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略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略注

  將釋此經,略開三門。一解題目,二辨傳譯,三釋經文。

  初解題目者。

  “大方廣”題所證法,“佛華嚴”是能證人。唐宗密《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雲:大以當體得名,常遍為義。方以就法得名,軌持為義。廣以從用得名,包博為義。佛以就果得名,覺照為義。華以從喻得名,感果嚴身為義。嚴以功用為名,資莊為義。經以能诠得名,攝持為義。此經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為宗,亦稱《雜華經》。西竺大本凡十萬偈,東土來未盡。晉佛陀跋陀羅譯成六十卷,有三萬六千偈。唐實義難陀譯成八十卷,有四萬五千偈。今此《修慈分》乃出未來五萬偈中,別生之本也。

  二明傳譯者。

  唐於阗三藏法師提雲般若等奉制譯。

  於阗,今新疆和阗縣。阿育王時遷離車族,北越雪山,建國於此。亦名瞿薩旦那國。見《西域記》卷十二。提雲般若,唐雲天智,於阗國人。通大小乘學,咒術、禅門,悉皆谙曉。以武後永昌元年來谒帝於洛陽,依勅在魏國東寺從事譯經,至天授二年,譯出六部七卷。後不知所終。見《開元釋教錄》卷九。三藏法師者,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通三藏、達三學者,號為三藏法師。制者,《前漢書》注雲,師古曰:天子之言曰制書。謂為制度之命也。

  三解釋經文。大判為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復二:初證信序,二發起序。證信序中有六成就。初信成就。

  如是

  六成就者,佛臨涅槃時,阿難受阿(少/兔)樓馱教,問佛:一切經首當置何言?佛言: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如《大術經》等說。後阿難結集,還依佛教。如名不異,是言無非。阿難所傳與佛所說一種不異,名如;文中之理允當無非,稱是。又“如是”者,信順之辭。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為令眾生起信樂心,隨順修學,故言“如是”。

  二聞成就。

  我聞,

  阿難對眾述佛遺旨,親承不謬,離增減失,故曰“我聞”。

  三時成就。

  一時

  法王啟運嘉會之時,聖不虛說,言必會機,令人開悟,故雲“一時”。

  四主成就。

  佛

  佛者,大師之稱。梵語佛陀,此雲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五處成就。

  在王捨城鹫峰山中,

  王捨城者,中印度摩伽陀國之都城。頻婆娑羅王因舊都上茅城頻遭火害,遷居於此,因名王捨。廣如《智度論》卷三及《大唐西域記》卷九中說。國王捨城有五山,鹫峰其一也,梵雲耆阖崛山。山頂似鹫,故名。

  六眾成就。

  與無量大菩薩眾俱,彌勒菩薩摩诃薩而為上首。

  菩薩者,具言菩提薩缍。菩提,此言覺道,薩堙,此雲有情。謂求覺道之有情。薩缍又雲勇猛,謂勇猛求於覺道者。彌勒,此雲慈,姓也。名阿逸多。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佛位,為補處菩薩。先佛人滅,生於兜率天。經彼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成等正覺。過去世中為一切智光仙人,值彌勒佛聞經,初得慈心三昧。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如《一切智光仙人經》說。摩诃薩者,具雲摩诃薩堙。摩诃,此雲大,為有情中尊,故雲摩诃薩。上首者,於其眾中居最上位,眾所依故,一切眾中得自在故,名為上首。以將說修慈法門,故以慈氏菩薩為導首也。

  二發起序。有二:初梵天住慈。有三:初觀佛。

  爾時東方有十億梵天,皆住慈心,來詣佛所,頂禮佛足,以眾妙具供養於佛。供養畢已,各自坐於眾福所生蓮華之座,恭敬尊重,瞻仰如來。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來梵天,皆亦如是。

  梵者,此雲清淨,亦雲離欲。《智度論》卷十雲:梵名離欲清淨。今言梵世界,已總說色界諸天,即是有總有別。總則通指色界,別則初禅天也。慈心者,與人以樂之心也。《智度論》卷二十七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頂禮佛足者,以自所尊敬彼所卑,禮之極也。坐蓮花座者,《智度論》卷八雲:梵天王坐蓮華上。又《大日經疏》卷十五雲:若淨居諸天,乃至初禅梵天等。世間立號為梵者,皆坐赤蓮花中。恭敬者,《法華經嘉祥疏》卷二雲:謙退畏難曰恭,推其智德曰敬。瞻者,仰視也。四維,即四隅。維者,連結也。

