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屠夫,有天突然心血來潮,想做點善事。最後他決定供養村莊的一位出家人。為了請這位出家人供養,他特意買了新鍋新碗以便確保做出的菜為素菜。當這位出家人在用餐的時候,屠夫很激動,心中默默的想:法師吃完飯後,如果他能為我講很好的法,我就放棄屠宰業,改行做其他的事件。
可吃完後,這位出家人一句話也未說,便離開了屠夫家。屠夫很失望,於是繼續殺豬。死後墮入無間地獄受苦。
幾千萬年過去了,一天地藏王菩薩又到地獄救渡苦難的眾生。他問道:“如果你們當中任何一個人若記得,生前曾經還做過一件好事,請講來,以此因緣,必有得救之希望。”地獄中受苦的眾生雖有無數,但鴉雀無聲,很長時間,都沒有一位能想起來過去曾做過一件好事。最後那位屠夫開口說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但不知算不算一件好事。我曾供養過一位出家人,原希望他吃飯後和我講善法,我便發願不再殺豬。可是他吃後一言不發就走了,於是我仍以殺豬為業,死後便來此受苦,直到今天。”
地藏菩薩用他的智慧觀照,發現那位出家人已解脫,證得聖果。地藏菩薩便問這位出家人,曾否受一位屠夫供養而未說法。那位出家人非常慚愧的說: “確有此事,因為那時我是學習小乘教法的,只考慮自身的解脫,所以並未說法渡生。當時受人供養,並未替人家說法,現在想來還很不安。為了了結這斷因緣,我願意去人間再走一遭,度化那位曾經供養過我的屠夫。”地藏菩薩很高興地讓他二人到同一個村莊轉世為人。屠夫照樣轉世為屠夫,而那位聖者則轉世為僧,但他二人卻是好朋友。
一天,這位出家人又拜訪他的屠夫朋友,但見肉店閉了門。敲開門後,見到屠夫垂頭喪氣的樣子,打聽後方知,屠夫因缺錢而無法開業。這位出家人說:“不用擔憂,我會借你二百兩銀子給你做本錢,你可繼續營業殺豬,但只有一個條件,我要肉時,你得給我提供肉!” 屠夫一聽這條件,心想:我開肉店,自然什麼時候都有肉,這個條件很容易滿足。於是答應了僧人朋友的要求。這位出家人借給屠夫錢,屠夫照常營業,三年中無事。出家人從未上門來要肉。
到了第四年,新接位的皇帝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所以規定: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節,全國禁肉三日,違者斬首。正好六月十九日,出家人非常急的來到肉店,要求屠夫給他一斤肉,屠夫非常惱火:“你遲不來,早不來,偏偏在全國禁屠三天來要肉,這不是存心跟我為難!”出家的朋友說:“我們有言在先,我借錢給你的唯一條件是:我隨時要肉,你得隨時提供,今天我有急事要肉用,你怎可以不給肉呢?”屠夫自知理虧,又無計可施,便問道:“你說怎麼辦呢?”
出家人說:“今天既然是全國禁屠日,宰殺任何動物都有殺頭之罪,我又急需肉用,我倒有個折衷的辦法;現在我只需一兩肉,從你身上割下一兩肉既可。”屠夫高叫:“從我身上割下一兩肉!難道我不痛?!”出家人突然問道:“只從你身上割下一兩肉,你就叫痛,那麼多豬被你無辜地屠殺了,難道它們就不痛嗎?”屠夫猛然醒悟:“我殺豬時豬也知道痛啊!”於是他放棄了殺豬,而跟那位出家人出家修道,最後終於證了羅漢果。
或許這個故事看起來很輕松,但近日筆者看到的一則新聞卻讓人覺得不畏因果這樣的事情就經常發生在身邊令人心情沉重:北京大興區一女子手推兒童推車路過公交站時,“可能是小孩出現了什麼情況,那女的就彎腰查看,白色轎車隨後開過來,車裡的人好像示意他們要在那裡停車,讓女子離開”。女子並未同意,雙方言語幾句後,副駕位置的男子便下車打人。一男子動手毆打該女子,隨後,男子打了沒幾下,便轉向兒童推車,將推車上的孩子抱起,“舉起來,然後就重重摔下來”。推車內的孩子原本在睡覺,男子抱起時並未掙扎,“摔下去後就更沒有動靜,連正常的感到疼痛的哭聲都沒有”。被打女子對著孩子痛哭。隨後,她抱起孩子跑向不遠處的舊宮醫院。女童在送醫後搶救無效被確認死亡。兩男子並隨後駕車逃離現場。如此喪失人性,漠視生命,根本原因是佛經所說的“不信後世,無惡不作”。生命教育,因果教育的推廣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時下人們的心理處於一種浮燥、燥動不安的狀態,即使是在開車時也難得一時的心平氣和,於是各種心理疾病乃至於由心理而引起的生理疾病紛紛出現,在這種情形下,我們迫切呼喚心靈環保。
佛教倡導社會和諧,而社會和諧的落腳點在於眾生心理的調適、心靈的調伏。社會和諧的根本要旨,在於以心靈的和諧熏導、感化世界。
1、和諧社會期待著人天相安。人類的生存發展依賴自然,同時也影響著自然。人與自然那唇齒相依、血肉相連的依存關系,正為科學的高度發達後人類隨心所欲駕御自然能力的畸形發展所稀釋。但是,佛法的因果法則和殘酷的現實都在警示著人類,漠視自然規律,對自然過度無序地索取,一切以眾生欲望之滿足為出發點和歸宿,必將遭到並且已經遭到自然的報復,給人類自身帶來深重的災禍和無盡煩惱。人與自然之不和諧,實在是源自於人心欲念的雜音過於繁盛,源於心靈調伏的嚴重失衡。
2、和諧社會期待著人際善緣結集。平等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平等友愛、融洽和睦的人際關系,使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信任人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和諧社會,是社會成員和諧相處的社會,是能夠協調各方利益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應當視作中樞。而佛陀所倡導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博大深沉的濟世襟懷,無疑是人際關系和諧最為殊勝的境界。
