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寺廟 :經咒頌念

 

惟賢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1985年農歷九月十九·重慶慈雲寺

  (壹)題前概述

  一、能得到觀音菩薩加被的三個條件

  農歷九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慈雲寺舉辦這個觀音法會是數十年來的第一次,在全川也是第一次。今天因緣很殊勝,在座的有出家眾,也有在家眾,能夠有緣參加這次盛會確實是很難得的。這裡邊有的居士已是年逾八十,他們的熱誠的確很令人感動啊!

  觀世音菩薩與眾生有緣,在世界各國都深受人們的廣泛信仰。我們現在舉行此觀音法會要開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禮拜忏悔,希望參加此法會的所有三寶弟子,在這七天中以誠懇心、恭敬心、殷重心,好好地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聽經、禮拜、供養。

  在這裡首先給大家三點提示,有哪三點呢?

  (一)對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應該有正信,堅定信仰。信仰觀世音菩薩有大智、大悲、大行,即慈悲普度的功德,此功德威力不可思議,要堅信。特別是要堅信,觀世音菩薩與法界眾生都有緣,以其無量無邊的大悲心,尋聲救度法界一切眾生。處在憂悲苦惱逼迫中的眾生,只要能夠稱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心稱名,就一定會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被護佑,真實不虛!

  (二)在持誦和禮拜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要至誠恭敬,不要以放逸心、輕慢心、散亂心禮拜和持誦觀世音菩薩。否則,你就得不到感應,所以一念恭敬心就有一念的功德。

  (三)持誦、禮拜觀世音菩薩要精進不懈,貫徹始終。我們在這七天中,從第一天至第七天都要調柔身心做好佛事,另外在平常也要經常持誦,禮拜觀世音菩薩,必須要有精進不懈的精神,不怕阻礙,不怕困難,不間斷地用功。

  在這七天的過程中,必須要具足這三點,在平常也要具足這三點,這樣就可以真正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被,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滿足你的要求。這是我首先給大家的要求和希望。

  大家在這七天法會中,能以此精神做好佛事,必然能得到三寶的加被、觀世音菩薩的加被。在此首先祝願參加法會的出家眾、在家眾,在三寶的慈光照耀下,在觀世音菩薩的加被下,都能夠消災免難,一切吉祥!

  二、《妙法蓮華經》的宗趣

  《妙法蓮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其中的第二十五品,在這裡釋迦牟尼佛專門宣講了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此功德微妙而不可思議,凡有所求,必應所願。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中一部很重要的大乘經典。中國大乘八宗中的天台宗,就是以《法華經》為本經而創立的。隋朝的智者大師根據本經精神,以《大智度論》為指南,以《大品般若經》為觀法,來闡明一心三觀、三谛圓融的妙理,因而建立了天台宗。

  更重要的是,《法華經》特別提出唯有一乘,即佛乘,才是究竟真實之教。佛教把修行階梯分為五乘,五乘即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佛乘。修五戒十善一定感人天善報,修四谛感聲聞善果,修十二因緣感獨覺善果,修六度四攝菩薩行一定感得佛果。所以人天乘是世間善果,聲聞、獨覺是出世間解脫的果報,菩薩是種大乘的因,佛是大乘的果。聲聞、獨覺修解脫行,由解脫因證阿羅漢的果報;修菩薩行就是救度眾生,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證的是佛果。《法華經》就說三乘中最究竟的一乘即佛乘,故《法華經》有首偈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此偈說明在所有的一切法門中,佛講的上乘法,最究竟的法門就是佛乘,所有的佛弟子最後都要歸入佛乘。所以三乘歸於一乘,三乘為方便,一乘是究竟。

  在《法華經》的二十八品裡面,前十四品講如何證得佛乘的因,如何種此因,後十四品講的是從明因到識果,如何證得佛果。本經最高的真理是天台宗闡述的三智三觀,三谛圓融。能觀是佛智,所觀的是空假中三谛的境界,這意趣是非常微妙而高深的。

  能聽到《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具有深厚善根和福德因緣,雖然這道理不容易會通,但能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逐步消除業障,增加福德智慧,就會逐步悟得此真理,這是《法華經》的大體內容。

  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流通緣起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法華經》的一部分,這個單行本是如何產生的呢?後漢明帝時,佛教傳進中國,從後漢到東晉,這幾百年間都是中印的高僧大德翻譯佛經、附帶講學的時期。東晉末年,中國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國,即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分別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在此期間,後秦鸠摩羅什把《法華經》翻譯到中國來。十六國中有個國家叫北涼王國,其君主北涼王叫沮渠蒙遜。有一次他得了重病,請了許多的醫生來給他醫療,歷經很久,醫藥無效。這時印度高僧昙無谶就對北涼王說,你得的是業障病。

  各種病變依佛經講就叫四大不調,不外乎來自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原因。在中醫來說,內部原因是七情六欲,外部是風寒濕熱,一脈不通周身不暢,這種病,一般可以用醫藥治療。另一種病就是業障病,民間有句話,叫做“妙藥難醫冤業病”。還有一種就是邪魔病,因中了邪魔而生病。一般四大不調的病用醫藥可以治療,業障病就不行,必須仗佛菩薩的力量,通過讀誦經典、禮拜忏悔,來消除宿世冤業。若是邪魔纏繞,那就必須靠佛菩薩的經咒力量來驅逐邪魔了。這就是醫病的三種方法。

  昙無谶尊者告訴北涼王得的病是業障病,如要醫好就必須消除宿世的冤業,於是就對他說,你最好持誦《法華經》裡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能恭敬持誦《普門品》,承觀世音菩薩的力量,疾病就可以得到痊愈。北涼王聽後,就信了他的話,受持讀誦《普門品》,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沒幾天病就好了,同時也增加了他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之後他便命令全國人民抄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單行本,使所有的臣民都能持誦《普門品》,因為他感覺《普門品》的功德很大,威力無窮,他本身就能夠印證。從此以後,中國就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單行本流通了。

  (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正文釋

  一、釋經題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妙法即說明佛法是很微妙殊勝的法門。為什麼說很微妙呢?因佛指示眾生,一切修行在五乘中最後歸於一乘,即佛乘,無論聲聞乘、獨覺乘還是菩薩乘,都是方便而已。這是究竟無上心法,其意趣是微妙甚深的。

  如何證得佛乘呢?那就必須修心。《法華經》裡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就是佛,這“心”可不是我們普通說的肉團心,也不是現在一般生理學家講的神經中樞,而是功用很大、無形的妙明真心。在眾生境界,心被無明障蔽,就是阿賴耶識,到了轉識成智、證了佛果的時候,那就恢復了清淨心、如來心,其智慧就是大圓鏡智,光明遍照,超越時空。所以心體是不可思議的,心力是很微妙的,迷則成凡,悟則成聖。內心有無明障蔽就是凡夫,去掉無明障蔽得到領悟的境界進入真見道,再經修行位證得彿的智慧,這就是悟則成聖,都是心的功用。

  佛經上說“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染則國土染,心淨則國土淨”、“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八萬四千法門,其最高原理就是講修心,恢復本來就具備的、從不曾缺失的真心、真性、佛性,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所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可見,這法門是非常微妙殊勝的,故稱之為“妙法”。

  什麼叫蓮華?蓮華是比喻妙法。妙法就如蓮花一樣處淤泥而不染。說明菩薩精神雖在六塵境界之中,卻不被六塵所染所牽。什麼是菩薩精神?就是真正能照見五蘊皆空,同時能由空入有,具足無我的精神、無我的智慧,這就代表菩薩的大智。雖處於污泥般的世俗之中,卻從不捨眾生,在五濁惡世以大悲大願救度眾生。無論是哪一類眾生只要能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恭敬、供養、禮拜,觀世音菩薩都要救度。