  二互顧。

  爾時諸梵天眾在於佛所,各以慈目,遞相瞻顧。

  諸梵天等同住慈心,共期勝進,故互觀也。

  三觀機。

  復共同時舒顏,谛視彌勒菩薩。

  心期佛誨,自慚慧淺,未敢擅請,故共視彌勒,欲其發起也。

  二彌勒請問。有二:初敘請儀。

  時爾勒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白佛言:

  偏袒右肩者,《捨利弗問經》雲:佛言:修供養時,應須偏袒,以便作事。慧遠《沙門袒服論》雲:天竺國法,盡敬於所尊,表誠於神明,率皆袒服。又雲:明所行不左,故應右袒。長跪者,《南海寄歸傳》卷一雲:長跪者,謂是雙膝踞地,豎兩足以支身。合掌者,《觀音義疏》卷上雲: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以表敬也。

  二述請辭。有二:初贊德。有二:初贊自行德。

  大德世尊,一切智者於諸法性能正覺了,遍知眾生善惡二業,凡愚由此生死往來。善能開悟三乘之道,及以三乘同歸一乘。一切眾生根性差別,及以煩惱纏蓋之中有如來種,普皆明見,無有謬失。

  大德,梵雲波檀陀。世尊,梵雲薄伽梵。《四分戒本疏》卷一雲:宇宙無上曰世尊,行滿位高曰大德。具足一切智故,稱一切智者。此三總歎。次下別歎有二:初,於諸法性能正覺了者,贊智照真谛平等空理。法性者,《大智度論》卷三十二雲:如金剛在山頂,漸漸穿下,至金剛地際,到自性乃止。諸法亦如是,智慧分別推求,已到如中,從如人自性。如本未生,滅諸戲論,是名為法性。又卷三十七雲:法性者,諸法實相,除心中無明諸結使,以清淨實觀得諸法本性,名為法性。性名真實。遍知眾生。贊智照俗谛因果差別。此中復二:初知世間因果善惡之業者,世間,因也。生死往來者,世間果也。為善故福報人天,為惡故罪淪鬼畜地獄也。善能開悟下,二知出世間善因果。三乘之道,及同歸一乘者,出世間果。根性差別及如來種者,出世間因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大乘也。《法花經·譬喻品》雲: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又雲: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獨樂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為辟支佛乘。又雲: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敢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言開悟者,以三乘道開啟警悟愚暗眾生也。一乘者,佛乘也。《法華經·方便品》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又雲:諸佛如來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謂二乘涅槃,猶如化城,既證人已,自然回心趣求菩提,究竟成佛。廣如《法華經·化城喻品》中說根性者,《止觀輔行》雲:能生為根,數習為性。以眾生根性有利鈍不同,故如來於一佛乘方便說三也。貪瞋癡等擾亂有情,故曰煩惱。纏者十纏,能纏行人心身不得自在。蓋有五蓋,覆蓋行人清淨信心,不得開發。如來稱者,謂佛性也。以一切眾生具足佛性故,究竟同歸一乘也。

  二贊化他德。

  又知諸法皆悉是空,如夢如幻,如陽焰等,無有堅實。而大悲無盡,以善方便,令諸凡夫見佛色身微妙之相。佛身者,般若波羅蜜之所成就,自然真實,常住不變,猶如虛空。若有眾生勤修福慧,不隨心識馳鹜於境,非如渴鹿於曠野中追求陽焰以之為水,如是之人,則得見佛,恆聞說法,亦能依教如理修行。

  文中有二:初贊無緣大悲,後贊從真起應。言如夢者,《大智度論》卷六雲: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復自笑。言如幻者,《智度論》卷六雲: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難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言如陽焰者,《智度論》卷六雲:焰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使煩惱,日光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為一相,為男為女,是名為焰。謂如來三心不住有為無為性中,不住三世,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故,心無所緣,但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取捨分別,故雖心無眾生緣,而使一切眾生自然見佛色身,獲拔苦與樂之益也。“佛身者”下,贊從真起應。般若,此雲智慧;波羅蜜,此雲到彼岸,謂從生死此岸達涅槃彼岸之甚深智慧也。《金光明經》雲: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諸佛真身理智相應,自受法樂,法爾如然,故曰自然。離情絕妄,故曰真實。無有生滅,故雲常住。寂然無改,故曰不變。如是以無生相故,如來法身清淨,復以無盡相故,如來色身相好顯現。心識謂能取,諸境謂所取。離二取故,即見道位。人於初地,則得見佛色身無量相好無量莊嚴。《成唯識論》卷十雲: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量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績湛然,盡未來際,恆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二正問。

  世尊,我今欲於如來應等正覺少有所問,唯願慈哀為我宣說。世尊,菩薩雲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少用功力,安樂無倦,而能速證廣大佛法?菩薩雲何在生死中不受無量眾苦逼迫,於諸佛法速得圓滿?

