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禅淨雙修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實際上“南無”是皈依,阿彌陀佛是佛的名號,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他是真正的大密宗,也是真正的禅宗。宋朝禅宗大師永明壽禅師,浙江余杭人,是一個將軍出家的,學佛有成就,學問又好。有一部中國最偉大的佛學《宗鏡錄》是他帶領的著作,影響中國文化千多年。所以有人說學佛沒有一部基本概論的書,我說你先去讀《宗鏡錄》,它就是佛學概論。

  永明壽禅師悟道以後專門提倡念佛,他的道德行為影響了宋元明清一直到現代。他有幾個偈子非常好,你們出家的同學應該都記得,“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你們打坐修行學禅,不曉得連帶修念佛法門,修啊修啊,修錯了,因為自己智慧不夠;第二個偈子“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一邊打坐修行,一邊念念佛,好像很厲害的老虎又生了兩個角;“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他一生提倡禅淨雙修,我只抽他幾句偈子講。你們出家同學應該背來。而且我還常勸你們出家同學,除了修准提法以外,好好提倡禅淨雙修,可是沒有一個人聽話的。

  我好幾次告訴大家,不只你們,好好帶領大家念佛,禅淨雙修,對不對?你們沒有聽我的。我也告訴你們准提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深的。同時也講過准提法跟淨土法門,禅淨雙修是一體的,以這個去求福德智慧的基礎。正修之路不是修禅就是禅淨雙修。我平常都講過,進完了以後你們都不聽,沒有照做就是不聽,我也不理,因為我心到了。

  所以現在我還是原來的話,你們聽懂了最好,尤其是出家眾老老實實地禅淨雙修,不只念佛哦,准提法一樣,念到後面南無阿彌陀佛,一念沉下去就定住不動了,這叫禅定。由念佛到達修禅,到安般法門,一直到空,見性成佛,一路啊。

  我也常常講,你們修准提法光曉得念咒子,那是加行,那是修福德的基礎。准提法兩個次第,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准提法最後要進入圓滿次第,圓滿次第不是禅淨雙修一樣的嗎?可是你們從來沒有聽話,圓滿次第不管,只曉得我一天念多少遍啊、多少遍啊。不錯,是在修行,沒有不對啊,也只好對你們笑。我話交待了,你們圓滿次第就不注意了,圓滿次第就是禅淨雙修到最後,佛也沒有,咒也沒有,一切皆空,空而不空。所以當然要走禅淨雙修,我已經講過多少次了。

  《禅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大勢至念佛圓通法門與觀音法門相像,有一個重點:必需注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回轉聽自己內心所發出念佛的聲音,反觀內聽念佛的聲音,一字一念南無大勢至菩薩,或南無觀世音菩薩,念念相繼,眼睛不外視,耳聽念佛的聲音,如此一心不亂的念去,也許有人念幾十年,念幾輩子,都不能得到淨念;也許有人很短的時間

  假定中間偶然還有妄念起來,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到沒有雜念妄想,截斷眾流,三際托空,正念現前。如此定下去,慢慢轉化自己的身心氣質,每一根神經細胞都轉細潤了,修持到受報圓淨,自然無煩無惱,坦然解脫,達到四禅八定定境。一道聖光要往生而去,極樂世界就到了;甚至念頭轉了,十方世界,任意可以居留。

  如此淨修,那是禅淨雙修非常穩當的法門。永明壽禅師四料簡說:“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有禅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此所謂禅淨雙修的道理,就是要系心一緣,盡在一句佛號上,晝夜蓦直修去,就到達自心淨土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

  不要動一個妄念去求,光光相接自然而來;假定不能,在自己內心或出聲念,一口氣一口氣念,念佛時不用嘴吸氣,而吸氣時用鼻子吸入丹田而到全身毛孔,內心持續淨念下去,念念清淨,自然會有消息。

  假定大家正在妄念紛飛的時候,聽到我香板突然“啪”的一聲,這一“啪”的時候,自然有一種萬緣切斷的感受,好像一下楞住了,與平常知覺感受二樣,有無比肅靜的感覺,這就是逐漸進入系心一緣的道理。這個境界其實每一個人本來都有,因為自己慧力不夠,認識不到,現在幫助大家體會認識這一點,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靜靜看住,不可放開,一直靜下去,應該都可以做到淨念相繼。