  從理方面講,有因就有果,修佛的因就可以得佛的果,有蓮花就有蓮子,種了因就有果,果的力量就含藏在因中,即因即果。蓮花就是我們佛教中最吉祥的象征,是菩薩大智大悲的象征,其理高深,其行大慈。其理包含緣起性空的真實妙理,其行即悲智之行,修六度四攝,不捨棄眾生。

  我們現在念觀世音菩薩就應具有菩薩的精神,以菩薩之心為心,以菩薩之行為行。菩薩的心是大智大悲,其行是尋聲救苦,處處給與眾生方便。我們學佛之人除禮拜、持誦聖號以外,還應廣修功德,廣行方便,處處以大悲心對待眾生,以各種方便救度眾生,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就能得到菩薩的加被。這就是妙法蓮花的精義。

  “經”就是代表經典,同時有多重含義。“經”首先是一種法則,我們持誦此經典,修學佛法,就必須以此為法則來指導我們走正道,故說經是一種法則。印度語叫“修多羅”,譯成漢語叫“契經”,即上契諸佛之理,下應眾生之機,是有其趨向性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時常觀察世間的音聲而予以救度。世間的音聲就代表眾生遭受痛苦、遭遇危難、生命財產安全受威脅的時候而發出種種呼救的心聲或聲音,觀世音菩薩以千眼遙觀,千耳遙聞,尋聲救度。本來聲音是耳朵聽的,怎麼說是觀呢?這說明觀世音菩薩能夠六根互用,有無量的威力,有廣大的神通,六根互用能觀察音聲。

  另一解釋,言觀世音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不緣外塵,觀察此聲真性,真性即如來的真性;因聽外面六塵境界,易觸境生情,所以觀世音在修行過程中反觀自性,證得真如妙理,故稱觀。這兩種解釋是相通的。重頌雲: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觀世音菩薩悟道後,在世間能尋聲救苦,觀察音聲救度,故稱觀世音。

  “菩薩”是印度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譯為漢語意為“覺有情”,就是能自覺又覺他的有情。對菩薩的理解認識也應該加以澄清,不要把城隍、土地、無常都叫做菩薩,他們只能叫“神”。菩薩必須具足大智大悲大願,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才叫菩薩。有些居士受過菩薩戒就應該知道此道理,好好學習經典,生起正見,具足無我智,要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無我慧。

  另外最重要就是要有大悲心,要隨時憶念眾生的疾苦,不捨棄眾生,處處饒益眾生。除我的父母親友外,與我平常有交往者以及冤家仇敵都能幫助他,慈悲饒益他,不捨棄他,這才是菩薩的大悲精神,必須要具足這一精神,才能稱菩薩。反之,你對於眾生不修悲心,瞋心很重,一念無明就要罵人、打人、惡口咒人,這就不叫菩薩。即使你受了菩薩戒,也不能證明你就是一個合格的菩薩。

  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覺”即覺悟,覺悟真理,以無我慧能自覺覺他叫菩提。“薩埵”就是“有情”。有情是什麼呢?即所有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有情感知覺的,故稱之為有情。菩提代表智,薩埵代表悲,有智又有悲才叫菩薩。你們看,菩薩的境界是很高的呀!雖然境界很高,大家只要能發悲心,發大願,就已經是資糧位菩薩、有願力的菩薩了。

  什麼叫普門?“普”就是普遍,門即能通過的一條路。“普門”就是通達觀世音菩薩大悲大智的一種普遍的法門,一直通到佛果位。這就不像世間法的三惡道和人天善,三惡道和人天善都不叫普門。它們以什麼為門?地獄、餓鬼、畜生都是以五逆十惡為門,地獄以瞋恚為門,餓鬼以悭貪為門,畜生以愚癡為門。地獄受刀山劍樹之苦,餓鬼受饑餓燒燃之苦,畜生受鞭打殺戮之苦。我們要記住不要走那些門。

  人天的門通於世間善法,指修五戒十善。人間是苦多樂少,天上雖快樂多,但是天福享盡了,五衰相現前時還要墮下來,這是世間法(世間善),所以這些門不名為普。只有大乘菩薩法,修大智大悲,像觀世音菩薩這種法門,能以觀世音菩薩之心為心,觀世音菩薩之行為行就通於佛道。如此才能恢復真心,真心恢復了就有很大的功德,心如太虛,量周沙界。其境界廣大難思,遍於一切,此時發揮的心力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稱普門。

  據祖師們的有關著述,有以下十種普門:

  (一)慈悲普門,修無緣慈、同體悲。

  (二)宏誓普門,宏誓即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修行普門,修即修六度四攝之行,六度四攝萬行以五戒十善為基礎,逐步引發四無量心,修廣大菩薩行。

  (四)斷惑普門,在實際行動中根據自己的病、自己的煩惱,進行對治,斷除自心的煩惱。

  (五)如法普門,修習戒定慧,證得一切三昧的境界,悟入佛法的大海,得了智慧,如理作意,如法精勤,就叫如法普門。

  (六)神通普門,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種,到此時能自在地發揮主人公的作用,不像我們凡夫常為外境所轉,而反過來能支配物質、轉化外境。

  (七)方便普門,即以大悲心修方便行,根據眾生的需求,進行解救,隨機應化,於調伏眾生方便無礙。

  (八)說法普門,通達經典,辯才無礙,以善巧的智慧解說佛法,使眾生都能悟入真理,破除煩惱、所知二障。

  (九)供養普門,普賢菩薩十大願裡有廣修供養,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供養三寶,具有捨心,平等一味。供養也是一種修行方法,入於佛法大海叫供養普門。所以不要輕視供養,有力量就多出一點力量,力量少就少出,哪怕一枝花、一杯水都很好,關鍵看你的心。你有這個心,就有此行動,就可以入於佛法大海,以此因緣可以證得佛果,叫供養普門。

  (十)成就眾生普門,什麼叫成就眾生普門?就是以實際行動,使眾生蒙受佛法的廣大無邊的利益。經中講到觀世音菩薩隨類現身,不管是三惡道、人天道,無論在哪一界他都可以現身。你們現在經常看到的觀音菩薩像是女身女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菩薩還要現將軍身、羅漢身、宰官身、居士身、沙彌身、比丘尼身、童男、童女等等身。為救度地獄眾還現身,什麼身呢?現“面然大士”身,就是一般叫的鬼王。見了多可怕呀!但是他不現這個身,就降伏不住那些惡鬼,就不能在地獄度眾生。佛教道場放焰口時首先就要禮拜面然大士,就是請觀世音菩薩鎮壇。隨類現身主要是根據慈悲心修方便行、成就眾生的利益。

  總的來說,修學觀世音菩薩法門,就是要具足大慈大悲大願,既能自利又能利益眾生,自他一體故。這個法門能深入佛道,具足此功德,就會遍於一切,無有障礙,故稱為普門。

  慈悲、宏誓、修行、斷惑四普門屬於自行自利,是自己修證得解脫;如法、神通、方便、說法、供養、成就眾生六普門是屬於利他。自利利他十種普門任運自在,所以觀世音菩薩又叫普門大士。

  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單是口裡持誦而已,還要從內心了解和體會觀世音菩薩的精神,發此心願,落實到實際行動。

  “品”代表類別,這一品就是專門贊揚觀世音菩薩功德的。

  二、釋正文

  (一)長行部分

  長行,系佛經體裁之一,像當今的散文一樣不限字數和韻律而連續綴輯,與偈頌相對稱。

  [經文]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是總答。凡是具有丈夫氣概的佛陀的弟子,不分性別都稱做善男子。善男子就代表清淨善法的行持者,不是單指性別上的男人。眾生平等包括男女平等、老幼平等、尊卑平等。所謂丈夫氣概,即正直無私,一切為公,能夠勤學佛法,勤修解脫。無量百千萬億眾生代表無邊無際的眾生,包括九界眾生,其中五趣眾生苦惱最重。