  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應者,應受人天供養。等正覺者,遍正覺知一切諸法,即世尊十號之初三,諸佛之通稱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雲無上正等正覺,即佛果也。所問有二:初問雲何不須勤勞而速證菩提,二問雲何不受辛苦而疾得菩提。以諸菩薩要經三大阿僧只劫,久受勤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方能證得無上菩提,故興斯問也。

  大文第二正宗分。有三:初贊許彌勒。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彌勒。汝於我所常有所問,今所問義最順我心。汝今哀愍諸天及人,一切世間無量眾生,多所利益,多所安樂,故能問我如是之義。吾當為汝分別演說,令諸菩薩不經勤苦而能速疾證佛菩提。

  文中有三:初贊所問最順我心者。佛心者,大慈悲是。今問修慈之行,故最順佛心也。“汝今”下贊能問。以大悲心發起斯問。言“利益”者謂後世濟,“安樂”者謂現世濟。吾當下正許說。

  二述慈利益。

  佛子,若有眾生為求菩提而修諸行,願常安樂者,應修慈心以自調伏。如是修習,於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羅蜜,速能逮及諸忍之地,速得圓滿無上正覺,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最上功德,莊嚴其身,盡於未來,常住安樂,亦能除滅一切眾生無始已來諸業重障。

  佛子者,將欲告語,故呼而召之。《佛地論》卷一雲:能紹佛種不令斷絕,故名佛子。“若有眾生”下標行者,“應修慈心”下示所行。調伏者,調伏三業,制伏過非也。“如是修習”下明利益。六波羅密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此六總攝菩薩因行也。“諸忍之地”,忍謂安住於道,其心不動。一者伏忍,謂十行十住十回向。二者信忍,謂初地至三地。三者順忍,謂四地至六地。四者無生忍,謂七地至九地。五者寂滅忍,謂十地及妙覺。廣如《仁王般若經》說,即菩薩因位也。速得圓滿無上菩提者,得佛果位也。“具足十力”下,得佛果德也。初明白利德。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二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四無所畏者,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者,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乃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廣說如常解。“亦能除滅”下明利他德。從緣所生,故無有初,是名無始。惡業妨道,故雲業障。若略言之,修習慈心,便能不經勤苦,速得因圓果滿也。

  三開示觀法。有二:初觀現前莊嚴。有二:一、假觀。又二:初觀報身。又二:初觀自身。

  佛子,若諸菩薩修習慈心,應在空閒寂靜之處,以清淨信攝諸心法,觀察其身上下支節皆微塵聚,地水火風和合所成,復應思惟:即彼一一微塵之內,皆有虛空,是諸虛空莫不悉以容受為相。又應想念:彼諸微塵清淨明徹,外如琉璃,內如紫金,莊嚴妙好,柔軟芬馥。

  文中有三:初觀身是塵聚,次觀塵中有空,三觀塵體清明。言清淨信者,遠惡行,離惑垢,故雲清淨。攝諸心法者,攝諸緣慮置心一處也。言微塵者,《大昆婆沙論》卷百三十六雲:此七極微成一微塵,是眼識所取色中最微細者。言地水火風和合所成者,四大是能造,微塵是所造。地大性堅,支持萬物;水大性濕,收攝萬物;火大性暖,調和萬物;風大性動,生長萬物。此四相倚而成極微,極微相聚而成色法。今觀自身但是四大所造微塵之聚。一一微塵,其體中空,外青內黃,表裡明徹也。言琉璃者,此雲青色寶。

  二觀外身。

  復應觀察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一一眾生所有支節,一一支節所有微塵,皆亦如是。

  自觀己身得成就已,次觀十方一切眾生各各支節皆是塵聚。其塵中空,內外清明,無有異也。

  二觀化土。有三:初觀器世間。有六:初觀寶宮。

  若諸菩薩於自他身一切眾生作於如是決定解已,復應想念自身微塵,一一塵中皆有佛國,其中宮殿琉璃所成,白銀為門,黃金為柱,廣博崇麗,光影洞徹,寶堂間列,寶牆圍繞,寶閣、寶樓,處處分布。其中各有諸天寶床,重茵、绮褥敷置其上。

  言佛國者,一世界為一佛所化,故雲佛國。如是淨佛土中,殿堂樓閣,處處分布,寶牆外繞,中有寶床,上敷茵褥也。廣,闊也。博,通也。崇,高也。堂者,《爾雅·釋宮》雲:“古者有堂。自半已前虛之,謂之堂;白半已後實之,謂之室。”樓者,《爾雅·釋宮》雲:“四方而高曰台,狹而修曲曰樓。”茵者,車重席也。褥者,坐藉也。绮者,細绫也。言諸天寶床者,《智度論》卷九雲:

  天竺國法名諸好物,皆名天物。

  二觀寶池。

  復有無量上好園苑,圍繞莊嚴。其園苑中皆有浴池,悉以七寶而為堤岸,黃金欄栀,四面周匝,清泉長流,引注其中。香末為泥,金沙間錯。八功德水,彌滿澄淨。波頭摩華、優缽羅花、拘物頭花、芬陀利華、菡萏開敷,周布其上。

  七寶者,金銀、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瑪瑙也。欄栀者,縱曰欄,橫曰楣。八功德水者,《稱贊淨土經》雲: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彌滿者,遍滿也。澄淨者,水靜而清也。波頭摩華者,紅蓮華。優缽羅華者,青蓮華。拘物頭華者,黃蓮華。芬陀利華者,白蓮華。菡萏者,蓮華也。《爾雅·釋草》雲:“荷芙蕖,其華菡萏。”

  三觀寶樹。

  其池四邊多諸寶樹,真珠為華,光色滋榮,其果成熟,香味具足。

  滋榮者,蕃大也。

  四觀寶座。

  於諸樹下置天寶座。

  天寶座者,珍寶床座也。

  五觀天食。

  一一座前,寶器行列,甘露美食,莫不充滿。

  甘露者,《維摩經注》卷七雲:“什曰: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磨之,今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

  六觀寶地。

  復應想念:如是一切諸佛國土,绀青琉璃以為其地,眾妙七寶绮錯莊嚴,是諸土中所有微塵,清淨細妙如天上寶。其光晃耀,如盛明日;其色美好,如閻浮檀金;香氣氛氲,如烏羅伽梅檀;質性柔軟,如迦旃延衣,觸者於身,能生悅樂。

  一一微塵之中所有佛國,皆以琉璃為地,其地具足妙色妙香,能生妙觸。绀青者,青而含赤也。晃耀者,明晖照耀也。閻浮檀金者,無熱池側閻浮樹下有河曰閻浮檀,此河底有金沙曰閻浮檀金。旃檀者,香木名,此雲與樂。烏羅伽者,蛇也。烏羅伽梅檀,亦名蛇衛梅檀,即蛇所住梅檀樹也。迦旃延底者,亦雲迦旃鄰提衣。迦旃鄰提,此雲可愛鳥,此鳥毛細軟,可緝績以為衣。慧琳《音義》卷十九雲:迦止栗那綿,亦名迦真鄰底迦,瑞鳥之名。鳥毛細軟,非常輕安,可緝績以為衣或絮,轉輪聖王方御此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雲:如迦遮鄰底迦柔軟妙服,觸之悅意。

  二觀眾生世間。有二:初總觀住慈。有八:初眾生來人。

  作是觀已,即應想念:從此東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來人我諸佛國土宮殿之中,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彼諸世界所有眾生皆亦如是。

  既觀自身微塵之中有淨佛土,此觀成已,則觀東方一切世界六道眾生來人其中,受諸妙樂,乃至十方一切眾生悉來人中。

  二同受妙樂。

  又應想念,如是六道一切眾生皆同威儀,色相相似,其身柔軟,常有香氣。丈夫之相具足莊嚴,離諸苦惱,受天妙樂。

  六道者,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也。謂觀六道眾生悉皆同一天人丈夫之相,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也。

  三應念得物。

  是諸眾生若須衣服莊嚴之具,即時往詣劫波樹下,隨其所須,應念而得種種眾具以為嚴好,譬如他化自在之天。

  劫波樹,生帝釋天喜林園中,應時而出一切所須之物。他化自在天者,欲界第六天,此天享樂不須自變樂具,假他樂事自在游戲。《智度論》卷九雲: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謂諸眾生應念得物,而互莊嚴也。

