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經咒頌念

 

廣超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 二、個別解釋大願 1、禮敬諸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個別解釋大願

  1、禮敬諸佛

  經文: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第一大行願--禮敬諸佛是怎麼一回事。所謂禮敬,就是好像現今莘莘學子在學校修學世間的學識,上課時向老師說的三部曲--起立、行禮、坐下中的"行禮",這是學校教育中德智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很簡單的敬禮。古代人們要向老師學習手藝或知識,除了要供奉老師外,同時還要虔誠地禮敬老師,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如此恭敬地敬禮老師。古代人尊師重道,學習佛法時,就更加虔誠地禮敬法師;現代修學佛法者,對於禮敬法師根本就談不上。有些自以為學問很好、受高深教育的大學生、學習了很多佛法的大居士,認為出家人算得了什麼,在這一類居士的心目中只禮敬佛,除佛以外,就全都沒值得他禮敬的了。

  為什麼我們要禮敬諸佛?我們世間人心中感激一個人,或是感激一些鬼神,都會去拜,去禮敬。那麼,身為佛教徒的我們,不但對佛要有恭敬心,更要生起非常感激的心來禮敬佛。為什麼?因為佛經無量劫修苦行悟道,都是為了眾生;佛降生人間是非常難得的;佛的種種功德、德行、智慧使到我們都想頂禮佛,我們要以此種心情來禮敬佛。對於禮敬諸佛,我們要認識到也有些人去到廟裡看到什麼都拜,他們拜佛、菩薩、鬼神的心是一律平等的,他們禮敬有神通,超過人能力的鬼神,如此的敬禮者,是不包括在學習普賢行願之數。

  修學普賢行願者,最基本最基本的條件,即是要發菩提心、發願、成佛、度化眾生。如果這些都還沒做到,他就不可能有心要修習普賢行願。一個人既然發菩提心要成佛、度化眾

  生,必然對佛菩薩有相當的了解,那麼,他以了解所生起的恭敬心的禮敬,並不是一般那些迷神通者那樣的禮敬。所以我們每次一到佛堂,看到佛像就一心一意地頂禮。我們是以尊敬老師,尊敬佛的品德的心情來禮敬。如此禮敬時,身口意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起源於印度,流傳到世界各國後,基於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而以不同的方式禮敬佛。中國佛教徒禮敬佛時,是站著合掌於胸前,拜下去,然後站起來,如此三拜後,還來個問訊;藏傳佛教是以五體投地,整個身體撲在地上,手伸出去接佛的足,如此頂禮佛,叫做大禮拜;南傳佛教是以跪著,然後拜下去,不站起來,如此三拜頂禮佛。

  根據佛經的記載,最恭敬的是藏傳禮佛的方式,甚至頭發都要鋪在地上,讓佛踏在上面走過。古代的男、女都留長頭發,所以他們有這樣的條件來禮敬佛;同時,要以最恭敬的大禮拜方式來禮敬佛,也要有場地空間,新加坡的廟堂都很小,以中國佛教的方式來禮敬佛就可以了。這些都是禮敬佛時身體的行為。

  我們去廟堂看見佛像,在禮敬佛時,口中要念:禮敬本師釋迦牟尼佛,同時還要觀想佛站在我們的面前,然後才頂禮下去,並不是禮敬那尊佛像,這樣才算完成了禮敬佛的身口意的儀軌,這是正信佛教徒所必須知道的,但是以這樣的方式禮敬諸佛,跟以下的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禮敬諸佛完全不一樣。

  經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我在開始禮敬佛時,知道所禮敬的並不是眼前這一佛而已;我的禮敬是非常廣大的,從法界開始,禮盡佛在人間示現的應化身、摩醯首羅天宮的莊嚴報身淨土中的報身和法界中的法身。