  什麼叫苦惱?“苦”即身體受到逼迫、束縛,不自在叫“苦”;“惱”即內心感到憂慮、悲戚、苦悶、煩惱稱為“惱”。這些在眾生境界都是解不開的。在座各位各有各的憂慮,各有各的苦惱。

  五趣眾生中最苦的是三惡道眾生。地獄有八寒八熱,刀山劍樹之苦,無間地獄就更不必說;餓鬼受饑餓逼迫之苦;畜生受鞭打殺戮之苦。

  人有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一切無常五取蘊苦等。人生是苦多樂少,雖然有樂,實際此樂都不是真正的快樂,樂極生悲,不是徹底的快樂。

  生老病死之苦,不說也都能體會得深切,尤其是上年紀的人。

  怨憎會苦就是怨家仇敵常見面,不說怨家仇敵,就是平時有點語言矛盾的人見到了都互相煩惱。

  愛別離苦,即一家團圓固然好,但沒有一輩子都團圓的,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花不常開,月不常圓。

  求不得苦,求名求利求生活,每天開門就要油鹽柴米等,為名為利爭斗得不可開交,甚至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

  一切無常五取蘊苦,人從出生一直到死,身體都在不停地變化,人的細胞分分秒秒都在新陳代謝。天天見面不覺得,若是一年半載後再見面就覺得變了,這就是無常之苦。人生是八苦交加的,依佛經講,苦還有很多很多。

  天趣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共二十八天。

  三界中天人最享福,人間帝王最享福,但是與天人相比差得就太遠啦,歌舞伎樂、資具無缺,沒有操心的事。天人仍有福盡時,到時“五衰相”現前,頭上花冠枯萎、天衣污垢、腋下出汗、身體臭穢、內心煩惱不樂本座,這時所有眷屬全都遠離,恐慌恚惱,苦不堪言。

  色界難免有自然災害,依佛經講,地球是成住壞空的,到地球末年時,世界上將出現水災、火災、風災等。地球毀滅時,欲界至色界,火燒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風刮三禅天,四禅天以上雖可以避免這些,但是定力消失後仍會墮落生死,受諸苦惱,無有邊際。

  佛在這裡就指出,以上各界眾生受諸苦惱時,應多念觀世音菩薩。因此佛說,“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一心”即恭敬、虔誠、一心不亂。“一心”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事一心”就是持誦名號,虔誠禮拜;“理一心”,是在稱誦名號時達到息諸虛妄分別,不執著我在念和菩薩是我所念,消滅“能”、“所”分別,遣除虛妄,開啟智慧,冥證諸法法性。念觀世音菩薩也就達到念你自性的菩薩,逐步恢復你自心佛性,稱“理一心”。

  在念觀世音菩薩時,觀世音菩薩同時就觀察到你的音聲而尋聲救度,你就可解脫這些苦惱。這說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具足無量的威力。從歷史到現在,從中國到其它國家,這類感應事例很多。如當年孫中山到普陀山,當時他的隨從很多,有軍艦艦長和胡漢民等官員陪同,走到普濟寺時,他發現上空有很多奇景:有樓台亭閣,奇特花木,兩邊有幾十個羅漢相的聖僧,中間有一個大圓輪(大光環)正在旋轉。當時他感到很詫異,還以為是自己神經虛弱,是眼花瞭亂,但是他回憶起來又是清清楚楚的,便問胡漢民等人,他們都說沒見到,只有他一人看見了。後來他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游普陀山志奇》。他在一些著作中就曾指出,“佛法可糾科學之偏”、“佛法可補法律之不足”、“佛法與政治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等,能夠闡發這些治國良策,就說明孫中山先生具有大善根。

  下面別解,稱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可“免七難”:一水難,二火難,三在黑風難,四刀杖難,五羅剎難,六杻械枷鎖難,七怨賊難。

  [經文]“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號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這段說,遇到火災時,你若能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火就可以熄滅,你也能免去災難。這有二種解釋,一個是,你若真正誠懇持誦觀世音菩薩名號,不會遇火災,能夠避免;二是從法義方面講,能夠消除引發火災的因。

  什麼能引生火災呢?內因就是瞋恨之火,外感就是果報之火。故佛經裡講火有三種,就是果報火、煩惱火和惡業火。一般的火稱果報火,果報火都是由於內心的火引生的,由煩惱火感得業障火,於是引生果報火。

  寒山大士詩雲:

  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華嚴經》裡有雲: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這就說明內心的瞋火之害。學佛的人,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消滅瞋恚,對人慈悲、憨厚,就能以清涼之水滅除煩惱之火,就不易感得果報火。在《金剛經》裡記載有須菩提長老的話:“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德行低劣的人、最下品的人,是罵別人、打別人的人。我們要學做最高尚的人、有品行的人,要有菩薩的心胸,消滅瞋恨之火。在這方面應老實用功,能做到無瞋是很了不起的。

  祖師言:

  面上無瞋供養具,口內無瞋吐妙香,

  心內無瞋是真寶,無瞋無染是真常。

  臉上無瞋你就能方便別人,具足福德了,自然就受供養,不愁衣食住行。說話干淨,不造口業,沒有瞋恨,語言都是香的,有似蓮花的香氣,能給別人柔和香潔的感受。心裡沒有瞋恨就能契合如來法性,即是“真寶”。既沒有瞋恨又沒有染污就是真正的佛性、真正的法性、真正的涅槃性,這是永遠不變的,故名真常。

  什麼是真出家、真持戒呢?六祖大師教誨:無瞋即是戒,心淨即出家。

  能做到沒有瞋恨,一切戒都能守住,無瞋就不會損惱眾生,就不做惡事,就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持戒。心淨就是出家,你們居士心淨就是在家的出家。《維摩诘經》裡講,有身出家心也出家,有身出家而心不出家,有心出家身不出家,有身心都不出家這四種出家相。當然真正的出家就是身心都出家。你能身不出家而心出家,保持內心清淨,也是出家,是出三界火宅這個家。

  能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修慈悲心,就能避免火災。因為觀世音菩薩之心是智慧心、慈悲心,其一切行都是方便行。一方面持誦,一方面要體會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和精神,就可以消滅內心受火災的因,不會感果報火的災難,即使遇到了也可以避免。

  [經文]“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這是說,若能恭敬持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在遇水災時可以得救。當年虛雲老和尚在參學的過程中,有一次到江蘇揚州高旻寺去,路經大通荻港時,失足落水,由於心裡稱觀世音菩薩不止,在水裡漂了一天一夜後,遇救上岸。此類事例很多很多,這裡就不多舉了。

  依法義講,三界的水主要是指貪欲,故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層波”。我們都在滔滔的苦海、愛河之中。愛欲是生死的根本,眾生因有愛欲,就有種種追求而沉溺在苦海之中,輪轉漂流,無窮無盡。人死後處在“中有身”過程中,因一念貪欲起,就投生成胎兒,沒有貪欲就不會成為胎兒。“大水所漂”是果報水,屬於娑婆世界流轉生死的痛苦之一,也是最根本的痛苦,其原因就是貪欲。故祖師言:“念佛之人,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斷不離娑婆。”就是說心念不一致,不專注一境,以散亂分別心念佛就不得生極樂世界;特別是愛欲不斷,就有種種牽纏,盡管念佛,到臨終時把持不了,還是離不開娑婆世界。要想免掉生死大水,脫離滔滔苦海愛河,免除輪回之苦,就必須要斷絕貪欲。

  [經文]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琥珀、珍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言持誦觀世音菩薩可以免除黑風之難。若有人到海上求寶,遇黑風把船吹到羅剎鬼國的時候,能持誦觀世音菩薩名號,就可以免除羅剎之難。百千萬億眾生,說明有很多很多的眾生,求什麼寶呢?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等寶。瑪瑙是紅色之珠寶,珊瑚是似樹枝的寶物,琥珀是千年松柏所變的寶物。黑風代表海上的怪風。羅剎是鬼的名稱,又名速疾鬼,速度非常快,青面獠牙,血盆大口,一聞見人味兒就要吃人,這是它的業力。念觀世音菩薩就可止住這種鬼的擾害。