  四風鼓天樂。

  復有香風從八方來,其風觸身,令心適悅。有諸樂器,無人撫擊,隨風回動,出妙音聲。

  謂諸樂器飄蕩虛空,微風吹動,出妙音樂也。

  五隨意所作。

  是諸眾生,或在宮殿,或游園苑,或有食於諸天美食,或執寶器而飲甘露,或有坐於蓮華之台。

  謂諸眾生隨意所作,或住或游,或食或飲,或坐也。

  六財物具足。

  身佩璎珞,兩邊垂下,財寶充滿,眾具備足,隨其所好,種種歡娛。

  璎珞者,頸飾也。

  七身心安樂。

  面目熙怡,身心悅怿,體常無病,盛年好色,不老不死,功德勢力,皆同一類。無有為人之所使者。

  熙怡者,和樂也。怿,亦悅也。

  八現受法樂。

  悉能摧滅YIN怒愚癡,當證菩提,究竟安樂。

  摧滅者,挫抑而消滅之也。破除三毒煩惱,將來得證菩提也。

  二別觀伏瞋。有五:初自悔先罪。

  佛子,是修慈者若在如是眾生之中,見一眾生於已有違,以緣於此,不生愛念,則應以智慧深自觀察,我往世中定於此人作重業障,以是因故,還於今日障我菩提。

  行者若於一切眾生之中,見一眾生是己宿怨,心生瞋恚,不欲其來享斯妙樂,應自悔責:我今修習慈心,希證菩提,乃因彼人而生瞋恚,定是我於過去生中,於彼曾作重大違害,故於今日,還因彼人而自障礙。是我之過。非關彼怨。

  二普生慈愍。

  我若於此人不生歡喜,則於余一切眾生之處皆亦不應而作饒益。何以故?以無始時來在生死中,無一眾生非於過去曾害我者。若於此眾生不生憐愍,於余一切當於復然。我今普於一切眾生皆行饒益,是故於此決當慈念。

  瞋猶未已,應更思念:過去無量生死之中互相違害,孰非仇怨?設於此人不捨瞋恚,則當漸廣,乃至盡捨一切眾生。我今欲於一切眾生普行饒益,奈何獨於此人懷瞋不捨?

  三怨仇快意。

  復應思惟:瞋恚因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若懷怨結,後必生在毒蛇之中。若我來世受斯報者,當令彼人深快其意,故應捨離所有瞋恚怨結之心。

  瞋猶未已,應更思惟。以瞋恚故,自受其報,墮在地獄畜生之中,甚為自害而快彼怨。結者,結縛眾生,使不出生死也。

  四諸佛所呵。

  我若多瞋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雲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瞋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

  瞋猶未已,應更思念:十方諸佛常在世間,現前知見我今生瞋,則當呵責:如是之人尚自不能調伏煩惱,終淪惡趣,何由能成菩提,而救一切眾生?

  五校量得失。

  多瞋眾生在在生中所受之身惡毒充滿,故應修習慈愍之心,永遠離於瞋恚怨結,平等平等,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若如是思惟,離瞋結已。

  愍者,悲憐也。晉譯《華嚴經》雲:佛子,若起一瞋恚心,一切惡中無過此惡。何以故?爾起一瞋恚心,則受百千障礙:所謂不見菩提障,不聞法障,生惡道障,多疾病障,被毀謗障,生暗鈍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近惡知識障,不樂賢善障,遠正見障。離佛正教,人魔境界,不見善知識,諸根不具,乃至生惡業,家生於邊地,如是等障,不可具說。是故瞋則為大失,慈則得大利也。

  三觀智正覺世間。有三:初觀化主。有六:初觀身相。

  次應想念十方渚佛與諸菩薩聲聞大眾俱來人我諸佛國土宮殿之中。是諸如來身量大小過人一倍,具諸相好,端正香潔,以天衣服,莊嚴其身。

  既觀十方眾生悉來人已,次觀東方一切世界所有諸佛率諸菩薩聲聞大眾,皆來人我身中微塵國土之中,乃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世界所有諸佛亦皆如是,其佛相好莊嚴,超逾一切也。

  二觀威儀。

  各各坐於千葉蓮花師子之座,一一無量眾所圍繞。

  如是諸佛各各坐於寶蓮華座,同來大眾亦各坐於蓮座,圍繞於佛也。師子座者,《大智度論》卷七雲: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

