心要》說明體本具空、明,大悲周遍三德,“體性空即法身,自性明即報身,大悲周遍即化身。”這與禅宗《壇經》“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之說,可謂同一旨趣。光明、最細心與最細風、離戲明點的自性是一,一體不二。無上瑜伽說見證光明時,氣必然入住融於中脈,使凡夫業氣化為智慧氣而進入智慧脈道,打開心輪上纏縛遮蓋本性光明的脈結,被無明遮蔽的本有心光於是乎隨智慧明點的凝成或擴張而頓然進發,大乘經中所謂“心華發明,照十方剎”,蓋即指此種捷況而言。不過密乘無上部更說圓證光明時,不但證得以最細風或離戲明點為體、量等宇宙、不生不滅的“法身”,而令現前肉體四大也融入光明中而發生物質結構的改變,變成“虹光(光蘊)身”,這被奉為瑜伽修煉的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