  有人說法界就是心,即眾生的心、佛的心,一切心都沒有差別,它顯現世間的萬法,稱為法界心,也稱為法界一心,有

  些人把它稱為一真法界。法界之意是:一切法都從那邊顯現出來,好像眼根所對的外境叫做色塵,眼根也叫做眼界,色塵也叫做色界;從中生起眼識,這樣去知道世間。法界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法,也包括了佛、凡夫、世間一切物質。它們全都是從法界中顯現出來,顯現中有種種虛空、空間、種種物質、種種眾生、若干等心。

  現在我所禮敬的是從法界所變化出的無量無邊的虛空界中的無數過去、現在、未來的佛,稱為十方三世諸佛,無數的佛土中有無數的佛。

  經文: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我以普賢十大行願的願力,心非常決定、肯定的相信,而且了解、確實有這麼一回事。"如對目前",法界中的虛空界,虛空界中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一切佛土中的佛世尊,就像全都出現在他的眼前一模一樣。這是普賢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凡夫的眼睛一次只能看一個界。比方說,如果現在我們的眼睛看眼前的東西,就沒辦法看太空的東西,沒辦法看顯微鏡裡的東西,即只能看現前的境界;有神通的人眼前能夠看到我們所看到的東西,同時也能夠看到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好像有些人在一個地方看到鬼,我們卻沒有看到,這其實就是等於說,他的眼睛除了看到我們的眼界所看的境界以外,還能看到我們眼界所看不到的另外境界;這顯示他的眼睛能夠看到一個界以上的境界。有些人的神通能夠看穿牆壁,看到很遠的地方,那他的境界就更廣了。現在,普賢菩薩的境界就是在眼前所有十方虛空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都現前。這種情形是可以發生的,只是眾生迷惑辦不到。

  好像,當你一心一意很投入地看電影,銀幕上的影像就是你現前的境界,在那個時候,旁邊的人在做什麼,你都不知道,但是有一些人可以很專心地看戲,又可以注意身邊的事物。我用這個例子,比喻他們看到了兩個境界。這個比喻雖然是

  不恰當的,但是讓你了解:當你一心投到銀幕上的時候,你忘記身邊的境界,你只知道銀幕上的境界;當你不專注在銀幕上的時候,你同時就可以看兩方面的事物。我們眾生的業報,使到我們都沒有看過去無量的業的境界,只專注看現在所看的境界。我們不相信能夠知道現在以外的境界,因為我們的心執著現前的境界,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普賢菩薩沒有這些執著,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心的顯現,那他的心就不執著,也不以眼前的某一個境界為界了。

  再打個比喻:當你走過賣電器的商店,有三架電視機播放第八波道、第五波道、首選波道的節目,你一眼看過去都知道這三個波道的節目的存在,但是我們眾生的業力,如果你要專心觀看,只能觀看一個波道的節目;如果我們想要同時觀看三個波道的節目,是辦不到的。因為我們的業習執著而辦不到,所以我們對現前境界也是辦不到,只能看一個境界,而我們不知道只要放下我們的業習執著就辦得到。所以我們要相信普賢菩薩說: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為什麼?因為當我們禮敬佛,並不是禮敬眼前那尊佛的塑像,而是觀想佛出現在我們的前面,然後禮敬。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我們平時在禮敬時,每次只觀想某一佛而已,如果你要修普賢十大行願,就要一次觀想所有十方三世諸佛都出現在我們前面,我們不要參雜其他的念頭,一心專注地,恭敬至誠地,以清淨的身語意業,經常不斷地修習禮敬諸佛。

  經文: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極微塵數,是有如原子那麼多的數目,就是無量無數的意思。我先觀想現出無量無數的佛世界,然後觀想我出現在無量無數的佛面前;在每一佛的面前,出現無量無數的我,每一個我在禮敬無量無數的佛,就是以這樣廣大的境界來禮敬諸佛。這是普賢行願所要行的禮敬諸佛。

  經文: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修學普賢十大願王的人,要做到在所有的虛空界都去禮敬諸佛,都去完成這個行願;因為虛空界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這個禮敬諸佛的行願都到無量無邊的世界去做。其實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不管你是菩薩,或是剛發菩提心的凡夫,不管你到任何地方,都要完成這個禮敬諸佛的行願。

