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叢林清規大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何為叢林?

  叢林,指僧眾聚居的寺院,尤指禅宗寺院。過去,印度多在都城郊外選擇幽靜的林地,營建精捨,所以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稱之為叢林或蘭若。經典中對“叢林”一語的解釋頗多。據《禅林寶訓音義》載:“叢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亂生長之義。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

  二、叢林清規的由來

  叢林清規是僧眾行、住、坐、臥生活之准則。印度僧尼以戒律為生活規范,我國僧團除戒律外,還制定其他若干約束僧尼言行的清規。我國的叢林規制形成於唐代,百丈懷海禅師根據中國國情和禅宗特點,制定了叢林清規,後人稱為《百丈清規》。《百丈清規》的“清規”二字,有“清淨規約”的意思。它是禅宗的叢林制度,也就是禅宗寺院組織的程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准則。元代元統三年(1335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大智壽聖禅寺住持德輝禅師重編,金陵大龍翔集慶寺住持大訴校正,定名為《敕修百丈清規》,頒行全國,共同遵守。這些規定,一直在寺院中廣為遵照執行。

  三、叢林設置的“五大堂口”包括哪些?

  近現代叢林,基本設置有五個部分,即所謂“五大堂口”,其中包括:

  禅堂:禅堂是叢林的核心,專指坐禅的道場。

  客堂:客堂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負責對外的聯絡,賓客、居士、雲游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協調,僧眾的考勤和紀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

  庫房:庫房總管僧眾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糧食、物品、法器、香燭等,還管理山林、田莊,以及殿堂、房捨的修繕等。

  大寮:大寮為寺院的生活區,負責供應僧眾的齋飯,主要由齋堂和僧廚組成。

  衣缽寮:衣缽寮是方丈和尚的事務機構,直接為方丈辦事。

  四、什麼是戒臘?

  臘所謂戒臘,就是受過具足戒的僧人,經過從陰歷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結夏安居後,受戒的年齡就算增長一歲,佛教稱為“一臘”。通俗地講,戒臘即是加入僧籍的年數,相當於在家人的工齡。戒臘最長的僧人稱為“上座”,在叢林中備受尊敬,其發言常常有權威性。

  五、寺院裡設有哪些職務?

  一般的寺院,都是由方丈和四大班首、八大執事所組成的。另外還有很多的侍者和其他負責人。近現代的寺院,基本設置五個部分,也就是五大堂口,每個堂口都設置相應的職務,委派相應僧人負責,通常情況下,這五大堂口都設有以下執事:

  禅堂:

  維那:禅堂的主要負責人。凡禅堂中有違犯清規者,他都有權予以懲罰。上殿時,維那掌管佛教儀式的起腔領念,以音聲為佛事,有如佛教樂團的總指揮。

  悅眾:維那的副手,若維那不在,禅堂可由其代管。悅眾在上殿時具體敲打樂器,配合唱念,並教初學參禅僧人的禮儀。悅眾可設置數人。

  知藏:熟悉佛教三藏典籍,主管和保護重要的經藏。相當於圖書館的館長一樣。

  藏主:執掌經櫥鑰匙,定期晾曬經藏,負責佛教書籍的保管和借閱。相當於圖書管理員。

  參頭:也稱“禅頭”,禅堂中參禅最久或最熟練者。他主要承擔的是,為初學參禅的僧人做出示范和起到表率作用。

  司水:每天早晨打洗臉水,准備早、中、晚的漱口水,出坡後的洗腳水等。

  圊頭:每天挑送淨桶,沖洗廁所,更換洗手水,洗曬揩手帕等。

  客堂:

  知客:客堂的主要負責人,掌管全寺內外日常事務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其地位相似於辦公室主任和接待處長。

  照客:為客堂和知客辦事,照料客人,打掃客房等。

  寮元:雲水堂的負責人,根據客堂安排,接待來寺院的雲水僧。

  僧值:由於這個職務原來未設專職,而是由僧眾輪流值班,故名。主要職責是代方丈管理檢查僧眾威儀,相當於糾察一職。

  殿主:大殿的管理人員。其職責是照管油燈、香燭,擺設供器、供品,清潔佛像、佛殿等。

  香燈:殿堂的管理人員,與殿主職責相同。

  鐘頭:負責敲鐘的職務。

  鼓頭:負責擊鼓的職務。

  夜巡:負責夜間巡邏和打照板報時刻的職務。

  門頭:守護山門的職務。

  書記:負責寺院的文秘工作。

  庫房:

  臨院:俗稱當家師,既是庫房的主管,也對寺院各堂口的工作進行督察。權力僅次於方丈。

  都監:都監的序職在寺院中是最高的,他在禅堂的位次,坐在監院上首。他上輔住持,下助監院,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管事。