  三觀莊嚴。

  覆以寶蓋,懸眾寶旖,種種璎珞,周幣垂布。

  蓋者所以防塵旖者以表威德猶大將之旌旗也。

  四觀天樂。

  有天樂器,不鼓自鳴,其音和雅,聞者喜悅。香氣徐動,吹諸寶樹,幢旖、蓋網、璎珞等物,出妙音聲,歌贊如來種種功德。

  空中樂器,隨風飄蕩,出諸妙樂,風吹樹網等物,出諸妙歌,贊歎如來功德也。幢者為竿高出,以種種絲帛莊嚴也。

  五觀天食。

  黃金為器,七寶莊嚴,其器光明,猶如日月。所有香氣,如堅黑旃檀,甘露滿中,而以供養諸佛菩薩及聲聞眾。

  堅黑旃檀,亦名牛頭旃檀,見下解。

  六觀眷屬。

  其諸菩薩阿羅漢等,皆於如來最上法中游戲快樂。阿羅漢者,此雲不生,亦雲應供,亦雲殺賊。謂聲聞之極果也,各各受於法樂也。

  二觀化法。有三:初法。

  復應想念:一切眾生皆於諸佛座前而坐,佛為演說修慈之行,如我今時之所修習,言音美妙,悅可其心,令諸眾生獲最上樂。

  如前所觀十方世界來人眾生,今於佛前,聞此修慈法門,各得安樂也。

  二喻。

  譬如有人得甘露漿,而以洗沐,息除勞苦,形神休暢。休者,美善也。

  三合

  此亦如是,以法沾心,滅諸煩惱,身心寂靜,永得安樂。

  沾,猶潤也。

  三觀微塵,有二:初觀外塵。

  復應想念:如是一切寶幢旖蓋盡衣服等物,所有微塵,光明朗曜,出過於日;柔軟細滑,如觸天身;所出之香,如牛頭旃檀;其色清淨,如昆琉璃寶。一切物像,皆於中現。

  ÷為顯所觀真實,亦顯重重無盡之意,故復觀想一切嚴具,鹹是四大造色,微塵積聚,能生妙觸、妙香、妙色也。牛頭旃檀者,唐譯《華嚴經》卷六十七雲:摩羅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頭。

  二觀內塵。

  又應想念:彼諸如來,一一如來身之微塵,柔軟光色,轉加殊勝,比前微塵逾百千倍。

  復觀如來身之微塵,所有妙觸香色,逾於前觀自身微塵百千倍也。

  二空觀。有二:初觀所觀空。有三:初觀遍計所執性。

  復應觀察我所思念一切眾生性空無我,如夢,如幻,如陽焰,如眩翳,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性皆空,本無有我。凡夫無智,於彼妄執有我自性,是故不能解脫生死。

  性空者,離眾緣外,其體性不可得故。無我者,常一之體有主宰用為我。五陰和合,假名眾生,無其實性,眾生性相一切都無,是故無我。夢幻、陽焰,義如前解。眩翳者,謂由病目見空中華。《成唯識論》卷八雲:愚夫於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大乘起信論義記》雲:以病眼外向觀故,即有空華妄境界現,境界相亦爾。既白思念十方來人,一切眾生空無我已。十方諸佛色相莊嚴,亦從因緣有,故有即非有,故雲自性本空。然彼六道四生一切有情不悟白心妄生分別,計有我人,起種種煩惱業,沉溺生死苦海,不達真如平等如虛空,超恆河沙功德也。

  二觀依他起性。

  復應觀察一切諸法體相微細,皆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別生諸境界。自分別中還自系縛,乃至未了心之自性,齊爾許時如在夢中,妄著諸境。

  體謂主質,相言可識。空者,其體究竟無所有故。寂者,其相湛然離有為相故。自分別者,謂心心所法能取境相,思惟量度,名為分別。境界謂所取名相等。自分別中還自系縛者,謂計有所得,造業系苦也。心之自性者,謂自性清淨心真如之理,本來清淨,離煩惱垢。初地見道,得證真如,名了心自性。《大乘莊嚴經論》卷二偈雲:心外無有物,物無心亦無,以解二無故,善住真法界。”釋曰:此偈顯第三見道位,如彼現見法界故,解心外無所取物,所取物無故,亦無能取心,由離所取能取二相故,應知無住法界自性。齊爾許時如在夢中,妄著諸境者,謂自凡夫至三賢已還,未離虛妄分別故。

  三觀圓成實性。

  復應觀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礙空。我今慈心,猶為狹小。

  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皆空者,謂三界即實相故。空不礙空者,謂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我今慈心但是一門,故雲猶為狹小也。

  二觀能觀空。

  又應思念:如一切眾生及以諸佛性空無我,當知我身亦復如是,一切國土亦唯想念作是解已。

  如前觀察眾生及佛性相皆空,如是今我此身乃至微塵中有國土以及眾生,但是計校分別之所成立。想者,《雜集論》雲:“構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構書種種諸法像類,隨所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念者,《雜集論》雲:念者,於串習事令心明記不忘為體,不散亂為業。串習事者,謂先所受。不散亂為業者由念於境明記憶故,令心不散。今謂慈觀得成,但是自心構畫串習之力,乃至能觀身心,亦是過去熏習所現,無其實體也。

  二觀三世相攝。有二:一假觀。又二:一境。有二:一塵剎相攝。

  復應觀察彼諸所有一切微塵,一一塵中皆有三世諸佛國土,是諸國土最極清淨,超過於前所有佛國,三世諸佛、三世眾生及以三世莊嚴之事皆悉具足。

  彼諸所有一切微塵,即是自身。一切微塵皆有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土,最極清淨,超過於前。是總明三世諸佛即智正覺世間。三世眾生即眾生世間。三世莊嚴之事即器世間。如是三種世間皆悉清淨,超過於前也。