  從古以來,念佛法門號稱三根普被。上根利智大乘菩薩,以及中根聲聞緣覺,和下根一般凡夫俗子等,統統接引。佛經八十華嚴為一切大乘菩薩必修之路,而最後一卷記載釋迦牟尼帶領諸大菩薩,十方諸佛歸向淨土,亦叫毗盧性海,華嚴淨海。此所謂“淨”,是不垢不淨之淨。不是世俗所講淨垢之淨,也就是一切佛成就的淨土。我們了解禅淨雙修的重要。

  《觀音法門略講》

  禅淨雙修,自宋時永明壽禅師提持以來,由來久矣。及禅門衰落後,用“念佛是誰”話頭,天下叢林,入此話中,終至滯殼迷封者,如麻如粟,於是使參話頭者,如念佛號,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參話頭。雖使二者合流,別創一格,參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然禅門參究之旨與方法,勢將永淪喪失矣(參看《參話頭》篇)。今專言調和之修法。先當明夫《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雲: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二)。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

  本章此節,試分作三段:第一段,說念佛入門之方法。第二段,說念佛之成果。第三段,說念佛最高方法,淨念與淨土之關系。必先解決此三前提,而後禅淨雙修之事與理,於以完備。

  第一,方法,分念與憶之二途,皆為定止之學。念又分為持名與默念二門。先說念法:

  (一)十方如來之與眾生,皆具“無緣慈”、“同體悲”之憶念。非獨阿彌陀為如此。今簡極樂淨土一尊而言,以符淨土宗之旨。修習淨土行者,此心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出聲念之,耳返聞聞其聲,眼返觀觀此念,得使念念不間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切言語動作,皆了不相關,如死如癡,專此一念。

  (二)念得專一,用功既久,此心念佛之一念,默然在心,雖不著意起念,而自然在念。到得此時,修學行人,往往心雖在念,六根緣外之境,仍可作為。如此佛亦在念,其他散心,亦可為用。自以為至於勝境,實則已成“老婆念”,不足論也。何以故?因此時在念佛之念,為獨頭意識發起作用。第六意識,仍然波動,有何用處!必須要將六根收攝,歸此一念,意識不行,念方專一而得真純,此為念佛法門之要髓也。

  如何稱為憶佛?憶者,與念有別。念猶是粗,憶則為細。念是第六意識在用。憶則此之種子,已種於八識(阿賴耶)田中,根深柢固。故大勢至菩薩,以母之憶子為喻。世人母之憶子,雖無口號心思,而此心耿耿,坐臥不安,片刻難忘。如儒家所謂:“必有事焉!”誠敬之極也。

  憶之為象,菩薩已用善法言之矣。今復不惜眉毛,以眾所習知之惡法為喻。此事必要如求名求利,念念孜孜,片刻不忘;乃至如男女戀愛,永绾相思之結,心心相印,靈感互通。如第六代達賴喇嘛之情歌雲:“入定修觀法眼開,啟求三寶降靈台;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又雲:“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若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若能如此如此,依法深入,則由念而入憶,即由粗而入細。如此久久,念憶工深,不必著力,自如有事拳拳服膺,若有物在心,團團不化。或在現在,或在未來,忽爾此憶之一念,頓時開發,如洞開無物。此心此身,脫焉如忘,所謂花開見佛,自然不假方便,常光互接,入於淨土佛之心中。此中微妙,非言可诠,惟到時自知耳。若以散心念佛一聲,或唯具一信願深心,臨終亦必可往生,惟品位有別耳。

  第二,念佛成果,以淨土為極則。淨土亦分為二門:(一)唯心淨土門。(二)實有淨土門,皆為觀慧之學。

  先釋淨土:土之與地,在理為表持種之義,在事為實質土地。淨者,為對染說。粗則一切惡法,如貪嗔癡,人我是非之念(具如《百法明門論》所雲),皆為染污之法;細則善見法執,亦為染法。如得至上節所述心開念寂,心身兩忘,忘亦不立,空亦不見。無物無心,離諸二邊對待之見。對待不立,絕待之體現前。了了分明,常寂圓明。到得此時,自己此心,合於如來藏體。唯心淨土,不待他求。反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即此穢土世界,亦立轉成淨,無一而不自在也。