  副寺:監院的副手。指導庫頭們的工作,負責寺院的生活及佛事用品,並對財務進行監督。

  庫頭:負責庫房的管理工作。

  莊主:俗稱“下院當家”,凡寺院所屬莊田的一切事務,都由莊主負責。

  園頭:經管寺院的菜園。

  監收:主要負責購進實物的驗收等。

  大寮:

  典座:大寮的主要負責人,寺院的生活總管。

  飯頭:負責煮粥做飯,隨時掌握人眾之去來,水米之增減。

  貼案:負責做僧眾的齋菜和佛殿的供菜。

  菜頭:負責廚房用菜,包括選菜、洗菜等。

  水頭:保證供應大寮做飯菜和燒茶等生活用水。

  茶頭:保證供應僧眾每天的茶水。

  火頭:專管飯菜的爐灶,掌握火候。

  磨頭:負責寺院磨米等使用磨所做的事情。

  行堂:在齋堂為進齋僧眾鋪碗筷、盛飯菜和添加飯菜,齋畢又收拾和清洗碗筷的事務。

  衣缽寮:

  衣缽:是方丈和尚的直接助手,負責收發信件和草擬文書等。還可代替方丈接見來訪者。

  燒香:侍者寮的負責人。凡方丈說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禮拜、上堂、上供時,均由燒香高捧香爐,走在方丈前面。

  記錄:主要為方丈寫法語,傳戒時寫請啟,為各種佛事寫疏文等。

  湯藥:負責在方丈生病時煎湯熬藥,故名“湯藥”。也是方丈小灶和上客堂的廚師。

  請客:有人會見方丈,先由他禀報衣缽或方丈;方丈或衣缽有指示,也由他向外傳達。

  聖僧:負責照料方丈的穿衣,飯後漱口,為方丈背行囊等。在佛教儀式中,當為方丈傳爐、開具等。是方丈的侍者。

  行者:在方丈廚房燒飯烹茶及干雜活的僧人。

  僧人注重的是內心的修行,他考慮的是在修行中取得最大的成就而不是職務的高低。六祖慧能做過行者,負責舂米;寒山與拾得做過燒火僧。這些職務只是出於寺院管理的需要而設置的。

  六、僧人的職務是根據什麼分配的?

  寺院繁雜的日常事務,都是由執事來辦理。這些執事,有列職與序職之分。列職相當於職務,側重按辦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職別;序職相似於職稱,側重按出家資歷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職和序職又可分為東序和西序,其原來的意圖可能是:東為主位,西為賓位,故將直接為住持工作的叢林執事待以主禮,列在東序;將輔助住持工作的執事待以賓禮,列在西序。具體的分法如下:

  序職分為: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參頭、司水;

  東序——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藥、侍者、清眾、知客、行者、香燈;

  列職分為:

  東序——都監、監院、副寺、庫司、監收、莊主、磨頭、寮頭、殿主、鐘頭、鼓頭、夜巡;

  西序——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火頭、茶頭、行堂、門頭、園頭、圊頭、照客。

  僧人序職的高低與其戒臘的長短一般是互為關聯的。同時,序職的授予是在佛教修持的實踐中獲得的。修持成就越大,序職越高。一般說來,只有住在雲水堂的僧人沒有序職。他們在別的寺院可能有序職,但是,到了一座新的寺院,原有的序職卻不予承認。另一方面,在本寺的序職相對是永久性的。比如,一位燒香,出外參學二十年後回到本寺院,仍給他保留著燒香的序職。

  列職一般比序職後獲得。在受了戒的僧人中,起初大多充任寺院的下役工作。由於其工作實在是一種苦行的原因,故被稱為“行單”。這些人包括在雲水堂、廚房、磨房、菜園做苦力的僧眾。行單至少在禅堂修滿一期後方可任職。列職的變動很大,有時任期只有半年,並可隨缺隨補。當任期結束,每位執事都得辭職,但他辭去的是列職而非序職。序職仍舊保存,或者隨著新列職的授予,序職也相應升遷。

  叢林的每位僧人,都有各自的序職和列職。序職為“四大班首”的,其列職可能是都監、監院或副寺;序職為書記的,其列職多半為“五大堂口”的負責人;序職為燒香的,列職一般為庫頭、監收等。

  七、僧人如何退職?

  僧人的退職,也就是俗世的辭職。每年的正月初八,叢林的八大執事都一齊到方丈向大和尚頂禮,說明本期任職已滿,請求更換,特來退職。大和尚回答:“退職不過是老祖遺規,師父們辦事歷練老成,依舊發心吧!請回。”然後,五大堂口的執事們又分別對管他們的維那、知客、監院、典座、衣缽頂禮,說明本期任職已滿,請求更換,特來退職。五大堂口的首領們大致都說:“退職不過是常住遺規,恐師父們嫌辛苦,暫且公務數天,慢慢計議,有人再換。現在還是繼續發心吧。”

  八、什麼叫圓職?