  二劫念相攝。

  三世劫數人於一念,一一念中三世諸佛坐一切處,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或人禅定,或說妙法,或餐美食,或飲甘露。一一佛前,三世菩薩及阿羅漢圍繞而坐,三世快樂,充滿其身,亦自見身名諸佛所,受於如是三世安樂。

  如上三世佛國,並非次第而觀,乃是一念具足,過去、現在、未來無有邊際。故雲三世劫數人於一念,此是總標。一一念中三世諸佛,是明化主。或人禅定,謂聖默然。或說妙法,是聖說法。此二是諸佛教化眾生之常儀。又人定是意業,是記心輪。說法是口業,是教誡輪。或餐或飲,是身業,是神通輪。如來以三輪調伏方便,導引有情,令心清淨也。菩薩羅漢乃至自身受安樂者,明所化。以蒙如來三輪教化,摧碾惑業,心清淨故,能受三世快樂也。

  二行。有二:一正觀。有二:一總觀。

  復應想念:一一念中,我三世身各持無量上好供具,而以供養一切諸佛、菩薩聲聞,及以施與眾生之類。

  以上好供具供佛、菩薩、聲聞,此是敬田。以上好供具施與眾生,此是悲田。由己修習慈心,廣行布施,故諸佛、菩薩、聲聞以及眾生,鹹受最上妙樂也。

  別觀。

  於一一念從其身出種種香雲,雲中復有無量寶蓋莊嚴绮飾,彌覆一切諸佛、如來、菩薩、聲聞及以六趣眾生之上。其雲復雨天之甘露,及堅黑牛頭旃檀香末、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妙香華、妙意華,皆從空中缤紛而墮,電光引耀,如日舒景,雷音震動,聞者悅豫。一切諸佛、菩薩、聲聞及諸眾生,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四威儀中,其身恆受最上安樂。

  雲中有無量寶蓋,此是觸塵,以寶蓋是蔭涼義。雨天甘露是味塵。堅黑牛頭旃檀香末是香塵。曼陀羅華等乃至電光是色塵。雷音震動是聲塵。牛頭,山名,以此山峰狀如牛頭,於此峰中生旃檀樹,名曰牛頭旃檀。曼陀羅,此雲白團花,亦雲適意花。摩诃曼陀羅華,即大白團花。波頭摩華,此雲亦蓮華。拘物頭華,此雲青蓮華。芬陀利華,此雲白蓮華。以此上妙五塵供養諸佛、菩薩、聲聞及諸眾生,是以諸佛、菩薩、聲聞眾生於一切時四威儀中恆受安樂也。

  二喻顯。

  佛子,譬如比丘人遍處定,於一切物皆作地解,水火風解,以如是解攝持其心。修慈之人,亦復如是,以慈勝解莊嚴攝持。

  遍處定,亦名一切處定。修觀行者由八解脫人八勝處,由八勝處人十一切處。初取青黃赤白一一觀為無邊,復思青等依於大種,故地水火風一一觀為無邊。復思此所覺之色依於虛空,能覺之識依於識,故觀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定。今此喻顯慈觀廣普。勝解,謂於所緣境決定印可,不可引轉。以慈勝解莊嚴攝持者,謂如上所觀行相,了了分明,心無散亂也。

  二空觀。有二:一總標。

  復應思惟:我今所與眾生安樂,但唯是想,如幻如化。

  想者,謂心取相。如幻者,《維摩經·方便品》雲: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以諸法從因緣生,不自在,不久住,故如幻。如化者,無而忽起,名之為化。以諸法空而無實,無生住滅,故雲如化。如上事觀成已,應觀但是心所取相,從因緣生,空而無實也。

  二別譬。有四:一幻喻。

  譬如幻師作所幻事,我亦如是。與諸眾生種種安樂,又如幻物,無有自性。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本來無有我我所性。

  以此四喻顯明空性。初二喻明所觀空,無實體故如幻,唯假名故如焰。後二喻明能觀空,無作者故如夢,無明現故如醫也。《金剛般若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雲:觀察體性如幻。如因幻力變作女人,容貌可觀,體性非有。不了之者取為真實,一切法亦復如是,從妄緣生,初無實體,未了實者,生有體見。《大日經義釋》雲:幻謂如咒術藥力能造所造種種色像,惑身眼故,見希有事,展轉相生,往來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淨故。又雲:依三密修行,得成一切奇特不思議事。雖一一緣中谛求,畢竟離於四句,法爾如是,不異淨心,而自在神變,宛然不謬。今此慈觀,不思議事宛爾現前,亦應如是知也。

  二焰喻。

  又如渴鹿於陽焰中妄生水想,勤苦奔逐。我心行慈,當知亦爾。又如陽焰,水不可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我性。