  到得此時,此心淨土現前,與十方如來接法性流矣。方能切實正知正見,西方極樂淨土,亦同此性。且復知確有實在國土之存在。欲願往生,即不移一步到西天,如壯士伸臂頃,即生彼土,與諸佛菩薩,同游寂止之門。不但往生可必,淨土西方,亦可應念就我,因法本無來去也。

  心體離念,為無生法忍。念佛入於佛心,相接合流,專一精誠,是謂因地。心開意解,一念不生,入無生忍。大勢至菩薩,以此行門成就,復來此土,傳茲勝法,攝一切眾生,歸於淨土者,具如上述。

  第三,最高淨土方法。修習行人,到得此境,猶未為圓。必須不稍放逸,莫自得少為足。於一切時、一切處,收攝六根,不使外馳。保養前之淨念,心心無間,長住淨土之境。“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即為入淨念之三摩地(大定)。故菩薩之於圓通法門,無有選擇,而亦不必選擇矣。

  如淨念現前,不加精進,如擊石火,如閃電光,稍縱即逝,故曰不放逸心所。精進無間,此之謂也。到得行滿功圓,不修亦修,修亦不修,佛佛心同,了了無可說矣。

  此義既明,參禅與念佛,何以能調和耶?若念佛人,持現前一念,往生淨土,則念佛參禅,於此分途。若念佛與參禅,無論提一句話頭,或持一句佛號,但於一念過去,後念未起,此之中間,一觑觑定,即二者同途,了無差別。所謂前念已滅,滅不追往,後念未生,未生不引,當前一念,既前不著邊,後不落際,當下即空。此之境界(此無一空之境界,姑以境界名之),在淨土為唯心淨念之開端;在參禅為三際斷空,明見此心之初曙。

  到此無論參禅或念佛,即心即佛之事理,於是可明。然尚未盡其妙,以佛具如來藏全體之大用,若止於此境,猶為小果所诠。參禅者,若以此為至,更無余事,無怪其不知如來藏中,妙有願力之全體功能也。念佛者,止守此淨心一念,不知如來藏中之大機大用,無怪其不識法界無邊,頭頭是道。

  雖然,一落言诠,法身亦墮,唠叨多嘴,不若珍惜尾毛。“盡回大地花千萬,供養彌陀淨土身!”我願如斯,復何言已。

  《禅海蠡測》

  既然我們想從這娑婆世界往生極樂淨土,又想瞻仰阿彌陀佛的豐采,我們就必須知道什麼是淨土,什麼是阿彌陀佛。有了正確的認識,修行起來才不致演出認賊作父的笑話,也才不會走錯了路而入於魔道。就好比我們要尋找一位自幼失散的親人,雖然難免記憶模糊,但是至少要有個大概的輪廓,否則茫茫人誨中,何處覓得?這一步和禅有密切的關聯,和禅宗裡“念佛的是誰?”“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主人公何在?”等認識可以說是息息相關。

  所謂“不見本性,修行無益。”不但是禅門的圭桌,同樣也是淨土的准則。對這一層有所體認後,對修行的要領才能有所契入。功夫下了,也才不致像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沒個消息。

  “思惟”在禅宗而言就是“參”,參究無明煩惱、妄想雜念自何方來?往何處去?除去這些綿綿密密的雜思亂想,我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動念”和“無念”之間那恆常不變的“佛性”“真心”在哪裡?在我們身上,還是在我們心裡?如何悟入?如何保持?總之,般若智慧即由思惟修持而來。