  玄奘大師去印度,有兩件法寶:一是觀世音菩薩聖號,二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兩件法寶是玄奘大師去印度求法能夠成功的主要因素,他曾經在沙漠中遇上鬼怪,他一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鬼怪就隱沒了。他遇到險難終能平安度過。

  什麼叫鬼怪?什麼叫黑風?依法義講,鬼性不正大,不能正大光明的就叫鬼。凡是人做事不正大光明、不公正,心術不正都叫鬼。學佛的人絕不要修鬼的因,做事要正大光明,公正無私,才不落入鬼道。起了殺心就會變成羅剎鬼,對人不起善念而起惡念,就等於起了黑風,有了無明黑風的惡念,進一步造惡業就會把你的智慧船飄沒在生死大海之中,不得解脫。尤其是學佛的人,做事一定要正大光明,公正無私,對人不能起惡念,不要鬼鬼祟祟的。

  神比鬼高一級,什麼叫神?有城隍神、土地神等等,古人講“聰明正直謂之神”,這個人死了以後,進入神道,在鬼中是比較聰明的,就叫神,神不是菩薩,一定要區分清楚。我們就要比神高超,因我們是學佛的,依佛法講,要具足無我慧,才能乘般若船,從生死此岸到解脫彼岸。俗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我們一方面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一方面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和無我的智慧,什麼鬼怪都不會來纏繞,還可進一步地脫離生死苦海,證得菩提涅槃。

  [經文]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此言避刀杖難。凡遇刀杖難的時候,只要能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切刀杖就不能加害於你。這一方面是心能轉業,另一方面是能夠感應到菩薩的解救。

  依法義講,凡遇刀杖難,都是由於過去生中傷生害命而種了殺因,到一定時間機緣成熟了,你就會感受被別人殺害的果報。故佛法講,要以悲心待人,戒殺放生,不造惡業,今生今世就可得長壽果,身體健康,也不會遭遇刀兵杖。你以慈悲心對待眾生,眾生也就會以慈悲心對待你。

  蓮池大師住的那個地方原先老虎很多,他去靜居後經常念阿彌陀佛,虎吼時,就念佛回向它,以悲心對待它,後來不知何時老虎就走了。八指頭陀在深山裡修行時,有一次在道路上遇到飛天蜈蚣迎面飛來,他念佛以悲心對待,慈眼相視,後來飛天蜈蚣就飛走了。這都是由於修慈悲心的關系,說明我們學佛的人要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才是根本。

  [經文] “若有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此言避夜叉、羅剎難。遇夜叉、羅剎鬼,能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惡鬼就不敢加害你。世間的人,若內心有惡念,詭計多端,黑暗愚昧,就要引生外鬼;若內心光明、清淨,外鬼就不能加害。

  我在成都時,遇到一個姓譚的居士,談她遇鬼及信佛的過程。她說,她結婚有了子女後,一次逆境現前,在河裡洗澡時,丈夫及三個兒子都不幸淹死了。她回家也想自殺,就在此時,有許多鬼過來圍繞她,一個拿繩子的叫她上吊。正在此時,她心裡突然清醒地念觀世音菩薩,一會兒鬼就都避開了,繩子也丟了,還聽到有個鬼說,不要惹她,她是三寶弟子。後來清醒了,方知得到了菩薩加持。這是信仰觀世音菩薩的感應例證。

  我們學佛的人,能夠在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時,靈光獨耀,就可避免鬼邪。友人王旭東曾任過參謀長,西昌委員,解放初在重慶佛協籌備小組當組長。據其自述,他最初不信佛,後遇善知識開導,逐步信佛,但沒有堅定。一次正在准備念佛時,怨家就來找他。他在靜坐中,看到他從前代理軍法官時槍斃的那個人出現了,後面還有一路鬼魂,那鬼就沖他撲來,他就想到念阿彌陀佛,念了幾聲後,鬼不敢近身。隨後他就給那鬼許願說,你遭槍斃不是我定的案,屬代理執行,但我還是有責任的。好吧,我倆解了算了,我在慈雲寺給你做七天佛事超度。許願後就在慈雲寺請雲巖法師主持佛事。七天圓滿後,他在念佛中又看到那鬼,很歡喜的樣子,並對他說:感謝你的超度,我得到解脫將往生西方。這說明佛力不可思議。

  [經文]“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此言避杻械枷鎖難。就是說,如果有人有罪或無罪受了刑罰,束縛了身體,如果能夠持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杻械枷鎖可以離身,甚至斷壞,得到解脫。

  [經文]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此言避怨賊難。赍,就是攜帶、帶著;持,就是執持;重寶指價值很高的東西;怨賊就是盜賊及怨家仇敵。如果有商人帶有貴重物品,在路上遇到怨家仇敵或盜賊要搶劫他的財物,甚至傷害他的性命,若他能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就可以避免傷害。這裡是說觀世音菩薩常以無畏施於眾生。

  “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分內財、外財兩種,外財就是錢財、田園、捨宅,內財就是身體,為救度眾生以錢財房屋乃至生命等施於眾生。法施就是以佛法施人,以佛法的真理解除眾生的愚癡,消除其無明黑暗。無畏施即令眾生不感到恐怖,當眾生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時,若能解救眾生的苦難就叫無畏施,使其沒有恐怖,如提醒人們離開險地,戒殺放生,解除仇怨,修橋補路,消除障礙等。

  [經文]“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總結稱名避免七難。佛對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巍巍如是。巍巍形容高廣,顯示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就象高山一樣堅固不動,這樣偉大而不虛。我們一定要堅信!

  下面講“除三毒”。為什麼眾生會有七難呢?其根本原因就是由於內心的貪瞋癡三毒。能消滅內心的貪、瞋、癡,就可免除七難。此處的貪,主要指貪欲、愛欲。

  [經文]“若有眾生,多於YIN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此言除貪毒。欲心重則是最大的惑業,生死流轉的根本,由此障礙智慧,使你沉淪於生死苦海之中。故真實學佛的人首先要斷絕貪欲,貪欲中尤其是YIN欲。如何斷法?就要多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以聖號來對治染心,使內心保持清淨,去除染污之心。另外,佛法的修證離不開修“止觀”。相應的對治包括:貪欲心重者修不淨觀,瞋心重者修慈悲觀,愚癡重者修因緣觀,慢心重者修界差別觀,散亂心重者修數息觀。不淨觀,即觀察此身體青淤膿爛等各種不淨相,從死屍觀察到骷髅白骨,修行成就了,那欲心自然就可斷除。

  [經文]“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此言除瞋毒。瞋以暴惡為性,能生大苦,表現於行動就是罵人、打人,甚至殺人。瞋有三種:因被人毀謗或咒罵而生的瞋心,叫順理瞋;無緣無故地發起瞋心,是獨頭無明作怪,此名非理瞋;兩人討論問題,爭輸贏而生起的瞋心叫爭論瞋或叫是非瞋。總的來說,凡因瞋心,出惡口罵人甚至打人引起不合,影響家庭、集體的團結,就造了惡業。忿恨心最易造口業。即使你念佛念得很好,瞋心不改,隨時都怨恨人,臨終時都不改除,那是很危險的,這說明你沒有做到真實的平等、沒有發起真實的慈悲,後世容易墮入毒蛇毒蟲等類。能虔誠地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使內心清涼,就可以消除瞋心。