  寺院的圓職,類似於俗世的表彰大會。每年的正月十二,方丈和尚舉行茶會,請叢林的八大執事及序職在書記以上的執事參加。對他們在本任期內的成績給予表彰,希望他們在新請職之前繼續代職。並要他們轉告所管堂口的其他執事也繼續代職。

  九、僧人如何請職?

  所謂“請職”,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每年一次的“聘任”僧人擔任職事的儀式。有的寺院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進行兩次請職。現在大部分寺院都是每年一次“請職”,有的寺院考慮新年期間活動繁忙,不易交接更替,就放在七月十五日,即佛教夏季“安夏”後,寺院內活動相對少一些的時候進行請職。

  請職那天,有一系列莊重的儀式。早齋時,齋堂門口即掛出方丈手谕的“請職”牌示。僧眾齋畢回禅堂,序板響過兩陣,維那便帶領僧眾到客堂。維那與知客見禮後問:“知客師敲動祖師犍椎有何勝因?”知客回答說:“大眾師慈悲,請師父們到客堂非為別事,大和尚與師父們請了職。與師父們道喜!”於是,知客將方丈和尚送來的“請職”牌示宣讀了一遍。並由知客執牌,帶領新請職師們去回復方丈。

  大家向方丈頂禮後,方丈說:“把師父們大材小用了。”隨後,新請職師回禅堂等待送位(正式宣布)。若新請職師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若沒有班首,則由知客、維那送位。知客送西序,維那送東序。送位畢,同禮一拜。新請職師上方丈謝職。

  午齋,在齋堂送位。若新請職師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其余則由知客送西序位,僧值送東序位。兩邊知客高呼:“書記師、藏主師、知藏師、參頭師、知檀師、知浴師送位!”東邊僧值高呼:“悅眾師、燒香師、記錄師、書狀師、侍者師送位!”知客又呼:“引請職師出位,展具頂禮和尚三拜!”敲引磬、接雲板、歸位、用齋。

  晚課,在大殿送位。晚課後,知客師領新請職師巡寮,對前任執事師示敬。巡寮畢,序板三通,寺院大眾諸師向新請職師道喜。請職儀式結束。

  十、僧人職務的升遷

  僧人職務的升遷,主要依據僧人的修行、戒臘和工作成績。在請職前,方丈召集叢林的四大班首、八大執事等出席“議職”會議。由方丈提出升至書記以上的升序者名單,由監院、知客等提出升至書記以下的升序者名單,由維那提出住禅堂坐禅僧人名單。任何出席者都可以對所有升序名單提出異議,不發言即表示默認。

  在議職以後,知客將所任命的序職及列職都登入號簿,包括每一常住僧人的法名、籍貫、年齡、剃度師名、剃度地點及時間、受戒寺院及戒臘等。所有這些,以後都要記入《萬年簿》中,這也是寺院的一件大事。

  叢林各執事不是每期都能升序。一般地講,低給執事要重任一兩期、高級執事要重任兩期以上才能升序。若執事把工作搞得很糟,或犯了寺規,他便只好以主動離寺為自罰,否則由監院、都監甚至方丈親自命其離開寺院。

  關於升職的具體的做法,在一些小說、電影、電視中也有體現。如《水浒傳》第六回,講到魯智深由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長老推薦到開封大相國寺後,魯智深對大相國寺方丈智清長老說,要討個“都監、監院”做做。相國寺的首座、知客就對魯智深說道:“僧門中職事人員,各有頭項;且如小僧做個知客,只理會管待往來客官僧眾。至如維那、侍者、書記、首座,這都是清職,不容易做得。都監、監院、提點、院主,這個都是掌管常住財物。你才到的清眾,怎便得到上等職事。還有那管藏的,喚作藏主;管殿的,喚作殿主;管閣的,喚作閣主;管化緣的,喚作緣主;管浴堂的,喚作浴主。這個都是主事人員,中等職事。還有那管塔的塔頭,管飯的飯頭,管茶的茶頭,管東廁的淨頭,與這管菜園的菜頭。這個都是頭事人員,末等職事。假如師兄你管了一年菜園好,便升你做個塔頭;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個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監院。”後來魯智深就去看菜園,做個菜頭,然後就發生了在菜園裡倒拔垂楊柳的故事。

  十一、什麼是僧人的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是指從陰歷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這段時間僧人們禁止外出,而是在寺內坐禅修學,接受信眾們的供養。