  “思惟”在淨土宗而言就是“念佛”。表面看來,念佛和禅宗的思惟似乎是兩回事,因此數不清的淨土行者都以為一心一意的念著佛,把佛念來了,往生淨土就算了事。殊不知把佛念到了眼前,佛還是佛,我還是我。殊不知往生極樂固是“往生”,往生娑婆不一樣是“往生”?殊不知往生琉璃宮殿後還有一段大事因緣。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精神在這段話裡透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淨土和禅的差別在哪裡?很明顯的,釋迦對淨土“念佛”法門的指示,是要我們“心想佛”“一心系念,谛觀彼佛。”一般修習淨土非常用功的人們嘴上常掛著佛號,固然是很可喜的現象,但是必須切實檢點一番,念佛時這顆心有沒有和佛相應,”心”裡是不是真“想”著佛?是不是有如“歷歷情人掛眼前”般“一心系念”地有個佛的影子?如果不是這麼回事的話,那麼“是心”沒有“作佛”,“是心”不“是佛”,阿彌陀佛不會現前,極樂世界永遠在那遙遠的西天。

  要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登上如來寶座,那麼就照經上所說“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就行了嗎?

  絕對不行,“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只是修“定”的要門。而佛法講求的是“定慧等持”,這“慧”力要如何修持呢?除了參研佛理外;還要靠善心、福德來培養。如果善心、功德不夠,就好比提煉的火候不夠,業力、習氣就無法徹底轉化。如此不僅慧力不夠精深,定力也無法穩固。

  這也就是釋迦何以诃責小乘為焦芽敗種的道理。因此,修成小乘極果——大阿羅漢後,經歷了八萬四千大劫還得再回心向大,發起大乘人世之心,“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苦其心志”而後才能進入“不生不滅”的如來之門。

  所以“上品上生”必須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也就是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等經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回向發願(利世救人),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往生成就後,就了事了嗎?往生成就還只剛剛入門,入門之後還有一段大事因緣。且看經文: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這才是佛法的中心所在,淨土到此大致相當禅宗所謂“一悟千悟”的大徹大悟。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有位禅宗祖師,也是淨土宗的大祖師--永明壽禅師,他原是將軍,後來出家,大徹大悟以後,提倡淨土念佛法門,禅淨四料簡中“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今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就是他的偈子。他規定自己一天要念一萬聲佛,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一生的行經與西藏黃教的宗喀巴大師頗多類似。像他已經大徹大悟的人,每天兢兢業業積極修行佛事,而卻說是:“宴坐水月道場,修習空花佛事。”

  《圓覺經略說》

 

  講淨土宗,永明壽禅師的淨土宗,就是真淨土宗,所以他說“有禅有淨土,好比戴角虎”。他見道了以後,他不作觀想,就定住在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上,孤零零的這句佛號始終存在,一念定住,所以他是淨土,他是真禅真淨土。

  普通的人你不要假借這句話,什麼淨土?什麼土你也找不到,鼻子粘到泥土的時候才後悔。要定這個,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心一境性,定生喜樂,我都向大家點過啊!我不是說自己沒見到袁老師以前,自己一個人在靈巖寺閣樓上修准提法,剎那之間這一點靈光自己把他觀起來了,靈靈明明,一下就幾個鐘頭下去了。有人修密宗說觀想多麼難,我一點也不難,此乃理也,也就是事也,修什麼法,是什麼法。

  禅淨雙修,永明壽禅師大悟以後念佛,是個榜樣。打坐時念南無阿彌陀佛,慢慢念,下句南無阿彌陀佛未念以前,空一段時間,有妄念起來再念佛,能空多久便空多久,這就是禅淨雙修,也就是空有雙修。這個修法極高明,而道中庸,不要看不起它。

  瑜珈念就是心念,出聲念可以長壽。(此時師親自示范念誦方法。)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念的得法,自然一片光明,氣息也自然綿長,氣要調柔歸一。念的是阿彌陀佛,空的那段是自性彌陀。

  禅淨雙修念佛念久了,會流淚,那是悲心發了,空掉他,免得著悲魔。莫妄想!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大悲心從自心中自然流露,認得這個,看得清楚,善保任之,禅淨雙修去。末法時代,眾生智慧福德均差,禅淨雙修去,一切諸法,如夢如幻,還有麼?在哪裡?(拍香板--)這就是大話頭。有許多話,說不完,亦不必說。

  《習禅錄影》

 

上一篇:南懷瑾:修行為什麼要戒YIN
下一篇:從三件事,去看清一個人到底值不值得深交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