  [經文]“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此言除癡毒。愚癡就是不信因果,不信佛法,毀謗三寶,不明中道實義,邪見熾盛。愚癡在佛教經典中又叫無明。什麼叫無明?即不明真理,此有二種:(一)迷於因果道理叫業果愚;(二)不知出世解脫,只知留戀世間叫真實義愚。有些人信佛,還疑因果,心想是否真有佛菩薩、真有神通、真有淨土?因此,慧根淺的,從道理方面不能深入了解,若能誠懇堅定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開智慧。

  [經文]“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這是小結。佛對無盡意菩薩講:觀世音菩薩有如此大的威神力,對於眾生是一味地饒益,利益眾生而從不捨棄,尋聲救苦,免除眾生的七難,消滅三毒,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注意!佛法講修心,“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有人說,我念一陣菩薩,念一陣佛,沒有得到感應,怎麼沒有見到什麼呢?這主要是觀察你的內心是否清淨,內心清淨自然有感應。觀世音菩薩就如天上的月亮,光明可照全球,水波平靜時月影就現,水波不靜,月影就不現。內心也一樣,內心清淨了,清淨心就與佛菩薩的心相應。有偈言:

  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

  眾生垢心淨,菩薩影現中。

  這首偈內容很好,你能夠心淨就會與菩薩相應,也可以見到菩薩或得到菩薩的感應,這是決定無疑的真理。此時佛告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以此堅定無盡意菩薩乃至佛弟子們的心念。所以要恭敬、誠懇、堅定地持誦、禮拜觀世音菩薩。

  下面是講“滿二求”。滿二求就是沒有子女的人,要想求男或求女,只要是禮拜、祈求、供養觀世音菩薩,就都能滿他的願,故稱為“滿二求”。

  [經文]“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這一段說觀世音菩薩能滿足人們求男求女的願望,主要是針對沒有子女的人講的。在一般世俗上講,就須有後代,子孫相傳,如孔子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觀世音菩薩隨類現身,滿足眾生的所有希望,沒有男女子嗣的都可以誠心祈求。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應化像中就有“送子觀音”(有的稱為“送子娘娘”)、白衣觀音(也稱為“白衣大士”)。念白衣大士神咒不但可以消除災難,還可滿足二求。此類感應事例很多。

  關於子女問題,依佛教觀察,由於業報不同,就有好的兒女,有不好的兒女。一般說,好兒女就是還債的,惡兒女就是討債的。世間上好兒女少,尤其是現在,惡兒女很普遍,這都是業報問題。世俗上有些人說:有兒有女是冤家,無兒無女是菩薩。出家人就沒有這些累贅。但是作為在家佛教徒也須有後代,以後代來承宗繼祖、延續佛脈。如果你想續後代呢,誠懇祈求觀世音菩薩、祈求三寶,願望就能實現!

  中國宋朝有個宰相叫文彥博,一出生就很不凡。他小時候,父母拿桔子給他吃,他只要小的不要大的,把大的給哥哥吃,懂得謙讓,長大後做官任宰相。他很信佛。他求男求女,希望三寶加被他的子孫後代能夠繁衍、人丁興旺,並且都信仰三寶,這是很不容易的。必須誠懇恭敬、供養、禮拜,希望有福德智慧之男、端正相好之女,才能實現。

  如何才有福德智慧呢?那就必須能夠做到止惡行善,戒殺放生。止惡行善以“五戒十善”為標准,首先能夠戒殺放生,做到戒殺放生就一定有福德,受人天恭敬。智慧,一般說是要多讀書,佛教說要多聞經典,多讀佛書,遇到善知識講法要多聽,這些都是熏習,這樣就會播下智慧的種子,機緣成熟了就會結果。有福德有智慧才是一個純粹的人、有人格的人,也才算是一個標准的三寶弟子。福德智慧之男與端正相好之女,一定順父母的心,一定是孝順兒孫。你能真誠學佛,廣修功德,就會結此緣。

  “宿植德本,眾人愛敬”。這句是說,這些男女在宿世中都種植得有道德的根本,所以今生今世就會受到眾人的愛敬。

  [經文]“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這是重復總結,稱贊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佛以殷勤贊歎來堅定弟子們的信仰,使眾生能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並肯定地說“其福不唐捐”。不唐捐就是不會白白地拋棄,念一聲觀世音菩薩不落虛空,禮拜一次觀世音菩薩不落虛空,發一次願不落虛空,故說福不唐捐。

  “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這一句言三界九有的眾生都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上面佛講了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和威力,下面是更進一步的贊歎和肯定。

  [經文]“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諸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佛對弟子們誦持、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與禮拜供養無量諸菩薩的功德進行了權巧的比較。佛問無盡意菩薩:假若有人能持誦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同時對這些菩薩盡形壽受持供養,就是從生至死一輩子都在供養,包括用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資糧位和加行位菩薩須要飲食、衣服、臥具等;在中國漢地,多為供養“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稱為“十供養”),供養的東西多而且供養的菩薩也多,又是一生都在供養,你說這功德大不大呀?無盡意說:佛呀,這確實很大!佛又說:你能持誦、供養觀世音菩薩哪怕一時,只要虔誠恭敬地禮拜、受持、供養,與你用一輩子的的功夫,不停拿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那麼多的菩薩,這功德是同樣的多、同樣的大。這二人福德平等無異,沒有任何差別。

  我在這兒插幾句。

  無始以來分三劫:莊嚴劫、賢劫、星宿劫,現在是賢劫時期。莊嚴劫有一千佛,賢劫一千佛,星宿劫一千佛,每一劫有一千佛出世。一佛出世轉*輪就有無數菩薩做眷屬,所以菩薩數量是很多很多的,不可稱計,不可思議!菩薩有資糧位的、加行位的、通達位的和修習位的。佛在世說法時,足跡遍布恆河流域。恆河是印度一條河名,恆河在印度就像黃河在中國,無人不曉,發源於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長二千多公裡,河面很寬,河水很深,清澈見底。河底有金沙和黃沙,可以淘金的叫金沙,一般的沙稱黃沙。佛在世時,經常到恆河邊散步,弟子們也常跟隨他到恆河邊散步聽法。佛就常以恆河沙來比喻巨大的數量,如恆河沙數的世界、恆河沙的眾生、恆河沙的佛、恆河沙數的菩薩、恆河沙的功德等等,以此代表很多很多不可計度的數量。這裡的六十二億恆河沙,就是形容菩薩數量無法計度。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這又是佛的總結。因為觀世音菩薩在過去修行的過程中,在寶藏佛時是太子身,曾經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捨,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願力很大,悲心很切,故威力也大。在菩薩中是很殊勝的,所以念觀世音菩薩,要誠懇,要受持供養、恭敬禮拜。

  下面講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二相,因機施教的方法不同,其表現的形相也不同,這也體現了觀世音菩薩無限的悲心與威力。

  [經文]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游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無盡意菩薩就問佛道:觀世音菩薩怎樣在娑婆世界隨類現身?怎樣為眾生說法?施設運用的方便威力都有哪些呢?

  “娑婆”是印度語,漢譯意為“堪忍”。我們目前依托的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而極樂世界是清淨國土。五濁惡世的眾生苦惱很多,有三苦、八苦等種種痛苦,但五濁惡世的眾生有很多都麻木於這個世界的痛苦,而在苦中作樂,俗話說:黃連樹下彈琵琶——苦中作樂。有些人不知是苦,還去追求樂,其實是在追求苦,樂極生悲。

  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從歷史書上看,他還經常素食,很有智慧,他在當時被稱為文豪。當時佛教傳入中國不久,曹操也信佛,提倡生活樸素簡單,其本身也吃素食。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出他有佛教無常的思想,感到人生是苦。

  有很多人不知世間苦,還以為是快樂。他的快樂是什麼呢?是吃得好、穿得好、花天酒地,在歌舞場中紙醉金迷,弄得暈暈乎乎的,把時間空過了,把生命浪費了,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很多人因此搞得家破人亡。娑婆世界的眾生偏偏能堪受這些苦,而不知覺悟,故稱娑婆世界。

  但是佛菩薩對娑婆世界的眾生是不捨棄的,所以經常有佛菩薩應世,其中就有觀世音菩薩。所以無盡意菩薩在這裡問佛:觀世音菩薩的無量威力,經常應化眾生,是怎樣在娑婆世界游化應世?怎樣實行方便說法的呢?