3、和諧社會期待著社會眾緣和合。社會公平和國際正義的維護,社會、民族、宗教矛盾的化解,社會公正、公民權利、法律規范的保障,人格、信仰、風俗、語言的尊重,社會性、國際性、地區性突出矛盾熱點問題的解決,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必要前提,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必備因緣。
二、佛教環保始於心靈
發端於印度、發展於華夏、發揚於東南亞、發散於世界各地的佛教,無論是南傳、北傳,抑或是藏傳,無不以“心”為中心,推演為輝煌的佛法教義體系,架構出笃實的佛法踐行理路,融化於豐富的世間人倫規范,護佑著祥和的天人和諧氛圍。佛教對於環保問題的態度同樣首重於心靈的淨化。
1、佛教環保始於“依正不二”的宇宙心。
以“十方三世”的廣闊時空觀為基礎,佛教大力倡導“依正不二”的宇宙觀,明確主張人類和自然之間,不僅不相互對立,反而相互依存。依報是生命依存的環境,正報是生命主體本身。生命主體和生存環境,雖然在客觀世界的現象中,可以作為兩個不同的對象來認識,但是,就其本質而言,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倘若把主體與環境的關系對立起來考察,就不可能掌握雙方的?谛。況且,環境本身也並非一成不變。即使是同一自然,同一土地,由於生存其間的生命的主體不同,環境存在的意義也就迥然不同。從這個意義上看,生命主體與其所生存的環境是“一體不二”的關系。佛法不斷探求生命與環境的這種渾然一體的關系,終於在運動於宇宙的生命力中發現了生命的原動力——緣起無我的法則。
2、佛教環保始於“眾生一如”的平等心。
佛教將包括植物在內的一切生物都納入眾生平等的理念之中,肯定佛性的平等。佛教尊重人的崇高和偉大,承認人類具有難能可貴之優勢,同時也主張人類以外的所有生物,與人一樣都具有成佛作祖的“?如佛性”。以“緣起”理論為基石,佛教認為:人不應該是對生物界漠不關心的壓迫者,而應當作為生物界善良的保護者,對所有生物施加仁慈,珍惜它們、愛護它們。佛教眾生平等的理念,若能為世界維護生態平衡的實踐所接受,必將具有長久而深遠的影響力。
3、佛教環保始於“因果報應”的善惡心。
基於對客觀規律的如實體察和全面了解,佛教用普遍聯系的方法,對宇宙萬事萬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了較為細致、深刻、准確的分析。把因果報應的發生歸結為自身的因素,歸結為內在的心念和由此而來的善惡行為。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倡導敢於負責、直下承當的主人翁意識。佛教雖然不反對偏重於個人心靈的改造和淨化,但是,更提倡和鼓勵“立足社會,服務大眾”的奉獻精神。因為祇專注個人的利益不會得到永恆的幸福,而且,往往適得其反,所以,佛教樹立了大乘菩薩心行規范,從力行十善到慈悲為懷,把入世度生作為佛教徒最高的理想和社會責任。
4、佛教環保始於“共生共榮”的慈悲心。
人類,不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孫而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類如果想要保持對於環境的優勢,就必須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自然規律。人類征服自然的企圖,通常祇會破壞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一旦環境惡化,人類文明也就隨之衰落。任何一個文明社會存在的基礎,都在於有一個持續的“生命支持系統”。佛經指出:“一切法若無慈悲,皆為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則皆佛法。”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唯有平等慈悲,人類共生共榮的持久和平才有可能。以四攝法施行慈悲、實踐慈悲,並用慈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眾生,用慈悲的語言、慈悲的面容、慈悲的音聲化導有情,從而讓慈悲精神走進人們內心深處,注入社會和國家肌體之中,踏踏實實地構築起人類和諧的堅實基礎。
三、心靈環保重在踐行
佛教文化中:濟世利人的道德規范、慈愛和同的處世方式、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清淨恬淡的精神境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智慧等思想,為我們保護生態環境、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指路明燈的作用,但是,如何把佛教閃光的思想落實於具體的行動中,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筆者以為,佛教心靈環保思想的實踐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切入:
1、明緣起而平等視物