  經文: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

  乃至有眾生的地方,我也要做這個禮敬,到沒有眾生的地方為止,乃至沒有眾生出現了,眾生煩惱盡,乃至沒有煩惱眾生的地方,我禮敬諸佛的行願才完成。意思是,我修習普賢十大願中的禮敬諸佛,原意是為了成佛救度眾生,因此,我的心願是一心一意要到任何有眾生、有煩惱的地方修習這普賢十大願。

  經文: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不管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有眾生的地方,我都要去實踐普賢十大願,乃至於有眾生造業、眾生有煩惱的地方,我都要去實踐普賢十大願。這樣的一個願望,從凡夫發菩提心開始,是一種觀想,如果修到普賢菩薩的境界,即修到完成普賢菩薩的德行時,就不只是觀想,願力就結果,真的能夠做到了。我們要有信心,自認也能這樣禮敬諸佛,以後就可以完成普賢菩薩的境界。因此,普賢菩薩說,一定要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使你們生起堅固的信心,我再為你們重復解釋所謂境界的問題。

  依據《華嚴經》的說法,所謂的佛、菩薩、阿羅漢、凡夫都是我們的心造作的。我們的心去作佛、菩薩、阿羅漢、凡夫,

  同時心也顯現其所作的那個境界裡的一切境像。這一切在我們凡夫的感覺中,都是過去業力顯現。因為我們凡夫迷惑,只執著某一道業,在裡面完成一生。我們執著眼前的境界,是屬於空間、物質裡面的境界。佛、菩薩、阿羅漢再也不執著眼前的境界,就知道一切都是心所幻化變出來的;這個能變化的心,是沒有分你、我、他的。這沒有界限的心,是諸佛、菩薩,乃至凡夫都具有,而我們不知道。這樣的一個心即是法界,從法界幻化出佛、菩薩、阿羅漢、凡夫,還有他們的境界;本是一片光明幻化,有如電影中的光影變化其中本無時間、空間及人我的差別。阿羅漢不再執著虛幻的境界,心就回歸常寂光土,在一片光明中,沒有分你、我、他,他也不再執著虛空境界,那個時候,阿羅漢就在涅槃的常寂光土裡。因為阿羅漢害怕虛空界裡的生死輪回,他就呆在常寂光土裡,再也不幻化了。佛和阿羅漢一樣,也在常寂光土裡,即在一片種種光明中,但是佛非常清楚,在這片光明中可以變化出種種境界,就在幻化的種種境界中示現度化眾生。因此,佛就可以隨其所幻化的光明中去度化眾生,這是佛不執著在常寂光土、虛空界裡,佛知道一切都是心的變化,就在這光明變化裡,示現種種度化眾生的事業,而這種行為,這種度化眾生的方式,佛的心是如如不動的,佛並沒有跑進我們迷惑在其中而以為實有的虛空界裡,此即是佛的不可思議境界。菩薩則在虛空界與常寂光土的境界中兩頭跑,還不能像佛那樣能在常寂光土內如如不動的示現,這是菩薩的道行不夠。因為他們的道行高低不一樣,有種種差別,他們所了解的境界就不一樣,這就是《華嚴經》裡所說的種種境界。

  《華嚴經》說,佛的不可思議境界就是在光明中變化,所以佛要讓一些初發心的菩薩知道,就在他們面前放光,每一道光中出現不同的佛土,讓菩薩看到佛在佛土裡度化眾生。當菩薩的某些障礙沒有了,就看到佛放光。其實,佛是無時無刻都在光中度化眾生,而我們眾生看不到,這是境界的差別。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要相信我們有這樣的能力,也有與佛一樣的光明,我們現在就在光明中,看到現前的世界,只不過我們執著在這個世界罷了。如果你要修行普賢菩薩的十大