  佛制結夏安居一是出於養生護生的慈悲胸懷。因為夏天路上多蟲蚊,如果出門可能會踏傷蟲蟻。另外由於夏日天熱汗多,出外化緣,披衣汗流,有失威儀,故禁足不出。同時夏熱,婦女穿衣不威儀,僧人化緣亦不方便,所以要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的內容主要是學習佛教的禮儀。學習的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聆聽方丈、四大班首等的開導,聆聽本堂法師或外地高僧講經。二是學習戒律和日常禮儀,懂得佛門規矩,便於弘法利生。三是學習參禅打坐,誦經持咒,敲打唱誦及念普佛、放焰口等各種佛事。

  到了七月十五日,即結夏安居圓滿的解制日,叢林寺院的僧尼們都在各自安居處集合一堂,當著大眾,自由檢查自己所犯的過失,也可以揭示別人的過失。僧眾之間完全處於平等地位,互相批評,共同忏悔,求得個人和僧團的清淨。這種活動稱為“自恣”,這天叫做“自恣日”,又稱“佛歡喜日”。自恣後,受戒的年齡即算增長一歲或一臘,並以此來計算戒臘的長短。因此,結夏安居坐禅也稱為“坐臘”。

  十二、什麼是僧人的結冬?

  根據中國佛教的特色,以及中國氣候冬天寒冷,僧尼不宜外出等原因,我國漢地佛教叢林又按照夏安居制度制定了冬安居制度。在每年從十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十五期間,叢林中也結制安居,稱為結冬。這是仿照結夏制度集合江湖衲僧來專修禅法的,故名為“江湖會”。清代以來,叢林曾有只結冬而不結夏的反常現象,後經糾正,仍以結冬坐禅、結夏講經學律等為慣例(見《清規證義記》卷八)。近代著名叢林如寧波天童寺等,都實行這樣“冬參夏講”的制度。

  所以冬安居的主要內容是參禅打坐。這是修習禅定功夫,求得開悟證道的重要門徑。這時,各大叢林,特別是全國著名的禅林,有許多各地的雲水僧前來專修禅法。

  十三、何為“打七”?

  “打七”是一種修行方式,是以七日為一個周期,在七日之中,專心參究,稱為“一七”,直到第七個七日,稱為“七七”。從陰歷十月十五日起,到臘月八日止,要包括七七四十九天。禅宗的“打七”稱為“打禅七”,是冬安居中的重要行事,也是冬天進行的參禅活動。

  打禅七主要是坐禅,坐禅是以燃香來計算時間,故又叫“坐香”。平日坐香,早齋前後、午齋後、晚間各一次,共四次;打七期間,必須延長時間,叫做“加香”,共為六次。每坐完一支香的時間,再行香一會兒。行香又叫“跑香”,即是僧眾在坐香之間的跑步活動。行香的方法是,僧眾圍繞著禅堂中心的佛龛作小跑,四大班首、八大執事跑外圈。跑時決不能錯圈、碰撞、踩草鞋,否則是要挨香板的。

  在打七期間,為了保證參禅,克期取證,禅堂僧眾不但不出坡干活,連早晚課誦也不參加。其他事情更不能打岔,直到“七七”期滿。

  佛教淨土宗在冬安居中也舉行打七儀式。淨土宗以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所以,他們的修行儀式是在七日之中,以念佛、拜誦為主,伴以引磬、木魚之聲。淨土宗“打七”叫作“打淨七”或“打佛七”,平時也可以舉行。在冬安居中,“淨七”通常也是打七七四十九天。

  十四、什麼是掛單?

  掛單是指僧人在其他寺院暫住。在夏安居和冬安居以外的時間,僧人們可以帶上自己的衣單行李和戒牒等外出雲游,到其他寺院“掛單”。這些僧人,被稱為“雲游僧”、“行腳僧”或“掛單和尚”。

  正如俗世中的人出遠門要告知家裡人一樣,僧人出去雲游也必須在正月十六日以前,向寺院所屬堂口的負責人請假。再由監院、知客、維那等開單注名,呈方丈審閱。十六日,請假僧即收拾好衣單行李,分別向方丈、客堂、禅堂、僧值寮及有關師承告假出堂。本堂口的僧眾都來幫挑行擔,禮送出山門。

  十五、僧人如何掛單?