  佛菩薩教化眾生講究應機,有許多善巧方便,因地制宜,因機施教。眾生的根機有上、中、下三等;煩惱中分別有貪心重、瞋心重、癡心重的,各各不同。佛菩薩就要因機施教,應病與藥,得什麼病施什麼藥,來對治眾生的各種煩惱習氣,只要能解決眾生的痛苦,就是最好的辦法。

  佛家高明之處就是治心病,因為佛教講修心,這一法門比世間學問高,只有佛對此講得非常深微實際。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教典,各宗法門都是為眾生處方治病。所以修學菩薩行的要學“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這五明就表明我們作為一個佛弟子,不僅僅要學習佛法,其它的各種社會科學知識,都要學習。這樣以佛法為主旨,因材施教,對什麼人說什麼法,才能使人接受。故經言“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說所有的法門都要學,才能做到方便說法、普行教化。

  下面是分別講解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種應化身。

  [經文]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此言觀世音菩薩示現佛身。“國土眾生”包括十方世界國土。 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於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亦即指眾生居住之所依處,如山川、國土等。

  古代印度依須彌山之說成立宇宙論,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加上圍繞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為一單位,稱為一世界。合千個一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邊。

  一佛施行教化之范圍(即一佛土),或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為更廣大之世界。“世界”一語本與“世間”同義,包含有情世間、器世間,然一般慣指器世間(山河大地)而言。

  由於凡聖境界不同,各有世界,又分四種: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

  凡聖同居土是凡夫與為了化度眾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如我國四大名山,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四大菩薩曾經在這些地方說法顯聖。既有凡人,又有聖人應化,共同居住,故稱“凡聖同居土”。這世界很多地方就是凡聖同居,如我們慈雲寺是三寶的道場,曾有聖人應世,這是佛菩薩所應化的地方,那麼你們來念佛的,包括四眾弟子,境界有染有淨,這就是凡聖同居。

  方便有余土是聲聞、緣覺二乘與地前菩薩所住的國土。以彼等所修為方便道,斷盡通惑,故稱方便;然彼等尚未斷滅無明之惑,故稱有余。

  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莊嚴,指菩薩的心胸廣大、智慧高深,不可思議,以此莊嚴菩薩的身心,故名莊嚴;實報,即菩薩對於眾生是真真實實、誠誠懇懇的,修真實因得真實果,名“實報莊嚴土”。

  常寂光土指諸佛如來法身所居之淨土。常寂光,謂佛的法身遍於法界,永恆不變,光明照射十方,故名“常寂光土”。

  此處經文中所說的國土,是指凡聖同居土,即是娑婆世界。這個世界的眾生與佛有緣,見佛之像後能發菩提心修行乃至成佛,那麼觀世音菩薩就現佛身,故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佛身有法身、報身、化身。“毗盧遮那佛”代表法身,“盧捨那佛”代表報身,“釋迦牟尼佛”代表化身。化身分“應化身”和“變化身”兩種,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叫“應化身”,為了救度眾生,隨時示現的各種身叫“變化身”。法身就代表佛的智慧真如理體,報身代表佛的福德圓滿殊勝,化身就代表佛的大悲大願,不捨眾生廣度眾生。觀世音菩薩在這裡現的就是佛的化身。化身一般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觀世音菩薩即現三十二相的佛身來救度眾生。

  [經文]“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此言示現辟支佛身。辟支佛是印度語,譯為緣覺,又稱獨覺。緣覺是有佛在世,能聽聞佛的音聲,聞佛說十二因緣而悟道;獨覺是佛不在世時,自己有高度的智慧,住在深山巖洞、水邊樹林、茅棚之中,見到春夏秋冬四時,由花開花落而悟到人生無常,悟到因緣生法的真谛而悟道。

  因緣生法是佛教的根本教義,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不會,諸行不起。你們今天來此參加法會都是有因緣的。緣聚則會,緣盡則散。經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裡說的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佛法講的三世因果,現在、過去、未來三世。眾生流轉生死有其因就有其果,因主要指無明、煩惱、業。無明、煩惱是表現於內心的因,業是表現於行動的因。業分善業、惡業、不動業。造惡業墮地獄、餓鬼、畜生道;造善業生人天道;造不動業,即世間禅,生色界、無色界天。因此,眾生由於無明、煩惱、業而得生死苦果,進入生死流轉而循環不已,這就是佛教的人生觀。這一觀察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因為他不看未來世,也不看過去世,只看現在一點,甚至現前的一點都看不清楚。佛法就看得寬廣,所以講因果就可推之於三世,具體說就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有支等,這是眾生流轉世間的十二種原因及條件。無明緣行,就是“無明”作為“行”的條件,同樣地,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由過去的無明、行(過去二因),就有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五果),繼而由現在的愛、取、有(現在三因),就召感未來的生、老死(未來二果)。生生世世這樣輪轉,無窮無盡,這就是世間的“流轉門”。要消滅生死苦就要消滅無明,轉無明為明慧,才能解脫生死。這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這是出世間的“還滅門”。這是辟支佛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現辟支佛身,講十二因緣的道理使他開悟,出離生死,證得解脫。故說:“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經文]“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此言示現聲聞身。聲聞就是由於聞佛的音聲教誨而證道的人。經裡常有:大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在世時就有這麼多證了“四沙門果”的弟子,指的就是聲聞,前三果叫“有學”,第四果為“無學”,就是阿羅漢果。現在許多廟裡的羅漢堂供的五百羅漢都是佛在世時的聲聞僧,他們都是親自聽佛說法而證道的。在佛滅度當年,五百羅漢在七葉窟結集經典,在阿奢世王護持下,以摩诃迦葉為上首,由阿難誦經、優婆離誦律,長老們訂校認可後進行了編輯。這就是人們說的“五百結集”。

  佛對聲聞說“四谛法”。佛於菩提樹下證道後就在印度的鹿野苑初轉*輪,為五比丘講“四谛法”。最早的僧團也就是由這五個聲聞僧組成的。“四谛法”是佛教的基本教理。四谛既講世間因果,又講出世間因果。我們流轉世間受種種痛苦,痛苦的因是“苦集”,簡單說就是煩惱和業。能厭離娑婆世界,求得解脫,那就是“滅”和“道”。“滅谛”即涅槃,寂滅一切煩惱過失,圓滿一切福德智慧,達到此就是不生不滅、出離生死的境界。如何修行就是“道谛”,包括“三學”和“八正道”等。三學就是戒定慧,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再廣的就包括三十七道品。四谛講明四種道理即四種真理,谛的定義就是真理。世出世間的四種真理叫四谛。小乘《阿含經》主要講四谛法,其論注有《大毗婆沙論》、《俱捨論》都是解釋四谛的道理。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義,通於三乘。

  若這類眾生想聽聞“四谛”,修聲聞法,觀世音菩薩就現聲聞身為之說四谛法。故說“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經文]“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此言示現梵王身。梵王居在色界之初禅天的梵王宮之中。梵王天比帝釋天高,福德智慧都比帝釋天高。生到梵王天就要修色界初禅定,已斷了欲界的貪愛。有此類眾生想生梵王天的,觀世音菩薩就現梵王身說離欲界之貪欲法門,令修初禅定。