  行願中的禮敬諸佛,就要有此信心,觀想你能夠變化無量無數的身出現在佛的面前,禮敬無盡無數的佛,這樣就可修到普賢菩薩的境界;反之,則辦不到了。

  關於"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這又關系到眾生的因緣,有些眾生聽了不信,有些眾生相信,但認為辦不到,那就很難修習了。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一願就說"深心信解,如對目前",絕對是如此,因為這是真實的境界。你不相信自己,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那就辦不到,所以你一定要絕對相信心有變現一切的能力。當我們造業來做人的時候,就是心裡業的顯現、變現出來的;當我們造惡業,受到地獄的果報也是我們的心顯現出來的。現在你所看到的一切,其實是你執著的心的顯現,可是你不了解心有能力讓你看到這個樣子。如果你相信你無量劫以來生死輪回,其實就等於相信你的心無量劫以來變化出無量無邊的事。你的業就是你個人的心,它跟別人無關。你的心在變化、在做,可見你的心能變天、變地獄、變人間等各種眾生。你看它多了不起、多厲害,你竟然不相信它!那你又說你相信業力、因果、輪回,真是矛盾!所以你要絕對相信,這就是你的心造作的。心雖然有此能力,但是又迷惑,認為不是它做的,它認為眼前的境界不是它顯現的。其實我們眼前的一切境界,就是業力所現前;業力就是我們的心,離開心,業力就無法運作。所以我們要深心相信,心具備此能力,是我們迷惑認為不能。由此可見,我們的心能夠變現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現在的一切,心能變現三世。很多人夢見過去世的事情,這是因為在做夢時沒有執著眼前是真的,就能隨意的顯現。夢也是心的變化,在你的夢中可以清清楚楚地出現兒時的境界,可見在夢中心比較自由,因為它沒有加上今生學來的知識。你從小到大學了很多知識,這些知識束縛、欺騙、套死了你。所以你從今生的夢中,也可看到心的自在變化,但是你認為夢是假的。盡管是假的,也是你的心變的;你認為眼前的東西是真,其實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存在,全都是心變的。因此,你要深心地承認心有顯現一切境界的能力,然後,深信心能夠讓你在所有佛的面前出現,禮敬一切佛。

  這是很難很難相信的境界,讓我再為你們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們相信科學說的萬有引力,地球吸引月亮,其實是地球吸引著月亮上的所有物質,月亮上的每一個東西都被地球吸引;月亮吸引地球,是月亮吸引著地球上的所有物質;反過來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物質吸引著月亮;更進一步地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物質,在吸引著月亮上所有的物質。換句話說,你身上的一個細胞,在吸引著月亮上所有的物質。物質與物質之間,如身上一個小小的細胞,就能夠吸引著無量無邊的物質;心念與心念間更不用談,我們的心念能夠影響所有眾生的心,所有眾生的心念也影響著我們的心念。因此,我們才互相有業的聯系,才會見面。所以我們的心可以遍布所有眾生的心。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細胞所發出的吸引力,遍布所有的物質,我們動一個心念,也能夠影響所有眾生的心,但是我們不知道。經典說,我們動一個心念,佛都有能力知道。並非唯有佛能夠,是心本來有如此的力量,只是迷者無法用此能力。所以你要絕對深信:我現在動一個念頭,觀想我現出無量無數的身,在無量無數的佛面前,禮敬無量無數的佛。我們應該以這樣的信心來修習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中的禮敬諸佛。我們凡夫迷惑,以為不可能有此境界。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說,我們所做的虧心事,都逃不過頭上三尺的神明。身為佛教徒的我們,也都要相信,我們做任何事,佛要知道都能知道,逃不過佛的一切智。

  經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以普賢行願之力,面對佛陀而行禮敬時,念念相續,沒有間斷,不會在身語意業上覺得疲厭。

 

上一篇:廣超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 二、個別解釋大願 2、稱贊如來
下一篇:廣超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 一、正說大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