  雲游僧到其他寺院掛單,並不是進去就可安住,這其中有一系列復雜的程序。他要先將衣單放在客堂門口的左邊,然後起左腳跨過門檻,坐在靠左牆的橫凳上。在等待客堂來人時,可隨時看到自己的衣單。如果衣單是放在課堂的右邊,則依例反之。坐的姿勢,是將雙腳在前成八字形。知客師一進門,掛單僧便站起來合掌行禮,向堂中佛像頂禮三拜。在第三拜起身時說:“頂禮知客師!”又在佛像前一拜,然後坐回橫凳上。知客師詢問他的名字,剃度師、戒和尚的名字,出家、受戒的寺院,最近的行止及許多應該了解的問題,以消除他是否是一個善良、真實比丘的任何疑問。若他回答不得體或支吾其詞,知客師就要求看他的戒牒,進一步辨別真偽。

  知客師詢問畢,再問這位雲水僧以後的打算。如果他只住一兩夜,便說“打擾常住”;如果他希望住一段時間,便說“親近常住”。最後送單,知客師便領他到雲水堂。

  到了雲水堂,雲水僧先將衣單放在堂外,再進伽藍殿對伽藍菩薩問訊或頂禮,作為向雲水堂的寮元示敬。見過寮元後,雲水僧即被領到寮房。這裡沿牆架設著鋪位。雲水僧按其年齡被安排到一個空著的鋪位上。年輕僧人住東邊,年老僧人住西邊。

  住雲水堂是沒有時間限制的,願意住多久就可住多久。但必須符合規約:每天早晚隨眾上殿、過堂,並由寮元率領坐禅。其余時間,只要得到寮元的允許,白天也可以外出。如果雲水堂住滿了僧人,客堂外即掛上“止單”的牌示。

  掛單僧在雲水堂住了一段時間或相當長的時間,如果願意長住這座寺院的,根據本人的口頭申請,寺院多方審查,認為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為“安單”。此後,他就是寺院的清眾,隨同大家一起結夏安居。

  事實上,僧人這種掛單,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首先必須得回答出知客師提出的問題。來果法師當年在掛單上就遇到很大的麻煩。

  來果法師自幼便深愛佛教,後來打算出家,由於難找到合適的老師,他就自己剃度,然後到寶華山掛單受戒。可是到了寶華山後,當知客師問他有無戒費、有無號條等事情時,他都回答“沒有”,當問他是新戒還是老戒時,他也不知新戒老戒為何物。知客見他頭上有幾塊疤,又見他的話不對題,便懷疑他是來搶劫的,就讓他去磨坊住,並囑咐其他人:“你們大家留心謹防,這定不是好人。”眾人都用白眼看他,一樣笨重污穢的事情,就命令他去做。由於旅途的勞累以及受到了虐待,來果身患重病,他睡在磨坊裡,咳血七晝夜,奄奄一息,同戒者教他溜單,他不知溜單是犯嚴重清規,第二天吃完早飯,他將衲襖用籐一捆,背到肩上,正好碾磨頭看見了他,就問:“你做啥去?”他直接就說:“溜單。”他出了以後,碾磨頭追來,帶一茨條,打了他一頓,然後提著耳朵將他拖回,這時他才知道溜單一事,不能讓別人知道。

  由此可見,掛單是有嚴格規定的,白天外出都要得到寮元的允許,更不能偷偷的溜掉。

  十六、什麼是貼單?

  貼單,指公布一寺職事及常住人員名單,一般在每年十月十五日舉行。事先客堂與維那將全寺人員及其戒臘久近開具清單,送與住持,經分配職序後,將職稱及任職僧眾的法名寫成單票。十月十四日,客堂掛出貼單、牌。次日,住持入堂說法,為首座貼單,其余由維那貼,其順序按照職事大小及戒臘先後,復按名位順次送單。

  禅堂貼單,一般是按執事大小、戒臘先後為序。凡單條上有名字的,都是叢林和禅堂的常住成員。

  十七、出坡是什麼?

  出坡,也稱為“普請”。即普遍邀請禅眾勞作的制度。唐代的百丈懷海禅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禅生活,規定寺院僧眾,無論職位高低,都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以求生活的自給,凡耕作、收獲、打柴、采茶都實行普請。據說,當年懷海禅師以身作則,帶領僧眾參加勞動。執事僧見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農具,請他歇息。懷海一時找不到他的農具,竟然不肯吃飯。懷海之後,農禅之風盛行禅林,禅宗認為,穿衣吃飯、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禅,可使得心境溶為一體,佛法、世法打成一片。在禅宗公案中,有一些就是師徒在采茶、種田中的接引故事。其中有這樣一則:

  一天,沩山禅師隨同百丈禅師入山出坡,百丈禅師問沩山道:“火種帶來了嗎?”

  沩山禅師答道:“帶來了。”

  百丈禅師追問道:“在什麼地方?”

  沩山禅師撿起一根柴,吹了兩下,然後交給百丈禅師。百丈禅師歡喜的說道:“如蟲御木,偶爾成文。”

  現代叢林寺院,多兼宗教和旅游功能,管理制度健全,分工細致,普請已漸減少。

  十八、寺院如何“算賬”?