  [經文]“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此言現帝釋身說法。帝釋在有些經裡面又稱“釋提桓因”,就是中國人一般稱的“玉皇大帝”、其它宗教裡稱的“上帝”、“真主”。帝釋天居於須彌山頂,欲界的忉利天宮,是欲界天的天主,統領三十三天,是佛教的護法,所以有些寺廟有玉皇殿或關帝殿。佛每一次說法都有帝釋天參加聽法,帝釋天聽佛說法後發心護法,佛就把護法的責任交給護法諸天、國王、宰輔大臣等。而住持佛法的責任就是比丘、比丘尼等,這是佛的遺囑,所以帝釋天也是皈依了佛法的,是護持三寶的。

  關帝殿又名關聖殿,關聖就是三國時的關羽。據載,關羽被殺後,冤魂不散,經常漂游在空中。有一次他的神識漂游到當陽玉泉山,遇到普元禅師正在坐禅,就在空中喊:“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因為他被東吳孫權殺後,頭顱被人盜走送給了曹操。普元禅師就對他說:“你喊著要你的頭,你過五關斬六將,在戰場上殺死那麼多人,那些人頭叫哪個還?怎麼還啊?!”當時關公就悔悟了,於是在普元禅師門下皈依了佛法。後來當陽玉泉寺進行培修時,關公還曾經顯過聖,搬運木料。因此歷代有的寺廟塑有關聖像,設修關帝殿。所以說他也是佛教的護法神。

  根據因緣能夠以帝釋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帝釋身而為說法。說什麼法呢?五戒十善法。要生人天就必須修五戒十善,否則就要造三惡業。

  [經文]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此言示現自在天身。自在天,就是欲界的第六天,又稱“他化自在天”、“魔王天”,他能以天的神通把其它天的享受、欲樂化為己有,類似惡魔的行徑,故又稱之為“魔王天”。他的瞋心重,有天人之福而無天人之德,由於他畢竟修有善因,所以能生在天趣。觀世音菩薩不捨一切有情,而現身為他們宣說佛法。

  [經文]“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此天居於四禅,靠他四禅的定力有種種神通變化,得到自在,是佛教的守護神,稱為“大自在天”。觀世音菩薩現大自在天身說佛法,享受大自在天身果報的應機者,終究會因為護持佛法、聽聞菩薩教化而最終成就菩提。

  [經文]“應以天大將軍身得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天大將軍”即護法諸天,為首的就是韋陀菩薩。他身著盔甲,手持降魔杵,頭戴軍盔,現天人身,非常威嚴,也是菩薩的化身,目標是威震山門,保護三寶道場。據經典記載:他發願在賢劫千佛中護持佛法,最後成佛時名善至佛,即賢劫千佛的最後一位佛。他是佛教的護法菩薩,故凡是寺廟,釋迦牟尼像的對面都塑有韋陀菩薩護持道場,使邪魔鬼怪不能入侵。觀世音菩薩在這些護法當中現身說法。

  [經文]“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毗沙門就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天王,名多聞天王。四大天王有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居在六欲天中,都屬於佛教的護法神,他們與護法金剛不同。觀世音菩薩現毗沙門身為這類眾生說法。

  以上是講天道,下面講人道。

  [經文]“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這裡的“小王”不是指佛法裡說的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以福德分為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分別能統領四、三、二、一個部洲,他們持有輪寶統領天下,故名轉輪聖王。

  “小王”就是一國之王。中國歷朝歷代信佛的帝王很多,從梁武帝開始,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則天、宋太宗、元世祖、明太祖、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等。歷史上信佛的宰相也很多。有些眾生得到了小王的福報,又願意信佛,觀世音菩薩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使其能做一個信佛護法的國君。佛就說有《仁王護國經》。

  [經文]“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長者即道高德重、才高識廣的人,年紀比較大,德行又很好,受人尊重者都叫長者,一般說“忠厚長者”。居士就是在家居士,即居家修行之士。歷來中國的居士很多,如王羲之,他曾經翻譯過佛經。再如陶淵明、白居易、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王安石、蘇東坡、耶律楚材、劉秉忠、姚廣孝、袁中郞、袁了凡、章太炎、譚嗣同、梁啟超、歐陽漸、王恩洋等等。

  宰官包括下自縣官上至宰相都稱宰官,這些從古到今也比較多。古印度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捨、首陀羅四個社會等級。婆羅門是古印度時掌握神權、主管祭祀的人,屬四種社會階層之首。剎帝利指貴族,即皇家之族。吠捨即工商業者、一般的平民。首陀羅就是賤民階級,比較貧窮沒有地位的人。佛是剎帝利種族,又是王太子,不願享受富貴生活,也不滿意當時的等級制度,所以佛出家成道後的僧團叫和合僧眾,在僧團中,衣服、飲食以及住、行全是平等的,所以說“王子出家不為貴,庶民出家不為賤。”優波離尊者是戒律第一,在俗時是一個剃頭匠,出家後,佛命羅睺羅禮之為師,這說明佛教中的平等觀念。比丘、比丘尼就是出家修解脫行的男眾和女眾。優婆塞就是在家男居士,優波夷即在家女居士,主修五戒十善。

  以上講觀世音菩薩在人眾中專門現人身,從皇帝到四眾弟子,依其根機,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度化。

  [經文]“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此言菩薩示現婦女身。對需要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等各類婦女身得度的,觀世音菩薩就現婦女身說法。在我們中國,觀世音菩薩一般都現婦女身,為什麼呢?因為母親對兒女是很慈悲的,兒女對母親的教育感受很深,所以代表母親的一種慈心。再說,在人類之中,婦女占半數以上,而婦女所遭受的痛苦也是比較深重的,所以觀世音菩薩化身之中多現婦女,現各種婦女身而說法,如魚籃觀音、日月觀音、送子觀音、白衣觀音等等,這主要是為了解決婦女的痛苦問題,使她們能夠消滅煩惱,脫離生死。此是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所現,其悲心廣大無量,使人感動。

  [經文]“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童男、童女,你們看到觀世音菩薩兩邊站的就是童男、童女,即是善財、龍女。《華嚴經》描述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體現他的學法精神,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而龍女即身成佛,說明佛性於男女平等、於老幼平等、於人非人平等、於過去現在未來平等、於一切處平等。又童男特指一生獨身不娶、童女即是一生不嫁的人。從意思上講,童真入道非常純潔,觀世音菩薩可應機現童男、童女身而行度化。

  下面講度化天龍八部等。

  [經文]“應以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那、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菩薩示現天龍八部身。天,指諸天,龍,指龍神。它們有神通可以飛行,如大雄寶殿屋脊上雕的龍就是飛龍。夜叉是惡鬼中的一類,但是他已皈依佛法。乾達婆是忉利天的樂神,也叫“嗅香神”。阿修羅譯為“非天”,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生性好斗。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身體龐大,展翅高飛,一飛九萬裡,以食龍為生。

  傳說佛在世時,在河邊散步看見大鵬金翅鳥飛起來,下面是條龍,無處可躲,就到佛那裡求救。佛把袈裟覆在龍的身上,佛的袈裟是福德圓滿之衣,大鵬金翅鳥也沒有辦法。它餓了沒有東西吃,便去找佛,對佛說:你把龍救了,但是我的肚子很餓怎麼辦?佛便為它說法,叫它不要吃生物、不要殺生,說因果給它聽,你現在殺它,將來它也要殺你,無窮無盡。大鵬鳥聽後,便皈依了佛。佛很慈悲地說:在我的弟子供養我的時候,也同時用加持過的七粒飯施給你和其他鬼神。所以現在我們向佛供飯的時候,用七粒飯放在寒林碑上,你看到是七粒米,供了佛的米,得到加持,其量如須彌山,別說一個大鵬鳥,就是十個大鵬鳥都吃不完。

  緊那羅是忉利天的樂神,又叫“疑神”,其形體比較怪,頭上有一個角,似人而非人。摩睺羅伽是大蟒中的蛇神,也皈依了佛,聽佛說法。

  人非人等是總結,人就是我們四大部州的人,非人就指上述各類眾生及地獄、餓鬼、畜生等。觀世音菩薩可以現天人身、天龍八部身,甚至可以在地獄中現身。面然大士是鬼王,也是觀世音菩薩的現身。鬼有善惡,善鬼可以引導你走正路,惡鬼可以使你迷路,來干擾你。