佛教緣起思想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不論是屬於自然界的,還是屬於生命界的,都無一例外地由種種關系結合而成,離開了各個結合的關系,事物或現象將無法生成。根據這一法則,人與人、有情與有情、有情與無情,彼此息息相關。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眾生一體的“大我”精神。雖然佛法的最高層次是要達到“無我”的境地,但是大乘佛教除了培植獲得個人解脫的智慧之外,更主要的還是要樹立“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利他思想。身處生死流轉過程中的眾生,因為各自業力、習性、環境、背景等因素的差異,而表現為現象界的千差萬別,但是千差萬別的現象並不能掩蓋眾生生命本質上的同一,也就是眾生在理性上的平等。這種同一的生命本質,就是一切有情心中本來具有的“佛性”,也就是緣起性空的法性。因此佛教主張 “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強調有情應和樂共存、相互容忍,以期佛佛道同、心心相印、事事無礙、法界圓融。
2、去我執而安寧心態
五蘊是組合有情生命的元素,由五蘊組合的生命,本是緣起的假現,在這生命的內在,要想求得一個實在的自我,是絕對不可能的。眾生不了解它的緣起假合,以為內有一個實在自我,從而在內心生起堅固執著。因為眾生執有自我,所以一切苦痛便由此而生。人類的互相斗爭,世界的苦難不已,根本原因就在於不了解“我”本無體,祇是假名而已。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祇知道重視自己,不知道尊重別人,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現實世界所上演的一幕幕違法案件及戰爭鬧劇,正是“我”字作祟的結果。所以佛法認為眾生的自我妄執,是世界的禍亂之源,是人生的苦痛之本,倘若不能擊破我們自心對自我的執著,世界將永遠不得和平,人生將終究不得安樂。
3、興慈悲而博愛濟眾
慈善之舉能給人以快樂,悲憫之心能解除他人的痛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要無條件地實踐慈善事業,以“人溺己溺”的精神解除他人的苦難。在佛法看來,生命原本就是共同體,是一而不是二,是同而不是異。傷害他人,破壞環境,就是傷害自己。我們沒有理由剝奪他人的生命,沒有理由不讓其他人或動物生活在地球上。佛教戒律主張不殺生,其目的在於弘揚慈悲,但是理論依據卻在於把生命看成一個整體。它要求每個人學會自律和反省,沒有任何強制性,完全基於對生命本身的尊重。佛教一貫反對暴力、戰爭,其根源就在於它深刻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4、行報恩而恆順眾生
大乘佛法教導佛弟子應踐行菩薩道、報答四重恩,而報恩的對象廣攝父母、師長、國家、社會乃至全人類。知恩報恩乃是佛弟子不容推诿的社會責任。菩薩道所指向的六度四攝,要求我們在深入眾生、利樂眾生中淨化自己,在祥和社會中展現自身的價值。我們要以佛法教義協助世間法律,以最徹底的感恩報恩之心來面對每一個人,潛移默化地淨化社會大眾的心靈,從而共同創造社會祥和、世界和美、人民幸福的新生活。
5、無相欺而融合世界
釋迦牟尼佛是倡導世界和平的使者。“戰勝增怨敵,戰敗?不安,勝敗兩俱捨,?覺寂靜樂”,是佛陀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聖訓。人人渴望和平,世界需要和平,但和平不可能從天而降。?正的和平應該建立在慈悲、智慧、平等、無我的磐石上,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不恃強凌弱、以大欺小;面對時有發生的紛爭與沖突,不以武力對抗,而應通過對話代替對抗,交流代替沖突的方式,維護世界的和平。
6、聚善緣而構建和諧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從心開始”的世界,不可或缺的是善良、道德、?誠、仁愛等無數積極、健康、向上的善緣。締造和諧文明的世界不是某個人、某個家庭、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從身邊的善事做起,從善行的感化中令他人感動做起,哪怕是一句關心的話語、一份微薄的施捨、一次善意的救助、一點愛心的支持,都會匯集成一條通向世界和諧的陽光大道。
佛教思想對於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地球環境的意義,已經越來越為社會有識之士所倡導和弘揚。佛教重在人類解脫的精神境界,從直面人生現實的缺陷著手,透過現實的迷霧,探索心靈的脈絡,最終體悟世界的?如妙理,拯救眾生,改善社會,圓滿人生。人類祇有從心靈深處根植愛的種子,才能有春華秋實。“我們祇有認?了解了天空,才能扎根於大地。我們祇有認?了解了地球,才能使生命扎根於地球。我們祇有認?了解了生命,才能扎根於生命。”同理,我們祇有了解了生命,才能培育出愛心,祇有擁有了愛心,才能熱愛生命,才能不傷害任何生命。如果我們對包括自身在內的一切生命個體都保持平等和愛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麼,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在新世紀的曙光裡,讓我們打破愚昧、迷茫,消除自私、卑劣,追求平等、博愛,用深邃的智慧、高尚的人格、文明的生活,創建並維護美好的生命網絡,讓每一個生靈都生存在至愛的藍天下、明媚的春光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