  俗世所稱的算賬,在寺院稱為計歲。計歲原行於歲末,由住持審查各種簿冊。當代寺院的財經管理更加細致和科學化,經管財會賬務的僧人,除按時做好年終財務報告外,每月還要舉行一次。由住持召集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及有關人員,在方丈客堂對上月的財務報表當眾公布,予以通過。

  十九、如何懲罰違規的僧人?

  寺院懲罰違規的僧人,也叫做肅眾。寺院懲罰違反清規的人時會依據所犯過失輕重區別對待,輕者被罰油、罰香、跪香、杖責等,重者則被逐出寺院,永世不得再入佛門。

  肅眾時,客堂先鳴序板三陣,召集全寺僧眾,請來住持,由知客宣布僧人所犯過失,聽候住持發落,並以“白四羯摩”的形式,征求全寺僧眾對處罰的意見。對錯打鐘板犍椎、錯掛衣單缽盂、毀損法器物件的僧人,多采取輕罰。被處以跪香者,須按規定地點跪在點燃的香前,直到一支香或幾支香燃盡後方許起身。跪香時,要求腰板挺直,雙手合掌,不可東張西望,否則將被監視的僧人杖責。

  重罰,主要是處分那些犯有偷盜、斗毆、酗酒及破殺戒、色戒的僧人,寺院將其“留寺察看”或趕出山門,被稱為“擯罰”。根據僧人所犯過失的大小,被罰分為三種類型:1.默擯。即被處分的僧人,限其人身自由,令做苦重之活,從此不得與任何人說話,實際上等於將其摒於寺院生活之外。2.擯出,又叫“遷單”。即強迫犯有過失的僧人離開寺院,待其真誠忏悔、取得僧眾諒解後再回本堂。3.滅擯,又叫“擊鼓遷單”。這是對犯大過失僧人的處罰,即從寺院中滅除此僧之名。一般作法為:燒毀其衣缽戒牒,貼擯條於山門,鳴大鼓三通,以杖將其從寺院偏門轟逐出去,以維護佛門的尊嚴與聖潔。

  僧人不僅要遵守佛門清規,同時也要遵守國家法律。《百丈清規》規定:“刑名重罪,例屬有司。”即僧人犯了國法,同樣按法律制裁,這就遠遠超過了肅眾的范圍。

  二十、寺院如何開會?

  寺院處理各種僧事時,如決定大型的法會、傳戒、營造,重大的財務支出、人事變動,對僧人的處分等,皆以羯摩法來解決。羯摩法相當於僧團會議,它往往由寺院住持召集主要班首執事,乃至擴大到清淨比丘參加。通常所說的“僧事僧斷”,也就是靠羯摩法,以僧團大眾的意願來解決寺廟中的各種事務。

  羯摩法分為三種:

  1.白一羯摩,即是對於不必征求同意的事項,只要向大家宣告一遍就成,又叫“單白羯摩”。白,告白之意。

  2.白二羯摩,即是對於有些較重要的事項,先宣告一遍,再宣告一遍,征求大家的同意。

  3.白四羯摩,即是對於最重要的事項,先宣告一遍,再作三番宣告;每告白一遍,即征求一次意見。如果一白三羯摩了,眾皆默然,便表示對此事項無異議,於是宣布羯摩如法,議案成立。

  佛教的羯摩法,只要有一人持異議,便是僧不和合,羯摩不成。這時,只有采取“滅诤羯摩”,行黑白籌(投票)表決,以多數取勝。

  在羯摩法中也有規定:凡是如法如律的羯摩,便不許可無理取鬧而橫加破壞。若有一人破壞,僧團便可對他一人作羯摩;如有四人以上的小集團破壞,便獲破羯摩僧罪。

  羯摩法是一種特有的議事法或會議法,在佛教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十一、寺院如何發布通知?

  榜狀牌示為寺院行事通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單、貼榜、書狀和牌示等。如方丈招待首座或遠來尊宿等赴茶會,都開列名單,由侍者通報,叫做“知單”;方丈、監院招待大眾茶湯,采取貼榜的方式傳達,叫做“貼榜”;首座招待大眾茶湯,采取書狀的方式傳達,叫做“書狀”。叢林寺院自古最重茶禮,有“謝茶不謝食”的說法。對於叢林行政性的通知,則用掛牌的方式傳達,叫做“牌示”。掛牌的地點隨各種行事而不同,如結夏、請職、貼單、普佛、剃頭沐浴等大多數牌示都掛齋堂前;上堂、傳戒等掛大殿前,起七、解七等掛禅堂前;升座、免禮等掛韋馱殿前。這樣,使寺院的行事形成規范,一目了然。

  二十二、僧人應遵守哪些信條?