  《大日經義釋》雲:如春月地氣日光,望之如水,迷渴者生企求心,奔趣從勤,去之彌遠。眾生亦爾,不知緣起性空,有法想生。若悟實相,即想本不生也。又雲:如真言行者,如瑜伽中見種種殊特境界,乃至諸佛海會,無盡莊嚴,爾時應作此陽焰觀,了知唯是假名,離於慢著,轉近心地,則悟加持神變種種因緣但是法界炎耳。今此所觀亦無實性,但由想成此法界炎耳。

  三夢喻。

  又如夢中見種種物,夢心分別謂為實事,及至覺時,了無所在,應知諸法皆亦復然。

  《金剛般若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雲:觀察作者如夢,譬如夢事,隨先見聞憶念分別熏習法故,雖無作者,種種境界分明現前,如是眾生無始時來,有諸煩惱、善不善業,熏習而住,雖無有我是能作者,而現無涯生死等事。《大日經義釋》雲:真言行者瑜伽之夢,亦復如是,或須臾間備見無量加持境界,或不起於座而經多劫,或遍游諸佛國土,親近供養利益眾生。此事於諸眾因緣中觀察都無所起,不出一念淨心,然亦分別不謬。今修慈觀,亦應如是了知,心不疑怪,亦不生著也。

  四瞖喻。

  如翳目者於淨室中見種種物謂之為有,其人後得阿伽陀藥,治眼翳盡,所見之物悉皆隨滅。如是眾生以有身見及邊見,故而有我想,若得智慧藥滅除此見,所有我想亦隨止息。

  《金剛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雲:觀察境物如瞖,譬如瞖目於淨室中見有毛輪飛花二月,無明瞖識亦復如是,於真實理無物之處,而見內外、世出世間種種諸法。《金剛仙論》雲:如瞖者亦喻能見心,如人目上有瞖,於虛空中妄見毛輪等色,以之為實。觀有為法亦復如是,於色等有為虛妄法中謂不實為實,以心倒取境故也。如是於此慈觀應知,亦依眾生身見、邊見之臀而得建立。若離此見,則無有我,唯是法界清淨心也。

  三結示。

  是故我應如是修慈,如從夢覺離我我所。

  我者,自身。我所者,外境。離我者,眾生空。離我所者,法空。由觀諸法如幻,如焰,如夢如腎故,則於五蘊不復施立主宰名之為我,而知五蘊假合,故離於我。亦不復執五蘊有實體性而得自在以為我所,而知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無我所,於是則能,無緣大慈遍及一切也。

  大文第三流通分。有二:一佛示功德。有四:一贊修。

  佛子,當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離於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當得六種梵天之福。若捨分別,離我我所,此則名為廣大之慈,先世已來所有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

  離於分別,謂得無分別智已。離能取所取故,智與真如平等不異,亦名得無生忍。《大智度論》卷五十雲:無生忍法者,於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即是證得初地也。今言未離分別,未能不起我我所見,即是於資糧道中以分別心有所得心,而修於慈則得梵福。若能得無生忍已,則能滅除罪障而證菩提。

  二誠修。

  佛子,一切菩薩皆應如是修習慈心,汝以修慈,名為慈氏。

  以是故,若賢若聖,皆應修於慈心。舉彌勒以證,謂其修慈,通於果覺也。

  三勸聞

  佛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聞此修慈經者,則能銷滅無始時來諸惡業障,離眾病厄,為一切人之所愛敬,於其中間或至臨終,必得奉見十方諸佛,及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人於陀羅尼門,其心安隱,無有死畏,永離一切諸惡道苦,必生清淨極樂佛國。

  聞此修慈經,謂種姓住十信位已滿,但可聞熏,未能修習。由此功德,則於現生滅除罪障,命終以後往生淨土也。得三昧,謂生定。得法忍,謂發慧。法忍者,知一切法空無所有,而能建立一切法,於諸法性相忍可信證也。陀羅尼者,此雲總持。《智度論》卷五雲:“陀羅尼者,秦雲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能遮者,惡不善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佛地論》卷五雲: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

  四喻顯。

  佛子,譬如有人於三界中盛滿七寶,日以三時奉施如來,盡於一劫,其人功德應知亦爾,何況有能修習之者。假使無量諸佛於一劫中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聞經功德等,於一劫之中日別三時,以七寶奉施如來,修習功德,無有邊際,則諸佛說不能盡。

  二大眾奉行。

  佛就此經已,彌勒菩薩摩诃薩及十方國土諸來梵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略注終

 

上一篇:海雲繼夢:地藏經與華嚴經
下一篇:中醫博士談念佛對治失眠惡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