  下面講度化金剛力士。

  [經文]“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此言觀世音菩薩應機示現執金剛神,為這些護法宣說佛法,廣行度化。

  金剛神也是護法神,又名金剛手、金剛力士、執金剛神等,因為他們執有各種降魔金剛杵。佛法講教化眾生,有兩種法門:一是慈悲法門,二是威攝法門。對善良忠厚明因識果的、容易接受教法的眾生就慈悲教化,對於暴惡、有損眾生利益甚至破壞三寶造無間惡業的這類惡趣眾生,就用威攝法門。以威攝法門來救度,即現金剛怒目相,手持金剛杵,用武器來對付。雖然面相是金剛怒目,內心卻很慈悲。正所謂“內秘菩薩乘,外現金剛身”,所以佛法也講用威力,以威力震攝魔軍。

  從世間法上講,有軍權、政治力量的人要發心做菩薩的話,那就要很好地利用你手中的權力,對於那些暴惡的眾生、有損人民群眾利益的害群之馬,不妨用威力震攝,但是同時要心存善良慈悲。菩薩戒之中的殺戒,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殺一儆百,目的一是為了救度暴惡的眾生,使他不造無間業,二是為了保護其他人的利益不受損害。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開殺戒,但是要悲心很大的悲願菩薩才行。若以瞋心或以捨棄眾生的心而殺,那就是犯殺戒的。

  金剛是譬喻,金剛很堅固,不易粉碎,形容我們學佛的人必須要智慧堅固,才能斬斷魔軍。具足了智慧就可以破除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像魔軍一樣。此智慧即是“無我慧”,學佛以利他為前提,以無我慧為先導,無我慧有“人無我”和“法無我”兩種。“人無我”就是不執著主觀的五蘊身,不生我見、我慢、我愛、我癡;“法無我”就是不執著主觀所對待的一切客觀事物為實有實法。由“人無我”就可以消滅“煩惱障”,由“法無我”消滅“所知障”,如此就是智慧的境界。

  學佛的目的是為成佛,那就必須要開啟智慧才能達到。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悟得宇宙人生真理者稱佛。要達到此境界就必須修般若因,方可證菩提果。所以學佛人要修學經典,要明白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的道理,要明因識果,目的就是引發智慧。無論文化深的、文化淺的,利根的、鈍根的,都要多聽些經典,多讀經典,多思維,多禮拜,同時祈求佛菩薩加被,消除業障,開啟智慧。

  金剛杵是降伏魔軍的,金剛劍是斬斷魔軍的。金剛劍代表智慧,魔軍代表無明煩惱,要以智慧劍斷除無明煩惱。十地菩薩在進入佛位以前,要經過兩個位次,一是金剛道,二是解脫道。金剛道就是徹底伏除煩惱障、所知障種子和現行,進一步由等覺到妙覺證得真如法性,就可以徹底解脫生死。這說明金剛智慧之重要,由此金剛般若才能到達彼岸,即由生死輪回此岸到達菩薩涅槃之彼岸。

  [經文]“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這是佛對無盡意等大眾,很殷勤地贊揚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和威力而作此結語。觀世音菩薩能隨類現身,以種種形狀,現佛菩薩身、天人身、羅漢身、人非人身、鬼王身等等,游諸世界,因機施教,度脫眾生。佛再三殷勤贊歎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功德威力,奉勸大家:你們應該專注一心念誦供養觀世音菩薩!佛強調說,你們要相信觀世音菩薩在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就是說,你在恐怖之中、有危急災難時,你能持誦觀世音菩薩名號,他就能施與你無畏的精神與心力,使你無有恐懼,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都尊稱他為“施無畏者”。

  [經文]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這裡說是無盡意菩薩當時的行動。因受了佛的指示,聽佛說了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功德和威力,無盡意菩薩很受感動,就發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他即刻把自己脖子上的寶珠璎珞等價值很高的莊嚴飾品,取下來獻給觀世音菩薩,並說:你是具有仁慈心的聖者,應該領受這法施!在施財時做到無能施、所施、所施物如此三輪體空的布施稱“法施”。無盡意菩薩是以“空”的精神恭敬供養,無所執著,故財施提升為法施境界,希望觀世音菩薩能領納這些珍寶璎珞的法施。

  [經文]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此時觀世音菩薩不肯領受,觀世音菩薩見無盡意菩薩如此誠懇,以謙讓的精神,不肯接受。無盡意菩薩又再啟請。

  [經文]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憫我等故,受此璎珞。”

  無盡意菩薩又啟請觀世音菩薩說:你是具有仁慈心的聖者,要悲憫我們這些眾生。“等”就代表了當時所有聽法的大眾。體念我們的心情,因為我們出於恭敬誠實之心,你一定要悲憫我們,要領納這些珍寶,接受我們的供養。此時觀世音菩薩沒有表示,佛便勸告觀世音菩薩接受。

  [經文]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憫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憫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佛告訴觀世音菩薩,你應該憫念無盡意和這些眾生,哪些眾生呢?四眾弟子、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等在場的所有這些眾生,他們是恭敬供養你,應體量他們的心情,受此珍寶璎珞。觀世音菩薩聽佛說後,為悲憫眾生,接受了珍寶璎珞,並分二份,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另一份供養多寶佛塔。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佛教的教主,釋迦譯為“能仁”,牟尼譯為“寂默”;能仁代表大悲,寂默代表大智。有大慈悲的人才能仁愛眾生,大智慧是由禅定而得來,也就是寂默的功夫,由寂默而產生智慧,故釋迦牟尼佛就代表大智大悲。佛具足了達諸法實相之智,包括根本智、後得智,故稱之為佛。

  什麼是多寶佛塔呢?就是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時,地上湧出的多寶佛塔,塔中有一尊多寶佛。《法華經》第十一品為“見寶塔品”已經提到了。這裡“見”是通假字,讀作“現”,出現的意思。為什麼要湧現多寶佛塔呢?這說明講《法華經》是稀有難得的,是很殊勝、最究竟的法門,道理是真實不虛的。這位多寶佛是在莊嚴劫以前就是已經證了果的古佛,曾誓願為十方世界宣說《法華經》的人現寶塔作見證。

  佛塔一般是供養佛的靈骨、捨利的。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八十歲圓寂後,經火化得有許多捨利(堅固子)顏色不一,大小不同。當時五印度八個國王,在佛示現涅槃時都來到佛的身邊拜佛。當佛火化後,依迦葉的提議,把捨利分為八份給這八個國王,他們回國後就都修塔供養。後來阿育王出世,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建有佛塔,名阿育王塔。

  我們學佛人到有塔的地方就要去拜塔,繞塔,凡是有塔的地方都有佛的靈骨、捨利或是大德祖師的靈骨、捨利,其中還供有佛像。繞塔時要從右到左,最少繞三匝,繞後就拜,拜就不論多少,都有很大的功德。有塔在佛就在,像法時期佛教的莊嚴就是靠塔、佛像、寺廟、經典等來表示。見到佛塔要恭敬供養,繞塔、拜塔的功德很大,觀世音菩薩還要供養多寶佛塔,我們眾生更要廣修供養。

  [經文]“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佛對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有以上這些自在神通威德,能在娑婆世界隨類現身進行教化。這是個強調和贊許。

  (二)重頌部分

  (重頌,佛經偈頌體裁的一種,限制每句的字數和整體韻律,與長行相對稱,用來重復總結和闡述長行經文的意旨,表示強調,也便於記誦。)

  [經文]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偈頌是佛教特有的,有五言、七言、四言之分。佛經傳入中國後,對中國的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並充實了

 

上一篇:谛閒法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下一篇:智泉法師:《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