  百丈禅師制定的《叢林要則》二十條,為叢林清規制度作了簡要、通俗的說明: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力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接。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要。

  待客以誠實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平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二十三、進入禅堂要注意哪些事項?

  禅堂專指坐禅的道場,古稱禅堂或雲堂,是禅宗叢林的主要堂宇。堂中設一圓龛,正中安奉聖僧像。聖僧之像不定,或以喬陳如、賓頭盧為聖僧,或以文殊師利及大迦葉為聖僧。禅堂內設長連床(今稱廣單),施椸架以掛道具。

  各地叢林寺院都根據自身的特點,訂有《禅堂規約》以作僧眾行、住、坐臥及坐禅拜佛的儀規標准。四川寶光寺的“禅堂規約”是這樣規定的:

  夫馬祖創立叢林,百丈繼以清規,務在安定學者之身心不得放逸,而後能究明已躬下事,至悟法源底,方可續佛祖慧命,以終正因行腳之志。無奈正象經往,法當末運。聖賢隱而不作,愚劣溢而沉淪;以叢林為游食之場,視清規作泛常之事。欲使佛祖慧命不危而不絕,讵可得哉!凡正信參學之士,見聞及此,必痛心驚懼。吾今侪於斯,切莫隨於流欲,以至道業荒蕪。急宜恪遵規訓,始得已躬事辦。約有數條,開列於後:

  1凡上堂小參,各搭衣持具。齊集法堂,次第而立,不得參差。違者罰。

  2鐘板錯亂,必當巡寮;引、魚錯亂,跪香;散香落地,參堂;一切犍椎參差者罰。

  3無事竄位,言談語笑,粗皮曠野者罰。

  4坐香不到及失誤,巡香散香者罰。

  5不顧本參,亂逞機鋒及出坡不隨眾者罰。

  6堂中出入,次第而行,威儀齊整,有失次序者罰。

  7大小事務,不白執事,堂中出入,不遵規谏者罰。

  8經行縱橫,語言戲舞及草覆作聲者罰。

  9闖靜驚靜,靜中嬉笑,東張西望,翻眼弄皮者罰。

  10巡香被警策,以公報私,故打者罰。

  11二策昏沉如故者,立參;三策如故者,跪參;倘故縱昏沉者罰。

  12私行向外,不著袍子,竄寮吃煙,閒談雜話者罰。

  13盜取堂內銀錢,衣物等件,重則燒單,輕則笞罰。

  14失物等項,撿者當白職事,原交失者認取,私自隱匿者重罰。

  15小恙給假三日,重病出堂調養,慎無妨眾,違者罰。

  16制期未滿期,不許出堂。出堂及私應經忏者罰,私逃單者掛牌。

  17除客、病外,私造飲食,司職不盡職者罰。

  18有事他出,歸期違限者罰。

  19破根本大戒者,不許共住。

  20私自化緣入已,錯昧因果者,不許共住。

  21談論國事,心游世俗者,不許共住。

  22私收徒眾及破和合僧者,不許共住。

  23惡口罵詈,交拳厮打者,不許共住。

  24有犯清規,不遵議罰者,不許共住。

  以上條約,各宜遵守。如有違犯者,決不循情。切宜珍重,凜之慎之。

  二十四、漢傳佛教寺院共住規約有哪些規定?

  佛制戒律,祖立清規,旨在防非止惡,安身進道,光大法門,造福社會。本此精神,訂立共住規約,全寺上下,均須遵守。

  1全寺僧眾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執行有關政策,愛國愛教,以寺為家,勤修三學,恪遵六和。

  2全寺上下均須遵守佛制,戒行清淨,慎護譏嫌,自重自尊,僧儀整肅,犯根本大戒者,不共住。

  3住持依選賢制產生,每屆任期三年,連選可連任。

  4住持、班首、執事,均應忠於職守,盡職盡責,愛護常住,關心大眾,任勞任怨,廉潔奉公。如有玩忽職守,居職謀私,經批評教育不改者,免其職務。

  5早晚課誦、二時齋供、坐禅聽講、集體勞動,除按寺院傳統可以不隨眾的僧人外,因病因事均應請假;無故缺席者,應批評教育;屢教不改者,不共住。

  6尊師重教,恭敬耆德,服從執事安排,遵守殿堂秩序。違者,應視其情節輕重,給予教育、批評或記過。

  7挑撥是非,破和合僧者,應及時批評教育;情節嚴重而又屢教不改者,不共住。

  8打架斗毆、惡口相罵、侵損偷竊常住或私人財物者,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對侵損偷竊的財物,須照價賠償;情節嚴重、觸犯刑律者,依法處理。

  9全寺僧眾均須僧裝整齊,及時剃除須發,清淨素食,禁止飲酒、吸煙、賭博、看YIN穢書刊,如有不遵,經批評教育而屢教不改者,不共住。

  10外出未經請假,夜不歸宿,經教育不改者,不共住。

  11私自化緣募捐或向香客游人索要錢物者,視情節輕重予以處理,不服者不共住。

  12寺院竹木花卉茶果,均應愛護培植,不得私自砍伐采摘自用或做人情。違者,進行批評教育,照價賠償。

  13師友親朋來寺,經主管執事同意方可留膳宿。

  14保持殿堂莊嚴,環境清淨,僧房整潔;保護寺院文物,注意防火防盜。

  遵規守戒,一視同仁。同居大眾,各宜珍重。

  二十五、什麼叫衣缽傳法,佛教如何傳法?

  衣缽是指僧人的袈裟和吃飯的用具。初祖達摩至五祖弘忍皆以衣缽作為傳法的信物,誰得到師父的衣缽,便成為他的衣缽繼承人,也就是得到了真法。故傳法也叫“傳衣”、“傳衣缽”。盡管六祖慧能以後不再傳衣缽,但後世僧人接受佛法仍叫衣缽相傳。

  按佛門規定,只有接了法的僧人才能擔當住持。方丈和尚在位期間,可將佛法傳給他經過嚴格選拔、優秀合格、值得信賴的僧人。

  當年,五祖弘忍禅師為了選拔衣缽傳人,就讓徒弟們做詩,以測試他們悟道的深淺。大弟子神秀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正在舂米的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與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萬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故而勝神秀一籌。

  這天夜裡,慧能忽然接到師父的密訊,讓他於午夜時趕到方丈室。慧能到方丈室後,弘忍大師先為慧能講授了《金剛經》的精華,然後對他說:“我佛以心傳心,心心相印,將大法傳付給迦葉再經迦葉輾轉傳授,遂有四天二十八祖。第二十八祖達摩大師來到中國,將正法傳給慧可大師,然後代代相傳到我,今天我將佛缽和袈裟再傳給你,你要好好地珍惜愛護,切記不可斷絕法統。你現在聽我說一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慧能跪拜在地,恭敬地接受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並問:“我現在已經接受了大師的衣缽,今後這袈裟將傳付何人?”

  弘忍回答說:“從前達摩祖師剛來中國傳法時,大家都不相信。因此達摩祖師才用傳衣缽的辦法表示繼承者已經得法。現在大家都知道傳衣缽的事,這樣一來必然會引起爭端,因此,這袈裟傳到你為止,不必再傳了。以後只傳法,不傳衣,免得引起無謂的爭端。自古傳法,命若懸絲。你趕快離開這裡到南方去隱居,等到時機成熟再出山施行教化。”

  自此以後,為遵承禅宗五祖弘忍傳法到六祖慧能之遺制,佛法的授受皆秘密進行。最多有一位引禮師、證法師及聖僧(方丈侍者)參加。傳法程序為:

  在方丈和尚指定的時間和地點,設置佛像、香案,接法者跪於方丈和尚座前,由方丈和尚說法並宣讀“法券”。“法券”為橫幅,寬約一尺五寸,長約六尺,墨書於白紙,或丹書於白绫,也有用金粉書於紅綢者,常以卷軸形式裝於圓形鐵筒中。“法券”上的文字,前端寫著“正法眼藏”四個大字,以下寫著:

  我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龍天悉皆默然,唯迦葉一旁破顏微笑。佛即以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迦葉。於西天四七,東土二三,燈燈相繼,祖祖相承,無非以心印心,實無法可傳,亦無法可得。且道即今,傳個什麼,得個什麼,無非依樣葫蘆,落得拖泥帶水。

  有  禅人者,早悟“三空”,宿通“二谛”,堪為法門棟梁,繼承祖位。故將大法付囑於汝,汝當善自護持,紹隆佛種,利化十方,始不負諸佛之所護念也。

  “法券”文字頗長,下列歷代祖師名號,後有偈語,並傳法者名號及傳法時間。“法券”上還钤有本寺院和傳法者的多枚印鑒。有的“法券”文字簡略,沒有以上敘述的內容,僅在“正法眼藏”以下寫道:“從上授受,備載《傳燈》,茲不重述,略書近代,以表源流……”下列近代祖師名號,偈語也只七言四句。

  方丈和尚宣讀完畢,即下座將“示券”付與接法者。隨著又將佛像、佛經、衣缽、麈子、如意、佛珠、錫杖等傳給接法者。然後,接法者上座說法,大法授受就此圓滿。

 

上一篇:一面牆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下一篇:為什麼善良的人一生痛苦,磨難很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